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小说家谈小说

小说家谈小说

颜值担当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小说家谈小说

微信扫码分享

小说家谈小说(精选7篇)

小说家谈小说 篇1

  教学课题     小说家谈小说

  教 学时间(日期、课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怎样才能拥有细腻的阅读体验,说出独到的见解?重要的是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小说家谈小说》一课由评论《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和小说《百合花》组成。设想分三步走:第一步,解读文本,理解《百合花》用细节描写的安排情节和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第二步,提示策略,明确细节描写对刻划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鉴赏小说的一个角度;第三步,培养能力,试通过传神的细节来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我设想将整个认知活动置于交互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交流,研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掌握这种鉴赏小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阅读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2 、阅读 《 百合花 》 ,简述故事的情节。

  3 、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和感受。

  教学准备

  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如何阅读小说:

  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

  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

  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

  读小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

  从三个方面入手: 1 、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

  人物形象的特征; 2 、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3 、思考

  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

  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 (中心思

  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

  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

  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 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分析环境

  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

  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 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以上各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

  (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二、学习 《 百合花 》 :

  (一)整体感知,掌握小说的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1 、简单的故事情节: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小说中的“原来是文

  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讯员,他的腼腆和害

  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好感。然后新媳妇出现,她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事通讯

  员蒙羞两次,且挂破上衣本性善良的女性便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后来,

  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

  2 、本文的主题:

  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

  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

  水情。小说表现出的主题,有它独特的风格。通讯员和新媳妇之所以成为栩栩如生的

  有血有肉的形象,正是因为他们是生活在我们人,他们不一定“高、大、全”但却使

  我们倍感亲切动人 , 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正如茹志娟同志所说:“我也相信自己作品

  里虽然不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 , 也不是高大完美、叱咤风云的英雄,但他们都

  是实在的 , 从各自的起点迈步向前 …… ,他们自命不凡,是一些一步一步走在革

  命队伍行列中的人”。

  第二课时 

  (二)细读课文,理解本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 1 、小通讯

  员的形象: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开始,从“我”去前沿

  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 . ,当初,“我”对通讯员并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

  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

  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

  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 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

  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人着

  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

  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

  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错误的精神;从

  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

  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人 迎面而来,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2 、新媳妇的形象:

  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 咬着嘴唇笑,

  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

  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爱的嫁妆

  敬献出来。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

  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 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

  收殓遗体。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

  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

  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开始作者让我们

  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

  对解放军的热爱。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情节的发

  展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光彩。

  (三)探究文章是如何使用细节描写的。

  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 , 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 , 栩栩如生。

  读完 《 百合花 》 这篇小说,通讯员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

  ,举手投足,却仿佛历历在目,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特的人物性格,还得益于许多典型细

  节描写,尤其是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在全篇中就有这么几处: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特别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是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再如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 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抚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另外,百合花被子,新媳妇的五次笑,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等也是本文典型的细节。有些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用 ,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又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第三课时

  一、继续探讨小说 《 百合花 》 :

  (四)探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也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 …… 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 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 …… 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五)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比手法富有诗意。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 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剧烈冲突。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加完美也划上了诗意的句号。

  二、在了解了小说 《 百合花 》 的基础上,阅读茅盾的这篇评论。

  茅盾的 《 简单的故事 ? 精致的情节 》 一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论这篇小说的?

  文章第一段先概括情节,然后概括作品“清新、俊逸”的风格。

  第二段明确评论的重点: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的。

  第三段说明作品通过发展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

  第四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五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描写使情节一气贯通。

  第六段概括写阅读作品的感受,并概括作品的特点。

  三、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1 、小说的结尾,描写新媳妇为牺牲的战士细细密密地缝着衣服上的破洞,并盖上她惟一的嫁妆 —— 全新的百合花被子,这让文有关的细节:新媳妇起初舍不得借被子,小战士刮破了衣服却死活不让新媳妇缝补,战士给我两个馒头开饭,新媳妇在包扎所的忸怩的惭 愧羞涩……借助这些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我们不难读出少妇平静外表下内心翻腾的情感波澜:对起初不借被子的懊恼,对先前忸怩的精神的崇敬 …… 这个极富艺术张力的细节描写折射出少妇纯洁而又美好的心灵,这种人性美对读者的心灵也造成了强烈的冲上的共鸣。

  2 、通讯员步枪筒里原来插着树枝,在完成护送任务后,枪筒里“又多了一支野菊花”,从一个侧面写出了青年的情趣。“两次出现,第一次是通讯员把它送给我,表现出对战友的关心;第二次出现是在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间触到了它,引发读者军衣上的破洞是通讯员在女性面前“慌慌张张”造成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了这个破洞,新媳妇中认出了他,也才有为牺牲了的他缝军衣的感人场面。百合花被子是小说的情节的纽带:有了它,就有办法把两位人物联系到一起所,表现出新媳妇的觉悟,因为她只有这一条被子;把他盖在烈士身上,表现出新媳妇对牺牲者的崇敬和爱戴。

  3 、新媳妇的话 少,和她的性格有关系,也和她是“新媳妇”有关。在借被子时反复写她笑而不言,羞涩而可爱;补军衣一节严而圣洁

  板书设计

  传神的细节 → 内心世界 精神风貌

  (小)           (大)

  细节:是细微而具体的,有特殊作用的物件、表情、

  动作、语言、心理等等

小说家谈小说 篇2

  《谈谈小说》教案

  一、     教学目标 :①掌握小说基本知识。

  ②了解典型的含义,学会分析人物性格。

  二、     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

  三、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自学和讨论法

  四、     使用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在天空飘着雪花的静谧的夜晚,坐在温暖的家中,手捧一本小说,与书中的他共渡欢乐时光,是多么令人向往。然而,你可知道怎样去欣赏小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谈小说吧。

  (二)知识盘点:岁末了,各大商场、各大公司都在进行年终盘点,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下知识的盘点,请大家翻开课本259页,快速阅读内容,找出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下来。(几分钟后,出示大屏幕上的问题,找学生回答)1、什么是小说?小说包括哪几个要素?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3、小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按篇幅长短,小说如何分类?(学生回答时,教师简要解释)

  (三)走进人物画廊:通过知识盘点,我们了解到小说的一些基本常识,我们也明白了,人物是小说的灵魂,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人物画廊,猜一猜他们是谁,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出示大屏幕上的人物,让学生讨论、补充说出人物性格)

  孙悟空:勇敢、善斗、神通广大、忠诚、具有反抗精神。

  林黛玉:多愁善感、清高孤傲、博学多才、对爱情执着。

  林冲:武艺高强、循规蹈矩但逼上梁山后反抗到底。

  诸葛亮:忠诚、有智谋。

  少年闰土:勇敢、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

  韩麦尔先生:爱国。(通过这个环节,既让学生掌握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讲解典型:(出示大屏幕)为什么这些人物总那么栩栩如生,在我们心中长驻,因为他们都是个性鲜明的典型。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关于典型的知识。典型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是共性个性的统一。我们常说环境塑造人,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更主要的是社会环境,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例如孙悟空,如果只看他的大闹天宫,我们也许会认为有些过分,但仔细想一想,孙悟空是在拼搏之后得到了一个齐天大圣的称号,他自认为得到了认可,受到了尊重,没想到只是个骗局,他的尊严受到了践踏,他的人格受到了侮辱,所以他的反抗才这么无法控制,他是在为尊严而战,大闹天宫是在这个特定背景下产生的。同样,那么一个勇敢的,天不怕地不怕的悟空对那么一个软弱、迂腐甚至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的唐僧无比忠诚,是因为唐僧是他经历了五百年沧海桑田后给他自由的再造父母,而且还给了他真心的关爱,所以,他要士为知己者死。这也是中国人共同认可的做人标准。也就是说,我们认可的典型,一定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所谓共性,是人类共同认可或共同批判的。当然,每一个典型都必须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魅力,也不会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象李逵和鲁智深,他们何其相似,但我们却从不会混淆。李逵的对母至孝、对宋江的绝对忠诚和卤莽,鲁智深的扶贫济弱、粗中有细又是多么的鲜明啊。所以,我们心中的形象一定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五)我心中的他/她:大家心中一定也有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让我们一起来说说他的性格特点,特别强调那个最让人难忘的一点。

  (六)布置作业 :以“善良、诚实、爱心、智慧、忠诚”为话题,任选一个角度,写一个人物,要写出人物的个性。

小说家谈小说 篇3

  活动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和作者在小说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小说百合花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3、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4、学习阅读和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1、自主阅读学龄前,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感受。2、体会在小说中表现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小说中主人公的崇高品质和美好的心灵。2、学习作者在平常的事物和人物中发现美的能力,养成勤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重点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作者表达和思想感情。2、把握评论的主要观点,学习小说评论的写作方法。3、学习在阅读中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难点1、把握小说的基本特点。2、理解茅盾先生对小说的评论观点。3、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活动突破1、自主阅读小说,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思想感情。2、学会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学习小说评论的写作方法。3、结合评论文章加深对小说的理解。课时安排4课时活动过程第 一 课 时学会阅读小说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一、如何阅读小说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二、组织自主阅读《百合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三、组织赏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读了小说之后,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挑一处来说说给大家听听。明确: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读完《百合花》这篇小说,通讯员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却仿佛历历在目,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这独特的人物性格,还得益于许多典型细节描写,尤其是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在全篇中就有这么几处: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特别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是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漏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再如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抚物思人,几小时前,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另外,百合花被子,新媳妇的五次笑,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等也是本文典型的细节。有些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又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聆听、理解                   阅读、交流阅读、复述 阅读、圈点批注、讨论、交流第 二 课 时研读《百合花》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一、细读课文,读后请说说你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明确:1、小通讯员的形象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的展示,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谈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2、新媳妇的形象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光彩。二、探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把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这些景物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也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三、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比手法富有诗意读了本文后,你觉得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明确: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加完美,文章也划上了诗意的句号。阅读、勾画、交流                                  阅读、勾画、交流           讨论、交流                  第 三 课 时学习评论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一、复述故事情节二、组织自学《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认真阅读茅盾的《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一文,看看茅盾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论这篇小说的?和你的见解是否一样?三、完成课后的探究题:1、小说的结尾,描写新媳妇为牺牲的战士细细密密地缝着衣服上的破洞,并盖上她惟一的嫁妆——全新的百合花被子,这让我们自然回忆起前文有关的细节:新媳妇起初舍不得借被子,小战士刮破了衣服却死活不让新媳妇缝补,战士给我两个馒头开饭,新媳妇在包扎所的忸怩羞涩……借助这些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我们不难读出少妇平静外表下内心翻腾的情感波澜:对起初不借被子的懊恼,对先前忸怩的惭愧,对小战士献身精神的崇敬……这个极富艺术张力的细节描写折射出少妇纯洁而又美好的心灵,这种人性美对读者的心灵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引起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2、通讯员步枪筒里原来插着树枝,在完成护送任务后,枪筒里“又多了一支野菊花”,从一个侧面写出了青年的情趣。“两个干硬的馒头”两次出现,第一次是通讯员把它送给我,表现出对战友的关心;第二次出现是在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间触到了它,引发读者对人物品格的怀想。军衣上的破洞是通讯员在女性面前“慌慌张张”造成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了这个破洞,新媳妇在他负重伤后从伤员中认出了他,也才有为牺牲了的他缝军衣的感人场面。百合花被子是小说的情节的纽带:有了它,就有办法把两位人物联系到一起;借给包扎所,表现出新媳妇的觉悟,因为她只有这一条被子;把他盖在烈士身上,表现出新媳妇对牺牲者的崇敬和爱戴。3、新媳妇的话少,和她的性格有关系,也和她是“新媳妇”有关。在借被子时反复写她笑而不言,羞涩而可爱;补军衣一节,新媳妇的形象庄严而圣洁。复述故事情节 自学,和自己的见解比较,修改自己的见解 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补充资料一、作者简介 1、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曾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中共筹建。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对我国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影响。,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说《虹》发表于1930,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茅盾曾三次居住虹口,山阴路132弄6号为茅盾在虹口的第三寓所。1946年5月自渝来沪住此。为《文汇报》、《大公报》等撰稿,发表由259人签名的《上海文化界反内战斗争自由宣言》、《郭沫若、茅盾等为李闻血案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书》、《我们大声疾呼美军应赶快退出中国!》、《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多种宣言。参加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活动,12月应邀访苏,次年4月回国。11月14日,党中央为保护他的安全,派叶以群护送他去香港。1948年32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1925 年9月生于上海。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等等。 二、《百合花》作品鉴赏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茅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另一个人物是俏俊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同时,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作者的构思巧妙,“她以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做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作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动人的形象。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四、《百合花》中对比构建的诗意 (郑晨寅)茅盾用古人评诗常用的“清新、俊逸”二词来评价《百合花》的风格,并说它“富于抒情诗的风味”可谓一语中的,而对比手法在小说诗意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作者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臻完美,文章也划上了诗意的句号。 这三处对比,有如火与冰、生与死的对视,有如现实与理想的遥望,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诗意。

小说家谈小说 篇4

  一、教学目标:

  1 、阅读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2 、阅读 《 百合花 》 ,简述故事的情节。

  3 、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二、教学课时: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如何阅读小说:

  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 、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 、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3 、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以上各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二、学习 《 百合花 》 :

  (一)整体感知,掌握小说的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1 、简单的故事情节: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小说中的“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好感。然后新媳妇出现,她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事通讯员蒙羞两次,且挂破上衣本性善良的女性便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后来,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

  2 、本文的主题: 

  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小说表现出的主题,有它独特的风格。通讯员和新媳妇之所以成为栩栩如生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正是因为他们是生活在我们人,他们不一定“高、大、全”但却使我们倍感亲切动人 , 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正如茹志娟同志所说:“我也相信自己作品里虽然不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 , 也不是高大完美、叱咤风云的英雄,但他们都是实在的 , 从各自的起点迈步向前 …… ,他们自命不凡,是一些一步一步走在革命队伍行列中的人”。

  第二课时  

  (二)细读课文,理解本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 1 、小通讯员的形象: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 . ,当初,“我”对通讯员并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人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2 、新媳妇的形象:

  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爱的嫁妆敬献出来。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光彩。

  (三)探究文章是如何使用细节描写的。

  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 , 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 , 栩栩如生。 

  ? 读完 《 百合花 》 这篇小说,通讯员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却仿佛历历在目,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特的人物性格,还得益于许多典型细节描写,尤其是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在全篇中就有这么几处: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特别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是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再如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抚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另外,百合花被子,新媳妇的五次笑,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等也是本文典型的细节。有些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又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第三课时

  一、继续探讨小说 《 百合花 》 :

  (四)探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也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 …… 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 …… 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五)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比手法富有诗意。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剧烈冲突。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加完美也划上了诗意的句号。

  二、在了解了小说 《 百合花 》 的基础上,阅读茅盾的这篇评论。

  茅盾的 《 简单的故事 ? 精致的情节 》 一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论这篇小说的?

  文章第一段先概括情节,然后概括作品“清新、俊逸”的风格。

  第二段明确评论的重点: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的。

  第三段说明作品通过发展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

  第四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五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描写使情节一气贯通。

  第六段概括写阅读作品的感受,并概括作品的特点。

  三、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1 、小说的结尾,描写新媳妇为牺牲的战士细细密密地缝着衣服上的破洞,并盖上她惟一的嫁妆 —— 全新的百合花被子,这让文有关的细节:新媳妇起初舍不得借被子,小战士刮破了衣服却死活不让新媳妇缝补,战士给我两个馒头开饭,新媳妇在包扎所的忸怩的惭愧羞涩……借助这些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我们不难读出少妇平静外表下内心翻腾的情感波澜:对起初不借被子的懊恼,对先前忸怩的精神的崇敬 …… 这个极富艺术张力的细节描写折射出少妇纯洁而又美好的心灵,这种人性美对读者的心灵也造成了强烈的冲上的共鸣。

  2 、通讯员步枪筒里原来插着树枝,在完成护送任务后,枪筒里“又多了一支野菊花”,从一个侧面写出了青年的情趣。“两次出现,第一次是通讯员把它送给我,表现出对战友的关心;第二次出现是在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间触到了它,引发读者军衣上的破洞是通讯员在女性面前“慌慌张张”造成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了这个破洞,新媳妇中认出了他,也才有为牺牲了的他缝军衣的感人场面。百合花被子是小说的情节的纽带:有了它,就有办法把两位人物联系到一起所,表现出新媳妇的觉悟,因为她只有这一条被子;把他盖在烈士身上,表现出新媳妇对牺牲者的崇敬和爱戴。

  3 、新媳妇的话少,和她的性格有关系,也和她是“新媳妇”有关。在借被子时反复写她笑而不言,羞涩而可爱;补军衣一节严而圣洁

小说家谈小说 篇5

  学习目标:

  1、阅读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2、阅读《百合花》,简述故事的情节。

  3、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时安排

  1、简介作家作品,布置任务, 了解作家作品、补充明确任务 1

  2、组织自主阅读《百合花》 阅读《百合花》

  3、组织复述故事 复述故事

  4、组织对《百合花》的讨论 从各个角度讨论交流 1

  5、组织自学《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自学和自己的见解比较

  6、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再讨论 修改自己的见解

  7、指导确立专题 自主组合确定专题

  8、提供帮助 提出疑难 课内1课外3

  9、指导学生形成成果 完成专题

  10、组织交流展示(班上汇报或板报展出) 交流展示成果 1

  师生共同反思

  专题示例 (1)走近矛盾或走近茹志娟,了解其人;

  (2)矛盾或茹志娟的作品的风格(语言、某种手法)初探;

  (3)我眼中的小站士或新媳妇的形象

  (4)我眼中的某位小说家及其作品等等。

  附相关资源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曾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中共筹建。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对我国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影响。,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说《虹》发表于1930,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茅盾曾三次居住虹口,山阴路132弄6号为茅盾在虹口的第三寓所。1946年5月自渝来沪住此。 为《文汇报》、《大公报》等撰稿,发表由259人签名的《上海文化界反内战斗争自由宣言》、《郭沫若、茅盾等为李闻血案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书》、《我们大声疾呼美军应赶快退出中国!》、《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多种宣言。参加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活动,12月应邀访苏,次年4月回国。11月14日,党中央为保护他的安全,派叶以群护送他去香港。1948年32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1925 年9月生于上海。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等等。

  2、和作品的鉴赏及有关的网址。

  《百合花》作品鉴赏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茅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另一个人物是俏俊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同时,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作者的构思巧妙,“她以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做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作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动人的形象。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百合花》中对比构建的诗意

  郑晨寅

  茅盾用古人评诗常用的“清新、俊逸”二词来评价《百合花》的风格,并说它“富于抒情诗的风味”可谓一语中的,而对比手法在小说诗意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作者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臻完美,文章也划上了诗意的句号。

  这三处对比,有如火与冰、生与死的对视,有如现实与理想的遥望,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诗意。

  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茅盾和茹志娟及其作品:

小说家谈小说 篇6

  一

  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

  2、理解茅盾对《百合花》的评论观点;

  3、学习阅读和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尝试写评论小说的文章。

  4、学习小说中主人公的崇高品质和美好的心灵。

  5、学习作者在平常的事物和人物中发现美的能力,养成勤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教材分析:

  课文由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和茅盾对小说的评论《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两块组成。小说《百合花》主要叙述了小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后去新媳妇家借被子,尔后在参加团部总攻为掩护担架员光荣牺牲,新西服义无反顾用自己惟一嫁妆——新百合花被子盖在小战士身上。小说借这一简单的故事,反映了普通人物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军爱民,民拥军这一战争时代的重大主题。小说语言清新,取材新颖,以小见到。在当时表现这一类型的题材中独树一帜,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节选茅盾先生的评论从细节描写对“如何来表现人物”和“展开故事”这一角度来具体剖析小说的精彩和它的独特艺术魅力。作者对小说的评价,不但为这篇小说奠定了基调,而且对某一历史时期文学评论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起到了纠偏作用。同时,全文论题高度集中,观点独到新颖,论证分析有力,是一篇值得学生借鉴的优秀评论文章。

  教学设想:1、学习《百合花》的作者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的。

  2、学习茅盾评论的角度和方法, 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3、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尝试写评论小说的文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用形象的描绘,从旧课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聆听完散文家娓娓谈散文,正陶醉于《白鹭》那精巧的诗篇之中。白鹭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那悠然站在小树绝顶的形象,那优美的低飞,宛如在我们面前。我们玩味,我们欣赏,我们陶醉。正在此时,我们耳边又传来了小说家朗朗谈小说的声音。这是泰斗茅盾的声音。现在让我们跟随他步入《百合花》的文学殿堂,共同欣赏《百合花》的清新和俊逸,共同欣赏《百合花》那传神的细节描写吧!

  二、 整体感知:略读小说《百合花》,了解情节发展,把握故事大意;并边读边查工具书,    

  初步弄懂生字新词。

  (一)速读《百合花》,结合课下注释,认知下列字词。

  跌宕     撂     晌     木讷     忸怩     踌躇    执拗     尴尬    虔诚    

  磕绊    羞涩   宽恕    点缀     害臊     憨厚    挪步     讪笑    掂量  

  颤动    跌宕    俊逸

  (二)了解情节发展,把握故事大意及主题。

  1 、简单的故事情节: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小说中的“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好感。然后新媳妇出现,她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事通讯员蒙羞两次,且挂破上衣本性善良的女性便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后来,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

  2 、本文的主题: 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小说表现出的主题,有它独特的风格。通讯员和新媳妇之所以成为栩栩如生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正是因为他们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不一定“高、大、全”但却使我们倍感亲切动人 , 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正如茹志娟同志所说:“我也相信自己作品里虽然不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 , 也不是高大完美、叱咤风云的英雄,但他们都是实在的 , 从各自的起点迈步向前 …… ,他们自命不凡,是一些一步一步走在革命队伍行列中的人”。

  (三)想想文中有哪两个主要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小通讯员——纯洁、憨厚、腼腆、舍己为人

  新媳妇——善良、淳朴、深明大义、有正义感

  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故事发展中的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欣赏其自然与巧妙之处。引导学生指认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以及前后呼应之处,并自悟自得,初步了解传神的细节描写对发展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中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在全篇中有这么几处:   

  (1)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   

  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2)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   

  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抚物思人,几小时前,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3)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   

  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是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漏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4)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   

  有些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  

  总之,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读完《百合花》这篇小说,通讯员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却仿佛历历在目,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这独特的人物性格,得益于许多典型细节描写,尤其是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

  四、布置作业:

  1.课后查找有关《百合花》的鉴赏资料;

  2.预习茅盾的评论《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第二课时

  一、补充资料(一):《百合花》作品鉴赏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茅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另一个人物是俏俊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同时,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作者的构思巧妙,“她以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做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作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动人的形象。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补充资料(二)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1925 年9月生于上海。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等等。

  二、在初步读懂《百合花》的基础上,再精读茅盾的《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1、文中有十个字是茅盾对《百合花》的总评价,你能找出来吗?

  明确: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2、故事的简单体现在哪?情节的精致又体现在哪?

  明确:故事的简单体现在本文讲了向敌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

  人物两个:小通讯员和新媳妇。 

  情节的精致体现在六千字的短篇却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这样深刻的主题。还表现在故事的展开和人物塑造上。

  3、 读完《百合花》,你一定会被小说的结尾深深打动。小说的结尾为什么会这样感人?请你试着运用茅盾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思考,来分析这个问题。

  明确:小说的结尾,描写新媳妇为牺牲的战士细细密密地缝着衣服上的破洞,并盖上她唯一的嫁妆——全新的百合花被子,这让我们自然回忆起前文的有关细节:新媳妇起初舍不得借被子,小战士刮破了衣服却死活不让新媳妇缝补,战士给我两个馒头开饭,新媳妇在包扎所的忸怩羞涩……借助这些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我们不难读出少妇平静的外表下内心翻腾的情感波澜:对起初不借被子的懊恼懊恼,对先前忸怩的惭愧,对小战士献身精神的崇敬……这个极富艺术张力的细节描写折射出少妇纯洁又美好的心灵,这种人性美对读者的心灵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引起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4、把你对《百合花》的评论与茅盾的评论比较一下,然后谈谈你的心得:如何写小说评论?

  明确:写好小说评论应该注意:

  ⑴有高度集中的论题。紧扣小说三要素,如茅盾先生紧紧抓住小说评论的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同时又突出小说最成功的特点——细节描写展开评论。

  ⑵有新颖独到的观点。评论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都必须有明确的观点;好的评论都应该有独到的见解。

  ⑶有有力的分析论证。可以运用列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并运用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原理适当进行理论分析。

  三、布置作业:1.完成书后习题;

  2.自己尝试着写一篇评论。

  板书设计:        小说家谈小说

  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风格上    清新俊逸

  手法上    善用细节描写

  有高度集中的论题

  有新颖独到的观点

  有有力的分析论证

  《小说家谈小说》设计二

  扬中树人  尤亚

  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和作者在小说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3、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 ,初步具有小说欣赏的能力。

  4、体会军民深厚的鱼水情  感受解放军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材分析:课文由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和茅盾对小说的评论《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两块组成。小说《百合花》主要叙述了小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后去新媳妇家借被子,尔后在参加团部总攻为掩护担架员光荣牺牲,新西服义无反顾用自己惟一嫁妆——新百合花被子盖在小战士身上。小说借这一简单的故事,反映了普通人物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军爱民,民拥军这一战争时代的重大主题。小说语言清新,取材新颖,以小见到。在当时表现这一类型的题材中独树一帜,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节选茅盾先生的评论从细节描写对“如何来表现人物”和“展开故事”这一角度来具体剖析小说的精彩和它的独特艺术魅力。作者对小说的评价,不但为这篇小说奠定了基调,而且对某一历史时期文学评论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起到了纠偏作用。同时,全文论题高度集中,观点独到新颖,论证分析有力,是一篇值得学生借鉴的优秀评论文章。

  教学设想: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作者表达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评论的主要观点,学习小说评论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阅读中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4、理解茅盾先生对小说的评论观点,将自己的评论和茅盾的评论相互比较求同存异,提高鉴赏水平 ,并能受到启发拓展感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由如何阅读小说导入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

  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二、怎样鉴赏小说?

  熟悉故事情节   了解小说内容    把握小说主题  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环境

  (一)赏析小说《百合花》,自由朗读课文,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明确:这是向敌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小说中的“我”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到女性就脸红的小通讯员。到包扎所后,我和小通讯员一起给老乡借被子,新媳妇出现,起初她不想借被子,和通讯员有了误会,最后在我的解释下,善良的她把陪嫁的被子借给我们。后来,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把百合被子献给烈士。

  (二)分析人物:

  你最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

  明确:1、小通讯员的形象: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的展示,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谈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2、新媳妇的形象: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

  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光彩。

  (三)环境描写:探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也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布置作业:1.复习回顾小说的鉴赏方法;

  2.预习《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第二课时

  一、组织自学《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茅盾的 《 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 一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论这篇小说的?

  文章第一段先概括情节,然后概括作品“清新、俊逸”的风格。

  第二段明确评论的重点: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的。

  第三段说明作品通过发展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

  第四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五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描写使情节一气贯通。

  第六段概括写阅读作品的感受,并概括作品的特点。

  二、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比手法富有诗意

  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加完美,文章也划上了诗意的句号。

  附(一):《百合花》中对比构建的诗意      郑晨寅

  茅盾用古人评诗常用的“清新、俊逸”二词来评价《百合花》的风格,并说它“富于抒情诗的风味”可谓一语中的,而对比手法在小说诗意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作者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臻完美,文章也划上了诗意的句号。

  这三处对比,有如火与冰、生与死的对视,有如现实与理想的遥望,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诗意。

  附(二):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1925 年9月生于上海。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等等。

  附(三):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xx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xx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曾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中共筹建。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对我国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影响。,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说《虹》发表于1930,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茅盾曾三次居住虹口,山阴路132弄6号为茅盾在虹口的第三寓所。1946年5月自渝来沪住此。为《文汇报》、《大公报》等撰稿,发表由259人签名的《上海文化界反内战斗争自由宣言》、《郭沫若、茅盾等为李闻血案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书》、《我们大声疾呼美军应赶快退出中国!》、《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多种宣言。参加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活动,12月应邀访苏,次年4月回国。11月14日,党中央为保护他的安全,派叶以群护送他去香港。1948年32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板书设计:    小说家谈小说

  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

  写作特色:对比手法

  布置作业:1.完成书后习题;

  2.尝试自己写一篇评论。

小说家谈小说 篇7

  如何阅读小说: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3、思考和挖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可以有所侧重。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颤(    )动             ②点缀(    )         ③忸怩(    )(    )④踌躇(    )(    )     ⑤执拗(    )         ⑥bào(  )歉     ⑦宽shù(    )            ⑧尴尬(    )(    )        ⑨qián(   )诚            ⑩安xiáng (     )   2、《百合花》中,作者是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有何特点?                                                                               3、《百合花》中,“(小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的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节描写?(    )a、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下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b、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c、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的,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d、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5、《百合花》中,新媳妇给刚刚牺牲的通讯员缝补肩上的破洞,呼应了前文找针找线要为通讯员缝补衣服破洞的情节。请结合两处细节,分析课文细节描写中这样呼应的作用。                                                                                                                                                     6、《百合花》中,前后两次对百合花作了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茅盾先生评论《百合花》的文章中,第一节提到“长长的行列”,这指的是:                                                                          8、茅盾先生认为《百合花》用什么样的风格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深刻主题?而反映这一深刻庄严主题,在当时最常见的笔调是什么?                                                                                                                                                   参考答案:1、略。  2、作者把这两者结合得很好,而且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获得人物的印象。 3、突出小通讯员天真、纯洁,面临战斗而不紧张,热爱生活的品格。  4、b5、前一处要缝补衣服破洞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新媳妇对羞怯的通讯员衣服被撕破的关心何照顾,后一处新媳妇在明知通讯员已经牺牲的情况下仍然要帮他缝补衣服,这是新媳妇对通讯员挚爱深情的体现,是纯朴情感的自然流露。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展示了人物思想情感的逐渐变化和内心的波澜,突出了小通讯员的感人形象。6、对百合花的描写前后呼应,而且在结尾揭示了百合花的象征意义,即百合花象征纯洁、情感。课文这样处理,使作品的主题有了形象化的表达,形象生动又意蕴深刻,点题明旨。7、略。  8、清新、俊逸;反映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慷慨激昂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说家谈小说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802761289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