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

颜值担当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飞向太空的航程

微信扫码分享

飞向太空的航程(通用16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1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结合课文内容,试编写“中国航天大事记”。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神舟”五号,进行话题的搜集和整理。

  2、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教学方法

  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一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嫦娥奔月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可充满智慧的中国人民却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一神话变成了现实。杨利伟,他是我国第一位飞向太空的宇航员,他更是一位英雄。他的成功凝聚着许多中国人民的期望和汗水。XX年10月15日清晨的瞬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永恒的骄傲和不朽的回忆。下面,我们通过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国的航天事业。

  二、文本解读

  (一)信息筛选

  屈原曾经仰望浩渺宇宙发出天问,敦煌的飞天壁画诉说了中华儿女几千年的一个梦想,飞天是那么坚定的一个幻想,走进无数智者的梦境。中国的航天事业又是一条怎样的漫漫长路呢?请大家迅速阅读课文,给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编一份大事记。

  明确:

  ①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人造卫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震撼。

  ②1958年5月17日,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下决心要“搞人造卫星”。同时,全国各地的科研所、科学家迅速行动起来并制定了计划。

  ③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④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同时,中国宇航员的选拔工作结束。

  ⑤1986年3月,以邓小平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批准了“863”计划,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⑥1992年9月21日,以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⑦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⑧XX年1月9日,“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

  ⑨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9个月后,“神舟”四号发射成功。

  ⑩最为辉煌的时刻:XX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二)合作探究

  我们通过录像片段再来重温一下这一个个难忘的历史瞬间。

  (多媒体播放“神舟”五号发射的瞬间以及杨利伟返回地球的瞬间)

  XX年10月15日上午9点整,“神舟”五号正式升空;9:33分,飞船和地面的第一次通话实现;17:04分,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俯视我们美丽的地球;18:00杨利伟在飞船内展示联合国和中国国旗;次日,中国第一位太空人从太空归来。

  已经载入史册的经典时刻,让我们重温了那一刻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和喜悦。人们看到了那历史瞬间的辉煌,但周建亮教授告诉我们:“为了那一天,我们付出了很多。”联系课文和你从课外获得的知识,说说哪些人“付出了很多”?付出了什么?

  明确:事实上,如此庞大的一个工程,要指出谁的功劳最大实在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这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的成功是离不开千千万万的人民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人民梦想许久的飞天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啊!

  (三)拓展探究

  作为一篇新闻报道,忠实地传递现场信息是它不容推卸的责任。本篇报道在报道载人飞船升天的这一事件中,还合理地将与之相关的信息展示出来,让我们在看飞船升天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我们来讨论一下,它是怎样实现的?

  明确:我们常说,好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这篇课文的标题的确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一般情况我们如何拟好新闻的标题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宜明不宜隐。如果标题能一下子抓住观众,激起观众“想看”的欲望,才能谈及内容是否“耐看”,如:“一桩假药案两命归黄泉”。这个标题不仅言简意赅、浅显明白,而且震撼人心,富有吸引力。相反,“我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收效明显”这个标题看上去没有问题,但不够明白,收到的效果是什么,观众在标题中无法看出来。

  二是宜实不宜虚。尤其对一些十分重要的新闻报道,利用标题可以把新闻的重要价值和报道意图很好地体现出来,进而在有限的时空传播更多的信息,让观众多侧面、多层次地了解到他们最需要获得的事实。如一个区的残疾人参加残联组织的为民服务活动,内容是上街为民免费修理家电。记者写的标题是“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街头献爱心”,这个标题不仅太虚,而且不够准确。若将其改为“××区残疾人上街为民义务修家电”,修改后的标题虽然很一般,却使原来的虚题变成了实题。

  三是宜短不宜长。必须用最简洁的文字,明白地标出新闻中最新鲜的、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的东西,形成视觉第一冲击波,以此吸引观众。

  三、课堂小结

  古有屈原发天问,今有嫦娥飞天梦。飞天的梦想,经过无数人的努力,我们终于实现了它,这是我们的骄傲,同时也是对我们的激励,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和英雄,把我们的航天事业推向世界的顶峰。这个目标交给谁了呢?就要靠各位同学的努力和进取。

  四、作业设计

  任选一个身份,如学生、工人、农民、华侨等,给翟志刚写一封信,表达你对“神七”升天的看法。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2、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钱学森讲“万户飞天”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XX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如今,科技实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XX年,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重新感受那份自豪与骄傲以及重温那段艰难的航天历程。(写出课文标题)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以自豪的神情去回顾我国的航天历程。    (放映幻灯片) 

  二、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1、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段)∶XX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 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三、 解决几个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五号”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篇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用了大量的数字来体现真实性。 

  3、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今天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一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4、谈谈本文的结构特点。 

  一般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本文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四、作业∶结合本文,课外搜集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附: 

  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XX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XX年1月10日、XX年3月25日、XX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XX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XX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XX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 在课文第14节提到:“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   这四位科学家是: 

  王大珩(héng)[ 应用光学家。 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   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 

  杨嘉墀(chí)[ 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神八空间模拟对接初步成功 

  中新社上海十月一日电 (宗晨亮)  

  随着“神七”飞船发射的圆满成功,中国航天下一步进展备受关注。记者今天从上海航天局了解到,上海航天局目前已经着手“神舟”八号飞船的研制工作。这意味着中国航天“三步走”计划已迈出最后一步。作为“神八”核心试验任务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在地面试验中已获得成功。 

  上海航天局介绍说,与“神七”一样,上海航天局将继续承担“神八”推进舱、推进系统、电源系统和通信、语音系统的研制工作,目前这些系统已经进入了调试阶段。“神八”发射前,将首先发射试验性质的小型空间站“天宫一号”,然后才发射“神八”飞船,两个航天器将在太空试验交会对接。两者在地面模拟环境中进行的交会对接试验已经成功。 

  据悉,目前正在研制的“神八”乃至于“神九”的核心任务是试验“空间对接技术”。空间交会对接是建立空间站的基础性技术。交会对接指两个航天器在太空轨道会合并连接成一个整体,它是实现太空装配、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等过程的先决条件,更是建立大型空间站的基础。 

  中国航天计划分为三步来实行,第一步是“神五”完成的从无人到载人飞行,第二步则是“神七”完成的航天员出舱太空行走试验。而“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则是,首先建立短期小型空间实验室,最终目标建立长期的大型空间站,以及建立航天员可以往返于地球与空间站的“空间往返系统”,进而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因此可以说,“神八”的研制,标志着中国航天工程已迈出至关重要的最后一步。 

  社论:飞天路上的壮丽凯歌 

  ——热烈祝贺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XX年09月29日08: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五星红旗飘扬太空,世界目光聚焦中国。9月28日,我国航天员在顺利完成首次空间出舱任务后安全返回,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中华民族漫步太空的梦想终成现实。我们向参加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英雄的航天员们表示诚挚的慰问,向支持和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国各族人民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载人航天是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也是增强国家实力、提高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的宏伟工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在短短16年的时间内,就实现了从无人到三人、从舱内到舱外的巨大跨越,成果举世瞩目,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xx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凝结着航天战线无数科技人员、干部职工、部队官兵的心血和智慧,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几代航天人建立的历史功勋,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的首次飞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技术难度更大,可靠性要求更高,状态变化更多,对任务的组织实施提出了更高标准。广大航天工作者以勇攀高峰的昂扬斗志、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沉着冷静的良好心态、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成功突破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航天测控中继卫星、伴飞小卫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胜利实现“准确入轨、正常运行,出舱活动圆满、安全健康返回”的目标,为下一步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基础。这次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开创更加美好未来的雄心壮志。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巨大威力。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广大航天人自觉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健康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提高安全保障能力;自觉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把各参研参建参试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作为任务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着力确保各大系统、各个环节运转的高效有序;自觉坚持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培养作为任务实施的重要目标,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神舟七号任务的实施过程充分说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只有加快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才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神舟七号飞行,太空迈出一小步,中国前进一大步。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改革发展任重道远。面对无垠的太空,中国人民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和平利用太空而继续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面对未来的征途,渴望发展的中国人民将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神七”完成四大科学任务 创造中国航天四个第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负责人10月5日公布,神舟七号伴飞小卫星顺利完成前期空间观测任务,共下传1000多幅飞船多角度翱翔在太空的图像,均清晰完整(见上图)。至此,此次神舟七号飞船圆满完成中国航天员出舱、舱外空间材料研究、伴飞小卫星以及中继试验卫星——天链一号的应用四大科学试验,创下了中国航天领域的四个第一。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神舟七号伴飞小卫星是中国第一次由一个航天器围绕另一个航天器在飞行。要搞空间站,这样的伴飞技术是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宗文) 

  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22日发射升空。 

  发射    “月船1号”发射重量1.3吨,造价39亿卢比(约合8300万美元)。  

  当地时间10月22日6时22分(北京时间8时52分),搭载“月船1号”的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在南部的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点火,飞离地面。  

  负责此次探测任务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马达范•奈尔说:“这是历史性时刻。我们已开始月球之旅。”奈尔说,一切跟踪数据表现正常,印度希望借此次探月任务“解开月球之谜”。  

  任务     按计划,“月船1号”调整到绕月运行轨道后,将通过高精度遥感装置勘察月球表面,绘制月球成分地图和三维地理图,还将完成月球碰撞探测。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前首席助理斯科特•佩斯说,人类虽已登月,却还未利用新近技术为月球绘制详细的“现代地图”,火星地图都比月球地图全面。他说,采用新技术的“月船1号”将能得到更为全面的地图。“月船1号”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探明稀有同位素氦3在月球上的分布情况。氦3是可控核聚变原料,可能成为地球未来所需的重要能源,被认为在月球上储量丰富。不过,一些科学家认为,即便月球上存在大量氦3,开采难度也很大。此外,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说,“月船1号”还将释放一颗重约30千克的撞击探测器到月球表面。探测器内仪器将收集其着陆时扬起的“尘土”,展开分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3

  从容说课

  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经典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结合课文内容,试编写“中国航天大事记”。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神舟”五号,进行话题的搜集和整理。

  4.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5.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嫦娥奔月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可充满智慧的中国人民却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一神话变成了现实。(学生兴趣被激发)

  【多媒体出示英雄杨利伟的图片】

  师  图片中的英雄是哪位呢?

  生  (大声)杨利伟。

  师  他是干什么的呢?

  生  民族英雄。(学生笑)

  生  我国第一位宇航员。

  生  准确地说,他是我国第一位飞向太空的宇航员。

  ……

  师  看来,大家对时事都非常了解啊。不错,他是一位宇航员,更是一位英雄。他的成功凝聚着许多中国人民的期望和汗水。XX年10月15日清晨的瞬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永恒的骄傲和不朽的回忆。(学生的热情被点燃)

  师  下面,我们通过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国的航天事业。

  【多媒体出现课题】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屈原曾经仰望浩渺宇宙发出天问,敦煌的飞天壁画诉说了中华儿女几千年的一个梦想,飞天是那么坚定的一个幻想,走进无数智者的梦境。中国的航天事业又是一条怎样的漫漫长路呢?请大家迅速阅读课文,给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编一份大事记。

  师  经过快速的阅读,下面我们有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他们的进展。掌声有请。

  小组代表  谢谢大家的掌声。我们小组经过阅读筛选,觉得以时间为线索进行编排是比较合适的。我们选用了表格的表现形式,请大家一边看我们组整理出来的表格,一边可以在课文中找相对应的句子,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师  发言人的嘴可真厉害。

  小组代表  从时间来看,我们找到的重要发展过程有:

  1.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人造卫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震撼。

  2.1958年5月17日,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下决心要“搞人造卫星”。同时,全国各地的科研所、科学家迅速行动起来并制定了计划。

  3.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4.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同时,中国宇航员的选拔工作结束。

  5.1986年3月,以邓小平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批准了“863”计划,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6.1992年9月21日,以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7.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8.XX年1月9日,“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

  9.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9个月后,“神舟”四号发射成功。

  10.最为辉煌的时刻:XX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师  非常精彩,非常精彩。整个信息筛选合理准确,发言人流利清楚,很有水平。让我们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  下面,我们通过录像片段再来重温一下这一个个难忘的历史瞬间。

  【多媒体播放“神舟”五号发射的瞬间以及杨利伟返回地球的瞬间】

  师  XX年10月15日上午9点整,“神舟”五号正式升空;9:33分,飞船和地面的第一次通话实现;17:04分,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俯视我们美丽的地球;18:00杨利伟在飞船内展示联合国和中国国旗;次日,中国第一位太空人从太空归来。

  师  已经载入史册的经典时刻,让我们重温了那一刻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和喜悦。人们看到了那历史瞬间的辉煌,但周建亮教授告诉我们:“为了那一天,我们付出了很多。”联系课文和你从课外获得的知识,说说哪些人“付出了很多”?付出了什么?

  生  是我们可爱的科学家,他们为之付出了智慧和心血。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生  是那些工程师,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梦想变成现实。如果给我一束鲜花,要送给发射现场的人,我会挑工程师的。我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在“神舟”四号发射时,只有零下38度,一位技术人员为了扶住倾倒的仪器,伸出的手粘在上面,拿下来时已经血肉模糊。在“非典”时期,曾经有一位技术人员患病倒下,全部技术人员几百人进行隔离,但他们通过电话和网络坚持进行工作,商讨技术方案,保证了“神舟”五号当年成功发射。

  师  我想起了作家魏巍在抗美援朝的报告文学中说的一句话: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啊!

  生  我觉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也是非常重要的。譬如,在我们国家国力比较微弱的时候,毛主席就能以超常的魄力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此外,邓小平、他们也功不可没。

  生  我觉得大家还忘了一个人没有说,那就是我们的人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花了近十亿人民币,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这些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人民的血汗钱啊。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没有人民是不行的。“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学生大笑)

  ……

  师  很好,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事实上,如此庞大的一个工程,要指出谁的功劳最大实在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这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的成功是离不开千千万万的人民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人民梦想许久的飞天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啊!

  师  作为一篇新闻报道,忠实地传递现场信息是它不容推卸的责任。本篇报道在报道载人飞船升天的这一事件中,还合理地将与之相关的信息展示出来,让我们在看飞船升天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我们来讨论一下,它是怎样实现的?

  生  我觉得这篇报道的手法运用比较有新意。“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在瞬间被所有的中国人知道了。因为现在的传媒那么发达,如电视现场直播等,让有心了解的人第一时间都可以了解。如果第二天的报道仍和昨天一样,那就没有什么特色了。所以,在安排结构上作者动了脑筋,他把飞船发射作为线索,以“神舟”五号的发射为引子,借机回顾了中国的航天史,让读者接受了更多的信息,最后,又以“神舟”五号的发射作为结束。这样,首位都是最新消息,具有时效性,中间部分,合理地安排了相关的知识。整篇报道内容充实,结构合理。(学生报以掌声)

  生  我觉得课文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已经高度地概括了它要表达的内容了。“航程”包括了一个过程,从起始以来的漫漫征程都是可以说的,所以在报道中,作者抓住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作为线索,将中国航天发展的简史表述出来。

  生  我补充一点。航程包括起点和终点,我们现在只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这个航程中写下了精彩的一页,但还不是结束,还有更辉煌的前景在等待我们。所以,课文标题还贴切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我们还有更精彩的。

  ……

  师  两位同学都抓住了标题来谈。我们常说,好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这篇课文的标题的确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一般情况我们如何拟好新闻的标题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多媒体课件显示】

  一是宜明不宜隐。如果标题能一下子抓住观众,激起观众“想看”的欲望,才能谈及内容是否“耐看”,如:“一桩假药案两命归黄泉”。这个标题不仅言简意赅、浅显明白,而且震撼人心,富有吸引力。相反,“我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收效明显”这个标题看上去没有问题,但不够明白,收到的效果是什么,观众在标题中无法看出来。

  二是宜实不宜虚。尤其对一些十分重要的新闻报道,利用标题可以把新闻的重要价值和报道意图很好地体现出来,进而在有限的时空传播更多的信息,让观众多侧面、多层次地了解到他们最需要获得的事实。如一个区的残疾人参加残联组织的为民服务活动,内容是上街为民免费修理家电。记者写的标题是“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街头献爱心”,这个标题不仅太虚,而且不够准确。若将其改为“××区残疾人上街为民义务修家电”,修改后的标题虽然很一般,却使原来的虚题变成了实题。

  三是宜短不宜长。必须用最简洁的文字,明白地标出新闻中最新鲜的、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的东西,形成视觉第一冲击波,以此吸引观众。

  【学生一边记一边体会】

  课堂小结

  古有屈原发天问,今有嫦娥飞天梦。飞天的梦想,经过无数人的努力,我们终于实现了它,这是我们的骄傲,同时也是对我们的激励,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和英雄,把我们的航天事业推向世界的顶峰。这个目标交给谁了呢?就要靠各位同学的努力和进取。

  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身份,如学生、工人、农民、华侨等,给杨利伟写一封信,表达你对“神五”升天的看法。

  板书设计

  飞天——梦想——无数人的努力——实现梦想——路,还很长……

  拓展阅读

  太空英雄杨利伟

  杨利伟身高1.68米,1965年出生在绥中县。

  父亲曾是该县农副产品公司高级经济师,母亲是一名教师,其姐姐和弟弟现仍在绥中县工作,家庭状况在当地也算是小康水平。

  杨利伟在母亲同事的介绍下,与同县姑娘张玉梅相识相恋,1990年冬天喜结良缘。当时部队规定飞行员结婚后其家属可以马上随军,杨利伟的爱人婚后即随同杨利伟到西安,后又到四川。

  中国开始进行航天载人飞行试验后,杨利伟通过考试与全国选拔的12名“太空飞人”来到北京航天城进行艰苦的训练。期间按规定每4年才能有十多天的时间回老家探亲。在他进行太空人训练的3年期间没有见过自己的弟弟和姐姐。

  不过,杨利伟的父母每年都会到北京小住,与儿孙团聚。杨利伟每逢周末亦会结束训练回到家中与亲人相聚。杨利伟的爱人也任军职,在航天城里工作,儿子则每天乘坐航天城的班车到市内上学。

  目前薪水万元常寄钱给父母

  据杨利伟的姐姐介绍,杨利伟小时候身体很好,很少生病。姐姐说,他们的父母70多岁,但身体一直很硬朗。她说,小时候弟弟就喜爱体育运动,喜欢游泳、滑冰,常在外面玩耍,入伍后田径项目仍名列前茅。

  由于十年前杨利伟就被选拔成为太空人进行训练,家人也知道部队的纪律,从不过问他在部队上的事情,只知道他平日的工作就是训练,只见过他身穿宇航服的照片。

  杨利伟入伍后,因工作原因很少回家,即使回到家中也只是陪父母聊聊天,尽量不上街,减少与外界的接触。所以,他与同学们很少往来。XX年,杨利伟回到家乡过春节,之后姐姐与弟弟再没有见到他。

  姐姐介绍说,弟弟上学时成绩一般,但理工科成绩很好,到部队后也一直坚持学习,回到家中探亲时也会玩玩电脑,特别喜好摆弄各种电器。据了解,杨利伟目前的薪水有一万元,与民航飞行员相比略低,但他时常寄钱寄物给绥中的父母以表孝心。

  杨利伟的父母于十几天前来到北京航天城杨利伟的家中,并将家中有关杨利伟的照片带到北京,交给有关部门。目前,只有杨利伟的姐姐与弟弟还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老家。

  绥中县委书记刘向阳说,杨利伟是绥中县的骄傲,绥中也为培养出这样优秀的人才而倍感自豪。

  杨利伟成当地学生“名人”

  提起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锦西炼油化工总厂”“绥中白梨”和“水上长城——九门口长城”,都颇具名气,如今“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再次使国人关注的目光聚集在绥中县。

  不知是绥中人的身体特质还是其他原因,部队常会到绥中县高中选拔飞行员。杨利伟就是在1983年从绥中县第二高中,被部队选拔培养后,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

  当时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体检,挑选一批身体素质较好的进入复检,再到锦州部队医院检查,最后只剩下几名同学,再到沈阳一家部队医院进行最后测检后,即确定入选飞行员。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恢复高考,能够成为一名飞行员是非常令人羡慕的,绥中第二高中,有2名学生被部队选走,杨利伟与另一名同学,一下子成为当地学生中的“名人”。

  20年过去了,曾教过杨利伟的教师大多已退休,但提起当年选拔飞行员的事情,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可见当时“选飞”的影响。

  被评为一级飞行员

  1983年9月,杨利伟考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毕业后成为空军某部飞行员。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太空人大队太空人之前,杨利伟是一位拥有1 350小时飞行经验的强击机和歼击机飞行员,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

  他在空军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1996年起参加太空人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太空人。经过5年多的训练,他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太空人专业技术综合考核,光荣地被选拔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首飞梯队成员。

  鉴赏提示: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记者以三个小标题的形式将文章分成三部分,记叙了杨利伟被选拔为优秀飞行员并最终成为太空英雄的过程。在表现人物时,文章没有像记流水账式交代杨利伟的成长经历,而是选取一些横截面刻画人物性格,并通过杨利伟姐姐的转述以及杨利伟中学时师友的称赞来侧面烘托人物。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人物通讯的写法。

  习题详解

  一、命题意图:标题是新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积累、鉴赏好的标题。

  参考答案:本文标题有两层含意: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是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二、命题意图:本题旨在由这一典范的文章了解一般新闻作品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本文导语部分是第1、2、3段,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是一个国人瞩目的事件。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作的不懈努力。

  另外,这篇新闻还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三、命题意图:一方面梳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重大科技事件。

  参考答案:略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4

  一。语言积累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晖映(yìng)九霄(xiāo)奇迹(jī)不同凡响(fán)

  b翌年(yù)酝酿(ràng)横亘(gèn)摘星揽月(lǎn)

  c应用(yìng)苛刻(kē)扭转(niǎ)载人飞船(zǎi)

  d着陆(zháo)耸入(sǒng)轨道(guī)可供借鉴(gōng)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b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沉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c 他们都经过了进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

  d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做气载人飞天。。

  3.下面句子的括号中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2)飞天路上的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3) 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

  (4)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a振动 重重 制定 竖立   b震动 重重 制定 竖立                                                    c震动 重重 制订 竖立                                d震动 重重 制定 树立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b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c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d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5、假如你是杨立伟,遨游太空时你会想到什么?

  答:

  二。课堂点击

  6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答:

  7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

  答:

  8 中国的飞天梦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

  三。选段在线(课文品读,瞄准重点、难点、常考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新征程。

  9,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可能:

  催化剂:

  10最后一句“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新征程”。联系上文,说说为什么用“又开始了”

  答:

  11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搞载人航天,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都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

  政治上:

  经济上:

  科技上

  四。延伸拓展(课外熏陶,训练语感、灵感、超越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对于航天员来说,是上天不容易,落地更难。飞船的回收,是事关整个飞行成败的最后一个环节。回收着陆系统由结构、降落伞、着陆缓冲、程序控制、火工装置、伞舱排水和标位等7个子系统组成,主要任务是:利用降落伞稳定再入大气层的返回舱的运动姿态,减低其下降速度,最后通过着陆缓冲等手段保证航天员软着陆;为返回舱提供闪光和海水染色两种标位手段,研制防止海水侵入主伞舱的装置。

  808所的葛玉君推算出一个数据:如果没有着陆缓冲系统,光靠降落伞把返回舱减速到2米/秒的速度,伞的面积必须达到14600平方米。这样大的降落伞,即使整个返回舱也装不下。

  伞系统工作时,先打开引导伞;引导伞使返回舱的下降速度由180米/秒减至80米/秒,然后由引导伞拉出减速伞,再由减速伞带出主伞。主伞先开一个小口,慢慢地全部撑开,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由80米/秒逐渐减到15米/秒。但是,即便是这样,航天员落地也会被礅个半死,怎么办?在返回舱底部安装一个γ高度探测仪,当飞船距地面一定高度时,γ探测仪发出信号,指挥飞船上的缓冲发动机点火,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把飞船落地的速度减到1~2米/秒。

  γ高度探测仪具有精确测量的功能,它的抗干扰能力强,不论是雨天还是雾天,都能根据向地面辐射的粒子数来准确测量距地面的高度。但γ高度探测仪也十分复杂。刚在返回舱上应用时,第一批试验下来,葛玉君和队员们全都傻眼了:不仅精度满足不了要求,而且测量趋势还不对。理论上,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γ高度探测仪工作时点火高度也应该越高;反之亦然。可是γ高度探测仪的实际工作情况却相反。

  这样的试验一连做了几个月。从夏天到了秋天,葛玉君等4人一直住在朱庄试验基地。静态试验、动态试验对比着做,可是这两种情况下,γ高度探测仪测出的数据就是不一致。原因何在?一次接一次地试验,困扰他们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走投无路的葛玉君只好请来专家当外援。专家往试验场一站,几次对比试验下来,便提出疑问:是不是动态试验接头处的一麻袋棉花在作怪?对呀,怎么就没想到是它呢?原来,做动态试验时,怕接头掉下来砸到下面的返回舱大底,所以特意放了一袋棉花用来减震。而静态试验是没有棉花的。棉花对γ的反射性特别强,所以影响了测量的精度。通过反反复复的试验,γ高度探测仪的脾气算是摸准了。

  12对“γ高度探测仪”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根据向地面辐射的粒子数准确测量飞船距地面的高度。

  b.能发出信号,指挥飞船上的缓冲发动机点火。

  c.能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把飞船落地速度减到1~2米/秒。

  d.安装在返回舱底部,抗干扰能力强,具有精确测量功能。

  13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γ探测仪工作时点火,给飞船向上抬的力越大。

  b.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小,γ探测仪指挥点火时距离地面的高度就越低。

  c.在第一批试验中,γ探测仪实际工作情况是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小,而点火的高度越低,反之亦然。

  d.在第一批试验中,γ探测仪实际工作情况是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而点火的高度越低,反之未必。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葛玉君等人试验内容的一项是(   ) 

  a.返回舱下降速度不同,γ探测仪工作时点火的高度不同。

  b.在静态与动态两种情况下,γ探测仪测出数据的对比。

  c.在不同季节条件下,γ探测仪的测量精度。

  d.在有减震棉花与无减震棉花的不同条件下,γ探测仪的测量精度。

  1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是飞船发射成功的最终标志,我国科学家成功地解决了返回技术的难题。

  b.保证航天员安然无恙地软着陆的飞船落地速度是1~2米/秒。

  c.飞船回收着陆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气动力减速技术、控制技术、火工技术等领域。

  d.在目前条件下,降落伞将返回舱减速必须逐步进行,在将来可能做到一步到位。

  五。欣赏顿悟(在美文中得到感悟,从故事里读出人生)

  第六颗钻石

  楼一春  编译

  经过一道道严格的考试,我在理查森珠宝店当上了临时售货员,这是我第一次找到的工作,父母别提有多高兴了。

  两星期下来,我听到部门经理麦哲伦先生对人说:“她是个好孩子,我打算建议留用她……”

  然而,就在第15天,出事了。那天下午,有个衣衫不整的人,大概是个失业汉,老是在柜台边蹓跶。此刻,麦哲伦先生吩咐我取个玻璃盒。盒子放在高处,要爬上一架小小的扶梯才够得着。我拿到了,就在下来时衣袖挂在一个盛放钻石的托盘角上,我赶快伸手握住盘子,但还是有六颗钻石滚落在地。

  麦哲伦先生走了过来。“快拾起来!”他说,“放回去。”

  我四处找,终于从地上拾起了五颗钻石,并放了回去。但我找不到第六颗钻石!我找遍了墙角和柜底,就是找不到。“怎么办?”我焦躁不安,到处乱翻。蓦地,我想:“准是他拿了钻石。”因为那个穿脏衣服的人刚才站立的地方是钻石可能滚到的唯一地点。这时,他正打算离开。

  “请留步。”我说。

  他转过了身。“你想说什么?”他问。

  我想说什么?由于他干的事(我肯定是他干的),灾祸可能降临到我头上!但是,我确实没有任何证据。

  “你想说什么?”他又问了一遍。忽然我有了回答。母亲常对我说人们大都是善良的,我不认为这人打算伤害我。于是我看着他说:“这是我的第一个工作,现在工作很难找,是吗?”

  “的确很难找到。但有一个好工作属于你,我能祝贺你吗?”他微笑了。

  他伸出了手握住了我。略一停顿,他松手,推门离开了珠宝店。

  当我伸开手掌,第六颗钻石正躺在手心。

  [简评]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对这句话潜在的哲理性体会得十分深刻。如何说话,如何说好话,说得得体,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的“我”是一个小女孩,面对一个因藏匿钻石而给自己带来生存威胁的陌生的大男人,不是恶语相加,而是婉词达意,最终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探究性学习(自主创造性探究,提倡学习的革命)

  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参考网页:

  追击:“神五”行动揭密     

  ;                                                                                                                    经典太空图片   

  航天探索           

  16飞向太空的航程

  1.c  答案简析:a奇迹:jī读音jì  b酝酿:ràng读音nàng     d着陆:zháo读音zhuó

  2.a 答案简析:b“沉封”为“尘封”c“进乎”为“近乎”d“一鼓做气”为“一鼓作气”

  3. b 答案简析:

  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

  震动,指外力引起的颤动,也指精神受到重大影响,如“消息震动全国”。

  重重:突出程度重种种:突出种类多。

  制订:创制拟订。  

  制定:创制拟订的工作完成,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

  树立:建立的意思,多指抽象的东西。

  竖立:多指具体的东西。

  4、 b   答案简析:a“神舟五号”应为“神舟”五号   c句末句号去掉    d“三号四号”应为“三号、四号”。

  5、答案简析:从的角度考虑,一是过程的艰难,二是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的兴奋,三是观察地球美景的奇妙角度,四是对父母妻儿的牵挂等等,可参照课文和后文杨立伟的演讲辞。答案不求一律。

  6答案简析: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7答案简析: “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所以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8.答案简析:六个阶段。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9, 答案简析:可能:“863计划”的批准,给科技界带来了春天,这是以往所没有的情况。

  催化剂:形象说明“863计划”加快了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的进程。

  10 答案简析:原来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所以,中国又有了向太空进军的经济实力。

  11 答案简析:政治上:载人航天技术属于世界上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技术带动工程,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在载人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科技上:如果我们当时没有掌握这些世界先进技术,现在我们就会被人看不起,从而受强国欺辱。载人航天作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科学技术领域,对人类的进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经济上:未来太空资源的开发,必然是谁先开发、谁先获取、谁就受益,这无疑将影响到民族未来的振兴和发展。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载人航天能为解决这个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奠定基础。

  12   c  答案简析: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的是“缓冲发动机”。

  13   b  答案简析: a“给飞船向上抬的力越大”错;  c讲反了;  d“反之未必”错。

  14  c   答案简析:试验“从夏天到秋天”是因为测出的数据不一致,并非试验的内容。

  15  d  答案简析:常识错误,减速一步到位宇航员将不能承受。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5

  第12课 

  一、整体把握

  1.试分析全文的写作思路。

  点读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从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飞船的征程,又回到了现在,XX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时间、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地叙述出来,使人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总之,主体部分运用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二、细部探微

  2.这篇通讯是怎样有条不紊地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初步成就的?

  点拨 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我们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XX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3.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点拨 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4.“863计划”出台之后,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实现航天梦想的?

  点拨 “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多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三号、四号,一直到“神舟”五号,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历程,寄托了多少代中国人的希望,倾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5.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却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点拨 本文虽然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怎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一、中心主旨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作出的不懈努力,热情地讴歌了为飞天梦作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二、写作特色

  1.“饺子式”的结构,“馅子”丰富。

  本文开头在写杨利伟飞向太空之际,笔锋一转,从600多年前的万户写起,写中国几百年的航天奋斗历程;不但时间长,而且空间跨度大,从北京到各地,从中央到地方,这样的“馅子”实在丰富,且“包”起来也有条不紊。最后,用“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一句合上“饺子皮”,用10分钟走完600多年,走完几万里,实在妙。

  在文中,发射活动只是“饺子皮”,开头以之摊开,结尾借之合拢,而中国近五十年的航天之路才是“饺子馅”。这样安排,别出机杼,富有创意。与一般把笔墨用在发射活动本身上不同,这样便避免了与其他媒体报道方式雷同。

  2.引用传说,运用诗意化的语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其一,文中用了“嫦娥奔月”的传说,使文章在紧张之余,多了一份轻松,让读者多了一份遐思。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有浪漫主义色彩。其二,文中有许多诗意化的语言,如“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面对天疆的呼唤……”“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在这个金色的秋日……”,等等。因为新闻要求严谨真实,所以许多新闻类作品显得很刻板,像家用电器的说明书,尤其是自然科学类题材的新闻,罗列数据和术语,让外行人备感枯燥。而这篇通讯,则摆脱了俗套,创造性地融入了浪漫主义的笔法。

  三、结构图解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静侯  耸入云天  直刺九宵  扭转乾坤

  b.酝酿  慢慢征途  经济实力  反复论证

  c.苛克  连名上报  借签经验  摘星揽月

  d.配置  最高致意  预订轨道  辉煌时刻

  答案 c

  解析 a项“侯”应为“候”,“宵”应为“霄”;b项“慢慢”应为“漫漫”;c项“克”应为“刻”,“连”应为“联”,“签”应为“鉴”;d项“订”应为“定”。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古时不少诗文中含有朴素唯物论色彩。如“________,________”,就包含着实践第一的观点。

  ②对于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这一结论,学术界不少人有________,认为半坡文字似乎更为原始。

  ③刘翔刚到孙海平的麾下时,不少人认为他综合条件并不突出,难出成绩。孙教练却对他________,认为他经过系统训练后必成大器。

  a.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异议 刮目相看

  b.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争议  刮目相看

  c.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争议  另眼相看

  d.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异议  另眼相看

  答案 d

  解析 “世事”句强调的是学习社会生活中的知识,与语境不符。“争议”用于结论未下时;“异议”指与结论不同的意见。“刮目相看”指对同一个人的看法前后不同;“另眼相看”指对待某人与其他人不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在研讨会上,某位专家发言结束时说:“我刚才讲的是一些个人见解,纯属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请大家多提批评意见。”

  c.做事时不把事当事做,只一味因循苟且,敷衍公事,甚至于贪污淫佚,遇钱即抓。

  d.奥巴马上台后,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调整对华政策,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合作关系”。中美关系迂回曲折,再次呈现逐步改善和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答案 b

  解析 b项比喻为自己吹嘘,不合句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XX年举办的“爱心大融冰——我们一起过年”和“春暖人间•元宵喜乐会”这两台晚会中,艺术性地浓缩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连心、手牵手的救灾故事和感人瞬间,展示了湖南人民绝不向灾难低头的决心和毅力。

  b.XX年又是我国航天器发射的一个高峰年,未来5年到XX年我国发射的航天器将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

  c.江华瑶族自治县环保局局长贺定权、纪检组长李旭最近悔青了肠子。清清白白的好官他们不做,却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被“孔方兄”给收买了,利用“电子洋垃圾”炼铜,毁了江华县“天然氧吧”。

  d.本着举办无烟奥运为原则,XX年北京各大公共场所特别是队员生活和比赛的场所将实行全面禁烟。

  答案 c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在……中”是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应该去掉“在”和“中”;b项语序不当,造成主谓搭配不当,“我国发射的航天器”应改为“我国航天器的发射”;d项句式杂糅,应该将“为”改为“的”。

  二、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10分)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 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5.“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为什么说“再一次”?(5分)

  答案 因为在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封建势力的腐朽,中国遭受了外来列强的侵略,曾落后了若干年。

  6.为什么毛泽东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5分)

  答案 因为中国不能再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人造卫星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的重要标志。

  三、课堂延伸(20分)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7~10题。

  “嫦娥”奔向月宫

  新闻资料:嫦娥工程

  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整个工程规划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求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循序渐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嫦娥工程将实施三步战略。第一步是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首次绕月飞行。第二步是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俗称月球车),在着陆器降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在地外天体上实施软着陆技术和自动巡视勘测技术。在人类进行的月球与深空探测活动中,环绕探测、软着陆探测和巡视勘察是最主要的探测手段,软着陆更是踏上另一个星球进行实地科学探测的第一步,从获取探测数据的直接性和丰富性的角度来看,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是其他探测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月球与深空探测技术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步是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术,完成月球表面采样,以实施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和演化的深度认识,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提供数据支持。

  新闻链接一:________

  嫦娥的传说来自古代中原地带。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给月亮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上面有月宫,琼楼玉宇;有仙子,美丽的广寒宫主嫦娥;有伐桂的吴刚,有捣药的玉兔,那里是一个天上人间。这反映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美丽的幻想。

  “嫦娥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南开大学文学博士生导师李剑国教授说。古代的月神叫做“常仪(音娥)”,后来这两个字转化为“嫦娥”。嫦娥最早的名字是“姮娥”,而“姮”这个字在古代和“嫦”同音,到了汉代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遂改为“嫦娥”。

  公元14世纪一位名叫“万户”的官员,在一把椅子上绑了47支火箭,椅子两侧安装了两个自制的大风筝。然后坐在上面,并命仆人点燃火箭,随着火箭的轰鸣,这位世界上首个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就消失在火焰中。他以生命的代价向着神秘的太空发起了第一次冲锋。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以纪念这位勇敢的探索者。

  新闻链接二:诗人与月亮

  传统的中秋佳节到了,赏月将成为人们欢度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是,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便因此而生,历久不衰。无数文人墨客把明月当做传情达意的物象,追月抒情,千种思绪,万般情感,自然涌上心头,留下不少千古流传的动人诗篇。

  宋代苏轼的咏月诗对后人影响较大。同样一轮明月,在不同情况下不同心境中,他都有不同的展示。如春夜里“淡月朦胧”,秋末时“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离乡时“明月明年何处看”,酒兴时“对酒卷帘邀明月”,失意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傍晚时分“思檐初挂弯弯月”等。

  古人笔端的美好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心灵漫游的广阔天地。今天,我们读点咏月诗,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亲近和回敬。(文章有删改)

  7.新闻的价值在于提供有效信息,试概括“新闻资料”中最有效的一条信息。(不超过30字)(4分)

  答案 嫦娥工程将实施绕月飞行、着陆探测、采样返回的三步战略。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信息的筛选要确定信息区间,题干中已明确在“新闻资料”中,具体段落中第1段是“嫦娥工程”规划方针及其原因,第2段是“嫦娥工程”实施的三步及具体三步战略,其中第一步、第三步较容易概括,分别是绕月飞行,采样返回,第二步战略在概括时抓住关键信息“在着陆器降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第二步的其他信息均是对着陆器降落区“其”的说明。“新闻资料”中最有效的一条信息显然是在第2段,因为这一段文字在新闻资料中文字量最大,说明最为详实,而且与题篇新闻“‘嫦娥’奔向月宫”的联系更为紧密。

  8.请结合“新闻资料”给“新闻链接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4分)

  答案 专家解读“奔月”神话 “嫦娥”寄托探月梦想

  解析 本题较为简单,只要将本部分主要内容用简洁醒目的文字表述出来即可。其中本部分第1、3段侧重写“嫦娥”寄托探月梦想,第2段主要写专家对“嫦娥”的解读。

  9.苏轼的咏月诗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6分)

  答案 苏轼咏月、惜月、爱月,见月动情,他笔下的月气象万千,情态各异,韵味无穷;既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又有浪漫的奇思异想。

  解析 本题在解答时,注意结合倒数第2段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10.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嫦娥工程”的认识与评价。不少于100字。(6分)

  答案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月亮一直情有独钟,渴望了解月球、探寻月球奥秘的愿望源远流长。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将把“嫦娥奔月”的神话变为现实,实现我国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有助于加深对月球的了解,而且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深空探测先进国家中的地位。

  解析 本题具有探究性。解答时注意第二、三则材料与“嫦娥工程”的内在联系,不要单纯谈“嫦娥工程”的意义。

  四、语言运用(18分)

  11.给下面的新闻添加标题(不超过15个字)。(6分)

  北京时间11月7日8时34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工作轨道,即将开始绕月探测活动。

  自10月24日成功发射以来,“嫦娥一号”卫星在长达326个小时的飞行中,顺利实施了4次加速、1次中途轨道修正、3次近月制动,共8次变轨,经历调相轨道、地月转移轨道、月球捕获轨道3个阶段,总飞行距离约180万公里。

  有关专家认为,“嫦娥一号”运行状况表明,卫星的设计合理,性能稳定,卫星测量和控制精度达到新的水平,实现了我国航天测控技术的多项突破。

  按照预定计划,“嫦娥一号”卫星经过一段时间的在轨测试,卫星上的有效载荷将相继打开,开始进行科学探测活动。

  答案 “嫦娥一号”顺利进入环月工作轨道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抓住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的金字塔形特点,紧扣导语来添加标题。新闻对象是“嫦娥一号”卫星,事件是进入环月轨道。主体部分的第一段具体说明顺利进入轨道的情况,第二、三段则主要体现“顺利”。

  12.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两句话。(6分)

  家是什么?家是白发苍苍的父母,家是不离不弃的朋友;家是生命的摇篮和成长的沃土,家是心灵中那一小块的温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家是夜归时为你闪烁的那盏灯 家是冬夜等待你的那盆火(或:家是无时不在的牵挂 家是理解和宽容的代名词)

  13.下面是一段采访,如果你是那位科学家,你该如何回答?不超过50个字。(6分)

  11月26日,“嫦娥一号”发回首张月面图像,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发布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采访一位科学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月亮不仅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更与你们的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中国探月工程圆满成功,请问,您有怎样的感想?”

  答案 中国的月文化源远流长,嫦娥奔月、万户飞天是中国人执著的梦想。今天,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把千年梦想变为了现实。

  解析 本题考查了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答题时可参考两点:一是要表露出中国人与月亮的历史情感,二是要表现出中国人的科技成就感。

  五、随堂练笔(20分)

  14.还记得学校运动会上,运动员的矫健的步伐,快速地一跃、飞速地闯线……;还记得升旗仪式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刻吗?这些特写的镜头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抓住它,记录下来,写一个小片段,不少于400字。

  答案 略。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6

  

  【基础知识】

  重要字音:遁(dùn)世黯(àn)然 谙(ãn)熟 诞(dàn)生 涎(xián)皮

  重要字形:云霄 橘红翌年 摘星揽月 横亘 型谱 融会 不同凡响 诞生 遁世 谄媚 拔地而起 渊源 振动 垂涎 扬眉吐气

  【文本释要】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难点点拨】

  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课外链接】

  让“背景”成为一景(胡延宁)

  美国记者沃尔特•福克斯在《新闻写作》一书中写道:“迄今为止,‘背景材料’一词都用于表示那种为读者完全理解一篇报道所需的事实信息。它从基本的信息,如新闻事件所涉及人物的姓名、年龄、职业和住址等,一直到与此前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记者只要提出正确的问题一般差不多肯定可以获得的信息。”

  我以为,这段话基本上回答了消息需要什么样的背景。要使背景成为一景,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背景写精。在采访中要广泛占有背景材料,为写好背景做大量积累,然后抽取精华。作者一定要弄清楚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内外部原因是什么,这些背后的新闻与刚发生的新闻构成了什么联系。这些都是“读者完全理解一篇报道所需要”的。广泛占有并不等于全部写出,这时候,一定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仔细筛选,把那些在读者理解报道时所必需的背景信息精选出来,再精练地写出来。这里讲的精,不仅仅是短,主要指的是精华、精练。《参考消息》XX年9月26日刊登的一则新闻《美评估报告初步显示──伊拉克没有违禁武器》中,背景介绍只有一句话:“认为伊拉克拥有非常规武器曾是布什政府宣布对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含着讽刺,带着嘲笑,还有几分揭露。如果没有这个精练的背景介绍,读者就不明白为什么美国要跑到伊拉克去搞评估报告,以及美国和全世界为什么都对这份评估报告如此关注。

  二是把背景写准。背景材料是为了让读者更好更准确地理解一篇报道,说的都是“为什么”,所以,一定要准确无误,千万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如果连“为什么”都搞不清,那就会为读者理解报道造成困难,甚至把读者引入理解的误区。比如说,关于中国载人航天的新闻报道,正确的背景应该是中国要发展自己独立的航天工业,正当地参与国际太空竞争,而西方一些新闻媒体却别有用心地将背景偷换为中国要发展太空军事,要成为军事强国,进而鼓吹中国威胁论,以谬误的背景来误导受众。再比如,常见一些报道,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把一个新闻背景改造后用于许多新闻报道。像一个连队在上级组织的比武中获得了军事考核第一名这样的背景材料,就常被用于表明“军事训练好”“政治教育好”“后勤保障好”“支部建设好”等各方面情况,这种滥用背景材料的做法也是新闻背景不准确的一种表现。

  三是把背景写活。把背景写活,首先要打破格式化。不要总是把背景放在消息的第2段,也不要总是讲过去怎样怎样,以前如何如何,为了什么什么,这样就很难让背景活起来。《火箭兵报》XX年9月6日一版头条刊登的消息《全军第一栋制式化士官家属楼落成》,把背景材料放在了报道的最后:“士官家属临时来队住房难的问题是从1998年士官队伍扩大后急剧出现的。作为高科技部队,第二炮兵士官编制人数相对较多,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士官家属临时来队住房项目的启动,使二炮士官家属来队住房难的问题有望在‘十五’期间基本解决。”介绍的都是实情,说的都是实话,看到的都是可信的信息,这样就使原本容易枯燥的背景材料变得鲜活起来,并使其成为整篇报道一个有力的“豹尾”。

  四是把背景写短。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地为了突出背景而故意抻长文章。因为背景毕竟是背景,再亮丽也不可能成为主体,多了反而成为累赘。路透社XX年10月29日发出的一篇电讯稿《美军只剩下一个总司令》,背景只有一句话:“国防部官员说,拉姆斯菲尔德考虑这个问题已有一段时间了。”这一句话背景至少传递了这样一些信息:这项改革是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搞的;这项改革经过慎重考虑。

  五是把背景写散。把背景散于文章之中,就会不见背景而有背景,不写背景而成背景。当然这种散要用信息连接,要有助于文章严谨,要形散,不能神散。我们所读到的许多国内外新闻消息名篇,许多都难以分清背景信息和新闻信息,因为作者巧妙地把背景材料隐藏在整篇报道中,使其浑然一体。

  六是把背景写美。一篇消息好比一台戏剧,背景好比舞台上的布景和灯光,别让消息背景成为干巴巴的幕布,应该成为色彩亮丽、内容和谐的景色,以此加深和帮助观众对剧情的理解。

  毛泽东所写的新闻名篇《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中介绍背景时这样写道:“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28宿,即刘秀的28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在又放弃南阳……”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纵横古今,浓墨重彩,交待了历史故事和人物,地理特征和战略位置,在作者如椽巨笔的描绘之下,展现了一幅壮美的画卷。

  【教材练习】

  一、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课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请你说说它的含义。你还见过什么好的标题?介绍给大家,并就此谈谈标题对于新闻的价值。(答案略)

  二、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

  答:本文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是一个国人瞩目的事件。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另外,这篇新闻还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三、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答案略)

  【高考链接】

  把下面这则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2个字)

  曾经孕育北京城深厚历史文化的什刹海,将重现昔日荷花飘香、“舻舳蔽水”的场面。目前北京市已经投入力量整治这一地区的环境,以期在不久的将来,把什刹海建设成为以湖光山色为基调、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区。

  什刹海位于北京古城的核心位置,元大都的兴建,就是在这个天然湖泊的东侧划出一线纵贯南北的建筑轴线并与其相切而进行营造的,其切点就是去年年底修缮如初的后门桥。

  北京市还计划逐步实现什刹海东侧景观的恢复和开放;完成古代商业街——烟袋斜街的整治;建成“银锭观山”等一批标志性雕塑;恢复荷花市场,内建一座仿古戏台;使对外开放的恭王府、醇亲王府成为传统艺术博物馆。

  答:

  (参考答案:北京将重现什刹海胜景。)

  【课内阅读】

  1.用不超过25 个字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当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答:                  

  2.东南亚金融风暴是由美国索罗斯操纵的对冲基金的冲击引发的根据下面的一段话,为“对冲基金”下一个定义。(6分)

  美国有很多投资基金,它们都要受到投资公司法的监督。另外有一些投资基金,并没有注册为投资基金,通常被称为私人基金。由于没有受到相关法规的严重限制,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入投资方法的余地比较大,往往采用高风险的投资策略,以期获得较高一回报,这些基金就被黍为“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是                   

  【课外阅读】

  1.给下列这则短讯,拟一标题(14字以内)

  常昊九段今天在东百氏杯决赛第一盘棋比赛中,执黑中盘战胜排战者马晓春九段,这盘棋双方六下3149手。

  本届东百氏杯决赛显5盘棋,前3盘分别在今天和16、18日两天进行,后两盘棋推迟到5月举行。

  答:                

  2.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传达的最重要的一条信息。

  不久前,在美国丹佛市兴行的国际癌专卡会议上,医学宣布:他们经过临床试验发现,普通的感冒病毒可以杀死癌细胞。

  有多名自愿接受试验的癌症患者在接受这项治疗后,身上的癌细胞都是萎缩状。

  专家们指出,要运用基因工程的办法研究出能引 感冒的腺柄有机体,让含有易复基因的癌细胞染上感冒,而这项新技术,估计每年可望拯救10万个癌症人的生命。

  答:

  3.下面是一段新闻的节录,请你替它拟一标题,要求既标示中心内容又带广告性,字数10个字以内。

  由五欲平教授发明的三笔顺码可谓独碎蹊径,它六用15个数字为横、竖、撇、捺、折等汉字的基本笔划编码,实现了数字键盘上的中文输入。笔顺码不用英文键盘,也无需死背字根,记者在演示公上看到,五位4-5岁的不识字幼儿,均在两小时内学会输入汉字。是据一项对两万多人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8%的识字者能在40分钟内掌握三顺码。

  答:                  

  附答案:课内阅读:1.学习西方,更要保持和发扬本民族哲学思维传统。2.对冲基金是没有注册为投资基金,因而未受相关法规的严重限制,往往采用高风险投资策略,以期获得较高的回报的私人基金。

  课外阅读:

  1. 乐百氏杯决赛常昊执黑是拔头筹。(或“东百氏杯决赛首战常昊告捷”“东百氏决赛首场常昊胜马晓春”)

  2.要运用基因工程让癌细胞染上感冒的技术。3.易学易用笔顺码;平笔顺码,幼儿女能打。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7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通讯的特征,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课前“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师生互动,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③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体会重点语句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品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二、学法点拨

  ①利用“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启思维,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深入挖掘,解决问题。

  三、背景介绍

  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到XX年的“神舟七号”征空,9年间的7次飞行如同7个台阶,它们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有一个高1.70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人。这个模拟人是一个感应器,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

  神舟二号:正样飞船。XX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神舟二号虽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

  神舟三号:百折不挠。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不过,神舟三号在发射前却遇到了困难,飞船在进场的第4天,就出现了飞船穿舱插座信号有一个点不导通的问题。当飞船船舱内3000多个接点个个导通之后,神舟三号飞船才发射升空。

  神舟四号:低温突破。9个月后的10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前所未有的持续低温天气:-28℃,比发射大纲规定的最低发射温度-20℃足足低了8℃!

  神舟五号:飞天梦圆。XX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不过,就在这艘飞船进入发射场前最后一轮地面试验中,返回舱坐椅缓冲机构被发现无法完全满足缓冲发动机的备份要求。科技人员用了70天,攻克了这一按正常速度需半年才能解决的问题。

  神舟六号:承上启下。XX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再次升空。从神五的一人一天到神六的两人多天,费俊龙、聂海胜115个小时的航程不仅实现了多人多天太空飞行技术的突破,而且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伟大的跨越。XX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9月26日,神舟七号宇航员翟志刚完成了中国首次太空行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行走技术的国家,这是中国乃至人类航天史上最伟大的一刻。

  在美、苏发射载人航天器近半个世纪后起航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几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四、课前基础知识自测

  1.试一试,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年(    )    横亘(    )  橘红(    )      九霄 (        )   

  酝酿(    )    嫦娥(    )  摘星揽月(    )  乾坤(    )  载人飞船(    )       

  2、掌握字词书写和词语意思。

  举国关注  烈焰  拔地而起  不同凡响  沉闷  乾坤  酒泉   尘封   

  3、将下列横线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①乳白色的         神舟         五号飞船内,杨利伟         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②托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云霄        

  ③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        真正的航天始祖         万户的国度。

  ④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        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        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        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五、认知与探究

  1.感知文本、发散思维

  思考:阅读完这篇课文,同学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我们一起探究?    

  2.难点质疑、重点突破

  列出同学们认为是本篇文章的重点问题并分析。

  3.重点突破、条理思维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同学们共同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入地研讨。

  4.充实思想、提升境界

  相关资料                

  群体 嫦娥一号研发团队

  中国人对于奔月的梦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真正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是当代的航天功臣们。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人插上了飞天的翅膀!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为达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他们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三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是一只高度团结的队伍,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和统一行动。这是一支不负众望的团队,11月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中国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他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合作,是“嫦娥”成功奔月的强大动力;他们知难而进,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嫦娥的舞姿如此精准完美;他们“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的航天精神永恒地镌刻在浩瀚无垠的太空。

  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个重大的跨越。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宏大的系统工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条件完成的。“嫦娥一号”,是完全的“中国制造”!

  实现新跨越 再攀新高峰

  金秋时节,奋进在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中华民族再奏凯歌。在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又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印在了茫茫太空。神舟七号飞天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伟大壮举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出非凡的业绩,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的贡献。

  人类航天史将记下这样一个瞬间:XX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这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跨越。敦煌壁画上凝固千年的飞天图案,在这个金色的秋天,演绎成中国航天员信步太空的动人景象。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浩瀚太空印上自己的足迹。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这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三度金秋,三度飞天,三度突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从5年前杨利伟独自一人造访“天宫”,到3年前费俊龙、聂海胜携手巡天归来,再到今年同一个季节翟志刚出舱漫步,中国航天人把一系列超越梦想的飞跃,标记在了太空之上:成员从一人到多人,飞行时间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舱内到舱外……翟志刚留在太空上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历史性的一大步。——这历史性的一步,所显示的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积蓄的雄厚实力。

  通过学习本篇文章和以上资料,同学们如何看待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六、课外拓展、学以致用

  依据上面所给的关于“神七”的系列介绍,写一篇短新闻,字数200字左右。

  七、发散思维、构想未来

  谈谈自己关于宇宙和太空的更伟大的构想,将我们的航程继续,并写成一篇短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2、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钱学森讲“万户飞天”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20xx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如今,科技实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20xx年,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重新感受那份自豪与骄傲以及重温那段艰难的航天历程。(写出课文标题)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以自豪的神情去回顾我国的航天历程。 (放映幻灯片)

  二、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1、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段)∶20xx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 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三、 解决几个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五号”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篇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用了大量的数字来体现真实性。

  3、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今天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一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4、谈谈本文的结构特点。

  一般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本文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四、作业∶结合本文,课外搜集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附:

  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20xx)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xx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xx年1月10日、20xx年3月25日、20xx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xx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xx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20xx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 在课文第14节提到:“这年3月,由4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 这四位科学家是:

  王大珩(héng)[ 应用光学家。 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 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

  杨嘉墀(chí)[ 我国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神八空间模拟对接初步成功

  中新社上海十月一日电 (宗晨亮)

  随着“神七”飞船发射的圆满成功,中国航天下一步进展备受关注。记者今天从上海航天局了解到,上海航天局目前已经着手“神舟”八号飞船的研制工作。这意味着中国航天“三步走”计划已迈出最后一步。作为“神八”核心试验任务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在地面试验中已获得成功。

  上海航天局介绍说,与“神七”一样,上海航天局将继续承担“神八”推进舱、推进系统、电源系统和通信、语音系统的研制工作,目前这些系统已经进入了调试阶段。“神八”发射前,将首先发射试验性质的小型空间站“天宫一号”,然后才发射“神八”飞船,两个航天器将在太空试验交会对接。两者在地面模拟环境中进行的交会对接试验已经成功。

  据悉,目前正在研制的“神八”乃至于“神九”的核心任务是试验“空间对接技术”。空间交会对接是建立空间站的基础性技术。交会对接指两个航天器在太空轨道会合并连接成一个整体,它是实现太空装配、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等过程的先决条件,更是建立大型空间站的基础。

  中国航天计划分为三步来实行,第一步是“神五”完成的从无人到载人飞行,第二步则是“神七”完成的航天员出舱太空行走试验。而“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则是,首先建立短期小型空间实验室,最终目标建立长期的大型空间站,以及建立航天员可以往返于地球与空间站的“空间往返系统”,进而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因此可以说,“神八”的研制,标志着中国航天工程已迈出至关重要的最后一步。

  社论:飞天路上的壮丽凯歌

  ——热烈祝贺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0xx年09月29日08: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五星红旗飘扬太空,世界目光聚焦中国。9月28日,我国航天员在顺利完成首次空间出舱任务后安全返回,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中华民族漫步太空的梦想终成现实。我们向参加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英雄的航天员们表示诚挚的慰问,向支持和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国各族人民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载人航天是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也是增强国家实力、提高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的宏伟工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在短短16年的时间内,就实现了从无人到三人、从舱内到舱外的巨大跨越,成果举世瞩目,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xx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凝结着航天战线无数科技人员、干部职工、部队官兵的心血和智慧,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几代航天人建立的历史功勋,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的首次飞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技术难度更大,可靠性要求更高,状态变化更多,对任务的组织实施提出了更高标准。广大航天工作者以勇攀高峰的昂扬斗志、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沉着冷静的良好心态、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成功突破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航天测控中继卫星、伴飞小卫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胜利实现“准确入轨、正常运行,出舱活动圆满、安全健康返回”的目标,为下一步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基础。这次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开创更加美好未来的雄心壮志。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巨大威力。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广大航天人自觉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健康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提高安全保障能力;自觉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把各参研参建参试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作为任务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着力确保各大系统、各个环节运转的高效有序;自觉坚持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培养作为任务实施的重要目标,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神舟七号任务的实施过程充分说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只有加快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才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神舟七号飞行,太空迈出一小步,中国前进一大步。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改革发展任重道远。面对无垠的太空,中国人民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和平利用太空而继续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面对未来的征途,渴望发展的中国人民将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神七”完成四大科学任务 创造中国航天四个第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负责人10月5日公布,神舟七号伴飞小卫星顺利完成前期空间观测任务,共下传1000多幅飞船多角度翱翔在太空的图像,均清晰完整(见上图)。至此,此次神舟七号飞船圆满完成中国航天员出舱、舱外空间材料研究、伴飞小卫星以及中继试验卫星——天链一号的应用四大科学试验,创下了中国航天领域的四个第一。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神舟七号伴飞小卫星是中国第一次由一个航天器围绕另一个航天器在飞行。要搞空间站,这样的伴飞技术是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宗文)

  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22日发射升空。

  发射 “月船1号”发射重量1.3吨,造价39亿卢比(约合8300万美元)。

  当地时间10月22日6时22分(北京时间8时52分),搭载“月船1号”的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在南部的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点火,飞离地面。

  负责此次探测任务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马达范•奈尔说:“这是历史性时刻。我们已开始月球之旅。”奈尔说,一切跟踪数据表现正常,印度希望借此次探月任务“解开月球之谜”。

  任务 按计划,“月船1号”调整到绕月运行轨道后,将通过高精度遥感装置勘察月球表面,绘制月球成分地图和三维地理图,还将完成月球碰撞探测。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前首席助理斯科特•佩斯说,人类虽已登月,却还未利用新近技术为月球绘制详细的“现代地图”,火星地图都比月球地图全面。他说,采用新技术的“月船1号”将能得到更为全面的地图。“月船1号”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探明稀有同位素氦3在月球上的分布情况。氦3是可控核聚变原料,可能成为地球未来所需的重要能源,被认为在月球上储量丰富。不过,一些科学家认为,即便月球上存在大量氦3,开采难度也很大。此外,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说,“月船1号”还将释放一颗重约30千克的撞击探测器到月球表面。探测器内仪器将收集其着陆时扬起的“尘土”,展开分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9

  【目标择定】

  1、根据新闻的内容结构特点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内容目标择定理由:新闻内容解读)

  2、赏析背景成为一景的写作特色。(写作技巧目标择定理由:赏析本文独特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爱科学,关注中国的学科发展事业,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意识。(情感目标择定理由:根据本文的内容择定此情感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 中国人飞向太空是一项什么样的航程?

  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和文本内容,你怎样来看待飞向太空的前世今生?

  飞向太空是一项伟大的历史航程,作者是怎样让读者一起来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的?

  今天的飞天梦能完美实现和昨天的各种努力探索难以分开,请问:作者是怎样把背景材料转化成了本文的一大亮景的呢?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神舟七号发射录像》rm视频。

  2、阅读《火箭升空原理介绍》(百度文库)。

  第二部分  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列加粗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横亘(gèn)  集腋成裘    朝阳晖(huī)映

  b.透露(lù)   焚膏继晷   扭转乾坤(kūn)

  c.饿殍(piào) 箭步如飞   飞船着(zhuó)陆

  d.酝(yùn)酿  趋之若鹜   瞠(chēng)目结舌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个厂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终于倒闭,树倒猢狲散,厂里的几百个工人也就各奔东西,自谋生路了。

  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单位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先进单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

  c.他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加上急于求成,等到考试成绩出来,果然就出现了阴沟翻船的情况,这让他叫苦不迭。

  d.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3、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______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a.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b.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中国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

  c.中国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d.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二、课文探究检测

  1、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XX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10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 说教材

  教材内容:《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

  教材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或:一、教学目的

  1.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了解新闻结构上的特点。

  2. 掌握课文整体结构、体会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3. 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中国飞向太空的进程,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科学家不断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今年的10月24日,我国的“嫦娥一号”飞天,开始月球之旅。这是我国航天之路的继续。四年前,我国的“神舟五号”第一次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我国的太空之旅,可谓喜报频传。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四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回味一下那个曾让十三亿人倍感自豪的经典时刻。

  (二)感知课文

  1、几位学生连读全文,思考:本文真正写新近发生的事件是在哪些自然节?

  [第1、2、3和最后两节。]

  2、除此而外的共计24个自然节是写什么内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三)鉴赏全文

  1、研究探讨本文的标题有哪些含义?

  [①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此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②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第4~28自然节,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有何作用?

  [它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叙述航天史,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每个人都想知道今天的辉煌曾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的历程,使读者对今天新闻事件的了解,有了纵深感。]

  3、请同学们自己介绍还知道哪些“中国航天大事记”。(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学生如果说不全,应该鼓励学生课后查资料,同学间交流所查资料——此题意促使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附: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20xx)——可将此材料打印发给学生。

  1、根据此文,总结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四)小结全文。(此教段宜放手让学生自己小结在本课中所学的知识要点。)

  ● 在课文第14节提到:“这年3月,由4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 这四位科学家是:

  王大珩(héng)[ 应用光学家。 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 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

  杨嘉墀(chí)[ 我国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㈤、 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用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㈥、作业: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11

  【学习目标导航】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学习提示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背景知识互动】

  一、写作背景

  XX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解题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识记要点

  新华社记者

  三、重点字词

  耸入云天 翌年 扭转乾坤 横亘

  字词巩固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教材优化全析】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XX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材料的呢?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时间推到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XX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4月间,在有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此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由于时值1971年4月,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工程”。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一切似乎都很顺利。“714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第14~16段,XX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

  结构网络

  通讯报道

  好的新闻标题能起“画龙点睛”作用。

  时间

  导语 地点

  场面

  导语的写作方式

  描述式   评论式

  ↓      ↓

  环境     世界上

  发射架    第三个

  飞船     能把航

  发射时    天员送

  火箭     入太空

  ↓     的国家

  ↓      ↓

  立体感     意义 

  现场感

  主体部分

  时间为经

  写作顺序   

  事件为纬 

  等待了几百年

  承上启下

  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背景材料:苏联卫星上天

  ↓

  惊醒了中国人

  突 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出 周密的计划

  成 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就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材料试验食品等

  载人飞天准备

  挑选了航天员

  遗憾:计划搁浅

  714工程

  历史镜头

  曙光号

  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

  863计划→中央政治局

  ↓

  实施载人航天计划

  周密计划

  “神舟”一号 

  “神舟”二号 

  新的航天史 “神舟”三号 五战

  “神舟”四号 五捷

  “神舟”五号

  结尾:

  “神舟”五号进入预定轨道

  ↓

  千年梦圆

  二、写作技巧

  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当时英国的《卫报》曾有文章写道:“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让英、美、中三国领导人大跌眼镜。当时的中国领袖毛泽东在得知确切消息之后,不无失望地说:‘我们怎么能算得上一个大国?中国连一颗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别说卫星了。’”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再设想载人航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时间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XX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又飞上了天;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XX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又成功发射;又回到了现在,XX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时间、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的叙述出来,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表现为两点: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XX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应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如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自豪感,苍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

  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技巧拾零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六)

  1.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2.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3.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三、体裁知识

  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 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写作

  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随后在纷繁的直接 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意义,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 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然而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关于写人。事因人生,人以事观。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的原则下,我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与神兼备。即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 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龙” ,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写,“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3、关于叙事。通讯离不开写事,事件通讯更须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待事件 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叙事要注意两点:第一,理清主线、丰满细节。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因有果,有人有事,头绪多而关系复杂,作者须理清主线,按事件原貌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须选择典型的细节。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必然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使作品丰满而具现场感。第二,时间为经、时间为纬。通讯须有一定的时间要领因为事件、故事总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组织好时空画面既是一个结构总是也是一个表达方法问题。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变化起伏。容量大而情节复杂的事件通讯则常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报告于世。 

  【教材实例解析】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①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②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③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成功发射了60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5吨以上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④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⑤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问题:试分析文段的结构层次。(文字表述、图表方式均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课文的段落都比较短,节选的这五段文字也都不长,但叙述层次相当清晰,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第①段叙述中国又开始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第②段用一个“然而”转折说明在航天研究中所碰到的三大困难,第③段说明已解决了第一、二个问题,第④段说明第三个问题最难解决的问题,第⑤段说明第三个问题已经解决。

  答案:

  文字表述:第①②段文字是总括,说明航天研究中碰到了三个难题,第③④⑤是分说,依次说明这三个难题都一一解决。

  图表方式:①   / / ②/③   //  ④ /// ⑤

  (转折)   (总分)   (并列) (并列)

  思路点拨

  划分语段层次的方法:

  (1)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2) 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研讨与练习释疑】

  一、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

  二、见[写作技巧1]

  三、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

  XX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

  XX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

  XX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XX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飞船。

  解题规律

  一、好的标题要做到六个字:准确、简约、传神。

  二、新闻也可分三部分:导语、主体、结尾。按教材的说法,是把结尾放入主体部分中。

  三、从文中能总结出大部分内容,大家再查一查资料,了解地会更详细些。这道题的目的是掌握本文的整体结构,加深对载人航天事业的研究意义的认识。

  资料:对于中国来说,进行航天活动尤其是载人航天活动不失为一种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政治影响力,建立强大而可靠的国家威慑力的好方法。首先,中国成功地进行载人航天发射,象征着我们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正在向先进的工业国家转变,这对提升中国的形象有很大的好处。其次,和其他显示力量的方法相比,进行载人航天活动在道义上无懈可击,在政治上能争取主动。第三,载人航天发射活动对其他国家的领导层、普通民众和本国民众都有很大的心理影响。对于本国民众来说,国家成功地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将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这种航天活动是无比生动的科学普及课程,十分利于培养民众尤其是孩子们热爱科学的精神。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12

  教材内容:《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新教材 高一年级 语文 必修1第四单元 第12课

  教材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

  一、 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今年的10月24日,我国的“嫦娥一号”飞天,开始月球之旅。这是我国航天之路的继续。四年前,我国的“神舟五号”第一次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我国的太空之旅,可谓喜报频传。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四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回味一下那个曾让十三亿人倍感自豪的经典时刻。

  (二)感知课文

  1、几位学生连读全文,思考:本文真正写新近发生的事件是在哪些自然节?

  [第1、2、3和最后两节。]

  2、除此而外的共计24个自然节是写什么内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三)鉴赏全文

  1、研究探讨本文的标题有哪些含义?

  [①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此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②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第4~28自然节,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有何作用?

  [它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叙述航天史,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每个人都想知道今天的辉煌曾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的历程,使读者对今天新闻事件的了解,有了纵深感。]

  3、请同学们自己介绍还知道哪些“中国航天大事记”。(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学生如果说不全,应该鼓励学生课后查资料,同学间交流所查资料——此题意促使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附: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20xx)——可将此材料打印发给学生。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xx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xx年1月10日、20xx年3月25日、20xx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xx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xx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1、根据此文,总结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四)小结全文。(此教段宜放手让学生自己小结在本课中所学的知识要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神五上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分析课文标题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3、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标题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课时:一课时

  思路方法:重点在于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要学以致用,多联系现实

  教学步骤

  导入: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贾永,曹志,白瑞雪,新闻工作者,发表于XX年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

  2、基础积累

  翌(yì)年  横亘(gèn)  橘(jú)红  九霄(xiāo)  酝(yùn)酿(niàng)                    苛刻:条件要求等过高

  横亘:山脉桥梁等横跨、横卧       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响,平凡的音乐。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标题就很有特色,读完全文,你能说说标题的含义吗?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3、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

  方法点拨: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具有结构简单,构建清楚的特点,所以学习本文时,可以让学生按照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个部分来整体把握文章,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学习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任务由学生分组合作来完成,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归纳。

  能力提升:

  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明确: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分析鉴赏

  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文中开始写了神五的发射现场,按照新闻的一般写法,接下来应该报道神五航天的有关情况,但文章却笔锋一转,写了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历程,这样写,是否符合新闻的要求?

  拓展研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如果让我们写一篇新闻稿,应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意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的衔接在一起。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有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课堂小结:

  本文开头记录了神五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材料丰富,条理清晰,学习完本文,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配套练习题

  追踪练习__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载货    登载    刊载    转载    b.落伍    落选    落枕    落炕

  c.直角    画角    口角    角色    d.喷壶    喷泉    喷射    喷嚏

  解析:d项中的"喷"都读pēn;a项前一组中的"载"读zài,后三组中的"载"都读zǎi;b项前两组中的"落"都读luò,后两组都读lào;c项前两组中的"角"都读jiǎo,后两组中的"角"都读jué。

  答案:d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静侯落伍测试一鼓做气   b.翌年开僻尘封不同凡响

  c.透露联名苛可惊天动地   d.酝酿横亘辉煌耸人云天

  解析:a项"静侯"应为"静候","一鼓作气"应为"一鼓作气";b项"开僻"应为"开辟";c项"苛可"应为"苛刻"。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新式标点符号指的是,萌芽于清末,诞生于"五四",______到现在的标点符号系统。

  (2)就在两千年前,他还到四川雅砻碧江谷地______,一天内攀登500米高的山岭,又降到1000米深的峡谷。

  (3)他们请一些有经验的儿科大夫担任"电话医生",就有关儿童保健方面的问题______咨询,解答家长们提出的问题。

  a.延续考察进行  b.沿用考察提供  c.沿用考查提供  d.延续考查进行

  解析:此题考查同音词、近义词的辨析。"延续"和"沿用"都有承接因袭的意思,前者偏指连续,后者除了承袭外,还有使用的意思。①句用"沿用"语意更全面、准确,排除a、d。"考察考查"都有调查、研究、弄清情况的意思。"考查"侧重表示以一定的标准去检查、衡量;"考察"侧重表示实地调查、深入细致的观察。结合语境,②句应选用"考察",据此可排除c。另外,③句选"提供"突出了"儿科大夫"行为的主动性、连续性。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解析:"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此成语用在b句中恰到好处。a项中"汗牛充栋"使用不当。"汗牛充栋"本义是形容书籍很多。而a句意思是这样的事情很多,用"汗牛充栋"仅表示多是不恰当的。c项中"洗心革面"也适用不当。"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过,也可以说革面洗心。刊物讲究创新,讲究版式的新颖,但用表"彻底悔过"的成语不当,且此句也并未说明"过"在何处。d项中"左右逢源"是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此成语重点侧重"做事",而d项中则强调"说得头头是道",这就无法落实"做事得心应手"。因而此成语也使用不当。   答案:b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婉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科学家们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的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

  解析:a中顿号多余,因为约数间无须停顿;b中分号用得不妥,因为在这个句子中,分号前后两层并非并列关系,将分号改为冒号,冒号后面的一句是对前文的总结;c中《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讲习班》的书名号用错,因为书名号只能用于标明书名、刊名、篇名等,应将书名号改为引号。

  答案:d

  6.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XX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解析:a选项有歧义,一种意思是政府颁布法令,不许取缔市场,一种意思是政府要取缔市场;c项"看不上"既有"瞧不起"之意,又有"收看不到"之意;d项警方表示不满的对象既可以是对报案人表示不满,也可以是对围观者表示不满。

  答案:b

  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二)感知课文

  1、几位学生连读全文,思考: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所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XX年10月15日神五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不同凡响的一次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2、除此而外的共计24个自然节是写什么内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三)鉴赏全文

  1、研究探讨本文的标题有哪些含义?

  [①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此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②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第4~28自然节,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有何作用?

  [它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叙述航天史,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每个人都想知道今天的辉煌曾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的历程,使读者对今天新闻事件的了解,有了纵深感。]

  3、请同学们自己介绍还知道哪些“中国航天大事记”。(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学生如果说不全,应该鼓励学生课后查资料,同学间交流所查资料——此题意促使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附: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XX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XX年1月10日、XX年3月25日、XX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XX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XX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1、根据此文,总结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四)小结全文。(此教段宜放手让学生自己小结在本课中所学的知识要点。)

  ● 在课文第14节提到:“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   这四位科学家是:

  王大珩(héng)[ 应用光学家。 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   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

  杨嘉墀(chí)[ 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㈤、 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用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㈥、作业: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14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2、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钱学森讲“万户飞天”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20xx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如今,科技实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20xx年,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重新感受那份自豪与骄傲以及重温那段艰难的航天历程。(写出课文标题)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以自豪的神情去回顾我国的航天历程。(放映幻灯片)

  二、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1、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段):20xx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三、解决几个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五号”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篇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用了大量的数字来体现真实性。

  3、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今天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一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4、谈谈本文的结构特点。

  一般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本文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结合本文,课外搜集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15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1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三、分析与探究

  1.【提问】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提问】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飞向太空的航程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810581289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