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

温柔眷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安妮日记

微信扫码分享

安妮日记(精选9篇)

安妮日记 篇1

  安妮日记(节选)

  【教学目的】

  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运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女孩,本应是个阳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阳光,本应是花季少女,可她不能在花季里“绽放”,十二三岁的她就被德国法西斯剥夺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这个女孩就是安妮?弗兰克。请同学们阅读有关安妮的介绍(见p60)……从介绍中知道,《安妮日记》从1942年安妮13岁生日写起到1944年8月4日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记录了她13到15岁的心路历程。让我们设身处地,试着去感受这位小女孩在德国纳粹统治时期的非凡阅历与思考。

  二、整体感知

  所选的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阅读时可以先概括每一则日记的内容,找出值得品味的话语,准备探讨。

  第2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下的恐惧。|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第3则――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4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

  第6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由。

  第7则――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第8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三、问题探讨: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什么这样做?

  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可以请学生查阅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的对和平的向往。

  4、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

  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5、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6、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相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2)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四、课外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的有关题目。

安妮日记 篇2

  小问题:安妮每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安妮的梦想是什么?

  1942年7月8日,星期三

  躲?我们躲到哪儿去?城市还是乡下?躲到一栋房子还是一处小屋?什么时候?

  怎样躲?躲到哪里……?

  这些问题我都不能问,但我却无法将其抛诸脑后。玛格和我开始将我们一些重要的东西收进书包。我收进书包的第一件东西是这本日记,然后是发卷、手帕、课本、一把梳子和一些旧信件。想到要去躲藏,我把什么胡乱的东西都带上了。但是我并不觉得遗憾,回忆对我而言比衣服更重要。

  1943年5月18日,星期二

  我亲眼目睹了一场德国和英国飞机之间的空中大战。不幸的是几架盟军的飞机起火了,几个士兵只好从飞机里跳了出来。给我们送牛奶的那个人住哈弗威格,他看见四个加拿大人坐在路边,其中一人能讲流利的荷兰语。操荷兰语的人向这位送牛奶的人要打火机点烟,然后告诉他说他们一共有六人。飞机驾驶员被火烧死了,另外的一个人不知躲到哪儿去了。剩下的这四人没有受伤,德国警察来把他们带走了。我很诧异他们经历了那么可怕的空降后怎么头脑还如此清醒。

  尽管现在已经相当热了,我们不得不每隔一天就点燃我们的炉火,以烧掉我们的蔬菜皮和垃圾。我们不能把魏味鞫嚼保悦獗徊挚獾哪歉瞿泻⒆臃⑾帧v灰晕⒋中拇笠猓颐蔷秃苋菀妆怀雎袅?

  1944年2月12日,星期六

  阳光灿烂,天色湛蓝,喜人的微风轻轻吹拂,而我则渴望着,如此地渴望一切:交谈、自由、朋友以及独处。我甚至极度渴望……痛哭!我感觉自己似乎忍不住了,我知道哭出来也许会好点儿;但是我不能。我烦躁不安,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呼吸着从紧闭的窗户缝隙里透过的空气,感觉我的心在跳着,似乎在说:“你最后仍不能满足我的渴望吗?”

  我相信春天在我的心里,我感觉到春天正在苏醒,我的整个身体甚至我的灵魂都能感觉得到。我在努力着使自己的行为正常点,可我仍然迷迷糊糊,不知道我要读什么、写什么、做什么。我只知道我在渴望……!

  1944年5月25日,星期四

  每天都有一些新的事情发生。今天上午,向我们卖蔬茉的人被逮捕了,因为他家里藏了两个犹太人。这时我们是个沉重的打击,不只那些可怜的犹太人将在命运的悬崖上徘徊,他自己也要受到很可怕的惩罚。

  这世界真是倒行逆施。品行端正的人都被关进集中营、监狱和地下囚室,最可恶的人却仍旧统治着老幼贫富。有人因为暗中做黑市买卖被捕,有人因为帮助犹太人或者其他不得不躲起来的人而被捕。除非你是纳粹,否则你就不知道每天会在你身上发生什么事情。

  1944年6月6日,星期二

  密室里一阵强烈的骚动,大家苦盼已久、谈了又谈但似乎美好得太像童话的解放,真的变成现实了吗?今年,1944年,会给我们带来胜利吗?我们还不知道。不过,希望已经在我们心中复活了,这股希望给了我们新的勇气,使我们再一次坚强起来。

  我们必须勇敢地忍受这所有的恐惧、穷困和苦难,现在我们关键是要保持镇静和坚定。现在比以往更需要咬紧牙关不叫苦。

  上一篇:《安妮日记》教案4

  下一篇:《安妮日记》同步练习

安妮日记 篇3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窒(      )息     呆滞(      )  笼罩(       ) 

  霎(      )时     肆虐(      )  荒谬(       )

  2.解释下列词语。

  蜕变:                             沮丧:                  

  匮乏:                             安详: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我的惨事还没说完呢。你听过“人质”这个名词吗?这是给破坏分子的最新惩罚,也是你想像不到的恐怖事情。重要的市民——都是无辜的人——被关起来等候处死。盖世太保找不到破坏分子,就拎五个人质出来,靠墙排一排。报纸会登出他们的死讯,上面说他们死于“致命事故”。

  3、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等候(         )              拎 (          )

  4、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人质:                         无辜:                  

  5、文中的“人质”是指: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7题。

  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不然,许多人民和民族早就起来反叛了!人心里有一股毁灭的冲动,发怒、杀人的冲动。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苦心建设、培养和种植起来的一切都会被砍倒、摧毁,然后又从头来过!

  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和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我已下决心要过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样的人生,不想以后变成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我在这里的经验,是一个有趣人生的一个好开头。碰到最危险的时刻,我都必须往它们幽默的一面看,并且笑一笑,理由——惟一的理由——就在这里。

  我年轻,有许多尚未发现特质;我年轻又坚强,正活在一场大探险里;我正在这探险过程之中,不能因为没有什么好玩的事而只顾整天唉声叹气!我有很多福分:幸福、愉快的性情,以及力量。每天我都感觉到自己在成熟,我感觉到解放正在接近,我感觉到大自然的美和周遭人的善良。每天我都想,这是一场多么迷人有趣的探险!有此种种,我为什么要绝望?

  6.安妮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想到了什么?

  7.安妮在这则日记中提到“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政客和资本家)一样大”,但这里却说“我感觉到大自然的美和周遭人的善良”,在另一则日记中也写到“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按要求答题。

  悲 伤 的 人 肉 ①

  李  磊

  天上的星星有几颗,最闪亮的是月亮。你是谁?你是谁家的闺女?你将是谁的新娘?你的兄弟姐妹有多少?你是神,你是嫦娥,你是中国传说中的美女,你是阿拉伯人心中的女神,你就是最美的那个!烟光一闪,哭声四起。你的纯洁,却成为他人的悲哀!

  人类的矛盾刀光剑影,生命的冲突枪林弹雨;谁不会捍卫民族的尊严?谁不会维护国家的自主?谁不会保护家庭的独立?谁不会保卫自己的自由?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碎尸万段的少男少女四分五裂。他(她)们用死亡换取了更多的死亡,他(她)们用生命杀死了更多的生命。

  当自由成为战争的奴隶,当民主成为战争的畜生,生命在人类自相残杀中血肉横飞,生命在人类弱肉强食里针锋相对。炮火连天哭河山,惊天动地泣鬼神。信仰是人类的一种勇气,信仰是生命的一种信心。信仰的最高的境界,就是人类生生世世难以企及的和平。信仰的最高要求,就是生命相互依存绝非互相排斥的真理。

  一个少年或者一个少女,在人群中引爆了身体上的炸药。更多的少男少女,前仆后继,致使更多的人死亡。……不敢相信人类残暴的手段,竟然应用于人类自身。惊恐万状的生命啊,能不能留一颗悲悯之心挂在天上,能不能流几滴悲痛之泪长记心头。

  谁没有亲人?谁没有骨肉?谁也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白发人送黑发人,天下谁人不惜君?你们的错误是单纯,你们的罪过是纯洁。当四分五裂的骨朵震天动地,当七零八碎的血花横飞四方,当天边传来哭爹喊娘的悲怆交响曲,我们能否熟视无睹人类的杰作?

  我们等待的不是枪杀是和平,我们盼望的不是自杀是民主。……何苦的自相残杀?你死我亡的阴谋深处,一定会存在山迸地裂的世界末日;鱼死网破的波澜深处,一定会隐藏惊涛骇浪的地球灭绝。昏天暗地的杀戮过后,人类恍然发现,人类杀戮的本身,就是杀戮自己。……此刻,欢歌笑语无声无息,亭台搂阁灰飞烟灭。

  甚至没有告别,甚至无法告别。她们早就准备好了,用死来证明一切。……这些蝴蝶一样翩翩起舞的少女,用她们脆弱的翅膀向天堂飞翔,破碎的空气里面流动着她们坚贞的歌声;这些圣女一样冷酷无情的杀手,用她们青春的胴体向地狱挺进,死伤的人群里面充满了她们愤怒的咒语。这是可怕而又无奈的铁血事实,这是矛盾而又对立的悲惨世界。现在,她们的灵魂可否安息?她们破坏的不单是自己的肉体,她们伤害的不单是别人的生命。

  她们的悲剧,仿佛让我看到了,我们腥风血雨的过去;看到了,国人写在脸上的痛苦。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珍爱生命;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造和平。壮烈牺牲的精神,就是让暴力灰飞烟灭,奋不顾身的行为,就是使恐怖烟消云散。

  最好的办法就是化悲痛为力量,最佳的方式就是化干戈为玉帛。惟独和平能够成全人类的千秋大业,惟独和平能够保证生命的千秋万代。我们日以继夜地祈祷和平!死者已逝,生者尚存,我们的泪水将要被时间吹散,我们的鲜血将要被岁月风干。美丽的少女,漂亮的少年!你们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你们给地球留下了什么?生命能够挽救生命。灵魂能够拯救灵魂。但是,不幸的国家更不幸,无辜的人民更无辜。

  ①李磊,男,1965年出生于吉林长春,先锋诗人、前卫批判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摇滚》(1995年),长诗《道德教科书》(1996年),长诗《现代汉语》(2000年),评论《当头棒喝》之伪民间诗歌批判书(2002年),评论《中国新诗,事在人为》(2002年),评论《蜕了皮我也能逮住你》(2003年)等等 。本文有删改。

  8.本文题目中的“人肉”是指什么?

  9.作者对少男少女的牺牲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他们应该怎么做?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划线句子中的“杰作”是对少男少女勇敢赴死精神的颂扬。

  b.与《安妮日记》相比,两篇文章的主题是一致的。

  c.“灰飞烟灭”语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d.“谁也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旨在强调人没有孙悟空的本领大。

  e.“化干戈为玉帛”就是以恐怖来对抗恐怖。

  参 考 答 案

  一、基础知识

  1.窒zhì息  呆滞 zhì  笼罩zhào  霎shà时   肆虐nüè  荒谬miù

  2.解释下列词语。

  蜕变:(人或事物)发生质变。     沮丧:灰心失望。

  匮乏:(物资)缺乏;贫乏。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3.等候 hòu  拎līn

  二、阅读理解

  4.人质:一方拘留对方的人,用来迫使对方履行诺言或接受某些条件。

  无辜:没有罪。

  5.文中的“人质”是指“无辜的重要市民”。

  6.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外,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

  7.不矛盾。

  屠杀是统治者谋划的,但具体是由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所以说“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政客和资本家)一样大”。

  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并不能混为一谈,所以不矛盾。

  8.指充当“人肉炸弹”的少男少女。

  9.珍爱生命,创造和平,化悲痛为力量,化干戈为玉帛。

  10.bc

  上一篇:《安妮日记》节选在线阅读

  下一篇: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同步练习(一)

安妮日记 篇4

  设计指导思想

  《安妮日记》从1942年安妮13岁生日写起,到1944年8月4日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记录了她13到15岁的心路历程。法西斯剥夺了她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但是无法剥夺她梦想和思考的权利。《安妮日记》所告诉人们的,是一位少女如何在战争状态下面对种族迫害的经历。节选部分的内容,突出表现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教科书所选的9则日记,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与思考。教学时采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安排学生结合影片观后感,分组合作探究,可更有效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热情和对世界和平的珍惜。

  教学目标

  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的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与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暴行。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3、学习安妮在困境中从不绝望、满怀理想的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认识法西斯的罪恶暴行。

  2.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纳粹为什么会如此疯狂地迫害犹太人?

  2、课文内容:注意文中相关的字音字形。

  二、导入:观看电影《辛德勒名单》,感悟当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情况。

  师:影片《辛德勒名单》是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于1993年拍摄的一部轰动世界的鸿篇巨制。

  1993年12月15日在美国上映,当即引起轰动。当时美国和德国总统都分别发表了演说。在19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辛德勒名单》一片毫无争议地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六项大奖。

  《辛德勒名单》一片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传下去。

  这部片子中肯定有好多情节让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接下来,我想听听同学们看过之后有哪些想法?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生1:很好看,质量很高。难怪拿了那么多奖项!

  生2:太不可思议了,这么乱的时候,怎么会还有辛德勒这样的人?

  生3:我明白了课文中第三则日记中“他们只准带一个背包和一点现金,就是少少这些东西,在路上也会被抢光”。

  生4:我看到了犹太人被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的镜头,而且太恐怖了,看来安妮日记中记到的也是真实的。

  师:看来大家在看的时候,不仅仅在看,而且也在深刻地思考。其实我觉得这部片子,也像我们写作上要求的一样,它的切入点很小,但反映出的问题很深刻,很尖锐。那么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课文,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或者说,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还有哪些语句,在看过之后还是不理解的呢?这样吧,我给大家15分钟的讨论时间。要求在讨论过程中,必须认真探讨各自小组成员的提问,尽量的自行解决。不能有结果的,可以过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提问,其他组答疑。

  生:(15分钟紧张热烈地讨论。)

  师:巡视学生,留心学生所讨论问题的深度。

  学生提问举例

  第一则:“吉蒂”是谁?日记在第一则中不是写给自己的吗?为什么要找吉蒂说话?

  第二则:第二则中怎么理解“重要的市民——都是无辜的人——被关起来等候处死。”这与政治背景有关吗?

  第三则:“希特勒早就拿掉我们的国籍了。”怎么理解?

  第四则:a、我一直在想:“来了,终于来了。”体现了安妮一种怎样的心理。

  b、为什么说“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有贼。”纯粹是种感觉吗,还是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c、“不过现在在意大利……希望,都让我们睁大着眼睛……”,其中都让我们睁大着眼睛包含了哪几层意思?

  第五则:a、“我经常神经质,尤其星期天,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怎么理解这句话?怎么理解“尤其”?

  b、外面整天的轰炸,在星期天难得的一个安静日子,为什么反而觉得寂静的可怕?

  第六则:a、怎么理解“蓝天”、“乌云”、“圆圆的地方”?

  b、“我们张望下面的混战,看看这上面的平静和美”这怎么理解?

  第七则:“三百五十架英国飞机……”。是细节描写吗?这是不是通过例子来表现战争的可怕?

  第八则:a、开头说:“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与结尾处“有此种种,我为什么要绝望”矛盾吗?为什么?

  b、“我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怎么理解?

  c、为什么说“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和浪漫。”怎么理解?

  d 、“碰到最危险的时刻,……就在这里。”怎么理解其中的“必须往它们出没的一面看,并且笑一点”?“唯一的理由”到底指的是什么?

  第九则: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作为一个只有13岁的小女孩,是什么力量使它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抱有如此大的希望呢?

  师:好,时间到。刚才我们的讨论非常的热烈,这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我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同时也能体现出同学都是很有思想的。当然我也认真地听了一下个别小组讨论的问题,其中高质量的问题也真不少。接下来,我想请各组把你们还没有讨论出结果的一些问题,自行提出来,或者说在你们讨论时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请派一位代表提出来,看看我们其他小组能否解答。下面那一组先开始?

  生:[组8问] 怎么理概括《安妮日记》的主旨?

  师:这个问题我看来分量还不小,我们平日看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对文章主旨的提炼还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哪组同学可以来试着回答他?

  生:[组12] 我认为这是一部反战题材的作品,应该从这一角度来考虑。我认为,这一作品的主旨在于控诉纳粹德国发动战争和屠杀犹太人的罪行。

  师:还有哪组要补充的?你们这组有什么补充?

  生:[组3] 我认为除了控诉,她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对自由与和平的渴望。

  师:怎么样?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想概括这类作品的主旨,有以上两点也是基本完整了,那么再加上作品所反映的主要事件,这样,我想就会更加完美了。那其他小组还有哪些问题呢?

  生:[组3 ]怎么理解第八则中所说的“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不然,许多人民的民族早就起来反叛了!人心里有一种毁灭的冲动,发怒、杀人的冲动。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苦心建设、培养和种植起来的一切都会被砍倒、摧毁,然后又从头来过!”

  师:这个问题不错,说实话,我看的时候也思考了一番。那么哪组可以回答?可以从哪个角度来回答?

  生:(沉思。)

  师:我想安妮虽然无法回答,却一直在思考战争的根源,并且认为“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历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一场战争。”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指导:(1)这里强调“所有人”,照应了前文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战争发动者的罪过一样

  大这一见解;说明要接受蜕变的是所有人,而非几个战争狂。

  (2)这里的“蜕变”是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彻底改变思想,认识到战争是所有参加侵略行为的人的罪行,并且每一个侵略者在接受着那无情的折磨,所以无论罪行大小,思想根源是一致的,不蜕变这种内在的根源,人类迟早还要受到战争狂魔的迫害。

  师:那么这里的“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动者的一样大”又怎么理解呢?

  生:[组7] 历史书上说,战争其本身也是政治的一个极端。

  生:[组12] 战争是当时的资本家为了争夺经济利益而引发的。

  师:    其实,习惯说法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来的。这是随着探讨深入时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非常深刻。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受蒙蔽的工人、农民和商人是支持政府的。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如果仅仅把战争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师:还有哪些问题?

  生:[组4]怎么理解“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在人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师:有哪组同学可以回答?

  生:[组10] 安妮相信,世界上还是好的人比较多,正义最终能够战胜邪恶。

  生:[组15] 安妮才13岁,我认为她不可能考虑到那么深。

  (学生争论)

  师:其实,我认为,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得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这一结论,那么这是不符合她的思想逻辑的。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罪恶的战争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来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师:刚才以上的三个问题,我认为同学们都提的很有深度,这说明我们都已积极思考了。那么对这篇文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表现比较轻松了。)

  师:那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开头,这些日子是安妮的“胡思乱想”吗?

  生:不是。

  师:安妮仅仅是一位13岁的女生吗?我们再看看她的这张照片,看看她的眼睛。如果你是安妮,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你想告诉读者什么呢?你想告诉世界人民什么呢?你从安妮身上学到了哪些呢?

  这些问题,我留给大家,作为课后思考作业。

  [下课]

  上一篇:《我的四季》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下一篇:《安妮日记》教案1

安妮日记 篇5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孰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们抓进集中营。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4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她避难的房子已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kro电视台女发言人莫尼克说,“我们知道她不是荷兰人,但提名委员会认为她为荷兰作出了贡献。而且,很多人都赞成安妮当选荷兰伟人。”

  安妮故居博物馆女发言人帕特里夏说,不论安妮是不是荷兰人,都丝毫无损于她是荷兰一部分的事实。因为“她的遗产属于荷兰,她的日记用荷兰语写成”。

  二、关于《安妮日记》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1944年有一天,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gerritbolkestein)在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的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提到信件与日记,作为例子。

  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根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这才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文字,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学术界编纂的《安妮的日记:评注本》(the diary of anne frank:the criticaledition,1989),将安妮第一次写成、未经整编的日记称为a版,以别于第二次所写、经过整理的版本,这第二种版本,一般称为b版。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藏在“密室”(secretannex)的八个人被德军逮捕。蜜普·吉斯与贝普·弗斯库吉尔,也就是在同一幢建筑工作的两位秘书,发现安妮的日记散落一地。蜜普·吉斯将这些纸页收好,藏在一层抽屉中,未加阅读。战争结束,安妮被证实已经过世,她便将这批日记交给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ottofrank)。

  奥托·弗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他从a与b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日记》(thediaryofayounggirl)就是这个版本。

  三、整体感知

  所选的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表现了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第2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下的恐惧。|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第3则――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4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

  第6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 |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由。

  第7则――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第8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四、问题探讨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什么这样做?

  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大家可以查阅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4、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

  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5、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6、安妮虽然无法回答却一直在思考战争的根源,并且认为“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历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你是否赞同这一见解?为什么?

  指导:(1)这里强调“所有人”,照应了前文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战争发动者的罪过一样大这一见解;说明要接受蜕变的是所有人。而非几个战争狂。

  (2)这里的“蜕变”是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彻底改变思想,认识到战争是所有参加侵略行为的人的罪行,并且每一个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在接受着它无情的折磨,所以无论罪行大小,思想根源是一致的,不蜕变这种内在的思想根源,人类迟早还要受到战争狂魔的迫害。

  7、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试分析其好处。

  (1)炸弹又如雨一般落下来。

  指导:说明炸弹的密集。

  (2)我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

  指导:小鸟的力量何其柔弱,突出了我的弱小。

  (3)大片乌云像一堵穿不透的墙一样挡在我们面前,想压碎我们,只是还压不过来。

  指导: 战争的烟云太厚重了,可以看出在战争面前普通人的弱小和无奈。

  8、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作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2)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模拟试题】

  一、基础演练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窒(    )息    呆滞(   )   笼罩(    )

  霎(    )时    肆虐(   )   荒谬 (    )

  2. 解释下列词语

  蜕变:                  沮丧:                   

  匮乏:                  安详:                      

  3. 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苏德战争         ,41岁的索科洛夫应征入伍。

  ②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        

  而伤心的眼泪。

  ③嗨,说句实话,       不发生这次撞车的事,我        还是要离开乌留平斯克的。

  a. 爆发  吝惜  如果  就    b. 爆发   吝啬  即使  也

  c. 暴发  吝惜  即使  也    d. 暴发   吝啬  如果  就

  4.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索里尼下台了,意大利国王接管政府,我们弹冠相庆。

  b. 我想,他们准是把涂料的经费用完了,因此无计可施。

  c. 画面前端,在移民住房,以及几个黑人和不可名状持枪而立的大兵前方,是画得十分逼真的大串香蕉……

  d. 两面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柔光闪烁,画像在黑色镜框的玻璃后面望穿秋水。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更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b. 伊拉克战争的第一个直接政治“多米诺效应”是所谓“无赖国家”在伊战后果的震慑下,纷纷调整政策,力避继续与美直接对抗,争取逃离美国直接军事打击的“黑名单”。

  c. 对因责任不明,官僚作风严重,不能按期完成创建“平安教育”工作,造成重大影响的一些刑事案件、安全事故、食物中毒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教委和学校,将依法追究党纪政纪处分。

  d.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日发表《2003年美国的人权记录》,以回应美国国务院于2月25日发表的《2003年国别人权报告》对世界各国人权状况的歪曲和指责。

  6. 下列各句中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

  a. “给点喝的!”我说:“再来支烟,在左上方口袋里。”

  b. 我对抬担架的说:“请往我嘴里塞一支烟,在左上方的口袋里”。

  c. “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我心想,“毕竟每一所文科中学都有一间美术教室……(原文省略)”

  d. 报纸上会登出他们的死讯,上面说他们死于“致命事故。”

  二、综合应用

  (一)阅读下文,完成7—9题。

  我的惨事还没说完呢。你听过“人质”这个名词吗?这是给破坏分子的最新惩罚,也是你想像不到的恐怖事情。重要的市民———都是无辜的人——被关起来等候处死。盖世太保找不到破坏分子,就拎五个人质出来,靠墙排一排。报纸会登出他们的死讯,上面说他们死于“致命事故”。

  7. 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等候(           )       拎(           )

  8. 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人质:                  无辜:               

  9. 文中的“人质”是指: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你一定可以想像,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

  会问这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为止没有人拿得出完满的答案。为什么英国人的飞机愈造愈大,愈造愈精,同时又一直弄出一大堆要重建的新房子?为什么每天花几百万打仗,却拿不出一分钱给医学研究、艺术家或穷人?为什么有些人挨饿,世界其他地方却有堆积如山的食物在腐烂?哦,人为什么这么疯?

  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不然,许多人民和民族早就起来反叛了!人心里有一股毁灭的冲动,发怒、杀人的冲动。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苦心建设、培养和种植起来的一切都会被砍倒、摧毁,然后又从头来过!

  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和浪漫,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我已下定决心要过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样的人生,不想以后变成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我在这里的经验,是一个有趣人生的一个好开头。碰到最危险的时刻,我都必须往它们幽默的一面看,并且笑一笑,理由——惟一的理由——就在这里。

  我年轻,有许多尚未发现的特质;我年轻又坚强,正活在一场大探险里;我正在这探险过程之中,不能因为没有什么好玩的事而只顾整天唉声叹气!我有很多福分:幸福、愉快的性情,以及力量。每天我都感觉到自己在成熟,我感觉到解放正在接近,我感觉到大自然的美和周遭人的善良。每天我都想,这是一场多么迷人有趣的探险!有此种种,我为什么要绝望?

  10. 安妮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想到了什么? 

  11. 安妮在这则日记中提到“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政客和资本家)一样大”,但这里却说“我感觉到大自然的美和周遭人的善良”,在另一则日记中也写到“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12. 安妮是如何面对现实的?从中可以看出安妮是一个怎样的人?

  13. 这则日记开头的问题,你能回答吗?

  三、创新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悲伤的人肉                             李磊

  天上的星星有几颗,最闪亮的是月亮?

  你是谁家的闺女?你将是谁的新娘?你的兄弟姐妹有多少?你是神,你是嫦娥,你是中国传说中的美女,你是阿拉伯人心中的女神,你就是最美的那个!烟光一闪,哭声四起。你的纯洁,却成为他人的悲哀!

  人类的矛盾刀光剑影,生命的冲突枪林弹雨,谁不会捍卫民族的尊严?谁不会维护国家的自主?谁不会保护家庭的独立?谁不会保卫自己的自由?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碎尸万段的少男少女四分五裂。他(她)们用死亡换取了更多的死亡,他(她)们用生命杀死了更多的生命。

  当自由成为战争的奴隶,当民主成为战争的畜生,生命在人类自相残杀中血肉横飞,生命在人类弱肉强食里针锋相对。炮火连天哭河山,惊天动地泣鬼神。信仰是人类的一种勇气,信仰是生命的一种信心。信仰的最高的境界,就是人类生生世世难以企及的和平。信仰的最高要求,就是生命相互依存绝非互相排斥的真理。

  一个少年或者一个少女,在人群中引爆了身体上的炸药。更多的少男少女,前仆后继,致使更多的人死亡。……不敢相信人类残暴的手段,竟然应用于人类自身。惊恐万状的生命啊,能不能留一颗悲悯之心挂在天上,能不能流几滴悲痛之泪长记心头。

  谁没有亲人?谁没有骨肉?谁也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白发人送黑发人,天下谁人不惜君?你们的错误是单纯,你们的罪过是纯洁。当四分五裂的骨朵震天动地,当七零八碎的血花横飞四方,当天边传来哭爹喊娘的悲怆交响曲,我们能否熟视无睹人类的杰作?

  我们等待的不是枪杀是和平,我们盼望的不是自杀是民主。……何苦的自相残杀?你死我亡的阴谋深处,一定会存在山崩地裂的世界末日;鱼死网破的波澜深处,一定会隐藏惊涛骇浪的地球灭绝。昏天暗地的杀戮过后,人类恍然发现,人类杀戮的本身,就是杀戮自己。……此刻,欢歌笑语无声无息,亭台楼阁灰飞烟灭。   

  甚至没有告别,甚至无法告别。她们早就准备好了,用死来证明一切。……这些蝴蝶一样翩翩起舞的少女,用她们脆弱的翅膀向天堂飞翔,破碎的空气里面流动着她们坚贞的歌声;这些圣女一样冷酷无情的杀手,用她们青春的胴体向地狱挺进,死伤的人群里面充满了她们愤怒的咒语。这是可怕而又无奈的铁血事实,这是矛盾而又对立的悲惨世界。现在,她们的灵魂可否安息?她们破坏的不单是自己的肉体,她们伤害的不单是别人的生命。

  她们的悲剧,仿佛让我看到了,我们腥风血雨的过去;看到了,国人写在脸上的痛苦。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珍爱生命;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造和平。壮烈牺牲的精神,就是让暴力灰飞烟灭,奋不顾身的行为,就是使恐怖烟消云散。

  最好的办法就是化悲痛为力量,最佳的方式就是化干戈为玉帛。惟独和平能够成全人类的千秋大业,惟独和平能够保证生命的千秋万代。我们日以继夜地祈祷和平!死者已逝,生者尚存,我们的泪水将要被时间吹散,我们的鲜血将要被岁月风干。 美丽的少女,漂亮的少年!你们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你们给地球留下了什么?生命能够挽救生命。灵魂能够拯救灵魂。但是,不幸的国家更不幸,无辜的人民更无辜。 

  l. 本文题目中的“人肉”是指什么?

  2. 作者对少男少女的牺牲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他们应该怎么做?

  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中画线的“杰作”是对少男少女勇敢赴死精神的颂扬。

  b. 与《安妮日记》相比,两篇文章的主题是一致的。

  c. “灰飞烟灭”语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d. “谁也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旨在强调人没有孙悟空的本领大。

  e. “化干戈为玉帛”就是以恐怖来对抗恐怖。

  【试题答案】

  一、基础演练

  1. zhì zhì  zhào  shà   nüè   miù

  2. 蜕变:(人或事物)发生质变。沮丧:灰心失望。匮乏:(物资)缺乏;贫乏。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3. b. [爆发: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而发生重大变化,例如用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突然发作。

  吝啬:过分爱惜财物,当用不用。吝惜: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来(自己的东西或力量)。

  “即使……也……”表让步假设,即先退一步假定某事是真的,自己仍然会怎样,“如果

  ……就……”表一般假设]

  4. b(a. “弹冠相庆”含贬义,应为“欢呼雀跃”;c. “不可名状”,不能用语言形容,应为“莫名其妙”;d. “望穿秋水”形容盼望得十分着急,应为“凝眸远眺”)

  5. b(a“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语序对调。c句式杂糅,“一些刑事案件、安全事故、食物中毒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或“重

  大影响的一些”应删去其一。d不合逻辑。“世界各国”应改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

  6. c(a项中“说”后应为逗号;b项中句号应在引号内;d项句号应在引号外)

  二、综合应用

  7. hòu  līn

  8. 人质:一方拘留对方的人,用来迫使对方履行诺言或接受某些条件。无辜:没有罪。

  9. 无辜的重要市民。

  10. 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外,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

  11. 不矛盾。屠杀是统治者谋划的,但具体是由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所以说“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政客和资本家)一样大”。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并不能混为一谈,所以不矛盾。

  12. ①安妮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灾难,把战争环境下的生活看成是有趣的探险,并将这种生活当成是使安妮日记更丰富的材料,看成是自己成长的起点。②安妮是一个乐观、成熟、有思想、有志向的坚强少女。

  13. 可结合本则日记或结合其他日记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思谈。

  三、创新训练

  1、指充当“人肉炸弹”的少男少女。

  2. 珍爱生命,创造和平,化悲痛为力量,化干戈为玉帛。

  上一篇:《安妮日记》教学设计3

  下一篇:《安妮日记》节选在线阅读

安妮日记 篇6

  *学习目标:

  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学习方式:

  运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

  *课时:1节。

  *学习内容:

  一、导引:有这样一个女孩,本应是个阳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阳光,本应是花季少女,可她不能在花季里“绽放”,十二三岁的她就被德国法西斯剥夺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这个女孩就是安妮·弗兰克。请同学们阅读有关安妮的介绍(见p60)……从介绍中知道,《安妮日记》从1942年安妮13岁生日写起到1944年8月4日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记录了她13到15岁的心路历程。让我们设身处地,试着去感受这位小女孩的在德国纳粹统治时期的非凡阅历与思考。

  二、整体感知

  所选的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阅读时可以先概括每一则日记的内容,找出值得品味的话语,准备探讨。  

  :第2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下的恐惧。|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第3则―― 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4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

  第6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 |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由。

  第7则――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第8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 “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三、问题探讨: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什么这样做?

  :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可以请学生查阅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的对和平的向往。

  4、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

  :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5、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6、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相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2)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四、课外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的有关题目。

  上一篇:《安妮日记》教案2

  下一篇:《安妮日记》教案4

安妮日记 篇7

  】《安妮日记》同步练习    】《安妮日记》节选在线阅读

  】《安妮日记》教案4    】《安妮日记》教学设计3

  】《安妮日记》教案2    】《安妮日记》教案1    】《安妮日记》教学实录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神往:心中向往。

  幽默:诙谐风趣而又意味深长。

  检点:言行谨慎。

  周遭:周围;四周。

  窒zhŒ息: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抑yŒ郁:忧愤烦闷。

  虔qi‚n诚:恭敬而有诚意。

  沮j“丧:灰心失望。

  谦卑:虚惊,不自满,不自高自大。

  荒谬mi”:荒唐,错得离谱。

  冥mŠng冥:不明亮。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安妮·弗兰克,一名犹太少女。安妮的家庭原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避难迁至荷兰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安妮生日时,收到一本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遂开始写日记,同年7月6日,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甚紧,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共计八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1944年8月4日因遭检举而被捕,八人之中除她父亲得以幸免外,其他七人均死于集中营,战后,朋友将劫余的《安妮日记》交付其父亲,其父奥特将其删修,于1947年第一次出版。

  2、相关知识:

  安妮·弗兰克四岁时,就体验到了人生的残酷。那年,希特勒上台,在全德境内掀起反犹排犹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是个犹太人,为了家人的平安,他带着全家迁居荷兰。他们在荷兰过了几年平静的日子,但灾难再次降临:1940年5月,荷兰沦陷于纳粹德国。奥托意识到,他们要么立即迁移,要么赶快找地方躲起来。可是整个欧洲都已卷入了战争,大半地方沦陷,他们又能逃到哪儿呢?于是他决定躲藏起来。奥托在荷兰的这几年与丹恩合伙做生意。他们的营业所在阿姆斯特丹一个偏僻的地方,面对运河。营业所楼上有几间废弃的房间,被称为“附属建筑”。奥托认为躲在那里不太容易发现。

  1942年,预料中的厄运终于降临:奥托·弗兰克被勒令立即出境。他没有走,立即带着全家人住进了“附属建筑”。接着,丹恩一家和一名犹太人医生也住了进来。这样,他们开始了两年零八个月的“黑人”生活。他们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出去散步,不能烤制食物,更不能有任何社交活动。总之,他们必须对外抹杀自己的存在,不能发出任何声响,晚上也不能点灯。他们和外界仅有的联系就是奥托的无线电收音机和他的四个正直勇敢的雇员,他们给奥托等人偷运来食物和书报。

  这种偷偷摸摸见不得人的生活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压抑、寂寞、苦闷、忧郁使得“附属建筑”里的居民们神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争执与吵架——却又只能是压低了声音地吵——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内容。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对于生性活泼、开朗好动的13岁姑娘安妮?安妮是个懂事的孩子,她当然不会跟父母吵闹着要出去玩,于是她开始写日记。这本日记还是父母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呢。安妮在日记中记下了她全部的心理活动、她的思想和感受、她的孤独苦闷心情。当然也包括“附属建筑”中的日常生活,她和这个临时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关系。

  在这些朴实无华的日记中,人们可以看到法西斯主义的恐怖统治如何在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女心理上投下了浓重的阴影,可以看到一个少女对纳粹分子摧残、扭曲人性的控拆。“我就像一只被折去翅膀的小鸟,在一片黑暗中飞翔,却碰在了囚禁她的笼子上。”安妮写道。同时,人们还可以在日记中看到,安妮是如何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具有成熟女性心理的“大人”。青春期的骚动与渴望,心理压抑的郁闷与苦恼,初恋的甜密与颤栗,都在日记中得到了真实的记载。

  这些日记被保存下来并出版,完全是由于一种偶然。安妮的日记写好后,被允许放在父亲的公文包里。1944年8月4日,当纳粹警察突然搜查并逮捕“附属建筑”的居民们时,他们只顾抢掠钱和珠宝,日记被弃置在楼板上。几天后,奥托的助手冒险偷偷回了一趟“附属建筑”。她看见了安妮的日记,决定把它保存起来。

  1945年,幸存的奥托·弗兰克回到解放了的阿姆斯特丹,他的助手把安妮的日记交给了他。奥托读着女儿的日记,不禁老泪纵横。女儿的音容笑貌清楚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过去,他太忽视她了,日记就放在他的公文包里,他却从没想到去读读它,没想到去理解女儿丰富复杂而纯洁无瑕的内心世界。如今却是物在人亡!他读了一遍又一遍,后来忍不住抄了一些给母亲和一位密友。没想到这位密友把它推荐给了一位现代史教授。教授立即意识到了它的价值,在报上撰文推荐和评论它。

  在朋友们的催促下,也依照安妮本人的遗愿——她在日记中表示了希望有机会出版日记的愿望,在朋友的帮助下,题名为《附属楼——安妮·弗兰克日记》终于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不久,英文、日文、法文、意大利文和德文版也相继出版。各国读者反响热烈,人们给奥托写来了信,寄来各种各样的小礼品,在安妮生日时送来许多鲜花。奥托不得不歇业在家,专门处理各地来信。这些信中,有的对奥托表示同情与慰问,有的对安妮不幸早逝表示悲伤,更多的人表示了他们对纳粹分子和法西斯主义者制造种族迫害,造成像安妮这样的小姑娘芳华早谢的愤怒与谴责。

  最引人注目的反应来自德国。德国是制造这场人类悲剧的罪魁祸首,战后几年中,德国政府试图教育国民认识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罪恶本质,却总是收效甚微。然而,这次,安妮的日记却使他们大大震动了,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过去所犯下的罪行。当根据安妮的日记改编的剧本《安妮·弗兰克》在德国众多城市上演后,德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与反省之中。一位评论家说:“《安妮·弗兰克》一剧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它使观众理解了历史。我们观看这出戏就像观看一份用最谦卑而可怜的措辞写的控诉书,控诉那些人丧失人性。没有人因我们是德国人而谴责我们,我们自己谴责自己。”一位过去的纳粹党员来信说:“我曾是一个忠实的纳粹党员,但直到那天夜里看这出戏前一直不知道纳粹意味着什么。”

  安妮被埋葬在贝尔森集中营的万人坑。这里每天都有人前来举行悼念活动。一位17岁的中学生的话代表了所有人的思想和感情:

  “安妮如此可悲地结束她的生命时,年龄比我们都小。她之所以死去,是因为有人决定灭绝她的种族。决不能让我们的人民中再出现这种非人道的仇恨。”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位少女在特定的年代记下了对人生和战争的看法,她说:“我较其他少女更早开始思考,我认为,作为人应对自己负责。”她的日记就是明证,表达了她对法西斯和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

  二、文章脉络

  课文节选的部分共有11则日记,分别记录了以下的内容:

  第1则,以日记为朋友,并为之取名“吉蒂”,向她诉说自己的心事。

  第2则,记录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流露出对战争厌恶、恐惧的感情。

  第3则,记录了密室令人窒息、呆滞、沉重的气氛,表达了“放我出去,到有新鲜空气和笑声的地方去”的渴望。

  第4则,用形象的比喻反映了自己身处密室的抑郁和害怕的心理。

  第5则,表达了自己渴望谈话、自由、朋友、独处的追求;表达了“春天已经在我内心里”的美好向往。

  第6则,抒发了“爱人”,“信任人”,“而且希望人人都快乐”的美好情感。

  第7则,受荷兰总理波克斯坦广播演说的影响,希望能在战后出版自己的密室日记,告诉世人“犹太人藏起来怎么过日子”。

  第8则,表达了自己想当一名记者或作家的志向,决定用日记写下自己所有的“思想、理想和狂想”。

  第9则,下定决心“要过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样的人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拥有“幸福、愉快的性情,以及力量”,表现了“从来不绝望”的乐观心态。

  第10则,记录了自己在密室中“只能隔着灰尘积得厚厚的窗户上这些黯沉沉的窗帘观看大自然”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由、对大自然的渴望之情。

  第11则,记录了自己对生活和理想的思考:人的性格是自己塑造的;世界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我必须执著我的思想。

  三、写作方法

  1.运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抒发真情实感,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课文所选的11则日记,除第1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10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以外,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作者虽然是一个少女,但思维敏捷,感情细腻,她将日记视为自己的朋友,“为了提升这位朋友在心目中的形象”,她说:“我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随手记下一些事实,我要这日记当我的朋友,我还要为这位朋友取个名字,叫吉蒂。”于是,她每天都要和这位亲密的朋友“约会”,向她倾诉自己那些“不吐不快”的“一大堆心事”。日记中没有曲折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藻,流淌的是对生命的渴望,对自由的憧憬,对人性的呼唤;是感人肺腑的真情实感;这正是她的口记能够“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的重要原因。

  2.朴实流畅且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

  安妮热爱文学,一直梦想做一个记者或作家,这与她所具备的良好的语言素质是分不开的。她的语言朴实流畅,但也流露出幽默和智慧,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情感:例如,“整个屋子笼罩在一片死寂、压迫的寂静里,这寂静附在我身上,仿佛要把我往下拖,拖到阴间的最下层;我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亡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一段话,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密室生活的窒息、呆滞和沉重,表达了“我”的痛苦心情:又如,“春天已经在我内心里。我感觉到春天在苏醒,我在我整个身体和灵魂里感觉到它”,“在我心目中.我们8个人好像是一块蓝天,四面八方被逐渐逼近的乌云包围着。我们站着的这块圆圆的地方还是安全的,但乌云正在围过来,我们和那一直逼过来的危险之间的圆圈愈收愈紧。……我们被大片乌云阻绝了,不能上,也不能下。大片乌云像—一堵穿不透的墙一样挡在我们面前,想压碎我们,只是还压不过来。我只能哭喊着哀求:‘哦,圈子,圈子,打开来让我们出去吧!’”等语句,形象而富有表现力,生动地反映了“我”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四、问题探究

  1.《安妮日记》的出版有什么意义?

  安妮在藏匿的25个月期间写成的珍贵日记,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和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记录了她在上个世纪最黑暗的日子里努力不使希望破灭的心路历程,感动了无数的心灵。它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铁蹄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这些日记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生命的赞歌。

  今天的中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争,更没有在战争的罪恶中还能坚信人性之美的人生体验,我们对战争与和平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小说或电视节目的印象上。这篇课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历史,更重要的是能够唤起我们对生命的关注,对人性的尊重,对生活的感悟;树立面对闲境,却始终相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从不绝望、决不放弃理想的积极的人生观。

  2、安妮是一个怎样的人?

  安妮是—个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热爱生命、渴望自由,乐观自信、执著理想的花季少女。面对“白天夜里任何时候,都有可怜无助的人被拖出家门”“人人都心惊胆战”“整个世界都在战争”的险恶形势,身处密室的她只能“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只能隔着积满灰尘的黯沉沉的窗帘观看大自然”。但是她“从来不绝望”,将躲藏在密室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将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在偷听了荷兰总理波克斯坦的广播演说以后,她萌生了当—名记者或作家的愿望,决定用自己的目记记录这场战争和自己的思考。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怀着非比寻常的勇气面对人生。我觉得自己很坚强,很能肩负重担,很年轻,很自由!初次领悟这一点的时候,我很高兴,因为这表示我能比较自如地抵抗以后人生里的打击”。正因为怀有这样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在这个“理想都被摧毁,人性最坏的—面主宰世界,人人都怀疑真理、正义和上帝的时代”,安妮没有抛弃理想,而是“紧抱着它们”,因为她坚信“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为此,“我必须执著我的理想。也许有那么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始终乐观地看待生活、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个犹太少女为我们树立的榜样。

  3、如何理解“在内心深处.年轻人比老年人寂寞”这句话的含义?

  作者认为,年纪大的人对事情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见解,对自己和自己的行事也有把握。所以面对理想被摧毁,战争和罪恶主宰世界,人人都怀疑真理和正义的时代,他们不会苦恼。而年轻人却不同,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对许多问题还缺乏正确的认识,面对战乱和理想被摧毁,就会迷惘。所以“在内心深处,年轻人比老年人寂寞”。

  【练习解答】

  第一题:身处密室里的安妮渴望和平、自由、快乐,渴望交流、写作、实现自己的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东西。

  第二题:参考答案:安妮是一个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热爱生命、渴望自由,乐观自信、执著理想的荷兰籍犹太少女。

  第三题:设计此题旨在让我们学有所感,并能运用内心独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类文品读】

  三代日记

  我到一位朋友家做客,偶然在书橱里发现了他们祖孙三代的日记,阅后甚觉有趣,经他本人同意,现各选一篇,以飨大家。

  朋友父亲的日记是在一沓散发着潮湿味的麻纸上画着的(他父亲不识字,只能用图记下当时的情景,朋友看图说话,我把意思记了下来):

  1937年12月2日大雪

  我已经两顿没吃饭了。娘说:“喝水吧,狗蛋。”我摇摇头。我不顾寒冷跑蹴在门口,望着飘着雪花的院子,等待着爹的归来——爹早早出去要饭。娘说:“狗蛋,我有办法让你不饥,你躺到炕上去。”我乖乖地躺到炕上。娘把枕头抽了塞到我屁股下面,又把被子叠方正垫到我双腿下面。娘苦笑着说:“饿不饿了?”“还饿。”娘说:“你头抵住炕,屁股靠墙,两条腿贴着墙尽量往上伸……”哈,我倒立起来后,果然不感到肚子饿了。

  朋友的日记是写在一本发黄的白纸上的:

  1962年8月5日阴

  我和妹妹正在树下看蚂蚁搬家,冷不防爹踢我一脚:“你要耍,今儿晌午不让你喝汤。”我忙从地上爬起来摸着干瘪的肚子:“我不耍了。”爹暖了脸:“抗个篮去挖野菜。”村里大人小孩天天疯了似的挖,哪还有啊!爹说:“去后山沟。”于是,我勒了勒裤腰带,就挎个小篮去了后山沟。

  我前、后、左、右看得很仔细,生怕漏掉一棵灰灰菜、刺角芽、毛妮棵、面条棵……忽然,我发现前面地堰上有几棵酸枣树,上面挂着嘟噜连串的红枣。我高兴坏了,忙攀上去摘一个尝尝,嗨,又酸又甜。我又吃了几个后,忙把小篮里的野菜倒了,开始手忙脚乱地摘酸枣,惟恐有人来跟我抢了。几棵树摘完,竟摘了满满一小篮。我一路小跑回到家里,等待着大人的夸奖。

  不料,爹看到红枣不但没笑脸,反而扬手在我的屁股上打了一巴掌,随后把一篮子酸枣全倒进了茅坑里。

  我委屈地哇哇大哭。

  “他还是个孩子,知道啥?”娘剜了爹一眼,拉我到怀里,用衣襟给我擦了把泪,叹道:“孩子,你不知道,酸枣开胃啊。”我愣愣地盯着娘,还是迷瞪不开。娘说:“人吃了它,就越想吃饭……”

  朋友儿子的日记是记在一本精美的日记本上:

  1992年3月12日晴

  我在看动画片,妈喊我吃饭。我说不饿。妈说:“阳阳,你是不是又吃零食了?”我摇摇头。她见我还坐在电视机前,就给我端了碗饺子,嘟囔道:“整天不吃饭怎行?”我接过碗,用筷子往嘴里扒拉一个,努力往肚里咽:“又是羊肉馅。”妈在一旁监视着我吃,我灵机一动,说:“妈,给我端杯茶。”妈扭身进了厨房。趁此工夫,我把饺子往沙发下扒拉了两个。妈端来水,立在旁边不走。我又说:“妈,把健胃消食片给我拿来。”妈不知是计,转身去取。我故伎重演又往沙发下塞了几个……就这样,不大工夫,我便把这碗饺子报销了。妈嗔道:“还不饿呢?”晚上,妈去跳舞了。我就把饺子从沙发下弄出来,倒进院子里的狗槽内,看着它吃完,我才回房间打电子游戏……

  1.给下面的两个字注音,解释。

  飨(   ) 剜(   )

  2.第二则日记中“我”摘了一篮子的酸枣,爹为何还要打我一巴掌?

  3.三则日记的天气分别是“大雪”、“阴”、“晴”,分别蕴含着什么样的含义。

  4.作者把祖孙的三则日记安排在一起,有什么妙处?

  5.结合文章谈谈,物质丰富了,经济发达了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1、xiƒng款待,满足;wn狠狠地看 2.虽然酸枣不能一时解饿,但酸枣却能开胃,人吃了它就越想吃饭,在那温饱不能解决的年代,它只会让人更感觉到饿。 3.“大雪”含严寒,在旧社会,人们处于黑暗的痛苦生活之中;“阴”喻含当时的情况略有改变,但那时的人们还处于比较艰难的境地;“晴”暗含了社会已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已有丁极大的提高,人们生活在较幸福的社会中。 4.①时代的对比(劫祖孙三代人物的对比,人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却失去了—些美好的东西。 5.言之成理即可)

  上一篇:《我的四季》教学反思

  下一篇:《热爱生命

安妮日记 篇8

  教学目标:1、通过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经历与思考,感受战争对人的摧残。2、学习安妮在困境中的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与乐观向上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安妮在对战争的非凡的观察与思考,尤其是1944年5月3日的日记中的对战争的思考。教学方式:问题探讨方式课时安排:1课时新课推进: 一、导入新课:    每位同学都处于花季雨季的年华,都正在书写着诗一般的日记,它记录着你青春成长的心路历程,幸福地享受着自己的快乐与忧伤,而就在上个世纪的二战期间,有这样一个十三岁的女孩,本应是个阳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阳光,本应是花季少女,可她不能在花季里“绽放”,十三岁的她就被德国法西斯剥夺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这个女孩就是安妮·弗兰克。虽然她不能在阳光下散步,但她的心灵却仍可以自由飞翔,她的日记就是心灵的天空,在日记中她这样写道:没有了日记,也就没有了我。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她的日记来感受她在黑暗中的心迹。    二、整体感知(一)解题:本文所选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二)快速阅读8则日记,简要概括每则日记的内容,并找出值得品味的话语,准备探讨。 明确:    第2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下的恐惧。(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第3则——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4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      第6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 (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由。)      第7则――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第8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第9则——即使是在如此黑暗中,安妮依然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提出的问题——“因为世界虽然这样,为什么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三、问题探讨:(可重点探讨第4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对战争与人作深入思考)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什么这样做?明确:    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可以请学生查阅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明确:    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    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的对和平的向往。    4、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此问题设计有一定难度,但又是这篇文本的重中之重,所以可提前安排预习,通过图书馆及互联网查阅资料,尤其是德日在对战争反思上的不同态度,作一些对比,课上交流)明确:    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补充资料:(进一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理解,特补充如下)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5、安妮虽然无法回答却一直在思考战争的根源,并且认为“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历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你是否赞同这一见解?为什么?明确:    (1)这里强调“所有人”,照应了前文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战争发动者的罪过一样大这一见解;说明要接受蜕变的是所有人。而非几个战争狂。    (2)这里的“蜕变”是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彻底改变思想,认识到战争是所有参加侵略行为的人的罪行,并且每一个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在接受着它无情的折磨,所以无论罪行大小,思想根源是一致的,不蜕变这种内在的思想根源,人类迟早还要受到战争狂魔的迫害。    6、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明确: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四、课堂小结:    《安妮日记》见证着战争与迫害,见证着安妮两年来藏匿与充满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打动着人心。在她的日记中写道:没有了日记,也就没有了我。日记是安妮的心灵唯一可以自由生长飞翔的地方。安妮在没有日记陪伴下孤独死去,是她的哀伤,但日记没有随她消逝,这确是我们的幸运。让我们珍惜这个幸运!    五、课外作业:(写作练习)    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你将怎样为她写墓志铭?(100字左右)

安妮日记 篇9

  教学目标

  1、深刻了解德国纳粹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2、学习日记的写法,利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灵轨迹。

  教学设想

  1、学习安妮在困境中从不绝望、满怀理想的积极的人生观。

  2、围绕“战争与人”的话题写一篇日记。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的心灵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二、走近作者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熟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们抓进集中营。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

  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4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

  她避难的房子已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

  kro电视台女发言人莫尼克说,“我们知道她不是荷兰人,但提名委员会认为她为荷兰作出了贡献。而且,很多人都赞成安妮当选荷兰伟人。”

  安妮故居博物馆女发言人帕特里夏说,不论安妮是不是荷兰人,都丝毫无损于她是荷兰一部分的事实。因为“她的遗产属于荷兰,她的日记用荷兰语写成”。

  三、关于《安妮日记》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1944年有一天,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gerrit

  bolkestein)在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的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提到信件与日记,作为例子。

  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根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这就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文字,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学术界编纂的《安妮的日记:评注本》(the  diary of anne frank:the critical  edition,1989),将安妮第一次写成、未经整编的日记称为a版,以别于第二次所写、经过整理的版本,这第二种版本,一般称为b版。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藏在“密室”(secretannex)的八个人被德军逮捕。蜜普·吉斯与贝普·弗斯库吉尔,也就是在同一幢建筑工作的两位秘书,发现安妮的日记散落一地。蜜普·吉斯将这些纸页收好,藏在一层抽屉中,未加阅读。战争结束,安妮被证实已经过世,她便将这批日记交给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ottofrank)。

  奥托·弗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他从a与b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日记》(thediaryofayounggirl)就是这个版本。

  奥托·弗兰克选材的时候,根据了几项标准。首先,篇幅必须精简,以便符合荷兰出版公司那套系列要求的规模。其次,安妮笔下与她自己的性事

  有关的文字也要删除,安妮日记首度问世的时代,也就是1947年,公然将性事付诸笔墨,不大合俗,在青少年读物里尤属不宜。最后,出于尊重死者,日记中对奥托的亡妻及“密室”中其他人有些失敬之处,也未予刊行。安妮开始写日记是十三岁,停笔时是十五岁,对自己的一切好恶都直言无讳。

  奥托·弗兰克1980年辞世,遗言将女儿日记手稿赠予设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战争档案研究所”。由于这批日记出版以来,其真实性一直有人质疑,战争档案研究所下令彻底调查,证明真实性毫无可疑后,将日记全文连同巨细靡遗的调查报告一并出版。这个评注版不但包括a、b、c三个版本,还收入弗兰克家族的背景资料、这家人被逮捕与发配的始末,以及安妮的笔迹研究、笔迹研究所用的资料,一应俱全。

  奥托·弗兰克的遗产由坐落在瑞士巴塞尔的“安妮·弗兰克基金会”继承,该会因此也拥有他女儿的版权。该会后来决定为日记推出一种增订的新版本,供应一般读者。无数读者得识安妮的日记,原是奥托·弗兰克所编版本之功,我们这个新版本也无损旧版之美。新版本的编辑与增订工作,由作家兼翻译家米里亚姆·普雷斯勒(mlirjampressler)担任,从安妮的a与b两个版本取材,对奥托·弗兰克的内容加以补充。本版已获得安妮·弗兰克基金会批准,内容大约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希望能让读者更了解安妮的内心世界。

  安妮撰写其日记的第二版本(b版)时,为里面的人物使用了假名。她本来想称自己为安妮·欧理斯(anneaulis),后来又想以安妮·罗宾(annerobin)自名。奥图为其家人使用真名,其余人名则依照安妮的心意。

  这么多年来,在“密室”里协助这家人的几个人,其真名已众人皆知,我们这个版本因此使用他们的真名,因为我们现在应该让他们以真名实姓居功了。至于其他角色,则仍用“评注本”中的假名。对于不愿曝光的人士,我们则使用战争档案研究所为他们取定的姓名字头缩写。

  读者不妨记住,我们这个新版本有许多是以安妮十五岁时写下的b版为根据。安妮有时候会回顾从前,为某则日记写下几句评语。这些评语,我们都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清楚标识。安妮拼字与其他文字上的疏误,我们也代为改正。除此之外,本版文字都忠于安妮的原作,因为这是历史纪录,多事编派与澄清都是不宜的。

  四、关于“那个时代”

  希特勒上台之后,在全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下,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的女孩考虑得更加迫切。法西斯剥夺了她在阳光下散步的权利,但是无法剥夺她梦想和思考的权利。《安妮日记》所告诉人们的是一位少女如何在战争状态下面对种种迫害的经历。节选部分的内容,突出表现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五、文本研习

  问题设计1、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的日记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指导:她指导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问题设计2、安妮认为:“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指导:尽管战争仅仅是极少数人的意志,但是战争的进行依靠的毕竟是大众,如果大众能觉醒,认清侵略战争的真实目的,如果大众能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如果大众不屈从于专制集团的利益,战争是有可能被制止的。

  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日法西斯蒙蔽了他们的人民,而战争结束后,这两个民族人民对侵略战争的反思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问题设计3、人类制止战争,实现和平的途径,是什么?

  指导:人类制止战争,实现和平的途径,首先基于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认识到和平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唯一道路。

  问题设计4、安妮虽然无法回答却一直在思考战争的根源,并且认为“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历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你是否赞同这一见解?为什么?

  指导:(1)这里强调“所有人”,照应了前文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战争发动者的罪过一样大这一见解;说明要接受蜕变的是所有人。而非几个战争狂。

  (2)这里的“蜕变”是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彻底改变思想,认识到战争是所有参加侵略行为的人的罪行,并且每一个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在接受着它无情的折磨,所以无论罪行大小,思想根源是一致的,不蜕变这种内在的思想根源,人类迟早还要受到战争狂魔的迫害。

  问题设计5、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试分析其好处。

  (1)炸弹又如雨一般落下来。

  指导:说明炸弹的密集。

  (2)我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

  指导:小鸟的力量何其柔弱,突出了我的弱小。

  (3)大片乌云像一堵穿不透的墙一样挡在我们面前,想压碎我们,只是还压不过来。

  指导: 战争的烟云太厚重了,可以看出在战争面前普通人的弱小和无奈。

  上一篇:《安妮日记》教案1

  下一篇:《安妮日记》教学设计3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安妮日记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814601289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