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狂想曲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微信扫码分享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精选17篇)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篇1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中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着力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他在教学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以荡气回肠的朗读、充满对比的想象和拓展转换的追问.向我们展示厂他着力构建的对话课堂、语感课堂和诗意课堂。

  一、创设诗一般的情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

  王崧舟老师善于用充满魅力的语言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诗一般的情境,让学生们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尽情挥洒他们的智慧,与教师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长相思》的教学就是在他那充满激情、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中开始的——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之中的生字和多音宇.要把词惫得宇正腔圆;读后两追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与文本对话,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本。学生在对话·首席”的引领下,与<长相思)进行了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解读出了“味道”与“感觉”。

  王老师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按照预设的话题和学生进行厂对话交流。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听清楚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作者的身前往山海关

  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

  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同学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丁山海关外,他经过丁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遣上。(板书:“身”“在征途”)

  学生通过“作者身在何处?”和“作者心在哪里?”这陶个话题的对话交流,感受到厂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情,感悟到了作者“身”“心”分离的痛苦。

  生:我发现蚋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心里总是牵挂着家乡的。

  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当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理解文本后,王老师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范读课文,将静止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使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体现出了精神的力量,启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想象词的画面,在吟咏对话中体悟

  在音乐声中和王老师声情并茂范读的感召·厂,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通过一次次的诵读直接与作者展开了对话。

  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国无此声。(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王老师又将话题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在家门,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生: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叽叽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王老师在学生感悟词人“身”“心”分离时设计厂两次言语实践,通过“说”和“写”使学生将感悟到的形象转化为语言,完成了语言与精神的第—.次同构。

  三、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对话教学的话题是师生在根据文本共同转化的背景中产生的,也是不断生成和推进的。“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教者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旷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由学生追问出来。“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问题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了。

  师:同学们,你们都问过了,是吧?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问得好!同学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夫”。

  师:对!你再来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朗读)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王老师独具匠心地进行了文本的拓展——“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儿团圆月?”这是词人的自问,也是学生在老师点拨下生成的问题的概括,更是教者在师生与词人对话过程中的拓展,即拓展了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学生模拟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一次次叩问“问君何事轻离别?”在生成对话中体验着“相思”。学生在对“故园”情境的追思中,对“故园”的感悟步步加深,“乡愁”之情也越来越浓。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 畔 帐 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21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配乐诵读。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

  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教师补充:长相思是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通常用来写思念之情。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3、检查朗读

  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再指名读,教师评价:字正腔圆

  *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老师给大家标出来了,谁来试试。一起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读这首词。

  三、学习这首词

  (一) 默读 

  1、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但这还不够,还要读得有情有味才可以,这就需要我们读懂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同学们,想想可以运用什么办法读懂这首词?和我们读懂古诗的方法一样。

  2、请大家运用刚才提到的方法自学这首词, 想想这首词的大体是什么意思?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

  3、同位之间可以交流一下学习收获。

  (二)学习上阙

  1、大家看,这是词的上阙,谁来读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谁能帮他解决?

  谁能简单说说它的意思。

  2、康熙21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他们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你从这一程又一程读出这是怎样的征途?板书:征途

  我们可以用那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 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的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学生读,学生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他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是呀,将士们白天车马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

  (三)学习下阕 

  1、自己读读下阕想一想 ,为什么会夜深千帐灯

  2、谁来说说下阕的意思。

  3、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4、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进纳兰性德,边听边想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5、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板书:身在,心系故园

  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6、大家想像一下,出征前,在他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学生交流, 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可是,现在,却被吵得乡心破碎,乡梦难圆。

  7、此时,你就是纳兰性德,你来读,

  8、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四、拓展 

  1、同学们,这首如梦令也是纳兰性德在这次征途中写下的佳作。 自己读读。

  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2、指名读读,

  3、仔细读读这首词的注解,想一想这首词和长相思,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注解:将士们怀念自己的家园,不禁借酒消愁,希望沉醉不醒。但是,大凌河水,惊涛拍岸,把梦中人催醒了。当一觉醒来,这思乡者又赶紧叮嘱自己再睡一会儿,因为睡着了总比眼睁睁地思乡好过一些。

  4、是呀,虽然,聒碎乡心的声音不同,但是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是一样的,体会着词人的思乡之情读读这首词。

  五、总结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六、课下请同学们继续诵读这两首词,,也可以搜集一些表达思乡的歌曲唱一唱。

  板书设计: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篇3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读准《长相思》:

  反复诵读后讨论: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印象和感觉?

  3、读懂《长相思》:

  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讨论: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征途)你从哪儿读懂这是在行军途中?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心在故园)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4、小结: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想象上阕的情境:

  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自由朗读词的下阕,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音乐、画面)

  3、对比引读: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4、小结:

  《长相思》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质疑问难:

  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2、互文印证:

  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3、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4、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词《长相思》。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长相思》,了解有关词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感情。通过作者叙写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词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理解作者抒发的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2、会朗读、背诵这首词。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觉。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意境。让学生在情景朗读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促成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积淀。

  教具准备:搜集作者相关的资料及代表词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直在坚持课外积累古诗词,那么你们了解关于积累古诗词的哪些方法?

  2、结合这些知识,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词。学生诗词接龙。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意思。

  1、介绍作者。师生共同介绍搜集的资料,并齐读作者的名字。

  2、学生读这首词,运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查资料,查工具书,疏通词的内容。

  3、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通过交流,初步感知词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体会词中描写的景象。

  1、学习上阕。

  ①、请学生说说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在黑板上做上记号)

  ②、学生自由画出上片中所描写的任意一种景象。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

  ③、配插图全班齐读词,再自由读,融入画中的情景。

  2、学习下阕。

  ①、从词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让学生在词中找一找。

  ②、你们能不能模仿这些声音?并想象一下还有什么声音?指明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③、试想一下,在这么烦躁的声音中,作者能睡着吗?那么这个时候他最思念的是什么?(揭示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

  ④、学生一起模仿声音。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嘈杂。

  四、反复诵读,领会词的音乐美。

  1、读词找出词的韵脚。

  2、词有节奏,学生给词配上节奏诵读。

  3、让学生自己给词配节奏,自由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注意停顿。

  5、练习背诵。

  五、课堂延伸。

  老师分发课前搜集的纳兰性德的其他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纳兰性德的词的风格。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篇5

  【单元导入】

  故乡,一直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浓浓的乡情是游子的眷恋,款款的乡意是醇香的浓茶。无论走到哪里,最难忘记的还是故乡情。

  细细品味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你们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对比阅读后,你们还将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比如,从描写家乡美好的景色——“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杨,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从回忆的一件件有趣的小事——“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喜欢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 你们都能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5、古诗词三首

  【知识在线】

  一、写一写   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luò yáng            yú shù              hé pàn              wén zhàng

  二、判一判  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判“√”。

  1、《泊船瓜洲》写的是春季的景色,描写的特定景物是江南春景。(     )

  2、《秋思》《长相思》都抒发了作者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但《秋思》是借景抒情,《长相思》是写景和叙事融为一体。     (    )

  三、说一说  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并说说是什么意思。

  1、春风又绿江南岸,                       。

  2、风一更,雪一更,                       。

  四、理一理  在下面的诗句中,有四句属于同一首诗,请理出来,说出诗题和作者。

  京口瓜洲一水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烟花三月下扬州    春风又绿江南岸  

  钟山只隔数重山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明月何时照我还      但悲不见九洲同                                                                                             【思维体操】

  五、课文在线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书:a、装订成册的著作;b、信;c、文件;d、写字。

  (1)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  )          (2)欲作家书意万重。(  )

  (3)妈妈从书店给我买了一套黑乌鸦的系列丛书。(    )

  2、“秋风”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写一写你眼中的秋风。

  的秋风                      的秋风                     的秋风

  3、在诗中划出读时的节奏。

  4、把这首诗试着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六、阅读冲浪    根据注释自学古诗。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 ,日暮(  )客愁新。

  野旷(    )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船靠岸,停船。

  烟渚:指烟雾笼罩下的江中间小块陆地。 暮: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天低树:指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近:接近。

  1、带点的字你认识吗?请你为它们注音。

  2、比较一下这些字,再组词。

  诸(        )   暮(        )   旷(        )   怒(        )

  渚(        )   幕(        )   矿(        )   愁(        )

  3、 解释每句诗的意思。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个性时空】

  七、填一填  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古诗多!

  1、 地名,补充诗句

  ①(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

  2、 填数字,补充诗句

  ①南朝(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②(   )里河东入海,(   )仞岳上摩天。

  3、填动物,补充诗句

  ①西塞山前(    )飞,桃花流水(    )肥。 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头。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篇6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那畔:那边。指关外。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聒碎:搅碎。聒,嘈杂。

  一、教学目标 (字幕)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字幕配图)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配图)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配图)

  四、配画面朗读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配图五六幅)

  五、预习指导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感知理解(字幕)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 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 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七、赏析加点字(字幕)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八、知识归纳(字幕)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字幕配图)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纳兰性德《长相思》 

  ——课件脚本

  [1]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篇7

  《长相思》是清代将军纳兰性德的一首词,整首词连同标点加在一起才44个字。之因为这首词的内容高度凝练,里面所蕴含的意思对小学生来说又是那样的深奥。执教此文时较难把控,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在一线的农村小学教师。于是,我用不同的教法在两个同年级班里进行试验。第一个班级,我用完全尊重原文理解的教法进行引领,但效果不是很突出。第二个班级执教时,我把主旋律进行了调整,加上生活化的延伸引导,结果一节课下,我如释重负,效果超出我自己的想像。

  一、在轻松自然中揭题引题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长相思》?

  (生读)

  师:读得真好!谁能说说他好在哪里吗?

  生:他读出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牵挂之情。

  生:他读出了对亲人的长长思念。

  师:是呀,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样读一读。

  (生个个深情并茂)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相思”是什么意思?

  (学生笑,停顿了一会儿。)

  生:相思就是思念。

  生:相思就是牵肠挂肚。

  生:相思就是对亲人的一种渴望。

  师: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相思呢?

  生: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

  师:在什么情况下才会长相思呢?

  生: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时间长。

  师:是呀,离开家乡越远,离开亲人的时间越长,越是会对他们产生越深的思念。

  师:你们也有亲人像作者那样的感受吗?

  生:有,我妈妈就是这样。她在义乌打工,常常会打电话回来问长问短的。

  ……

  师:词的作者是清代将军纳兰性德。有谁知道他的情况吗?

  生:看图知道他是个文武全才的将军。词写得那么好,还是个皇帝身边的贴身卫士。

  师:你们对他这个身份怎么看?

  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生:挺威风的。

  师:他自己也这么认为吗?

  生:不会,皇帝的卫士要时刻保卫着他的安全,出了什么事情说不定还会诛连九族。

  生:在行军打仗的途中,就更危险了。

  生:他没有自由,皇帝到哪,他要跟到哪,很少有时间看望家人。

  生:他只能凭借笔端写下对家人的思念。

  (为文本的理解打下伏笔)

  二、内容感悟轻车就熟

  师:谁能在词中找到作者远离家乡的词句吗?

  (生认真细看)

  生:有,“山一程,水一程”,就是讲作者远离家乡的词句。

  师:谁能说“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吗?

  生:就是作者离开家乡的距离远。

  生:隔着千山万水的意思。

  师:请看图,并且与上半阕词句的结合,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远离家乡,远离亲人。

  生:作者在伴着皇上行军打仗。

  生:“夜深千帐灯”就是讲当时的情景。

  师:还有谁有新的发现吗?

  生:作者写这首词是在行军途中。

  师:你真厉害,怎么发现这个重大秘密的。

  (生笑)

  生:我是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这句词中发现的。

  师:在行军途中,为什么要“夜深千帐灯”呢?

  生:因为这里住着皇上,皇上的安全影响着全军的安全。

  师:是呀,擒贼先擒王。如果连皇上也被捉去了,那就意味着……

  生:意味着全军覆复。

  生:意味着国家灭亡。

  生:如果皇上被捉去了,他们即使生还了,也要被满门抄斩。

  师:所以,他们要人人多长一只眼。也就是,皇上在的地方,就是最危险的地方。除了他们认真保卫好皇上,还要……

  生:做好保密工作,否则就是引火烧身。

  师:请看图,说说当时怎样的天气。

  生:下着大雪。

  生:起着大风。

  师:词句中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这是说当时的天气是……

  生:风雪交加。

  师:作者当时是怎样的表情?

  生:一面的严肃。

  生:时刻准备拔刀战斗。

  师:年龄大约是多少。

  生:看样子,年龄大约有三十岁左右,脸上长着胡子。

  师:人在最危险的时刻,特别是在夜深人静之时,会想些什么呢?

  生:想他的家乡,想家乡的亲人。

  师:这个年龄,他会思念谁呢?

  生:想念父母。

  生:想念儿女。

  师:还会想念谁呢?

  生(笑):妻子。

  师:他想到什么程度呢?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聒碎乡心梦不成。

  生:心都快想碎了。

  生:连做梦去想他们一下也难。

  生(深情地):多可怜的相思呀!

  三、主题引领入木三分

  师:是呀,作者身负千斤万担,还要强忍着自己的思乡之情。他这么做值吗?

  生:值!

  师: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故园无此声!

  师:没什么声?

  生:没有吓人的打仗声。

  生:没有吓人的风声,没有簌簌的下雪声。

  师:也就是说告诉我们……

  生:家人过得很安宁。

  师: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的人吗?

  (生停顿了一下)

  生:有,镇守边关的解放军战士。

  生:他们在冰天雪地中守卫祖国边防。

  师:这真是……

  生:艰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

  师:让我们用心去读《长相思》。

  (生深情并茂地读)

  ……

  反思

  这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主旋律把握得非常牢,关爱家人,奉献祖国,“艰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把文本学习工具与文本的价值趋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这堂课真正成功的地方。

  古诗文教学生活化,这是这堂课的又一亮点。大家对古诗文教学能否生活化问题,各种观点都有,但要去真正尝试,却没几个。原因是对古诗文的引领,大家最担心的是会偏离古诗词的作者原意,把好端端精品佳作曲解了。但这堂课下来,我发现古诗文教学完全是可以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去尝试、引领的。

  我在执教的过程中用了好几个生活化的例子,引导他们去理解,轻易地导化了理解的深度,把奥深的文句在不动声色中击破了。如“相思”情景的预设与对比,从作者的年龄中推算出他的重重思念,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中有妻子,牵挂重重,情感重重。还有将作者与现代的解放军战士的联系,赋予了词的新的含意,超出了文本本身的理解,给课堂增辉添色。

  贴近生活,感悟生活,让生活成为文本理解的催化剂。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篇8

  《古诗词三首》教材简说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秋思》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篇9

  学习目标:

  1,结合词意,用贴切的情感朗读课文.

  2,通过细读词句,正确理解词的字面,全词的意思.

  3,理解关于词的初浅的常识.

  课前准备 :

  1,查字典,掌握"畔,帐,更,聒"四个字在这首词中的正确读音和意思.2,联系地图,大概知道:作者从何处出发 此时身在何处 前往何处 联系资料,了解:作者此行的目的.

  3,阅读关于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和两种不同理解的赏析,初步形成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4,反复朗读课文,思考:用怎样的语气来贴切地读好每一句诗.

  教学过程:

  一,初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2,揣摩朗读,同学互演,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来.

  二,细读

  1,理解上què阕 词意,用贴切的感情朗读上阕.

  (1)理解:"山一程,水一程"的正确解释.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对这句词的意思的理解;

  介绍"互文见义",这是古诗文写作中的一种方法,意思为:

  越过了一程又一程的山和河.

  试着用一个词语表达"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

  (2)辨析"身从何处,在何处,向何处".

  读诗句——看地图——明去向.

  (3)辨析"夜深千帐灯",并理解其含义.

  介绍辛弃疾的《破阵子》;

  将辛弃疾的沙场英雄气概与纳兰性德从心底流露出的对自然生活的渴望与欣然作比较,感受纳兰性德深深的爱与痛.

  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上阕.

  2,理解下阕词意.

  (1)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正确意思.(互文见义)

  读"风一更,雪一更"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

  交流你对"风一更,雪一更"的理解.

  (2)理解"聒","梦不成","无此声".

  "聒",嘈杂的是什么声音

  因为什么而"梦不成"

  "此声"指什么声音 家乡真的"无此声 " 吗

  (3)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下阕

  3,朗读全词.用下阕中的一个词概括全词的主题.

  4,理解真正的"故园乡心" .

  (1)真正的"故园" 指什么

  字面意思:故乡;

  含着意思:自然,自由的生活.

  (2)真正的"乡心"指什么

  "故乡"在何方

  纳兰性德真正思念的是什么

  5,这首词有令你感动的东西吗 你为何感动

  6,完成作业本作业.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篇10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重难点:

  1、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

  1、齐读单元导语。

  2、释题。泊:停船

  3、知诗人:王安石,北宋诗人,祖籍江西临川县,因父亲在江苏南京担任官职,后死于南京,因此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据说这首诗是诗人从南京赶往北京做官上任的途中写的。

  4、读题。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

  2、生根据注释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3、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理解诗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体会诗情:

  人在途中,心系家乡

  我从故乡南京出发去北京,途中将船停靠瓜洲,看见江苏的镇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镇江离我的家乡南京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1)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门主要靠的是?走习惯了,“一水之间”“重山之隔”已经算是很近了,虽然我现在离家只有“一水之间”“重山之隔”,但是我是在赶路啊,在慢慢地远离家乡啊。(板书:人在途中,心系家乡)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天过去了,又有再来的时候,你瞧,他把江南大地吹绿了,那么团圆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乡。)

  (2)朗读体味情感

  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吗?送进去读!

  心在家乡,人却离家越来越远,这是一种南辕北辙的矛盾。你边读边体会!

  就把这种想重返家乡的感情寄托给象征着团圆的明月吧!你读吧!

  三、背诵并默写。

  第二课时《秋思》

  一、复习导入

  1、背诵《驳船瓜洲》。

  2、北宋王安石在《驳船瓜洲》中倾诉了自己还未远离他乡,就盼望着回家之时,于是他把自己的这中感情寄托在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身上。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诗人又是看到什么想起自己的故乡呢?

  3、读课题,释题,知诗人。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学习生字“洛”。

  2、看注释,知诗句的内容。

  3、男、女生分别齐读全诗。

  三、体会诗情

  1、学生试着翻译诗前两句。

  2、体会“见”:请你闭上眼睛想想作者眼里的秋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3、“意万重”:此时他最想最想对亲人说什么。

  4、齐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捎信的人临出发前,你干嘛又把信拆开来呀!

  四、朗读体味诗情

  1、秋风乍起之时,你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指名读!

  2、秋风乍起,年关已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说不完,写不尽。男同学读!

  3、思乡的季节里,担心捎回故乡的思念有遗漏,赶紧把信拆开来看看。齐读!

  五、背诵并默写

  第三课时《长相思》

  一、导入

  1、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欲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萧杀的秋风引起,那么身在边关的战士呢,他们的乡愁是由什么勾起的,让我们读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齐读诗题,释题。知诗人:纳兰性德“清代第一词人”。

  二、明大意

  1、自读古诗,学习“榆、畔、帐”。

  2、看注,明大意。

  3、再读古诗。

  三、悟诗情

  1、旅途的艰辛: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行军旅程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要面临什么?夜深千帐灯,说明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2、朗读体会。

  3、长相思:夜的静谧更加显出了风雪的声音聒耳,睡梦被无情的打断,漫漫长夜,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读题!北方的风雪勾起了边关战士的乡愁,他们会想起什么?家乡的温暖、安静、祥和。舍小家为大家,社会动荡,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读题!长相思,相思长!齐读全诗!

  4、朗读体会。

  四、朗读体会诗情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篇11

  学习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天涯羁旅之思及“容若词自然真切”的特点。

  重点难点: 

  1、巩固有关知识

  2、把握羁旅之思的情感,体味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三蕃之乱平定。翌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走进纳兰

  -------------------

  “我是人间惆怅客”

  1、有感情的吟诵两首词。

  2、内容理解(限时3分钟)

  榆关        

  更          

  聒          

  疏窗        

  被酒        

  赌书消得泼茶香                           

  你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情感表达上看

  《长相思》抒发                                        

  《浣溪沙》抒发                                         。

  感受纳兰

  ------------------

  “一片幽情冷处浓”

  4、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其中一首词,充分体会其情感。

  (限时5分钟)

  品味纳兰

  ----------------------

  “一往情深深几许”

  5、纳兰一满清贵胄、能够对汉族文化,特别是诗词掌握并运用得十分精深,那

  么这两首词分别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词人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请至少找出三种)(限时8分钟)

  6、近代文学大师王国维评价纳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

  情,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请据此并结合词句概括纳兰词在语

  言和抒情上的特色。(限时8分钟)

  感悟纳兰

  -----------------------

  “当时只道是寻常”

  7、“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令无数人黯然伤神•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和遗憾?说说你的故事。(限时10分钟)

  附:1、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纳兰性德画像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纳兰氏,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1676年(康熙十五年)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著有《通志堂集》,词作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又与顾贞观合辑《今词初集》一选,为清初文人词选中著名之本。纳兰性德性情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族子弟。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之一。

  2、诗意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长相思(2张)

  3、补充注释: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篇12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  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篇13

  【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

  今天凌晨02:10我终于把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了,请各位同行赏析!(感谢季林老师提供背景音乐名字)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老师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 导入新课.-----朗诵乡愁

  (1)师朗诵乡愁。

  2.读课题。

  师范读课题,生跟读。

  3.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思乡词。

  (出示幻灯片: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第一词人,他的词主要是写离别相思之情。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初读。

  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读正确。

  生读《长相思》。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1)找生字和多音字。

  学生朗读。

  出示幻灯:生字

  分析聒的字型和解释。

  (2)出示停顿的地方。

  师范读。

  男女同学分上下阕读看看。

  (男女分角色朗读长相思)

  3.同桌交流。

  生读,读完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互相探讨一下。

  4.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1.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认真地品读词或句,并及时做旁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作出指导

  2.反馈交流、引领提升

  小组交流。

  (师板书)

  作者的心在哪儿呢?你从文中的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全班一起读。

  3.仔细研读。

  生闭上眼睛,老师要播放一段录音,让我们随着音乐 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一起走进他的征途。

  播放课件。

  交流。

  4.想象意境。

  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当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播放雨韵)课件——音乐、诗词、画面:“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

  让生想象自己是纳兰性德,那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对比引读:

  (播放琵琶语)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我的家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读)

  再一次感情朗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五: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1.师生演绎长相思。(师演唱,生朗诵配合)

  2.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思乡的诗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收集。

  《长相思》教学随笔

  金山中心小学  吴巧英

  今天,在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有幸和学生配合上了一节古诗词教学比武课,上《长相思》,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一课,第一篇是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第二是张籍的《秋思》,第三首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当知道中心校领导对我如此的信任,把这么好的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给我时.我是即欣喜又烦恼.喜的是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对于自己今后在教学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又为自己的能力有限,怕辜负期望而烦恼.接下任务后,我翻遍了小学十二册的语文课本, 寻找课题.当看到<<长相思>>这首词时.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长相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一、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在《长相思》教学中,我把“读”始终贯穿整个过程,不仅读的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正可谓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感情读;“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读和悟。在教学之初,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这首词,然后通过师范读,生同桌读,小组交流读,对比引读,师生合作演绎等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心灵的诗意。

  二、想——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个人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教学中,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围绕“征途”与“故园”,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步骤来突破难点.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老师设定的情景当中(战马嘶鸣,战士嘶杀,风雪交加声中)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征途.让学生在征途中展开想象.然后话意一转: “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情景当中走入纳兰性德的家乡。

  三 、唱——长相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突发奇想“让长相思不仅能吟,还要能唱”, 有朋友听说我在给长相思找首配曲,劝我不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古诗词多么美好的东西,什么曲子能配得上呢?”但我不这样认为,“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同源,“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古诗词的教学,要讲,要诵,也可以唱嘛。于是我决定以“唱诗”作为突破口,改进古诗词的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吟唱中准确记忆古诗词,深入领会古诗词的意境。下定决心之后,我听了上百首的配乐,但效果都不理想.最后无意中让我听到<<游子吟>>这首歌曲,本人视为天籁.于是就引用过来.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融入了和学生配合朗诵的环节.没想到效果不错.这更加激发了我的自信心。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在教学上半部分,为了节省时间,我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这个环节过于草率, 谈到了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因势指导,让全体学生体会。导致在学生还没真正理解诗句意思的时候就草草的进入下个部分.让学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我这节课最大的遗憾.课后回想,如果在教学之初能够对课堂的这个环节多些重视,那这遗憾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其次,对于课堂细节的把握显稚嫩,虽然参加工作的时间已经很长,但在课堂中可以明显的看到自己经验的不足.课堂在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够得心应手.这还是需要自身的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通过这次的交流比武,我觉得我自身成长了许多.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谈到人的道德修养时常说:吾日三省乎吾身.告诉人们提高自己品德修为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生活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每日的自省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这是圣人先哲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由此我想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在自身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更应该具有古代先贤这种胸襟.在我们自身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向教育大师学习固然很重要,而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样不失为提升自己教学艺术的一条捷径,愿我们参赛的所有老师都能在反思中增强自信,在反思中让我们课堂教学艺术独具的魅力。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篇15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切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自由朗读: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 (2)学生试着读全词

  5、感知词意: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6、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故乡、故园)

  7、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8、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身在征途的画面)

  3、引导第二次想象: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 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4、品味“碎”字,读出词情: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碎  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5、导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扣住“碎”字,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了作者情感世界。按理说,课上得这一层面已很到位了,但王老师却并没就此收笔,继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学生问作者: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从军、为什么不用心打仗)

  2、引文拓展: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亲人发问: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父亲、儿子、哥哥)

  4、作者反问: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5、升华: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6、导读结课: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篇16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2.词句解析。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这首词在表达上与李清照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芭蕉》)”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那畔:那边。指关外。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聒碎:搅碎。聒,嘈杂。

  一、教学目标(字幕)

  1、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 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 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字幕配图)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配图)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配图)

  四、配画面朗读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配图五六幅)

  五、预习指导

  1、 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 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感知理解(字幕)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 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 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七、赏析加点字(字幕)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八、知识归纳(字幕)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字幕配图)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篇17

  学习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回顾前文,总结引入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两遍。

  二、看词读好,找感觉。

  1、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力求把它读得有板有眼。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2、出示多音字“更”和生字“聒”,给学生强调。

  3、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哪个地方停顿。:        读“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学生齐读)

  4、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5、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二、思意质疑,深入文。

  1、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作者除了“身”在帐篷?还身在何方?

  结合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征途的艰辛。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大河小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3、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4、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教师放音乐。(学生齐读。)

  5、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6、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7、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8、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9、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

  10、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三、拓展激问,深入感悟

  1、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2、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问纳兰性德,表达相互的思念之情。                  

  3、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四、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萧萧风雪难入梦

  心在故园        羁旅怀乡情意浓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诗意对话 语感共生——谈王崧舟的《长相思》教学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824361290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