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京洛风流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微信扫码分享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通用14篇)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篇1

  (一)学弈

  1、译文: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到来,想拉弓箭把天鹅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不如前一个人了.说是后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本文道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三心二意。

  (二)两小儿辩日

  1、译文:孔子到东文去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询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距离人近,而中午时距离人远。”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中午时距离人近。一个小孩子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到了中午就小得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等到了中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近处的热而远处的凉吗?”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编为《论语》,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3、本文写了两个孩子的天真可爱,写了孔子的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篇2

  初中语文中文言文已占到一定的比重,像本册书有11篇文言文,加上14首诗词,文言文的比重要占到1/2。因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一篇文章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用白话文说不出来,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头疼。在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学不懂有困难,越发没有兴趣和信心,更不愿学。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我想,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多朗读文言文语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你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同时,对于自己真正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达到熟练,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因课时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差,学生对课文朗读得很不够,对课文太陌生,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

  二、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今”,“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

  三、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名篇,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

  四、多阅读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说,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在读懂文本上下工夫、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篇3

  短暂的四十分钟似乎让孩子们意犹未尽,就在这四十分钟的生命历程中,我带领孩子们尽情徜徉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中,我们共同品味古汉语之美,共同探寻阅读古汉语之法,我和孩子们共同感受着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就这样读着、品着、演着、议着,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古汉语文字是那么富有魅力,而我们也更加热爱和亲近我们的母语。

  一、专题研讨背景:

  1、新课程中《语文》教材内容的变革在赋予它时代特点同时,也增加了古诗文的文化含量,旨在让学生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对母语的热爱。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在中高段都增加了文言文的学习,北师大版的更多,涉入时间更早一些(四年级就开始接触)这是在新课程改革前教材中所没有的。探索小学段文言文的教法对于教者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尝试。

  2、本学期初,我们在五年级学生开展的书香伴我行活动中,号召全年级师生共读一本书——《三国演义》之原著,我们还在早读课中带学生读、背《论语》,应该说我们已经在给学生营造着阅读古汉语文学和文字的氛围,但是,究竟怎样才能真正培养孩子对离我们的现代生活遥远的古汉语的兴趣以及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增强阅读古汉语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是需要老师通过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去引导和渗透的。

  二、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五下《语文教师教学建议》中对全套教材在古诗文教学方面提出始终坚持的观念是:

  (1)重在积累。

  (2)注重朗读、诵读、吟咏,而不是传授文学史知识,也不是分析古诗文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3)注重整体感受,不搞一对一的直译(教材没有注解)。

  因此,我确立的阅读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现故事情境,诵读体验。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   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由此确立三步教学环节,即一、读准字音、读通读顺;二、古今对照、读懂文意;三、情境再现、诵读体验。

  三、落实过程及效果

  1、在第一环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中,我让学生在读准字音做到落实有效、扎实,尤其是多音字,怎样选择正确的读音,以具体的例子教会了学生“据义定音”法,在带领学生观察“撩、踉跄、愕”的字形、感知字义的时候,采用对比、表演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古汉语的造字艺术之讲究、语言之凝练美。在教师的范读中,更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古汉语的抑扬顿挫之韵味美,这造字美、语言美、语感美就这样慢慢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田。这美还体现在课件的幻灯片背景中,选用古典图案做背景,有意识地将文字选用华文新魏字体用竖排排列,甚至连教师的服饰都与今天授课的内容基调相吻合。包括在课前“教师找书”这一有意识情境创设后,用半文言与学生交际:“真是蹊跷,吾今早入室,分明记得将其置于讲台,现却不翼而飞,猜猜我现在最想脱口而出的是一句什么话?”引出课题《活见鬼》。这一切的一切都旨在营造一种学习古文的氛围。古汉语之美就这样朦朦胧胧笼罩在孩子们的脑海。对于小学生来说这就足够了

  2、在第二环节“古今对照、读懂文意”中,我本着只要学生能在译文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现代文的语言习惯,说出句子的大体意思,不曲解、不错解就可以了。即不强调字字相对地直译文言文,也不讲解古文中的语法现象。采用同桌合作互动学习,一人读古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着读,通过提问“见到鬼了吗?鬼究竟是谁?说了两个‘鬼’的什么事?这几个饶有兴趣的问题,便知学生已初步读懂了文意。

  3、“情境再现、诵读体验”是第三个教学环节,也是重点教学环节。会读和读好、读出韵味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怎样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抑扬顿挫呢?显然,只停留在初读懂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带着学生好好体验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说出个性化的感受后才能把古汉语读得更美。这是一则文言文笑话,因此在教师有目的地情境创设下,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收效甚佳。而活动的形式一是场景表演,一则是言语交际。精彩回放如下两个片断:

  ①情景表演:生读“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读到“挤之桥下而趋”,边读边想,如果把这几句表演出来,你会怎么演?读完后,请两名学生即兴表演,其他学生对照古文的意思观察表演者表演的是否符合文意,最后师生、生生相互评价后再带着体会诵读。以读促演,以演促悟,以悟促读的“四动”学习方式达成了其有效性。

  ②言语交际:在学生表演、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夜归者,与学生进行对话,如在读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一句后指一对同桌问:“持伞者,你为何以为你旁边的同行者是鬼?此时,你是怎样的心情?”待学生根据文意谈出个性化理解后,再带着情感去读,学生读出了当事者害怕、恐惧的心情,读出了韵味。

  4、需要探讨之处:

  ①在亲进古典文学的阅读活动中,我原想孩子们有了诵读《论语》,阅读《三国》基础,语感应该多少有了一些,所以在深入范读后,并没有把现成的停顿和重音等符号标识在文中以帮助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原因有二:一是我认为在学生没有弄懂文意的基础上硬塞给学生,学生只知要如此读,而不知为何要如此读,没有实际意义,二是想通过学生在读懂古文之意后,他们自然能做出恰当的停顿。这点在三班学生身上体现较明显。可能本班孩子还是差异较大,所以学生朗读的抑扬顿挫之感不觉明显。

  ②在指导学生诵读“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一句时,学生能在表演后体会出当事者的心情,但在朗读中并没有表现出来,主要是因为时间不够,缺少了从文字中体会心情再指导朗读的环节,因此读得效果就没有出来。

  曾记得: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那么它就无法立足于世界之林。老师们,我们教育孩子要爱国,但爱国不是简单的一个爱国主义口号,我倡议:热爱我们的祖国就带着我们的孩子从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开始,从学会欣赏老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灿烂的经典文化开始吧。今天的小学文言文教法也只是初探和尝试,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我们共同来探索和研究这个专题。

  附教学设计:

  《活见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现故事情境,诵读体验。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   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课: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3、这句常见的甚至让我们感到不太高雅的口头禅最早来源于何处呢?

  简介“活见鬼”的出处。

  这则笑话究竟好笑在哪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拿到这篇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带领学生回忆初读要求。

  2、生按要求自读古文。

  3、抽查接力读,正音。重点讲解多音字的读音和“据义定音”法。

  4、动作和表情演示“踉跄、愕然”二词,理解词义。

  5、观察字形,感受古人造字艺术之美。

  6、理解词义,感受古汉语语言之精练美。

  7、师范读古文,学生感受古汉语之语感美。

  三、古今对照,读懂文意(课件4)

  1、同桌合作练习,一句句对应着读。读懂文意后再讨论一下短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的“鬼”究竟是什么?哪两个人?汇报什么事。

  四、情境再现、诵读体验

  1、两个“鬼”是如何碰到的?

  齐读1、2句,用自己的话或译文中的话说说意思。

  2、“鬼”这个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出现在哪几句中?划出来。

  3、指名读第一处——“久之,不语,疑为鬼也。”

  谁疑谁为鬼也?师生对话,体会心情,体验诵读。

  4、心里头是这样的恐慌,他又做了什么呢?接着读文言文(“以足撩之…挤之桥下而趋”)

  ①持伞者刚才做了什么?  ②表演理解,再现情境、体会心情。相机评价  ③体验诵读。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篇4

  第一范文网: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紧密结合。以下是有关“语言品味课”的经典教学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根据写作内容或方法上的联系进行整合,可以设计“语言品味课”。选入课文中的文言文,都是语言精美的佳作。诸子散文的气势磅礴,山水游记的清新亮丽,小说寓言的生动简洁,都令人回味无穷。学习文言文,若不能品味语言的美,文言文教学也就失去了一大半的意义。从语言的赏析角度对课文进行整合,是文言整合教学的一个重要角度。例如《三峡》、《答谢中书书》都是写山水的美文,在内容与写法上是可以找出许多对比点的;《岳阳楼记》和《满井游记》都是写景的佳作,语言优美而生动,整合在一起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品味古文的语言之美。这些经典的文章,在教学时还可以拿课内与课外的同类文章进行整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提升。例如山东省寿光市王望中学伦凌凤老师设计的语言品味课《寻美小石潭,寄情一水间》就是这一类语文主题学习课例。

  附课例设计:

  寻美小石潭,寄情一水间

  【课题类型】语言品味课

  【教学主题】巧用描写,借景抒情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石潭记》

  《语文主题学习从书·山水人生》(八年级下):《泉》《溪水》《鼎湖山听泉》《石涧记》

  【设计说明】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代表作,文章短小却十分精美,特别是作者对小石潭的描写细致而生动,小石潭的形态、潭水的美妙、周围的环境如在读者眼前,文字优美而情感动人,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一篇佳作。赏读这篇短文,在帮助学生领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让学生学到一些描写自然风景(特别是水)的手法,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对于学生观察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这堂课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和思想主题的基础上,结合《语文主题学习从书》中的几篇文章,设计了检查预习——疏通文意——理解情感——赏析写法——写作运用五个环节,以完成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领略文章描写的自然景物之美,体会作者寄寓的感情。

  2.赏析写景的方法,拓展阅读,学习写暗抒情的手法。

  【课前活动】

  1.读准下列字音

  隔篁竹( ) 卷石底以出 ( ) 为坻( ) 为屿( )为嵁( )为岩 参差披拂 (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 翕忽 ( ) 斗折蛇行( ) 犬牙差互( )寂寥( ) 悄怆( )( )

  2.解释加点词

  (1)心乐之

  (2)全石以为底

  (3)潭中鱼可百许头

  (4)似与游者相乐

  (5)斗折蛇行

  (6)犬牙差互

  (7)以其境过清

  3.试用现代汉语描述《小石潭记》内容。

  【课堂活动】

  检查预习效果

  1.小组内检查1、2两小题,提出不懂的地方集体讨论。

  2.四个小组推一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小石潭记》课文内容,

  其他四个小组对应点评,集体讨论明确难点语句。

  导入:

  每一处风景都有它的美丽之处,巍巍高山,潺潺细流,一草一木,游鱼飞鸟,我们眼中的自然之景,都可以承载欢悦与悲愁。今天,我们跟随柳宗元,一起寻觅小石潭之美,学习作家们寻美寄情的各种方法。

  学习活动一:诵读课文,欣赏风景美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思考小石潭之美,用“小石潭美在 ,你看, ”说话。例句:小石潭美在造型奇特,你看,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该活动,师生一起寻美点,明确本文从小石潭的位置、潭的形态、潭水、潭周围的环境气氛几个方面描述。)

  2.启发学生总结写作手法:小石潭石奇水美,环境幽深寂静。作者描写时运用了哪些方法?说出你的发现。

  (该活动引导学生注意景物描写的方法:本文写水,突出水的清澈平静,从正面和侧面分别描写。开始的“水尤清冽”是正面描写,第二段以写游鱼、阳光、鱼的影子是侧面描写。除了视觉,还有“如鸣珮环”的听觉享受。)

  学习活动二:品味环境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是美丽的,但在寂静中透着凄寒与寂寞。“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那是一种陶醉于自然的愉悦,“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却随之而来,这种感觉是通过哪些描写体现出来的呢?

  (该活动引导学生品悟自然景物描写中的感情倾向,理解作者期望借助山水之美排遣被贬后的抑郁愤懑之情,虽有暂时的快乐,但心中悲楚不会消失,因而眼中的风景就会带上个人的主观情感色彩,小石潭的美也就被渲染上了凄寒之意。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的含义所在。)

  学习活动三:拓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从书·山水人生》中的《泉》、《溪水》、《鼎湖山听泉》、《石涧记》四篇写水的文章,赏析作者写水的方法以及感情色彩。

  (学生分小组选择精读一篇,其他略读了解大意,赏析品味,小组内讨论自己的阅读所得,然后在课堂上展示。)

  【赏析参考】

  《泉》

  1.有几处汩汩作响的清泉。纯净的水顺着弯弯曲曲的狭窄沟渠流入浑浊的河湾。随时可以看到,小鱼成群结队逆流而上,有时静止不动,不停地扇动着鱼翅。(描写了小泉的干净、宁静、富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泉水的喜爱这情。)

  2.……思量着,不禁有些惋惜,不该把泉眼堵死了。然而,我还没浇完一小畦菜的工夫,泉眼就为自己打开了通路,又流出来了。“不屈服哪!”我轻轻地舒了口气。(用拟人手法突出小泉的不屈,表达敬佩之情。)

  3.水坑清澈透明,水底的每个小沙粒都看得一清二楚。水坑中心,泉眼卷着细沙正不停息地喷涌着。看来,这回谁也不能再阻挡它的去路了,它自己已经完全能够冲破一切障碍。它那清凉的水注入了干涸的小溪,小溪像春汛时一样奔流,水流进了草原……(细节描写,拟人化手法,写出喜爱又敬佩之情。)

  《溪水》

  《溪水》是一篇清丽感人的写景美文。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本文语言清新传神,一条溪水被写活了,洋溢着生机和活力,表达了作者对这条小溪流的脉脉温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那颗热爱自然的细腻心灵。

  《鼎湖山听泉》

  1.“冷冷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显得分外清晰,格外悦耳,几句话就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万泉齐鸣的世界里。叮咚作响的泉声给山泉增添了无比的魅力。

  2.把山泉比喻成常常绕于膝下的顽皮嬉戏的爱女,足见作家喜爱山泉之情。所以在文中作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的形态,让人领略到了泉的神韵。

  3.山间林密,泉隐其中的特点,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想象,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姿色和声响,创造了一幅幅诗的画面和令人陶醉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4.深夜寂静空灵的树林中传来是柔曼的、清脆的、厚重的、雄浑的泉声,象是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作者运用丰富的比喻,赋予了山泉强烈的旋律节奏美,音乐感很强,连用四个排比句式,具体描绘泉鸣“层次”,句式长,音节缓,读来盘旋幽长,如琴声在山谷间回荡。

  《石涧记》

  文章着重写石态水容,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描绘了石涧溪石的千姿百态,清流激湍,翠羽成荫,景色美丽宜人,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文中所写石涧很有特点:“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石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连用六个“若” 字,比喻形象生动,比喻之外、,又生联想。这段文字,使石涧的奇妙一下就显出情味来,这情味是非常悠然、清丽、明朗的。而“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这两句话包含着复杂的情绪,既陶醉于美景,又有难言的哀怨。

  【课后活动】

  以水为内容写一段环境描写,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可以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一定的情感。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篇5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第一范文网学习吧!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如何在古诗文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发挥朗读的方法

  朗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使人在反复朗读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捉作品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会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熟稔词语、贯通语法、修辞规律,形成灵敏的语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主要手段。诗词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领略诗境。因此可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精讲多读、以读代品、领略诗境。在现当代语文教学论的语境下,朗读在古诗文阅读鉴赏之中有重要的作用。朗读可以体现个人对文本内涵的自我阐释,可以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可以调节阅读课的课堂教学节奏,可以使读者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完成审美的再创作。朗读还具有净化情感,陶冶情操的作用,具有对语言的仿拟作用等。既然如此,如何使朗读在古诗文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呢?

  一 要善于营造朗读情境

  朗读需要朗读者披文入情、析文入理,准确地把握古诗文文本的情感基调与变化脉络。古诗文写作年代离现在久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带着美好的感情投入朗读,尽情发挥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但仅仅依靠文字、声音的媒介,仅仅依靠想象而入情入境,往往比较单调、空泛。因此,可采用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剪辑等手段来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共鸣性的空间,这样朗读者可以更充分地亲近文本。营造朗读情境,要做到境与情谐,才能激发学生准确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可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音乐的伴奏中,歌唱家雄浑的歌声与课文相同的历史内容使学生未进入词境就产生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慨。学生自然就会设想,一代文豪苏轼面对滔滔江水会抒发一种怎么样的情怀呢?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然后在雄浑豪放的音乐伴奏下朗读此文,让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情感氛围中。

  二 要把握好朗读的时机

  阅读鉴赏课往往是朗读、讲解、赏析、讨论、问答等多种活动方式交错运用的,什么时候采用朗读的方式,采用哪一种朗读方法,才能取得好效果?这是值得斟酌的。为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了解其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可在讲析前指名学生朗读;为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在讲解中穿插播放专家朗读;为巩固对文本的识记,可在讲解后组织反复齐声朗读……朗读时机的选择,概言之,主要有讲解前的朗读,讲解中的朗读,讲解后的朗读三种。讲前朗读,是为进入文本预热,要求将字句读通,音节读准;讲中朗读,是为深度阅读加温,要求读出情感滋味;讲后朗读,是为积淀内化铺垫,要求读熟,烂熟于胸。

  三 要发挥范读榜样效应

  范读是古诗文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专家范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是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的常见方式。范读具有很强的榜样效应。专家范读,主要是借助音频、视频媒介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在语音的标准性、朗诵技巧的专业性等方面,无疑具备普通教师和学生较难企及的规范,是可供教师与学生临摹、借鉴和研讨、探究的标本。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专家范读,有助于营造艺术美的氛围。教师范读,是教师本人在课堂上的示范朗读,可能在语音的标准性、朗读技巧的专业性上会逊色于专家朗读,但由于真实的在场性,只要教师能以饱满的感情专注的态度来朗读,沉浸到文本中去,一样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古诗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古诗文阅读鉴赏课上要敢于范读;经由范读,把自己对文本情感内涵的感悟传达给学生,并引发对话。学生范读,古诗文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也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专家范读、教师范读的一种延伸,而且具有更强的平行影响作用。教师遴选班级集体中普通话素质好、朗读技巧较高的同学来示范朗读,在班集体中树立起一个小老师的形象,更利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 意识。

  四 要变换多种朗读方式

  在阅读鉴赏的课堂教学中,如果采用单一的朗读方式,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朗读方式要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教师要善于灵活变换多种朗读方式。选择与变换朗读方式,应该考虑到古诗文的体裁、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具体特点,采用领读,接龙读,分组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读等。比方说长篇叙事诗,带有多个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对话描写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与理解;而近体诗,如绝句、律诗等,可采用个别读或齐读的方式,更有利于体悟作品的情感。又如婉约词,境界纤柔轻盈,适合于女生个别读或小组读,豪放词,境界粗犷刚劲,则适合于男生个别读或齐读。交错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可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长度,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五 要将朗读与品析结合

  朗读是将文字的视觉形象转换语音的听觉形象的一种阅读活动。朗读,应该紧紧结合语言的品味、分析过程。怎样读,才能准确、生动、细致、真实地演绎出文本的情感内蕴?这就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品读。品味。分析文本语言的章法、句法,乃至用字、用韵等等,是提高朗读效果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点拨学生披文入情,理清脉理,分析句读,揣摩炼字炼句的技巧,体会作品的风格,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的朗读,才不会盲目、机械。例如教读《琵琶行》一文,对课文第二段中琵琶音乐描写的十四句诗的朗读,要表现出与琵琶曲旋律相应的高低起伏抑扬不定的节奏、语气,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赏玩、领会这十四句诗所表现的琵琶乐声的声音、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提示朗读的重音处理、停顿节奏等技巧。再如教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学生通过激情朗读后,初步把握了这首词的气韵,这首词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磅礴的气势?词人借描绘的形象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其中的词句美在哪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研读,赏析词的具体内容,品味语言,含英咀华,准确的把握词的意境。然后选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设疑讨论,这样边读边赏,边赏边读,作者写景写人的精妙,旷达的情怀,豪放的风格就在学生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总之,学习古诗文,只有以多读熟读为基础,才能形成和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学语言,关键是练,教学古诗文要树立朗读也是练,而且是重要的练的观念。不仅教师的讲要以学生的朗读为基础,学生的练也要以朗读为基础。因此一定要把朗读作为基本的教学环节与词意,句意,文意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恰当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它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改变那种讲完课文后才要求朗读的做法。教学古诗文,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诵。每篇古诗文都要反复朗读,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达到熟读成诵。这样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就会自然得到提高。

  旧书不厌百回读——探索文言文教学方法

  旧书不厌百回读——探索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文言文离我们年代久远,与现代口语和书面语都有巨大差异,因此很多人认为没有实用价值,除了被动学习一些用以应付考试外,没必要花时间去过多了解。受此观念的影响,文言文教学很多都停留在疏通字词,讲解语法的表面,老师的引导枯燥乏味,学生的接受被动艰辛,甚至有“第二外语”之称,可见隔阂之深。课堂效率低下,也可想而知了。要想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深入地认识文言文的价值,这样学习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得到彰显。

  因为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有差距,就否定其学习价值,这完全是对文言文的一种简单片面的看法,忽略了文言文承载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只是从形式上去界定它,真可谓是买椟还珠、明珠投暗了。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文言文和汉字六书一样,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其他国家民族都所缺少的文化瑰宝。中国文言文遣词造句言简意赅,是最优美的书面语言,诵读即可让我们领略到韵律之美。更重要的是,诸子百家,历代典籍,都是我们祖先千百年以来方法的汇集、经验的累积、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最丰富的文化宝藏,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正如苏轼所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穿越千年时空的文言文,如果我们能反复阅读揣摩,深入思考,其中的知识、智慧一定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值得庆幸的是,新教学大纲也开始加强对文言文教学人文性的关注,明确指出:“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这无疑成为一种导向,引导教师注重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所以文言文教学, “学习一些文言知识,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让学生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达到一定的语感积累,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只是文言文教学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评价古代文学作品,领会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建构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胸襟,多元的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将古人的智慧为我所用,这样文言文学习就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想让学生能够在精神上与古代优秀人士进行交流,感受到古文穿越时空的鲜活生命,并从中获得现实的经验,就需要探索形式多样的高效教学方法,其中整合有共同点的课文内容这一做法,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方式更利于学生对古人的思想融会贯通地去理解,并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下面就以“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教学整合为例,详述我怎样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内涵的挖掘、领悟。

  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前赤壁赋》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三篇文章,针对学生刚踏入高中,既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又有进入新阶段学习的困惑,我根据三篇文章的主旨特点,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过字词关,疏通文章大意后,对时代不同的三篇名著做了如下整合,与学生一起“熟读深思”,去汲取内在的养料,来滋养现实中的自己。

  第一步围绕“人生苦短,立志需早”——体会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告诉我们的“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感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希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让学生意识到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怎样不虚度此生,避免“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悲剧发生,当然是要趁着年少,立下志向,而他们正是初定理想的黄金时期。

  第二步围绕“成功需条件,看待要理性”——理解王安石对成功条件的分析,增强看待成败的理性态度。王安石认为,成功需要志向、能力、外物三方面条件齐备,让他们依据王安石的观点,评价现代两位运动员的做法:一个是日本马拉松运动员圆谷幸吉,在东京奥运会马拉松获得铜牌后,轰动一时,成为日本国民崇拜的偶像。但由于巨大的社会压力和本身的伤病,加上运动成绩每况愈下,感觉已经不可能实现国民对他下一届奥运会夺冠的期待,于是在1968年1月9日,奥运会前夕,写下“我再也跑不动了”的遗书后自杀了。另一位登山运动员,登珠峰到8000米时他便放弃了,而他的队友都成功登顶了,下山后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登到山顶,他说:“8000米是我的极限,我没有遗憾。”看清了自身的条件,登山队员没有遗憾,在他的心中8000米就是自己的完美人生。由此可见:看清自我,把握自己人生的高度,就能铸就完美人生。

  要求学生引用王安石的话来概括两则材料的感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这个问题的设置是要学生内化理性的成败观,帮助他们在高中艰苦的学习、激烈的竞争中能够保持积极而又豁达的态度。引导学生客观地思考以下问题1、关于志向:我是否有明确的目标?(要志当存高远,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2、关于能力:我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要量力而行,不过分强求力不能及的事)。3、关于外物:外在条件有那些利弊?(要顺势而为,要善于借助有利条件)。

  第三步围绕“生活多磨难,天堂由心造”——了解苏轼的经历,重点是三次被贬,及其在困境中的生活态度。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无论是反对派当权,还是自己的党人得势,他过得都很“失败”。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可是他却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生活在屈辱中。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苏东坡最好的文章都是在被贬谪时写就的,却丝毫没有怨气,相反却表现出极其超远的视野和极其阔大的心胸,很重要的原因是苏东坡善于从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找到现实的出路。儒家激励他他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告诉他他消极出世,随缘自适,追求精神自由;佛教又教他超凡脱俗,避世完身,享受宁静。(儒道释三家主要观点,在其他课文整合中让学生有详细了解)

  在精神极度困窘的时候,苏轼是以什么为解脱方式的?引导学生再读《赤壁赋》,感悟苏轼的生活智慧:“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中的明月清风,给他的心灵带来宁静,让他“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所以只要多读书,见识广了,思维就会更活跃,心胸自然更豁达。

  第四步围绕“亦喜亦悲真生活,能屈能伸大丈夫”——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辩证运用学到的道理,借鉴古人的人生智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运用。启发学生借助王安石和苏轼的观点,培养一种良好的调节情绪的方法,让学生用随笔的形式写了一篇心得体会。同学们各抒己见,感悟良多,其中一个学生举了另外的文言文“满齿不存,舌柔犹在”来谈自己的感受:老子求学于商容,有一次商容生病的时候,老子去探望顺便求教。商容见老子求学心诚,便意味深长问他:“人是先有牙齿,还是先有舌头?” 老子回答说:“先有舌头,因为人一出生就有舌头了,牙齿是后来长出来的。”这时候商容张开嘴巴,问:“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已经掉光了。”又问:“舌头呢?”老子说:“还在。”商容说:“你知道为什么牙齿晚生而早落吗?因为它过于刚强。而舌头为什么得以长存呢?因为它柔软。这个道理不仅对牙齿如此,天下万物万事也都如此啊!”老子对此受益匪浅,倾尽一生将这个道理发展成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哲学。伴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就应该立下明确生活学习的目标,还要学会完善自己的个性,多看得到的一面,理性对待失去的东西。

  学生学习探讨文言文的热情,我深受激励,写了一首诗献给学生,与之共勉:

  献给即将踏入成人行列的大孩子们:

  天空不会一直万里无云,

  常常是风雨交加;

  月亮也不会总是圆满光辉,

  多数是残缺相伴;

  人生的道路也一样,

  有鲜花,也有荆棘,

  有坦途,更有坎坷。

  所以,可爱的孩子们——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时也很无奈,

  这些你都将独自去面对,

  高兴时你就大笑,

  难过时你就痛哭,

  但一定不要忘记——

  笑过哭过后还是要

  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

  勇敢地迎接新的一天!

  通过这个文言文单元的整合,对三篇文章的内涵做了深刻的分析,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其中的思想精华:明白了人生短暂,是必须尽早直面的,只有越早出发,才能走得更远;但在奋斗的过程中,又难免会遇上不顺,应该有一颗豁达之心去理性对待,避免走进死胡同。在必修四、必修五学习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庄子《逍遥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时,我又对儒道两家主要观点进行整合,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了“中国人精神上的两条路”,希望他们在生活学习中能像南怀瑾说的那样“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总之,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内容丰富,文章的涵义深刻,完全可以借此平台,将教书与育人同步进行,让学生深入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亲身感受这些道理深深地根植于现实生活中,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中阶段最大的整合是我将一些重点篇目形成一个系列“寻找更好的自己”(详见笔者另一篇论文):把《师说》《劝学》整合为第一部“虚心学习”,将儒道对人性善恶的讨论整合为第二部“追求善性”,将《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与现代散文《能思想的苇草》整合成第三部“善于思考”,边学习边探讨边写作,齐头并进,效果显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言文的整合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促使学生重新审视文言文的价值,深深赞叹古人的智慧,明白了文言文不仅没有远离我们的生活,而且对我们的成长大有裨益。以此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文,并且加以灵活运用。这样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可以源远流长,泽被后世了。

  参考书目: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篇6

  第一范文网: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教学事实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总结的过程,提高的过程。以下是有关文言文教学整合原则的教学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不少是同一名家的作品。这些古代大家的佳作名篇,往往反映出他们不同时期的心理历程,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折射。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能够对这些主要文学家有所了解,例如苏轼、欧阳修、柳宗元、王安石,以及诗人李白、杜甫、王维、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不少诗文出现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选入的大量有关文章,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了解他们的伟大人生。在文言文教学中,以同一人物为主线的整合,可以将名家名作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伟大文学家的文风诗风及思想情感,了解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成长,以及历史文化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迹。寿光世纪教育集团贾欣娟老师的《走进苏轼》就是这样一篇典型案例。

  附案例:

  【课题类型】

  主题探究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记承天寺夜游》、《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相关文章。

  【学习目标】

  1.赏月景。

  2.悟情怀。

  【课前学习】

  1. 课前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读山品水》p12《一首清冷的月光曲》。

  思考:借景抒情,借何景?抒何情?用文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语回答。

  2. 借文解诗,增加积累:《语文主题丛书》之《读山品水》p35《苏东坡的数字人生》。

  3.搜集整理苏轼相关诗文。

  第一课时:诵课内一篇,识君子之貌

  (一)品读“ ”之景

  1. 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

  2.相同“月景”,不同写法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语文主题丛书之读山品水》p160《晚游六桥待月明》

  3.品读苏轼与月光的特殊情感。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

  (二)悟读“ ”中之情

  体会面对美景,作者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的复杂感情。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提炼)《语文主题丛书之读山品水》p36三起三落

  (三)背读课文。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篇7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改革的“动态生成”核心理念为理论基石,围绕“初中文言文教学动态课堂” 构建的思考和实践,阐释了它的基本内涵和构建的有效策略,其中以“文言文动态教学课堂构建有效策略的研究和尝试”为论述重点。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课堂     动态    构建策略

  【正文】

  一、直面文言文课堂教学“暗胡同”现状

  笔者,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曾面临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尴尬:令自己和学生徘徊在幽暗的胡同里。在认真解读新课程理念后,渐悟了造成了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学目标 与内容的僵化,教学只停留在字意的层面,对词语解释和语法特点反复操练,却忽视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忽视了灵动曼妙的精华语言,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二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教学过程 和教学方法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将教学活动变成一种格式化的东西。

  那么如何走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暗胡同”呢?对我启示最大的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动态生成”,它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创设动态的课堂。叶澜教授的一段话是对它最好的诠释:"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对构建文言文教学动态课堂实实在在的思考和实践,成了我近两年执着追求的方向。现将不成熟的一家之言拿出来,如能引发大家探讨和争鸣的兴趣,是我最大的愿望。

  二、对“文言文教学动态课堂”基本内涵的思考

  何谓“文言文教学动态课堂”?它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呢?

  “文言文教学动态课堂”是开放而有活力,充满着生命的灵动气息,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在过程中体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

  1、教学过程 的呈现是动态的。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螺旋上升的。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追求意外的精彩。

  2、教学中师生的状态是动态的。“文言文教学动态课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知识和情感体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中洋溢着勃勃的生命气息。

  3、教学资源是动态鲜活的。动态课堂中的教学资源因为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开发与创造,而变得异常丰富:有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的教材中能促成学生动态思考的有效资源;有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开发的跨学科资源……

  三、 “文言文教学动态课堂”构建有效策略的研究和尝试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文言文有较多的语言障碍,离学生的生活背景又较遥远,古代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卷,所展示的思想情怀,对初学文言文的中学生来说,往往难以体会,要引领学生在课堂中穿越千年时空,使教学过程 充满动态,就必须采用有效的策略,在此方面尝试与实践如下:

  (一) 动态弹性预设策略 

  现在大多数教学设计的内容过于细致,细致到流程的亦步亦趋,细致到教学的每一句话。乍一看特别能体现老师的“功底”。然而,在动态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把教学的各个环节设定的天衣无缝,是绝对不可取的。那么动态生成的课堂,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

  1、目标分类灵活设计。为加强课堂教学过程 的因材施教,使各层次学生都能有成功学习的愉快体验。不仅预设时要考虑知识分类,学生分层,还应预想在教学过程 中,学生够不着目标或轻而易举达标时,怎样对目标进行调整、删除、增加。

  2、过程单线变为弹性设计。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对预案提了更高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预设是为了生成的有效,更为教师胸有成竹的从容又不失灵活机智的创造成为可能。教师要深入了解不同的学生真实的不同的学习起点,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来思考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或学生对提出的各种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并思考解决的方法。预设方案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

  3、问题设计封闭型变为开放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教学过程 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动态教学的前提。德彼诺曾指出:“学校课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性,也就是说,都有一个确定的已知答案,而且给出了所有必需的已知信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却往往是开放型的,没有确定的答案,还缺少有关信息。”改革文言文课堂教学,首先要优化问题的设计,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许多情况下课堂上最好只给讨论的话题,不在于引导学生得出自己所希望听到的答案,而在于答案的丰富多彩。

  (二) 多元活动策略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位学生的智能各具特点,并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学生个体发展方向是多元的,因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动态课堂的形成,应以多元活动为载体,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能用智能强项进行有效学习。

  1、在多元活动中师生共创和体验生动的情境

  编入语文课本的大量文质兼美的文言文,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是作者真挚的情感的凝聚。蕴含的是我们前人异彩纷呈的情感汪洋大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着力引导学生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激发学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重视“情境”在教学中作用。这里所指的“情境”并不是一般化的教学环境,而是植根于教材与生活,,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段创造的富有教育内涵与美感、情趣的活动空间。

  再现课文情境的方法颇多,有语言描述法、书画再现法,音乐渲染情境等。但以往教学中创造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往往是被动引入的,虽有时也会达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但更多的时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而 “文言文教学动态课堂”所要求的情境,它无论从创设到体验都应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希望从学生心理角度达到“惊涛拍岸,堆起千堆雪”的效果。故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和部分先悟的学生一同创设情境,带领全体学生走近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那种境界,实现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和谐共振。在众多的方法中,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为课文配插图、选背景音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中景、物、人有切身的体验,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想象能力,学会鉴赏美,练习表达美,从而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活动设计举例】(人教版八(下)《与朱元思书》)

  课前布置以合作组为单位自读课文,要求用本组喜欢的方式引导大家进入课文欣赏。(可绘画,可配乐,可做多媒体课件,……)课上就以学生成果展示来导入  课文的学习,在评价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

  析:此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参与课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评时,不要过多束缚与苛求,以鼓励作品中洋溢的个性为主,使学生从活动中获取乐趣。

  2、在多元活动中引领学生体悟课文丰厚内蕴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文言文教学更要放开手脚,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能以枯燥的说教来抹杀同学们迸发的智慧的火花,应以活动为载体,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其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自主体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运用联想和想象,神游于文章中,体验、感悟、理解课文。

  【活动设计举例1】(人教版八(上)《三峡》)

  本文教学我以诵读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以下几种形式的读法,引导学生不断感受美、发现美。

  模仿读:读出节奏--自由读:读出个性--挑战读:读出情感--合作读:读出氛围--配乐读:读出韵味--解剖读:读出内涵

  析: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佳方法。通过反复吟诵,在诵读过程中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悠悠古韵,体会先人们流淌在血脉里的绵绵情怀。不过这反复诵读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逐步深入的。此活动的设计旨在充分发挥朗读的功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感悟美的韵律和内涵。

  【活动设计举例2】(人教版八(上)《桃花源记》)

  在教学《桃花源记》过程中,组织学生探讨文章主旨时设计辩论活动。师问:"东晋时代,桃花源这么美和神异和地方真的存在吗?请大家想一想,然后正反方开始自由辩论。"

  析:此活动的设计在于激活学生思维,通过辩论感悟和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3、以多元活动求知识拓展

  文言文动态教学,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由课堂外延至生活。使课文的一个知识点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引子,成为另一个知识动态构成的起点。故在教学中应着力设计设计此类探究活动。

  【活动设计举例1】(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

  (学生领悟主旨后)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讲一讲跟课文主题相似的故事。

  析:这一活动的设计搭起了课内与课外、阅读与生活的桥梁,自然地渗透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活动设计举例2】(人教版八(下)《小石潭记》)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语句含义的基础上,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活动:为小石潭设计景点,并依照文中描述,加上大胆合理的想像,为这些景点写“导游词”,作景点说明。

  析:此活动的设计巧妙之处,使枯燥转化为乐趣,把古老的文本和现代的事件巧妙融合在一起,

  (三)教师动态引领策略

  “文言文动态课堂”中教师引领策略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活动,能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动态生成和发展。进行精心的整合、开发,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1、顺势引领探究   教师因势利导,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往更广或更深处进行积极探索。

  学习《岳阳楼记》, 可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生发开去,引领学生走进中国古代正直知识分子崇高的精神世界,与屈原、杜子美和陆游等高贵灵魂对话,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接受精神的洗礼。

  2、及时引领提炼   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 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及时引领学生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信息,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如让学生当众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探索方法以及经验和体会,然后再让全体同学也亲身经历一番他的发现过程,从而获得各自的体验。

  (四)交互动态评价策略

  “文言文动态课堂”评价的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故"文言文动态课堂"中的评价在动态的教学过程 中也呈现出交互动态特征:

  1、可以让学生自评,也可以展开激烈的他评。学会为他人鼓掌反映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勇敢地接受别人的评价则体现了更新的内在品质。

  2、可以是师生之间自发性的、经常性的、互为评价主体的形成性评价。

  3、可以是教师,对学生个体采用各种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亦可以是教师从互动的序、效方面对合作小组的评价。

  交互动态评价策略策略的运用应着眼于发展,有利于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与激励,还应有利于使学生及时得到矫正性的指导或自我矫正的时间,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持久保持,更应有利于主体在相互沟通、协商和交流中增进了理解,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发展。

  总而言之,关于“文言文教学动态课堂”的实践尚不充分,理论思考还不成熟,甚至可能存在着很多“硬伤”。尚需求教专家,需要不断思考与尝试,而最终的目标是:文言文课堂如春天田野般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澜《教育研究》1997第9期

  2、《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施良方 崔允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

  3、《论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郭慧《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3期

  4、《文言文是"作品",而不是"语言材料"》陈小英《语文学习》2003年第4期)

  5、《教学的动态生成过程与教学设计》    陈秀玲《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12期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篇8

  潜山县文峰中学 程晶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我们初中所选文言文大多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较好的组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文学传统)的感情。

  但是放眼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讲,读,背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手段,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强,记诵负担过重,容易产生一种讨厌、甚至是害怕学文言文的念头。这样一来,对文化经典精髓的汲取谈不上,长久下去,甚至会影响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新学期开始,就文言文教学,笔者就曾在班上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

  A、你喜欢文言文学习吗?

  B、你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吗?

  C、你认为文言文学习最大的难点在哪儿?

  D、对学好文言文,你有信心吗?

  在调查的反馈意见中,80%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既没有信心,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难点突出表现在:

  1、理解难。经常是看的迷迷糊糊,身在云里雾里。

  2、背诵难。文章绕口,如背天书的感觉实在不太好。

  3、老师教学方法太单一,除了教读就是让我们抄记译文,上课气氛不好,经常有“我困欲眠”的感觉

  简单的调查,却能发现深刻的问题:我们常规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必须改变,否则,文言文教学必然会黯然失色!改变观念,创新教学,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创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学前预习,让学生生动进行。

  在正式上课之前,应该要求学生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这种习惯应该在开始进行教学时就养成。而此时,老师的作用应集中在鼓励上,鼓励学生要迎难而上,更要鼓励学生做好预习记录工作。重点是学会有条理的记录下自己的困难、疑惑,方便随后的教学。为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每次变换方式,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如:个人预习,同桌合作,小组讨论、全班共研等。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设立有价值问题评选的机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扫障设疑。

  二、段落文意梳理,给学生展示成果的空间。

  在进行相应段落的教学时,我们首先应该做好整体梳理的工作。而此时,一定要给时间让学生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向大家宣示,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能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对学生的发现,要随时进行鼓励。

  三、背诵,学生展示能力的天下。,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背诵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因此,认为新理念文言文教学就是不让学生背诵,不让学生为难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趣味的朗诵,让本来感觉困难的过程妙趣横生。

  (1)、运用线索式板书,进行阶梯式背诵。通过教学中的积累,我认为线索式板书可以对背诵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我们在让学生大致梳理好文意的情况下,不应再咬词嚼句,应把重点放到背诵上来。通过线索式板书串联起重点字词。

  如教学《山市》(七年级上第20课)最后一部分山市消失的过程时,其变化过程可以由以下关键词表示:

  渐低{顶}——常楼——高舍——拳——豆——不可见。

  梳理完以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背诵,一般来说,一两遍即可熟练。再增加难度,不看板书,闭上眼睛,进行背诵。最后通过个人抽背、男女背诵比赛等灵活方式进行强化。在逐段的进行突破以后,就可以连起全文,进行整体背诵。

  (2)、化静为动,让无声文字变成直观动作。在进行一些可以通过表演来表现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我们应尽量让学生打破文字的安静。

  如进行《陈涉世家》的教学时,对于其中较为复杂的起义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夜学狐鸣,置帛鱼腹两件事,如果只从书上文字的意义上进行翻译,学生会感觉很难懂。不若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形象的动作语言表现事实,在理解意思或背诵的时候配合进行,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的了解事情的经过。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看完了表演以后,配合理好的线索板书,大部分都可以快速准确的背诵出那本来很难的一段,而且气氛极为轻松。

  当然,“教无定法”,除了进行有准备的活动外,还可以随时进行随机性的表演。如在进行完《木兰诗》中的一、二段教学后,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并表演出木兰下决心替父从军的情景,或用书上语言进行表演;或可以增加难度,用白话文进行表演,或让其他的学生在表演的同时进行背诵的配合。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得到更好的深化,课堂更充满了创造的喜悦和青春的活力。

  四、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代替简单的复习检查。

  在进行完课堂教学以后,我们的课下巩固也应该同步进行,此时,老师的方法、形式应该灵活多样,不应让学生感觉是老师强制的要求。学生的心态摆正了,复习效果自然会是大不相同。

  (1)知识竞赛。可以进行小组或男女生之间的比赛。老师从所学的课文中设计出若干个题目,让学生进行知识竞赛。在荣誉感的作用下,学生会很自觉,认真的进行准备,效果比强制要求要好很多。

  (2)小小老师。对于学生,尝试自己截然不同的角色,是很有吸引力的一件事。我们可以让学生成为哪一课的专家,小老师,课下进行准备,而后上课时随机抽取“老师”,回答“学生”的疑问或问题。

  (3)过关制。在一课的教学结束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到自己身上过关,老师抽取几个较有难度的问题让过关学生回答,通过即是过关,否则要重新再过。这样,对老师而言,会花费一些时间,但对学生而言,监督效果却会很好。

  后记:在我们班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态度有了根本的改变。在学期结束时的调查中,百分百的学生都爱上了文言文!而在信心指数上,我和我的学生们自然都是倍增了!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篇9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河南南召一中 翟杰(邮编474650)

  教学目的: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

  教学设想: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一课时

  教学内容: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页码如下: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

  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 状  谓  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例如:工人农民       城市和乡村、

  2、偏正关系

  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

  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6、兼语式

  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

  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坚韧和刚强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动

  3、形补:漂亮极了

  D、主谓短语

  例如:春天来了

  E、介宾短语

  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

  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

  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

  F、固定短语

  包括:主要是成语

  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过程 :

  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二、明确几个规则: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

  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

  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

  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

  三、活用原因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分工不细,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词性变化了,为什么?

  1、名词活用

  (1)活用为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一狼洞其中

  天雨墙坏

  (2)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活用为意动词(意动用法)

  例如:稍稍宾客其父

  (4)直接作状语

  例如:操军破,必北还

  2、动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惧有伏焉

  (2)活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3、形容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2)用作动词

  例如:素善留候张良

  (3)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4、数词为动词

  例如:与臣而将四矣

  四、回顾

  (1)词性由于环境而临时改变。因为词在某个成分的位置上而变。词义随之而变。

  (2)翻译是关键。多读多见就好了。

  三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

  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称为特殊句式。正确翻译后可判断特殊句式。

  二、形象展示。做六个模具,在“名标”上分别写六个成分,比较古今句子成分的位置关系。

  请出六们贵宾(佳宾)就座。四大家领导:

  主     状      谓      宾

  县委   政府    人大    政协

  三、按类型分析

  1、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中,以判断词“是”作谓语。

  (1)……者……也(2)者也

  (3)……,……也(4)乃、为、即(5)“是”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吴广,阳夏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

  例如:盖以(之)诱敌

  必以情(处理)

  (触龙)入而徐趋

  公弗许(之)

  问之(于)客曰

  3、宾语前置句

  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主谓倒装

  主语在谓语的后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5、定语后置

  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例如:居庙堂之高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

  6、介宾短语后置

  翻译后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是状语,在谓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补语,在谓语之后。

  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

  用骨头扔给狼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篇10

  ---- 《愚溪诗序》的教学设想和实践

  按照惯例,文言文需要精讲,教师总是对重点字词的详细提示,以逐字逐句的串讲进行微言大意的剖析。即便是自读,老师也是小心翼翼的扶着走。拿到文章,教师是一个中介者,总有贩卖知识之嫌,能不能让学生直接感受作者领悟作品呢?根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若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潜意识与显意识交替的心理活动。当潜意识和显意识处于和谐的相互作用的状态下,学习效益就会成倍的提高。重视他们感性的、直觉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方兴未艾的研究性学习,高二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搞研究性的学习,但能否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让学生体味检索、处理,加工运用信息的乐趣呢?平时我喜欢上网,也经常找出来相关的材料贴在墙后,供他们随意浏览。

  下面谈谈我对柳宗元《愚溪诗序》一文的教学设想和实践。

  首先,我给孩子们找来了《愚溪诗序》相关的材料。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也是至关重要的。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 " 知人论世 "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我们学的是柳宗元《愚溪诗序》,就应该对柳宗元的散文有着较全面的认识,所以我印发了《柳宗元散文》这篇文章,对柳宗元的身世和文章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孩子们对柳宗元有个总体的感受和认识。至于课文,我印发了自读提纲,相关资料,包括背景介绍,地理环境,参考译文,还精选了一篇赏析的文章,对课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欣赏。

  材料选好了,如何进行学习呢?我把班级分成了两大阵营,以擂台赛的形式,从学生从所给信息中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挑选主持人,自己分组。为了鼓励质疑,我规定提出问题就可以得分,回答合理也可以得分,如果有创意,可以多加分。孩子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每个人都在认真的研究材料,拟出题目,准备答案。这样最大限度的将潜意识和显意识协调起来,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理解运用知识,鼓励发挥,更鼓励创造。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达到知识预计能的和谐统一。

  首先创设一个有利于调动大家探索欲望的思想氛围,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我以激情洋溢的导语 导入  新课。我说道:本学期我们走进屈原,感受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九死犹未悔的远大抱负;我们走进了海伦 . 凯勒,感受她那博大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走进了苏轼,感受到他历尽磨难依旧旷达豪放的胸襟,今天我们走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去感受他的不平之气。

  然后由学生代表主持擂台赛。第一是字词比赛,注音解释各占一分,红队蓝队各领风骚,红队略胜一点。(点评:这是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第二是朗读比赛。每组分别出两个人范读。(点评:柳宗元被贬永州,只能与山水为伍,从山水中寻求慰藉,一切凄凉之感、愤激之情,也只能向山水发泄。因此,这时他笔下的山水,都饱含作者深沉的酸甜苦辣。本文非常适合朗读,学生朗读的也非常好,两组不分上下。)

  第三质疑比赛。两个组各精心设计了题目,互相质疑问答,答案各异,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课文。例如愚溪有哪些愚的特征?作者为什么正话反说?作者是真心贬损这些景物吗?不少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很有创意。提问时注意了细微的差别,比如,课文有给溪水改名的原因,还有溪水命名为愚的原因,答案不一样,如果不细心读课文,很容易回答错误。还有本文用了那些典故和最后一段用了那些典故?设题的细微差别,很好的锻炼了同学们的审题能力。

  第四抢答比赛。对一些浅显的问题,就设成了抢答题,例如全文用了多少个愚字?( 24 个)有多少以愚命名的景物?( 8 个)比赛学生的快速反应的能力。

  第五挑战比赛。对难度较高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以愚自称?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主持人设置了不同分值的选答题,两个组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分值高的题目,表露了青年人的可贵的朝气。

  最后,我做了总结和补充。首先鼓励肯定同学的积极参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然后强调了本文的两个鉴赏要点。一是托物兴辞,寓意深远。作者不是客观地刻摹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第二善于摄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作者仿佛是一个高明的导游。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把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柳宗元把愚溪的纯洁秀美和自己的高尚情操、文学才能联系起来,把对愚溪不能有益于世的惋惜心情和对自己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这节课,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篇11

  串讲是文言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很多老师力求逐句翻译字字落实,觉得放心踏实,可与此同时,也给师生带来了烦恼和困惑,该不该串讲也成了一个焦点的话题。

  在文言文教学中偶尔的串讲是很有必要的,不能一概否定,但从整体上看不能提倡串讲。串讲造成教学上的很大浪费,学生听得有气无力,觉得枯燥乏味,应该讲关键的地方和学生看不懂书上注释没有的,看得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体会感受,还可以放到句子文章中,结合文句内容来理解这个词。小说感可以复述故事,抒情散文可以选择去朗读品味。

  今后的教学中要慎用串讲,寻求新路,力求方法的灵活有效。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篇12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对文言文的文和言的概念逐渐明晰。认识到言指词语的积累,古代汉语的语法,文言文本身的诵读方法和解读方法,文言文的语感等。文 指的是文章.文学.文化。在传统的教学中先来实词虚词的言,再来文章分析,似乎把两者割裂开来。只有把文和言有机融合在一起没,学生才有学习兴趣,文言文才能绽放它的魅力。

  文章是有生命的有机整体,不能把它仅仅看成一个实现传授语法知识的语言材料,在此次专题中,对<<狼>>的饿主旨的把握,抓住了一个句子,让学生思考品味,就是文和言融合成功的教学处理。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架空不贴标签。也可从语感入手,反复诵读,渐进文本本的语境,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或词,若光凭语感说不清,要借助于适当的语法知识,语法知识要在语境中举一反三。

  如果要体现言,可以有适时适当适度的集中解决,也可以在诵读中解决,也可以在关键问题的讨论中解决,也可以在关键句的玩味中解决,也可以在写作方法的欣赏文章的篇章结构中去解决。教师一定要定位.引导.点拨,使两者统一,相得益彰。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篇13

  第一范文网:教师通过撰写活生生的教学案例学到的教学理论,有利于教师内化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以下是有关“积累语言,传承经典”的教学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活动一:分享阅读,多项积累

  师导入:在阅读中,那些曾经激动我们的话语,那些曾经触动我们灵魂的思想,那些不动声色的辩论,那精彩的瞬间,美好的画面,生动的譬喻……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一)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的阅读积累。

  (二)各组分别派一代表到黑板上板书所搜集整理的内容(同时教师多媒体演示自己整理的各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言论及思想主张)。

  1.《论语》中的成语积累

  欲速不达 温故知新 尽善尽美 不耻下问 举一反三 废寝忘食 任重道远 杀身成仁 察言观色 各得其所 分崩离析 道听途说 巧言令色 见贤思齐 文质彬彬 怨天尤人

  2.《孟子》中的成语积累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 揠苗助长 出类拔萃 为富不仁 自暴自弃

  好为人师 左右逢源 夜以继日 集大成者 一曝十寒 专心致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流合污 出尔反尔 绰绰有余 不言而喻

  3.《庄子》中的成语积累

  薪火相传 朝三暮四 螳臂挡车 东施效颦 鹏程万里 以貌取人 扶摇直上 盗亦有道 蜗角之争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每况愈下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呆若木鸡 标新立异 成者英雄败者贼

  4.孔子名言集锦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②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④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⑦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⑧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孟子名言集锦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6.其他诸子言论集锦

  ①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

  ④兼相爱,交相利。(墨子)

  ⑤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

  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

  ⑦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老子)

  ⑧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三)根据学生板书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探究。

  活动二:对比阅读,我型我秀

  师导入: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读孟子见“浩然之气”,得“义勇”;读庄子见“通透之慧”,得“超脱”;读墨子见“身体力行”,得“实践”;读韩非见“直面人生”得“现实”……诸子百家中你最喜欢谁的主张?与你的小组成员一起畅谈一下你的理解和感悟吧!

  1.班内6个小组分别注重探讨一个“诸子学派”,各组要探讨所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主要著作及其影响。(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的阅读劳动得到肯定,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的热情,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树立自己的信心。)

  2.(PPT展示)师总结:先秦诸子的魅力表现为思想的魅力,文学的魅力,人格的魅力。具体而言,《论语》文字精炼,质朴含蓄、概括力强,具有格言的韵味;《孟子》词锋犀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长于论辩。有时运用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辩论是非;《墨子》文词质朴,逻辑性强,欲擒故纵,请君入瓮;善于运用具体事理说理;《庄子》的突出特点是想象奇幻,行文汪洋恣肆,富有诗意;《韩非子》散文气势充沛,笔带锋芒,善设机巧,富于严谨性。

  先秦诸子散文的共同特征有以下几点:

  在思想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在文风上,《论语》和《老子》都简练含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孟子》和《庄子》都是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动,富于气势。《墨子》、《荀子》、《韩非子》都擅长说理,逻辑谨严,组织严密。

  在语言上,诸子散文大都注意语言的表达技巧,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对形式美的追求。多注意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使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

  在文体上,诸子散文从最初的语录体散文,到对话论辩体散文,再到专题性论文,逐渐发展为成熟的论说文,奠定了中国古代论说文的体制。

  活动三:个性阅读,提升自我

  1.美文美读(PPT展示),配乐《云水禅心》。

  越是真理越明了,越是大道越简捷。真理往往平凡得像阳光、空气和水。找不到的时候,觉得它那么神秘,那么微妙,那么高不可攀;一旦找到,就会觉得它是这么亲切,那么平凡,时时刻刻就在你我的身旁。 ——南怀瑾

  道不远人,儒家给我们一份坚实的大地,道家给我们一片自在的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灵无疆。儒家教我们承担了重任,而道家让我们学会了举重若轻。 ——于丹

  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孔子讲仁,孟子讲义,孔子柔中带刚,孟子刚中带柔,所以,孟子很男人,孔子很长者。 ——易中天

  2.古为今用(PPT展示)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法家的“法治”——“以法治国”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墨家的“兼爱、非攻”——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的“无为而治,以民为本”——治国应爱民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3.课堂总结

  没有传统文化的沉淀,就不能说你是一个文化人。今后无论你走到哪、从事什么职业,都多多少少要跟传统文化打交道。“腹有诗书气自华”,然而,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又怎么能只凭老师讲几堂课就能说得清楚的呢。

  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就不是完整的独立的民族。祖先的智慧,是够我们学习一辈子的。从这点出发,加强文言文阅读积累就非常有必要了。如果积累到位,句意自然就能理解,文意就水到渠成,一切难题都可迎刃而解。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不倦前行就可以达到目的。

  将先贤的智慧汇入我们生命的河流,让先贤的光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途!

  当然,以上几种整合课型,其实与教材中其它的现代文教学是完全相通的,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设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可以整合出主题写作课、方法探究课等不同课型。老师们在进行单元整合时要有取舍,本着合理压缩课内资源教学时间的宗旨大胆整合,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才能真正突破文言文教学用时长,没有时间进行主题学习的瓶颈。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篇14

  激发兴趣激活教学

  ——文言文教学之管见

  瓯北三中  张跃丰

  内容提要:社会时尚文化的功利特点影响了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成了考试的附庸,失去了它本身应有的光芒,死气沉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了真正的兴趣。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活文言文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二、教师要善于挖掘文言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三、用“以今度古”“古为近用”的方法架起学生与文本间的历史桥梁;四、利用文言文语言凝练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五、教师要带好“自吟、自解、自背、自用”的头。

  关键词:    文言文      激发兴趣      激活教学

  《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这篇2004年《中国教育报》曾刊载的文章让我一度为之震撼,尤其是标题铿锵的观点。的确,很多文言文作品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典雅、简洁,内蕴丰富,起着“传承文明”的功用。而中学教材所选文言诗文大多为古代文学作品之精华。但现在的古诗文教学被异化了。现今社会时尚文化的功利特点助长了师生们的功利心态,使得文言文教学只为考试而服务,原本精彩绝伦、饶有趣味的作品,在教学中只剩下了字、词、句,文言文教学演变成了“军事化”的操练,何等地枯燥,乏味。这样,古诗文便失去了本身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更不要说什么“传承文明”了。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对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进行改革,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活文言文教学,将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挖掘出来,以成其“传承文明”之功效。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活文言文教学呢?

  一、交给学生主动权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要知道他们喜欢学什么,不喜欢学什么;要知道他们喜欢怎样学,不喜欢怎样学。调查发现,有79%的学生喜欢老师讲解和学生自学想结合,有11%的学生喜欢完全自学,这就说明,文言文教学应把时间和主动权让给学生,一味地讲,只能令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老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只作点拨、解疑。这样的课堂就如一塘春水,时时泛起闪光的水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活力,养成了习惯。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而活起来了。

  当然,这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无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没有了教师精心的组织和精妙的点拨引导,文言文富有文化内涵的“沉香”就难以渗入学生的灵魂深处,学生的精神素养的提高也无从谈起,文言文教学必如一塘死水。

  二、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深层内涵

  心理学指出:“由客观刺激物外部特点引起的吸引力,会使初中生产生直接兴趣,有强大的力量,表现出很大的活力,但是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由客观刺激物内部特点引起的吸引力,会使初中生产生间接兴趣,这样的吸引力带有持久、稳定的性质。”

  教材所选文言诗文大多堪称经典,是古文化的沉淀,有着丰富的内涵。依据心理学原理,我们可抓住文言诗文的结构、语言等外部的特点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的深层,让学生从古诗文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学生对文言文就可产生持久的兴趣。当然,这首先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层的挖掘。永嘉中学的肖培东老师教学《望岳》,他先是自己把文本吃透了,挖深了,深深领悟到该诗广阔的意境和诗人博大的胸襟,也悟到该诗的意境和胸襟皆起于也落于一“望”字上。于是乎,他于学生自主学习前抛出“为何不用看,而用望?”这样一个对学生充满吸引力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饶有兴趣地为此从文中找寻依据。在找依据的过程中也就积累了字词,读懂了诗意,领悟了诗的意境和诗人的胸襟。这样,课堂活起来了,教学也就充满了活力。

  三、架起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

  文言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都和今天有遥远的距离,尤其是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要让学生读文言作品“披文以入情”实为不易,他们难以品出作品的“醇香”。那么,如何缩短这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何让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如何让文言文的认识、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发挥到极致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比较容易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情,也容易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事情感兴趣甚至产生共鸣。如果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能达到“用古人的话诉说学生自己”的这种共鸣效果,让古人和今人的心相通,历史与现实相通,化他人为自己,进行角色转换,文言文便不再与我们隔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妨采用“以今度古”和“古为今用”的方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文言文教学也就活起来了。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境遇不正与我们的失意相通吗?我们不妨采用“以今度古”的方法,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生活中失意时的心情和想法,调动其情绪,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去领悟古人的生活哲学,而后让他们用古人的话来阐明自己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失意。这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不就拉近了吗?教学不就活起来了吗?

  另外,文言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名句和成语:名句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成语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等。我们都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创设语境,让学生“用古人的话诉说自己”,“古为今用”。古诗文凝练、典雅的风格一旦融于自己的语言,语言风格就会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这样,这些经典的语言活起来了,文言文教学也活起来了。

  四、创设想像的空间

  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典雅,这一独特的语言特征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想像的空间。我们要善于挖掘那些留有想像空间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想像的空间。如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教授《狼》一课,在“疏通字词,读顺句子”之后,让学生变换角度,展示丰富的想像,从文中任选一段,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屠夫当时的心理。经过一番酝酿之后,学生纷纷举手要求“表演”,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

  五、做好带头作用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话虽说得有些绝对,但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人师表”是教师工作的突出特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效法教师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要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需教师在文言文学习上先带好头。“吟诵、解释、背诵、运用”是古诗文学习的四个基本环节。教师可在这四个环节上带好头,做好样,学生学古诗文的兴趣和动力也就随之产生。

  “教无定法常常新”,以上所述皆为笔者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活文言文教学,我们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即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教,而是为了提高古诗文素养而教。愿我们广大的教师少一点功利心,多一点平常心,刻苦钻研,找到文言文教学“回家”的路。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初中生心理学》  (黄煜峰/雷雳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语文教育学》    (谢象贤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834301290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