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困爱之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定风波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定风波教案(精选4篇)

定风波教案 篇1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品诗把脉

  定风波(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评改依据:“五准”原则①定准题点②找准诗眼③抓准主旨④踩准分点⑤用准词句 以下四题每题3分,你认为所列举的这些答案该打多少分?请简要分析。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①表现了作者很乐意,很享受当时的雨景,同时表现作者当时勇于面对现实、乐观无拘无束的心情。②表现了诗人阔达、平静、与世无争的轻松心情。③运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轻松闲逸、自由自在的心情。④表现了作者的无奈、悲观的心情。参考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①意思是一场风雨正如人生的波折。表达诗人不拘泥于小节,乐观,始终怀着远大志向的人生态度。②意思是作者一生穿越了多少风雨迷蒙的路,表达了诗人表面轻松对走过的悲伤的乐观,但实质却消极面对未来的人生态度。③人的一生充满困难,风雨满途,表达诗人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①“风雨”指官场上的争斗,“晴”指官场外的闲适生活。②“风雨”指官场上的互相倾轧,,“晴”指一帆风顺,没有灾害,暗含官场的争斗。③“风雨”既指刮风下雨,又指对词人的贬官;“晴”既指雨后初晴,又指词人重新被皇上重用。

  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①不同。《念奴娇》的基调极为雄壮、激昂,而这首词的基调较为悲凉。②不同。这首词的基调是乐观恬淡;而《念奴娇》则比较潇洒、豪放。③“人生如梦”多少表达了诗人无奈之情,也包含了对官场的些许期盼等待之情。而此词,应是后期的作品,是诗人思想内容的转折,显示了其归隐之心,是看淡官场,向往田园之情。参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

  ①标题《定风波》苏轼

  ②苏轼生平简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

  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定风波》

  二、教师范读这首词

  提醒:1、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三、整体讲解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定风波》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

  上片:(“莫听”~“任平生”)开篇连用“莫听”“何妨”“且”三个词,使一个在雨中长啸,从容闲雅,且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从“莫听~徐行”意思是: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表现得镇静、潇洒。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竹杖芒鞋不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轻松胜过骑马,表现出几分倔强,几分抗争。当然这里的“轻”字另有含义,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也未可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是写眼前景,而是写心中事。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下片:表现作者心境恬静,听任自然,旷达乐观的胸襟。

  “料峭~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山头斜照、气候不定,隐隐地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冷。但不管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听任自然勇敢面对。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只有坦然面对。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因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里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综上所述: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达了作者洒脱,旷达的性格和胸襟。

  需要提醒的是:全词从表面上好像是写自然风雨,但仔细体味,这里写的己经不是自然界的风雨,而是人生旅途中的风雨,怎样对待这旅途中的风雨人生,应该说我们从这首词里找到了答案。当然,苏轼的旷达胸怀,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他在《临江仙》中写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名句,在这首《定风波》之前,可见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思想在他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四、重读这首词

  五、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

  眼前的遇雨:可在雨中“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这是眼前景,但都隐喻着苏轼的经历,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渔樵杂处,放荡出水;“酒醒”隐喻作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六、作业

  1、联系苏轼的一生探究他的旷达胸襟及超脱性格的由来,并讨论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什么(和学生互动)。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说明他是多以的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他在壮志难酬时还有许多感概。但宦海的风波,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希望获得精神解脱,“归去”,可见也是自我慰藉的最好方式,“旷达”“超脱”的性格来自于“政治风雨”来自于对人生空漠的看透和体验。

  从他身上应该学习他对待人生的旷达胸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2、“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表现词人无惧苦难,听任自然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3、背诵这首词

定风波教案 篇3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品诗把脉

  定风波(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评改依据:“五准”原则①定准题点②找准诗眼③抓准主旨④踩准分点⑤用准词句 以下四题每题3分,你认为所列举的这些答案该打多少分?请简要分析。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①表现了作者很乐意,很享受当时的雨景,同时表现作者当时勇于面对现实、乐观无拘无束的心情。②表现了诗人阔达、平静、与世无争的轻松心情。③运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轻松闲逸、自由自在的心情。④表现了作者的无奈、悲观的心情。参考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①意思是一场风雨正如人生的波折。表达诗人不拘泥于小节,乐观,始终怀着远大志向的人生态度。②意思是作者一生穿越了多少风雨迷蒙的路,表达了诗人表面轻松对走过的悲伤的乐观,但实质却消极面对未来的人生态度。③人的一生充满困难,风雨满途,表达诗人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①“风雨”指官场上的争斗,“晴”指官场外的闲适生活。②“风雨”指官场上的互相倾轧,,“晴”指一帆风顺,没有灾害,暗含官场的争斗。③“风雨”既指刮风下雨,又指对词人的贬官;“晴”既指雨后初晴,又指词人重新被皇上重用。

  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①不同。《念奴娇》的基调极为雄壮、激昂,而这首词的基调较为悲凉。②不同。这首词的基调是乐观恬淡;而《念奴娇》则比较潇洒、豪放。③“人生如梦”多少表达了诗人无奈之情,也包含了对官场的些许期盼等待之情。而此词,应是后期的作品,是诗人思想内容的转折,显示了其归隐之心,是看淡官场,向往田园之情。参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

  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

  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这是一种怎样的洒脱与豁达啊!

  五、重点探究、拓展思维。    

  1、说说你比较喜欢的句子,为什么?洒脱淡然——内心的宁静

  2、能找出本词的“词眼”吗?引导:《水调歌头》——归去。

  3、引入词作《临江仙》。

  4、如何理解苏轼的“归去”? 介绍“坎坷、漂泊的一生”。

  坎坷的一生: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颍州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任节度使副使,别驾(知州的佐官) 。

  漂泊的一生:

  京城  杭州  密州  徐州  湖州  黄州  登州  杭州  颖州  扬州  定州  惠州  儋州 

  河南  浙江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山东  浙江  河南  江苏  河北  广东  海南 

  5、“归去”是历来众多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情感趋向和人生趋向。你知道还有谁?

  6、苏轼的“归”和他们的能划等号吗?介绍“辉煌的一生”。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7、小结。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 这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淡然和心灵的超脱!   

  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让我们再看一首苏轼在黄州时期所写的作品。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生齐读。

  3、请同学们来谈谈这首词。

  意象:缺月 疏桐 幽人  孤鸿——凄清萧瑟的氛围——孤独苦闷的心境(彷徨与追求)

  4、小结:从“拣尽寒枝不肯栖”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看清了苏轼在黄州的历程,同样是被贬,同样是受诬陷,苏轼也不是超人,只是他善于化解而已。化天地万物为心中画卷,融人世烦忧为云淡风轻。苏东坡用它的作品和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七、背诵诗文,课堂练习。  

  1、自由朗读这首词,再次感受词人的豁达与超脱。  

  2、学生比赛背诵。

  3、学生先点评,教师再作适当指导。

  4、很好,我们这些同学太厉害了。这么短的时间能背得这么熟练,你们的记忆能力是不可怀疑的了,不知道你们的书写能力如何,下面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首词,100字左右。

  5、学生朗读自己的改写。

  6、有感情地集体背诵诗文。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2、布置作业:

  (1)背诵课上提到的三首词。

  (2)搜集苏轼的诗词,仔细品味,以《我看苏轼》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教学后记:苏轼是学生重点掌握的部分,还需在下节课加强对“旷达心胸”的理解。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不少学生的发言让我很感动。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定风波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835711290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