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战情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哈姆莱特》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

《哈姆莱特》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谁来为大家举例?

  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

  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

  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请同学们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明确:哈姆莱特和克罗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同学们在朗读他的台词时要深深体味他矛盾的感情,体会他的复杂情绪。

  四、利用多媒体,观看话剧片段(节选相关内容,放时隐去声音,为学生配音留有余地),请两名同学为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配音。

  请同学们为二位配音者点评,教师相机进行朗诵指导。然后放原剧作配音(最好是孙道临的)从语气语感、节奏的把握等方面找差距,为进一步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分析后,可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选几组同学即兴配音,互相点评。

  五、布置作业:从课后的“理解•鉴赏”四道题中任选二题,为下节课讨论作发言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给话剧配音很出色,大家应注意到,分角色配音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对话,还有独白和旁白,括号里的则是舞台说明。它们一起构成戏剧语言,那么什么是独白和旁白呢?请以本课为例说明。

  明确:独白是戏剧中角色表白个人的情感和愿望的话。旁白是戏剧中角色假定在场的其他角色听不见而面对观众说的话。

  本课中最经典的独白是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一段话,此外还有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对话后的一段话“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

  旁白除了书上标注的国王的话外,还有奥菲利娅在与哈姆莱特对话过程中的插话:“哎哟,天哪!救救他!”和“天上的神明啊,让他清醒过来吧!”表现出奥菲利娅相信哈姆莱特真的疯了,和她由此产生的极为担忧痛苦的心情。

  二、再说“生存还是毁灭”一段,请选作“理解•鉴赏”第一、第三题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这是莎翁戏剧中最经典的哲理性独白,既能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又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段独白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第二层次是他对思想和行动之间关系的思索。这之前,他已决定复仇,但他毕竟置身于种种矛盾旋涡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这段独白正是他思想转变期激烈的矛盾斗争的产物。面对邪恶,是坚强还是软弱,是拼死作战还是消极忍受,在哈姆莱特看来,这是生死选择,或挺身反抗或自杀了之。而即使选择拿起武器挺身反抗,也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哈姆莱特历数资产阶级社会种种不平等和非正义现象,表现“活”也并不容易,但由于惧怕不可知的死后世界,人们并不情愿结束自己的生命,顾虑使人们变成懦夫。这是哈姆莱特在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对决后转而思索决心和行动的关系,告诫自己过于“审慎”就会使“赤热”的决心蒙上“灰色”,复仇的大业也会“逆流而退”。

  三、讨论第三题时,请同学们谈自己对哈姆莱特性格的分析,可自行做出对人物的评价,教师再介绍不同时期人们对哈姆莱特的不同评价。让学生认识每个个人,每个时代的个人都会因不同的境遇和个性、思想文化构成而在不同意义上与哈姆莱特发生共鸣。由此出现了“一千个人眼中的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也正是这个艺术形象塑造成功之处。

  四、请选作第二、第四题同学说学习体会。

  参考答案见“课文说明”。

  五、“说不尽的哈姆莱特”留给后人无限的话题,课文虽为节选,我们仍有许多讨论中未涉及的地方。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题中选一个或自行设题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题:

  哈姆莱特——超越时代的艺术典型

  我看奥菲利娅

  是社会悲剧还是性格悲剧

  六、请同学们自行选择角色,自愿结合组成演出小组,课下排练本课的课本剧,一周后演出。

《哈姆莱特》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三、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方法:赏析法和练习思考法。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XX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释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也译为《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三、悲剧的情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四、研习课文(一)   检查预习1.给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    匍匐(pūfū)  意旨(zhī)   暴虐(nuè)    祈祷(dǎo)   轻蔑(miè)    难堪(kān)    怪诞(dàn)  忏悔(qiān)  踌躇(chóuchú)  迷惘(wǎng)  延宕(dāng)   虔敬(qián)

  紊乱(wěn)劝诱(yòu)嫁奁(lián)陨落(yǔnluò)横暴(hèng)2.解释下列词语(1)神魂颠倒:【注音】:shén hún diān dǎo【释义】:神魂:精神,神志。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形容对人或事入迷着魔。(2)紊乱:【注音】:wěn luàn【释义】:杂乱;纷乱:秩序紊乱|言语紊乱。(3)涂脂抹粉:【注音】:tú zhī mǒ fěn【释义】:脂:胭脂。搽胭脂抹粉。指妇女打扮。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4)鞭挞:【注音】:biān tà【释义】:鞭打。比喻抨击:这部作品对旧社会的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5)当机立断:【注音】:dāng jī lì duàn【释义】: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6)陛下:【注音】:bì xià【释义】:对君主的尊称。(7)殿下:【注音】:diàn xià【释义】:对太子或亲王的尊称。现用于外交场合。(8)创伤:【注音】:chuànɡ shānɡ【释义】:1.伤害。  2.被刀剑﹑火器等所损伤。  3.指伤口。  4.比喻战乱或自然灾害等给国计民生带来的破坏。(9)烟视媚行:【注音】:yān shì mèi xíng【释义】: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二)整体分析课文 

  1.课文节选部分是剧本的第三幕第一场。这是展示哈姆莱特性格的重要场次。哈姆莱特被看作是什么样的典型?(哈姆莱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忧郁的典型。)2.在这场戏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哈姆莱特的什么性格特征?(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热情激昂的背后,他软弱犹豫的性格特征。)3.戏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他也只得装疯卖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如“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文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的独特个性。)4.这一场戏中的哈姆莱特,心事重重,言不由己。他既要重整乾坤,又要面对强大阴险的对手,他强调的是个人的作用,求助的是自我思想的力量,所担负的责任与实际上的力不从心,在他内心深处掀起阵阵波澜。这时他对生命意义作了哪些思索?(“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这段内心独白脍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段独白人们常常拿它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66首相比,这是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深刻而具体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人文主义的思想。这也是我们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钥匙。5.我们根据背景和情节的介绍知道哈姆莱特具有哪些个性?

  (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在这里却可以发现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6. 哈姆莱特的人性为什么这么复杂?(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是反映时代共性的典型的“这一个”,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五、作业1.     熟读课文。2.     预习讲义。

  第二、三课时一、复习提问:(略)二、分析课文内容1.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分为哪三部分?各部分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是国王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写心怀鬼胎、惊疑不定的国王与侍臣密谋商量试探是否“因失恋而疯狂”的哈姆莱特。    第二部分,主要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写的是奥菲利娅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第三部分,主要是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写的是他们试探后的密谋。)

  2.分析整个剧本,归结起来看,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什么的冲突进行的?(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进行的。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3.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

  (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在当时来讲,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通过冲突塑造了人物,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通过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总之,这场戏戏剧冲突尖锐复杂,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有力且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特别是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的塑造,是戏剧通过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最为典型的艺术特色之一。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充分说明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我们在阅读理解时,一定要注意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他的人物形象在课文节选部分虽说着墨不多,但也是个性鲜明。比如克劳狄斯的阴险毒辣,波洛涅斯的吹牛拍马故弄玄虚,奥菲利娅的单纯多情,都塑造得栩栩如生,丰富多彩。同学们可在阅读人物台词对白时,深刻体会到这些人物的鲜明个性。)    4.台词语言特点是什么?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莎士比亚还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莎土比亚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例子很多,同学们可在阅读欣赏中注意品味。)   三、关于练习    一  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熟悉时代背景,理解剧本情节结构,领会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参考答案】哈姆莱特为报父仇、为了“重整乾坤”,必须同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宫廷集团展开一系列的斗争。这场斗争,哈姆莱特不仅要面对凶狠强大、阴险狡猾的奸王,而且要面对整个封建集团和社会邪恶势力。他势单力薄,孤军奋战,才不得已装疯卖傻,斩断情丝,以免使自己的恋人卷入复仇的漩涡,而受到更大的伤害,使自己“重整乾坤”的重任失败。剧本通过对宫廷王室颠倒混乱、腐朽不堪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王朝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新兴的资产阶级尚处于萌芽状态,推翻封建大厦的时机还未成熟。它真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现实社会的矛盾,突出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二  设计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理解欣赏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典型。    【参考答案】在奥菲利娅的心目中哈姆莱特是一个高贵而伟大的人。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三  此题意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典型。【参考答案】这段独白揭示了哈姆莱特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的个性。造成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客观上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整个封建统治集团及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时代,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先进人物还处在弱势,新兴的资产阶级还处于萌芽状态,推翻封建大厦的时机还没有成熟,萌芽时期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原因之二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哈姆莱特性格上的忧郁,行动上的延宕(拖延)。哈姆莱特在探索社会出路时往往转为寻找摆脱个人精神痛苦的途径,重重的顾虑使他变得犹豫不定。四  台词语言生动丰富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个突出特点,试从文中找出几则例子,说说这些台词对塑造人物、推动剧情,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本题意在训练学生对台词的阅读理解,帮助学生通过分析戏剧语言把握戏剧人物,掌握剧本欣赏的方法。课文中可举的例子较多,如哈姆莱特、奥菲利娅、克劳狄斯、波洛涅斯的台词,都是极为个性化的语言,且都显示了戏剧语言的丰富性与生动性。同学们可举几个例子来说,答案不必强求一致。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创作的戏剧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他故意用粗俗的语言来装疯卖傻。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哈姆莱特“忧郁彷徨”心事重重,陷入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沉思索中。作者这样写道:“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这段脍炙人口的内心独白,生动地层现了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五  这一题主要是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在扩充知识积累的同时,培养对剧本的阅读欣赏能力,充分领略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魅力。四、课堂检测

《哈姆莱特》教案 篇3

  哈姆莱特 教案

  [教学目标]

  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谁来为大家举例?

  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

  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

  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请同学们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明确:哈姆莱特和克罗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同学们在朗读他的台词时要深深体味他矛盾的感情,体会他的复杂情绪。

  四、利用多媒体,观看话剧片段(节选相关内容,放时隐去声音,为学生配音留有余地),请两名同学为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配音。

  请同学们为二位配音者点评,教师相机进行朗诵指导。然后放原剧作配音(最好是孙道临的)从语气语感、节奏的把握等方面找差距,为进一步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分析后,可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选几组同学即兴配音,互相点评。

  五、布置作业:从课后的“理解•鉴赏”四道题中任选二题,为下节课讨论作发言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给话剧配音很出色,大家应注意到,分角色配音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对话,还有独白和旁白,括号里的则是舞台说明。它们一起构成戏剧语言,那么什么是独白和旁白呢?请以本课为例说明。

  明确:独白是戏剧中角色表白个人的情感和愿望的话。旁白是戏剧中角色假定在场的其他角色听不见而面对观众说的话。

  本课中最经典的独白是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一段话,此外还有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对话后的一段话“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

  旁白除了书上标注的国王的话外,还有奥菲利娅在与哈姆莱特对话过程中的插话:“哎哟,天哪!救救他!”和“天上的神明啊,让他清醒过来吧!”表现出奥菲利娅相信哈姆莱特真的疯了,和她由此产生的极为担忧痛苦的心情。

  二、再说“生存还是毁灭”一段,请选作“理解•鉴赏”第一、第三题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这是莎翁戏剧中最经典的哲理性独白,既能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又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段独白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第二层次是他对思想和行动之间关系的思索。这之前,他已决定复仇,但他毕竟置身于种种矛盾旋涡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这段独白正是他思想转变期激烈的矛盾斗争的产物。面对邪恶,是坚强还是软弱,是拼死作战还是消极忍受,在哈姆莱特看来,这是生死选择,或挺身反抗或自杀了之。而即使选择拿起武器挺身反抗,也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哈姆莱特历数资产阶级社会种种不平等和非正义现象,表现“活”也并不容易,但由于惧怕不可知的死后世界,人们并不情愿结束自己的生命,顾虑使人们变成懦夫。这是哈姆莱特在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对决后转而思索决心和行动的关系,告诫自己过于“审慎”就会使“赤热”的决心蒙上“灰色”,复仇的大业也会“逆流而退”。

  三、讨论第三题时,请同学们谈自己对哈姆莱特性格的分析,可自行做出对人物的评价,教师再介绍不同时期人们对哈姆莱特的不同评价。让学生认识每个个人,每个时代的个人都会因不同的境遇和个性、思想文化构成而在不同意义上与哈姆莱特发生共鸣。由此出现了“一千个人眼中的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也正是这个艺术形象塑造成功之处。

  四、请选作第二、第四题同学说学习体会。

  参考答案见“课文说明”。

  五、“说不尽的哈姆莱特”留给后人无限的话题,课文虽为节选,我们仍有许多讨论中未涉及的地方。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题中选一个或自行设题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题:

  哈姆莱特——超越时代的艺术典型

  我看奥菲利娅

  是社会悲剧还是性格悲剧

  六、请同学们自行选择角色,自愿结合组成演出小组,课下排练本课的课本剧,一周后演出。

《哈姆莱特》教案 篇4

  [教学目的]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2、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释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也译为《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三、悲剧的情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并用借刀杀人法,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密使带去一封信。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调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了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哈姆莱特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亚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报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雷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四、听录音或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字词基础,整体感知。

  1、注音积累:吮舐(shǔnshì)砧(zhēn)石傀儡(kuǐlěi)

  同衾(qīn)觊觎(jìyú)蜥蜴(xīyì)

  2、词语积累: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受之泰然:心安理得地接受。

  伶人:旧时指戏曲演员。

  傀儡:比喻受人操纵的人

  觊觎:希望得到不应得到的东西。

  3、理结构。

  (一)戏前安排。由开始至“开场词”之前

  (二)这是写哈姆莱特精心设计“戏中戏”的准备工作。

  (三)戏中。由“开场词”至“伶后上天保佑我俩永无灾悔!”这是“戏中戏”的上演。

  (四)戏后。由“哈姆莱特母亲,您觉得这出戏怎样”至文末。这是看戏后各方面的心理反应与心理冲突。

  五、作业。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细读课文,说说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第二课时

  一、哈姆莱特的形象、性格。

  检查上节作业,学生只就课文而言可能只谈到哈姆莱特只是一个复仇者。如果结合故事的背景可能谈到哈姆莱特的复仇也是一种责任,他不能允许现实中的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存在,他有自己的人文主义的理想,可这些理想和现实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所以“生存还是毁灭”成了哈姆莱特的名言。如果能结合全剧就能谈得更全面深刻一点。

  教师归纳总结: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作品通过他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恶势力的斗争,全面地展示了人文主义的先进性、战斗性及局限性。哈姆莱特是一个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艺术典型。

  就出身讲,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但是他离开朝廷,在号称新思潮堡垒的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并在那里全面接受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形成了一整套对待人类、人生、爱情、友谊等的人文主义观点。他天资聪颖,为人正直,英俊健康,多才多艺,对世间一切都抱乐观态度,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在情人奥菲利娅的眼里,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实际上,他是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

  回到丹麦以后,一系列意外事故接踵而来:父王的暴死,母后的匆忙改嫁,叔父的篡位娶母。这使他感到悲痛、耻辱、气愤。父王鬼魂对叔父阴谋诡计的揭露,又给他以沉重的打击。他越接触现实,就越感受到整个丹麦充满了罪恶:宫廷里小人得势;他的好友摇身一变成了新王的帮凶;而恋人又做了敌人的工具。这一切使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化为泡影,产生了精神危机,变成了一个“忧郁的王子”。但是,他内心没有消沉,没有绝望,而是面对现实,深入思考,探索答案,寻找出路。

  宫廷内外的乌烟瘴气和全国的混乱局面,使哈姆莱特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报杀父之仇,而且要重整乾坤。他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了。为此,他曾以装疯来试探敌人,以“戏中戏”来揭露敌人,证实了叔叔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的罪行。但是他未能采取果断行动处决敌人,甚至放过了最为有利的时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去实现重整乾坤这一伟大目标,一直处于决心行动百又不知如何行动的矛盾之中,于是哈姆莱特成了一个“延宕的王子”。一直到敌人采取新的阴谋步步紧逼的时候,他才断然反击。他首先处理了送他去英国的两个帮凶,又果敢地迎接决斗的挑战,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报了杀父之仇,而重整乾坤的任务却没有完成。

  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从客观上讲,首先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其次,是哈姆莱特性格中的矛盾。哈姆莱特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切实际;他受人民爱戴却又不相信群众,而是孤军奋战;他勇敢地担负起扭转乾坤的重任,却只相信自上而下的改良,而反对人民的*,摆脱不了宿命论的束缚。这暴露了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性。

  哈姆莱特的形象明显带有个人的、时代的色彩。18世纪评论家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明智、富有理性的人,而19世纪则又成了一个忧郁的、梦幻的、冥想的、缺少行动的青年,是一个感伤主义者。到了20世纪,他又成为现代派的悲观绝望的虚无主义者,或者成为富有斗争的革命者。

  二、鉴赏课文要点。

  (一)戏前。

  演戏前哈姆莱特的语言,特别是回答国王“你过得好吗,哈姆莱特贤侄?”的话以及对奥菲利娅的话有何特点?

  多是疯话,这是哈姆莱特故意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二)戏中。

  上演“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三)戏后。

  1、国王看戏时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国王先问“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因为他担心杀人阴谋被人揭穿。

  2、国王看戏后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国王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明了罪恶被人揭穿时烦躁、害躁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总之,课文节选部分的戏剧情节是丰富的。这场戏包含着几组矛盾线索。在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情节主线外,还写了他与奥菲利娅间的不幸爱情,他和霍拉旭间的真诚友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揭示了社会矛盾的纷繁复杂,也增强了剧作的可读性。

  三、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剧本具有了像诗一样的语言。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钻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的理想变得黯然失色);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应付以国王为代表的人所过的装疯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一场假戏)。

  课文中类似的比喻句还有:明喻如“(开场词很短)正像女人的爱情一样”;讽刺情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感情的背叛。借喻如“让那有毛病的马儿去惊跳退缩吧,我们的肩背者是好好的”,借“有毛病的马儿”喻“国王”。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幽默,这种语言风格与哈姆莱特装疯时的精神状态相一致。

《哈姆莱特》教案 篇5

  【教材】

  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一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从文本出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而现实是文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生面对文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大作,更让学生感觉到文本阅读费时费精力;同时文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大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言论,这些言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震慑力。于是很多学生放弃了对文本的细致阅读,。而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言论的认同,努力在文本与评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文本,更远离的学生自己的心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xx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一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目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哈姆莱特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把握戏剧的复杂的矛盾冲突,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

  〖预习作业〗

  利用“五·一”假期阅读《哈姆莱特》全剧,写了一篇关于哈姆莱特的人物评论。

  〖教学过程〗

  自读课,学生交流阅读心得,评论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教师引导小结。

  在课前检查预习作业时,发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没有自己的体会,多是借鉴来的有关哈姆莱特性格的经典评价,如“为了正义而复仇的王子”、“人文主义的英雄”、“思考者”、“忧郁王子”“敏于思考而懦于行动的人”等等。这些结论显然超越了学生可能的阅读高度。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观点如出一辙,没有个性,无须交流;而当我质疑他们的观点时,他们无法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可靠的细节依据──这意味着:学生并没有认真阅读作品,只是了解了故事情节;学生没有解读作品的信心和能力,只好借别人的言论来应付作业,而当他们看了那些经典评论后,越发丧失信心,彻底臣服于这些言论,最终造成强势的解读言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

  主题的确定经过思考,我认识到教师在指导高一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时,需要细致地引导学生阅读作品,亲近文本,亲近自己的心灵,尊重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正确看待别人的解读言论,避免阅读个性被强势的解读言论所扼杀。

  问题的解决认真阅读《哈姆莱特》后,我决定修改教学设计,20xx年5月11日重上这堂课,引导学生贴近文本,贴近自己来阅读。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哈姆莱特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都可以对哈姆莱特提出自己的理解,但“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哈姆莱特”,每一种理解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聆听哈姆莱特的心声,理解哈姆莱特的行为,感受哈姆莱特的形象。

  二、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哈姆莱特的对白片断

  (出自“上译经典”台词忠实于原文,人物表现到位),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体会人物语言,思考问题:

  片断:哈姆莱特得知母亲再婚后的独白──

  问题1、哈姆莱特在这一场变故中失去了什么?他此时会是什么样心情,他不断强调“还不到一个月”表现了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他想到“自杀”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片断:哈姆莱特见到父亲亡魂后的独白──

  问题2、哈姆莱特此时烈的感受是什么?“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片断:哈姆莱特装疯后,叔父利用莪菲利亚来试探他,孤立无援的他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

  问题3、哪些语句是表现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痛苦?是什么让他又一次思考“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片断:叔叔忏悔时他关于“杀与不杀”的思考──

  问题4、哈姆莱特放弃此时复仇是因为懦弱吗?

  片断:哈姆莱特在母亲房里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指责母亲的片断──

  问题5、哈姆莱特为什么杀波洛涅斯,他是个拖延行动的人吗?哈姆莱特对母亲是什么感情?

  片断:比剑(*及结局,也是课文内容)──

  问题6、哈姆莱特接受比剑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弱点?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这一结局哈姆莱特能否避免?

  三、讨论交流,回答以上问题

  要求:

  1、换位思考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人物的心,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2、在语境中理解人物的语言,从哈姆莱特的身份、地位的变化中去体会语言的涵义。

  3、将思考得出的结论和你所借鉴的评论进行对比,看哪些观点一致那些观点不一致,为什么?(这个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白阅读原则: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重要的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而不是结论。)

  四、将讨论中形成的对哈姆莱特的评价整理成文,要求观点清晰明确,言之有据,论据充分

  主要观点如下:

  哈姆莱特无非就是一个不幸的青年,陷入了命运的陷阱。

  哈姆莱特是个善良的人,有应付问题的心机却无复仇的计划,他注定要失败。

  哈姆莱特的忧郁的性格是他的致命弱点。

  哈姆莱特曾经的优越决定他的懦弱,他是一朵温室里的花。

  哈姆莱特长于思考,但绝非懦弱。

  哈姆莱特是一介书生,绝非英雄。

  哈姆莱特是一个迷信命运的人,这让他难有作为。

《哈姆莱特》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名著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探究梳理情节,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问题反推法把握情节与矛盾冲突;讨论、总结品读人物与鉴赏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悲剧实质,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性与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2、难点:《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上教师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人物性格。

  3、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4、四个组进行回答评比,回答组加分,辩论加分。评答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

  1、准备问题卡片和PPT课件。

  2、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做成小卡片用便利贴粘在书上,卡片内容为以下四项:

  A、莎士比亚简介及其主要作品

  B、《哈姆莱特》内容简介

  C、本课生字、生词

  D、悲剧的定义

  3、布置学生通读全剧和本课,在课文中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旁边作简要评注。

  学生课前准备

  1、课外找资料通读《哈姆莱特》全剧剧本。

  2、搜集资料完成小卡片内容整理粘贴在书上。

  3、朗读课文节选部分,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书上做评注。

  教师课中活动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2、导入

  3、分发问题卡片

  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剧情,理解悲剧的实质之一。

  问题一:哈姆莱特最后是怎样死的?请为哈姆莱特寻找杀人凶手?

  问题二:节选部分还有没有杀害哈姆莱特的阴谋?有没有成功?举例

  问题三:如果比剑杀害哈姆莱特也没有成功,克劳迪斯会怎么办?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问题四:哈姆莱特之死的悲剧有没有不发生的可能性?

  师生互动总结:悲剧的实质之一,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

  学生课中活动

  1、学生互查资料卡片及课文句段评注情况,做简要汇报和评比。

  2、选择问题卡片上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全部或者部分问题,推选代表准备发言。

  3、推选代表回答自己小组讨论的问题,并评价是否同意别人的观点,说明理由。

  教师课中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矛盾的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以帮助理解悲剧的实质。

  问题一:新王克劳迪斯为什么一定要让哈姆莱特死?

  问题二:新王克劳迪斯采用了哪些手段让哈姆莱特死?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课中活动

  1、思考提出的问题,自由组合进行讨论。

  2、选代表回答或自主回答。

  师生互动总结:

  总结一:从新王克劳迪斯的角度看冲突——悲剧就意味着冲突,冲突就意味着矛盾无法调和甚至是制造死亡。

  总结二:从哈姆莱特的角度看冲突——不断的应对冲突不让死亡的悲剧发生,而悲剧最终发生。

  总结三:悲剧的实质之二: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甚至是制造死亡。

  教师课中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戏剧人物性格。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问题: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例证来说明?可畅所欲言。(提示:从——何处——可见,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课中活动

  学生思考,自由讨论后各抒己见,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点评

  师生互动总结:品读人物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教师课中活动

  1、指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预习时划出的感受深刻的句段。

  2、点名让其他同学对其朗读进行点评。

  3、让学生评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学生课中活动

  1、朗读自己划线的句子,并读出写的评注。

  2、评价同学的朗读,说明理由

  3、齐读指定的句段,鉴赏评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师生互动总结:鉴赏戏剧语言应立足于什么?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小练笔、四周时间读完《罗密欧与朱丽叶》

  教师课后活动

  1、整理学生的问题回馈卡片。

  2、针对本课教学中的兴奋点和不尽人意点做教学笔记。

  学生课后活动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思考问题:哈姆莱特既知杀父凶手是谁,为什么不去做复仇这件事?围绕这一问题探讨《哈姆莱特》的写作意图和艺术价值,写出400字的剧评。

  3、四周时间读完《罗密欧与朱丽叶》

  学生问题反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收集整理本课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和见解。写在小卡片上交给课代表统一上交,留在下节课讨论解决。评问题组。

《哈姆莱特》教案 篇7

  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创作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父亲约翰出身自耕农,做过皮革生意,曾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约七岁时被送到当地“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历史、哲学、修辞等课程,后因家道中落而中途辍学。在大约二十岁的时候,他离家前往伦敦谋职,先在剧院当杂役,替顾客看马,后来做过演员和提词人。莎士比亚开始从事写作时多半是改编旧剧或与人合作。1590年他创作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中、下篇)后,开始引起伦敦戏剧界的注意。1590年又在好友菲尔德帮助下出版了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曾在伊丽莎白女王的宫廷内演出过。1596年他利用与一些新贵族的关系为父亲申请到了象征乡绅地位的“家徽”。1599年,他成了当时伦敦最豪华的公共剧院——环球剧场的股东之一。大约在16XX年,莎士比亚返回家乡,继续为剧团写作。16XX年4月23日去世。

  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他的戏剧创作活动持续了23年(1590年至16XX年),根据其思想和艺术发展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590年至16XX年为历史剧和喜剧时期;16XX年至16XX年为悲剧时期;16XX年至16XX年为“浪漫剧”时期。《哈姆莱特》就是其悲剧时期的代表作,创作于16XX年。

  《哈姆莱特》剧情介绍

  哈姆莱特的形象最早出现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撒克索•格拉马提库斯所著《丹麦史》的第三和第四卷中。书中记载了丹麦王子阿姆利特替父报仇,杀死篡夺王位的叔父的故事。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德•贝尔福雷斯特在其所著《悲惨故事集》的第五卷(1570年)中亦复述了这一故事。此后,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上演以前,曾有一个关于哈姆莱特的剧本在伦敦上演过,但现已失传,一般称其为《哈姆莱特原本》。据学者推测,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根据这部失传的悲剧改编而来的。

  该剧有着极富吸引力的情节。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就读于德国威登堡大学时,闻国内其父王老哈姆莱特已死,回国后又亲眼目睹了新王(其叔父克劳狄斯)加冕,母亲改嫁的场面。后来,他见到了父亲的亡魂,得知了事情的真相——新王克劳狄斯正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哈姆莱特遵亡魂所嘱,决意为父报仇。他先假装疯颠来迷惑对手。而此时,克劳狄斯为了了解哈姆莱特的内心秘密,派了哈姆莱特的两个同学罗森克兰兹、吉尔登斯吞和他的情人奥菲莉娅来进行试探,但都被机敏的他一一识破。哈姆莱特又利用民间剧团在宫廷演出的机会,通过观察国王和王后的反应,证实了父亲亡魂所言。此时,出于一时的犹豫,他放弃了采取行动的机会,转而去痛斥母亲的丑行,劝说其疏远国王,并出于激愤而把躲在幕后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当成国王错杀。克劳狄斯借机把他送往英国,意欲借英王之手把他杀死。哈姆莱特发现了这个阴谋后,旋即中途折返。而此时,奥菲莉娅因父亲为情人所杀而疯癫自尽。国王克劳狄斯乘机挑拨不明真相的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法用毒剑刺死哈姆莱特。比剑时,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也误喝了毒酒。雷欧提斯临死前意识到自己被国王利用,向哈姆莱特道出了国王的奸计。哈姆莱特拼尽全力用毒剑向国王刺去,自己也同归于尽。

  莎士比亚在延用了这个中世纪丹麦悲剧的基本框架的同时,又赋予了它许多新的内容。剧中对丹麦社会状况的描写处处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现实。丹麦宫廷内外所发生的一系列冲突,真实地反映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矛盾。17世纪初的英国,正是伊丽莎白王朝(1558~1603)统治的后期,各种衰败的迹象已经显露无遗。女王年老无嗣已使王位继承权问题日益尖锐;圈地运动又导致乞丐遍地,民不聊生。16XX年詹姆士一世继位,更使一向敏感的宗教问题日益突出。原先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激化了,伊丽莎白时代令英国人颇为自豪的繁荣安定已经转化为整个社会日益激烈的动荡不安。文艺复兴运动所竭力倡导的人文主义理想也正徘徊于破灭的边缘。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莎士比亚本能地对这一迅速变化的社会现状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他从此前的历史剧和喜剧创作中走出来,以其犀利凝重的笔触来描绘时代的阴影,呼唤理想的回归。面对当时英国政治及社会的黑暗,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向英国人民大声疾呼:“丹麦是一所牢狱……是其中最坏的一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然而,认识上的局限又使他对社会的前途感到迷茫。并且这种矛盾和痛苦在当时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群体中具有着相当广泛的代表性,在他所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一形象的身上也得到了完全的体现

  哈姆莱特形象的象征意义

  哈姆莱特身上有着为人文主义者所赞赏的种种美德。他爱好哲学和艺术,热衷于深邃的思考,对世界和人类抱有美好的期望,他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是道德的典范、国家的希望。奥菲莉娅曾把他描述为“朝臣的眼晴、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他身为王子,却能体察民间疾苦,为人民所爱戴,他曾十分感慨地说道:“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庭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他还是一个忠于爱情的王子,他给奥菲利娅写过这样感情炽烈的情书:

  “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

  你可以疑心太阳会移转;

  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

  可是我的爱永没有改变。”

  除此之外,莎士比亚还赋予了他很多其他的优点,他拥有强健英武的体魄,他一向光明磊落、诚恳待人,等等。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青年,在出场时却显得郁郁寡欢,满面愁容。先王的死和王后的再嫁使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本来在他的心目中,老哈姆莱特是人类最完美的代表,他的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最和谐的关系。这梦幻般的美好景象怎么会突然就变得如此龌龊不堪呢?他感到自己难以承受了,以至于希望“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人世间的一切在他看来也只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但是失望并不意味着消沉。当哈姆莱特从父亲亡魂那里得知了真相后,便决心要复仇了。然而对手的强大、世态的炎凉又使他预感到力不从心,前途难料,他发出了这样的慨叹:“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为了不让对手看出破绽,他不得不假扮疯癫,闪烁其词地与其周旋。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哈姆莱特实施复仇的过程是迟缓的,举棋不定的。他时常为自己的犹豫和彷徨感到痛苦不堪。他在听了一个伶人声泪俱下地念了关于一个老国王被杀的故事后,深受触动,觉得自己连那伶人都不如,只不过是“一个糊涂颟顸的家伙”,“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

  民间剧团来宫廷演出给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然而任务的艰巨又迫使他不得不做一些冷静的思考。在演出之前他开始权衡起生死的利弊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人文主义思想的薰陶赋予了哈姆莱特敏锐而深邃的洞察力。他从家庭和宫廷的变故中看出了这是一个时代的大悲剧,他意识到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有多么重大。他不仅要为屈死的父王向篡位的叔父复仇,更要为维护其人文主义理想而改造现实。同时他还意识到正是“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他在告诫自己顾虑太多只能使自己踌躇不前而贻误大事。

  可是当一切正按照他的预料向前发展的时候,他却突然改变了念头。他不愿在国王洗涤灵魂的时刻结果其性命,他要等待一个更残酷的机会,“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这就是哈姆莱特,他复仇的愿望不可谓不强烈,他“重整乾坤”的抱负不可谓不远大,可是他那思想的包袱是如此的沉重,他那行动的步履又是如此的艰难,一个唾手可得的机会就这样被他轻易地错过了。为了不使自己复仇的行为变为“以恩报怨”,他要让他的对手先去尝尽道义的谴责,似乎这样才能让其死得其所。于是他又去竭力劝说王后疏远国王。如果说在此之前哈姆莱特所有的犹豫和迟延还可以被理解为审慎的话,他接下来的行为就只能被理解为鲁莽了。他竟然出于一时的激愤而把躲在幕后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当成国王给杀了!

  终于,在这场激烈的交锋中,国王取得了主动。应该说,此时的哈姆莱特复仇的愿望依然是强烈的。他在去往英国的途中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告诫自己不能高谈阔论、瞻前顾后,而要“屏除一切的疑虑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满在脑际”。可以设想,当国王借刀杀人的阴谋被揭穿之后,被逼上绝路的哈姆莱特必定要再次着手实施其复仇的计划。可是雷欧提斯的出现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他先是为自己在奥菲莉娅墓前与其发生争执而懊悔不已,又为了求得雷欧提斯的原谅而把自己的所做所为全说成是“在疯狂中犯下的过失”。就这样,“一向厚道”的哈姆莱特于不知不觉之中又一次上了对手的圈套。要不是雷欧提斯临死之前道出了真相,致使暗中得意的国王也命归西天,那么,哈姆莱特的艰难的复仇就会变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黑色幽默”了!真是应了哈姆莱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的”。

  至此,哈姆莱特的家仇总算是报了。可是他那“重整乾坤”的人文主义理想并没有因为一个暴君的覆灭而实现,因为这现实依然是“冷酷的人间”。

  这就是哈姆莱特的悲剧,一个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的悲剧。他的希望与失望,他的理想与困惑,他的壮志与踌躇,正是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所能赋予他的全部的精神特征。那是一个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受到剧烈变动的时代。朝廷的腐朽,群臣的谄媚,民众的愤怒,无一不在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具有着对于人与社会的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同时他又敏锐地观察到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他充满激情地要改变这世界,要“重整这乾坤”。然而问题如此繁杂,黑暗如此沉重,他又感到力不从心。他太沉迷于思考了,他太专注于道德的完善了。他总想把事情处理得周详再周详,公正再公正。这种极富激情却又极为幼稚的思想最终把他引上了任由命运摆布的不归路。这就是那个时代打在人文主义者身上的烙印。其实,只要是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印记就会在知识分子群体身上显现出来。理想的生成与幻灭被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体验着,品尝着,味如橄榄,苦涩与甘甜俱有,辛酸与欣慰并存,犹如虔诚的信徒,虽九死而不悔。毕竟,时代的车轮是在不停地向前转动的。也许这正是这部奇迹般的作品给我们生活在现代文明之中的知识分子的启示吧。

  《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

  这部作品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首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一点在上文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这里着重提一下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阐述的艺术见解。他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他还强调艺术表现“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既不能过分,也不能懈怠。这些先进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观点,不仅为莎士比亚本人所竭力遵循,就是在今天也仍有着很强的借鉴价值

  其次,作品结构的复杂和情节的生动也充分显示了莎士比亚卓越的艺术才能。剧本的结构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丹麦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丹麦与挪威、英国的外交往来,丹麦朝廷对德国威登堡(人文主义中心)的态度;哈姆莱特的家庭关系,波洛涅斯的家庭关系,以及这两家之间的冲突;对剧情的转折起重大作用的戏中戏和比剑的安排;哈姆莱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父亲的亡魂、作为对手的叔父、波洛涅斯、他的两个同学、王后、奥菲莉娅、霍拉旭、雷欧提斯、剧团伶人、两个掘墓人以及作为旧式官僚的代表的奥斯里克)。所有这一切的剧情结构和人物关系都被莎士比亚巧妙地安排在这一悲剧里,不仅增强了剧本的现实性,更为剧中众多人物展示其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空间环境。

  第三,为了更加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莎士比亚为他们设计了大量的独白。尤其是在刻画哈姆莱特这一中心形象时,为了把他塑造成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为了更好展现他的内心矛盾和性格发展过程,莎士比亚大大发挥了独白的作用。哈姆莱特的重要独白有六处之多(前文多有引述),是莎士比亚所有剧本中独白最多的一个。这些独白都安排在人物思想转变的重要时刻。通过这些独白,我们不仅把握了人物思想发展的脉络,也把握了剧情展开的线索。这些独白本身也是优秀的诗篇。如果删除了这些独白,剧本无疑将大为逊色。

  最后,剧中不同人物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也是莎士比亚该剧的重要成就之一。在这里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人物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哈姆莱特的直截了当,波洛涅斯的咬文嚼字,两位同学的躲躲闪闪,奥斯里克的矫情迂腐,掘墓人的俗俚简洁均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人物所特有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教养。而同一个哈姆莱特针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也在不断变化着语言,有时是一针见血的褒贬,有时是晦涩难懂的疯话,有时是温情脉脉的表白,有时又是粗俗不堪的市井俚语。哈姆莱特的独白也同样具有多样性,时而诗体,时而散文,诗体意味着庄重与典雅,散文意味着诙谐与粗俗。这种不同文体的使用在其他角色身上也有体现,比如掘墓人使用的民谣。运用这种个性化的语言和多样化的文体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作者为我们精心描绘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风俗画。

  莎士比亚是伟大的,他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展现了一段历史,一段精神与思想的历史,同时也是一段文学与艺术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被一种激情和悲壮感召着,激励着,去咀嚼已逝的过去,去思考未至的将来。

  思考题:

  1《哈姆莱特》悲剧有哪几条情节线索?剧本的结构有着怎样的层次?

  2如何认识哈姆莱特这个人物?

  推荐阅读书目:

  1《莎士比亚全集》(九),[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王佐良,何其莘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3hamlet. bolt, sydney. london: penguin, 1990\;

  4.what happens in hamlet. wilson, john dov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1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哈姆莱特》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842531290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