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狂想曲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通用5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在上这篇课文之前,请大家闭上你的眼睛,想想苍茫浩瀚的宇宙,想想这十七八年流逝的青春,用心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而活着?

  (学生闭目沉思2分钟)

  二、推进新课师: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生: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从小到大,我的父母含辛茹苦照顾我的学习和生活。与我的幸福相比,他们是那样的辛劳,是那样的伟大。所以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回报我的父母。

  师:你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思考了这个问题,具有很现实的意义。你的生命承担了一分责任,同时你又是幸福的。

  生:我为了自己而活着。

  师:为自己而活着的人,其人生并不一定都有崇高的价值和意义。你能再进一步说说“为了自己”的含义吗?

  生:为了自己的幸福快乐、生活的目标——就是我的理想……

  师: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我想你的理想一定也是高远的。

  生: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每年水稻都会面临许多病虫害,让他们在田间劳作辛苦备尝。如果有一种技术让水稻不再有病虫害,那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我的理想并不一定能实现,但是无论它能否实现,我都会尽力地去做。

  师: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博爱和对人类的同情。你爱你的父母,也怜悯所有的农民。虽然实现你的理想一件很艰巨的事,但我相信通过你的不懈努力,终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

  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下面我们来看看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板书: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同学们去查找一下罗素的相关资料,下面哪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罗素?

  生:罗素(1827~970),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科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本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被视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师:很好。这位同学详细介绍了罗素的一些资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是从哪个方面向我们展开介绍的呢?

  生:成就方面。

  师:他一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结果。除了知识成就方面,还有没有同学找到其他方面的资料呢?(学生默然)

  我这里也整理了一份罗素的资料,读给大家听听,希望大家在听的时候,思考一下我是从几个方面介绍罗素的。(师读罗素的资料)

  师:请问我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罗素的?

  生:三个方面,先介绍了罗素的爱情,再介绍了罗素的知识和成就、最后介绍了罗素追求和平反对战争。

  师:很正确。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这样的一生,也当然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的体现。我介绍罗素的时候用了总分总的形式,同学们看看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

  生:文章也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浏览全文,思考一下罗素究竟是为什么而活着,并且用简洁的语言将之概括出来。

  生: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师: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呢?

  生:它带给人狂喜,它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的结合使人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师:那么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生:渴望了解人的心灵,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想知道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师:作者在这里用诗意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追求,哪位同学能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出来呢?

  生:应该指的是人类自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师:很正确。作者除了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外,还同情人类的一切苦难。文章在第一段就讲到: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我们说,有追求应该是幸福的,作者为什么说苦海和绝望呢?

  生:尽管罗素对人类苦难抱一颗同情之心,但同时他面对这些苦难时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这种同情心给他带来不安和痛苦,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老师刚才在介绍罗素的时候就提到了这一点。

  师:很好。文中第四段说到: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话写出了追求爱情、知识和同情苦难的联系。同学们讨论一下,并思考它们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从这里也体现出一个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只有对人类心存怜悯,爱情才能纯洁和崇高,知识才能更好地奉献给人类。当这个社会不再需要同情和怜悯的时候,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和谐、繁荣和美好。

  尽管这样的人生带给作者不安和痛苦,乃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罗素对这样的人生却深感幸福——“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或一次。”

  从这里,我们看见了人作为人的伟大之处,看到了罗素这种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人生境界有大有小,像罗素这样的人生境界就是大境界。我们是不是该对“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感悟呢?

  下面我给出三个人物:司马迁、屈原、真的猛士,同学们先花2分钟时间讨论一下他们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以“人为什么而活着”为话题,以“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短文,短文必须包括所给出的人物,并且体现出你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思考。

  (学生讨论、写作,写完以后学生自读、交流)

  师:大家都谈了自己的感悟,也体现出各自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和思考。老师也写了一篇文字,仅供大家参考。(师读)

  三、课堂小结

  师:作家毕淑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卢梭也说过: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无为和虚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收获。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闭上你的眼睛,回顾一下这节课,在这45分钟里,你获得了什么?

  (学生闭目思考)

  生: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有崇高的人生追求,无论成功与否,这样的人生都是有意义的。

  生:人生短暂,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活出自己的价值,要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生:我觉得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很容易,关键是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能不能持之以恒,为这个目标奋斗不息。

  四、布置作业: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收获,我感到很欣慰。目标的实现在于平时的努力。一生既是漫长又是短暂的,它像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里,我们祝福也坚信同学们都会欣赏到人生最美丽的风景。   

  课后请同学们以“我的人生风景”为题,写一篇随笔,作为这一周的小作文。(提示:这里的人生可以是整个人生,也可以是人生的某段旅程。)

  五、下课

  附:

  一、罗素资料:

  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一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

  罗素追求爱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方面,皆有极大的建树,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罗素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他的文学成就并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但人们爱屋及乌,于1950年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理由是“表彰他捍卫了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样而意义重大。”

  罗素一生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曾2次因反战而入狱。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因参与核裁军的游行被拘禁7天。1967年他和萨特还成立了民间法庭——“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

  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这样的一生,也当然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

  二、板书设计:

  我 为 什 么 而 活 着

  罗素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解除孤寂

  看见天堂缩影

  人类自身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饥饿的儿童

  无助的老人

  孤寂贫穷痛苦的世界

  (分)

  这就是

  我的一生

  (总)

  被折磨的受害者

  情澎湃、热情浪漫

  不息求索、追求知识

  捍卫和平、同情关爱

  带来狂喜

  三、写作范例

  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有多少人被埋在了历史的荒漠,有多少人却选择了永生。

  司马迁隐忍苟活,穷尽毕生心血,终于写出了煌煌巨著《史记》。他的“苟活”,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完美实现。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面对国难,毅然赴身湘流,他虽然死了,却告诉什么另一种活的方式。

  鲁迅笔下的真的猛士,为了民族存亡,视死如归,他们无论生与死,都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我们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不能平平庸庸、浑浑噩噩地活着。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篇2

  邓州市穰东高中语文组 吕大伟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三、“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 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四、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结构:总--分--总。

  后附板书设计 

  五、默读课文。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 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

  ①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握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②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深不可测的深渊。

  ③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④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1自己被爱的幸福感-----博爱(让其他人也能走进幸福的天堂)

  ○2获取知识,提高生产力,了解人类内心的苦痛,实现终极关怀。(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召唤人类互相关爱)

  ○3直接参与救弱扶困,拯救人类苦难,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且也身受迫害,但终其一生,执志不渝。(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总结: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

  辨别活着的价值、意义:

  个人——人类

  假恶丑——真善美

  八、齐读本文,进一步感受罗素崇高而伟大的人格。

  九、作业 :学习了这一课文 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即使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有所不同。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候的追求有是什么?”为题,写一篇想像性随笔。

  文章结构板书设计 

  我 渴望爱情 带来狂喜

  摆脱孤寂

  构造美好生活

  为

  何 追求知识 了解人类的心灵 全人类

  领悟自然科学

  参透社会科学 真善美会

  而

  生 同情苦难者 不幸的儿童

  可怜的老人

  无辜的平民

  ……

  作者邮箱: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主旨,认识和感悟人生意义。

  2、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品中作者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文章的主旨,深刻体会并正确认识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1、讲个故事,2、读篇文章,3、听首歌曲,4、写段感想,5、悟点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从何而来?

  人为何而生?

  人死后又会如何?

  ——困扰着哲学界的三大命题

  一、从伦理学意义上来说,我当然是我母亲生下来的;从生理学意义上来说,我当然是由一个受精卵经过283天的时间发育而成! 而当我们把自身个体放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时,再次为我之生感到迷惑与震憾——如果从一个人一生下来往上推,他之所以存在,他的父母必须存在(2个个体生命),他的父母的父母必须存在(4个个体生命)……以此类推,人类出现在300万年前,仅以以计算,二十年一代,15万次。最起码是以2的15万次方的生命个体为基数而产生的;再往下推理的话,在整个宇宙产生的一刹那间便决定了在140亿年后的你的生命的开始。140亿年间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天灾与人祸,只要在此间中任何一个环节,至少是2的15万次方的个体生命中有一个出了差池,那么这个人的生命都不可能于现今出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根源就是一个原子或是一粒尘埃或本就虚无,我的生命来源于虚无!my god!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结论!  

  二、人有生必须死,那么死亡的人将去向何处?是不是真的会以另一种形式而继续存在呢?还是真正的彻底的消失,归于虚无呢? 谁又能够真正的知道? 生不可能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没有死;死亦不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既然死了,就不可能再活过来,如何知道?

  既然出生已成为过去,死亡又是将来的事,那么人们更为关注的就应是现在----我为什么而活着?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传说中夸父是为追日而生,精卫是为填海而生;历史中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或曰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或曰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 有的人碌碌一生,未来得及思考就已经 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三、作者介绍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本文读来令人感奋不已。值得每一位善良、正义、向往美好人生的青年去阅读,去品味。 爱因斯坦曾说:读罗素的书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我佩服罗素能把深刻的哲理讲得那么简单,而且又不失风趣,他知道的东西之多让人怀疑那是不是一个人能知的,而最最让人惊奇的是他的作品中折射出的人性和理性之光.

  四、读篇文章,阅读分析文章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出各个段落之间的差异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板书文章结构:

  (渴望)爱情 爱情带来狂喜爱情摆脱孤独 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

  (追求)知识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同情)苦难 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 孤苦无依的老人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2、分析文章主题意义

  (渴望)爱情:传统意义上对爱情的理解------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 广义上对爱情的理解-----爱---人间大爱, 情---世间真情。

  举例:人民总理---周恩来 他离开我们也已经29年。作为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的伟人,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有形的东西,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今,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

  20多年了人们悟出了一个理: 总理六有,六无。 一无是死不留灰 二无是生而无后 三无是官而不显 四无是党而不私 五无是劳而无怨 六无是死不留言 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着理解人间大爱懂得世间真情。

  (追求)知识:例举有关名言

  举例:罗素一生追求知识。11岁时就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18岁考人剑桥大学,大学前三年,他攻读数学,第四年转攻哲学。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作为数学家,他提出了“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命题,这具有划时代意义,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发展。 作为哲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建立逻辑原子论与新实在论,成为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 罗素从80岁起写小说, 1950年,罗素获诺贝尔文学奖。

  (同情)苦难: 举例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举例:与通常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物、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方向的著作。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1961年,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动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98岁)初逝世前还抗议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将我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哲人有哲人的思考,普通人也应有普通人的思考,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为什么活着进行思考。

  五、听首歌曲,陈百强的《一生何求》 『义不容情』电视剧主题曲 曲:王文清 词:潘伟源 编曲:苏德华 冷暖哪可休 回头多少个秋 寻遍了却偏失去 未盼却在手 我得到没有 没法解释得失错漏 刚刚听到望到便更改 不知哪里追究 一生何求 常判决放弃与拥有 耗尽我这一生 触不到已跑开 一生何求 迷惘里永远看不透 没料到我所失的 竟已是我的所有 一生何求 曾妥协也试过苦斗 梦内每点缤纷 一消散哪可收 一生何求 谁计较赞美与诅咒 没料到我所失的 竟已是我的所有

  六、写段感想(每人写100字的阅读感想)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七、悟点道理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篇4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正字正音,熟练朗读,明确课文内容。

  二、课前预习练习

  1. 罗素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                          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                ;他还是著名的         、           ,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遏制(   )   飓风(   )   濒临(   )   震颤(   )

  俯瞰(   )   神秘(   )   呼号(   )   折磨(   )

  3.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4.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5.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6. 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课堂探究学案

  1、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2、找出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3、请你谈谈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生存观,正反面人物都行。需列举三例。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阅读回答问题

  我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________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其次,爱情可以__________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___________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了,但正是我________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

  1.依次填入空格中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验  脱离  观察  经过 

  b.体会  脱离  体察  经过

  c.体验  摆脱  体察  透过

  d.体验   摆脱  观察  透过

  2.下面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因果倒装句,强调的是“ 原因”

  b.“如此有力”说的是为了获得爱情宁可牺牲一切。

  c.“孤寂”指的是对生 命消亡的感受。

  d.“天堂的缩影”、“人生境界”、“最终发现”是同一个意思。

  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因此 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 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见《现代评论》二十一期)。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

  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 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 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至于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这文明,不但 使外国人陶醉,也早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第l段中作者用“所谓中国的文明者”要表达的意思是                          

  2.依据第2段有关文字,用自己的话,概述作者认为可憎恶的两种人。

  (1)                                                                        

  (2)                                                                      

  3.联系《我为何而生》说说“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 的“别有意思”指的可能是什么。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谈鲁迅与罗素两位思想家在这些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共同思想感情。

  (不少于150字)

  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引起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选自罗素《我为何而生》)

  《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学案”答案

  1. 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未来时代的先知  数学家  逻辑学家 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 è  jù  bīin  chàn  kàn  mì  haá  zhé

  3. 作者一生有三大追求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的关爱

  4. 爱情给作者带来狂喜,给作者解除孤寂,令作者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5. 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6. 痛苦的呼号,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课堂探究学案”答案

  1. 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的所有智慧和力量奉贤给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中。

  显示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 。他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他终其一生,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专制,追求和平。

  受到的启发:作为学生,我们内心应该充满正义和温情,为了实现真正的人类和平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2.示例:“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作者把激情比作飓风,飓风是威力无穷的,它将作者肆意地吹来吹去,这应该是指这三种激情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冲击着他的内心世界,以致让他无比 痛苦,所以作者才说“在深深的苦海上”、“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得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天堂与尘世是相对的。对爱情和知识的追求,把罗素引向了美好的天堂境界,让他忘掉了人世的种种不幸,然而下文提到,现世中存在着许多不幸,这就唤起了作者的同情心,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苦难。

  3. 传说中夸父是为追日而生,精卫是为填海而生;历史中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高耀洁古稀之年决定向“艾滋病”宣战。并且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课后练 习提高”答案

  一、1. d  2. a

  二、1. 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文化

  2. 一是瞧不起中国人的外国人,二是不允许中国进步的外国人。

  3. 可能是罗素内心对人类的苦难的同情心使得他觉得这些轿夫虽然辛苦但是却嘴角含笑,不是那么痛苦,罗素当然也嘴角含笑了。

  4. 鲁迅和罗素这两位思想家都对人类的苦难表示出深刻的同情,罗素面对世上诸如饥饿、病痛、不平等而引起的痛楚感到深深地痛苦,于是愤然而起,为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而终生奋斗;鲁迅先生以自己犀利生动的文笔,唤醒人类的灵魂,鞭笞不平等的封建制度和思想,期望这些下层人民觉醒,起来反抗压迫自己的制度。两者虽方式不同,但思想感情是一致的。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篇5

  邓州市穰东高中语文组 吕大伟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三、“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 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四、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结构:总--分--总。

  后附板书设计 

  五、默读课文。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 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

  ①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握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②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深不可测的深渊。

  ③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④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1自己被爱的幸福感-----博爱(让其他人也能走进幸福的天堂)

  ○2获取知识,提高生产力,了解人类内心的苦痛,实现终极关怀。(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召唤人类互相关爱)

  ○3直接参与救弱扶困,拯救人类苦难,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且也身受迫害,但终其一生,执志不渝。(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总结: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

  辨别活着的价值、意义:

  个人——人类

  假恶丑——真善美

  八、齐读本文,进一步感受罗素崇高而伟大的人格。

  九、作业 :学习了这一课文 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即使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有所不同。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候的追求有是什么?”为题,写一篇想像性随笔。

  文章结构板书设计 

  我 渴望爱情 带来狂喜

  摆脱孤寂

  构造美好生活

  为

  何 追求知识 了解人类的心灵 全人类

  领悟自然科学

  参透社会科学 真善美会

  而

  生 同情苦难者 不幸的儿童

  可怜的老人

  无辜的平民

  ……

  作者邮箱:

  [1]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846241290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