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交通与数学

交通与数学

藤田初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交通与数学

微信扫码分享

交通与数学(精选11篇)

交通与数学 篇1

  教学目标: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中的简单问题。具体做到会计算经过的时间,能用乘除法的意义解释所列算式。

  教学重点:1、理解“每天上学、放学大约要走多少米?”的意思。

  2、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大约走多少米?

  教学难点:理解“家住6楼,每上一层”实际是要上几层?

  课前小研究

  第(       )组    研究者

  填空。

  8:10——8:30经过了(    )分。

  9:50——10:00经过了(    )分。

  小东上学,7:10出发,7:20到校,他每分走65米。

  (1)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想:从题目“7:10出发,7:20到校”可以知道小东走了(   )分,又知道“他每分走65米”,要求“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就是求(     )个(     )。列式计算:

  (2)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大约走多少米?

  想:要求“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大约走多少米?”就是求(              )。

  列式计算:

  (3)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大约走多少米?

  想:要求“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大约走多少米?”就是求(              )。

  列式计算:

  二、 课堂学习

  (一)1、交流课前准备情况,

  2、试做第四问。通过画图、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明白“从1楼到6楼工上5层”这个道理。

  (二)1、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理解题意。直到在一定的里程范围中票价不变。

  2、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三)

  1、有几条路可走?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2、找最近的路。

  引导学生先观察、估计,再计算。

  (四)找一找交通标志,说一说,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交通与数学 篇2

  【课题】交通与数学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上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

  1、引导学生认真、细致观察两幅图片,找到时间的变化这一信息,解决第一问。

  2、独立解决第二三问。

  3、试做第四问。通过画图、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明白“从1楼到6楼工上5层”这个道理。

  二、

  1、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理解题意。直到在一定的里程范围中票价不便。

  2、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三、

  1、有几条路可走?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2、找最近的路。

  引导学生先观察、估计,再计算。

  四、找一找交通标志,说一说,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交通与数学 篇3

  交通与数学教学目标: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教学重点: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交通工具?你们知道吗,在实际生活中,交通与数学是紧密相连的,在交通问题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二、探索新知:(一)1、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小东从家里走道学校的两幅图片。如可以问:“这两幅图有什么变化”以发现小东每分走65米,他从家里到学校用了10分。2、学生独立解答第(1)~(3)个问题,并组织小组交流。3、第(4)个问题,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的方法理解题意后再解答。(二)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观察票价表理解题意,知道在一定的里程范围中票价是固定不变的,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最后组织交流,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三)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然后组织交流。其中的第(2)个问题可将计算各条路的长短与观察路的长短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得出最近的路大约有“280+150+190=620(米)”。三、实践应用:请同学们看书53页第4题,互相交流一下,你知道了哪些路标?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作为课下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调查,搜集。教师做好安全教育。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课后反思:

交通与数学 篇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五册p52—53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交通与数学的联系,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数学吗?

  生:喜欢。

  师:说说学数学有什么用处?

  生: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生活中到处有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交通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交通与数学)

  师:看,谁来了?(课件演示黎霖图片)这是六年级的哥哥黎霖,他听说我们班同学数学学得好,所以今天特意带了许多问题来考我们。你们敢接受他的考验吗?

  生: 敢。

  [评:轻松的谈话导入课题,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对教材的内容作了有机的改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二、探索新知:

  (一)探索行程与楼梯问题。

  1、课件出示问题1

  ▲ 我家到学校有多少米?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思考片刻,课室一片寂静)

  师:麻烦了,第一个问题就难住了,怎么办?

  生:老师,他什么都不告诉我们,怎么求啊?

  师:那你觉得要知道些什么才能求呢?

  生1: 起码要告诉我们他从家到学校的时间。

  生2:起码告诉我们他每分钟走了多少米的路啊。

  生3:或者知道他每步走几米和他一共走了几步。

  师: 是啊,什么都不告诉我们,怎么求呢?请看:

  (课件演示黎霖上学与到校的图片,图片中有两个钟面,一个是出发时间7:20,一个是到校时间7:29)

  师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样能解决黎霖哥哥的问题吗?

  生:还不行,还要知道每分钟走多少米.

  师:你真会分析.演示课件(每分钟走65米)这样可以了吧.

  (请在本子上列式解答)

  生独立在本子上解答,个别代表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65×9=585(米)

  师:真棒,黎霖哥哥奖你们一个智慧星。

  [评:先出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寻找解答所需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的空间,深刻体会到解决问题必须要找到相应的条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课件出示第2个问题:

  师:再看黎霖哥哥的第二个问题,课件出示

  ▲我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要走多少米?

  师:会吗?独立思考后,在本子上算一算。

  生:独立解答后汇报。(个别上台板演)

  生1: 585×2=1170(米) 生2:585×4=2340(米)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是这样想的:来回就是两个585米,所以我就用585×2=1170米。

  师:这是你的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这位同学为什么乘4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是这样想的:如果他中午回家的话,那他就走了两个来回,也就是4个585米,所以乘4。

  师:想得可周到啊,黎霖哥哥奖我们2颗智慧星。

  [评:开放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

  3、研究楼梯问题。

  师:黎霖哥哥说下面这个问题更难,你们有信心解答吗?

  生:有。

  师:请看。(课件出示问题3)

  ▲我每上一层楼大约用20秒,教室在4楼,7:30能到教室吗?

  师:能到教室吗?(给30秒钟大家思考)

  生1:不能,因为他到一楼楼梯口已经是7:29分,也就是上楼只用1分的时间,也就是60秒。而每上一层就用20秒,20乘4等于80秒,所以不能到。

  师:说的很有道理,那就判断他7:30不能到课室。你们同意吗?

  生:老师,我不同意,我认为能到课室。

  师:不会吧!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师一副怀疑的表情)

  生:老师,你看,他课室在4楼,实际上他只要走三层楼就到了,20乘3刚好等于60,所以能到。

  师装出一副不解的表情问:是这样的吗?明明是4楼啊,怎么才上三层楼呢?我不明白,你们明白吗?

  这时认为不能到的同学也叫起来了,“就是啊,哪来的3呢?”

  认为能到的学生开始急了,有一个终于憋不住了走上讲台边画边说:“老师你看,从一楼到二楼就上一层,二楼到三楼就上两层,三楼到四楼就是三层。所以就只有三层楼的时间啊。

  师:哦,是啊,怎么老师没想到呢?真糊涂啊。你们听明白了吗?(课室想起了一片掌声)

  师小结:棒极了,黎霖哥哥奖励你们3颗星。

  [评:老师适时装傻,激起了矛盾,学生在争议中思维不断的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老师糊涂了,学生变聪明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二)探索乘车问题。

  师:刚才黎霖哥哥考我们有关走路的问题难不倒我们,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可是他说啊,还想考考你们关于乘火车的问题,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 课件出示火车路线以及硬卧票价表.

  里程

  (千米)

  200-500

  501-700

  701-900

  1000-1500

  1501-2000

  2001-2500

  票价(元)

  112

  152

  174

  236

  365

  458

  师:这是深圳到北京的火车路线图和乘坐火车的价格表。能看懂这个表吗?

  生:看得懂,如果在200-500千米之间的距离,火车票价是121元,501-700千米的票价是152元……。

  师:说得很好,其他同学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黎霖哥哥根据这个表给我们提了3个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吗?

  生:有。

  师:下面请拿出小试卷,要求在5分钟内完成,比一比谁最快。开始吧!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你能解决下面问题吗?

  (1) 京到郑州有689千米,每张火车票多少元?

  买4张需多少元?

  (2) 郑州到长沙有898千米,每张火车票多少元?

  买3张票,500元够吗?

  (3)长沙、郑州、北京这三个地方你喜欢去哪里?暑假

  的时候,如果你和家里人一起去你喜欢的地方玩,算一算要

  花多少钱乘火车?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2)个别上台展示汇报,说理由。师在旁点拨。

  生1:从北京到郑州每张火车票的价格是152元,152×4=608(元)

  师:针对这个问题你们有疑问吗?

  生:老师,为什么不是689×4呢?

  师:问得好,谁愿意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

  生:我来,因为问题问的是买4张票的价格,所以要用每张票的价格乘4,而689不是每张票的价格,它只是北京到郑州的距离,所以不能用它乘4。

  师:讲得可仔细了,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谁来汇报一下第2个问题?

  生:我来,郑州到长沙有898千米,每张票价就应该是174元,买3张要用的钱,我就用174×3=522(元)522大于500元,所以500元不够。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极了,那第三个问题谁来汇报呢?

  生1:我喜欢去北京。从深圳去北京一共有836+898+689=2423千米,每张票价是458元,我们一家三口去乘车要花的钱是:

  458×3=1374(元)

  师:真了不起。还有不同的吗?

  生2:我喜欢去的地方是郑州。

  从深圳去郑州一共有836+898=1734千米,每张票价是365元,

  我们一家四口去乘车要花的钱是:365×4=1460(元)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喜欢去长沙。从深圳去长沙共有836千米,每张票价是174元,我们一家三口去乘车要花的钱是:174×3=522(元)

  师:太了不起了,黎霖哥哥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给全对的同学加5个星。他说:“你们真厉害,佩服!”

  [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静静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这是现在数学课堂中比较少有的,开放的数学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课内小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了黎霖哥哥那么多的问题,能说说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学会了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2 :我的收获是怎样解答上楼梯的问题。

  ------

  师: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发现了。

  总评:

  这节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体现出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生活化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学生敬佩的熟悉的人物黎霖哥哥考考你为题材贯穿整课,体现了情境集中,环节简单,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

  本课伊始,师单独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解决。学生发现没有任何的条件无法解答。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逆思维能力。再比如:设计了一个“来回走多少米”,“一家人去喜欢的地方玩”等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开放思维。数学课贵乎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这节课在这方面体现得教好。

  (三)关注课堂的生成,善于挑起学生的矛盾,促进了生生间的互动。

  记得李一鸣老师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糊涂了,学生才会变得更聪明。”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处理楼梯问题这一环节时,老师故意装傻,激发了学生的矛盾,引起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一个看来比较难理解的问题,让学生给解决了,而且印象深刻。充分体现生生间的互动,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交通与数学 篇5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案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在我们日常的交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  

  二、步行中的数学问题     

  1、边谈话边出示小东从家里走到学校的两幅图片,理解图意。

  ①这两幅图有什么变化?  

  ②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小东从家到校用了10分钟,,他每分钟走65米。

  2、先独立思考并解答下列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①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65×10=650(米)     

  ②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  

  650+650=1300(米)  或  650×2=1300(米)   

  ③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至少走多少米路?  

  1300+1300=2600(米)或1300×2=2600(米)或650×4=2600(米)    

  3、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学生可能会出现12×6=72(秒)的错误。]     

  ②帮助解决问题:小东共上了几层楼?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从1楼到6楼共走了几层?(5层)   

  ③订正:小东从一层到家的时间是12×5=60(秒)=1分   

  三、买火车票的数学问题  

  1、出示一张火车硬卧票价表,引导学生观察票价表理解题意,知道在一定的里程范围中票价是固定不变的。

  2、出示问题,先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   

  ①北京到郑州有689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4张需多少元?  

  先明确689千米是在671~700千米之间,找到相应的票价为每张156元;买4张就是156×4=624(元)

  ②郑州到长沙有898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3张票,500元够吗?

  191×3=573(元)         500元不够 

  ③北京到长沙有1587千米,每张票多少元?(310元)     

  ④张叔叔预定2张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硬卧票,每张需要交手续费5元,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票价+手续费=310×2+5×2=630(元)  

  四、线路图中的数学问题  

  1、  出示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独立观察并思考: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估计走哪条路最近。   

  2、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  算一算:最近的路大约有多少米?(将计算各条路的长短与观察路的长短两方面结合起来。)  

  280+150+190=620(米)   

  五、课后实践活动     

  1、  找一找交通中的数学问题,与同伴说一说。

  2、  交通标志知多少:通过向父母长辈、交通警察请教,上网、看书查询,认识一些交通标志,比一比谁认识的交通标志多。

交通与数学 篇6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交通与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第52至53页的内容。

  2、说教学内容的作用、地位及意义

  交通与数学”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一节复习课,学生在本课之前已学习了乘除法计算的知识,理解了乘除法运算的意义,能够根据问题选择算法和正确计算乘除法。因此运用已学的乘除法、周长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课重点。课题是“交通与数学”,在生活中交通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旅游是儿童经常经历又比较感兴趣的出行活动,以旅游活动为主线设计教学,可充分利用本课已有学习材料,又能设计开放的问题。因此,我充分地利用主题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乘除法、周长的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发展数感和数学应用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1. 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发展数感。

  3.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重点:运用周长、乘除法知识计算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 “上楼梯”问题以及推测老师去的景点和估计时间是这一节课的难点,但难点的分布和教材的内容都显得分散、凌乱。

  三、说教法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力求做到:

  1、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欣赏美丽动人的风光,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旅游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学法上力求做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以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汇报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本节课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同学们每天上学,几点从家出发,路有多远?

  大家估计一下家离学校的距离,算一算你每天上学放学走多远。

  生口算或笔算求出答案,汇报并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互相了解。

  这样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环节:活用资源、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图“小东上学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能回答你的问题。

  2. 生小组合作,提出并解决问题。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由我提出:小东教室在六楼每上一层大约用12秒,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这道题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为什么?展开讨论

  生1:一楼不用上,他实际就上了5层楼。

  生2:比如说我家住在2楼,实际就上了一层楼梯。

  生3:我忽略了一楼不用上楼梯。

  师小结: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说一说你家住在几楼,你上了几层楼梯。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认识,则有一定的困难。在这一步的教学中,我注意了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互相补充、提醒。这种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让学生接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环节: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自选旅游线路活动

  1. 播放课件,介绍三大旅游线路。通过自主选择旅游线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做数学的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寻找数学问题,并在其中渗透估算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乘除法计算。现在火车的时速是每时100千米,请你估计一下大约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推测老师所去的路线和估计坐火车多长时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能利用除法有关知识进行推测和估计,如用,所花的钱除以三人来推测,所选路线的里程数除以火车时速进行估计。这样可以开放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选合适的路线去宾馆 

  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感受到不能仅仅用眼睛观察,还要动手操作,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环节:反思交流小结:

  看书质疑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交通与数学 篇7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发展数感。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一节复习课,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乘除法、周长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题是“交通与数学”,在生活中交通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旅游是儿童经常经历又比较感兴趣的出行活动,以旅游活动为主线设计教学,可充分利用本课已有学习材料,又能设计开放的问题。因此,我充分地利用主题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乘除法、周长的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发展数感和数学应用意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学习了乘除法计算的知识,理解了乘除法运算的意义,能够根据问题选择算法和正确计算乘除法。因此用乘除法计算实际问题是本课重点。周长对学生来说不是很难,只在解决“从旅行社去火车站,再从另一条路回到旅行社”问题时加以渗透就可以了。学生还没学习三位数除四位数的方法,因此提出“现在火车时速是每时100千米,估计所选里程需坐多长时间火车?”这一问题极富挑战性,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用除法知识进行估计,如3768÷100=?得出结论,即大约是38时左右。这样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发展知识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不会太超出学生的思考水平,有思考的难度和价值,符合三年级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

  〖教学设计片断〗

  自选旅游线路活动

  1. 播放影音课件,介绍三大旅游线路。现在淘气已经来了听听他要向我们介绍什么呢?

  乌市―北京全长3768千米         乌市―成都全长3025千米       乌市―西安全长2568千米

  2. 四人小组合作选择一条旅游线路,算一算再填一填淘气的旅游登记表。

  乌市―北京里程3768千米

  乌市―成都里程3025千米

  乌市―西安里程2568千米

  火车硬卧票价表

  里程/千米867~900 2550~2800 3000~3200 3500~3800 票价/元191465479608   淘气旅行社登记卡

  我们小组决定去________旅游。

  每张票价_____元,我们决定去_______人,买票共用________元。

  如果每张需交手续费5元,我们还要付________元手续费。

  3.反馈交流。

  (1)说一说你们小组选择哪条线路去旅游?为什么?

  (2)每人票价是多少?你是怎么找出票价的?

  (3)怎么计算小组需付的总票价和手续费?

  4.笑笑听说咱们要去旅游,她和机灵狗也想去西安,她给淘气1000元钱够吗?

  (评析通过自主选择旅游线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做数学的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寻找数学问题,并在其中渗透估算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乘除法计算。估计笑笑的一千元钱够不够,需要学生先找出去西安的票价再进行估计,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数感。)

  5.现在火车的时速是每时100千米,请你估计一下大约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评析估计坐火车多长时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能利用除法有关知识进行估计,如用所选路线的里程数除以火车时速进行估计。这样可以开放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6.同桌交流。估计所选路线大约坐多长时间火车。正确结论为:乌市―北京的里程是3768千米,大约坐车38时左右;乌市―成都的里程是3025千米,大约坐车30时左右;乌市―西安的里程是2568千米,大约坐车26时左右。

  〖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时也留给我很多思考,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地方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体会数学的作用及其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经验,是本课的一个目标。通过活动参与,学生获得了这方面积极的情感体验。整节课我创设了“与淘气一起去旅游”这一活动,以旅游活动为主线贯穿全课,学生参与面广,热情高,让学生自主选择旅游路线,使学生深深地被吸引到活动中,对问题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仿佛他们真的来到了北京,登上了长城,来到了华山,来到了都江堰,感受了大自然的熏陶。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充分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自主选择旅游线路的活动中,我以为学生看不懂票价表中的里程数范围,那他们就会提出来,结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我随机对学生说:“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鼠标指示第一栏)这一栏里的数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里程范围与票价的关系,为学生正确解题做好必要准备。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我发现在表格中寻找有用信息的方面学生做得不错,只是有个别学生由于粗心出现计算错误,因此,实践证明我在这一部分的应变是必要的。

  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的口头评价较为丰富,例如:“你很会想问题”“这位同学的思路非常清楚,连老师都很佩服他”“你真聪明”等等,但评价方式太单一,只是给一些同学奖励了智慧星,更多的同学得到的是口头奖励,在新课程中,我们更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评价方法多样化。我所要充实的评价活动不应只体现在一节公开课上,它应是日常教学的基本内容,融入到每一节课当中。这是本课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努力改进和不断地丰富。

  〖案例点评〗

  1.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整节课利用旅游来贯穿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兴趣。为了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将例题中的三条路线改成从乌市―北京、乌市―成都、乌市―西安,更有利于孩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活泼的旅游活动之中。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教师为孩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并给予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发现、探究、讨论、交流、汇报等活动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让学生自己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从票价表中搜集自己旅游城市的里程数与票价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数学在旅游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教师还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丰富了学习资源,为学生观察、对比、探究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学习活动的兴趣。

  3.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老师在教学中不仅为学生设置了学习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氛围。如四人小组合作找出一条旅游路线,并计算出四人旅游的票价及手续费等,及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增强应用、实践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通过旅游前的准备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到计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把原本枯燥的计算融入到旅游活动中,让学生亲临其境,体验生活,感悟数学,从而使学生领会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

交通与数学 篇8

  案例:

  小学数学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交通与数学》一课教学片段。

  1、出示本课的插图,并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小东从家里走到学校的两幅插图。

  问:“这两幅图有什么变化?”

  以发现小东每分钟走65米,他从家里到学校用了10分。。

  (2)学生独立解答第1—3个小问题,并组织小组交流。

  (3)第4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的方法理解题意后再解答。

  学生可能会出现错误,教学中要结合示意图、通过小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理解“从1楼到6楼,共5层楼,所以用的时间是12乘5等于60秒”

  2、电脑出示第2题

  教学中,教师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票价表,理解题意,知道在一定的里程的范围中票价是固定不变的。

  3、电脑出示第3小题插图

  可以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然后组织交流。

  其中的第(2)小问题,可以将计算各条路的长短与观察路的长短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得出了大约有620米。

  4、第四小题,出示挂图

  先让学生说说各种标志所表示的意义,再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路标中的图形、颜色与表示的意思之间的联系。

  (1)黑色的圆组成的图案表示( )

  (2)( )色的三角形组成的图案表示( )

  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最后组织交流,让学生或班级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的交通问题。重点结合具体情景,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让学生感受到交通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提供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课后练习设计的恰倒好处,通过做书上的练习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碰到的交通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参与欲,学的积极主动。学生兴趣越浓,学习质量越高。因此,在教学中,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和气氛很重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增强了教学效果。

交通与数学 篇9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材分析〗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和教参之后,我考虑了这么两个方面:

  1. “平移”的思考方法和“上楼梯”问题是这一节课的难点,但难点的分布和教材的内容都显得分散、凌乱;

  2. 由于教学难点较多,所以第52~53页的教学内容在一个课时内难以完成。

  于是,我寻找了一根线,将一些教学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情境。同时移动某些教学内容到下一课时,并将教学内容由易到难,遵循学生正常的思维过程有规律地进行排列。于是,上学歌和上学情境对教学内容的串联首先定了位,并将不属于上学情境的第52页第2小题内容作出移动。

  根据课改精神,除了灵活地运用教材,我现在考虑得更多的是怎样备学生:

  1. 怎样转换教师的角色,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

  2. 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会以多大的兴趣对身边的数学内涵予以延伸?

  3.什么样的课堂鼓励对学生学习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

  4.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是否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前:出示卡通人物,引入闯关内容

  课一开始,我就故作疑惑,问:“刚才小朋友们很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可老师在哪里呀?”从而指出我今天不是老师,而是一位主持人。主持人为同学们带来了五位新朋友,除了教材主要人物小东,其余的就是学生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小丸子、皮卡丘和机器猫以及与交通标志有关的警察叔叔。学生立刻表现出强烈的兴趣。随后指出我和这五位新朋友是来为××班主持节目的。在我们的节目中,有美丽的动画、有趣的问题,而且答对问题的同学还可以和主持人一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头饰。因为个人的回答又代表着小组的荣誉,所以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将会成为这一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这样一来,帮助和被帮助就更加普遍,否则本小组成员戴的头饰就不会最多。在我看来,头饰也成了学生已经回答问题的标志,使我尽量避免重复地让某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可以更大程度地面向全体。除了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小集体,还有整个班级这一大集体,小组之间既是竞争,也是合作,在整个班级每过一关时,我都设置了令学生心动的奖品。

  作为主持人,我开始采访小朋友:你每天是怎样到达学校的?知道汽车每分钟能行多少千米吗?你需要多长时间到达学校呢?知道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吗?告诉我你最好的朋友是谁,知道你和他谁的家离学校近吗?其实这些数学问题,学生并不太留意,我的采访要告诉学生的是:他们上学,有坐车的,有步行的;有住得远的,有住得近的;有走得快的,有走得慢的。原来上学途中充满了数学问题。由此可见,交通和数学密切相关,从而引入课题。

  (二)活动一:小东上学

  小东快乐地出现在上学路上。主持人和学生一起唱上学歌。上学第一关:1. 小东上学来了,你能计算出他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吗?2. 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在第1小题,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幅图时间与地点的变化,可以轻松地过关。

  生1:第一幅图小东是在家中,时间是七点十分,而第二幅图小东已经在学校了,时间变为七点二十分,过了10分,因为小东每分走65米,所以65×10=650(米)。

  在第2小题,引导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学生提出了多种思维方法。

  生2:第一问小东只需要走两段路,所以650×2=1300(米),而第二问小东需要走四段路,所以650×4=2600(米)。

  生3:1300×2=2600(米)也可以。因为1300米是一个来回,小东中午回家吃饭,是两个来回。(“来回”是口语,用在这里却更加贴切,十分准确。)

  第一关中,为了使学生稍微踮踮脚就能够摘到果子,初步体会小组合作的愉快。我将最后一个小题(爬楼梯)这个难点分解掉,将它单独设置为第四关。既然闯关成功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恭喜学生:你们以智慧赢得了第一关的胜利,将得到一个非常美丽的花环。学生立刻跟随主持人打出“v”的手势,第一次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二:小丸子、皮卡丘上学

  由于第一关获得成功,学生兴趣倍增。师生打起拍子,再次唱起上学歌,皮卡丘和小丸子快乐地出现在上学路上。上学第二关,是一个难点。要摘到果子,需要跳一跳。

  首先我为跳一跳做了一个铺垫:从皮卡丘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哪条路到达学校比较近呢?

  生1:从皮卡丘家到学校有2条路可走,两条路到达学校一样近。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用的是平移法,将那两条横线移到最上面,将那两条竖线移到最左边。(多媒体配合操作)

  从小丸子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最近的路有多少米?(教材第53页第3题图,图中“小明家”改为“小丸子家”。)

  生2:通过我们小组的计算与讨论,知道从小丸子家到学校有3条路可走,最近的路有620米。

  师:为什么呢?

  生2:第2条路是100+350+180+80=710(米),第3条路是280+150+190=620(米),第一条路没有数据,但它往上绕了路,我们组观察它是最远的。

  生3:我们组除了用观察法,还可以用刚才的平移法解决问题。

  师:是吗?请你上主持台演示给其他小朋友。

  师:想不想知道你们对不对啊?

  生:想。

  一个刻着班级名称的金奖杯出现了,闪闪发光,学生看见了自己班的名称在闪耀着,异常自豪,也异常兴奋。不用主持人带领,自然发出的“耶!”响彻课堂。学生心中已经期盼着第三关的到来,那将意味着更精彩的礼物,那是什么呢?

  (四)活动三:机器猫上学

  师:对了,还有谁没有上学呢?

  生:警察叔叔。

  师:警察叔叔要上学吗?

  生:哦,是机器猫。

  师:对了,就是这只小懒猫。它又贪玩又贪睡,如果还是步行上学,一定会迟到的,不过机器猫有的是办法。

  机器猫变出了一辆汽车,然后坐上了汽车,轻快地开在上学路上。师生再次欢快地唱起上学歌,学生已经被教师的儿童化语言逗乐了,平等和谐的气氛充满了整个课堂。上学第三关:一个超级大难关。

  其实这一关的内容并不难,只是认识一些交通标志,完全可以进行大概的猜测。只是第二个“窄桥标志”学生可能猜不出,设置了交通警察的帮助,教育学生在接受帮助后说:谢谢!

  看见了注意儿童的标志,说明机器猫已经到达了学校,使情境完整。

  师:小组讨论一下,你认为这些交通标志可以怎样分类?

  集体的智慧更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讨论的结果是比较全面的。

  生1:可以按颜色来分,红色的一类,黄色的一类。

  生2:我们认为可以按形状来分,圆形的一类,三角形的一类。

  生3:我们认为,画线的那种标志是表示不能做某些事情。

  师:表示“不能、不准、禁止”,是吗?

  生3:对。

  师:哦,你是从意义上来分类的,这一类确实是禁令标志,那另一类呢?

  生3:它是提醒大家的标志。

  师:对,它们起到了警告、提醒的作用,属于警告标志。

  师:奇怪了,设置这么多的交通标志干什么呢?

  生4:保护我们的交通安全。

  生5:爸爸妈妈说,上学放学要注意交通安全,他们的车都开得很慢,有时会告诉我这些交通标志的意思。

  师:说得真好,这一次我们将会得到――

  一块晶莹剔透的大水晶出现在屏幕上,学生看呆了,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叹声:“哇!”平时生活中不能得到,而现在它却能属于自己,属于整个集体共享,学生异常兴奋。

  (五)活动四:上楼梯

  轻柔的音乐中,出现了四层的教学楼和以上四位没有迟到的小朋友,适时地进行按时到校的教育。上学第四关:一个超超超级大大大难关。

  这四位同班同学同时到达了学校,要同时思考这一个超超超级大大大难关。他们的教室在4楼,皮卡丘和机器猫飞上去了,如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20秒,小丸子和小东在1分内能从一层走到教室吗?(小丸子:不能;小东:能)他们争论不休,小朋友能帮帮他们吗?

  师:小组讨论一下,你会支持谁?(这时,一场辩论赛正在酝酿之中。选出持不同意见的代表,允许不同见解,造就民主的课堂氛围。)

  师:你能说服对方吗?

  生1:4×20=80(秒),不能走到教室。

  师:你有没有被对方说服?你能反过来说服对方吗?

  生2:3×20=60(秒),能走到教室。

  教师配合第二位同学的说法演示多媒体,多媒体直观的动画效果十分容易辨别正误。

  师:现在你们支持谁的意见?

  师:你的教室在几层楼?从一楼要爬几层楼梯?

  师:主持人的家住在6层楼,从一楼要爬几层楼梯?(课本原题)

  师:我们校长住在50层楼――(故意拖音)

  生:从一楼要爬49层楼梯。

  师:中计了,中计了吧!想一想,我们校长会天天爬49层吗?

  生:哦,上当了,是上电梯。(学生有的被逗笑了)

  师:是电梯上49层,对吗?

  生:对。

  师:小心上当。

  生:哈哈哈哈。

  好了,这一次是什么礼物呢?哇,那不是一座金光闪闪的皇冠吗?它似乎已经戴在了小朋友头上,不然,他们为何开心到了极点呢?

  〖教学反思〗

  在以前的课中有一种现象:总有些学生,他们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形成习惯,无意识地等待着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正确答案,形成一个被动而简单地获取知识的习惯。我每次看《幸运52》或《开心词典》的时候,体验到每一位参赛者为了获取某种胜利,必须要经过层层的思考和挑战,而主持人只是起到了“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我想这种身份,才是真正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师身份。所以这一节课较好地转换了教师的角色。因为学生从电视中已经对主持人的作用了解得十分清楚,知道了主持人是不可以公布答案的。如果被动地等到主持人给出答案,那么整个班级就已经失败了;如果等到其他小组成员回答了问题,那么自己小组就失败了。因而只有主动探究才是胜利的途径。有句话说:“儿童最好的教师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主持人的儿童化语言也有利于自己身份的转变,例如“噫?这老师在哪里啊”“对,就是这只小懒猫”“哈哈,中计了,中计了”这些话语都让学生感到,教师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童趣,我们完全不必拘束。所以,今天已经不能依靠这位嘻嘻哈哈的主持人,他今天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一切必须靠自己的思考与合作,靠自己陈述充分的理由民主地进行争辩。这样,就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获取自己的胜利。当然,创设新的课堂模式,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形式绝不是单一的,主持节目或辩论赛的形式都只是其中之一。

  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且会对身边的数学内涵予以延伸,甚至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比如说,上学这个情境贴进学生生活,学生能准确地运用“来回”这个词语(课堂设计为“往返”),所以650×4之后的另一种思维延伸1300×2就不算是个难点了。教学到上楼梯问题,另一个班级的学生辩论到,从一层上到四层,需要走三层楼梯,但是我们一般是从地下停车层上去的,所以还是要爬四层。我突然想到深圳特区的这个特点,当即肯定了他的想法,但还是强调要从一层走到四层,正确地解答题目。

  多媒体课件的成功制作也是这一节课的可取之处。除了设置动画情境,比如创设小东、皮卡丘、小丸子、机器猫上学这个比较连续、完整的情境,同时还有动态演示,比如“平移法”的操作。但更意想不到的是它带来的鼓励效果。课前我考虑到给朵红花,给个头饰太过普遍,重施故技,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于是我考虑用动画进行鼓励,但没有想到效果会这么强烈。从这节课看来,精彩动画的鼓励要比教师经常性地自掏几十块钱买奖品的鼓励更佳。

  这一节课学生主要是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但我认为每种学习方法都有它的优点和缺陷,还是搭配使用,交*使用比较合适。小组合作有利于解决问题,集体的智慧更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讨论的结果往往是比较全面的,比如说交通标志的三种分类。然而单纯地进行小组合作方式,就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如果一个人解决不了问题,那可以依靠集体。如果将来的社会需要你独当一面的时候,你又如何去解决问题呢?因而,我认为应该多种方式综合运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案例点评〗

  本节内容贴近生活,以完整的情境,配合生动的画面使学生乐学;教师正确地变换了师生的上下关系,以亲和力平等地带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学。此外,合理新颖的鼓励,让人感受到师生在一种十分融洽的气氛中共享着成功和快乐。

  〖编者点评〗

  本案例的写作风格很独特。这也是我们选编此案例的一个理由。教师如何记录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何跳出来带着研究的眼光看待每天都发生着的普通而又平凡的课堂,如何在这些普通而又平凡中寻找、反思教育者的快乐和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沈老师的这篇案例也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从沈老师的教学中,我们感受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友善、和谐的关系,从“闯关”内容的设计,我们又清楚地看出教师为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所付出的心血。无疑,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也不断增强了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交通与数学 篇10

  《交通与数学》是我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北师大教材第五册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除法、周长之后安排的一个综合练习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与交通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节课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知识准备,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运用乘除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在自我教育的情境中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培养学生安全交通意识;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课共设置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二、师生合作,解决问题;三、联系实际,培养能力;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其中二、三环节是教学重点部分。在第二环节中,师生合作通过探究、发现、解决小东上学、放学路上遇到的数学问题,从而教给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在第三环节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在“导入”环节主要作用是使学生初步感知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第四环节中拓展的目的是打通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将课上所学习时延伸到课下、深化本课主题。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流程的说明与反思。通过课堂实践,我认为本课以下几方面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改善生活,实践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的情境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导课时,和学生共同分享周日的快乐,让学生感知交通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将课本52页的第一题和课本53页的第三题进行教材重组排序,创设了故事人物小东上学、放学路上遇到的一连串和数学有关的数学问题情境。这些数学问题实际上是学生每天可能经历,只是从未注意的问题。课堂上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较贴近,从课堂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解题的兴趣被极大限度的调动,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在认识交通标志环节上,改变单一的说教形式,创设了活动情境“我是小小交通宣传员”。请学生教大家认识交通标志,讲交通小常识。学生积极地展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内容,调动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课堂气氛活跃。 

  2、打破封闭的40分钟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连贯性,初步获得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课标》中指出: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应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本节课,我尝试让学生初步感知获得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搜集数学信息,如:你一分钟走多少米?你从家到学校大约多少分钟?找找交通中有没有数学问题。有了课前的收集过程,使学生本堂课的活动有所准备。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解决小东上学、放学路上的数学问题,从“做数学”中感受到了处理数学信息的方法,运用刚学到的方法,设计了“你是否遇到了和小东一样的问题?”和“你还能解决哪些交通中的数学问题?”两个实践活动的环节。学生在此环节运用掌握的发现与解决的方法处理课前自己搜集到的和自己已掌握的数学信息。大部分学生基本能模仿小东上学、放学路上遇到的数学问题来发现并解决自己的数学问题。但课堂上仅是使学生感知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可以解决交通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在第四环节中,布置了推荐作业“说说你还知道的交通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去生活中发现、实践本节课所学到的方法。打破了课堂40分钟的界限,使课前的学习有所准备,课下有所延伸。 

  3、本节课虽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但并不是一节单纯的实践课,还是一节综合练习课。本节课还承载了一定“练”的任务,为了学生本节课“练”有“法”可依,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地开展,在第二环节,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此类题的原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下一环节作了充分准备。本节课虽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但也体现了数学课的特征。 

  本节课的教材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这次教学活动,我是和四年级学生一起完成的,从教学效果来看,存在着不足和缺憾。 

  1、完成教材52页的第一题,求路程及上楼梯问题。用四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三年级这些问题,问题略显简单,不具有挑战性相对来说降低了教学难度,所以在此环节教学较顺利,轻松地完成此题的教学任务,为后面“我是小小交通宣传员”环节的教学留下了充分的时间,再加上学生在课堂被调动起来的极强的表现力,次环节的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造成了在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时,大部分的学生仍在回顾次环节,一下子冲淡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2、完成53页的第三题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小东择路问题。学生解决时仍有困难,教师也在适当时运用课件引导,帮助学生来理解。但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教师运用的方法及教学语言仍不够清晰,学生对结果还不是很明白。所以此环节,还应在考虑,如何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晰的理解此题的结果。 

  初次尝试实践活动课教学,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在探究、实践中我更清晰的理解了小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课标》中指出:实践活动是以活动课为阵地,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寓教于乐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用实践的形式锻炼学生,寓教于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才能;用数学的思想熏陶学生,寓教于思,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水平。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这就决定实践活动课不同于复习课、不同于练习课。通过教学尝试,我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对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1、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体现生活性。 

  《课标》中提到:实践活动课要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活动课的形式要体现实践性,应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应让学生课前有准备,收集和本节课有关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所准备地来到课堂,这样实践活动会开展得更顺利些。课堂上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通过实践的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课前产生的数学问题。最终掌握解决生活中此类问题的方法。整个活动是通过学生联系自己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获得实践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活动课的的本质是数学课。首先要认识到实践课是“课”不应随意改为玩玩耍耍的活动。它也不同于练习课,不同于复习课,。实践活动课前、课后布置的任务是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经历观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一般数学方法,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等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都仍然体现了数学课的特征。所以在实践活动中,不能仅仅图热闹搞一些活动,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掌握数学方法,提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但也不能上成以练为主的练习课,和以复习梳理为主的复习课、整理复习课。 

  4、 如何处理师生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的关系。由于数学实践活动课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所以学生乐于主动参加、积极投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中。同时,学生又通过自身独立探索和合作研究的体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而不是间接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因此,学生是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主角,居于主体地位。但他们的学习活动又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教师在适当时机的引导、组织和帮助对他们的学习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此时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居于主导的地位。所以,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 

  此次教学活动,仅是我依照自己对实践活动课的一点认识,进行的尝试和探索,也是想以次教学为契机与各位老师针对实践活动课该如何来上进行研讨和探索。望各位教师提宝贵的经验。

交通与数学 篇11

  〖教学目标〗

  1. 复习有关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结合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体会交通与数学的关系;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材分析〗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有趣的学习素材。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交通数学问题的一节复习课。这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个好的案例,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从一年级学生学习新教材伊始,一直把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为重点,经过一、二年级的培养,学生不但具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意识。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根据复习课的特点,我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不再是学死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大多数步行上学,结合此实际情况,更便于孩子们自主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也便于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每天上学,几点从家出发,路有多远?

  生1:我家离学校不远,十多分就到了。

  生2:我家离学校也就是体育老师测验一百米那么近,一会儿就到了。

  生3:我得乘车,等车加坐车得用20分。从车站到学校还要走10分,半个小时能到。

  师:大家估计一下家离学校的距离,算一算你每天上学放学走多远。

  生口算或笔算求出答案,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互相了解。

  (评析教师能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

  1. 师:同学们看图“小东上学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能回答你的问题。

  2. 生小组合作,提出并解决问题。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评析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大组汇报。(解决书上和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学生们容易忽略的问题。)

  生1:我提醒大家小东中午如果回家吃饭,就是4个650米。

  生2:还可以理解为2个1300米。

  师:小东家在六楼每上一层大约用12秒,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这道题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为什么?

  生3:一楼不用上,他实际就上了5层楼。

  生4:比如说我家住在2楼,实际就上了一层楼梯。

  生5:我忽略了一楼不用上楼梯。

  师小结: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说一说你家住在几楼,你上了几层楼梯。

  (评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认识,则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这一步的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互相补充、提醒。这种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让学生接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买车票

  师:小叮当要乘火车旅游,你能帮他买票吗?你能知道些什么?(出示火车硬卧票价表)

  (评析注意引导学生审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第一行是火车走的里程数。

  生2:第二行是火车票的价钱。

  生3:走得越远,票的价钱就越贵。

  师:火车行驶里程在一定范围内,我们应付给相对应的价钱,在671~700千米这个范围内的票价就是156元钱。

  师:那么大家来看第一个问题,689千米是哪个范围内的,票价是多少?买4张呢?

  生:是在第一个,也就是671~700千米这个范围内的,用156×4就求出了4张票的价钱。

  师:其余的题你自己能完成吗?

  生动手试作,大组汇报。

  (评析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

  (三)看图提问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生指生回答,并在图上指出)

  生2:最近的是哪一条,得走多少米?(生独立试做后发现,大组汇报。)

  师:你发现最近的这条路与其他的几条路比有什么不同?

  生:最近的路拐弯少,远的路拐弯多。

  (评析学生用最自然的语言说出心中对问题的理解,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同桌说一说,再跟全班同学说一说。

  生1:我知道了每天上学放学我大概走了多少米。

  生2:数学课学完了有用。

  生3:我也回去试试,走哪条路上学能快一点。

  生4:爸爸下次出差坐火车,我让他把火车票留给我看一看。

  〖教案反思〗

  1. 感知数学,体验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境化。为此,本课一开始,我就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你每天上学,几点从家出发,路有多远。”这就是数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实践中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不再是从抽象到抽象,而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过程。在全课总结和解决“小东能不能在1分内走到家”时,我多次鼓励引导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首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生活情境搬到课堂,并多次采用教材上的图,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一个个小的画面上下功夫,让孩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例如:“你家住在几楼?你回家上几层楼梯?”“你发现最近的这条路与其他几条路比有什么不同?”这些小问题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懂得了生活与数学的内在关系。

  3.关注学习,培养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经常处于问题情境之中,能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但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更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图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本节课让学生讨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从图表里能看出什么?”先让小组提问、交流,再全班进行汇报、讨论,鼓励孩子多说、多问,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4.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火车票价表”对孩子来说比较困难,对里程数与票价的关系理解得不到位,主要是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如果课前搜集一些火车票,让孩子亲眼看看积累一定的经验再来解决问题,效果会更理想。

  〖案例点评〗

  郭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如同置身于实际生活之中,在身边的生活情境中来发现问题。“原来数学离我们这么近”,学生看到的是熟悉的生活场景,学到的是身边的数学,这种情境的创设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2. 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发现方法。

  3.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再是一丝不苟的严师,而是学生的一个知心大朋友。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给予学生极大的鼓励,使学生敢讲敢想。正应验了那句话,教师给学生一份信任,学生会还给教师一份惊喜。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师适当地把握了教材的实质,抓住了教材与学生生活间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上学路上”这一问题入手,将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了学生的生活情境中。这一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教科书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的利用。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

  5.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众所周知,质疑是思维的开端,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因此,喜欢创新的外国人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喜欢思维的中国人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而让学生提出问题便成为大环境中的主流。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使学生经常处于问题情境之中,以问题推动教学。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并在对问题的交流中得出结论,提高思维水平。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交通与数学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851521291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