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数学欣赏

数学欣赏

陌上烟雨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数学欣赏

微信扫码分享

数学欣赏(通用16篇)

数学欣赏 篇1

  内容:图形欣赏、分析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欣赏图案

  呈现教材中的图案让学生欣赏。

  漂亮吗?

  这些图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如果就给一个基本的图形,你可以制作出来吗?怎样制作?

  2、其它图案的基本图案是什么?怎样制作的?

  3、活动:教材第36页。按照教材中的方法进行制作。

  三、总结

  1、在附页中设计喜欢的图案

  2、回家收集漂亮的图案,看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到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教师先指导学生设计图案。学生能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数学欣赏 篇2

  深圳市南山区大新小学【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教学目标】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2、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一、创设情境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3、 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4、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 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2、 小组内进行交流. 3、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4、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5、 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1、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要绘制的图案: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绘制的步骤:4、 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5、 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1、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2、 学生评价: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②、教师系统评价:a、 学生表现b、 作品优点、缺点c、 需要改进的地方d、 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1、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2、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观看影片中的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审美意识。 通过再次欣赏课本上的美丽图案,观察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再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以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真实感受图形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通过每位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性的评价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的能力,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六、课外拓展: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案?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感兴趣的画下来。 让学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欣赏 篇3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三角形分类》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00页的“用计算器计算”及相关练习。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使用了计算器。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突出以下三个特点:①注重计算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③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生活经历及学生的学情发展方面出发,我拟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①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

  ② 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计算中体会计算器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③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4、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主次轻重处理好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初步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三、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勤于动手操作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能博采众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课始时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教师根据课件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佳境。

  2、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

  让学生在“试一试”“想想做做”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中体会到计算器的优点。还让学生在“找一找”的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规律。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3、激趣法。

  根据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本课设计了“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生答)咱们今天再去逛一下金江的百惠超市,好吗?

  2、出示收银情境。师:这位收银员是小丽阿姨,她每天要收上千人的购物款。你们看小明买了4支铅笔。(出示小明拿了4支铅笔,并标明每支2元),谁能帮小丽阿姨口算一下,小明应付多少钱?指名回答后,一位叔叔买了一部电视机2859元,一台电冰箱2507元,一个消毒柜628元)师问:谁又能口算出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呢?(让学生稍做思考,体会口算时的困难。)师紧接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用计算器计算)

  (以上导入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把学生带入到生活的情境中,这样既能吸引了学生,又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认识、使用计算器。

  1、师:大家认识计算器吗?你们知道计算器面板上有什么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适当小结:计算器面板上有显示器和键盘)

  2、师: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键盘上各个按键是做什么用的?(学生介绍后教师和学生一起重点认识:开机、关机、清除、数字、运算符号等按键。)

  3、师:你们知道计算器有什么作用吗?会使用它进行计算吗?(

  (三)梯级练习,巩固提高

  1、“试一试”

  765+469 3028-2965 589×76

  41600÷128 765+469-296 816÷68×27

  然后说一说: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准确、快捷)。

  (这一活动,放手让学生单独练习,使他们在操作中熟悉键盘,在操作中养成技巧,并从中体会到计算器在计算中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小就有使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意识。)

  2、比一比:课文第101页的第32题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防止学生情绪冷却和学习疲劳,又达到逐步熟练使用计算器的目的)。

  3、找一找。

  ①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式子。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 =

  ②小组讨论找出式子的规律。

  (以上题目,让学生通过利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比较得数找规律填第六个式子。既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来参与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扩展延伸。

  ①回到情境引入的最后一道题(多媒体展示)

  ②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小丽阿姨算一下,买电视机、电冰箱、消毒柜的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体会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回应了开头的引入。)

  (四)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

  (这样的总结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显示器 例题:38+27和30×18

  面板构成     开机键(ON)

  关机键(OFF)

  键 盘     清除键(CE)

  数字键

  运算键

  优点:准确、快捷

  (这样的板书设计让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

  总的来说,这堂课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学生逐步熟练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整节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我在学生学习时只是给予适可的帮助,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发挥,进行表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学而不厌,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学数学的美。

数学欣赏 篇4

  年    级

  一年级

  课     题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一

  上课教师 第  一  单元(组) 课时 一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借助主题图和实物正确地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2、抽象和理解数字的意义。 3、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主题图和实物正确地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 前置自学提纲设计 仔细观察课本p4页情境图,看看图上都有什么?你能根据图上的内容提一个问题吗?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来到新学校,你觉得这个学校怎么样?(学生自由谈对学校的印象。) 2、现在我们一起到操场上看看科技小组的活动吧!(出示情境图)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太阳”、“树”、“飞机”、“小朋友”……引导学生学会有序观察图) 4、你能根据图上的内容提一个问题吗?如:“天上有几架飞机……”(学生提不出可进行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看图方法)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要想知道“天上有几架飞机?”用什么办法?(数一数)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大家想出的办法数一数天上有几架飞机吧,注意有顺序的数数,对于能有顺序数数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天上有5架飞机,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3、你还能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后,再让全班同学或同桌解决解决。注意尽可能多的找图中的信息。

  4、1、2、3……除了表示1个太阳、2个火箭、3个小朋友还可以表示什么?

  5、对于学生提出的这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收集在“问题口袋”中,做好记录。  

  个人意见

  教      学      过      程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来数一数。

  2、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说一说要我们干什么(把每组物体与对应的数量连起来)。明白题意后,再来解决。

  3、自主练习第3题,给熊猫画五官。

  4、自主练习第6题,给学生3秒钟的时间看第六题的小鸟,学生估一估天上有几只小鸟?看谁估的最准。 估过之后,数一数验证一下。再让学生观察图上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数一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个人意见

  年    级 一年级 课     题

  快乐的校园   1—5的写法

  上课教师 第  一  单元(组) 课时 2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会写1-5各数。2、巩固对1-10各数的认识。3、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4、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 前置自学提纲设计 1、先让学生观察数字,说一说像生活中的什么东西。 2、观察各数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师:我们学会了数数,初步认识了1-5这些数。今天就来和它们做好朋友,学会写这些数,好吗?二、观察字型,学习书写 1、先让学生观察数字,说一说像生活中的什么东西。 2、观察各数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书空,记笔顺。 4、描红,并尝试书写新课标第一网 “1”这个数字让学生自己来写一写就行了。“2”和“3”先让学生观察观察数字在格中的位置,教师在黑板的“田”字示范,学生描红。最后在空格中再书写两个。“4”、“5”这两个数字先让学生观察,再书空练习,最后让学生写一写、比一比,同位互相纠正。  

  个人意见

  教      学      过      程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2题,按照题目设计,先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数,再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点子图,最后进行1-5写数练习。 2、自主练习第4题,初步渗透统计思想,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旁边的表格要我们干什么?学生能填对数就可,不做过多要求。 3、自主练习第5题,学生观察,让学生把题意先看清楚,说一说这道题让我们干什么。(根据给定的数涂出对应的圆圈个数,只要涂的个数与数字对应就可)再引导学生找出排列规律,初步认识单数和双数。  

  个人意见

  板书设计

  1、2、3、4、5  年    级 一年级 课     题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二

  上课教师 第  一  单元(组) 课时 3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序数表示的意义,理解第几的含义。2、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4、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 前置自学提纲设计 1、 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2、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在课间你们都喜欢做什么游戏? 2、我们的操场上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景图)二、提出问题 1、  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1)     独立看图(2)     汇报观察结果 2、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     独立思考(2)     组内交流(3)     组间交流三、解决问题 1、注意从学生的问题中筛选出这节课要学的序数问题,如“扎辫子的小女孩排第几?” (教师随机板书问题) 2、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进一步解决学生刚才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如:穿白衣、黄鞋的男孩排第几…… 全面解决图中的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第几的含义。  

  个人意见

  教      学      过      程

  四、拓展应用 1、同学们,我们很快要开家长会了,你要把自己座位的位置介绍给爸爸妈妈,怎么说能让他们听清楚呢?学生介绍,如“在第几排,从前面数第几个?或从后面数是第几个?”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说得对不对。 2、自主练习第1题谜语导入:你猜猜谜底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这条彩虹,根据题目中的要求区分颜色和给彩虹涂颜色。 3、自主练习第2题按数序连线,连后说说象什么? 4、自主练习第3题先让学生把图意说清楚,解决黄色的小鸟有几只?绿色的小鸟排第几?然后比较两个4表示的意义。 5、自主练习第8题按题目要求数一数说一说小动物的只数和顺序,再填一填。渗透有关位置的初步知识。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  

  个人意见

  年    级 一年级 课     题

  快乐的校园    6—10的写法

  上课教师 黄慧 第  一  单元(组) 课时 4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学写6—10各数。2、初步渗透数的组成、按群计数和简单的找规律。 3、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学写6—10各数 前置自学提纲设计 1、先让学生观察数字,说一说像生活中的什么东西。 2、观察各数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师:数学王国今天可热闹了,原来数字娃娃在开会,6、7、8、9、10 五个数字有意见,因为1-5五个数早和小朋友们认识了,大家都会写这五个数了,可6-10 还没机会和大家作好朋友,它们都等不及了,你看它们来了。(板书:6、7、8、9、10)二、合作学习,探究方法 1、师:今天,如果你仔细观察,学会写这些数字,把它们写得很美,它们就会和你成为好朋友。 2、学习6的写法(1)看字型:你看小6先来了,出示6(在田字格中的写法)。 看看它象什么?(生说,表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2)学写法:看一看、说一说它在格中的位置和布局(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说)。(3)写一写,自己试书空,师指导书写。 3、学习7、8、9、10的写法(1)师:7、8、9、10也等不及了,它们在书上第9页等着你哪。(2)看书自学:学生自己观察字型,他们分别象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先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充分交流。(3)自己学习各数的写法。先书空练习,再尝试书写。 4、你学会了吗?有问题吗?你觉得哪个数字最难写?请学生当先生进一步指导书写。  

  个人意见

  教      学      过      程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4题写数练习。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第一行和第二行分别要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指导,弄明白后然后再正确地写数。 2、自主练习第5题借助碗和帽子图,渗透数的组成。练习时,可以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来理解数的分与合。在此基础上,扩大练习量,教师再自行设计其他数的分与合的练习。 3、自主练习第6题饭前准备筷子的情境图。主要让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两个两个的数,渗透按群计数。练习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填空“准备了( )根筷子”。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也可以一双一双地数,还可以根据碗的个数来确定。此题可利用学具帮助数数。数完后,注意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数数方法。 4、自主练习第7题这是一道简单的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放手让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再到附页中找到对应的图来贴一贴,然后同位互相交流排列的规律。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个人意见

  板书设计

  6、7、8、9、10  年    级 一年级 课     题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三 上课教师 第  一  单元(组) 课时 5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借助“拔河”的情境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以及相等的关系。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操作学具来比较数的大小。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读出关系式。3、建立初步的数感,学会观察、操作学具。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读出关系式。 前置自学提纲设计 观察课本p12页信息图,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你想问些什么?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进行一场拔河比赛好吗?(左边队选10人,右边队选9人,教师当裁判,比赛开始。)

  2、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你想问些什么?

  (不能开始,两边的人不一样,这样不公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师:是呀,为什么比赛不能开始?

  学生你说我讲,自由发表见解,最终发现两边人数不一样多。讨论过程中,解决如何知道左边的人数少?右边的人数多?

  1、  探究方法:怎样能够让别人一下子就看出哪边拔河的人多?

  (1)数一数

  (2)排一排

  (3)用学具摆一摆。

  同桌研究探讨摆圆片的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最终目的是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通过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明白左边比赛的人数有9人比右边比赛的人数10人少,由人数的多少引出数的大小。

  3、全班交流。

  4、认识>、<

  (1)师:同学们像这两个队人数不一样多,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两个符号来表示。今天老师就把他们介绍给大家,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长的可像了,先请他们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吧。介绍两个符号(出示符号后学生能介绍由学生完成)  

  个人意见

  教      学      过      程

  人数不一样多可以写成9<10,10>9(介绍读法和写法)

  (2)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

  7○4       8○6      5○8      7○10

  5、(1)师:让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一看,怎样才可以开始比赛哪?(左队减1人或右队加1人。)现在可以开始比赛了吗?为什么?你能和你的同桌说说吗?

  (2)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来摆一摆,怎样能让别人很容易的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一一对应摆)

  (3)认识=,学习9=9或10=10读法和写法。

  6、比较拉拉队的人数

  师:小朋友们都非常的爱自己的集体,不参加比赛的同学都当拉拉队员,哪边的人数多?你能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来表示哪边的人多吗?(自己尝试解决)

  7、说一说:这节课你认识了谁?它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在本节课上的收获。

  8、问题口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把它放进问题口袋里。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利用学具操作巩固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数的大小。

  2、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讲题意,再独立完成。

  个人意见

  年    级 一年级 课     题 快乐的校园    比较大小自主练习 上课教师 第  一  单元(组) 课时 6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于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能够正确的使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 2、初步建立数感和逐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巩固对于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能够正确的使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  前置自学提纲设计 自主练习3、4、5、6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还记得前一节课我们认识的三兄弟吗?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二、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先独立数叶片,然后说说后面的几大于几和几小于几,可以怎样填。 2、自主练习第4题涂一涂,比一比。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第一个,然后学生独立完成后两个。注意引导学生分清比较的是什么,谁多谁少。前两道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填出不同的答案。 3、自主练习第5题找规律画一画。引导学生找规律时,要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可以让学生说说后面的比前面的多几。 4、自主练习第6题玩一玩,比一比。开放性的游戏(剪子、包袱、锤游戏)。练习时,教师先要介绍游戏的规则,同位之间先试一试,再开始正式做游戏。每次赢的同学可以得到一粒石子(可用学具代替),每十次作为一轮。比完一轮,按照提供的方式记录比赛的结果,比较数的大小。为了让学生玩得开心,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和自由。三、聪明小屋想一想,怎样能让两块草地上的小鸡只数同样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个人意见

  教      学      过      程

  4、自主练习第6题玩一玩,比一比。开放性的游戏(剪子、包袱、锤游戏)。练习时,教师先要介绍游戏的规则,同位之间先试一试,再开始正式做游戏。每次赢的同学可以得到一粒石子(可用学具代替),每十次作为一轮。比完一轮,按照提供的方式记录比赛的结果,比较数的大小。为了让学生玩得开心,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和自由。三、聪明小屋想一想,怎样能让两块草地上的小鸡只数同样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个人意见

  年    级 一年级 课     题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四 上课教师 第  一  单元(组) 课时 7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的不同含义,会读、写数字0了。 2、能比较0和其他数的大小。 3、经历创造符号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0的不同含义,会读、写数字0了 前置自学提纲设计 仔细观察课本p16页主题图,想一想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怎么表示?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现在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摘苹果好不好? 2、教师出示苹果树模型(苹果树上结满苹果,苹果上有1——10的数字),          教师提问:“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几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数板书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老师说要求,你来摘苹果,看谁听得仔细,摘的正确。” “谁能摘下数最大的苹果?” “谁能摘下数最小的苹果?” “谁能摘下比6大比8小的苹果?” “现在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几表示?”教师板书。 “哪位同学能像老师这样提要求来摘苹果?” 指名让学生提要求摘苹果,直到摘完为止。 4、教师:“现在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该怎么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探究表示方法第一种情况:如果有部分学生不知道用0表示,那就让他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表示呢?把他们想出的符号与0比较,发现0是最方便的。第二种情况:如果全部学生都说用0表示,就肯定学生的想法,并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 2、0的其他含义(1)、教师:“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用0表示,还有什么情况也是用0来表示?”“你在哪儿看到过0?”(尺子、温度计、车牌号、电话号……)(2)、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个人意见

  教      学      过      程

  3、0与其他数的比较。 “0与1,2,3……等数相比,是大还是小?”怎样排队? 4、0的写法(1)教师:“既然已经认识了0,那么,你会写0吗?” 如果有的学生说会写,就让他到黑板上写一个,大家一起来评论一下他写的怎样。(2)0的形状像什么?(3)教师在田字格上教学0的写法。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 5、做游戏:进一步理解0和其他数的含义。教师说数,学生拍手、举小棒、伸手指。同位合作,好朋友合作。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这个题主要是巩固0——10的数序。先按顺序连线,再看像什么。 2、补充按顺序填数。进一步巩固0——10的数序。(  )1(  )(  )(  )5(  )(  )(  )( )8 7( )( )( )( ) 3、自主练习第2题。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说出的理由合情合理,就是正确的。 4、自主练习的第3题。这是一道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题。在明确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个人意见

  年    级一年级课     题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上课教师第  一  单元(组)课时8课型复习教学目标

  回顾整理“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所学的全部知识,并加以巩固。

  教学重难点整理“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所学的全部知识前置自学提纲设计整理“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所学的全部知识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整理

  1、教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中,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不完整或遗漏的地方教师补充。

  二、巩固练习

  结合教科书第18页的情境图,说说自己在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都学会哪些知识。

  1、会数、读、写10以内的数,0的认识。

  教师:“你能从图中找出有关数数的知识吗?”(图中有什么?各有多少?)数数的时候,注意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数完后,将结果统计在图下的统计图中。(图中没有小狗,因此小狗的只数是0只。)

  2、比较数的大小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数了图中各种东西的多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重点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1)       统计图中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每人至少写出5组。

  (2)       补充练习:

  5( )6           8(  )5       0(  )1

  个人意见

  教      学      过      程

  3、基数和序数

  (1)教师:“你能从图中找出几个和第几方面的知识吗?”

  学生从图中任意寻找有关基数和序数的知识,对于合适的和能解释得通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最后引到图中的一排小花上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的两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全班解答或同位解答。(2)练习:

  请第一列第五个同学站起来。请第三列的前四个同学站起来。

  学生提类似的问题进行练习。

  三、丰收园       

  1、教师:通过“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是否积极发言了?在小组和同位合作学习的时候,你是不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课堂上你提出过问题吗?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你认真思考了吗?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回忆自己的表现,教师指导学生把相应的苹果涂上颜色。

  个人意见

数学欣赏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

  3、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点:

  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

  教学难点:

  验证掷硬币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1/2.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硬币,小组调查表,骰子,透明容器,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动手体验

  情景一、同学们喜欢运动吗?

  师:你们平时课后都喜欢那些运动?(提炼:跳皮筋 投篮等)

  每次玩之前要决定谁先来,你们是怎么解决这问题的?

  (猜拳:石头,剪刀,布,谁赢谁先。)

  师:老师小时候也玩过,今天我也想和你们一起玩玩猜拳游戏。找一个同学上来,其他同学做裁判玩游戏。

  师:玩完了游戏,我们这是数学课,那我们应该讨论点数学问题,那在游戏中有什么数学问题呢?

  讨论:每次比赛前老师都有取胜的可能性是吗?取胜的可能性有多大?

  (孩子可能说是:1/2  1/3 …  要请说出理由。)

  理解等可能。

  胜负平地可能性都是公平的,但是游戏的结果难以预料的。这就是游戏的魅力。

  情景二:看过足球赛吗?

  (课件出示:抛硬币解决)那么大家觉得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

  师:也就是说,硬币抛出后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师: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

  1/2;  50%; 0.5

  师:你是怎样想的

  师:那掷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 为什么?(板书:正面:1/2 反面:1/2)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我抛掷10次,正面大约可能出现多少次

  (大约可能是5次)

  师:为什么

  (因为正面出现可能性是1/2.)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师:那么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2,就进一步说明了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实际操作的时候又是怎么样的呢?想不想试一试,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出示课件实验要求):

  1,同桌三人为一小组,每人各抛硬币10次,其他同学把结果记录下来;再由大组长统计本组的总计情况。

  2,试验完成后思考: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有什么关系.

  记录表格:

  抛硬币次数

  正面朝上次数

  反面朝上次数

  学生1

  10

  学生2

  10

  学生3

  10

  总计

  30

  实验结束后汇报:

  师: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

  (有些组正面朝上的次数是总次数的一半,有些组少一点,有些组多一点,但是全班加起来接近总次数的一半.)

  师: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有这么多的发现,我们会发现有些组正面朝上的次数不一定是总次数的一半,有些组少一点,有些组多一点,但是全班加起来正面朝上的次数就比较接近总次数的1/2.

  师:其实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也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实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出示统计数据)

  历史上一些著名数学家做抛硬币试验的数据

  试 验 者

  抛硬币次数

  正面朝上的次数

  反面朝上的次数

  抛硬币次数

  德.摩根

  4092

  2048

  2044

  2046

  蒲丰

  4040

  2048

  1992

  2020

  费勒

  10000

  4979

  5021

  5000

  皮尔逊

  24000

  1

  11988

  1

  罗曼诺夫斯基

  80640

  39699

  40941

  40320

  师:随着抛掷次数的不断增加,正面朝上的次数会怎样?(正面朝上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总次数的1/2.)

  师:那么反面朝上的次数呢?

  (也一样,会越来越接近总次数的1/2.)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原有的学习经验.初步渗透公平的规则意思,使学生产生探究的需要.

  通过实验,既体现出概率的统计意义,又渗透了实验结果和概率的区别与联系.当实验的次数越多,频率就越稳定,这个稳定的结果就是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游戏活动,体验可能性

  1、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出示飞行棋游戏)

  师:玩过这种游戏吗 怎么玩?

  师:今天在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我设计了跨步游戏,掷到几就走几步,谁先到终点算胜利行不行?

  师:好,我把全班分成3个队,左边为红队,中间的为蓝队,右边的为黄队,每队选一个代表.

  师:哪个队愿意先走 (所有学生都举手)既然大家都想先走,我们就用转转盘的方式决定好吗

  活动情景一

  (出示转转盘)(不公平)

  讨论问什么不公平?怎样改变就公平了?

  师:是相等的,是不是那么我们来决定一下哪队先走的次序.同学们喊停我就停.

  活动情景二

  (确定走的次序后准备玩游戏并出示骰子.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

  师:决定了要走的次序了,那这有两个骰子看清楚了吗

  每队再上来一位代表选择骰子?(学生都选择正方体的骰子)

  师:如果是你会选哪个为什么?

  讨论为什么要选正方体的骰子?

  师:好了,同学们和我们这3个队的代表都选择了用这个正方体骰子做游戏那我们就用它来做游戏行吗 (师生共同做完游戏)

  师:有的队啊,输了,如果我们再玩一次的话,那么大家想一想,输的队有没有可能赢. 为什么呢?

  师:那就是说每个队输赢的可能性能不能确定啊

  师:那么每个队输赢的可能性是1/3,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使学生得到"这样做不公平,因为指针停留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进行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通过选骰子玩游戏,让学生亲身感受正方体每个面朝上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是相等的,而长方体由于各个面的面积不相等,所以每个面朝上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也有所不同.)

  三、实践应用 思维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能够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了,说的非常好.请大家再看这.老师这有一个不透明塑料袋,猜一猜里面有什么 (出示不透明塑料袋)?我来告诉大家,里面是乒乓球,一种是黄色的,一种是白色的,如果我从里面随意摸出一个乒乓球,摸出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

  1、那么你们还能否确定摸出白乒乓球的可能性?(不能)

  2、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你想知道什么条件

  3、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数量.(出示1个白乒乓球,6个黄乒乓球)

  4、现在你认为摸到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5、那摸出黄乒乓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6、那么要使摸到白乒乓球的可能性变成1/9,这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7、那么想一想,只可能加两个黄乒乓球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拓展训练,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由定性感受过渡到定量感受,让学生明白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什么有关,进一步丰富对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都非常善于思考,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件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例如采取按游戏,取胜的可能性是1/3,抛掷硬币,正面或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2来表示,刚才我们投掷骰子,每个面出现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6来表示,那么这些知识在数学上都叫做概率.概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应用广泛,比如天气预报,降水概率,航天发射等等都应用了概率的知识。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探讨在这里,有关可能性的其他知识,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

  可能性

  胜

  老师    负      同学              正面:1/2             白球:1

  平                        反面:1/2             黄球:6                                                                

  等可能                                          可能性:1/7

数学欣赏 篇6

  《1亿有多大》是第一单元学习结束后的一节综合应用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 重研究方法的训练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教师以“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为研究素材,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方法的训练上。“怎样才能知道1亿张纸的厚度?”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这种思想,学生再遇到像“1亿粒米有多重”、“一亿枚硬币摞起来有多高”这样的问题,便可以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引导学生组织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本节课的主旨,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亿有多大。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活动小组的结合,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切实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

  三、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中不仅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注重让学生领悟教学思想方法。如一亿张纸的高度无法测量,学生想到可选测量一百张或一千张纸的高度,再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一亿本书铺开的面积难以测量,就以测量一本书的面积,在推算一亿本书的面积,这样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有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教学反思:这节活动课,我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经历猜测、实验、推理等过程,自主完成研究活动,从而充分感知1亿这个数有多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一开始上课,我设计了猜想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我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让学生猜想1亿有多大。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 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有的学生说:“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小山那么高吧!1亿粒大米能装满一个房间吧!有的学生说:“大米粒太小,能装满一个衣柜吧!”还有些想法不合实际,但我并未扼杀学生的想象,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使他们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给学生10条鱼,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注重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1亿张纸的高度无法测量,学生想到可选1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高度,再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1亿本书铺开的面积难测量,就测量一本书的面积,这样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积累了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加了学习成功的经历,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1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1亿有多大,那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有的学生准备了一定数量的稿纸、有的学生准备米粒、或一定数量的1元硬币……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准备的东西自由结合成活动小组,各组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等,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事实说明,学生的内在潜力是很大的。

  通过实验他们推算出了:1亿张纸有6000多米高;1亿本数学书的面积约315公顷;1亿粒大米约1吨重……。学生通过实验推算出了结果,但这些结果比较抽象,很难想象出来,我适时出示了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学生不禁唏嘘一片。一亿张纸摞起来竟然有3个多王屋的天坛峰那么高;1亿本数学书有74个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学生直观的感受了1亿的大小。整节课,我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去探究,切实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课中我有点遗憾:就是当有学生问用数学书整本数的页数研究的问题,我却说: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我如果再放手一点,让他按自己的方案研究那课应该更精彩,亮点也会更多的吧!就是确定研究方案、载体、方式这一环节没能与学生深入讨论,大胆让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研究,今后要多灵变,灵通些,课上得更好些。

  以上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一亿有多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欣赏 篇7

  教学内容:教材23---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探索活动中,初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猜想、验证、推导等活动,逐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在猜想、验证中,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操作,发现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平行四边形纸板、剪刀、活动框、三角板。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入。

  师:我们团结小学2007年搬进了崭新的教学楼,你们想不想再看看我们的教学楼呢?那就跟我走吧!(出示课件)看过之后,你想说些什么吗?学校为了更好的美化校园,想在操场上铺草坪,决定让我们五年组承担两块绿化区的平整任务。你们有没有信心出色地完成任务?那我们就先来看一看第一块绿化区吧!(课件出示不规则图形)这块绿化区有多大,你能算出来吗?那就快动笔算算吧!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

  他能用数格子的方法很快得数出这块绿化区的面积是12平方米,不错!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指名说)这位同学用剪拼的方法把这个不规则的图形变成了长方形,然后用“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公式求出这块绿化区的面积,真聪明!

  师:其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可以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先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再来计算。(板书:转化)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经常用到。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第二块绿化区,好吗?(出示平行四边形)这是什么图形?你知道有关它的什么知识呢? 对,它不仅有两组对边平行,还有底和高呢!那你会计算它的面积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猜想验证,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

  师: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那么,大家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生猜测。

  2.操作验证.

  师:看来许多同学都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那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现在,我们就来当一次小科学家,来验证刚才的猜想,好吗?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生汇报.

  师:老师和你们想的一样,并为你们准备了学具袋,快打开看看吧!

  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在平行四边形上画出方格图呢?对,是想让大家用数格子的方法来研究。那剪刀和三角板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是让大家用剪拼的方法来研究。

  如果你对这两种验证方法还不太明白,可以和同桌交流,还可以寻求数学书的帮助。现在就请你们小组合作,利用学具选择喜欢的方式来验证吧!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师:你们验证出结果了吗?谁能把验证的结果和理由说给大家听?生汇报,全班交流。

  你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验证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很好!谁还有不同的验证方法?

  对,我们还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将三角形平移到左边,请同学们看,我们应该这样操作。(操作演示)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们,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

  那么,谁能结合平行四边形和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把自己剪拼验证的过程说清楚?生汇报。

  谁来评一评,他汇报的怎么样?评价的很好,这组同学不但通过验证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而且能有条理、清楚的把验证过程说完整。真不错!还有不同的验证方法吗?

  师:那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更适用呢?对,用剪拼的方法来验证更准确、更适用。看来,咱班的同学非常善于思考,能用不同的剪拼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还能用转化的思想方法验证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将公式补充完整)这种转化的方法对我们以后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同学们刚才通过动脑筋、动手验证,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真了不起!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齐读这个公式吧!

  4.用字母表示面积公式。

  师:这个公式写起来很麻烦,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呢?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么公式可以写成(生说,师板书:s=ah)

  5.运用公式计算。

  师:你们会用这个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那好,请你计算出第二块绿化区的面积,(出示平行四边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汇报。

  原来,我们承担的两块绿化区是同样大的,都是12平方米。

  二、拓展深化。

  1.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接下来有更大的挑战在等着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

  这是四年组的绿化区,我们的挑战任务就和他们有关。谁敢来接受第一关挑战?

  请看题目1: 淘气这样算:3×2.5=7.5平方米

  笑笑这样算:3×1.5=4.5平方米

  谁算得对?你是怎么想的?也就是说这块绿化区的面积是4.5平方米。

  那如果用斜边上的这条高来计算面积,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斜边的长度。这就是第二关挑战,谁敢试一试?

  课件出示题目2:请根据斜边上高的长度,计算出斜边上底的长度。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让板演的学生说说怎么想的?这位同学讲的真好!刚才我们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又知道了高的长度,所以直接用“面积÷高”就可以求出斜边上底的长度了。

  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今后我们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应该注意什么?对,要注意底和高相对应。

  2.淘气今天也学会了这么多知识,非常高兴.星期天,他和笑笑去动物园玩,发现许多小动物的家是平行四边形。淘气说孔雀的家笑笑说熊猫的家大,他们发生了争执。你们能帮帮他们吗?(出示教科书24页第二题)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生组内交流。究竟谁的家大呢?谁来告诉大家。好,你来说。

  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了原来孔雀和熊猫的家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相等的。

  大家不仅有接受挑战的勇气,更有克服困难的过人智慧,老师真佩服你们。

  刚才,大家帮学校、淘气和笑笑解决了问题。现在老师也遇到难题了,谁能帮帮我呢?这么多同学帮我,我真是太高兴了。

  我这有一个相框。(出示活动框)有一天,我不小心把他碰歪了,它的面积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请你们小组内研究一下,谁找到答案就告诉我,好吗?生讨论,指名汇报。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知道了原来是底没变,高变小了,所以面积也变小了。真是合作力量大!同学们再一次用智慧帮助了老师,太感谢你们了!

  三、全课总结。

  好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了,你在这节课中都学会了什么?生汇报。是呀,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勇于猜想,勤于动手实践,挑战自我,不断取得进步!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了。谢谢大家!

数学欣赏 篇8

  正月十五过后就要上学了,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是小学六年级数学寒假作业详解版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填空题:

  1.用简便方法计算:

  (1+1/2+1/3+1/4)×(1/2+1/3+1/4+1/6)-(1+1/2+1/3+1/4+1/5)×(1/2+1/3+1/4)=1/6.

  解:设

  1/2+1/3+1/4=a,1/2+1/3+1/4+1/6=b

  =(1+a)×b-(1+b)×a,

  =b+ab-a-ab,

  =b-a,

  =1/6

  2.某工厂,三月比二月产量高20%,二月比一月产量高20%,则三月比一月高44%.

  3.算式:(121+122+…+170)-(41+42+…+98)的结果是偶数(填奇数或偶数).

  4.两个桶里共盛水40斤,若把第一桶里的水倒7斤到第2个桶里,两个桶里的水就一样多,则第一桶有

  27斤水.

  5.20名乒乓球运动员参加单打比赛,两两配对进行淘汰赛,要决出冠军,一共要比赛19场.

  6.一个六位数的各位数字都不相同,最左一位数字是3,且它能被11整除,这样的六位数中最小的是301246.

  7.一个周长为20厘米的大圆内有许多小圆,这些小圆的圆心都在大圆的一个直径上.则小圆的周长之和为 20厘米.

  8.某次数学竞赛,试题共有10道,每做对一题得8分,每做错一题倒扣5分.小宇最终得41分,他做对 7题.

  9.在下面16个6之间添上+、-、×、÷,使下面的算式成立: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1997. 6×(6×6×6+6×6+6×6+6×6+6)+6+6+6+6÷6

  10.若x=

  ,则x的整数部分为110.

  二、解答题:

  11.如图中,三角形的个数有多少?

  首先数出单一的小三角形是16个,再分类数出由4个小三角形组成的稍大的三角形,顶点朝上的是3个;顶点朝下的是3个;然后合并起来即可.

  解答:解:根据图形特点把图中三角形分类,即一个面积的三角形是16个;还有一类是4个面积的三角形,顶点朝上的有3个,顶点朝下的也有3个;

  故图中共有三角形个数为:16+3+3=22(个).

  答:图中一共有22个三角形.

  12.某次大会安排代表住宿,若每间2人,则有12人没有床位;若每间3人,则多出2个空床位.问宿舍共有几间?代表共有几人? 根据题意,当每个房间增加3-2=1个人的时候,原来12个没有床位的人都有了床位,还多出2个床来,也就是说,每个房间增加一个床位,就会多出12+2=14个床,所以一共有(12+2)÷(3-2)=14(间)房,再根据题意就可求出总人数.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得宿舍的间数是:(12+2)÷(3-2)=14(间); 那么代表的人数是:14×2+12=40(人).

  答:宿舍共有14间,代表共有40人.

  13.现有10吨货物,分装在若干箱内,每箱不超过一吨,现调来若干货车,每车至多装3吨,问至少派出几辆车才能保证一次运走? 分析:假设每箱货物的重量相等,10吨=10000千克,3吨=3000千克;然后按照分装11箱,12箱,13箱,14箱进行分析所需的汽车的辆数,进而列式得出结论.

  解答:解:假设每箱货物的重量相等,10吨=10000千克,3吨=3000千克;

  (1)分装在11个箱内,

  10000÷11≈909(千克)--每箱的重量;

  3000÷909≈3(箱)--每辆车最多装几箱;

  11÷3≈4(辆)--需要汽车的辆数;

  需要派出4辆车才能保证一次运走;

  (2)分装在12个箱内,

  10000÷12≈833(千克)--每箱的重量;

  3000÷833≈3(箱)--每辆车最多装几箱;

  12÷3=4(辆)--需要汽车的辆数;

  需要派出4辆车才能保证一次运走.

  (3)分装在13个箱内,

  10000÷13≈769(千克)--每箱的重量;

  3000÷769≈3(箱)--每辆车最多装几箱;

  13÷3≈5(辆)--需要汽车的辆数;

  需要派出5辆车才能保证一次运走;

  (4)分装在14个箱内,

  10000÷14≈714(千克)--每箱的重量;P>

  3000÷714≈4(箱)--每辆车最多装几箱;

  14÷4≈4(辆)--需要汽车的辆数;

  需要派出4辆车才能保证一次运走;

  综上所述,得出至少派出5辆车才能保证一次运走;

  答:至少需要5辆车才能保证一次运走.

  14.在九个连续的自然数中,至多有多少个质数?

  分析:由题意,例如:在2、3、4、5、6、7、8、9、10这9个数中,有4个质数,这也是最多的,因为任意连续9个自然数中至少有4个偶数,剩下的五个奇数中至少有一个是3的倍数.

  解答:解:这个问题依据两个事实:

  (1)除2之外,偶数都是合数;

  (2)九个连续自然数中,一定含有5的倍数.以下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九个连续自然数中最小的大于5,这时其中至多有5个奇数,而这5个奇数中一定有一个是5的倍数,即其中质数的个数不超过4个; ②九个连续的自然数中最小的数不超过5,有下面几种情况: 1,2,3,4,5,6,7,8,9;

  2,3,4,5,6,7,8,9,10;

  3,4,5,6,7,8,9.10,11;

  4,5,6,7,8,9,10,11,12;

  5,6,7,8,9,10,11,12,13;

  这几种情况中,其中质数个数均不超过4.

  综上所述,在九个连续自然数中,至多有4个质数.

数学欣赏 篇9

  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

数学欣赏 篇10

  课题:§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

  ~全面调查举例

  如东县实验中学    张晓兵

  一、教学目标 

  ⒈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等活动,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掌握全面调查的方法;

  ⒉通过学习,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⒊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培养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方法;

  难点是收集数据和描述数据。

  三、教学过程 :

  1、创设问题情境

  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合理的收集、处理信息已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举个例子,你们是如何选出班长的呢?

  在刚才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为什么要收集数据并处理数据呢?因为数据处理能够使问题变得更简明、更易于解决。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是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我们将在“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中学习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一些基本方法。通过调查活动,我们会进一步感受到数据充满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数据处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解决很多问题。我们就从“全面调查”开始我们的学习和研究。

  2、用心想一想

  什么是“全面调查”?如何进行“全面调查”呢?首先请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如图,是六种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你知道本班同学喜爱这些动物的情况吗?

  (展示图片)

  怎样解决以上问题呢?首先应该做什么?

  首先要收集数据。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收集数据?我们一般用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为此我们要设计调查问卷。请你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并说明你这样设计的理由?(调查问卷应简明扼要)把你的设计方案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形成小组内一致的方案。展示调查问卷,采用其中的一个调查问卷开始收集数据。

  调查问卷              年    月    日

  学号

  性别

  你最喜爱的动物的编号(只写一种)

  (利用调查问卷,可以收集到全班每位同学最喜爱的动物的编号——数据,再根据这些

  数据进行统计)。按照座位顺序排出这些编号,得到若干数据,从这些数据中,你能看

  出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吗?(很难一下子看出来)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调查结果,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办法可以用来整理数据呢?——一般用表格来整理数据。

  首先确定表头“全班同学最喜爱某种动物的人数分布表”;

  表格通常由行和列组成,表格中的栏目有哪些?如何简单明了地累计数据呢?

  解释“划记法”——“正”字的每一划代表一个数据。(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划记法”又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如选举唱票等)

  当然,统计表格还可以设计成不同的式样,但要简单、清楚,有利于突出数据的分布规律,上面这种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格式。你发现表格中的各数据与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各数据和等于总数,各个百分比和等于1)你能利用我们刚刚研究得到的结论解决一些问题吗?

  3、仔细算一算

  为了了解初一(1)班女学生身体发育情况,某中学对初一(1)班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一次测量,所得数据整理后,列出身高分布表如下:

  初一(1)班女学生的身高分布表

  100 %

  50

  合计

  4 %

  2

  165.5-169.5

  N

  8

  161.5-165.5

  30 %

  15

  157.5-161.5

  40 %

  M

  153.5-157.5

  8 %

  4

  149.5-153.5

  2%

  1

  145.5-149.5

  百分比

  人数

  组别

  表中M和N所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M=        ,N=       。

  4、大胆试一试

  联系前面学过的代数公式用几何图形直观表示,引导学生展开大胆想象,寻求几何图形形象直观地描述数据的分布规律,动手设计条形图和扇形图。

  比较表格和条形图、扇形图,它们各有什么优点?(表格在数量表示上比较确切,条形图、扇形图比较直观,两者放在一起,可相互补充,从而对数据的分布情况了解得更加清楚)

  你能利用刚学会的知识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描述“初一(1)班女学生身高分布”情况吗?(单号小组用条形图,双号小组用扇形图来描述)并请小组内交流每个人画出的条形图和扇形图,并说出你从别人的图上看到了什么?

  5、认真读一读

  例:这是某班爱好各种球类运动人数的扇形分布图

  (1)哪种球类运动最受欢迎?

  (2)哪两种球类运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最受欢迎的两种球类活动是什么?它们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4)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

  (5)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6)如果你是体育委员,准备组织全班同学去观看一场球类比赛,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你会组织观看什么比赛?

  6、尽情议一议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谈感受、体会,说想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思想方法,升华数学学习的情感。

  7、操作平台:课本P155复习巩固1、2

  课题:§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

  ~全面调查举例

  如东县实验中学    张晓兵

  一、教学目标 

  ⒈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等活动,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掌握全面调查的方法;

  ⒉通过学习,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⒊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培养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方法;

  难点是收集数据和描述数据。

  三、教学过程 :

  1、创设问题情境

  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合理的收集、处理信息已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举个例子,你们是如何选出班长的呢?

  在刚才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为什么要收集数据并处理数据呢?因为数据处理能够使问题变得更简明、更易于解决。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是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我们将在“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中学习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一些基本方法。通过调查活动,我们会进一步感受到数据充满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数据处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解决很多问题。我们就从“全面调查”开始我们的学习和研究。

  2、用心想一想

  什么是“全面调查”?如何进行“全面调查”呢?首先请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如图,是六种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你知道本班同学喜爱这些动物的情况吗?

  (展示图片)

  怎样解决以上问题呢?首先应该做什么?

  首先要收集数据。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收集数据?我们一般用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为此我们要设计调查问卷。请你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并说明你这样设计的理由?(调查问卷应简明扼要)把你的设计方案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形成小组内一致的方案。展示调查问卷,采用其中的一个调查问卷开始收集数据。

  调查问卷              年    月    日

  学号

  性别

  你最喜爱的动物的编号(只写一种)

  (利用调查问卷,可以收集到全班每位同学最喜爱的动物的编号——数据,再根据这些

  数据进行统计)。按照座位顺序排出这些编号,得到若干数据,从这些数据中,你能看

  出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吗?(很难一下子看出来)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调查结果,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办法可以用来整理数据呢?——一般用表格来整理数据。

  首先确定表头“全班同学最喜爱某种动物的人数分布表”;

  表格通常由行和列组成,表格中的栏目有哪些?如何简单明了地累计数据呢?

  解释“划记法”——“正”字的每一划代表一个数据。(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划记法”又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如选举唱票等)

  当然,统计表格还可以设计成不同的式样,但要简单、清楚,有利于突出数据的分布规律,上面这种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格式。你发现表格中的各数据与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各数据和等于总数,各个百分比和等于1)你能利用我们刚刚研究得到的结论解决一些问题吗?

  3、仔细算一算

  为了了解初一(1)班女学生身体发育情况,某中学对初一(1)班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一次测量,所得数据整理后,列出身高分布表如下:

  初一(1)班女学生的身高分布表

  100 %

  50

  合计

  4 %

  2

  165.5-169.5

  N

  8

  161.5-165.5

  30 %

  15

  157.5-161.5

  40 %

  M

  153.5-157.5

  8 %

  4

  149.5-153.5

  2%

  1

  145.5-149.5

  百分比

  人数

  组别

  表中M和N所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M=        ,N=       。

  4、大胆试一试

  联系前面学过的代数公式用几何图形直观表示,引导学生展开大胆想象,寻求几何图形形象直观地描述数据的分布规律,动手设计条形图和扇形图。

  比较表格和条形图、扇形图,它们各有什么优点?(表格在数量表示上比较确切,条形图、扇形图比较直观,两者放在一起,可相互补充,从而对数据的分布情况了解得更加清楚)

  你能利用刚学会的知识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描述“初一(1)班女学生身高分布”情况吗?(单号小组用条形图,双号小组用扇形图来描述)并请小组内交流每个人画出的条形图和扇形图,并说出你从别人的图上看到了什么?

  5、认真读一读

  例:这是某班爱好各种球类运动人数的扇形分布图

  (1)哪种球类运动最受欢迎?

  (2)哪两种球类运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最受欢迎的两种球类活动是什么?它们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4)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

  (5)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6)如果你是体育委员,准备组织全班同学去观看一场球类比赛,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你会组织观看什么比赛?

  6、尽情议一议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谈感受、体会,说想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思想方法,升华数学学习的情感。

  7、操作平台:课本P155复习巩固1、2

数学欣赏 篇11

  第四课时:小数乘法综合练习课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重点)

  2、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第二个因数比l小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小;当第二个因数比1大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大。(难点)

  口算训练

  0.9×6     7×0.08        1.87×0      0.24×2 

  0.12×6     1.6×5       4×0.25        6×0.5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 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 先判断积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2.7×0.3         5.2×0.7           1.1×2.5

  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课本第6页例5.

  (1)想一想这只非洲野狗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

  (2)我会列式计算,并进行正确验算。

  2、试做:练习一第10题

  ①自己先独立计算。

  ②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我发现了:

  三、合作探究:组内交流第10题你的发现。

  四、课堂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

  3.25×50=         2.8×0.95=       0.372×1.2=  

  0.98×2.3=        6.7×0.58=          7.06×2.4=

  2、            蒙古牛一般体重0.326吨,身高1.12米。新培育的草原红牛体重大约是蒙古牛的1.3倍,身高大约是蒙古牛的1.1倍。草原红牛的体重、身高各是多少?

  3、            一种毛线每千克58.36元,买3千克要付多少元?买1.2千克要付多少元?

  4、            食堂买来茄子和西红柿各18千克,每千克茄子2.4元,每千克西红柿3.6元.买这两种菜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检测

  1、在下面的里填上“>” 、“<”或“=” 。

  0.87×0.9(  )0.87           0.87×1(  )0.87

  0.87×1.1(  )0.87           0.87×0.3(  )0.87

  2、用竖式计算。

  31.8×1.04      7.18×6.05        0.305×0.14

  3、四年级有学生220人,五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1.2倍,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4、食品店运来350瓶鲜羊奶,运来的鲜牛奶瓶数是鲜羊奶瓶数的1.8倍。食品店运来鲜牛奶多少瓶?

数学欣赏 篇12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学习按物体的大小进行排列,并学说从小到

  大,从大到小。

  2、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能初步学习按物体大小进行排列。

  三、活动准备

  动物卡片一套(请大、中、小、小小)幼儿,幼儿操作材料

  人手一份

  四、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请来了小客人,你们西哪个知道他们是谁吗?(请出幼儿)

  2、现在老师就把他们请出来,是谁啊?是大班、中班的哥哥姐姐,后面两个是小班和小小班的弟弟妹妹,客人们来了,我们先请他们坐一下,那你们看看这里谁最大了?谁最小了?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橘子,请几个小朋友来分一分,看看哪个小朋友分的最好了。

  3、他们到我们班做完客人,还要到小青蛙家去做客人呢?那

  他们要走了,我们跟他们再见。

  4、刚才有动物宝宝们打来电话想来我们班做客,我们把他们请出来,是一群牛宝宝们,你们看到他们发现了什么啊?他们是排着队伍来的,是从最小的到最大的是吗?先在他们口渴了老师这儿有牛奶你们说怎么分好?

  (二)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牛宝宝走了,又来了一群小动物,但现在不告诉你们是谁?请

  你们轻轻地把小椅子搬回去看看到底是谁?这个小动物说我们很能干给他们排排队分一分好吃的东西好不好?

  1、鼓励幼儿大胆地操作并对操作好的幼儿进行表扬。

  2、帮助一些理解能力差或不会操作的幼儿。

数学欣赏 篇13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29页例1、例2,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同学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初步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按教科书第29页例1所示方块图制成实物或图形,并自制若干计数器供同学使用。

  教学过程:

  1.复习

  (1)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后面数出5个数来。

  ①73,74,75,76,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9,29,39,49,____,____,____,____,____。

  (2)99是几位数?再添上一个是多少,它是几位数呢?

  2.导入新课

  怎样数一百以后的三位数,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的数法(板书课题)。

  3.新课

  (1)教学例1。

  先出示一个小木块,要求同学随着教师的小木块的逐个出示,一个一个地进行数数。当数到10时提问:

  “十里面有几个一?多少个一是十?”

  教师把十个小木块换成一个由同样多木块排成的木条。

  提问:“能不能十个十个地数数?”

  随着木条的逐个出示,同学一十、二十……地数数。数到九十时提问:“它加上一个十是多少?”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多少个十是一百?”

  教师把10个小木条换成由100个小木块排成的一层木块,然后说明,刚才数数是一个一个地数和十个十个地数,一和十是已经学过的计数单位,今后数一些较大的数,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用红笔在“十、一”左边板书“百”。

  教师把木块一层一层地出示,同学一百、二百……地数数。数的过程中教师提问:

  “刚才数了几个一百,是多少?”

  “再添上一个一百是几百?”

  当数到九百时问:

  “九百里有几个一百?”

  “再添上一层,就是几个一百?是多少呢?”

  多让一些同学说一说。教师用红笔在“百”的左边板书“千”,并重述九百再添上一个百就是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出示“10个一百是一千”的结语,让同学齐读一遍。

  教师说明,百和千是我们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互相紧挨着的邻居,所以又称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让同学看教科书第29页例1的插图,要求联想刚才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一百一百地数数过程,回答:

  “十里面有几个一?十和一是什么关系?”(10个一是十,我们就说十和一是十进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百和十是什么关系?”

  “那么千和百之间是不是也是十进关系?为什么?”

  随着同学的回答,教师在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板书:10

  (即 千 百 十 一)

  \ / \ / \ /

  10 10 10

  问:“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表述这个关系,再让同学复述。

  教师稍加小结: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今后可以根据需要,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数数。

  (2)教学例2。

  ①出示计数器,让同学说一说每一档所表示的数位名称,要求从右至左按顺序回答。着重认清千在右起第几位,它和哪一位相邻。让同学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找出千位。教师在千位上拨珠,让同学回答其表示实际的数是多少。

  ②教学例2的(1)。

  出示例2的(1),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二十。

  教师结合计数器的演示,边拨珠边数数,一百零一,一百零二……拨珠过程要清楚,动作要慢一些。当数到一百零九时问:

  “再加上一个珠子,个位上就有几个一?”

  “10个一是多少,这时应该怎样拨珠?”

  “看一看各个数位上的数是怎样变化的,所以接下去要数多少?”

  接下去数到一百二十(教法同上)。每个同学再拨珠数一遍。要求数数和拨珠速度一致,一开始可以数得慢一些。教师巡视,和时给同学协助。数完的同学可以和教科书第29页例2的(1)图对照一下。

  ③教学例2的(2)。

  出示例2的(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二百零六。

  让同学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拨一百九十八。教师先拨珠并让同学数数。数到一百九十九时,问:

  “个位上再加一个珠子,九十九后面就是多少?应该怎样拨珠?这时计数器各个数位上的数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一百九十九后面的数应该怎样数?”

  多让几个同学上前面拨珠演示,并数出后面的一个数。

  “谁能说一说为什么是数二百而不是一百,不是向百位进一吗?”

  再继续数到二百零六。

  让同学再拨珠数一遍。教师巡视。

  教学完例2后,教师提问:“一百九十九加一是二百。那么二百九十九再加上一是几百?三百九十九再加上一是多少?……”

  4.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30页“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八中的第1~3题。

  (1)“做一做”中的题。同学独立拨珠数数后,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同学数数情况。例如:

  “二百九十九后面一个数应该怎样数?”

  “和四百相邻的两个数是多少?”等等。

  也可以让同学判断数数中发生的问题,以便加深认识,例如:

  “接着九百八十九后面的数是九百九十九,对不对?”等等。

  对于数数掌握较好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提问。例如:

  “谁能不用计数器,任选一题给大家数一下?遇到有困难时,仍可以请计数器帮助。”

  (2)做练习八中的第2题。指名让同学说一说。

  (3)数数接力竞赛。要求按横排数数,每排人数相等,可以拨计数器数。

  竞赛开始,教师先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拨一个三位数,每横排第一个同学立即小声地数出它后面的六个数来,并将数的第六个数拨在计数器上;下一位同学看清前一位同学计数器上的数再接着数出六个数……直至最后一个同学在计数器上拨出他数的最后一个数。数得正确且快的一排获胜。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同学拨在计数器上的数,找出数数中存在的问题,和时协助解决。

  5.作业

  练习八第1题(口头练习)。

数学欣赏 篇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每个小组一个台秤、天平和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使学生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异质分组,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条件,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动手“做数学”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想法的习惯。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价值;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2.构建新知。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猜盒子、称物体、称体重等,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3.应用拓展。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为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班级现有学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敢于向困难做斗争。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出现了个体差异。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教师自制两个相同的盒子,其中一个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满砝码,将每个盒子系上细绳。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盒子能将绳子拉断?(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将绳子向上拉,装砝码的绳子被拉断。)

  师:同样的盒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猜到一轻一重,之后让学生掂一掂这两个盒子,感受它们的轻重。)

  (给孩子创造了猜测和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在判断中树立自信心。)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我们做“背一背”的游戏好吗?(教师选择三名学生,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并说一说背的感受。)

  (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轻重,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生1:用手去掂一掂。

  生2:用秤去称一称。

  师:谁能介绍一下你都见过哪些秤?(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图片展示给大家。教师也准备一些图片,如:玻璃体重计、婴儿秤等。)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师:今天我们要用台秤和天平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认识台秤吗?(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向大家进行简单介绍,教师补充。)

  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小组人数不宜太多,2~4人学习效果比较好,要求小组长监督每一位学生读出台秤上的数字。)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给予指导和帮助。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这两袋盐有多重啊?

  生1:我们小组称的两袋盐是1千克。

  生2:我们小组的盐差一点点到1千克。

  师:也许是我们在调秤的时候有点误差,总之它是非常接近1千克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

  师:在台秤上你们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

  生:没有,我们看到了“kg”。

  师:“kg”就是……

  生:是千克的英文名字。

  教师在千克的下面板书:kg。

  (2)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然后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

  师:感觉怎么样?

  生1:很重。

  生2:掂时间长了感到很累。

  师: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3)估苹果。

  师: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掂盐的感觉。

  学生选的数量各有不同。

  师:每个小组都选好了苹果,在台秤上称一称吧,看你们估计得准不准。

  通过实践,验证了自己估计的结果,有的小组估计的质量差很多,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秤里面添苹果。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

  生1:老师,我发现我们小组选的苹果差不多大。

  生2:我发现如果是小苹果数量就多,如果是大苹果数量就少。

  师:你们说得都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生1:我觉得2瓶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生2:我认为4本书大约1千克。

  生3:老师,你的包大约是1千克。

  生4:10枝钢笔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看看它们到底多重。

  称过之后,学生发现了自己估计的质量与1千克的差距,教师要求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估计两瓶水的小组称过之后,结果是1千克多一点,当看到这个结果时,小组的成员都兴奋得跳了起来。

  (4)称体重。

  师:你们想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体重吗?你们认识体重计吗?(介绍体重计的用法)请在小组内选两名同学,先估计他们的体重,然后再称一称好吗?

  3.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猜一猜,称一称。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币有多重?(学生猜到1克、3克、10克各有不同)

  师:我们来称一称。(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结果是11克,教师板书:克和g。

  (2)掂一掂。

  师:原来1枚1角钱的硬币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枚硬币放在你们的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然后再把小组同学的硬币放在一起看是几克再掂一掂。

  (3)找一找。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重?

  生1:我的铅笔头。

  生2:一片药。

  教师将学生说的物体称一称来验证他们估计的结果。

  有一名学生张朝宇说:“我的钮扣可能比1克多,因为它大。”另一生吴瀚反驳道:“那不一定,你的扣子要是木头做的呢?”张说:“木头做这么大也能超过1克。”吴又反驳道:“也许它还是空心的呢?”

  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插话,一番争辩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铁重。小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同样重。

  师:请你们做个手势1千克铁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

  师:再想想刚才的钮扣问题,你们想说点什么?

  生:大的物体并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4.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1千克和1000克相等,因为我们小组的大袋盐是1000克,放在秤上正好是1千克。

  小组2:刚才我们称这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小组也认为1千克=1000克。

  小组3:我们小组不是称的,是看出来的,你看一袋盐上面写着500克呢!

  有的小组没有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师让他们用其他小组的方法验证一下获取这个结论。

  师:今天你们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回家要跟爸爸妈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整个教学比较成功,具体表现: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对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和氛围,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肯于思考,乐于参与。学生喜欢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猜一猜、背一背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从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探究新知之前,教师设疑: “要想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引起学生的思考。

  此外,情境贯彻于这一节课的始终。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一个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教师设计了“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情境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情境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

  2.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要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教学中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这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另外在实践过程中,明确了角色的分工,如小组内有组长、监督员、记录员等,这就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实践的全过程。

  整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尝试、实践、探索、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从学生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正是因为教师给学生搭设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才有机会去表现;才会感觉学习很轻松,思维得到了解放,也有胆量设疑、有信心回答问题,在这里找到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

  3.适时的小组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在进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的活动时,有两名学生因为扣子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争执时,教师及时地鼓励他们探讨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的问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这个讨论原来是设计在最后讨论的,在这里教师并没有按着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思维,而是随着学生的思维改变了教学设计)。学生在讨论时有点杂乱,有的认为铁重;有的认为同样重,并且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但在不同的回答中,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是这种挑战来自同学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给“扣子”的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中还要增加一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活动,特别是同伴之间的评价,这对每个学生都是很重要的,这样会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应该及时总结,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得到更大的发展。

  〖案例点评〗

  这节课真正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这节课是成功的。

  从教学设计看,教师能够关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从学生兴趣出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师自制的两个相同的小盒子让学生猜轻重等。另外,情境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学生始终处于极为轻松、愉快并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有序地合作交流,自主地思考探究。教师适时地设疑和点拨,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不断体验的氛围中,充分掌握了有关轻重方面的知识,在掂、称、估、找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数学欣赏 篇15

  中班数学教案:聪明的玩家

  活动目标

  1、尝试将6以内的物体按数量归类,并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继续学习正确目测6以内的数群。

  3、乐意主动的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教具:分类底版,6以内的实物卡片,相应数量的数卡

  学具:聪明的玩家(分类底版,6以内的各种实物卡片,相应数(点)卡等),给一样多的发花(不同排列形式的实物操作卡,雪花片),一样多的放一起(6以内不同排列形式的实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了解游戏玩法。

  1、出示分层式分类底版,各种球类实物卡。

  教师:超市里有许多的球,让我们看看有哪些球呢?它们各是几个?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数数,并能说一说自己数的方法。

  2、师幼共同讨论整理“分层货架”的规则:一样多的球放在一起

  3、幼儿示范分球,师幼共同读一读,检查分得对不对。

  4、出示3—5的数卡,

  教师:谁愿意来帮助球儿们找到运货的小推车呢?

  幼儿讨论得出:每层货架上放的球儿数量是几,就摆上数字几的卡片,把数卡放在每层货架的最后空格处。

  二、小组操作活动。

  1、介绍各组活动

  有重点的介绍“聪明的玩家”的规则

  2、小组活动与规则。

  (1)聪明的玩家

  能将6以内的等量实物放在一起,并为各底版空格处摆上相应的数(点)卡

  (2)给一样多的发花

  能用目测的方法进行6以内实物的等量判断。

  (3)一样多的放一起

  能用目测接数的方法快速辨认实物卡上的数量。

  3、教师重点观察指导“聪明的玩家”的活动。

  三、活动评价

  1、再出示房屋底版和小动物的实物卡片,幼儿完整的演示一次操作过程。

  2、引导幼儿知道:x数字的屋里放的全都是数量是x的小动物,数量是x的小动物都可以用数字x来表示等。

数学欣赏 篇16

  教学内容:教材P70—7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读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109 800 289 330 1000

  (3)写数

  999 345 870 106

  (4)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61○56 45○47 100○9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P70图

  小组讨论:怎么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学生汇报

  小结: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时,从高位比起,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百位相同,看十位。。。。。。

  2.练习

  (1)P70“做一做”

  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题,同桌互相说说

  第三题,先说说你是概括什么来判断的。

  3.数学游戏

  (1)每人请写出3个比230大,比250小的数。然后四人小组中找出所写数中的数和最小数。

  (2)每人请写出3个比970大的数,汇报后全班找出数和最小数。

  三、课堂练习

  P72 4、5、6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数学欣赏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851701291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