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一单元 测量

第一单元 测量

薄凉之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第一单元 测量

微信扫码分享

第一单元 测量(通用4篇)

第一单元 测量 篇1

  第一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2~3页

  教学目标:

  1、了解1厘米=1毫米,初步形成对毫米的感知;

  2、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观察、乐于动手的习惯。

  学生分析:会用米和厘米进行测量。

  教学资源:

  尺子,硬币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尺子有什么用处?关于尺子你还知道什么?

  借助肢体比一下一厘米、一米大约有多长。

  二、新课探究

  1、测量数学书

  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分别是多少?

  小组交流并记录

  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好数据。

  发现问题: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的格子里有什么)

  2、学习毫米

  引导学生观察、探索:1厘米=?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观察1毫米的长度,试着比一比。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可以用1毫米表示?

  学生独立测量硬币的厚度。

  3、完成数学书的测量

  4、学生讨论: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测量文具盒里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四、总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4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换算,会借助分米测量物体长度;

  2、感知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数学的逻辑性。

  学生分析:认识米、厘米、毫米,并进行测量。

  教具学具:尺子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比一比大约有多长。说一说这它们之间的关系。

  米        厘米  毫米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里的新朋友--分米。

  二、新课探究:

  1、课桌的长和宽

  学生先估测,准确测量。

  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多数学生都会用尺子分几次来量)

  大家都是分几次来量,为什么量的次数不一样呢?怎么做才能让大家量的次数都有一样呢?(学生讨论、交流)

  统一的长度单位:分米

  2、分米

  和其它长度单位一起排队,分米应该排在哪啊?

  分米和其它长度单位有关系吗?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判断。)

  3、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并用手比一比。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4、记录课桌的长和宽。

  (以分米为单位,可以记成  分米  厘米。)

  三、巩固练习:

  1、测量长度:

  文具盒、美术书、品德书、凳子等。

  先估测再准确测量。

  2、练习一第六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总结

  板书: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7~8页

  学生课前资料收集:市区到各景点的距离

  天坛路全长

  学校到篮球城的距离

  学校到商业城的距离

  教学目标:

  1、了解、感知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具学具:

  课前收集的资料、济源市地图

  学生分析:掌握测量的方法和一些长度单位,在生活中初步感知1公里或1里的长度。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资料交流

  你去过这些地方吗?你是怎么去的?用了多长时间?

  二、新课探究:

  1、千米(公里)是什么单位?跟以前学的长度单位比是大单位还是小单位?你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

  2、1千米=1000米

  3、到操场上感知1千米的距离。

  4、生活中哪些地方常用千米做单位?

  小组讨论、交流

  5、比一比谁最聪明

  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2、练习二1、2题

  四、课外作业

  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走了多长时间?采用哪种出行方式?

  五、总结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11、12页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认识

第一单元 测量 篇2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p2的测量活动和p5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 例1(毫米的认识)

  (1)学生先估测教科书的长、宽、厚,估测时学生都是以学过的“厘米”为单位。

  (2)实际测量时,教科书的长仍是整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学生用两种方式描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时学生还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说出多几小格或少几小格就可以。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不到1厘米,也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3)此时,小精灵提出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自然地引出产生“毫米”的必要性。

  (4)通过让学生数刻度尺上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直接给出“毫米”的概念(通过观察刻度尺,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和“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5)“毫米”表象的巩固:1分硬币的厚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如储蓄卡的厚度、ip、ic卡的厚度。)

  (6)“毫米”的应用:自动铅笔的铅芯有0.7mm、0.5mm,降水量。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例子。

  2.例2(分米的认识)

  (1)通过两个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突出出现“分米”的必要性。

  (2)直接用刻度尺直观表示的方法说明1分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以及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3)米和分米的关系教材上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4)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分米的长度,巩固1分米的长度观念。

  3.练习一

  (1)测量(估测、实测):第1~3题。

  (2)利用生活实际巩固长度观念:第5题。

  (3)单位换算、计算:第4、6题。

  (4)实际调查:第7题。

  (二)千米的认识

  1.例3(千米的认识)

  (1)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

  (2)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

  2.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

  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3.例5(单位的换算)

  4.练习二

  (1)巩固长度观念:第1、2题。

  (2)单位换算、计算:第3、5题(第5题体现算法多样化)。

  (3)根据不同的距离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第4题。

  (三)吨的认识

  1.例6(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1)通过童话情境引出主题。在解决“能同时过桥吗”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2)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汽车的载重量是3吨,万吨巨轮,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例7(单位换算)

  3.“做一做”

  第1题,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2题,利用计算和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三

  第1题,巩固质量观念。

  第2题,单位换算,计算。

  第3题,解决策略多样化。

  第4题,实际调查,并进行环境教育。

  (四)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了解“千米”“千克”“吨”等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你知道吗”利用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五、教学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第一单元 测量 篇3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学生提前测量自己的身高。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操作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汇报自己的身高,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2.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第4、5、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分米、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学生尺、分米尺、米尺、例2情境图及玻璃杯、记录卡若干长。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操作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顾长度单位毫米的知识,导入新课。

  2.小组合作学习,测量课桌的长度。

  (1)出示例2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测量课桌的长度。为了确保人人参与,(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

  长

  宽

  高

  估计

  测量

  估计

  测量

  估计

  测量

  (3)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以及测量的方法和过程。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桌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

  (4)针对学生中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指出这种情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

  并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学习分米、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分米=10厘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拿出米尺,让学生1分米1分米的书,一直数到1米的地方,要求学生回达1米等于多少分米。

  三、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指导学生把直尺放在桌子上,左手智者0刻度,右手1厘米1厘米的数,数到10厘米,告诉学生这就是1分米。

  2.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线绳,用尺子量出3分米,把它剪下来,并于同桌互量。

  3.让学生在组内比划分米的长度,并互相检查谁准确。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分米”作单位。

  四、师生共同小结

  今天学习了那些知识?你能说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吗?

  五、课堂练习

  第4题,是有关长度单位换算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毫米与厘米的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如,3厘米-6毫米=( )厘米( )毫米等。

  第5题,包含两项内容,一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二是对生活中熟悉的事 物进行估测,前两道题答案惟一,分别填“分米”和“米”,后两道题的答案可以不同。

  第6题,将2米长的木料截成同样长的四段,要算2÷4,学生不会计算,需将2米换算成20分米,再计算。

  第7题,属于小调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千米的认识(1)

  教学内容:第七页例3,做一做,练习二1、2、3题,

  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及产生的意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能用千米表示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讨论、

  教学准备:例3情境图,小纪念品及若干记录卡。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导入新课:

  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二、千米的认识

  1、出示例3的情境图,提问:你见过类似途中的情景吗?你能描述吗?

  2、“你知道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

  3、学生回答后,可能用公里代替千米,教师告诉学生“公里”还可以用“千米”来代替。

  三、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1、以生活中的事例,导入游戏。

  小游戏:分四个小组,每组的学生说出一个生活中见过的长度单位千米,表现好的发小纪念品。

  2、教师讲评。教师适当补充。

  四、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出示图片,将1千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千米的感受。

  2、发给学生记录卡,分组让学生认为距离大约为1千米的地方纪录下来。

  3、评议学生的答案。据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巩固1千米的长度概念。

  五、练习

  1、“做一做”。

  这部分内容是以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形式呈现的,借助学生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

  2、第1题,是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运行速度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反馈。

  4、第2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千米的认识(2)

  教学内容:第七页例4、5,做一做,练习二3、4、5、6题,

  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1千米=1000米。

  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千米的概念来表示长度。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讨论、

  教学准备:例4情境图,卷尺、小纪念品、笔及若干记录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导入新课:

  这节课让我们到操场上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远。

  2、提醒学生在实践课上应该注意的事项。

  二、量一量,想一想:

  1、带领学生在学校操场上测量出10米的直线距离,让学生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参与下测量。

  2、让学生先看100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50米的直线距离,然后想象一下100米、200米、300米、1000米有多远。

  三、走一走

  1、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制定一个记录员,把记录卡发给记录员。

  2、指导学生用平视的步幅走完50米,并记下自己的步数,然后到记录员处登记。

  3、学生根据自己走50米的感受想象一下自己走完1000米大约所要花费的时间。

  四、看谁估得准:

  1、把学生分组,每组让两名学生在同一起点分别网不同的方向走,导他们认为两人之间的距离是50米的地方停下,另外两位学生那卷尺测量他们的实际距离。

  2、几下学生测量出的实际距离,选出优胜组,发给小纪念品。告诉学生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五、总结:本节课通过实践让学生知道了1000米的概念,知道了1千米=1000米。

  六、练习:

  1、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

  2、第3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第4题,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有多种答案。

  3、第5题,可以有不同的路线。要多给学生说理的机会。

  第6*题,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时间的计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知道从8时到12时是4小时(如数钟面刻度、用减法计算等)。

  吨的认识(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例6及做一做1题,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新的质量单位,知道1吨=1000千克。初步建立1 吨的质量观念。

  2、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中感知1吨的重量。

  3、通过发现、探究、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计量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计量概念。

  教学方法:讲故事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例6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凉爽的秋季到了,动物们要在森林体育馆举行运动会,熊老弟、牛大哥,马大哥、鹿妹妹都准备参加。这天一大早,他们四个一起高兴地向体育馆走去,去体育馆的路上要经过一座小桥,他们有说有笑地来到了小桥边,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看图。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6(出示课件)

  (1)仔细观察图意,学生续说故事。

  生:他们一同来到了小桥边,斑马大哥说:“咱们一起过吧”。熊老弟说:“别急,这有一个牌子:“限重一吨。”牛大哥问:一吨有多重呢? 鹿妹妹看看大伙也回答不上来.

  (2)提出问题: 吨”表示什么?你知道有关吨的知识吗?

  (3)小组讨论交流.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吨”是表示重量的.  ② 吨"是表示很重的物体的重量的.

  师:我们来听一听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媒体展示:“吨”和“克、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像大象、汽车(轮船)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都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4)揭示课题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课件显示

  小精灵:你知道1吨到底有多重吗?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1吨=1000千克 (如不能说出,教师直接揭示,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实物进一步使学生明确1吨和1000千克之间的关系。

  如: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继续看图,你从故事中还获得了什么信息?(四人小组说一说)

  (3)学生汇报: 熊重400千克

  马重300千克

  牛重500千克

  鹿重100千克

  (4)解决问题 ①它们能同时过桥吗?

  引导学生将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所以不能同时过桥。

  ②他们可以怎样过桥?(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拿出可行的方案)

  小组汇报:

  方案1: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

  方案2:可以分两次过,每次过两个。

  方案3:熊、马、鹿同时过。

  方案4:马、牛、鹿同时过。

  方案5:熊、牛、鹿同时过。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它们终于安全地过了小桥。

  3、生活中的数学

  (1)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2)同桌互相背一背,说一说自己的体重,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

  三、拓展延伸

  1、完成做一做第1题。(口答)

  2、完成练习三第1题。(先独立连线,再组织交流)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吨的认识(2)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7,做一做。练习三2、3、4题。

  教学目标: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再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通过列举顿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能形成表象,应用吨的概念正确表示重量。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12页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质量单位顿在生活中的应用

  1、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以吨为单位?

  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3、告诉学生及两大宗物体的重量用吨做单位。1吨=1000千克。

  二、1吨的计量观念

  1、出示教材第12页的情境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认为他们说得对吗?

  2、学生讨论:生活中常见的重量大约为1吨的东西。

  3、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4、指导学生填例7中的空格。

  5、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得出正确答案的过程。

  三、背一背

  1、让学生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

  2、让学生推测一下多少个学生加起来才有1吨。初步建立1吨的计量观念,并具有一定的估测能力。

  四、练习

  1、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3题,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2000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由于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4、第4题,是运用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通过学生对自己家中每月用水的了解以及从哪些方面考虑能节约1吨的用水量,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

第一单元 测量 篇4

  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准备:学生(尺子、一张大约3厘米长的小纸条);教师(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朋友,上个学期我们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生:厘米和米。

  小朋友们还记得哪些关于厘米和米的知识?大家一起用手来比划一下看看1米和1厘米有多长。

  二、认识毫米

  1、认识1毫米

  小朋友想想看,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比1厘米还要短呢?

  生:眉毛、眼睫毛、蚂蚁、硬币的厚度……

  这些东西都不够1厘米长,我们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表示长度呢?

  生:毫米。

  对!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小朋友猜猜看,1毫米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让学生说一说1毫米在尺子上到底有多长?教师引导说出:直尺上1厘米之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请小朋友在尺子上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呢?让学生说一说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猜一猜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学生说并说明是怎样想的?可以引导学生数一数尺子上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板书:1厘米=10毫米)用铅笔尖指出从0刻度开始5毫米的刻度线。比一比,谁指的快:指出6毫米的刻度线;8毫米呢?

  3、估一估,量一量

  (1)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厚呢?先让学生用眼睛估测,再小朋友

  自己动手测量,学生量出是6毫米。(板书:毫米)。

  (2)先估测再测量桌上小纸条的长度,引导说出小纸条长度为3厘米4毫米或34毫米并追问3厘米4毫米是怎样换算为34毫米的,理由是什么?

  三、总结

  小朋友,你们今天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练习

  1、 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课件出示)一张床长大约2( )、一根黄瓜长大约20( )、一颗牙齿长大约4( )、一块黑板长大约4( )、一枝铅笔长大约15( )。

  2、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

  老师家的房子要装修,我要计算客厅的长度,选择什么样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请学生说出自己选用单位的理由。让学生意识到可以根据物体的实际长度来选用合适的单位。

  同桌之间用手势比画出1毫米、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

  课外活动。

  (课件出示问题)查一查:米、厘米、毫米国际上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一单元 测量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860891291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