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安乐窝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精选14篇)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认识一个偏旁。复习部首查字法,能比较熟悉地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字典、投影仪、课件。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花木兰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

  一、创设教学情景

  1、听动画片歌曲。

  2、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女英雄花木兰。板书课题,齐读。

  (出示文中第一幅插图)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出示:名字 征兵 父亲 年老多病 女扮男装 胜利 将军 将士 朝廷 年龄 战袍 渡 燕山 赫赫。

  (1)自由读。

  (2)思考:你觉得这课中哪些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

  第二环节

  三、学习成果展示

  1、开火车读,及时正音,评价。

  2、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3、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四、教师精讲点拨

  1、教学两个个多音字。

  将 燕 读第一声时用法很少,如“燕山”“燕国”及表示人姓的时候用到。读第四声很多,谁来说说?

  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评议。

  3、再读课文,把你认为文中最难读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读顺为止。

  第三环节

  五、巩固训练提升

  1、学习生字。

  2、用同样的部首查字法查“廷”“康”“起”三个字,看谁查得又快又准。告诉老师,说说你是怎么查的。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

  一、创设教学情景

  1、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女英雄,名叫木兰(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从军”就是替父当兵。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

  3、设疑。

  (1)木兰为什么要从军?

  (2)为什么称木兰是“女英雄”?快打开书本找找原因。

  二、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熟课文。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第二环节

  三、学习成果展示

  1、你找到木兰从军的原因了吗?

  2、根据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1)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是呀,情况多么危急呀!所以朝廷要——紧急征兵,谁来读好它?指名读。

  (2)木兰看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是——焦急万分,谁来读好它?(指名读)她急什么我不太明白?如果你就在现场看到文书,那请你们是支持父亲去,还是反对他去呢?请说出理由。(引导学生从“家”和“国”两方面来思考)

  所以木兰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齐读)夸夸木兰

  (3)她的家人会同意木兰从军吗?为什么?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小组讨论、表演)指名表演,评价。

  四、教师精讲点拨

  1、过渡:木兰终于说服了家人。一路上跋山涉水,餐风饮露。

  2、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1)(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红色的字都是动词,从“披、跨、渡、过”这一连串的动词你读出来什么?

  (2)请把你的体会朗读出来呢?夸夸木兰。

  (3)经过千辛万苦,木兰到了战场上,你觉得战场上的木兰怎样?同学们想象一下,花木兰在战斗中的表现。

  (4)经过多年的征战,木兰立下了——赫赫战功,谁来读这句话?你为什么这样读?(读出时间之长、功劳之大)

  (5)再读这一段,体会木兰的英雄形象。

  3、木兰终于胜利回乡了,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出示第二副插图,结合理解“文静秀美”)将士们看到了女装的花将军会……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体会将士们的惊讶。指导读文中最后一段话。

  4、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称木兰是“女英雄”了吗?(出示第一自然段再读)

  第三环节

  五、巩固训练提升

  1、学习生字。

  2、背诵课文。

  2、展开想象,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12、木兰从军

  ( )女英雄。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大意。

  2、 会认16个字,会写8个字。认识一个多音字“为”。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我国古代英雄人物的事迹,初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以及勇敢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会讲木兰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会讲木兰的故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板书设计:

  木兰从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课件)师生一同欣赏花木兰的影片。

  2、让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景象。

  3、学生打开书指读一遍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小组互相解决。

  2、引导学生说一说明白了什么。

  3、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吗?

  4、在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

  5、 去掉拼音读一读读生词、生字。

  三、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站”、“征”、“扮”三个生字。

  2、其他生字学生独立书写。在自己写生字之前,先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再下笔。

  四、课内延伸

  1、讲一讲课下搜集的故事,评选出“故事大王”。

  2、把课文以及课外故事中的好词、好句整理在小本本上。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篇3

  《木兰从军》课后5题: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析题:家人都有谁?家人阻止木兰做什么?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及插图可得出,家人包括:父亲、母亲、弟弟。他们都不同意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要想说明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那就得先设置一个场景,家人们是怎样阻止的,要根据人物的身份,想象出适合特点的语言,这样,一场劝阻的口语交际就可以开始了。

  师:小朋友们,一听说我女儿要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我就着急,谁来当我的女儿木兰啊?我还想请一个人来演我家木兰的父亲和弟弟。

  生:(纷纷举手)我指了三名同学。把他们叫到前面来,让其他同学继续读课文。我们四人耳语了一翻。

  生(木兰):朝廷已经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上面有父亲的名字,可是现在您(看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现在你(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我理应为国家分忧啊!

  师(妈妈):女儿啊,你可不能去,战场上都是男子,你一个女儿家,怎么能抵挡了他们呢?

  生:(木兰):妈妈,我从小练功习武,身体强壮,在不怕他们。您就放心吧!

  生:“(父亲)孩子,还是让我这把老骨头去吧,大不了战死疆场,你还年轻,不能白送命。

  生:(木兰)父亲,您可是咱们家的主心骨,您一定会健康常寿,我去替您从军,说不定还能立下战功呢!

  生:(弟弟)姐姐,不要去,我舍不得你。

  生:(木兰)弟弟,你在家要好好照顾父亲、母亲,我走了,家里的一切都交给你了,你要做个懂事的孩子。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篇4

  《木兰从军》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2课木兰从军(教师板课题)

  二,复习巩固:

  1.选出正确的读音:

  将士(jiāng jiàng) 燕山(yān yàn)

  将军(jiāng jiàng) 燕子(yān yàn)

  华山(huà huá) 中华(huà huá)

  朝阳(zhāo cháo)东升 朝廷(zhāo cháo)

  2.认读词语:

  将士 英雄 朝廷 紧急 征兵 出征

  胜利 惊讶 焦急万分 年老多病 替父从军

  三,解析课题:

  1.给出"从"字三个义项,让学生选择.

  从:①跟随 ②顺从,听从 ③从事,参加

  2.解释课题(木兰参加军队)

  四,精讲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花木兰是一位( )的女英雄.

  2,汇报交流.

  学习第二自然段: 一位(热爱祖国)的女英雄,

  你从哪一句知道的

  分析: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你来读一下.

  "理应"是什么意思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危急关头,花木兰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多爱国呀!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她.(齐读).从大家的声音中,老师只能感受到她一点点的爱国,再读一遍.

  还觉得花木兰是一位(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女英雄,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出示: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

  指导读(带着担忧焦急的语气.)

  a, 自由读. b,指名读.

  师:是啊!朝廷下达了紧急文书,父亲年纪大了,又有病,不能打仗;弟弟年幼,还不够当兵的年龄,真是火烧眉毛,着急万分,于是,木兰依然决定替父从军.其中又经过不少的曲折,她是怎样一一说服家人呢

  请大家 展开想象,说一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 (老师扮演木兰的家人,学生扮演木兰来说)

  学习第三自然段; 花木兰是一位(英勇,了不起,勇敢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随机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a, 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你从中会发现什么 .(动词很多.)

  b,老师认为这个"渡"字用得非常好,谁来说"渡"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c,从水的这岸渡到水的另一岸.

  d,"渡"还可以用在哪里

  e,渡江,渡河,渡船,渡口,摆渡,过渡,飞渡.

  f,还真不少呢!因为是水里过.所以"渡"是左边是三点水,知道了吗

  师:从军很辛苦,路途艰难,但木兰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往直前.太值得大家学习了.请大家来夸夸她.(自由读)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音乐,你听,万马奔腾,你看,硝烟滚滚.瞧,她跃马提枪,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过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是因为热爱祖国,让我们跟随音乐,再次感受这位英勇的女英雄吧!

  c, 配乐诵读.

  (从感觉形象入手,通过观看录像着重感受花木兰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威武形象.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木兰身穿戎装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军的艰辛,感悟花木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

  学习第四段 花木兰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女英雄.说出你的理由来.

  学生读第四段

  师:指导读 (太让人惊讶了!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

  a,自由读 b,男女生分读

  总结全文

  文静俊美的女英雄为国分忧,替父从军,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

  五,指导背诵:

  你们愿意赞一赞这位女英雄吗 那么就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记下来吧.谁来告诉大家你平时怎样来背诵的 (学生自由发言)(看图来背,多读多背,想意思来背,抓重点来背……)

  好!大家的方法真多,今天老师为大家再提供一种背书的方法,动词串连----------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这些动词连成一条线,就很容易把内容记住.比如,第四段中(木兰)回乡,脱,穿上,(将士们)探望,发现.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练习背诵.

  a,自由背 b,指名背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篇5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ēnɡ   bīnɡ   jiànɡ  shì     wén   shū    cónɡ   jūn

  (          )   (        )     (        )   (          )

  二、多音字组词.

  燕 yān (         )         将  jiānɡ (         )

  yàn  (        )             jiànɡ (         )

  三、用部首查字法查字。

  1.廷     查(       )旁  ,再查(         )画。

  2.康     查(       )旁  ,再查(         )画。

  3.起     查(       )旁  ,再查(         )画。

  四、写出下列生字的笔顺。

  1.将                                          

  2.病                                           

  五、读一读,抄一抄。

  征兵     将士    文书    从军     胜利    父亲

  六、补充词语。

  焦急(   )(    )    再(    )追(    )   赫赫(    )(    )

  文(   )俊(   ) (    )通(   )大

  七、按课文中的内容填空。

  花木兰想:“父亲                 ,                    ;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                 。她说服了家人,                ,                   。

  八、展开想象,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九、你喜欢课文中的花木兰吗?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她。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篇6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木兰从军阅读题和答案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青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年有二,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少习射 少(少年时) B。市鞍马 市(买) C。长而益精 益(更加) D。易男装 易(穿)

  2、给下列字注音皆次当行 行 数建奇功

  3、一次多意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因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因

  4、翻译:木兰者,古代一民间女子也。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转战驱驰凡十年有二,数建奇功。

  5、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阅读题答案:

  1、D 易(换装)

  2、hang (第二声)shu(第四声)

  3、a 因 :因为 b 因而 因此

  4、a 叫做木兰的人,是古代一个民间的女子 b 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能做 c 辗转作战总共有十二年,多次立下奇功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句诗木兰辞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句子

  花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不断精深.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次此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与敌作战驰骋沙场十二年之久,屡建奇功.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游黄山记》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 仄:狭窄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胜:尽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逼:急切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族:品类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 吾尝终日而思矣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家人以肩舆相迎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2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表现黄山“山径”之“仄险”。B、文章第三段写黄山云雾用了“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快与雾气之浓。描写可谓生动传神。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第四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运用了的大量的比喻,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4分)

  (2)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3分)

  参考答案:

  19.【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逼:接近,走近。【答案】C

  20【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B均为连词,表修饰关系。A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人”。C连词,“那么”/连词,表转折,“却”D介词,“用”/连词,表目的,“用来”【答案】B

  21.【解析】考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概括。C“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错误,与僧人的对答是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开朗的性情。【答案】C

  22.【解析】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答案及采分点】(1)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关键词“手”“羸”翻译正确各1分,“乃耶”句式翻译正确1分,整个句子大意正确1分)(4分)

  (2)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省略句“故(树干)能伏匿其中”正确译出1分,关键词“相化”翻译正确1分,整个句子大意正确1分)(3分)

  (3)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关键词“镕银”“散绵”翻译正确各1分,整个句子大意正确1分)(3分)

  参考译文: 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云气直扑进屋,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功夫,屋内一片云雾迷蒙,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出来,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描述。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断了,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鳌鱼,张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峰有三座山峰,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才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身后。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我站在山顶,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和尚问道:“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飘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找到活的办法。”和尚笑了起来。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把武器库中的武器仪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约有吃一顿饭的功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僧人高兴告诉我说:“这就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油脂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只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区别,不全是一模一样的。初九日,从天柱峰转道下来,过白沙矼,到达云谷,家里的佣人们用轿子迎接我,这次共计步行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花木兰的英雄形象。

  3、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重点指导读准后鼻音。学习两个多音字“将”、“燕”,认识新偏旁“疒”,书写生字“病、征、胜、利、将”。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习生字,读准字音,写好铅笔字。培养良好读书写字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通过学课文认识了很多有名的人物,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还记不记得?(著名京剧大师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回故乡探望母亲的大元帅是          )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位。

  1、出示图一:图上这位姑娘,你们认识吗?对,她就是花木兰。

  2、出示图二:这幅图上的大将军又是谁呢?对,也是花木兰。

  3、质疑:小朋友,这两幅图上的都是花木兰,你看到这儿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4、板题读题:是呀,一个文静的姑娘怎么变成一个威武的大将军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12课《木兰从军》,了解花木兰的传奇故事。板题,读题。

  二、初读指导

  1、听录音,看课文动画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边听边看,一会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1)看课文动画。

  (2)学生交流。

  2、自读课文

  师:小朋友听得认真,收获也真不少,想不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呢。把书翻到63页,听清要求。(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标出小节号)

  3、检查:

  生字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读好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课文中的生字娃娃已经来到大屏幕上了,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师:细心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些生字中有一种读音特别多?(后鼻音)

  1、自由读词语

  2、读好后鼻音

  读好了后鼻音能让我们把普通话说得更标准。请小小组开火车读,哪列小火车先来。

  (1)指名读。

  (3)齐声读一读

  3、去拼音读

  师:生字娃娃还想考考你们,他们摘下了拼音帽子,重新排起了队伍,还认识吗?

  指导:“赫赫战功”小朋友们,这“赫赫战功”可不是一般的功劳啊,那是很大很大的功劳,谁能读好这个词语。

  理解:“女扮男装”是指的男的还是女的?

  (4)齐读词语

  (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了,词语就读得更有味道了,一起读一读。)

  重点词语和句子:

  读准了生字,还有一些词语和句子呢,有信心读好吗?

  ★ 【词语】:焦急万分

  【句子】: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

  1、【词语】

  (1)指名读

  (2)、齐读

  2、读句子

  (1)指名读

  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么多军书上,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见了,多么焦急呀!谁来读这句话。

  (2)齐读。

  ★【词语】:年老多病

  【句子】: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1、【词语】:年老多病

  师:这个词语谁来读。生字“病”又是一个后鼻音,谁再来读一读。

  (1)指名读

  (2)自由读词语,想想意思

  师:请小朋友自己再读读这个词语,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谁能读好这个词语。

  2、读【句子】: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师:木兰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了呀,可朝廷还命令他去当兵打仗,木兰怎样想的,谁来读这两句话。

  (1)指名读

  (2)女生读

  (3)齐读

  ★【词语】:披战袍  跨骏马   渡黄河   过燕山

  【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1、【词语】:披战袍  跨骏马   渡黄河   过燕山

  (1)指名读

  师:这一组词语谁来读一读。

  (2)学习多音字“燕”,

  师:这句中的生字你都读准了,其中有一个字读音和以前学到的读法不一样了,有谁发现了?

  讲解:以前读什么音?燕的读第四声比较常见。读第一声时用法比较少,一般指地方的名字,国家的名字,还指人的姓。

  (3)介绍“燕山”这里“燕山”代表的是地名。“燕山”在我过河北境内,从河北的蓟县一直往东,连绵起伏,长达几百里呢!过燕山容易吗?谁来读好这个词语“过燕山”。

  (4)齐读读词串

  2、【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奔赴前线,路途遥远,非常辛苦,谁能读这一句话。

  (1)指名读

  (2)男生读

  (3)齐读

  ★【词语】:将士们   花将军   英勇善战  文静俊美

  【句子】: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惊讶地发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1、【词语】:将士们   花将军   英勇善战  文静俊美

  师:自己读一读这几个词语。

  (1)自由读一读

  (2)读好多音字“将”

  两个词语中的“将”,读音不一样,谁来读一读。

  (3)读好:英勇善战    文静俊美

  师:这个词语老师想请一个男生读一读。“文静俊美”这个词语老师想请个女生读一读

  (4)齐读词语

  2、【句子】: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惊讶地发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师:词语回到了句子中还能读吗?

  (1)自由练习

  (2)指名读  注意句中的停顿

  (3)齐读

  检查课文:

  会读词语和句子了,课文读得怎样呢,老师请小朋友来读一读。先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1、指名逐个小节朗读课文。

  师:其他同学做好小评委,评比的标准是:字音读准,课文读得通顺流利,不添字,不漏字。

  2、学生读一读,随机纠正。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读了课文,你心中的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夸花木兰的?请你找出一个词。

  1、自由读 交流板书:女英雄

  2、理解体会“英雄”

  (1)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英雄”

  (2)生交流,师小结:为国为家分忧,为正义的事业,做出贡献,立下功劳的人,都可以称为英雄。

  (3)指导朗读

  师:英雄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花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就更了不起了,你想怎样来夸花木兰。

  (4)齐读

  四、学习生字

  师:从哪儿看出花木兰是一位女英雄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这节课我们还要一起来学生字。

  1、出示生字,按要求归类。

  2、指导书写生字: 病  征   胜   利   将

  3、“病”认识“病字旁”;识记字;给“病”找找朋友,说说句子。

  指导书写:

  读帖: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

  4、“征  胜  将”左窄右宽;“利”左右宽度相当,重点指导“利”、“将”。

  自学“征、胜”

  五、作业:

  1、抄写生字“病、征、胜、利、将”,每个写2遍,书写正确美观。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收集有关花木兰的故事。

  板书:          12、木兰从军       女英雄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木兰爱亲人、爱国家和勇敢、刚毅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习难点】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老师曾学过一首北朝民歌,记忆深刻,今天我想把其中的第一段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这首民歌写的是谁?(花木兰)教师板书:木兰

  千百年来,木兰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而且木兰形象被搬上美国银幕,动画片《花木兰》轰动欧美。你们知道木兰的故事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木兰故事的课文,(板书课题)  木兰从军,齐读

  4.解题:木兰从军的从是什么意思呢?请你选择。

  a.跟随b.顺从c.参加d.次要的

  5.木兰从军的从是参加的意思谁来说说木兰从军的意思。

  6.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呢?

  7.老师经常说: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的课文里,打开书,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教师范读)。

  二、初读课文

  1.你们想像老师一样把课文读出感情么?自己试试吧。注意: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读好轻声。

  2.要想读好课文,先要读好生字。

  (1)(检查生字词)依次出示

  名字     征兵     父亲     生病     男孩     胜利     将士

  朝廷   年龄   打扮   战袍    渡过      赫赫战功

  (2)齐读,开火车读。

  教学生字:病,男(学习病字框)

  (3)教学2个多音字

  ɑ.将读第一声时可组哪些词?读第四声又可和哪些字交朋友?

  b.燕读第一声时用法很少,如“燕山”“燕国”及表示人姓的时候用到。读第四声很多,谁来说说?指名领读。

  (4)出示所有生字词,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2.多形式练习读词语。

  3.接下来,老师来听听小朋友们课文读得怎么样?把语文书翻开,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4.分小节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师生评议。

  5.读了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谁来说说:(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内容相机点明这是课文的几小节的内容)

  (相机完成句式练习)。花木兰是           。

  三、精读课文

  1.木兰从军,木兰从军,花木兰为什么会女扮男装去从军呢?请小朋友轻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花木兰为什么会女扮男装去从军,找出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相机出示第1、2句

  (1)(多媒体)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

  “经常”的近义词是什么?田老师知道有个词语表示“经常发生战争”的意思,(板书:战争不断)

  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生交流。(边防将士死伤无数,边疆百姓流离失所。)

  过渡:是呀,情况多危急呀!所以朝廷——紧急征兵。

  (多媒体)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谁来读好它?

  (2)指名读,师生评(情况多危急)

  4. 木兰看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什么叫“焦急万分”?读好这句话。她为什么“焦急万分”?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情况。(点击放映动画片段)

  木兰为什么会焦急万分呢?

  (多媒体出示第3、4、5句)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1)请小朋友读一读,想一想

  (2)交流,相机板书:老幼

  5.就在国家危难,全家忧心忡忡之际,木兰想到了自己,她想到自己什么?(相机板书)为国为家分忧

  6.如果你们是木兰的家人会同意她从军吗?(不同意)

  如果你是木兰的弟弟,你会说---(指名说)

  如果你是木兰的母亲,你会说---(指名说)

  如果你是木兰的父亲,你会说---(指名说)

  木兰又是怎么说服他们的呢?学生自由说。

  木兰终于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我们领略到了她的那份坚定,那份从容。学习了课文的第二小节,你们觉得木兰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7.小结:正因为木兰懂得了尊老爱幼、为国分忧,于是他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把板书补充完整)

  我们的女同学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份情感。(女同学齐读第二小节)

  8.其实课文的第二小节就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的第一节改编的,有没有兴趣跟老师来读一读《木兰诗》的第一节。

  9.领读《木兰诗》的第一节。

  四、布置作业,教师总结

  1.课堂作业:生字描红,临写。

  2 喜欢《木兰诗》吗?那就背一背吧!

  3.教师根据板书总结:在战争不断,朝廷紧急征兵的情况下,正因为木兰懂得了尊老爱幼、为国分忧,于是他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那她从军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节接着学。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我执教的是《木兰从军》第一课时,读通课文,走近木兰,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是我这一课时定下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花木兰爱国爱家的女英雄形象呢?我认为第一课时应以放手让学生阅读为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的大声朗读,反复诵读中,在教师的有效点拨中,达到读得读准、读通、读顺,最终使学生放下书本仍能记得内容为止。有了这样的思考,我把《木兰从军》的第一课时,定位在其一:怎样让孩子们正确、流利的读通、读顺课文,认识本课的两个多音字。我主要通过孩子的大声朗读,自纠读音,采用多种形式读字词的方法,打好读课文的基础,达到读通、读顺文本。其二:使孩子们初步感知人物品质。为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两个问题“如果你是木兰的家人,你会怎样劝阻她?”“如果你是木兰,你怎样说服家人?”让学生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课伊始,我用北朝民歌《木兰诗》引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以“从军”的“从”为解读课题的切入点,学生们理解了从是参加的意思,就不难理解课题的意思了。接着,让孩子们从课题入手,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学生们就产生了疑问:木兰是谁?为什么她要从军?再通过教师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文本。这对认识木兰这个人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醒学生读好轻声。检查自读情况时我采用多种形式练读生字词,教学生字时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汉字,孩子们兴趣盎然。

  在指名分段读后,以“读了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引出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白“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女英雄”。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紧急征兵”“焦急万分”等词语,让学生理解感悟。抓住木兰的想法“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北方发生战争,朝廷紧急征兵,这是国家的忧。国家有难紧急征兵,木兰从军为国分忧,说明她爱国;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没到当兵的年龄,这是家的忧。木兰替父从军,是因为她爱家。教学中,我及时运用“模仿表演”,用“如果你是木兰的家人,你会怎样劝阻她?”请学生们演演父亲、母亲、弟弟,他们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木兰,你怎样说服家人?”,让孩子深入地揣摩木兰的心理活动,说一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通过对“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等词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让学生对木兰产生由衷的敬佩。这时引导学生去读,让学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这样通过在一系列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

  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在这节课里,我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我自己同时也有很大收获,很受启迪。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记忆里,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学生乐于学习字词,敢于想象,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感慨万千。

  人的生命演变正如季节变化一样,时序是不能变更的。儿童时代是人生的早春,这是一个想象丰富、充满梦幻的时期。受孩子们的启发,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的流程也不再是简单地教,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如出现的事先未曾想到、也不可预见的情形,成了本堂课的精彩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突发性的问题,五花八门的回答,要善于倾听,敏锐感受,准确判断最有价值的新鲜信息,抓住时机,根据实际态势及时作出抉择,在教与学的平台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3. 继续加强言语交际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她的家人的。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1. 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她的家人的。

  2. 体会木兰当时的英雄壮举。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小朋友,请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伟大的名字——木兰。(板书:木兰)木兰姓花,人们又叫她花木兰。

  2. 看,这位就是花木兰,(课本插图)说说你看到的花木兰。

  课文中人们称花木兰是一位-------?(板书:女英雄)

  3. 小朋友,说到“英雄”,感觉怎样?你知道哪些英雄?英雄是很了不起的,女英雄就更了不起了,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出示第一自然段:“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

  4. 过渡:为什么称木兰是英雄呢?这还得从木兰从军说起,(补充板书:从军)齐读课题。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学习第二节

  1. 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第二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多读几遍,努力体会一下木兰的心情。

  2. 木兰此刻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1)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词的意思。那你一定能读出焦急来,试试看。

  (2)什么情况下,你也曾“焦急万分”过?想象说话。

  (3)那木兰是在什么情况下焦急万分的?读出有关的语句。

  (4)什么是“紧急征兵的文书”呢?(出示草拟的征兵通告)

  (5)指导读句(你能带着这份焦急读好这句话吗?)

  3. 看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木兰焦急万分,想到的是什么?请大家自己读读,细细品味,看能体会到什么?

  引导交流

  (1)如果父亲去出征,会怎样?(想象说)再焦急地读这句话。(指读后评读再齐读)

  (2)如果弟弟去出征呢,也许会怎样?再焦急地读这句话。(齐读)

  (3)谁愿意扮演木兰,连起来读读,读出你的担心和焦急。

  (4)从这份担心与焦急中,你已经看出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尊老爱幼)

  4. 父亲去不得,弟弟也不能去,那就去跟官府说,我们不去当兵行吗?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再回到“文书”中寻找答案)

  (敌人侵入,国土不保,人民受尽敌人欺侮,过着痛苦的生活。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

  5. 呀,真是国难当头!木兰想到这些时,觉得出示“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同学们,这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花木兰?(板书:为国为家 )

  想到这里时,木兰的决心是------(坚定)指名读句,(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她的从容和坚定)齐读。

  6. 读这一节,体会木兰的焦急,感受她为父亲、弟弟着想的表现吧。(分男女生读)

  7. 就在国家危急,家庭着急的十万火急的情况下,木兰毅然决定。

  出示读 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

  8. 可是,古时候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家人又怎会同意一个女孩去出征呢?可是木兰却用诚意说服了家人,假如你就是木兰,你会怎样说服家人呢?(两人合作,一人演木兰,一人演其中的一位家人,练习说服。)

  9. 课堂表演。

  (1)学生展示表演。

  (2)现在老师来做木兰的家人,你们是一个个木兰,谁来说服我。

  10. 此时此刻,你认为花木兰是英雄吗?[指板书答:花木兰是英雄,因为她( )。]

  11. 过渡:就这样,木兰告别了家乡和亲人,踏上了漫漫从军之路。从军的路上会一帆风顺吗?

  三、学习第三节

  1. 齐读第三自然段。

  2.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语文,看到语言文字,就应该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画面。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感悟文章的学习方法。

  3. 自由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 想象:木兰在渡黄河,过燕山时,会一帆风顺吗?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引导交流。

  (渴了------饿了------天黑了--------她真是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

  尽管木兰这样,木兰还是勇敢地来到了前线。

  5. 是啊,多么不容易呀!再读读句子。(边读边想象她跋山涉水的画面)

  6.同学们,此时你觉得木兰怎样?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男子汉的英姿勃勃、潇洒)

  7.谁来把木兰的英雄气概读出来?

  (指生读,男女生赛读,集体齐读。)

  8. 是呀,木兰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来到了前线。那么,战场上的木兰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和木兰来个近距离的接触。

  师述情景:(略)

  (1)谁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此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花木兰?(板书:英勇善战)

  9. 范读:“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1)什么是“赫赫战功 ”?在这里“赫”是很大很突出的意思,两个赫呢?很大很大很了不起的战功。

  (2)谁能读出战功之大?

  10. 此时此刻,你能说木兰不是英雄吗?

  11. 过渡:木兰从军整整12年,终于胜利回乡了。轻轻捧起书没,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节

  1. 战士们看到了什么?表现怎样?

  2. 采访: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名将士,你会说些什么?

  3. 读到这儿,作为女生的你想说些什么?作为男生的你想说些什么?(是啊,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

  4. 这是个曲折离奇的故事,让我们再朗读来体会木兰的英雄壮举吧!

  五、拓展延伸

  1.课后请小朋友搜集有关女英雄的故事,开展女英雄介绍会。

  2.喜欢讲故事的你: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2、木兰从军

  女英雄 爱国爱家

  尊老爱幼

  英勇善战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篇10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在上这一课之前,我也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片《花木兰》。在观看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人物形象上。故事情节学生已经了解,怎样让学生从文字中体会人物呢?因为故事背景的远久,其实孩子们初读课文时是不理解什么是从军的,所以我觉得课题中的"从军"是个切入口!于是读了课题后,我要求他们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时,结果出现了争议。在引导中他们第一次读了木兰在从军中飒爽的英姿,有了个初步印象。接着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孩子们自然产生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木兰怎么能从得了军的呢?"于是就这样的问题孩子们积极自主的学习了文本,在扣住"紧急""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理应""赫赫战功""心爱"等词一次又一次深入体会后,在痛快的读中表达了对木兰的忠心赞叹。最后孩子们都发自内心的称木兰为女英雄!

  12《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在讲解“从军”这个词时,我首先让学生们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结果出现了争议。在引导他们第一次读了木兰在从军中飒爽的英姿,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向学生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学生们自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于是就扣住 “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等词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让学生对木兰产生由衷的敬佩。

  书后安排了一项想象作业“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所以在教学课文第二段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北方发生战争,朝廷紧急征兵,这是国家的忧;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应征,弟弟年龄又小,够不上当兵,这是家庭的忧。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木兰为什么要“理应分忧”:本来应征入伍是男子的事情,但处在特定情况下,女子也该承担责任,为国为家当仁不让。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情可感,有话可说了。

  此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我还设计了“赞一赞,唱一唱,讲一讲”一系列多向互动情境,通过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让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学生们敢于“尽情地读,大胆地说”,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从这节课里,我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老师同时也大有收获,很受启迪,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记忆里,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学生乐于学习字词,敢于想象,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感慨万千。

  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与学的平台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我执教的是《木兰从军》第一课时,读通课文,走近木兰,感悟她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是我这一课时定下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花木兰爱国爱家的女英雄形象呢?

  一、识字方法多样,激发兴趣。

  在教学“病”字用一个顺口溜让孩子轻松记住了“病”字的字形和字义;教学“男“字时利用字理知识帮助孩子体会决心女扮男装的不易;”“焦急”这两个字虽然不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让孩子抓住下面四点底表示火,和急字的心字底,可帮助孩子理解木兰焦急似火的心情。

  二、发挥想象,促进理解

  课文语言精练,同时也留下一些值得学生想象的“空白”。教学时利用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既能更深入地理解木兰的品质,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如在教学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想象、表演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父亲、母亲、弟弟的,这个拓展性训练让学生深入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不仅可以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阅读,把书读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其次,第三小节的一连串动词短语浓缩了木兰南征北战、奋勇杀敌的艰辛,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木兰奔赴前线路上的情形以及在战场上的表现,再现了这些悲壮的场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再次,让学生想象当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会想些什么,也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木兰女扮男装、屡建战功的不易。

  三、抓住中心,爱家爱国

  围绕木兰爱国爱家的品质,结合文本,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体会。父亲年老多病,弟弟又小,木兰替父从军,是因为她爱家;国家有难紧急征兵,木兰从军为国分忧,说明她爱国;木兰在奔赴前线的路上,历尽千辛万苦,依然勇往直前,她驰骋沙场,立下战功,为的是保家卫国。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篇11

  教学案例:

  张广平老师把收录机放在讲桌上,然后喜气洋洋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现在要了解一件事,喜欢听河南戏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曲沃县离河南很近,同学们熟悉河南戏,机灵的孩子们知道老师要放戏曲录音,便不约而同地举起手,随后便是你一句我一句的“我喜欢”、“我喜欢”。

  老师说:“好!老师也很喜欢,不过河南戏很多,昨天老师选了一段精彩的,请大家欣赏欣赏。”

  老师放豫剧《花木兰从军》中的《谁说女子不如儿男》。

  有的学生如痴如迷地听着,有的学生竟跟着手舞足蹈地唱起来。

  老师说:“请小朋友再认真听一遍,然后试着唱唱你最喜欢的一句。”老师重放。

  这一下学生可得意了,教室里热闹起来,七嘴八舌地唱起来,有的唱:“白天去耕地,夜晚来织棉”。有的唱:“谁说女子不如儿男。”有的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有的竟能整段唱下来。学生还真是都积极地参与着。

  当学生渐渐静下来的时候。老师说:“咱们齐唱一句‘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吧!”师生们有滋有味地重复唱着这一句。

  老师说:“同学们看课本63页,带上感情自由读《木兰从军》,反复熟读课文,一直读到能看到花木兰站在了你的面前为止。今后我们再唱‘谁说女子不如儿男’时就更有感情了。”

  我们看到学生十分投入地自由读课文,用探究的眼光,用真诚的口气,在呼唤着花木兰快点走到自己面前。

  熟读课文大约15分钟。

  老师说:“在刚才熟读课文的过程中,谁看到了花木兰站在了你的面前?”

  学生纷纷抢着回答:“我!”“我!”“我!”

  有一个淘气的小男孩说:“老师,我看到了,花木兰是一个好好漂亮的姑娘呢!”

  教室里一阵笑声。

  老师也笑着说:“是吗?我也看到了花木兰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姑娘,还是十分勇敢的姑娘,大家想一想,这么漂亮的勇敢的姑娘是怎么说服家里人替父从军的?”

  学生沉默片刻后说话了:

  有的说:“她肯定说,父亲,你年龄大了,跑不快,让我替你去当兵吧!我会打胜仗的”。

  有的说:“她肯定是说,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我不会给你们丢脸的。你等我的好消息吧”。

  有的说:“她肯定说,爸爸、妈妈,我才不怕吃苦呢!我女扮男装,照样会打仗”。

  还有的说:“她肯定迸会说,小弟弟,你照顾好爸爸、妈妈,我给你拿奖杯回来”。

  学生的思维在互相碰撞中不断进发出耀眼的火花。

  老师说:“小朋友想象得真好,把老师都说服了。那么大家一定会抄写好这三个生词吧!抄一抄,再各写一句话。”老师边说边把“胜利”、“将士”、“征兵”三个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写生字词,写句子,时时鼓励着学生。

  课堂小结时,老师兴奋地说:“今天同学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名字叫……”

  “花木兰”!学生也兴奋地抢答着。

  “好!让我们再齐唱三遍‘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吧”。

  师生在昂扬和谐的氛围中走出了教室。有的学生还边唱边比比划划地跑在操场上玩耍。有的听课老师也小声哼着走出了教室。

  案例分析:

  课后我们和授课老师一番对话:

  问:“这节课你自我感觉如何?”

  答:“我本人自我感觉还是良好的。还是听听各位老师的意见吧”。

  问:“这节课的目标你觉得把握的怎样?”

  答:“这节课的目标是反复熟读背诵课文,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学习6个生字,我觉得今天在我设置的“笼罩”里,学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努力做一个发展的人。”

  问:“你说的‘笼罩’是什么意思?”

  答:“我先放一整段戏曲,然后重点学会唱‘谁说女子不如儿男’一句,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利于学习本文的环境,使这个环境紧紧地‘笼罩’着学生的身心,学生在这个‘笼’里面不知不觉地就‘熟’了”。

  问:“我们觉得你在语文的人文性方面做得很巧妙,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答:“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想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对花木兰的崇拜之情,花木兰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是有益的。这里我不强调让学生学习花木兰的什么什么精神,而是让他自己去感悟,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嘛”。

  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从这节课里,我们确实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老师同时也大有收获,我们这些教研员也大有收获。张老师在这里用一种环境 “笼罩”学生的身心,使我们很受启迪,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尽管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但没有强制性的约束是不行的,这个“笼罩”既有开放性又有强制性,还有艺术性,学生在这个“笼罩”里确实是不知不觉地“熟”了。

  反过来,我们设想一下学生,这节课一定能给他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果在此节课前会唱“谁说女子不如儿男”,那么他(她)在这节课上得到了深一层的感悟;如果在此节课前不会唱“谁说女子不如儿男”,那么他(她)会为这节课学会了唱而自豪。

  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记忆里,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学生乐于学生字词,敢于想象,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篇12

  《木兰从军》讲述了木兰代替父亲去征战的故事。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这篇作品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附加题:

  “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弛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木兰从军阅读题目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少习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 2、翻译句子(4分)

  ⑴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⑵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3、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是哪一句?(用原句回答)(3分)

  木兰从军阅读答案

  1、D 2、(1)木兰是古时候一个民间女子。(2)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能做。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木兰从军译文

  木兰是古时候的一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亲的名字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骑马转战共十余年,多次建立功勋,屡建奇功。哈!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可以做,我看到木兰从军的事情后就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篇13

  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课文,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已经让大家预习过了,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有名的女英雄吗?(学生回答)  

  老师说:“好!同学们说的很好,我国古代的女英雄有秦良玉、樊梨花、梁红玉、穆桂英(杨家女将)、王昭君、花木兰等为大家所熟悉的女英雄,那么今天我们大家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位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  

  老师放《木兰从军》的课文朗读带,让大家静静地听着,一方面要注意自己不认识的字,另一方面体会木兰的伟大。(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   

  老师说:“在我国古代,女子是不能抛头露面的,不能和男孩子一起读书、工作、更不用说当兵、打仗了,那木兰怎么能从军呢?”(老师看看大家预习时是否认真思考了)  一个大眼睛女学生说:“木兰见朝廷下达的征兵的文书中有父亲的名字,而父亲已是年老多病,打仗时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木兰不让父亲去冒险。”  

  一个小酒窝的男孩子说:“弟弟年龄小,不能去当兵。如果不去朝廷会怪罪的”  

  最后班长说:“所以,木兰值得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老师说:“同学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认真思考了。下来再请同学们带上感情自由读《木兰从军》,反复熟读课文,一直读到能看到花木兰站在了你的面前为止。”   

  我们看到学生十分投入地自由读课文,用探究的眼光,用真诚的口气,在呼唤着花木兰快点走到自己面前。   

  熟读课文大约15分钟。   

  老师说:“在刚才熟读课文的过程中,谁看到了花木兰站在了你的面前?”   

  学生纷纷抢着回答:“我!”“我!”“我!”   

  有一个淘气的小男孩说:“老师,我看到了,花木兰是一个好好漂亮的姑娘呢!”   教室里一阵笑声。   

  老师也笑着说:“是吗?我也看到了花木兰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姑娘,还是十分勇敢的姑娘,大家想一想,这么漂亮的勇敢的姑娘是怎么说服家里人替父从军的?” (检查预习的效果)  

  学生们沉默片刻后说话了:   

  有的说:“她肯定说,父亲,你年龄大了,跑不快,而且还生着病,让我替你去当兵吧!我会打胜仗的”。   

  有的说:“她肯定是说,父亲、母亲,我虽然是个女儿家,但同样可以为国分忧”。   有的说:“她肯定说,父亲、母亲,我才不怕吃苦呢!我女扮男装,不会让别人发现的,我一定会活着回来的”。   

  还有的说:“她肯定会说,小弟弟,你照顾好父亲、母亲,姐姐会给你做好榜样的”。   

  学生的思维在互相碰撞中不断进发出耀眼的火花。   

  老师说:“小朋友想象得真好,把老师都说服了。那么下来老师要检查同学们预习的成果”  

  看投影,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木兰告别了亲人,(      )战袍,(    )骏马,(    )黄河,(  )燕山,来到了前线。在(   )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    )。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填动词,时时鼓励学生。  

  老师说:“大家都预习过了的,那么下来我们大家就一起把这一段话大声的读一下吧!”最后,老师说:“同学们你们从花木兰身上学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回答:“聪明、坚强、勇敢、美丽、女中豪杰、孝顺父母爱护弟弟”  

  老师说:“对,同学们说的很好、很全面,我们做人就要像花木兰一样勇敢、坚强,孝顺父母爱护比自己小的同学”。(同学们说的很正确,说明昨天布置的预习大家都很认真的思考了,以后就应该如此,请同学们要坚持预习)  

  课堂小结时,老师兴奋地说:“今天同学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名字叫……”   

  “花木兰”!学生也兴奋地抢答着。   

  “好!我们来听听唱河南豫剧中的‘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吧”。   

  老师说:“我们再次来听听配乐诵读”(从感觉形象入手,通过观看录像着重感受花木兰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威武形象。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木兰身穿戎装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军的艰辛,感悟花木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  

  师生在昂扬和谐的氛围中走出了教室。有的学生还边唱边比比划划地跑在操场上玩耍。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学具安排:投影、生字卡、录音。

  板书安排:24.木兰从军

  女扮男装

  花木兰       花将军

  胜利归乡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口头填空。

  课外:读背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题目是"木兰从军"。板书课题。

  2. 听课文录音。

  听后提问:木兰是谁?

  "从军"是什么意思?花木兰是女儿家,她女扮男装,替谁去从军?

  二. 初读指导

  1.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 检查自读效果。

  (1) 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 指名分节读课文。

  (3) 说说每段的意思。

  三. 精读训练

  理解第一段。

  1. 指名读。

  2. 口头填空。

  花木兰 (    )。

  3. 小结。

  4. 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认读生字词。

  2. 指名背第一段。

  二. 精读训练

  1. 理解第二段。

  (1) 自读。画出写局势紧张的词语及花木兰十分着急的原因的句子。

  (2) 读后交流。

  理解"文书征兵年老多病"。

  (3) 花木兰是不是干着急呢?从花木兰说服全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可以看出她怎么样?

  (4) 指导朗读。

  2. 理解第三段。

  (1) 观察图一。

  看,这是花木兰从军后驰骋沙场的英姿,瞧她跃马提枪的威武形象,一看就知道她英勇善战。

  (2) 课文是怎样写她从军后的情景的?读一读,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 读后交流。

  (4) 指导读第一句。

  (5) 指名读第二句。

  理解"赫赫战功"。

  从这句可以看出木兰自强自信,所以开头称她"女英雄",结尾又说她是"花将军"。

  (6) 指导读第二句。

  (7) 指导背诵。

  三.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征 病  幼 男  胜 利

  四. 作业

  抄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 复习

  1. 认读词语。

  2. 背诵第一、二、三段。

  二. 精读课文

  理解第四段

  1. 看插图二,说说胜利归来的花木兰装束有什么变化?

  2. 自读课文,画出写将军们恍然大悟的句子。

  3. 读后交流。

  4. 指导朗读、背诵。

  三.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脱 穿 将 勇

  四. 作业

  抄写字词。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869091291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