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仰面清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材(新世纪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34-35

  教材分析: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的产生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本课时则安排“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等各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而为学习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奠定基础,随之,分数从真分数扩展到假分数、带分数。更为分数的系统学习埋下伏笔。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

  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地处市郊,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有极强的求知欲,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较活跃,已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习习惯良好。在三年级时,学生对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就有了初步了解,但对知识的生成、联系及延伸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零”起点,不能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置之不理,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猜想,大胆放手,加强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对知识的产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活动和多种形式的练习,尽量让他们对分数的知识有系统化的认识,加强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并能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数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的三幅图片,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三幅图片——俄罗斯国旗、五朵花两黄三红、平均分成六份的六边形其中三份涂成红色)

  问:同学们,你会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些图片中的红色部分呢?请说出它的具体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经历由单个物体到多个物体到抽象图形的过程,了解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掌握程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起点。)

  引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活动一:拿一拿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出示两盒中内分别装有8枝铅笔的文具盒,请两位男生上来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

  师(问台上的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

  生:我把盒里的铅笔的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1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两位男生都拿出了4枝铅笔。

  2、再出示两盒内装6枝铅笔的文具盒,请两位女生上来也拿出其中的1/2。

  (猜一猜她们会拿出几枝铅笔呢?)学生活动,两位女生都拿出了3枝铅笔。

  3、设疑: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情况?有什么疑问吗?请想一想,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四位同学都是拿出铅笔总枝数的1/2,为什么拿出的铅笔枝数有的一样多,有的却不一样呢?

  预设:

  生1:男生和女生肯定有一组拿错了。(师追问:你认为哪一组拿错了?请上来验证。)

  生2:两个男生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一样多,两个女生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一样多。

  生3:男生组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和女生组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师追问:猜一猜谁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多呢?)

  3、检验:请四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铅笔盒里的总数是多少枝,拿出它们的1/2又是多少枝?

  4、小结: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也就是盒中总枝数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就相同;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盒中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相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测—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的一个体验数学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分数即“部分”表示的多少不同,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认识。)

  5、试一试

  课件展示,8枝铅笔(五枝红色,三枝蓝色,其中一枝蓝色铅笔是削好了的)

  问:你能用什么分数来表示这削了的铅笔呢?

  生1:是总铅笔枝数的1/8。

  生2:是蓝色铅笔枝数的1/3。

  生3:是第一横排铅笔枝数的1/4。

  生4:是一个竖列铅笔枝数的1/2。

  (设计意图:本练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同一个具体数量它所在的整体不同,表示它的分数也就不同,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分数具有相对性。)

  活动二:说一说

  1、课件展示小明和小军看课外书的情境图

  引导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和问题。

  问:根据图中的信息,想一想,小明和小军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2、生同组交流后,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随机追问:“如果小军看了50页,小明看了5页,你们知道小明的书有共有多少页吗?小军呢?”

  3、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大,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对应的“整体”小,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大,对应的整体就大;表示具体数量小,对应的整体就小,即分数具有相对性。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比较、分析,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4、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1/4是□ ,(1)画出这个图形,生完成后,用幻灯展示各学生的图形。(2)涂出所画图形的2/4。(3)涂出所画图形的4/4。(本练习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理解分数的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基础上渗透分数单位,为学习假分数作铺垫。)

  三、知识应用,加深体验

  1、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帮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园,小明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说明理由。

  2、选一选(课件展示)

  一堆糖果的2/5是4个,

  这堆糖果会是下面的哪一堆呢?

  (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数感。)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逐步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并让学生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都有哪些新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

  北师大小学数学五上《分数》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思考的教程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

  复习与引入:

  出示:

  师:请用一个数分别来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生:1/2, 1/2,1/4

  师:请你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1/2

  师:分数3/4表示什么意思

  师:这个整体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表示一堆物体.

  师:这是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这两个1/2相等吗

  生:相等(板书:1/2=1/2)

  二,取珠子,比多少

  1.取1/2

  师::这有两个盒子ab装有一些珠子,请两个同学上来各取出每个盒子珠子的1/2

  生1:从a盒子中取出了3个

  生2:从b盒子中取出了4个

  师:同样是取了1/2,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同桌互相议论)

  生3:ab两个盒子中的珠子的数量不一样多,所以拿出的1/2不一样多

  师:猜一猜,哪个盒子中的珠子数量多一些 为什么

  生4:b盒子多一些,因为取出来的多一些,总体也就多一些

  师:每个盒子各有多少个 怎么知道的

  生5:a盒子有6个,b盒子有8个.a盒有2个3,,b盒有2个4.

  师小结:都取了1/2,但由于对应的整体不一样多,所以取出来的数量不一样.如果要使取出的一样多,要怎么放珠子

  生6:各放入8个

  生7:各放入6个

  师:也就是放各自对应的整体相同.

  2.练习:

  李老师和小明各看了一本书的1/3,(老师拿一本厚书,小明拿一本薄书)谁看得多 为什么

  如果李老师与小明看的书交换,还是各看了1/3,谁看得多 为什么

  3.比大小,放珠子

  师:我们知道,1/4小于3/4

  师:这有两个盒子ab,要求从a盒中取出1/4,从b盒中取出3/4,要求a盒取出来的珠子数大于b盒取出来的珠子数.两个盒子该怎么放珠子

  学生讨论

  一组同学商量,到前台操作展示过程

  同桌甲:从a盒中放入12个,从b盒中放入4个

  同桌乙:从a盒中放入16个,从b盒中放入4个

  生:我发现a盒中放入的珠子要比b盒中的多才行.

  师:这要求从a盒中取出1/4,从b盒中取出3/4,要求a盒取出来的珠子数等于b盒取出来的珠子数.两个盒子该怎么放珠子

  学生讨论操作

  生:我发现只要a盒中放入的珠子是b盒中的3倍,就相等

  师: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b盒中取的份数是a盒的3倍

  三,分析与讨论

  师:1/4小于3/4,这是我们以前都知道的知识,而今天我们发现a盒的1/4有可能等于可大于b盒的3/4,到底1/4与3/4之间有什么大小关系

  生1:不能比

  生2:1/4小于3/4

  学生争辩明确:要比大小,必须在整体相同的情况下,分数1/4/小于3/4默认是相同的单位1.

  四.练习:

  1.p34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1/4是 ,这个图形什么

  2.填空:

  一筐苹果的1/5是1个苹果,这筐苹果共个

  一筐苹果的1/6是1个苹果,这筐苹果的2/6是个

  一筐苹果的1/2是2个苹果,这筐苹果的1/4是个

  一堆苹果的2/5是400千克,这堆苹果共千克.

  3,p35:小明捐了零花钱的1/4,小芳捐了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一定比小明多吗 为什么 (分别讨论)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教材及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学习分数的再认识。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整体下,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是不一样的,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是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体会在不同的整体下,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是不一样的。

  设计理念: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卡;学生准备偶数只铅笔。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回顾旧知

  1、师:(板书“分数”)同学们,你认识分数吗?能给大家讲一讲你了解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吗?

  引导学生复习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法等。

  2、出示8个气球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1/4的含义,并在图片上圈出所代表的部分。补充提问:在这里把谁看作了整体“1”?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是几个气球?3/4表示几个气球呢?

  师:看来同学们对分数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地认识和理解分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活动一:拿铅笔

  师:大家都准备了一些铅笔。如果想拿出你全部铅笔的1/2,你会怎么做?

  预设:生1:我可以先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师: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拿出你全部铅笔的1/2。(学生拿铅笔)把你拿出的铅笔数告诉给小组内的同学。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大家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大家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支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一个小组的讨论。

  全班交流,明确:因为铅笔的总支数不同,也就是整体不同,所以虽然拿出的都是全部铅笔的1/2,但是拿出的铅笔数量不一定相同。

  活动二:说一说

  (课件出示图文型情境图:两个小孩各拿一本书并有对话,小林:我看了这本书的1/3,小明说:我也看了一本书的1/3。图中的问题是: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师:根据图中的有关信息,想一想,小林和小明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汇报:如果两本书页数相同,那么是一样多的。如果两本书的页数不同,那么看的页数就是不一样多的。

  师小结:如果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一样的话,那么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

  活动三:辩一辩 (课件出示文字型情境问题:为帮助青海玉树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用假设、举例等方法分析这一问题,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活动四:画一画

  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同学们,这个正方形是一个图形的1/4,请你猜一猜这是一个怎样的图形?把你想到的图形画下来好吗?

  请不同画法的学生为大家展示。

  师:你是怎样判断出这个图形是由4个正方形组成的?

  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体会分数的从部分到整体。

  三.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活动一:填一填,涂一涂

  教材35页:1题(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2题(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对应分数)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重点说一说思考过程。

  第1小题中图6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4/8或1/2表示。教师利用学具演示组合过程。

  活动二:分数游戏

  师:请九位同学站起来;请9位同学中的1/3坐下;请剩下同学中的1/3坐下。

  师:两次坐下的同学一样多吗?为什么?(虽然两次坐下的同学数都是“整体”的1/3,但因为两次的“整体”不同,所以坐下的人数也不相同。)

  五.总结收获,积累知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第34、35页

  学生情况分析

  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看书”“捐款”“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实物导入,能贴近学生实际。三年级学习的内容,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三份,而这节课,不再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了.但教师掌控要好,是把几个东西分一分,但还是要平均分. 事先教师准备学具(不同数量的圆片)直接引入,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多少份, 强调要平均分.用什么分数表示.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重点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

  现在大家猜个谜语:母子两边分…… (学生回答:分数)

  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分数 (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2、复习导入,出示图形:

  提出复习要求:仔细观察这3个图形,说出这3个图中阴影部分是什么分数,它们各表示什么?

  (1)图1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2分之1来表示。

  (2)图2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3分之1来表示。

  (3)图3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4分之1来表示。

  (通过让学生说分数,认分数,说分数含义的过程,了解学生以有知识的起点。)

  3、他们的回答都非常准确,说明他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老师想看看今天大家的学习效果,有信心吗?

  二、活动引入新课学习

  1、老师这儿有三份圆片,你们能从每一份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

  提出观察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问题吗?

  (在这里要强调各自是把谁平均分了,学生分别拿出的是6片、4片和3片。)

  ( 学生可能的回答)

  (1)都是1/2,怎么拿出的片数不一样?

  (2)为什么三个同学拿的数目不同?

  2、小组合作活动

  提出活动要求: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圆片的1/2,拿出的片数却不一样多呢?

  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会是不一样的,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1)学生借助学具独立操作

  (2)小组交流

  (3)学生代表汇报

  师总结:同学们都认为每份的总片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圆片的片数不同。那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验证:现在请刚才的3位同学把所有的圆片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这时要乘热打铁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整体“一”。并举例说明,比如,一堆煤,一把铅笔,一个苹果等,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单位1或整体1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在比较中初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一样多,所以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强调平均分 ,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3、总结归纳

  (1)原来分数还有一个奇妙的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2)学生总结:(能表达出以下内容就可以)一份圆片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份圆片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可以是一些物体,可以是一个计数单位 ,学生没学过 把多个物体看作“1”这部分应有所强调 ,这里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来理解单位一或整体一 。这里要让学生明确分数不像以前学的数那样很多情况下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两个数间的关系就可以,不一定要概括出什么语言

  四、理解应用

  1、为了表扬同学们对刚才所学知识的态度和效果,老师给班级读书角买了2本书。出示挂图:

  师:淘气和笑笑都看了这本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因为的书厚薄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1”不同,分数表示的量也不同。)

  2、阅读教材34页的“画一画”

  画出每个图形的4分之1 ,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总结)

  提问:为什么4个方格可以用4分之1表示,1个方格也可以用4分之1表示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

  生a:把4个方格平均分4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

  生b:我把1个方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只不过这个一份小一些。

  五、巩固练习

  1、指导阅读:书上第35页第1题,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简单复习分数的意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说出1~2个图形所表示的“整体”与“部分”的意义。)

  2、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教材第35页第2题。(老师巡视检查)

  3、出示教材第36页第5题,在交流中请学生说说理由。(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数感。如果学生遇到理解困难,可以借助事先准备的图形和小棒在组内演示解决,最后由学生代表汇报演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4、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完成36页第6题

  思考: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通过练习,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汇报: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分数即表示一种关系又表示具体数量 , 分数只有带上单位才是一个具体的数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事物的乐趣)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12片 1/2 6片 8片 1/2 4片 6片 1/2 3片 结合线段,数形结合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发展数感。

  三、教材简析

  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水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

  1、师:你们认识分数吗?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学生说出几个分数,教师随机板书)

  2、师:关于1/2 你已经知道什么?

  3、小结。(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4、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画有几副图的那张纸,请你在图上用颜色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表示好后在小组里交流表示的理由。

  3

  4

  5

  8

  1

  2

  1

  2

  1

  2

  全班交流、质疑。

  5、课件选择其中表示1/2 的图进行讨论。

  师:在表示1/2 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是怎么分的?分的对象相同吗?)

  生:都是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1份。不同的地方是平均分的对象不同,有的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6、教师追问:这里是把谁看作整体“1”?一份是几个?这个整体“1”还可以指哪些呢?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活动一:拿水笔

  1、创设情境,请学生分别拿出三盒水笔的1/2(其中有2盒水笔都是8支、有一盒是10支)。

  师:这里有三盒水笔,你能从每一盒水笔中分别拿出1/2吗?

  教师请三位学生到讲台前,并问台上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讲台前的三位学生打开水笔盒,认真地数着。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我发现他们拿的支数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生:会不会数错了。

  师:数错了?这也有可能,你能上来帮助数一数吗?教师没有马上作出评价。

  这位学生上来把三盒水笔数了一下,判断三位同学拿的都是对的。

  师:看来,没有数错。我们再来看前面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水笔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生:水笔的总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也就是整体“1”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水笔都拿出来,并告诉全班同学总支数是多少,1/2是多少支,验证刚才的结果。

  师: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出示意图。并小结:总支数不一样,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却不一样。

  活动二:说一说

  小明 小军

  1、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

  2、比较、讨论:“都是一本书的1/3 ,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师:通过刚才拿水笔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同步板书)

  (三)巩固延伸,反馈分析

  1、看图说数:

  (1)蓝圆个数占整体的几分之几?要使蓝圆个数占整体的1/2,怎么改?(可以增一增、换一换、减一减)

  (2)绿圆个数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说出4/12和1/3 后(课件随机整理整齐),提问:为什么都是4个,却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3)红圆个数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说出3/12和1/4后(课件随机整理整齐),提问:为什么都是3个,却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师与学生共同小结:部分相同、整体相同,如果分法不一样,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

  2、游戏: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学生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大组人数、小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生:因为总数一直在变化。因为整体“1”是不同的,所以分数也就不同。

  3、估一估:一个整体的2/3 是 ,这个整体会是下列图中的哪一个?

  (1) (2) (3)

  请学生在本子上写出结果,并准备说说思考过程。

  4、辩一辩:

  在学校举行的捐款献爱心活动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5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2/5。小芳捐的钱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四)全课总结。

  师:分数再认识,再认识了什么?

  总结: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的量就不同;部分相同,整体相同,如果分法不一样,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部分相同,对应的整体不一样,用来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反思:《分数的意义》曾被作为许多名师、特级教师公开教学的内容,也有许多成功的课例,对于这样一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课,在抓住教学内容本质——让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力求设计的创意,以新颖的教学视角让学生易于理解分数的意义,这是我在本课设计中思索的问题。北师大版这一内容教材编排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本节课教学流程的预设中,我力求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稍作了修改,重点体现在练习设计上运用有效的教学题材深化渗透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使学生对部分与整体的相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清晰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篇6

  内容:分数的再认识

  课时: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体会在不同整体下,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样。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运用分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今天老师有幸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同学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了分数,掌握了一些简单得分数知识,今天我们就进一步认识分数。

  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复习:出示:(5分钟)师:谁能说说这个数的各部分名称。

  师:怎样读,读作:(二分之一)

  师: 表示意义是什么?

  2)、老师这里有这些数,谁能帮老师读一读。 , , , 让学生读认。

  师:像 , , , ……都是什么数?(分数)

  师出示图形:

  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上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二、创设情境,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1、 拿一拿:(10分钟)

  教师准备三盒糖果(数量不要告诉学生)

  师: 我这里有三盒糖果,老师想从每一盒糖果中取出它的 ,谁愿意帮帮老师这个忙呢?

  请三位学生到台上拿糖果。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

  生2:

  生3:

  师:其他同学发现了什么?生:他们拿出的块数不一样。让三名学生回位。

  师:他们三个都是拿出全部的 吗? 拿出糖果的块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生:三盒糖块总数不一样。

  生:数错了。

  师:他们分的到底对不对呢?再请三位同学上台分一分,验证一下, 注意观察每盒的 是多少块? (4块、3块、4块)把所有的糖果都拿出来数一数告诉大家总块数是多少(一盒有8块, 一盒有6块.另一盒有8块)。

  师:前后三名学生分得一样吗?

  师:现在你知道每盒糖的 不一样多的原因吗?

  生:是总块数不一样,

  师:一盒糖的 表示的都是把一盒糖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但由于盒子里糖块总数不一样多,所以取出的 的数量会怎样?

  生:也一定不一样多。

  强调: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块数不一样多),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2、说一说: (10分钟)

  出示教科书的情境图:(一本书厚,一本书薄)

  . 师:让两名同学各拿一本书.左边的同学看了第一本书的 ;右边的同学看了第二本书的 ;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生1:因为书的厚薄不一样,总页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因此它们的 就不一样。

  师:虽然它们都把整本书平均分成三份看,都看了其中的一份,但它们的整本书页数同不同?也就是说什么不同?

  生:看得页数不同,整体也不同。

  师:请同学们再考虑一个问题。

  明明喝了一瓶水的 ,楠楠也喝了一瓶水的 。明明说:“我俩喝的一样多”。楠楠说:“我喝得比你多。” 它们谁说得对呢?

  生2:如果瓶的大小一样,他俩喝得就一样多。如果大小不一样,谁瓶大,谁喝得就多。(整体不同,同一分数大小就不同。)

  师:为帮助印度洋海啸受灾地区灾民,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 ,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 ,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师:让学生填数、观察,小组合作体会这些分数之间的关系,你们有什么发现?

  一个分数它得分母表示把“整体”平均分成得份数,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数。进一步强调单位“1”即整体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部分相同。

  提问:“1”里面有几个 ,有几个 ,有几个 ,有几个 ,有几个 ,……

  3、画一画:(8分钟)

  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师:小黑板出示题目

  1、一个图形的 是边长1cm的□,画出这个图形。

  a、请同学们先在练习本上画一画,教师巡视。

  b、展示学生的各种画法,由学生自己来评价。

  c、 还有其他画法吗?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2、分别画出个图形的 ,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三、练一练:第35页:(5分钟)

  第1题,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交流:选两题说思考过程。。

  第2题:涂色。试问:个 是 ,2个 是,5个 是, 里有个 。

  四、总结:(1分钟)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再一次认识了分数,谁能告诉大家你这节课收获到了什么?

  与分数有关的内容就可以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祝大家数学越学越好。

  五、作业:(1分钟)p36、5、6、题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 分数 具体

  书 一本书厚 页数多

  一本书薄 页数少

  一瓶水 大瓶 水多

  小瓶 水少

  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的主要内容

  《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34~36页《分数的再认识》。

  2.教材编写特点

  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看书”“捐款”“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1.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发展数感。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一节34页的内容和35、36页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学具:课件、铅笔、橡皮、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很高兴又和大家一起来上数学课。数学数学,顾名思义,就是数的学问,所以在我们新学期的第一单元就接触了很多的数,比如: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种数,以前我们也是知道它的,请大家在我的描述中进行快速抢答:它分上下部分,并且中间有一条线隔着、

  学生齐说:是分数。(先板书:分数)

  3、同学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课件演示分数产生、发展的过程,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想?渗透对数学文化的了解和思想教育。

  4、不知道同学们对分数的意义还记得吗?老师要考考你们。课件出示: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并选几个来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5、师:同学们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认识分数。(板书:再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分铅笔。

  (1)老师带来了两盒铅笔,请两位同学分别取出它们的 ,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你会发现些什么?

  (2)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疑问:拿错了和总数不一样?

  (3)请这两位同学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是怎么拿的?我们来共同见证一下,是不是拿错了,还是另有原因。学生介绍,引出为什么都取了 ,而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呢?原来是总数不一样。从这里,说明了总数、和取出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引出板书: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2、选橡皮。

  同学们认真思考,学得很好。老师准备了两袋橡皮,(一袋10块,一袋12块)准备把其中一袋的 作为奖品奖给积极思考、善于发现的同学,你们准备选哪一袋?为什么?巩固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选出12块的 ,即6块作为后面学习的奖品。

  3、讲故事。

  (1)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老师也想给大家讲一个取经路上的故事,想不想听?(用课件演示情景) 一日,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累又渴,于是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去摘果子,不大一会三人腾云驾雾回来了。唐僧很高兴说:“你们辛苦了,取出你们摘得果子的 给我,剩下的归你们吧。于是,悟空拿出了它的桃子的 是4个,八戒拿出了苹果的 是3个,沙僧拿出了梨的 是4个。师傅一看,说:“八戒,你是不是又嘴馋偷吃了?”八戒连喊:“冤枉啊!”你们能帮八戒洗清冤屈吗?

  (2)同学们汇报自己的想法,课件演示得出总数进行验证,再一次巩固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悟空和沙僧的 为什么会相同啊?引导延伸到: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就相同。

  三、巩固提高:

  4、比一比。

  (1)小明和淘气也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去帮帮他们吗?课件出示都看了两本书的 ,这两本书都被遮起来,他们谁看的多呢?

  (2)学生讨论交流,得出三种结论:当两本书一样厚时,看的一样多;当小明的书比淘气的书的页数多时,小明看得多;当小明的书比淘气的书的页数少时,淘气看的多。

  (3)师生共同小结:相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5、画一画。

  (1)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今天所学的主要内容,那你会根据一个分数其中的一份,而推测出它的整体吗?,下面就请拿出咱们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画出一个图形,它的 是一个 ,请你们用你们灵巧的双手来设计吧!

  (2)学生画好后,进行展示。

  (3)老师也设计了几种,请同学们欣赏一下,下去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设计更美丽的图案。(拓展同学们的思维)

  6、选一选。

  同学们真棒,学会了本节的主要内容,那你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吗?看下面几道题,能不能用我们所学得知识去解决呢?

  (1)课件出示:一根圆木的 是 , 这根圆木是下面三根中的哪一根?

  (2)一个圆的 是 ,这个圆的 是下列图形中的哪一个?

  (3)小明做了60道口算题的,淘气做了54道口算题的,

  ( )做的口算题少

  (4)一个长方形面积的 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 相等,那么这个长方形面积和正方形面积相比( )。

  (5)一个长方形面积的 比一个正方形面积的 小,那么这个长方形面积和正方形面积相比( )。

  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本节的主要内容去解决,巩固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7、辨一辩。

  为帮助灾区, 班级召开了“献爱心”主题队会。在这次活动中,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 ,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 ,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因为他们的总数不一定,不同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来验证。

  四、拓展延伸。

  8、小游戏。

  (1)选定一名同学起立,其他同学按要求说出他对应的分数。如:两人中,他占几分之几?四人中呢?一组中呢?全班呢?年级组呢?全校呢?

  (2)引出问题:为什么就他一个同学可以用这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学生汇报:因为对应的总数不同。

  (3)引导小结:虽然具体数量(这一名同学)一样,但对应的整体(总数)不同,所以他所占的分数(也就是分法)也不相同。

  五、总结反思:

  一节课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引导总结相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总数 取出的数量

  2 1

  4 取出 2

  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相同) (相同)

  6 3

  8 4

  8 4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材(新世纪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34-35

  教材分析: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的产生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本课时则安排“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等各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而为学习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奠定基础,随之,分数从真分数扩展到假分数、带分数。更为分数的系统学习埋下伏笔。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

  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地处市郊,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有极强的求知欲,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较活跃,已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习习惯良好。在三年级时,学生对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就有了初步了解,但对知识的生成、联系及延伸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零”起点,不能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置之不理,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猜想,大胆放手,加强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对知识的产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活动和多种形式的练习,尽量让他们对分数的知识有系统化的认识,加强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并能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数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2个分别装有8枝铅笔的文具盒,1个装有6枝铅笔的文具盒。一把铅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格子纸,画有16个小圆、8朵花的图纸。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复习导入。

  1、师:板书一个“1/2”。

  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数?你能读出来吗?谁能说说这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生回答。师板书:分数 整体 部分

  2、师:这些都是我们在三年级学习的内容。现在我们明白了“1/2”的意义,大家看,老师手上有一把铅笔,谁愿意上来从我手中拿出它的“1/2”?应该怎样拿?

  (生答:把老师手中的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生活动)

  (设计意图:简单直接的导入,有效唤醒学生对分数初步认识知识点的回忆,了解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掌握程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起点,同时为下一个环节“拿一拿”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错,那同学们想不想对分数作进一步的探究呢?板书:再认识

  活动一:拿一拿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游戏:

  (1)师:(神秘地)老师这儿有两个文具盒(内分别装有8枝铅笔),里面装了一些铅笔,我想请两位男生上来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看看能拿出多少枝?

  学生活动,两位男生都拿出了4枝铅笔。(师板书:4)

  (2)我这儿还有一个文具盒(内装6枝铅笔),我想请一位女生上来拿出盒中铅笔总数的1/2,谁愿意上来拿一拿?

  生活动。(同时师面向全班同学)问:猜一猜她会拿出几枝?也是4枝吗?

  生拿出了3枝。(师板书:3)

  2、设疑: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情况?有什么疑问吗?请想一想,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三位同学都是拿出铅笔总枝数的1/2,为什么拿出的铅笔枝数有的一样多,有的却不一样呢?)

  预设:生1:男生和女生肯定有一组拿错了。(师追问:你认为哪一组拿错了?请上来验证。)

  生2:两个男生的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一样多。(猜猜男生文具盒中铅笔有多少枝?)

  生3:女生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与男生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追问:谁的铅笔总数多?你能说出女生文具盒中铅笔共有多少枝吗?)

  3、检验:

  请三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盒中的总数是多少枝,拿出的1/2又是多少枝。(板书:8、6)

  4、小结:

  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也就是盒中总枝数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就相同;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盒中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相同。(板书:相同、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测—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的一个体验数学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分数即“部分”表示的多少不同,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认识。)

  活动二:说一说

  1、课件展示小明和小军看课外书的情境图

  引导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和问题。

  问:根据图中的信息,想一想,小明和小军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2、生同组交流后,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随机追问:“如果小明看了50页,小军看了5页,你们知道小明的书有共有多少页吗?小军呢?”

  3、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大,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对应的“整体”小,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大,对应的整体就大;表示具体数量小,对应的整体就小,即分数具有相对性。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比较、分析,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4、利用身边的资源,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走到一位学生,请他站起来,同他握手:“今天这位同学表现十分精彩,你真棒。”请同学们想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他呢?

  生1:他所在的小组有6人,他是其中的一员,我想用“1/6”来表示。

  生2:我想用“1/23”来表示他,因为我班有23人,他是其中的一员。

  生3:我班有男生11人,他是其中的一员,我用“1/11”来表示他。

  …………

  师问:同样一个人,怎么能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引导学生小结:同一个具体数量,它所在的整体不同,表示它的分数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非常熟悉的情境中,进一步感知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体会到分数具有相对性,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活动三:圈一圈,画一画

  1、圈一圈

  (1)呈现16个小圆图形,圈出它的1/4。

  (2)呈现8朵花,圈出它的3/4。

  2、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1/4是□ ,(1)画出这个图形,生完成后,用幻灯展示各学生的图形。(2)涂出所画图形的4/4。

  (设计意图:通过逐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时也为分数的后续学习作铺垫。)

  三、知识应用,加深体验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帮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园,小明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说明理由。

  (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数感。)

  五、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都有哪些新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分数的再认识,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本节课还是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本节教材中安排了“分圆珠笔”“说一说”“画一画”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知识的第一课时。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整个四年级没有分数知识。时隔一年,五年级学生是第二次接触分数。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通过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你知道吗?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图片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同学们,看完这个短片之后,你想说点什么?我们现在二分之一是怎么写的?四分之一呢?你知道1/2表示什么吗?早在两年前的三年级,我们就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再一次的认识分数。(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二)活动一:拿铅笔

  1、拿铅笔:

  我们进行一场小小的比赛,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文具袋,请听清比赛规则,我请大家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

  师:大家想一想应该怎么拿?

  (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也就是把全部铅笔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吗?你能猜一猜每个小组拿出的铅笔支数可能会怎样的呢?……

  比赛开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小组汇报,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拿的?拿出了几枝铅笔?

  板书:

  1组 2

  2组 4

  3组 3

  4组 1

  5组 4

  2、提出问题: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大家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3、猜测:

  想一想,然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我认为每组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2组的和5组的是一样的。)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不一样。

  是不是这样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来看一看:

  4、验证:

  师:现在每组的代表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

  组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4支,全部铅笔的1/2是2支。

  组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1/2是4支。

  组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1/2是3支。

  ……

  板书:

  整体 部分

  1组 4 2

  2组 8 4

  3组 6 拿出它的1/2 3

  4组 2 1

  5组 4 4

  补充:假设共有10枝,它的1/2是多少?100枝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或者说什么在变?而什么没有变呢?)

  5、小结:

  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总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是)

  (三)活动二:说一说

  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

  图片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师: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由于不知道他们的书的厚度,所以会有三种情况。这里的1/3是把谁平均分成三份?

  图片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现在你觉得谁看的多呢?

  (四)活动三:画一画

  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幅精美的图案,(出示一张图片,用白纸遮着,白纸中间打开一个孔,露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老师这幅图案的 1/4,那你能猜测出老师这幅完整的图案吗?请大家打开练习本,试着画一画。……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画得也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画得图案展示给大家看?

  同学们都很有创意。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虽然形状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大家想知道老师的这幅图案是什么样的吗?

  (五)巩固练习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利用刚才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填一填: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在组织学生交流。(图1是把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4/6或2/3表示;图2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2份没有分开,用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图3是12个小圆圈组成的一个整体,蓝色部分占整体的9/12,也可以用表示3/4;图6则是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4/8或1/2表示。)

  2、涂一涂: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对应分数。

  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说想法,让学生体会涂法的多样性。

  3、想一想:分别画出下列各图的1/2,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学生画一画,并说一说画法,体现画法的多样性,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然后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一样吗?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4、辩一辩:

  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小结本课知识。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篇11

  学生情况分析

  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看书”“捐款”“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导言

  今天很高兴又和大家一起来上数学课。数学数学,顾名思义,就是数的学问,所以在我们新学期的第一单元就接触了很多的数,比如: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而今天将要学习的数,对我们来说也不陌生。请大家在我的描述中进行快速抢答:母子分两边……

  (学生回答:分数)

  今天我们就要再认识分数

  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2、旧知识了解 出示:( 课件 )

  提出复习要求:仔细观察这3个圆,说出这3个圆中阴影部分是什么分数,它们各表示什么?

  (1)图1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2分之1来表示。

  (2)图2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3分之1来表示。

  (3)图3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4分之1来表示。

  (通过让学生说分数,认分数,说分数含义的过程,了解学生以有知识的起点。)

  3、他们的回答都非常准确,老师要分发铅笔给他们,以示奖励。谁能帮帮我吗?

  (准备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一盒8枝,另一盒6枝,请两位同学来分。)

  二、活动引入新课学习

  1、老师这儿有两盒铅笔,你们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

  提出观察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问题吗?

  (学生分别拿出的是4枝和3枝。)(学生可能的回答)

  (1)都是1/2,怎么拿出的枝数不一样?

  (2)为什么一个同学拿4枝,另一个同学拿了3枝?

  2、小组合作活动

  提出活动要求:为什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

  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1)学生借助学具独立操作

  (2)小组交流

  (3)学生代表汇报

  师总结:同学们都认为每盒的总枝数不一样,所以两个同学拿出铅笔的枝数不同。那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验证:现在请刚才的2位同学把盒子里所有的铅笔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总枝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

  生a: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1/2是4枝。

  生b: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1/2是3枝。

  过度(师:事实证明同学们的想法是对的了。)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在比较中初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一样多,所以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3、总结归纳

  (1)原来分数还有一个奇妙的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2)学生总结:(能表达出以下内容就可以)

  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每盒的总枝数不一样),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

  板书:由于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四、理解应用

  1、为了表扬同学们对刚才所学知识的态度和效果,老师给班级读书角买了2本书。

  (电脑出示《小学数学常识大全》和《小学数学经典题库》两本书的封面。)

  师:淘气和笑笑都看了这本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因为的书厚薄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

  (整体“1”不同,分数表示的量也不同。)

  2、阅读教材34页的“画一画”

  画出每个图形的4分之1 ,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总结)

  板书:相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3、提问:为什么4个方格可以用4分之1表示,1个方格也可以用4分之1表示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

  生a:把4个方格平均分4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

  生b:我把1个方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只不过这个一份小一些。

  五、巩固练习

  1、指导阅读:书上第35页第1题,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说出1~2个图形所表示的“整体”与“部分”的意义。)

  2、学生儿独立在书中完成教材第35页第2题。

  (老师巡视检查)

  3、出示教材第36页第5题,在交流中请学生说说理由。

  (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数感。如果学生遇到理解困难, 可以借助事先准备的图形和小棒在组内演示解决,最后由学生代表汇报演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4、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完成36页第6题

  思考: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通过练习,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汇报:

  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a: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b: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如果整体大,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如果整体小,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事物的乐趣)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a: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b: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c: 如果整体大,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

  如果整体小,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篇12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发展数感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2、关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关键问题是要给学生多大的探究空间?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作为根本出发点,设计具有较大探究问题的空间,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等,学生们结合直观图的观察,逐步发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可以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并且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不能只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而且大于1,分子和分母同样大时,分数等于1。为最终概括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作铺垫。

  整个过程教师没有包办代替,硬性规定,而是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而且,还改变了“问→答”这种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发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做到了不仅关注实现知识技能领域目标,更加关注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篇13

  一、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二、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难点:充分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吗?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活动一:分笔游戏,体会单位一

  1、 分笔活动,找4名同学拿着自己的笔来到讲台。(笔数是2的倍数:4、4、6、8)

  2、 请你们4名同学拿出自己笔的1/2,看谁拿的又快又准。

  3、 另找4名同学检查。

  4、 同学们自己说说是怎么分的。(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5、 师提问:他们都是拿出全部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每位同学的总数不一样)

  6、 师总结:最初每位同学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造成的,所以,他们的1/2也不同。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活动二:教材P34说一说。

  1、 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

  2、 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3、 师总结:因为书的薄厚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4、 在什么情况下,他们读的一样多呢?(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5、 请同学们再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王兴国吃了一个苹果的3/4 ,李晓阳也吃了一个苹果的3/4。王兴国说:“我俩吃的一样多”。李晓阳说:“我吃得比你多。” 他们谁说得对呢?

  (三)巩固练习

  1、 教材P34画一画。

  2、 教材P35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在练习中,针对错误比较多的,进行集体讲解,少的则个别讲解)

  四、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取以小游戏为开篇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教学和练习中我重点强调了“平均分”和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学生在练习时,也能体会到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如“印度洋海啸捐款”一题。但在练一练第一题写分数时出现错误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书中没有平均分,而是要画一条辅助线和旋转图形。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872151291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