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摆脱失落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微信扫码分享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精选16篇)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篇1

  本单元主要教学统计图,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第94~96页教学折线统计图。

  第97~99页教学选用适当的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第100~105页单元练习和实践与综合应用。

  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中有两篇用统计图反映我国的气象台(站)、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学生体会统计图有广泛的应用,增加对统计图的兴趣。另一篇结合例题的统计内容简单介绍降雨量的知识,让学生对统计对象有些了解。

  1 教学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看懂图中数据的同时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折线的方法。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只学过条形统计图。教学折线统计图的具体目标是: 能看懂折线统计图,了解图中各个数据的现实意义;能看懂折线表达的一组数据的变化状态,并进行简单的分析、预测,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进行描点、连折线等基本的制图活动。从这三条目标可以发现,看懂折线统计图是基础,能带动其他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学也从看折线统计图切入。

  (1) 第94页例题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整体感知折线统计图。呈现一张反映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的统计表,告诉学生这天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随之出现相应的统计图。学生虽然第一次听说“折线统计图”,只要看到统计图上那条醒目的折线就能明白这个名称的含义。第二步通过三个问题引领学生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三个问题的答案都在统计图上,第(1)个问题要看懂横轴上的信息,第(2)个问题结合纵轴的分段看懂折线上各个点所表达的数据,第(3)个问题分析折线的状态和数据的走势。设计这三个问题的意图是教学看折线统计图,所以要关注学生看图的过程和方法,在回答每个问题时都要说说是怎样看的、怎样想的。如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气温是从横轴上相邻的两个时间都相差2小时知道的;表示最高气温的点在折线上的位置最高,表示最低气温的点在折线上的位置最低;折线从下往上表示气温在升高,折线从上往下表示气温下降……第三步通过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比较,感受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达一组数据的大小,还能形象直观地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状态。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第95页“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练习看折线统计图。在回答教材提出的那个问题前,要让学生仔细看图,从中收集数学信息。包括从统计图的标题了解图所表达的内容,从折线上各个点表示的数据了解它的具体含义,从折线的形状分析它所反映的态势……这些看图的要求不一定都通过提问来落实,可以采用学生交流“在图中看到了什么”的形式进行教学。

  (2) 第95页“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2题都是教学画折线统计图,只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在图上描点并连成折线。描点和连线是表达数据的大小和变化态势,是制作折线统计图最重要的工作。用适当位置上的点表示数据,找到点的位置是完成制作折线统计图的关键。这道题在统计图上表示计算机台数的4个点,分别在横轴的四个年份对应的4条竖线上,还要与纵轴上的1格表示5台相匹配。在学生第一次进行描点练习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描点时可以利用图上的横线确定点的高度,要把点画在相应的竖线上。二是从左边第一点起到右边最后一点止,在每两个相邻的点之间都画线段,使各条线段连成一条折线。三是“想想做做”第2题的纵轴上把0~110之间画成折线所表示的意思要对学生作简单的解释。

  2 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具有使用统计图的能力,不仅表现在基本学会了制图的方法,还表现在能选择适宜的统计图表达数据。这是《标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第97页例题教学这个内容。

  例题呈现了两组数据: 第一组是南京市2002年各月的降水量,第二组是北京、南京等六个城市2002年10月的降水量。虽然这两组数据都是降水量,但表达时选用了不同的统计图。为什么前一组数据选用折线统计图,后一组数据选用条形统计图?弄懂这个问题只要理解教材中两句话的意思,这两句话是第97页“要反映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和第98页“要比较各个城市降水量的多少,用条形统计图更合适”。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着第一组数据的统计表想一想,这组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要反映些什么?让学生体会表达这组数据既要反映各月的降水量,还要反映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选用折线统计图是因为它具有表达数据变化态势的特点。同样,对第二组数据也要让学生体会只需反映各个城市的降水量是多少,选用条形统计图是因为条形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第99页“想想做做”的两道题,也要让学生想一想: 表达数据时要反映些什么,是反映数据的数量的大小还是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选择哪一种统计图比较适当?

  3 用统计方法到周围去了解情况,开展实践活动。

  本单元的最后是实践与综合应用《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既对学生进行一次有关人口、环境、资源的教育,又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利用信息的能力。

  这次实践与综合应用分两段进行: 第一段是看四幅反映1999~2003年我国人口增减变化、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变化、造林面积增长、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增长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这些都与生存空间有关。启发学生再通过其他渠道进一步了解影响人类生存空间还有哪些因素,从而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存空间的意识。第二段引导学生讨论在自己周围能调查哪些与生存空间有关的资料,从中选择天气情况、气温变化、空气质量等项目进行统计活动,用统计图表呈现数据信息。

  这次实践与综合应用需要的时间长,无论调查哪方面的情况至少要积累连续10天的数据。收集数据的渠道多样,有些要观察,有些要看电视、听广播,有些要查阅报刊。因此,要做好活动的组织工作,帮助学生小组内分工,谁收集哪方面的信息、到哪里去收集都要明确;经常提醒学生按时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及时记录数据,防止资料流失。10天后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完成统计工作,还要相互交流活动的收获和想法。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篇2

  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意义。

  2、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数据画折线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本单元教材编写的特点是将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两个活动:栽蒜苗(一)、栽蒜苗(二)。学生将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而本单元学习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在理解和掌握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为,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而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其每1格代表的意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学生需在处理实验数据中逐步加以理解。

  栽蒜苗(二)中的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的预测中引入的,这也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先请学生猜一猜这些蒜苗的长势,然后再共同讨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本单元学习的统计图仅是单式的,复式的统计图在后续的学习中将重点学习。因此,教学中不要加深学习的内容,增加学生的负担。

  2、从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在统计图表方面除了要求学生能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外,在练习中还较多地提出了分析图表的要求。如类似“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材安排这些问题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认知水平,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数据统计的作用

  在第二学段中,将结合学生学习统计的内容逐步渗透一些社会活动的题材,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进一步体会数据统计的作用。本单元中安排的“‘非典’疫情”等题材,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这对培养统计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当学生意识到数据统计能帮助他们描述问题、分析问题时,他们才有更大的兴趣去进一步地学习。

  学习者分析

  栽蒜苗(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

  3、 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在85页的“实践活动”已组织学生栽种蒜苗并作数据记录。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以及分析的过程。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交流实验观察记录的数据;第二步,将各小组记录的数据填入统计表;第三步,讨论如何将所得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在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对单位量的选择,教师不要作硬性的规定,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蒜苗高度范围确定单位量。然后再交流讨论。如果学生栽种的是其他植物,应据实际情况设计统计表或统计图。

  注意:如遇到学生记录的蒜苗高度为非整厘米数,如8?郾5厘米、10?郾8厘米等情况,在统计图上取几个格?应组织和指导学生讨论。

  栽蒜苗(二)教学目标

  1、 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教学时,仍可以利用学生栽蒜苗的实验数据,向学生提出“如果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接着,师生共同讨论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学生亲自试一试。本活动的另一个要点是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提供的有关信息,了解并预测蒜苗生长的趋势。所以,当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后,接着应是分析与预测:如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蒜苗第20天约长到多少厘米?

  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并结合生活经验发现蒜苗生长十多天后生长的速度逐渐缓慢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发现。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篇3

  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能够利用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及变化态势;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本单元教学扇形统计图、众数和中位数,扇形统计图过去是选学内容,现在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而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扇形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分别是总数量的百分之几,众数和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教材编排了四道例题和两个练习,例1和练习十五主要教学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例2至例4以及练习十六教学众数和中位数的知识。1.以百分数的知识为基础,教学扇形统计图。例1教学扇形统计图,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体会图中的数据信息的具体含义,理解这张统计图用一个圆表示我国陆地的总面积,用五个扇形分别表示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各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几。由于五种地形所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不同,所以五个扇形的大小不同。教材及时指出,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它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的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经过这一步教学,学生知道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相比,不仅形状不同,而且表达的数据内容也不相同。第二步根据已知的我国国土总面积,利用扇形统计图里的数据,分别算出五种地形的面积并填入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由于计算比较复杂,所以使用计算器。教学扇形统计图,要理解图中的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并利用这些百分数进行相关的计算,不要求学生制作扇形统计图。“练一练”和练习十五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了两方面的练习内容。一是从统计图中各个扇形的大小以及表示的数据出发,进行分析与解释。如“练一练”第1题看图说出7月份哪项支出最多。第2题从我国的国土只占世界的7%,人口却占世界的22%,想到我国人均占有的土地比较少,人口密度很大。练习十五第1题通过对应数据的比较,判断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二是看图估计或计算,如练习十五第2题根据拼盘里的花生米所占面积的百分比,估计其他干果各占面积的百分比。第3题分别计算我国四个海域的实际面积。2.联系现实的素材,教学众数和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由于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所以众数反映了这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教学众数,要让学生领会众数的意义,学会在一组数据中得出众数的方法。例2用表格呈现9个学生每人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的结果,先看表在括号里填数,感受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有5人。然后把9个数据依次排列,指出17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学这一段内容,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众数概念——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在发芽结果的数据中,17出现了5次,17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5是它出现的次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不是5。其次要知道求众数的方法——在一组数据中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不管这个数出现了几次,只要比其他数出现的次数多,它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例题还要求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联系实际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意义,体会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众数。第79页“练一练”第1题通过找出一组学生的年龄的众数,巩固众数概念和求众数的方法。第2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了众数,鞋店上周销售皮鞋中,25.5cm这个尺码的皮鞋售出的双数最多,25.5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进货时要多一些这个尺码的男鞋。练习十六第1题配合例2的教学,男生身高的众数是153,女生身高的众数是148,10名男生里3人的身高是153厘米,10名女生里5人的身高是148厘米,所以说女生身高的众数更能反映这组学生的身高情况,即更具有代表性。这就是众数作为一种统计量,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时能起的作用。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单数,那么中位数是正中间的那个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双数,那么正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才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例3要求学生评价7号男生的跳绳成绩在这组同学中的位置,有的学生可能根据算出的平均每人跳117下,认为7号男生跳的比平均数少。有的学生可能把7号男生跳的下数与其他男生比较,得出他的成绩是第三名。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的比较。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是第三名?为了解决这个疑问,例题先教学中位数的知识,指出把这组数据按大小排列,正中间的一个数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既揭示了中位数的含义,又讲了求中位数的方法。再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看到尽管他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却比中位数大,在这9个男生中的名次还是比较*前的,初步体会中位数与平均数是两个不同的统计量。例题还要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比中位数多得多,这是由于2号和8号男生的成绩十分突出,远远多于其他男生跳的下数,他俩的优异成绩使男生跳绳的平均数大了,而多数男生的跳绳成绩都低于这个水平。所以,如果一组数据里存在特别大或者特别小的极端数据,平均数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这组数据的整体状况,这时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更合适。例4求10个女生跳绳成绩的中位数,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双数。教材指出,正中间有两个数,中位数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并要求学生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学会求这种情况的中位数的方法。然后把各个女生的成绩分别与中位数比较,体会用中位数能评价每个数据在整体里的地位。“练一练”的教学不能偏重于求平均数和中位数,要把时间用在第(2)、(3)两个问题的讨论上。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面积中,有两个数据比其他数据小很多,所以平均数比中位数低得多,用中位数代表9个家庭的住房水平比较合适。练习十六第2题的数据中,a飞机的飞行时间只有8秒,比其他飞机少得多,一般用中位数表示这8架飞机的飞行水平。如果a飞机不飞,其他飞机的飞行时间虽然有多有少,但差距不是很大,所以平均数和中位数比较接近,都能代表这些飞机的飞行水平。第3题公司的经理、副经理的月工资比其他员工高出很多,教材让学生分别算出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体会平均数比中位数、众数大得多,应该用中位数或者用众数来反映这个公司的工资水平,进一步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实际应用。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教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教科书第105页例1的场景图.

  2,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3,你能把这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学生各自填写,提醒学生注意核对数据.

  4,哪个组的男生最多 哪个组的女生最少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太方便.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教学新课

  认识复式统计表

  1,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再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各是什么意思

  2,学生观察,交流:

  (指航模小组男生格)你知道这一格该填哪个数吗

  (指航模小组女生格)这一格又该填哪个数

  (指航模小组合计格)这一格呢

  (分别指男,女生总计格)这两格分别应该怎样填

  3, "表头"被分成了几个部分 "性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 "组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 表中所填的数据都叫- (人数)

  4,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几张单式统计表中数据合在这张统计表中.会不会 学生尝试填写,指名板演.

  5,指总计格)谁来说说"总计"是怎样算出来的

  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6,从现在的这张统计表中,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7,你觉得这张统计表与刚才的几张统计表比较,有那些特点

  8,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该叫什么名称 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提醒学生进一步核实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并写上填表日期.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你能分别说说金牌合计数,银牌合计数,铜牌合计数以及总计数吗 "总计"是怎样算出来的 还有不同算法吗 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2,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1)简单介绍"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含义.

  (2)提出填表的要求,并提醒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

  (3)讨论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别解答.

  (4)指导学生分小组调查小组里同学家中拥有的电话数量.

  (5)组织交流,指导学生记录各小组收集的数据,并完成统计表.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为什么这张表中没有"合计"栏与"总计"栏

  从张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统计表 你知道复式统计表有哪些特点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任务

  1,课前了解学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

  2,调查本小组同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情况.

  3,调查自己所在年级的三个班在田径运动会上的得分情况.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篇5

  一、内容:统计(义务教育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二册第93、94页)教学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知识、小组合作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在统计表中填数,在统计图中画条形图来表示数据。

  策略选择: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从而获得新知。

  三、教学过程:

  预设的学习材料与教学途径

  预设的学习活动与备设活动

  每个环节效果自评

  (一)创设情景,收集原始数据,引入统计。

  (出示“红、黄、蓝、绿”四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1、谈话: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大家,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老师该怎么买?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你们能给老师想办法吗?

  2、收集原始数据: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3、用什么方法把收集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4、汇报得出一些常用的整理记录方法。

  5、教师报,学生进行记录。

  6、比较:哪种记录方法比较简单?

  7、小结: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统计数据更加简便、清楚。今天我们记录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全班交流,得到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

  二名学生上来进行记录,其余学生在纸上进行记录。

  通过创设“六一儿童节”购买气球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用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整理,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不同的体验。

  (二)

  1、(出示统计表):我们可以把统计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以备查找。

  (1)引导学生完成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写。

  (2)说一说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出示统计图):我们不光可以把结果填入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

  (1)观察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根据喜欢红气球的人数如何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再让学生接着把喜欢黄气球、蓝气球、绿气球的人数也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

  (3)老师收集学生中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4)小结,揭示条形统计图。

  (5)提问: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3、比较:统计图和统计表有什么不一样?

  你喜欢统计图还是统计表呢?

  4、由各组组长交流汇报。

  5、教师小结: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自的优点、好处。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中的填数。

  学生用数学语言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描述。

  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学生同桌议一议,发表一下自己的感觉。

  四人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

  教师向学生提供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数据的处理,及时地点拨,通过亲身操作获得处理信息的两种方法和统计表、图各自不同的特点。并设计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收集到的数据这样一个开放的环节,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多种能力的提高。

  (三)练习应用:

  1、六一儿童节那一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来请小朋友吃。(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呢?

  2、提问: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买哪一种呢?你们七嘴八舌地说我该听谁的呢?

  3、用学生交流过的“排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

  4、收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5、把收集到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

  6、展示评议作业。

  7、你们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来吗?

  学生选择后快速地排好队,由排头点清本组人数并向老师汇报。

  学生用水彩笔在图中涂色,老师巡视指导。如果数据大了向学生提供另外一班的信息进行涂色。

  分组提出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各组代表汇报交流。

  练习应用还是利用“六一”这个情景,安排了大家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活动,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积极参与,分析交流中再一次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了统计的必要性,也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四)

  今天老师的收获可大了,知道了各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还知道了要买的水果是哪一种。现在请大家来谈谈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发言,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师生共同对所学的知识作一个整理,有利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记忆。

  四、教学实录: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渡过一个“五一”长假,又将迎来一个什么节日呢?

  生:六一儿童节。

  师:这是大家都盼望着的节日。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每个小朋友。(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气球的图片)你们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呢?

  生1:我喜欢红气球。

  生2:我喜欢绿气球。

  …… .

  师:大家喜欢的颜色都不一样,那老师该怎么买呢?各种颜色的汽球分别要买多少呢?谁能给老师想想办法?

  生1:如果喜欢红颜色气球的就举一下手,老师就知道要买多少了。

  师:对,老师只要把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问一问大家,通过举手数一数就知道要买多少了。但这种方法在操作中可能要出现重复举手的现象。

  生2:可以排队分组,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都走到一起来。

  师:这个方法也不错。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分别排好队,然后数一数就知道了,而且也不会出现重复计算的现象。

  生3:可以统计一下。

  师:是的,我们在上一学期已经接触到了统计的知识。因此我们首先要来收集喜欢各种颜色气球的人数分别有多少?为了能收集到大家选择的结果,除了上面大家说的两种方法,我们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老师发下的纸上,然后请各组长收齐交到老师地方来。

  (学生操作后收上来。)

  师:现在我们要根据每个同学的选择分别在各种颜色的气球下面。用什么办法来记录呢?请大家来想想办法。

  生1:老师报一个,我们打钩。

  生2:画三角形。

  生3:画圆。

  生4:画方块。

  ……

  师:除了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一个人进行记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生4:可以写“正”字。

  师:对,大家可以看书第94页,有三位同学正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录、收集数据。你们也想参加吗?

  生:想!

  师:那好,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报颜色,你们就在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另外再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来记录。

  (老师报,学生进行操作。结果这两位学生用图形的方法进行记录。)

  师:全班学生喜欢哪种气球的结果都已经记录完毕。现在请大家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人,在旁边写上数量,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这时候,我发现用划“正”字的叶小朋友数得最快。)

  师:你们看叶小朋友数得这么快,他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的呢?

  生(叶):我用的是划“正”字的方法。因为一个“正”字正好是5画,这样数起来就快了。

  师:说得真好。其实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眼就能看出结果是多少。不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数,而且记录起来比较整洁、清楚。我们用画“正”字的方法再来试一试吧!

  (老师报,学生再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次。)

  师:最后数一数结果,你觉得比你第一次数放便了吗?

  生:方便了。

  师:所以今后大家来记录收集到的数据时可多用画“正”字的方法这样更清楚,也更有利于统计出结果。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

  2、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师:我们可以把统计出来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出示统计表)

  气球

  人数

  红

  黄

  蓝

  绿

  这个统计表有两项内容:一是气球,二是喜欢的人数,你能把刚好统计到的数据填入

  表中吗?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表中进行填表,教师巡视学困生,最后集体校对,教师板书。)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生1:我知道了喜欢红气球的有9人,喜欢黄气球的有5人。

  生2:喜欢红气球的人最多。

  生3:喜欢黄气球的人最少。

  生4:都没有超过9人。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老师也知道不同颜色的气球该买几只了。今天我们不光可以把统计到的结果填到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出示统计图) 

  你们发现统计图中有什么?

  生1:有数字。

  生2:有很多的格子。

  师:对,这些数字和格子可是很有用的。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格子可以表示一个人,那么这些数就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找到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画好格子。这样一个条形就出现了。(教师边讲边演示)现在请大家把喜欢黄、蓝、绿气球的人数也像老师一样在图中画出来。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图中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好的作业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师:看这就是大家完成的统计图。这“一条一条的”就是表示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我们把这种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生1:很美!

  生2:很漂亮!

  生3:高高低低的。

  师:为什么会高高低低的?

  生:因为喜欢各种颜色的气球人数不一样,所以就高高低低的。

  师:统计表和统计图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小组内讨论一下,说说各自的理由。

  (学生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1:我们四人都喜欢条形统计图。因为我们四人都喜欢画画,可以边学边画很有意思。

  生2:我们喜欢统计表。因为它很简单,不用画图,直接把数据填上去就可以了。

  生3:我们也喜欢统计表。因为统计图老要画错,画到格子外面去。

  生4:我们喜欢统计图。因为它很漂亮,高高低低的,很美!

  师:大家各说各的理由,很有自己的主见。统计表查找数据比较方便、快捷。而统计图比较直观形象,从条形的“高高低低”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虽然画的时候老要涂到外面去,但只有多加练习,仔细一些就一定能画好。

  3、练习应用

  (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的图片)

  六一儿童节那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请小朋友们吃。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呢?

  (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大家都兴奋地说着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师:但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听谁的呢?我该买什么呢?

  生:哪种水果吃的人最多就买哪一种?

  师:那现在老师不知道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那怎么办呢?

  生:统计一下。

  师:刚才统计的方法比较适合无记名投票,如评选三好学生,竞选班长等,但比较花时间。现在就用大家讲到过的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请大家思考一下,确定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说开始,大家就跑到这些水果地方去有秩序地排好队。

  (学生进行排队,并由排头数出这一排的人数,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回到座位上,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请一个小朋友来汇报一下。

  生:喜欢吃西瓜的有19人,吃草莓的有3人,吃苹果的没有,吃葡萄的2人,吃菠萝的4人。

  师:你知道老师该买哪种水果了吗?

  生:西瓜。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吃西瓜的人最多.

  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你有困难吗?

  生:吃西瓜的不够画了。

  师:对,因为这里一格只表示一个人,所以不够画了。但等我们读二年级知道一个格子可以表示更多的人了,那就可以画了。

  (学生略有明白,教师马上出示隔壁班学生喜欢这些水果的信息统计表:吃西瓜的有7人,吃草莓的有5人,吃苹果的有2人,吃葡萄的5人,吃菠萝的9人。)

  请大家帮隔壁班的同学画到统计图中去好吗?

  (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并把好的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能根据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分组进行提问,再汇报交流。)

  生1:吃西瓜的比吃草莓的多几人?

  生2:吃葡萄的比吃西瓜的少几人?

  生3:吃葡萄的和吃菠萝的一共有几人?

  生4: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哪种水果的人最少?

  ……

  4、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的收获可大了,我知道了不同颜色的气球要买几只,还知道了该买哪种水果。你们的收获是什么呢?

  生1:学到了统计的方法。

  生2:会画条形统计图。

  生3:知道我班喜欢吃西瓜的人最多。

  ……

  四、教学反思

  首先,统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来源于生活,产生于生活。为了让学生能亲身体会统计的作用意义,我为学生创设了“六一儿童节”购买气球和水果这样两个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的过程。在合作互助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而且还保证了全班学生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

  其次,在课堂上我能尊重学生个体的选择。如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符号来进行记录,进行有个性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每次统计数据之后,我都让学生自己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所得到的数据,并让他们根据这些数据来提问。这样就比较开放,学生的思维就不会被某个框子所框住,而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有自己想提的问题。而且课堂上“你提一个,我提一个”无形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家各尽所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统计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我在第一环节安排的是统计各种颜色的气球各要买多少,而第二个环节安排的是在只能买一种水果的情况下进行统计,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和统计的必要性、重要性。在第二个环节中,因为吃西瓜的人太多了,以至于用“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的涂色操作无法完成。但我没有去回避这个问题,既然已经产生了何不如顺水推舟地告诉学生因为吃西瓜的人实在太多了,如果我们再去添格子往上画会太麻烦、不美观。但到了二年级知道了“一个格子可以表示更多的人”之后,我们操作起来就更加方便了。这样一来学生就感悟到了原来生活中的统计知识真的是奥妙无群,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继续练习画统计图,我就按预设中的内容进行,把另一班的学生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信息提供给他们,作为新的学习材料来涂色。这样一来不但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而且使这节课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观,为今后学习新的统计知识打下了伏笔。

  第四,这节课有一个小小的环节体现了“由点到面的放射学习”。在讨论用哪种记录方法整理数据时,学生们谈到了用图形来记录的方法,也谈到了用“正”字的方法,其实在统计数据时用“正”字的方法是比较优化的。但当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时,到黑板上来记录的学生都用了“打勾”的方法,而其他学生也差不多用的是“画圆”、“画△”的方法。就在这时我发现离我最近的那个叶学生(属于班上的尖子生)是用“正”字的方法在记录。我当时就在想如果黑板上的另一个学生用的是“正”字的方法那多好呀!可以直接把这两种方法作一个比较。可我又一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机会吗?于是我就让他们记录后数一数喜欢的人数分别是多少。果然不出我所料,正是叶学生统计的最快。于是我就让叶介绍他的记录方法,并问他你为什么数得那么快,把他得体验向全班同学公开。然后我再让大家记录一次,进一步体验到划“正”字方法的好处。这样就由一个人的体验带动了全班学生的体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由点到面的放射学习”。

  第五,我在教学中进行了适时地追问。当我问学生你对统计图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回答:很美、很漂亮、高高低低的。我就接着追问,为什么画出的条形会高高低低的?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的效果也很自然、很轻松。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于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课堂总结: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篇6

  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09.11.19 授课人:刘兵 年级:小学二年级 学科:数学

  教学内容: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和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重点是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和回答问题。在重点的突破上我设计选“最喜欢的小羊”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参与。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的题材来自生活,来自学生熟悉的事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从而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在难点的突破上,我预设问题,学生用我所发的统计图统计时用1格表示1单位不够,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想出办法。通过预设问题,学生不但回忆了旧知,更重要的是亲自感觉到统计的数据比较大时,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从而理解和掌握了为什么要1格表示2个单位,同时,为以后学习1格表示更大的单位打下了伏笔。

  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设计与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进行统计(选取“最喜欢的小羊”,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资源的使用上,充分利用投影仪和自制的简单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投票单,统计表,方格纸,投影仪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师生互相认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吗?那你们都喜欢看哪些动画片呢?(学生自由发言)预设:如果有学生说到《喜羊羊和灰太狼》,老师顺势就说自己也比较喜欢这部动画片,便又提问:你们都喜欢他们当中的哪一个角色呢?(指名回答)一听到你们的回答呀,有那么三只羊就发生了争吵,为什么呢?(课件出示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的图片)因为他们都说自己是最受小朋友们喜欢的那只羊,于是他们又找到了村长来帮忙解决,你们说村长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于是村长就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他这个忙,在这三只羊中,请你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羊。

  2、这三只当中,到底哪一只才是你们最喜欢的那只小羊呢?我们应想个什么办法呢? (学生出主意)

  揭示课题: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统计的方法

  板书:统计

  (二)确定方案,收集数据

  1、投票环节  每人领到一张选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只羊。(注意,每人只能选一只羊)

  2、让小组长收集选票

  3、计票 选票收集好了,现在你们知道它们各自的得票数吗?要知道每只羊的得票数还要把选票进行整理。

  (三)整理数据,分析结果

  1、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记录他们的票数?

  2、教师进行唱票。

  3、下面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也可小组合作(抱票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学生要仔细听,认真地听报出来的结果,不要计错,同时到学生中间去看看,学生采用的不同方法,以便接下来的分析反馈)

  4、记录好后,总结每只羊的得票数。

  5、让学生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到课前所发的统计表中。

  出示统计表

  姓名

  美羊羊

  懒羊羊

  沸羊羊

  票数

  6、学生填完后,投影展示一两位同学的统计情况

  预设:学生可能有画勾,画圈,写数字。

  教师可以用板演的方式,适时介绍画“正”字的方法,让学生比较哪种计票方法最合适。最后让学生得出哪种方法最好。介绍正字方法的好处:为什么要选择“正”字呢,因为正字有5笔,我们五,十,十五,二十的算比较方便。“正”字的笔画不是横就是竖,所以用起来比较方便。

  小结:画“正“字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并且又方便,在这里哪只羊的数量增加1,就在那只羊的名称下面加一画。合计的时候如果是画正字的话算起来会非常的方便,你们发现了吗?

  7、师:在生活中为了更清楚,更美观地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还可以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

  8、学生拿出课前所发空白统计图,同时投影空白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1)这张统计图上有多少格?(10格)

  2)可是如果他们有的票数超过了10票怎么办呢?(学生分组讨论想出办法)

  9、讨论完后,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10、师小结:当统计的数据较大时,我们可以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

  提问:如果统计的数据更大一些我们可以怎么办?

  11、师生共同把空白统计图的数据填上。

  1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把统计图作好。

  13、展示学生所画的统计图,师生共同进行评判,(特别是单数票时怎样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4、说一说,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

  15、师小结:经过学生们收集票数、整理票数、统计票数,××羊得的票数最多,它当然也就成了最受小朋友喜欢的羊了。

  ()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学得非常认真,辛苦了!老师还想在你们班做一个调查,老师这儿给大家提供了三项体育运动项目:跑步、跳绳、游泳,你们最喜欢什么体育运动?

  1、让学生想办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选择举手表决,班长点数,老师记录)。

  2、学生翻开课本95页,根据整理得统计表完成“做一做”

  3、展示学生所填的统计图。(师生共同订正)

  4、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布置作业:97页第二题

  板书设计               统计

  美羊羊:                             

  懒羊羊:

  沸羊羊:

  姓名

  美羊羊

  懒羊羊

  沸羊羊

  票数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篇7

  第一学段在每一册教材里都安排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

  一年级(上册)

  用分、排、数等方法整理信息,获得数据。简单的表格。象形统计图。

  一年级(下册)

  用分类、符号记录等方法收集、整理随机事件中的信息。简单的统计表。

  二年级(下册)

  方块统计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一定、不可能或可能。

  二年级(下册)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获得不同的数据。

  三年级(上册)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下册)

  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本单元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怎样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全单元编写了一道例题、一次“想想做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活动。编写了两篇“你知道吗”,分别是: 联系平均数的实际应用介绍了演唱比赛时是怎样计算平均分的,结合实践活动讲述了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知识。

  为什么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这些都是例题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例题的编写线索。

  例题首先创设一个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由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绩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时候,教材提示学生: 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虽然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都是新概念,但由于学生有“平均分”为基础,又在现实情境之中,他们大都能够接受。怎样计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教材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可以在条形统计图上移多补少,使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也可以把各人套中的个数合起来平均分。无论哪种方法,都能清楚地体现了平均数的意义——4名男生套中的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重新分配,让各人套中的个数都相同。学生在探索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的过程中,领会了平均数的意义。求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后,继续求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这时男生套得准一些就很清楚了。在这道例题里,学生学到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到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状况,体会到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的作用。

  教学这道例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问题情境要浓,认知冲突要强烈。充分利用“套圈”这个学生喜欢的游戏和比较男、女生谁套得准这个学生喜欢的问题,迅速形成欲求不能、欲罢不甘的矛盾状态,在原有的方法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心理氛围中进入“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个新课题的学习中去。第二,让学生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当提出分别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后,不要急于讨论或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因为还不具备理解平均数意义的条件。要先让他们去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无论他们采用哪种方法(在图上移多补少或先加后除计算),都能体会到是原来各人套中个数不同变成各人套中个数相同,而且几个人套中的总个数没有变,这就是平均数的意义。这个意义不是讲给学生听的,是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的。所以,教学平均数意义的理想时机是求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以后,教学的方法是学生讲方法、悟体会。第三,在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并比较了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以后,要组织学生说说平均数有什么用,既巩固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又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

  “想想做做”第1题先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铅笔,是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是让学生巩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第3题是判断题。160厘米是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不是每一名队员的身高,篮球队里会有身高低于160厘米的队员,也肯定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在教学第4题时,要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哪几天卖出苹果的数量低于(高于)平均数?哪几天卖出橘子的数量低于(高于)平均数?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利用平均数分析各个数据在整体里的位置。

  练习九不以计算平均数为重点,而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用求得的平均数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描述,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第3题先找到哪位同学捐的本数最多,再计算平均每位同学捐的本数。这两个问题联系起来,就能知道平均数一定比最大的那个数小,比最小的那个数大。这就是平均数的范围,也是估计平均数的常用方法。第4题也有这样的设计意图,能为第6题的估计作铺垫。

  《运动与身体变化》是专题型实践活动。在“提出问题”栏目里,从运动会使身上出汗、脉搏加快、呼吸加速等方面,选择脉搏加快作为研究的专题。“实验讨论”栏目引导学生应用统计的方法进行研究。教材帮助学生设计了研究方案,让学生调查、处理数据,并利用统计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回答专题里的问题。“引申反思”栏目除了走访体育老师,还要学生自行设计研究运动引起呼吸变化这个问题。这次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更深的感受,能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篇8

  教学内容 

  1、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课时安排     

  1、简单的数据分析                                     2课时

  2、求平均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1) 

  教学内容      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 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篇9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二册85页《统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北师大版教材第二册85页组织比赛(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教材编写特点: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课教材在编排上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组织比赛"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教材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这一活动情境,目的是要学生从熟悉的事情出发进行统计活动,并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教材从生活情境出发,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充分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4、我的思考: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从教材的使用者向教材的开发者、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选择、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重组:原教材中安排组织体育比赛这一情境,虽然孩子们很喜欢运动,但他们毕竟是一年级小同学,运动项目比较单一。而观看动画片是每个一年级孩子最愿意做的事情。鉴于这种情况,我想大胆改变教材,把组织比赛换成孩子们看动画片这一情境。因为这个统计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话题,对此学生一定不会陌生,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该多让学生亲身经历、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进而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数学的信心,让学生领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初步学习统计的方法,会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善于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但是,因而要在学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分析问题,促进学生比较合理地解决问题。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学生绝大多数来源于城市,学生思维活跃,表达能力较强,善于动手操作,有初步的合作交流能力,能够积极探究新知识。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还存在收集数据不仔细、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同时对统计中的数学问题的分析还比较肤浅。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94、95页上的内容

  教材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做个调查,调查你们在学校的艺术节中擅长的特长表演有那些?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其中你们最擅长的特长表演是那一种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数出擅长每种特长表演的人数来比较……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擅长每种特长表演的人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生: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说出“正”字记录的简便之处)

  师:你最擅长哪种特长就按“正”字的书写顺序在那种特长表演下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整理每种特长擅长的人数,再填入统计表中,你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为了能够使擅长每种特长的人数更直观的表示出来,让我们来共同制作统计图。

  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条形统计图下板书学生们所擅长的特长的种类。

  师:强调0是起点,如果1格表示1人,则数轴上依次应标的数字是1、2、3……

  糟了,喜欢走时装步的人最多有17人,只有9格,不够涂该怎么办呢?

  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向上添格子、往旁边涂格子、一个格子不表示1个人,而把它表示成两个人刚好用8个半格子……)

  师:假如擅长走时装步的有27人,此时一个格子表示多少人比较合适?(3个人)

  小结:一个格子表示几个人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人的方法,请各大组代表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出擅长每种特长的人数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擅长什么的最多?擅长什么的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人?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小朋友们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4、课堂小结

  师:生活中那些地方要用到统计知识?我们统计的过程就是一个什么的过程?

  生:商场里的的商品那一样最热销?那一个学习小组的数学成绩最好?我们平时最喜欢吃的早餐是那些?……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a)用所学“统计“知识评比本节课学得最棒的大组

  师:请每大组分别派2个代表上台来收集整理本大组的得分(五星加1分,红旗加2分)

  生:按4人学习小组分工完成所发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生:小组汇报交流统计结果,再描述分析统计结果。

  师:对得分最多的大组插上红旗,进行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情感教育,鼓励和作学习

  b)根据同桌的平时表现表,统计同桌应得到的操行分

  师:孩子们你们学到的统计知识用处真大呀!你们能否根据你的同桌每天的表现统计以下他本学期应得的操行分?(五星+1分、红旗+2分、三角形-1分、圆-2分)

  生:同桌两人分工合作

  生:汇报统计结果并进行描述和分析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统计

  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种类

  人数

  唱歌

  跳舞

  绘画

  走时装步

  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教学设计说明: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二年级这节统计课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个格字代表2个单位,教学中,我把“统计”这一数学知识还原到了学生的生活背景中,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进一步体会了数据的收集来源于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统计的兴趣,使学生在做统计图的格子不够的认知困境中,自觉的进行探索、交流,最终把认知指向“1个格子表示2个人”这一新知的前沿,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景中参与教学活动,从事数学探索,进行数学交流,开展数学操作,在学习与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起“以一当多”的数学知识。通过评大组得分夺红旗的统计活动,又十分自然的进行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情感教育,在通过用所学统计知识帮助同学统计本期操行分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又运用于实际,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篇11

  四年级(下册)教材教学了折线统计图,本单元继续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复式统计图里一般同时表达两组数据,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各反映一个内容,分别画成两条折线,便于人们根据折线的形态以及两条折线的位置关系,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获得需要的信息。例题和习题选择宽广的题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1 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例题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教材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教学复式统计图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是识别复式统计图中表示两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折线,引导学生看懂复式统计图里的内容。在一幅统计图里,用两条折线表示两组数据,为了便于区分,例题把一条折线画成实线,另一条折线画成虚线,用图例说明两条折线各表示哪组数据。教材没有把这些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带着“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这个问题看统计图,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这些知识,理解把两条折线画成不同形式的线的原因以及图例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找到降水量最接近的月份与相差最多的月份。在复式统计图上比较这些内容,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表示同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距离最接近,降水量最接近;距离最远,降水量相差最大。显然,在复式统计图上进行比较比在两幅单式图上比较方便得多。这是复式统计图的优点,也是例题的教学重点。教材让学生在活动和思考中获得这些体验,明白人们为什么制作复式统计图的道理,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三个问题是开放的,继续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描述现象,提出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重视发展统计观念。

  练习十三配合例题,看重进行三个方面的练习。

  (1) 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第1题和第6题都是画图练习,要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在图上描点、连线。在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进行过这样的练习。制作复式统计图要注意两点: 一是两组数据要一组一组地在图上画出来。如第1题,先依次描出表示七天最高气温的点,并连成折线,再画出表示最低气温的折线。如果两组数据同时画,容易发生错误。二是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要严格遵照图例的规定画,不能弄错,更不允许别出心裁。如果第1题把表示最高气温的折线画成虚线,最低气温的折线画成实线,对照图例,就闹出一天里的最高气温低于最低气温的笑话。如果随心所欲,把一条折线画成红色,另一条折线描成蓝色,那么别人对照图例,就无法分辨两条折线各表示的数据。

  (2) 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统计活动不能停留在数据的获得和呈现上,其价值更体现在对数据的利用上。关于这一点,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相当重视。本单元一如既往,第2、3题都是看图回答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在统计图里收集信息,比较数据,分析状态,作出判断。这两道题紧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比较同一时间的两个数据的大小,如1999年我国固定电话的用户比移动电话的用户多,2003年移动电话的用户比固定电话的用户多;二是从两条折线的形态分析两个事件在发展态势上的差异。如表示移动电话用户的折线明显比固定电话用户的折线陡,反映出1999年到2003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比固定电话快。明园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家庭拥有电话机和计算机情况统计图里,表示电话机数量的折线从2001年起保持水平状态,反映出从这一年起各个家庭里都有电话机;表示计算机数量的折线从2001年起逐渐变陡,反映从这一年起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快速增多。

  (3) 联系课外活动应用统计知识,培养统计观念。

  小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初步的,表现为对统计活动有兴趣,能应用习得的统计知识开展统计活动,能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现象。第4、5题为此而设计。第4题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水仙花球20天里根和芽的生长变化情况。不仅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还鼓励学生做一做这样的实验。综合数学和自然两门学科里的知识与活动,感受数学是人类活动的工具,是人们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一种语言。第5题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的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其中有每架飞机的飞行高度从逐渐上升到保持平稳,再到逐渐下降的过程信息,可以对这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时间、各个时刻的飞行高度进行比较,从而对它们的飞行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又一次感受统计能描述客观世界里的一些现象。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篇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能根据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图中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题.

  出示统计图.

  这张统计图反映了什么情况

  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能了解些什么

  指名回答.

  出示讨论题:你能解决这三个问题吗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

  你觉得哪些运动技能比较容易掌握 哪些运动技能掌握的难度较大 哪些运动技能男,女生水平差距较大 哪些运动技能男,女生水平接近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说说理由.

  2,学好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我们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或事情有帮助吗 想自己试一试吗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1)课前分小组调查本组同学体育达标合格情况.

  (2)各组汇报本组合格情况,其余组记录.

  (3)各组分工整理数据,把数据填入统计表.

  (4)展示统计表,核对数据是否正确一致.

  (5)统计表的数据应如何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

  (6)每一项数据应画在哪里

  (7)纵轴上一个单位表示多少 怎样区别男,女生

  (8)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1)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

  (2)你会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吗

  (3)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4)如果不分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应怎样整理数据

  统计图应该怎样画

  独立完成单式条形统计图,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5)出示3个问题,小组讨论.

  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却别呢

  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在哪里呢

  独立完成计算,指名说说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统计方面有什么新的收获 向大家介绍一下.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篇13

  西南舁小学 高瑞珍

  平均数

  教学内容:平均数 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展示台,情景图。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 三(1) 三(2) 三(3) 三(4)

  踢的次数 632 654 668 646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

  教学设计说明:

  1.从生活入手,激发学习的欲望: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虚拟的数,对学生来讲挺抽象的,不容易理解。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选取一些学生的遇到的一些分东西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求平均数的意义,也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

  2.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形象地理解“移多不少”的方法,并在解决中学习“总合均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篇14

  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将“统计与概率”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块纳入其中,并贯穿于义务教育的全过程。在其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在一年级学习统计的基础上再次学习统计,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选择方法,收集并记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并初步认识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1格可以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提出、解答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通过自主探究,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3、通过对身边事例的调查研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少数服从多数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记录单、统计表、统计图、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经过了解,我发现你们称呼老师都是三个字。比如,班主任姓谢,就称“谢老师”,数学老师姓蔡,就称“蔡老师”。而我的孩子们对我的称呼却是四个字,会是哪四个字呢?

  生:伍老师。

  师:这是四个字吗?

  生:数学老师。

  师:好,猜对一半了。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我还有什么身份?

  生:妈妈。

  师:这两个身份合起来就是……?

  生:妈妈老师。

  师:对,他们就是这样叫我的。你们也这样叫我一声,好吗?

  生:(小声地叫)。

  师:还能叫得更响亮一些吗?

  生:(大声叫)。

  师:知道妈妈老师来自哪里吗?

  生:五峰。

  师:五峰可是个好地方哦!空气清新,风景宜人。要不要我带你们去感受一下。

  生:要。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河。(播放短片)

  (学生们被美丽的风景迷住了。)

  师:欣赏了短片,想说点什么呢?

  生:我想说那里真美。

  生::老师的家乡真美。

  生:我好想去那里。

  师:哦,是吧!那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生:好。(学生情绪高涨,高兴溢于言表。)

  师:那我要先给大家提出一个小小的建议,行吗?(生答:行。)旅游时,我们都戴上同一种颜色的帽子,把它作为团队的标志。万一谁掉队了,就能迅速找到集体。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三、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

  师:好,请看大屏幕。说说我准备了哪些颜色的帽子? 

  生(一起大声地说):白色、蓝色、黄色、红色。(师板书:白、蓝、黄、红)

  师:听蔡老师介绍说,你们特别聪明,很会想办法。能自己调查出本组的同学最喜欢这几种颜色的各有多少人吗?

  生(自信地):能。

  师:我们进行调查比赛。先听清楚调查要求:第一步,一边调查,一边用符号在记录单上面作好记录;第二步,数出记录单上的人数,用数字写入统计表。做完这些,迅速坐好。最先坐好的小组就获得本次比赛的第一名。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组长拿出记录单和统计表,比赛开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调查。

  师:比赛结束。组夺得第一。(组的同学互相击掌,欢呼。)下面请小组长介绍你们的调查方法,谁先来?

  生1:我们是用举手的方法来调查的。用“√”记录。

  师:厉害!想出了一个很快捷的方法!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生2:我们是用站起来的方法调查的。最喜欢哪种颜色,就站起来。用“正”字记录。

  师:这种方法挺实用的!你们真行!还有吗?

  生3:我们是用报数的方法调查的。最喜欢白色的就说“1”,喜欢蓝色的就说“2”。喜欢黄色就说“3”,喜欢红色就说“4”。用“×”记录。

  师:真有创意!就是聪明的阿凡提,也不见得能想出来呢。还有什么方法?

  生4:我们是一个一个问的。用“正”字记录。

  师:嗯,这主意也不错!你们真是会动脑筋的孩子!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非常了不起!小组长迅速把记录单和统计表送上来。我把每个组的数据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要仔细看喽(老师板书数据)。要知道全班最喜欢这几种颜色的人数,各是多少,怎么办?

  生:加起来。

  师一边写加号,一边要求学生算,并将结果板书。

  师小结:像同学们刚才调查、记录、数数,最后得出这些数据的过程就是统计(板书课题:统计)。这节课,继续学习统计的知识。首先,我们一起把这些数据写入统计表。

  学生说,老师将数据写入课件中的统计表:

  颜色 白色 蓝色 黄色 红色

  最喜欢的人数 10 4 16 6

  四、讨论合作,共同完成统计图:

  师:如果要把这些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并且一格只代表1人,最喜欢白色的人数画几格?

  生(想了想):画10格。

  师:为什么要画10格?

  生(接着回答):因为1格代表1人,10格就代表10人。

  师:大家数,我来画。

  学生一起响亮地数,老师用课件画出了最喜欢白色的人数。接着又画出了最喜欢红色、蓝色的人数。

  师:好。(用课件涂色)任务完成一大半了。还剩下最喜欢黄色的人数,是多少?

  生:16人。

  师:这一列有多少格?

  生:10格。

  师:格子够不够?

  生:不够。

  师:怎么办?赶快想想。(老师故作疑惑状)

  学生认真地思考,课堂大约安静了一分钟。

  生1:往上面加格。

  师:(用课件出示这种想法)真不错!想出一种方法啦。还能想出别的方法来吗?方法越多越好。

  生2(不太自信,慢慢地站起来):画在旁边。

  师:(用课件出示这种想法,并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他)哇,你的小脑瓜转得好快!第二种方法就想出来了。同学们加油哦,比比谁想的方法最多? 

  生3:把一个格分成两个小格。

  师(老师一边问,一边用课件演示):是这样吗?把一格分成两小格,两格就可以分成几小格?

  生3:4小格。

  师(目光注视全体学生):10格呢?

  生(多数人大声说):20小格。

  师:仔细观察一下,现在格子够了吗?

  生4:够了。(生3非常得意,面露微笑。)

  师(脸上写满了疑惑):为什么够呢?

  生4:因为现在有了20小格,就可以代表20人。最喜欢黄色的人数只有16人。格子就够了。

  师:嗯,你很会动脑筋!好啦,现在已经想出了三种方法。还能想出来吗?

  生5:我觉得他们的方法都不是很好。可以用一格代表2人。

  师:你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像个男子汉。(师先在课件上涂出一格,再把左边的数量改为“2”)是这样吗?(学生点头,默许,师再问)这是几个2?

  生5:1个2。

  师:(在课件上再涂一格)现在是几个2?

  生6:2个2。

  师:代表多少人?

  生6:4人。

  师:为什么代表4人。

  生6:因为一格代表2人,两格就是2个2相加,也就是4人。

  师:2个2相加,用乘法怎么表示?

  生7:2×2,也就是二二得四。

  师:(用课件依次往上涂格,一直到第十格)几个2啦?代表几人?

  生回答。

  师(语气缓慢):现在格子够不够?

  生1:够了。

  生2:还有多的呢。

  师(望着生2):为什么啊?

  生2:因为现在也可以表示20人,而最喜欢黄色的只有16人,20比16大4,也就多了4格。

  师(边说边向他伸出大拇指):你真让人刮目想看!说得太有水平了!(被表扬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好啦,同学们已经想出四种方法。还有吗?

  生:摇头。

  师:就这四种方法,是吧?(课件出示学生想出的四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呢?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师:组刚才讨论得最热烈,先请他们发表一下意见。

  生1:我们认为第四种比较好。因为前面的三种方法又要加格,又要画线,很麻烦,只有第四种比较简单。

  生2;还有不需要做任何改动,画起来很方便。

  师:哦~~,那其它的小组,你们是什么意见?

  生3:我们也认为第四种好。因为它比较方便。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学生又摇头)没有了,是吧?(学生点头)听完同学们的发言,我也觉得第四种比较好。既然同学们一致认为一格代表2人(板书:一格代表2人)的方法是最佳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画统计图。最喜欢黄色的人数怎么画?

  生:画8格。

  师:为什么只需要画8格就可以了?

  生:因为一格代表2人,8格就是二八一十六人。

  师:你是这样想的,能大声地讲给同学们听听吗?

  生(再次讲述):因为一格代表2人。八格就是8个2相加,那就是二八一十六人。

  师:大家同意她的意见吗?(学生点头表示同意)听懂他的意思的同学举手。

  学生举手。

  师:看来,你们都弄明白了。那最喜欢白色的人数怎么画?

  生:画5格。

  师:为什么要画5格?

  生:因为一格代表2人,5格就是二五一十人。

  师:(老师满意的望着大家);是这样吗?

  生(异口同声):是的。

  师(一幅高深莫测的模样):其实,画统计图是有窍门的。你们坐好了,我就告诉你们。(学生纷纷坐好)这幅统计图,只要看清楚颜色,和左边标明的数量,就知道怎么画啦。你们看,最喜欢白色的有10人,只要画到这里就可以啦。(师一边说,一边用课件演示画到10。)谁知道最喜欢蓝色的人数怎么画?最喜欢红色的人数呢?

  学生说,老师在课件中涂色。

  师:经过咱们的共同努力,画出了一幅漂亮的统计图。你们说,去后河旅游,戴哪种颜色的帽子?

  生:黄色。因为喜欢黄色的人数最多。

  师:为什么要选择人数最多的颜色?

  生:因为我们要少数服从多数。

  师(欣赏地):你们能有这样的想法,真为你们高兴。

  五、大胆放手,独立完成统计图:

  师:解决了帽子的问题,还要让你们了解一下后河。后河,是 世界级的“自然博物馆”。据统计,已知的有珙桐、红豆杉等20种被称为“活化石”的珍稀树木,有火棘、鸡蛋花等8种奇花异草,有华南虎、云豹等1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你听到了什么数据信息,赶快在脑中整理一下。

  师说完迅速走到讲台前,让学生说出珍稀树木、奇花异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种类,并将数据用课件写入统计表。

  名称 珍稀树木 奇花异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种类 20 8 15

  师:同学们听得专心,也就得到了准确的数据信息!如果要把这些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会不会?

  生(充满自信地):会。

  师:请同学们拿出这幅统计图,用水彩笔画,画完就举手。比比谁画得最快、最好。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的动作很迅速,多数人都完成了统计图。告诉我,珍稀树木和奇花异草的种类,怎么画?

  学生回答,老师利用课件演示。

  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呢?

  生3:画7格半。

  师:为什么要画一个半格呢?

  生3:因为一格代表2种,一个半格就代表1种。7个半格就是14人再加1人就是15人。

  师:你上来。用鼠标指指,在哪里画半格(生3在电脑上用鼠标指,老师注视着全体学生,问)。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我们要先在格的正中间画出一条线,把这个格平均分成两个半格,再涂色(边说边用课件演示)。你们既聪明,又爱动脑筋。我要考考大家,请看第一题,谁知道?你说?

  生:珍稀树木。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它的直条最长。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直条最长,表示种类最多。相反,直条最短,表示种类最?

  生(齐):最少。

  接着,师生共同完成二、三两小题。

  七、拓展应用,训练学生思维及其看图能力:

  师(手指大屏幕):这些神奇的自然资源,让后河的停车场停满了各种车辆。一天,细心的小红画了一幅统计图(课件出示),说是四个直条分别代表这四种车的辆数。认得这四种车吗?

  生(一起说):大客车、面包车、轿车、吉普车。

  师:(课件出示一组信息):究竟哪个直条代表哪种车的辆数呢?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

  师:好了,谁愿意上来在电脑上把这四种车放到它们应该在的位置,并大声地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放?(学生纷纷举手)你上来。

  生(一边放一边讲述理由):大客车的辆数最多,就把它放到最长的直条下面;吉普车的辆数最少,就把它放到最短的直条下面;面包车和轿车的辆数一样多,就把它们放到一样长的直条下面。

  师:他说得头头是道,为他精彩的讲述鼓掌。

  学生鼓掌。

  师:是不是只能这样放?

  生:还可以调换面包车和轿车的位置。

  师在课件上操作。

  师:根据统计图,你知道大客车、面包车、轿车、吉普车各有多少辆?

  学生回答,老师将数据写入统计表:

  种类 大客车 面包车 轿车 吉普车

  数量(辆) 18 10 10 3

  师:这么多的车,坐的都是游客。你想对司机叔叔说点什么?

  生1:叔叔,您辛苦了!

  生2:叔叔,您一定要注意安全啦!

  生3:叔叔,请您慢点开。

  师:谢谢你们说得这么好!作为司机,一定要注意乘客的安全。你们,也要注意安全喽。这节课,了解了五峰的后河,学习了统计的知识。热心的的同学们,能利用课余时间,帮忙统计一下想去后河旅游的同学有多少人吗?

  生(很乐意地,声音响亮):能。

  师:那在这先谢谢大家喽!好,下课。

  课后反思:

  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次在武汉参加省的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可以说是辛苦多多,感触多多。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教研员尹老师。从教案的预设到教案的实施,对我都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经过这样的一次活动,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让所做的一切都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下面就以执教的第三册《统计》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充分预设,促进生成。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地预测,才能让自己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像我开始在预设当格子不够,同学们会想出哪些办法时,就没有预设到“把一个格子分成两小格”的情况。结果试教时,孩子们提出来了。好办法啊!可以为“一格代表2人”的方法打好埋伏,作好铺垫。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下课以后,迅速调整教案,更改课件。事实证明,这个办法,对学生理解“一格代表2人”的方法,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看来,充分的预设,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有着积极的作用。

  2、大胆放手,培养能力。小学低年级的《统计》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开始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时,我是先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颜色用投票的方式告诉老师,再让学生经过投票、唱票,得出喜欢各种颜色的人数。试教了一下,虽然学生经历了,体验了,但感觉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在走,不太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于是,我想,能不能把这个过程变为学生自主去调查呢?我把他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调查小组内最喜欢这几种颜色的人数。经过再一次的试教,学生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有举手的、有站起来的、有一个一个问的、有报数的、还有的同学说可以把这几种颜色写在牌子上,调查的时候就举牌,让我惊叹不已!由此,我有了很深的感触:不是我们的孩子不行,而是我们不太相信他们。总觉得他们太小,不敢放手,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想象、去思考,束缚了他们思维的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观察中发现、在学习中思考,导致思维的火花不断发生碰撞,真正做到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其数学个性。

  3、引导得法,突破难点。这个课时,一格代表2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通过讨论、比较,真正体会到一格代表2人的方法最佳后,利用这个方法来画图,还需要一个进一步引导的过程。记得第一次试教时,最喜欢黄色的人数是16人,问学生怎么画,有的说画16格,有的说画8格,还有的同学不明就里。这让我不得不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用一格代表2人的方法来画图呢?第二次试教,引导学生发现格子不够,要学生想办法。当学生说到把一格分成两小格时,因势利导,把一格分成两小格,可以代表多少人?学生说2人。那一小格代表的是几人?学生说1人。再让学生想,还可以怎么样?学生说,还可以用一格代表2人。我就在课件中涂了一格,并在图的左边标明数量“2”,问学生,这是几个2?学生说一个2。再涂一格,问这是几个2?学生说2个2。又问,可以代表几人?学生说4人。接着问,为什么是4人?学生迅速想到2个2相加就是4。继续问,2+2用乘法怎么表示?学生说2×2,也就是二二得四。我依次往上涂格,每涂一格,就问现在几个2啦,代表多少人?由于有了这个引导过程,后面的画图就变得很顺利。看来,教师的引导要得法,要具有实效性。

  4、结合实际,重组教材。编者在编撰教材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使一本教材符合所有的学生。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当地的实际和学生的学情,灵活处理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重编和重组。比如教材创设的情境是统计学生最喜欢的动物图片,我觉得这样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转为通过欣赏五峰的后河,让学生觉得后河美、后河神秘,激发学生想亲自去感受一下的欲望,调动学生的旅游情绪,从而提出一个建议:旅游时,每人都戴上同一种颜色的帽子,继而统计最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这样一来,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为他的实际需要,学习效果自然就大不相同了。

  5、巧妙设计,练习有坡度。说起数学教学的练习设计,还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怎样设计,既能巩固新知,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跳一跳而摘到果子,需要我们多费心思,巧妙设计。就拿这一课时的教学来说,练习设计就有点偏于简单,感觉落地时轻飘飘的,不能掷地有声。而究竟怎样设计比较好,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方案。不过,我还会继续思考,直到自己比较满意为止。

  啰唆了半天,其实我还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学无止境,要学而不止。只有学习了,才能提高。我会自己督促自己,多学、多思、多练,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真正在为孩子们着想,切实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发展。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篇15

  背景与导读: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三册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统计与概率”作为重要内容,从第一册就有所涉及。教学中让学生走入真实、有趣的情境,提出有意义的现实问题,亲身经历调查、统计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完成统计图、表,并了解与第一册《统计》的有所不同,积极地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和推测。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教学内容,是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册教材与上一册教材比,最重要的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因为统计的数据的增大,如果还用1格代表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以后还会学习用1格表示5、10或更多的单位。

  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

  结合生活,激情引趣

  出示四季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教师朗诵《四季歌》)

  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我们一起看看吧!(播放课件,四季图)。你们从片子里看到了什么?你们喜欢什么季节呢?为什么?

  生1:我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可以堆雪人。

  生2: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有好多美丽的花。

  生:......

  师:其实我也喜欢夏季,因为夏天可以穿漂亮的裙子哟!

  师:隔壁二(6)班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季节的人数画成了一幅图,(课件出示《最喜欢的季节》的统计图)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1:我发现喜欢秋天的人最多。

  生2:我看到了喜欢春、夏、秋、冬的各有几人。

  生:......

  我们是根据以前学过的统计初步知识知道的,那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简单知识。(板书课题:统计)

  【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利用多媒体的声、光等效果将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相连,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让他们从背景材料中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愉快中回忆统计初步知识,这样不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巧妙复习了旧知,而且很自然的引入新课。学龄儿童对色彩鲜艳物品有着强烈的探索欲和探究兴趣。新课开始后,我顺应学生心理趋势,用多媒体出示的四季鲜艳画面和优美音乐下伴着老师的朗诵深深吸引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片段二】

  巧设问题,创设情景

  师:秋天真美呀!树叶儿黄了,在这色彩斑斓的季节里,学校准备带我们去秋游。恩施有那么多有名、漂亮的景点(出示龙麟宫、民族大观园、森林公园、儿童乐园景点图案),所以学校决定这次秋游的目的地由同学们自己来决定。你们想去哪儿?

  生:......

  师:哟!大家都想去很多美丽的地方,那就请你们拿出小纸条,在你最想去的地方下面画上一个记号,注意只能画一个。(收集卡片)

  秋游最想去的地方

  师:现在同学们的卡片都在老师手上,你最想知道什么信息?

  生1:我想知道想去那里的人最多。

  生2:我想知道想去儿童乐园的有几人。(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地方)

  师:请四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人数,可以用画○、画□或画·等方法。(老师可适当的添加自己的一票,以便统计的数据全是双数)

  记录完后得出结果,并总结什么方法最简便,引出画“正”字的方法又快、又不宜出错。并把数据填在课件中的统计表里。

  秋游最想去的地方 

  【反思】

  在教学中我没有采用过去那种老师告诉数据,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的方式。而是利用当地民族旅游特色,一边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操。一边用学生喜欢集体活动这一特点出发,让他们亲身体验选择、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由于调查方法不同,记录数据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让学生用画○、画□、画·等方法体现收集数据的多样性,最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引出方便、常用的方便的“正”字法。

  这个环节我的问话有些不妥,其实我认为学生可能会采用“举手”或“分开站”等更直接方法统计数据,但课堂上学生并没能说出来。我分析如果在整理数据之前先启发学生自己寻找方法去整理繁杂的数据,孩子们可能会在更开放的教学空间中得到更宽敞的思维平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我意识到问话环节的不对,在后面的练习中我补充了“举手”等整理数据的方法。这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还应改善之处。这样才能真正的营造一个思维的空间。

  【片段三】

  围绕新知,合作探究

  师:在整理数据画统计图时发现想去大观园的人数超过了老师准备的格子,这该怎么办呢?(讨论)

  生1:再在上面画几个格子。

  生2:把它画在旁边的格子里。

  生3:可以一个格子表示两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些,为什么?

  生4:我觉得画在旁边的格子里不好,因为那样土就混在一起了,这样不好看,不容易分清。

  生3:我觉得一格表示2个人好,因为那样10个格子就可以表示20个人。

  师:你们太棒了!想了这么多好办法,真了不起!你们更同意谁的意见呢?为什么?

  请学生在前面演示1格表示2个单位的画法,并在统计图上图颜色。

  【反思】

  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动力源泉。这里利用已收集的数据而“方格不够”的实际和学生以掌握的统计图基本绘制方法,巧设疑难,为孩子提供思维空间。在这里我安排了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能互相启发。由于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孩子们更是乐此不疲地去发现、尝试。最终用他们自己想出的“一个方格代表2个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从清楚、美观的角度思考把统计图创造出来。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也为以后学习用“一格代表多个单位”的学习作铺垫。同时在操作中感悟了“替换”、“对应”的数学思想。

  【片段四】

  巧设疑难,深化新知

  师:儿童乐园里有好多有趣的玩具(课件播放玩具录像),你们玩过这些玩具吗?最喜欢玩什么?

  生:......(看到玩具片段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

  师:最喜欢玩过山车、海盗船、碰碰车、高空飞机的分别举手,但注意每人只能举一次。(在老师的参与下有意识出现单数的情况)你能把刚才统计的全班《最喜欢玩的玩具》的统计图完成吗?学生小组完成。

  生1:呀!老师,那喜欢玩海盗船的有11人怎么画呢?

  师:哎呀!是呀!这可怎么办呢?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吧!(鼓励学生小组讨论)

  生2:那可以用半格来表示。

  生3:我可以左、右半格来画。

  生4:我觉得这样不好,应该上、下半格来画。因为我们看统计图时是看竖条上面对着几,如果左、右半格画,可能会使别人看不清楚。

  (学生画后展示作品)

  【反思】

  这里我选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具来调动新课后疲倦的情绪,过山车等玩具的图片出现把孩子们带到了游戏的乐园。他们都争着说什么好玩、什么有趣。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让孩子们用“举手”等形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并完成练习。我在单数这个环节中没有直接传授画的方法,而是给孩子空间想象。但我没想到,孩子会说出分左、右半格来画的方法,还展开了到底那种方法好的辩论。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能简单的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转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片段五】

  课堂延伸,感受统计多样性

  儿童乐园好大呀!不知道你们玩累了没有,我可有点口渴了,来点儿饮料怎么样?可同学们的口味不一样,拿出手中的乒乓球,向自己喜欢喝的饮料前管状通明条中投进去。来选定同学们最喜欢喝的饮料。

  师:你们观察投球的结果,和我们学习的什么很相似了?(条形统计图)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统计的方法,你能说说吗?

  生:我们教室里每星期贴的小红旗就是。

  生:......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旧能发现他的奥秘!

  【反思】

  设计课堂延伸,为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学生会画1格表示2个单位的统计图,即本课即将结束时。我设计让学生在管状通明条中投乒乓球来选择自己喜欢喝的饮料的游戏。乒乓球能像条形统计图一样直观的反映出统计结果,既复习了条形统计图又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动手操作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统计的多样性和生活化。最主要是让学生们欲言未尽,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的欲望。

  点评与拓展:

  “统计”是数学知识,更是数学方法,本课着重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们感知“统计”的实用性、广泛性等。教学要立足于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肖老师在教学中也非常注意这一点的体现。

  1、首先在设计上,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导入设计巧妙,充分刺激学生视、听觉,还配上“四季歌”,由诗意的氛围调动学生注意力,使人感觉眼前一亮,带动学生不自觉的进入课堂。结束新课时,又回到生活中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多样性。使整个过程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数学理念。

  2、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第三册统计一课中,书中用喜欢的小动物乌龟等开始新课。但老师在设计中结合教学实际变革教材,选择学生特感兴趣的秋游活动来展开新课。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将秋游的目的地定为大家选择最多的地方,营造出学生想学习数学的氛围。

  3、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整个课堂由始至终的问题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发挥其主动性,在生活中探究。新课深入时,教师采用学生最喜欢的海盗船、碰碰车等来设计练习。让学生自己统计最喜欢各种玩具的人数,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小组讨论的帮助下完成统计图。在格子不够这一环节里,学生想了很多办法。例如:再添上几个格子;把它占两列格子;1格表示2个单位等方法时。教师并没有评断谁对谁不对,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1格表示2个单位方法好的原因。尊重每一位孩子,倾听他们的发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在探究中得到提高。

  4、充分挖掘人文价值。

  结合恩施民族特色的本地实际,运用恩施人为之自豪的人文旅游景观贯穿整节课,教师就能很容易的营造情景。最终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积极解决的态度,还使孩子们体验到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篇16

  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书p108~10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是一幅‘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98 99 00 01 02 03

  人数(万人) 3 4 6 8 8 1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演示“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

  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 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作业本p48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书p110~1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陈东的妈妈记录了陈东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陈东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陈东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陈东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陈东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陈东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陈东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陈东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作业本p49-50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p112-p113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根据已有折线图发现信息。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2的第1小题

  学生先观察气温变化,交流气温变化规律

  估计我们现在气温应该在几度左右?

  回答书中三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纵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 完成书中p112的第2小题:根据已有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并回答后面的两个问题。

  3. 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的问题解答;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作业:课堂作业本p51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书p114~116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4的第4小题:

  a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b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c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 完成书中p115的第6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3. 完成书中p116练习十九第9小题的问题解答;

  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课前参与: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作业:完成书中p115的第5小题: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1.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 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 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谁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3、看图: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出示图: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4、那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5、汇报: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6、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7、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1、出示例1,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1). 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2). 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 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4).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2. 交流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 基本练习:

  1)学校新校区即将建成,在一条林荫道上要植树,已知这条路长120米,每隔4米种一棵树,(两端都种)一共需要几棵树苗?2)在另一条路旁种了50棵树,树的种法不变,请问这条路长多少米?

  2小结:咱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   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这两道题虽然问题不同,但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3. 变式练习:课本练习二十中的1、2、3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数学广角(二)

  教学内容:教材p118_p11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继续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

  1.出示公告:

  南教学楼到操场的有一段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侧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方案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1)独立活动,设计方案。

  (2)小组交流,说明设计方案及理由。

  (3)个别汇报植树棵数,尤其说明两端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情况。

  2、板书以上两种情况的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新授

  1、 出示图及例题: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思考:1) 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2). 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 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旁都植)

  2、 尝试练习:

  3、 交流强调当两端不植树时,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还要注意两旁都植。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1) 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 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 练习二十4、5两题

  3、排名次

  四、课堂总结:

  学了今天的知识,又有什么收获?植树问题具体到生活中有许多变化,大家要仔细审题,看清要求应用规律认真解答。

  数学广角(三)

  教学内容:教材p120_121例3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

  1、 用棋子做学具摆一摆:1)每边放3个,四个角都放,围成一个正方形, 一共要放几个棋子2)每边放4个,5个、6个各要多少枚棋子?

  2、将摆放每边的棋子数与总数记录下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及围棋教具,

  围棋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想一想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2、 交流方法

  3、 小结,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他与植树问题又有什么联系?围棋子与间隔数相等,是在封闭线上的植树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1) 48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大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定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2) 要在五边形的水池边上摆上花盆,使每一边都有4盆花,可以怎样摆?最少需要摆多少盆?

  3) 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下面的方阵,最外层每边站了15个人,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 变式练习:练习二十6、7两题。

  四、课堂总结

  数学广角(四)

  教学内容:小管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能力,并通过让学生试着理财,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请学生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并把每一笔开支记录下来,算一算每天花了多少钱,然后算一算一周一共花了多少钱(记录在课本p124的表格中)

  二、 新授:

  1、当了一星期的家庭小管家,你有什么感受?汇报一下

  2、根据统计表绘制出这一周开支的折线统计图

  3、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各家一周的开支有什么变化规律?

  4、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5、根据这一周的开支估算本月的总支出,然后告诉爸爸妈妈。

  6、对于本月的开支你有什么好建议,向爸爸妈妈说一说

  三、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感受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四、 巩固练习

  完成作业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879411292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