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一单元《乘法》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乘法》教材分析

藤田初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第一单元《乘法》教材分析

微信扫码分享

第一单元《乘法》教材分析(通用10篇)

第一单元《乘法》教材分析 篇1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以竖式计算为主,先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情况,然后是乘数末尾有0的特殊情况。在“想想做做”里还安排了口算,包括几百乘几十(如700×80)、比较容易的几十乘几百几十或两位数乘几百(如30×310、23×300)等。

  结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编排的一道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计算过程进行逆向思考。在练习中编排的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在计算中作出判断与调整,对学生有挑战性。编写的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是怎样计算乘法的。

  1 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的计算内容。

  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方面表现在掌握了算法,能正确地计算,另一方面还表现为能运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数目更大、过程更复杂的计算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认识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是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基本思路。

  (1) 例题鼓励学生自己算。学生已经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只是其中的一个乘数从两位数变成三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完全可以从两位数乘两位数迁移过来。第1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的编写有四个特点: 一是在写出竖式以后,让学生独立计算,不作任何提示或指点;二是计算以后要组织交流。交流的内容是计算时的思考,通过交流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三是在练习中带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让旧知识在新的计算情境中得到应用;四是“想想做做”第6题里有四道题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还有两道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练习,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

  (2) 整理学过的乘法口算,更好地把握计算要领。“想想做做”第5题是口算题,有几十乘几十和几百乘几、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与相应的两位数乘几十或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这些口算是三年级陆续教学的。教材把这些口算汇集起来,并以题组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体会同组口算题在思考时的相同处、算法上的联系点,从而在整体上掌握乘法口算。如,通过21×4、21×40、210×4这组题的计算和比较,体会后两题都要先想21×4。又如,60×9、600×8、60×50这组题都先用6的乘法口诀算,再在得数后面添0。学生具有了这些体会,就为后面教学用简便方法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作了准备。

  2 逐步加深对用简便方法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体验,培养计算技能。

  乘数末尾有0是乘法的特殊情况,既可以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步骤计算,还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适当个数的0。让学生掌握后一种算法,有助于算得对、算得快,教材第4~6页教学这个内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有三种情况: 第一个乘数(即乘号前的乘数)末尾有0、第二个乘数末尾有0、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其中前两种情况已经在三年级教学过,第三种情况在本单元教学。

  (1) 温习旧知,初步体验。第4页例题在列出算式850×15以后问学生“用竖式怎样算”,并要求学生先试一试,再和同学交流。学生间的算法是多样的,通过交流,感受用后一种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2) 创设情境,促进认知扩展。“试一试”850×20两个乘数的末尾都有0,这种题的简便竖式以前没有教过,是这段内容的重点。由于首次教学,教材里写出了竖式,让学生思考“170的后面应该添上几个0”。教学这道题要注意三点: 一是引导学生研究教材里已经写出的竖式,两个乘数的位置是怎样安排的?“170”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写在这个位置?从中体会用简便方法笔算的写法和算法。二是让学生在竖式上添0以后讨论为什么添两个0。在这里不是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演绎推理,学生还不具备这些数学知识。只是通过合情推理: 850的末尾有1个0,20的末尾有1个0,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2个0,“170”的后面也添2个0。三是组织学生完整地说一说用简便方法笔算850×20的写法、计算步骤和注意点。

  教材考虑到学生初学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会有些困难,在“想想做做”里作了适当的安排。第1题在列出的竖式上计算,着重解决先算什么和得数末尾添几个0的问题。第2题才让学生写竖式,着重解决写法问题。这样安排的意图是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既突出重点,又分散难点。

  (3) 不断地体会,深入地理解。“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同组三道题的计算和比较,体会在乘数末尾有0的时候都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得数末尾添上适当个数的0,从而形成具有概括性的认识。第5题通过后四栏与第一栏的比较,体会积随着乘数的变化而变化,渗透了函数思想以及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直觉感受,进一步巩固用简便方法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第8题比较乘数中间的0与末尾的0,进一步明确计算时“0”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第10题从已经确定的积写出合适的乘数,换一个角度体会积末尾的0。同一个积可以写出不同的算式,如20×80=1600、200×8=1600、2×800=1600,这三道算式的两个乘数末尾都一共有2个0,积的末尾也是2个0。还可以写出320×5=1600、64×25=1600、32×50=1600,这些算式又告诉我们,积末尾0的个数不都是由乘数末尾有几个0决定的。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有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3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选择素材。

  教材充分注意了四年级学生的“现实”与第一学段时有所不同,他们的兴趣不再是游戏、童话和小动物,已经开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数学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反映社会进步的信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1) 联系现代化建设选取素材。第2页第7题是计算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长度的问题,第7页第4题是有关京拉公路干线和京塘公路干线长度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在地图上简要介绍这些交通干线的地理情况和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2) 联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选取素材。第3页第8题让学生计算1999年我国14个城市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解家庭人均月(年)收入的意思,知道这些数据是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得到的。还可以补充一些我国家庭收入变化的资料,让学生从中得到教育。第5页第4题以保洁费为题材,反映了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教学素材的变化,开始时学生可能不太适应。要稍用一些时间帮助学生理解素材的背景与内容,引导他们逐渐适应。

  4 培养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教学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本单元应用这些运算律结合三位数乘两位数进行简便运算。第8页第6题里有三组算式,前两组都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有关。通过计算和比较,体会这些运算律能使125×16、250×24的计算简便,从而引导学生在第7、8题中进行简便运算。第三组算式的得数相同,因为它们都求501个20是多少。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一点,为教学乘法分配律积累感性材料。

  结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有两道题比较突出。第3页第10题商店里的玩具熊,先按原价卖出一部分,剩下的降低单价卖出。第9页第12题团购公园门票,人数越多,票价越便宜。这两题非常贴近生活,学生从中能进一步体会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联系,感受解决问题要寻找最佳的方案。

第一单元《乘法》教材分析 篇2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分两段安排:先安排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安排例2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包括口算几百乘几十或几十几、几百几十乘几十)。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笔算和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自己计算、交流,获得一般算法

  学生在前三年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具有乘法笔算的经验,可以自己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因此,p1例题只是列出竖式,接着启发学生自己完成计算,并通过小组交流,获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一般方法。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尝试计算,帮助总结出笔算方法,即先从个位起依次用各数位上的数乘另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末尾有 0 的乘法让学生尝试、思考

  在掌握笔算一般方法之后,p4安排了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例题教学一个乘数的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在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自己列竖式计算,再和同学交流,获得比较简便的笔算方法,即先把0前的数对齐相乘,然后在得数的末尾添一个0;试一试安排了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笔算。因为积后面要添两个0,教材先列出竖式并用虚线表示,让学生根据已经乘出的数,讨论积的末尾要添上几个0,明白可以先算0前面数的乘积,再看两个乘法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出的积后面添几个0。这里要注意让学生明白,虚线前乘积末尾的一个0是计算出来的,所以连添上的两个0,应该3个0,以免学生产生误解。

  ◆利用题组练习学会新的口算

  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几百乘几十或几十几、几百几十乘几十的口算。由于学生曾经在口算末尾有0的乘法时掌握类似的笔算,同时又有了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经验,因此教材把这类口算安排在练习里,通过题组带出新的口算,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学会。如p5第3题,可以联系几十乘几、几十乘几十来理解几十乘几百的口算方法;p6第6题通过比较、口算,用每组第一题计算,类推出下面两题的计算,学会这部分内容的口算;再通过第7题的口算进一步巩固方法。

  2.注意通过比较让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

  ◆通过比较体验乘法的一些计算规律

  一方面,通过计算比较,感受积的变化规律。p5第5题通过填表、比较,可以体会乘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并帮助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简便算法。

  另一方面,用题组以旧带新,让学生学会新的口算。以上所说的口算,也是通过计算、比较,体会新的口算的方法,促进学生在知识上获得进一步发展。

  ◆通过比较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如p6第8题,就是安排题组比较,让学生体会乘数末尾有0与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过程的区别,进一步认识乘数中间有0时,要按笔算方法依次相乘,与0相乘这一步不能省略,而乘数末尾有0时,末尾的0可以先不乘,最后在积的末尾添0。

  ◆通过比较体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p8先通过第6题的题组比较,使学生体会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样可以应用乘法的运算律或依据乘法意义,使一些计算简便。在此基础上,安排第7题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

第一单元《乘法》教材分析 篇3

  下册第一单元乘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分两段安排:先安排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安排例2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包括口算几百乘几十或几十几、几百几十乘几十)。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笔算和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自己计算、交流,获得一般算法  

  学生在前三年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具有乘法笔算的经验,可以自己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因此,p1例题只是列出竖式,接着启发学生自己完成计算,并通过小组交流,获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一般方法。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尝试计算,帮助总结出笔算方法,即先从个位起依次用各数位上的数乘另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末尾有 0 的乘法让学生尝试、思考

  在掌握笔算一般方法之后,p4安排了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例题教学一个乘数的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在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自己列竖式计算,再和同学交流,获得比较简便的笔算方法,即先把0前的数对齐相乘,然后在得数的末尾添一个0;试一试安排了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笔算。因为积后面要添两个0,教材先列出竖式并用虚线表示,让学生根据已经乘出的数,讨论积的末尾要添上几个0,明白可以先算0前面数的乘积,再看两个乘法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出的积后面添几个0。这里要注意让学生明白,虚线前乘积末尾的一个0是计算出来的,所以连添上的两个0,应该3个0,以免学生产生误解。

  ◆利用题组练习学会新的口算

  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几百乘几十或几十几、几百几十乘几十的口算。由于学生曾经在口算末尾有0的乘法时掌握类似的笔算,同时又有了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经验,因此教材把这类口算安排在练习里,通过题组带出新的口算,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学会。如p5第3题,可以联系几十乘几、几十乘几十来理解几十乘几百的口算方法;p6第6题通过比较、口算,用每组第一题计算,类推出下面两题的计算,学会这部分内容的口算;再通过第7题的口算进一步巩固方法。

  2.注意通过比较让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

  ◆通过比较体验乘法的一些计算规律

  一方面,通过计算比较,感受积的变化规律。p5第5题通过填表、比较,可以体会乘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并帮助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简便算法。

  另一方面,用题组以旧带新,让学生学会新的口算。以上所说的口算,也是通过计算、比较,体会新的口算的方法,促进学生在知识上获得进一步发展。

  ◆通过比较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如p6第8题,就是安排题组比较,让学生体会乘数末尾有0与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过程的区别,进一步认识乘数中间有0时,要按笔算方法依次相乘,与0相乘这一步不能省略,而乘数末尾有0时,末尾的0可以先不乘,最后在积的末尾添0。

  ◆通过比较体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p8先通过第6题的题组比较,使学生体会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样可以应用乘法的运算律或依据乘法意义,使一些计算简便。在此基础上,安排第7题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

第一单元《乘法》教材分析 篇4

  卫星运行 (三位数乘两位数)

  【知识点】:

  估算方法。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利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注意,第二个因数的十位要乘三遍,第二步的乘积末尾写在十位上。

  补充【知识点】

  时、分、日之间的单位互化。

  1时=60分   1日=24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中间有0也要和因数分别相乘;末尾有0的,要将两个因数0前面数的末位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之后在落0,有几个0落几个0。

  体育场(实际生活中的估算)

  【知识点】:

  估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要将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估算时注意,要符合实际,接近精确值。

  神奇的计算工具

  【知识点】:

  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利用“m+”存储键,“mr”提取键,计算四则运算的题目。

  了解计算机中使用的是二进制计数法,就是满2进1。

  补充【知识点】:了解两个因数越接近(即差越小),积越大,两个因数相等时,积是最大的;两个因数的差越大,积越小。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知识点】:

  第一组算式:积的位数是两个因数位数之和-1,积的最高位和最低位都是1,中间的数字为因数的位数,两边的数字相同并依次减1。(此为回文数)

  第二组算式:积都由1、4、2、8、5、7几个数字组成,而且前后排列的顺序不变,只需要确定末位数字就可以算出积(如果能直接推算出首位数字则更好)

  第三组算式:积的个位都是1,首位都是9;积的位数正好是两个因数位数之和;积的每一位都是由9、8、0、1组成,只要在首位补9,倒数第二位补0就可以了,只有一个8和一个1。

  第四组算式:在0~9的十个数字中,任意选择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的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重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再次相减······在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最后得到数字4176。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知识点】: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使用时机:当几个数相乘时,如果其中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就可以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中的顺序。数字如;25和4、50和2、125和8、50和4、500和2等。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知识点】: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在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用字母表示数:(a+b)×c=a×c+b×c或(a-b)×c=a×c-b×c

  补充【知识点】:

  式子的特点:式子的原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为两个不同的因数之和(或之差)基本上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102×88、99×15这类题的特点: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整十、整百、整千与一个数的和(或差),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运算简便。

第一单元《乘法》教材分析 篇5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下表是第一学段各册教材中乘法的教学安排。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认识乘法,乘法口诀,表内乘法。

  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一位数,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三位数乘一位数,连乘计算的两步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验算。

  本单元的内容分成四部分,依次是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以及需要笔算的两位数乘整十数。还编排了一道思考题,探索两位数乘11的积的规律;编排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我国明朝计算乘法的方法——“铺地锦”。

  1. 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28~29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必须进行的一步,因此,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前应该先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安排是从两位数乘10开始,然后向两位数乘几十迁移。

  例题创设了一个搬牛奶的现实情境,根据问题列式12×10,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10。虽然学生以前没有算过12×10,但现实情境能给学生启发,于是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如图中已有9箱牛奶,又往上放1箱会启发学生算12×9+12;图中把10箱牛奶平均分成两堆,会启发学生算12×5×2……学生的各种算法中,有的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融的产物,有的是类比推理的结果,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组织学生交流算法,许多人会自动选用从12×1=12类推出12×10=120这种方法。教材及时安排“试一试”,学生计算12×30,可能转化成12×10×3进行,也可能从12×3类推,再次组织算法交流,更多学生能接受因为12×3=36,所以12×30=360这样的推理。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让学生先算32×3,再算32×30;先算4×21,再算40×21……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想想做做”分引、练、用三个层次编写。第1、2题是“引”,发挥“题组”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带出相应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第3、4题是“练”,提倡同桌学生合作,以口答为主,提高练习的效率。第5题是“用”,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验数量关系: 每盒的数量×盒数=一共的数量。

  2.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0~32页)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例题以订牛奶为题材,为了计算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列出算式28×12。例题不急于教学竖式的算法,仍然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为学习笔算积累一些感性材料。学生可以估计,也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计算来解决。在交流时要突出“番茄”卡通的算法,即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要多少钱,再合起来就是12个月要的钱,这种思路和竖式算理是一致的,应该让全体学生都理解这种方法。

  “试一试”中调换28和12的位置相乘,既让学生独立进行一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又让他们看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调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也是不变的,并应用这个规律验算乘法。

  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要求是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计算,一般不提速度要求。教材认为,通过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学生能理解并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需要再以文字叙述的法则指导学生怎样算。教材这样处理,并不是不要总结法则,而是要组织学生在自己体验的基础上总结算法。“想想做做”避免了大量的机械训练,如果学生能把教材中的题算对、算好,既能减轻负担,也能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如果发生错误,较多地集中在进位上。教材“想想做做”里的题,一般都不连续进位,先让学生学会算法,树立信心。然后从练习三起安排一些需要连续进位的题。为了减少进位时的计算错误,教学时要经常组织一些一位数乘一位数再加一位数的口算练习,如3×7+2、6×8+5……

  3. 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3~35页)

  这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因为日常生活里经常需要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估计的方法往往是多样的,虽然有的估计误差大一点,有的估计稍精确一点,都不影响估计在生活里的作用,都是具有一定数感的表现。

  例题呈现29×42的积比800多、比1500少、在1200左右三种估计,教材提示学生研究“他们各是怎样估算的”,通过研究学会估计,选择自己喜欢的估计方法。学生在二年级(下册)估计36×2的积大约是多少时是这样想的: 因为36在30和40之间,所以36×2的积在60和80之间。在三年级(上册)估计613×8的积时是这样想的: 613接近600,613×8的积接近4800。这些已有的估算能力支持学生现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他们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20与40,于是判断29×42的积比800大;也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50,于是判断29×42的积比1500小;还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40,那么28×42的积在1 200左右。

  “想想做做”里有许多估算练习。第2题算一算同组的三道题,比一比中间的题与上、下两题的乘数与积,就能发现47×23的积比40×20的积大,比50×30的积小,在800和1500之间。第3题在第2题的基础上进行,不求出积是多少,只估计积的范围。第4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估算方法,可以估计积的范围,也可以估计积大约在多少左右。练习四第2题组织合作学习,在小组里相互估计卡片上的乘式的积。

  这段估算教学,形式比较多。有估计积的范围,也有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就估计积的范围,又有比多少大些、比多少小些、在多少和多少之间。回答问题的形式又有说出估算结果,还有选择适当的答案。教材中出现这些形式,其主要原因是鼓励学生估计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用估计方法。并且还能调动学生估算的积极性,发展其个性。众多估算形式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不笔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精确积,利用口算求得积的近似值,都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乘法,都是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学时绝不能重形式、轻本质,要把握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形式虽然不同,思想方法和基本策略都是一致的;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和方法进行估计,不要强求统一。如第34页第4题,可以估范围,也可以估大约是多少。即使估范围也可以比几大些、比几小些或在几与几之间,只要方法正确,结果合理,都是可以的。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些笔算,在笔算前先估一估积大约是多少,笔算后看一看是不是和估计的一致,使笔算和估算相互促进。练习四第3题渗透乘法的运算律,这里仅是渗透,要让学生感觉到,但不对乘法运算律进行概括性的描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同组的两道题的得数为什么会相同,只要解释中有一点“味”就可以了。

  4. 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36~38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中如果不需要进位,可以让学生口算;如果需要进位,一般都列竖式笔算。对例题里的25×30,由于有前面的学习为基础,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25×3得75,再推理出25×30=750。也会有学生直接列出25×30的竖式计算。教材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积,再在交流中比较两种算法,体会25×30的积只要在25×3的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并把这种思考写成25×30比较简便的竖式。竖式上标的一条红色虚线,指出了乘的方法和操作的程序: 先写成虚线左边的25×3得75,再在虚线右边写上一个“0”,积是750。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竖式有些“特殊”,“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已经列好的竖式上计算,从第2题起让学生自己列竖式。第2题还从两位数乘整十数带出整十数乘两位数。

  第38页第2题通过题组再次让学生体会“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得数末尾添0”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同时还通过题组引导学生笔算40×23时可以把竖式写成

  第37页第5题,通过解题和交流,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租4条船正好坐20人”可以知道每条船坐5人,无论是5×7=35、35<38还是38÷5商7余3,都能判断“7条船不够”。

  第38页第5题结合填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通过解题初步概括“速度×时间=路程”和“路程÷速度=时间”。这些数量关系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他们有所体会。

  5. 单元复习。

  复习的内容大致有两部分: 先整理本单元教学的口算、笔算和估算,再解决实际问题。

  第5题渗透积的变化规律。由于学生还不能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所以在填表后,只让学生把左边的第一列与其他各列分别比较,从中发现变化规律。在叙述自己的发现时,可以说成: 一个乘数乘几,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乘几。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扩大几倍”“缩小几倍”这些数学概念。

第一单元《乘法》教材分析 篇6

  第一课:购物

  【知识点】: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师引导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乘法。

  在计算中明确算理,学会竖式的书写。用乘数从个位起依次去乘另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把得数写在对应的数位上。

  第二课:去游乐场

  【知识点】: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出“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第三课:乘火车

  【知识点】: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已有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4、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第四课:0×5=?

  【知识点】: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借助“乘法的意义”“找规律”等方法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4、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当因数末尾有0时,计算时0可以先不参加运算,计算结束后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积后加几个0。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可以通过对比进行教学,如:402×3=1206,

  307×8=2456,同样是因数中间有0,为什么一个乘积中间有0,而另一个却没有。通过讨论402×3积中间是0的那位,因为没有进位,积当中就保留了0,而307×8,因为发生了进位,所以积当中的0就不见了。

  结论:因数的末尾有0,乘积中一定有0。

  因数的中间有0,乘积中不一定有0。

  5、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的写法。

  6、通过小组讨论,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第五课:买矿泉水

  【知识点】:

  1、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探索多样的估算和计算方法。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探索多样的估算和计算方法。

  4、结合买矿泉水的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逐步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

  5、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汇报的多种计算方法都要予以肯定,但要着重引导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

第一单元《乘法》教材分析 篇7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3.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通过对乘法运算律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三位数乘法,能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估算,本单元的重点是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当然,教材的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的运算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结论。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

  如“卫星运行时间”的活动,在出示情境图后,可以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卫星运行的情况,列出算式,接着让学生估一估大约的时间。教材中安排的两种估计方法仅是一种参考,学生在估计的过程中可能还有更多的方法,只要他们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随后,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有了第一学段的基础,一般说来计算上难度不是很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一做,然后再进行讨论,从而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教材安排了计算商店的赢利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分步出示问题,以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类似的练习,以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在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归纳估算的方法

  估算活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历了多次,但如何把估算的方法适当地进行归纳,则成为本单元“估算”内容教学的一个重点。在“体育场”(教材第35 页)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后,讨论“如何进行估计”“你的根据是什么”等问题,引导他们对所用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在“练一练”的第1题中(教材第36页),请学生估计一张报纸其中一版的字数,对于这一内容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然后再进行小结(估计的方法可以是:折叠后估计、先选择一版某一段的字数进行估计等)。第2题的数据基本都在200附近,所以,以200为标准,立即就能知道10天的营业额。第3题可以采用先估计部分,再估计全部的方法。可以先把整个图形分成几个部分(或分几个正方形),然后估计其中的一部分,再估计全部。

  3. 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的运算律

  从本单元起学生将学习计算器,当然,学习计算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计算,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数学规律(为使学生打好基本的运算基础,除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和需要探索的问题使用计算器外,一般的计算仍需要学生笔算)。学生在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后,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索与发现”的内容。“探索与发现(一)”主要是探索某些算式中所蕴涵的规律。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发现数学的奇妙。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逐步展示题目,解决一个问题后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探索的方法。“探索与发现(二)、(三)”是探索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与分配律。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对此,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试一试,然后再交流各自的探索方法以及探索的步骤。

  对于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内容,教材中仅安排一些可以直接简便运算的题目,目的是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不需要加深相关的内容,避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是本教材编写的重要思路,在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前,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有关人造卫星的故事,从中引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的时间。接着,可以提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圈……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在类比推理中,让学生理解求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的时间就是114×21。在列出算式后,可以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估算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在具体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先尝试,后讨论,对学生使用的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当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重点讨论竖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算理。在鼓励算法多样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会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法。需要说明的是,教材呈现了用表格口算114×21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意识,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位值制的思想。教师要启发学生理解表格中每个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

  体育场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已多次渗透了估计的思想,本活动是在学习两、三位数的乘法后,利用生活中的数据来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对估计方法进行归纳。在估计体育场一个看台的座位数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出估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在讨论时,提倡学生用多种策略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等。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体育场共有多少个座位进行估计。有关“估计”的教学,有时很难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或“清晰”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延迟判断”,给学生多留一点“时空”,引导学生说出 “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或做“更清楚”的表达或举出“更好理解”的例子。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一些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会操作计算器。所以,本活动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做小老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在学生了解了计算器的各功能键后,(如“m+”,存储;“mr”,提取)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四则运算的题目,供学生练习。当然,提供的内容最好选择一些有趣的,如:1 + 2 + 3 + … + 98 + 99 + 100;999 × 9,9999 × 9,99999 × 9等,这些题目既可以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应用,又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计算器的使用进行介绍和说明。

  探索与发现(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对有趣算式结果的探索,使学生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所以,在开展本活动时,重点是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数学规律。

  第一关,可以先出示“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接着,可以鼓励学生讨论“1111×1111”的结果,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最后,安排一些数据较大的算式,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尝试。也可以先出示22222222×55555555,让学生算出结果,在学生困惑不解时,引导学生从简单情况入手,先算 2×5,22×55,222×555,发现规律后再解决8个2乘8个5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竖式计算,以明白其中的奥妙。

  第二关,蕴涵一个有趣的规律,这些算式的结果总是由“142857”这6个数字组成的。开始探索时,可以先鼓励学生算一算“乘1,2,3,4”后的结果。学生发现规律后,可以让他们写出“乘5,6”的得数。如果学生感兴趣,也可以尝试乘其他的数(如两位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发现得数的规律。

  第三关,按照图像直接组织教学活动,如果所教班的学生有比较好的数学基础,教师可以直接出示“999999×999999”让学生计算。实际上这道题用普通计算器无法直接得到准确结果。可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情形(9×9,99×99,……)出发,寻找规律,并由此得到999999×999999的准确结果。这样的教学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第四关,学生在探索前,教师可以演示一下寻找神秘数过程的规则,让学生了解“任意”组合的意义以及如何组合最大数与最小数。然后,演示一下相减后的差以及如何把得数的四个数字组合成最大数与最小数。学生在了解这些规则后,可以独立尝试。当学生发现一些规律后,要指导学生用其他的数据继续进行验证。

  四个活动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反思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方法。同时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探索与发现(二)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 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活动开展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结合律,教材所呈现的探索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教学时可以搭一个长方体(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搭长方体),并让学生估一估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随后鼓励学生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中,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计算,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时,应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这其中是否蕴涵着某些规律。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并举例来验证刚才的发现是否适合其他数据。由于有计算器的帮助,学生所举数的范围可以大一些,以便进一步说明这个规律的适用性。在每个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全班可以进行交流,从中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学生在学习本内容时,不必出现乘法结合律的文字叙述,只要学生能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就可以了。

  探索与发现(三)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活动的探索过程与前面基本相同,也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所以,教学的重点仍应放在探索过程的指导上。在出示情境图时,可以先让学生估一估贴了多少块瓷砖,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的一致性。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学生需要举例来验证。在验证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举例才能符合要求。学生在独立的举例后,全班可以开展交流,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第二,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对于运算律的价值,属于通性通法,首要作用不在于简算本身,即不是简算的技巧。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应用进一步体会运算律,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所以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教师要控制简便计算的难度,以书上的练习为主,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含有减法的分配律的题目不作为基本要求。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面探索的基础,所以在本活动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数学阅读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阅读本内容时,除了让学生自己读懂教材中呈现的材料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向学生多介绍一些算筹、算盘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对于计算机发展的信息,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如报纸查阅、网上查阅等),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实际上,工具的发明与不断进步无论对数学科学还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下这些工具出现的意义。(1)用算筹进行计算是人们把对抽象的数的运算转化为对具体的物的操作;(2)用算盘进行计算的特点是把算法“口诀”化,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3)加法机是计算工具史上的一大发明,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使用机器进行计算;(4)差分机是第一台能够依据一定程序自动控制的计算机;(5)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到现在的曙光大型计算机,60年来,计算机本身有了极大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元件已经过四次大的变化———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已远不止是一种计算工具,它已渗入人类几乎所有的活动领域,正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使人类历史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信息时代。

第一单元《乘法》教材分析 篇8

  第四单元: 乘 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动、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在购物、乘法等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4、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6、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百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编排顺序是:先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然后在发现有关0的乘法规律的基础上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后学习连乘。教学时,教师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积极探究,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购物、乘车等情境,也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如小棒、图片等),并在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引导,以帮助、指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如计算“24×3×2”,先让学生估算结果,可以得到结果比“20×3×2=120”大、而比“25×3×2=150”小。又如“198×2=296”是否正确,教师可以引导用估算的方法。在学生独立估算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体验算法多样化。

  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计算方法必然多样。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提供交流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同学的方法中得到启发,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对学习中确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11课时。

  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两个要点: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评价上述要点时,可以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一方面了解学生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学生是否愿意独立寻求计算方法、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方法、是否注意倾听同伴的意见、是否关注各种算法的特点等。同时,在评价计算速度时,可以允许学生逐步提高计算速度,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

  第 一 课 时

  学习内容:教材p28—p29 购物

  学习目的: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答:300×2= 20×5= 23×3= 4×200=

  23×3= 4×15= 24×2= 12×4=

  二、探索新知:

  1、巧设情境,提出问题并出示挂图:

  搬新校了,学校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忙购买一些新课桌椅和书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看吧!

  (1)理解图意:

  学生认真观察图后,教师提出: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能从图中看出:一个书柜213元,一张书桌42元,一把椅子12元。

  (2)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买一套桌椅共花多少元?

  ②买3张桌子要多少元?

  ③买5个书柜要多少元?

  ……

  教师先肯定学生提出的合理数学问题,并向学生提出:

  ①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②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解决第一个问题: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①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②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用了哪种方法,每种方法怎么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a、12+12+12+12=48

  b、10+10+10+10+2+2+2+2=48

  c、 1 2 d、12×4=48 e、10×4=40

  1 2 1 2 2×4=8

  1 2 × 4 40+8=48

  + 1 2 4 8

  4 8

  ……

  以上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第4种算法,指出这是用竖式计算乘法,也是今后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如下所示:

  1 2

  × 4 先用4乘“12”中个位的2得8,积的个位上写8;

  4 8 再用4乘“12”中十位的1得4,积的个位上写4。

  [强调: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书写位置要适当。]

  如果在全班交流时学生没有使用列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前面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列出乘法竖式进行计算。

  (2)解决第二个问题: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学生自己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问题,然后汇报交流。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列竖式计算,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积中的2、4、6各表示什么?各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在交流过程中,可指名学生板演列竖式计算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地帮助解决。

  3、看书自学。

  让学生看课本第28页,看看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第29页“练一练”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学生板演,进行全班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2、第2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交流。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如果在练习中出现错误,教师应及时地加以指导。

  3、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书上的图,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式计算,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必要求全部用竖式计算。

  学生在计算12×5、12×6、12×7、12×8这4道题的计算过程中出现了进位,竖式计算时,可能会出现错误,在反馈,交流时教师应重点加以指导。

  4、第4题。

  先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答本题。再反馈交流。

  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用以下3中不同方法解答,教师应给予肯定。

  ①132×3 = 396(元) ②132×3-132 ③132×(3-1)

  396-132=264(元) =396-132 =132×2

  =264(元) =264(元)

  先指名学生板演以上三种解答方法,再让学生口答具体的想法和每个算式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第 二 课 时

  学习内容:教材p30—p31 去游乐场

  学习目的: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 情境导入:

  你们去过游乐场吗?那里都有什么好玩的,你愿意介绍给大家听吗?……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游乐场玩一玩。

  二、探索新知:

  1、 提出数学问题。出示“去游乐场”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独立认真观察情境图,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花10元,坐电动火车可以坐多少人?②9人玩蹦蹦床共花多少元?……

  (2)教师提出: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让学生思考:怎么列式?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学生列出算式:16×4

  (2)教师指出:现在用1根小棒代表1人,并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操作活动:先第一行摆1捆(每捆10根),另摆6根,再摆同样的三行小棒,每行都是16根。

  然后让学生观察,问:每行有多少根小棒?有几行?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么计算?

  教师边引导学生摆小棒边启发学生发现:要算4个16根一共是多少根,可先算4个6根是24根,把其中的20根捆成2捆,放在4行小棒下面。另外4根放在2捆小棒的右边。再算4个1捆是4捆,一共是6捆又4根,所以16×4=64。

  (3)竖式计算。

  ①让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

  ②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竖式计算过程。

  根据板书教师再次强调书写格式;列竖式时

  1 6 相同数位要对齐,“×”的书写位置要正确。

  × 2 4 4乘“16”个位上的6得24,向十位上进2,

  6 4 在积的个位上写4。

  4乘“16”十位上的1是4,加上进上来的2,

  得6(即60),在积的十位上写6。

  ④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的例题(出示12×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思考: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一位数乘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满二十,向十位进而二;满三十,向十位进三……。同时指出,在进位时可以在乘法竖式中做出记号,以防止遗漏,计算熟练后可以不做记号。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注意点;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⑤指导看书,深化认识。

  让学生看课本第30页的例题,让学生正确认识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告诉学生进位的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3、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第30页“试一试”中的1、2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1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要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2、第2题。

  此题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练习时,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连线,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3、第3题。

  此题是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练习时,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答,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方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1)18×2+18 (2)18×(2+1)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两种方法:

  (1)15×3+45×8 (2)400-45×8 15×3=45(元)

  =45+360 =400-360

  =405(元) =40(元)

  因为405 〉400,所以买票钱不够。

  因为40〈 45,所以买门票钱不够。

  对于学生的各种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第一单元《乘法》教材分析 篇9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估算的意义,感受学习估算的价值,培养估算意识。

  2. 能力目标:经历估算的过程,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3. 情感目标:感受学习估算的价值,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教学难点:

  了解估算的意义,感受学习估算的价值,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分类。(板书结果)

  29 51 48 397 410 192

  接近50的数是( )。

  接近400的数是( )。

  你还能举出接近60、200的数吗?

  二、展开

  1. 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带250元够吗?”

  2. 小组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准确知道计算的结果吗?”

  学生根据题意和“导入”部分的练习发现,只需要把“29”看成“30”进行乘法计算,既能使计算简便,又能解决问题。

  3. 教师板书学生讨论结果: 29×8≈240 明确“≈”的用法。

  ↓

  想: 30(把每人29元看每人30元。)

  这种方法称为乘法的估算。

  4.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1)乘法估算的方法:把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成整十数或整百数来计算。

  (2)使用乘法估算的原则:既能使计算简捷,又能解决问题。

  三、巩固

  1. 估算。

  304×4≈   18×4≈

  7×31≈   898×9≈

  2. 下列哪种情况使用估算更合适?

  三年(1)班同学到公园春游。

  A.当班长试图确认300元是否够买门票的时候;

  B.当售票员告知班长应付多少钱时;

  C.当售票员清点当天的收入时。

  3. 判断下面的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49×5=354   (2)2×98=200

  (3)31×9=369   (4)23×4=72

第一单元《乘法》教材分析 篇10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动、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在购物、乘车等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4、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单元编写意图

  1 、会写 100 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2 、能对 100 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 、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数感。

  4 、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5 、在活动中,经历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过程。

  购物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它是在学习了口算百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通过“购物”的情境引入,旨在通过“购物”这一活动,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时,可以考虑下列几个步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中的信息,在学生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如:买3张桌子多少钱?买3个书柜多少钱?买1张桌子和4把椅子多少钱?教师还可以根据身边实际情况创设其他的生活情境,如买电器、买衣服。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列出算式。例如:买4把椅子多少钱?(12×4=)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怎样计算,经讨论后在班级中汇报小组意见。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用加法、也可能用乘法或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因为竖式计算是以后学习计算的基础,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在用竖式计算时,要用乘数去乘另一个乘数的每一位,通过实物演示和对照连加竖式,使学生了解其算理。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同时教师要注意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加以指导。

  (3)拓展应用

  教材安排的拓展内容“试一试”,主要是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各自的想法,还可以从以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任选一个,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用竖式计算乘法,可能会出现许多错误,因此教师要注重对竖式计算过程的指导,让学生了解算理,从而真正掌握数学方法和技能。

  教学时,还可以参考前面的教学案例。

  去游乐场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

  教材以“买票”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旨在通过“买票”这一活动,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这一教学内容的学习可以通过下面的步骤完成。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时,先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中的信息,在学生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42人跳蹦蹦床,需要多少钱” ;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本班实际人数提出“购票”问题;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其他的情境,如:外出旅游购车票等,便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2)探索计算方法

  首先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列出算式,例如: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6×4=)再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计算,也可以让学生用摆一摆小棒等实践操作活动辅助探究。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16×4的计算方法。教师要结合具体的算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知道“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在刚开始学习列竖式计算进位乘法时,“向前一位进几”的数可以在乘法竖式中做出记号,以防遗漏;如果有学生不在竖式中做出记号能正确计算,教师应予以肯定,可以建议他为了避免错误最好做出记号。

  (3)“试一试”,主要是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

  乘火车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它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自主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展开。

  (1)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

  教材创设了“乘火车”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出各种问题。如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这列火车一共可乘多少人?”“什么车厢乘坐的人多?多多少人?”对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如“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乘法算式:72×5=。

  ②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此时要注意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③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并组织全班集中交流。

  只要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教学时要关注积的个位上“0”的处理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在竖式漏写“0”后的得数“36”是否正确,也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说一说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的方面,防止漏写“0”的错误。

  (3)拓展应用

  教材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本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由于学生容易忽略进位,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关注。

  0×5=?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应用意识。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乘法意义并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为什么“0×5=0”,在此基础上通过“算一算”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一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时,可根据需要对教材作适当的补充或调整。

  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过程来实现。

  (1)讨论 0×5=?——发现规律

  ①算一算 3×5=(  ),2×5=(  ),1×5=(  ),0×5=(  )。

  ②找规律。在前面四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③用其他方法说明0×5为什么等于0。启发学生用“5个0相加得0”说明0×5=0。还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如:结合“5个空盘子中有几个苹果”这样的实际情境去理解为什么“0×5=0”。

  ④算一算,发现规律。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后,通过观察发现有关“0”的乘法的规律;还可以让学生各自任意出几道0和任何数相乘的算式(包括“0×0”)进行计算,再通过观察发现规律。

  (2)试一试——探究算理

  在学生掌握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一规律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一个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①试一试“130×5=”,这是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可能这样想:因为13×5=65,所以130×5=650。这样想的学生可能已经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认为只要在65的末尾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13×5=65与130×5=650这两个算式,使学生理解13个10乘5等于65个10,也就是650。但是较为简洁的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即“先将13和5相乘,再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的写法,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完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让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②试一试“402×3=”,这是一个乘数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题,在学生独立计算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各自的想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724÷9=80……4 验算:

  买矿泉水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探索连乘的估算方法和计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继续学习混合运算的基础,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

  (1)创设“买矿泉水”的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中的信息,在学生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如“买2箱矿泉水共花多少钱”。

  (2)探索多样的估算方法和计算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结合“买矿泉水”这个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买2箱矿泉水共花多少钱,并在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除了教材中呈现的两种估算方法,学生还可能用以下的方法进行估算:①一箱矿泉水大约70元,两箱矿泉水大约140元;②一箱矿泉水超过60元,两箱矿泉水超过120元,但不到200元;③两箱矿泉水48瓶,不到50瓶,每瓶3元,两箱矿泉水不到150元。

  学生想法合理的地方,教师应给予肯定。

  在计算“共花了多少钱”时,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展示各种方法,除了教材中出现的两种方法外,学生还可能用以下方法进行计算:①24×2=48(瓶),48×3=144(元);②24×2×3=48×3=144(元)。

  在交流算法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用连乘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

  (3)“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第2题是一个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进行估算,并要求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中交流估算的方法、解释估算的过程。学生可能用以下的方法进行估算:①根据一个班的人数和班级数,估计全校总人数;②根据一个年级的人数和年级数,估计全校总人数;③根据做早操时队列的有关数据,估计全校总人数。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一单元《乘法》教材分析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879501292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