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漫游诗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微信扫码分享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精选15篇)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为苏教版第12册中的一篇散文,相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见过夹竹桃,怎样在头脑中形成夹竹桃形象,并且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夹竹桃的韧性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从而更准确地感知美、表现美,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由眼前景物合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法探讨:

  我在设计教学时,关注了教材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规律,教学从整体入手。

  首先整体感知教材,让学生带着两个中心问题去读书:一、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然后再让学生去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想象书中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一篇文章一定要从文章的语言入手。

  接着,我又带领学生由情入境,将美好的语言文字记在心里,就如同在心里刻记下动人的画面。“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抓住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书感悟和背诵,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东西。课标中也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也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常言道:“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学生真正地用心去读了文章,就会被文章之情所拨动,自然而然就会有去说去写的欲望。在充分读了文章之后,这时,学生所表达的理解、感悟才能真正称之为独特的、真实的、深刻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了学生,让他们去读去悟,真真切切地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从教学重点的确立上看,我着重通过朗读的指导,激励学生在赏读中积累内化。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以及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受到美的陶冶。在阅读教学研读体验感悟中培养学生的灵性、悟性以及对语言敏锐的感觉,培养学生自渎感悟的能力。我在设计中以“可贵的韧性”和夹竹桃引起的“美妙的联想”为重点,引导学生课文所表达出的作者喜爱之性,这就找准了文本精髓所在,也把编者的意图正确地融入了教学活动之中。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没有足够的吸收,并不可能有准确、生动的倾吐。《夹竹桃》是一篇名家作品,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而针对这一点我并没有过多地去讲写作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读,充分地读。因为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学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学使用语言的技能。”学生内部的语言是不规范的,特别是农村孩子,他们本身的语言更夹杂了许多方言。我们只有靠文本的语言去规范他们的语言,让他们充分地吸收和积累文本的语言,从而在头脑中重新构建规范的语言体系,才能使他们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教学一篇文章,不能只重视语言的理解,却忽略了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如果学生只是“懂”,却不“熟”,范文中的语言怎么能输得进去呢?即使输进去一些,也是支离破碎,极易遗忘的。只有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范文中的词语、句式、布局某篇、修辞手法才能逐步在脑子里形成各种各样的写作“典范”。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能意到笔随,信手拈来。正因为学生有了对“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深刻感悟和积累,才会写出“吹面不寒‘爪槐’风,沾衣欲湿槐花雨”的精彩妙句。也因为学生学了《小镇的早晨》之后,对文中“脚步声、自行车的‘玎玲’声、摩托车的‘突突’声,交织成欢快和谐的交响乐……”这句话感悟深刻并熟记于心,才会在习作《校园晨曲》中写出“笑声、聊天声、背书声、叫嚷声……汇聚成了一曲厚重、磅礴的交响乐。”这样的佳句,真所谓是“厚积而薄发”。语文课不是要教给小学生一个语文知识的体系,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去构建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构建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主要不是靠给学生灌输系统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而是要靠大量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学语文,要重在积累,重在习得。没有钢筋水泥,就建不成高楼大厦。同样的道理,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也就无法形成听说读写能力。正如章熊教授所说:“离开了语言素材,一切关于语文能力的奢谈都是空中楼阁”。

  点滴感悟:

  多年来我一直担任着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关于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有一点不太成熟的想法,想说出来和各位同行探讨。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特别是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要深些、透些,许多东西不一定要学生知道得透彻,但老师必须去想。只有老师自己厚实了,课才会余韵悠长,更有内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夹竹桃的韧性,作为教师该怎样去解读这一部分内容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是联系《滴水穿石的启示》理解夹竹桃是始终如一地开,是锲而不舍地开,生命之花开得不张不扬,开得洋洋洒洒,去感受夹竹桃任凭风吹雨打,笑傲岁月的品性。

  二是感受夹竹桃甘于寂寞,虚怀处世的品性,它的花期是如此之长,它是如此地有恒心,有毅力地开放,可是它却静静地在那儿“悄悄地一声不响,面对纷争的世流,它不语,这是一份心静的坦然啊,这是不是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写照呢?

  三是体会夹竹桃的甘做陪衬,不风不扬的个性。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在花丛之中,它不笑傲,它不得意,它不炫耀,它默默地陪伴着那些风靡一时的春花夏草,这是心灵的修炼,这是一份豁达,一份知足常乐的心情的流露啊!

  作者写花,写的难道仅仅是花,他的笔下流淌的是自己一时一境的心声!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以及作者所产生的幻想,品味课文的语言,培养审美的情趣。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次见面,陈老师要送给大家一点礼物,这是什么?(生:夹(jiā)竹桃)

  师: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生齐读:夹竹桃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围绕夹竹桃写了哪几个方面,谁来告诉大家?(板书:花色、韧性、幻想 )

  师:请大家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笫6自然段,你能从中读出问题来吗?(课件出示1和6自然段)

  (学生自读、思考后发言)

  ( “这样的韧性”——是指怎样的韧性?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是作者最留恋的花? “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为什么夹竹桃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呢? “我爱上了夹竹桃”——“我”为什么爱夹竹桃?“我”爱夹竹桃的什么呢? ………… )

  师:你们边读课文边思考,所以能从课文中读出问题来,这是读书的好方法。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读书!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让我们一起来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吧!她是什么样儿的呢?自渎第二小节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

  3、学生交流讨论:(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联系画面归纳)

  (屏幕依次出现: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

  4、指导朗读   (读出火的热情,雪的宁静,水火相融的情趣)

  5、看到这样的景象,作者有什么感受呢?指名读,再齐读(板书:奇妙有趣)

  三、学习第3、4自然段:

  1、夹竹桃的韧性表现在哪里呢?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同学们,拿起你们的笔到书中去划一划吧!

  学生自读,划出相关句子 。

  师:老师不要你们说,要你们用朗读把夹竹桃的韧性表现出来。行吗?

  生读: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的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课件出示句子1 )

  师:你们听出夹竹桃的韧性了吗?

  (其实只要抓住“悄悄地,一声不响,又开出,又长出”这些词语,就能表现她的韧性了)(悄悄地,一声不响,表现她默默无闻的奉献,正是它“柔”的一面;又开出,又长出,表现她生命力顽强,正是它“结实”的一面。板书:生命力强)

  b生读: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课件出示句子2)

  (抓住: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理解“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你们都体会到了吗?老师出个填空题考考大家。

  夹竹桃不怕    ,也不怕    ,它无日不迎风吐艳,它的韧性就表现在它的     。

  c生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课件出示句子3)(抓住:无不奉陪)

  师:“无不奉陪”的意思是什么?

  师:它到底奉陪什么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

  师:这段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 (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说明夹竹桃韧性的可贵。)

  师:是啊,我们平时作文时,要表现事物的特点,有时不一定要直接描写,也可以写别的事物来衬托它。

  四、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夹竹桃的韧性我们了解了,但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她月下的动人迷离的风姿吧!看看夹竹桃又令作者产生哪些幻想呢?

  1、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你看到了什么?(放课文录音)

  2、听了这段朗读作者的脑海里产生了哪几幅画面?

  生回答,课件依次出现三个幻想的句子.同时指导朗读,读出美妙神奇)

  句子1:我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句子2: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句子3: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师:作者能产生这么多美妙的幻想,是因为月光下花影的动人迷离(板书: 动人迷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迷人的氛围中,看看又能引起你怎样的幻想。师范读2、3句

  读后出示填空: 我幻想它是                   ,它就是                                                                                 。

  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这么多美妙的幻想,这么美妙的夹竹桃,你们喜欢吗?你们爱吗?作者也和你们一样,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样的韧性,又能……”

  老师没听出喜爱之情,再来一遍。

  2、同学们,自然界中,像夹竹桃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给人以启示的事物还有很多,如青松、腊梅、荷花、蜜蜂、仙人掌、小草等,请你选择一个事物,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这些事物给你的的启示。

  (或者出示几首古诗如《草》、《秋菊》、《青松》等读读,谈谈体会)

  4、交流评议

  七、作业

  1、收集赞美事物的文章,仔细读读,谈谈你的体会。(必做)

  2、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必做)

  3、写一篇短文,赞美像夹竹桃一样给人启示的事物。(选做)

  板书设计:

  花色——奇妙有趣

  17、夹竹桃     韧性——生命力强

  爱       幻想——动人迷离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3

  内   容 19.夹竹桃 课 时   第1课时  年  级 六下 主   备  赵静 使用者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联系课文语言环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脉。 学习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脉。 一、课前预习,课上反馈。 1、搜集有关夹竹桃资料,将搜集到的资料组内交流并填空:“夹”读       ,意思是:          ,因为                             ,所以叫夹竹桃。 2、搜集作者季羡林相关资料,用50-100字在组内交流,组长选择最佳资料课前抄在小黑板上。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3遍。 4、读准下列字音,记住字形。 榆叶梅 熏透 凄清 荇藻 夜蛾 微风乍起 参差 和煦 韧性 写出你读不准的字                                           二、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自学。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 2、理清文章脉络,给课文分段。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小组合作交流并在班级展示。 四、课堂目标检测: 1、理解文中词语,完成: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凄清(     )参差(     )和煦(     ) 反义词:凄清(     )参差(     )和煦(     ) (2)写出你还不理解的词语                                        2、找出文中描写花多花美的词语,你能再写几个吗?

  学   案                                

  内   容 19.夹竹桃 课 时   第2课时  年  级 六下 主   备  赵静 使用者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1、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妙有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复习回顾。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          )、(            )的花季里,夹竹桃(           )、(               )、(           )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           )之情。 二、合作探究,感受夹竹桃的韧劲及由它引起的幻想 1、默读第2自然段,讨论:这是什么景象?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2、自由读第5自然段,思考: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作者哪些幻想? 3、大声读第4自然段,画出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并做批注。 三、小组合作交流并在班级展示。 四、课堂目标检测: 1、我想它是地图,(                        )。(               )是亚洲,(                       )是非洲,(                      )是大海。(          ),(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2、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                   )。(             ),(                   )就是游鱼。 3、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            )。(                ),(               )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4、“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这句话在文中是(            )。夹竹桃妙处除了有韧性,还在于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5、 将“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改为反问句。

  学   案                                

  内   容 19.夹竹桃 课 时   第3课时  年  级 六下 主   备  赵静 使用者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 学习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一、复习回顾: 1、用文中的几个词或句子形容你印象中的夹竹桃。 2、用一个词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二、整体把握,引出话题: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强烈表达作者对夹竹桃情感的一句话。 2、自由读第1自然段,联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 3、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三、课堂目标检测: 1、作者写夹竹桃的韧性,条理清楚,层层深入。 (1)、写它默默无闻地开放,“俏也不争春”:(     )一朵就(     )一朵,(   )一嘟噜就(     )一嘟噜。 (2)、写它一如既往地开放,宠辱不惊:花开时既无(                           ),也无(                                   ),总是(                         )。 (3)、写它一连三季地开放,坚持不懈:从(     )季(      )花开陪到(    )季(                    )开放。第4自然段中两次运用了双重否定句式,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          )的赞美之情。 2、本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其中直接而具体地描写了夹竹桃的是第(       )这几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作用是(                                 )。第6自然段作用是(                                     )。 四、迁移应用: 生活中哪些植物也有夹竹桃这样的韧性?请仿照作者的句式赞美其中的一种。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4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

  3、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文章的中心句,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的原因。。

  2、          通过朗读、重点体会第四节描写夹竹桃可贵韧性的句子。

  3、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三、     教学过程:

  1、          谈话揭题,导入新课。5分

  (1)今天,戴老师看见你们校园里的菊花开得特别漂亮,我好喜欢。能说说你们喜欢些什么花儿吗?喜欢它什么?(师:喜欢是不需要理由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花儿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看着这三个字,发挥一下想象,你觉得它会是一种什么样子花儿?指名说一说(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强、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2) 夹竹桃是一种什么样的花呢?我们来欣赏一下它的美。

  (看录像,直观了解。)

  (3) 说一说你在哪儿见过夹竹桃,你对它有什么印象?

  (抓住学生回答时的普通、不引人注意巧妙地进行过渡。)

  (4) 出示句子1读一读:

  是的,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突出两个最字体会情感。)

  过渡:这两个“最”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有独钟,下面我们轻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那样深深地爱上夹竹桃?

  2、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为什么喜欢夹竹桃吗?12分

  出示句子2读一读: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板书:“爱”、“韧性、幻想”(强调理解“韧”字的含义。)

  (1) 自读课文看一看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了夹竹桃呢?

  (2、4、5小节)

  (2)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价,并读准有关生字。

  适时板书生字正音:(参差、荇、奉、蛾、乍)

  (3) 读后议一议各小节都写了什么?

  过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3、4节)

  (组织学生讨论)

  3、精讲课文第3节。5分

  (1) 第3小节没有写夹竹桃,它又写了什么呢?它和夹竹桃又有什么关系呢?(出示第3节课文,指名读,读准“榆、锦、腊、簪的字音。)

  (2) 指名再读,从第3节中找出你最想用的一个词形容以一下我家院子里花的美丽?

  应有尽有、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3) 你还想用那些词赞美这些花儿?(指名说几个词)

  指导朗读:这么多美的花儿,这么多美的词儿,能不能用你的语言来打动我们的心?谁有勇气来试一试。

  过渡,质疑:这美不胜收的满院鲜花和夹竹桃又有什么关系呢?

  (更能对比衬托出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4、精读第4节。15分

  (1) 出示第4节课文,指名读一读,想一想这一节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结合板书突出“韧性”)

  (2) 再读这一节,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学生读文画句子,指名读,交流。)

  (3) 出示两个重点句子,指导学生理解。

  句子1:“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句子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a读一读,讨论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b体会“无……不……”、“无不”的作用。

  c练习用上面的两个词造句。

  (4) 读了上面的句子,在你内心涌动的是什么?

  (涌动着对夹竹桃韧性的喜爱、敬佩之情……)

  (5) 齐读最后一句话,体会含义。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小结:再读,夹竹桃可贵在什么地方?(韧性)所以作者深深爱上了夹竹桃!(读出夹竹桃的可贵,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读出你对它的敬佩 !齐读第4节课文。)

  5、课外拓展:你知道还有哪些植物像夹竹桃一样具有可贵的韧性?3分

  (雪松、竹子、月季花、广玉兰、万年青、香樟……)

  老师向你们推荐两首小诗,读一读:

  青松                        竹石

  (陈毅)                      ( 郑燮)

  大雪压青松,               咬定青山不放松,

  青松挺且直。               立根原在破岩中。

  要知松高洁,               千磨万击还坚劲,

  待到雪化时。               任尔东西南北风。

  结束: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有可贵的韧性,它还引起了作者许多奇妙的幻想,作者又幻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下课,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韧性

  夹竹桃       爱            

  幻想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91

  《夹竹桃》导人

  执教老师:何妹婷

  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种花,它的花如桃,叶如竹,因此,人们送给它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这就是夹竹桃。(齐读课题:夹竹桃)

  学习课文第四段。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记得季羡林老先生这样说过(出示媒体)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为什么夹竹桃对季先生来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文中有一句话简练

  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把它找出来。

  学生交流。(媒体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季先生爱上夹竹桃的原因有哪两个呢?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韧性 引起幻想)

  对,正是这两个原因,作者爱上了夹竹桃,我们再来读一遍。

  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再找一找,看看拿一小节进行了介绍。(第四小节)

  课文第四小节作者是这样说的:(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一点韧性指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第四小节,找一找能够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圈圈划划,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交流,谈体会。

  因此,作者饱含深情地反问自己。齐读上面那段话。(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学习第三段。

  院子里的那些花是指那些花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段找一找。

  学生交流(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

  这么多的花,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把它找出来。学生交流(应有尽有)

  什么叫“应有尽有”?短短一百多个字,却写到了14种花。

  引读:(出示图片)

  ①每年春天,在和煦的春风里,瞧,花开了 。

  ②到了夏天,在盛夏的暴雨里,又有花开了 。

  ③一到秋天,在深秋的清冷里,还有花迎风吐艳, 。

  季先生院子里的花可真多呀!应有尽有。季先生小院的花不仅多,还很美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美的词语。

  学生交流。(出示: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万紫千红)

  学生齐读。

  小院里的花真多真美呀!读到这些词语,你还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呢?

  媒体出示:师领学生读诗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同学们,第三段写了这么多的花,这么美的句子,想不想来读一读呢?

  学生齐读。

  小院里的花这么多,这么美,看得我们都眼花缭乱了,但是这些千娇百媚的花和夹竹桃比起来,作者却更喜欢夹竹桃,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

  是啊,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又看到了百花凋零的无奈,他们不张扬,不抢眼,而生命之歌却是那样嘹亮,多么可贵的韧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向夹竹桃致敬!

  媒体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学习第五段。

  作者喜爱夹竹桃,不仅是因为它那可贵的韧性,还因为它能引起作者的许多幻想。夹竹桃能引起作者的哪些幻想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听的时候,用心感受,你的眼前出现的画面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幅?

  教师范读。

  学生交流。

  寻常的花影竟能让作者联想到地图上的大洲、大海,池塘中的荇藻,风翻的墨竹,为什么作者能够幻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五段,找一找。

  学生交流。

  是啊!正因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作者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月光下的夹竹桃你觉得还会像些什么呢?请你仿照文中的句式,也来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

  出示: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

  我幻想它是……,我眼前……

  我幻想它是……,我就真看到……

  学生交流.

  教师评价.

  五总结

  既不名贵,又非最艳丽,却成了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就是夹竹桃.让我们记住它奇妙有趣的花朵,记住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带给我们的美好幻想.下面,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一句话.媒体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六课外延伸

  其实,不仅季先生喜欢夹竹桃,古时候,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喜欢夹竹桃,还写诗赞美过她呢!下面,老师把这首诗送给大家.

  出示: 夹竹桃

  花似红桃春犹在,

  质如碧玉色常新.

  不负声名桃共竹,

  全凭颜色白兼红.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仿照课文第五段的写法,写一段幻想(如天上的云,树的影子,手映在墙上的影子等等)

  《夹竹桃》教学反思 :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夹竹桃的韧性及夹竹桃能引起作者无限的遐想,这是作者爱上夹竹桃的两个原因。我上课时紧紧围绕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展开教学,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夹竹桃具有怎样的韧性呢?我又抓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6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四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天会以后,缅甸的许多朋友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气象。

  然而就在这地方,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同胞般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逐渐隐入暮霭中,近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一九六二年十月十七日)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7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品味夹竹桃的“韧性”以及带给我的“幻想”,在品析之间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写什么)

  2.关注作者的谋篇布局,言语表达,领悟作者是怎么写夹竹桃的“韧性”和带给我的“幻想”的。(怎么写)

  3.由花及人,在学生自主阅读中,培养其阅读力以及审美情趣。(为什么写)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

  教学过程:

  师: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在季羡林先生的心中:“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到底是什么妙处让作者爱上了这夹竹桃?

  完成板书:花色有趣 韧性可贵幻想奇妙

  板块一:品读“韧性”,领悟写法,由花及人

  师:你知道什么是“韧性”吗?

  一、思考。

  作者是怎么写夹竹桃的“韧性”?轻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夹竹桃的这份韧性?(屏显第四自然段)

  二、交流

  1.自读品味,感悟韧性

  ⑴抓“悄悄地”“一声不响”“又”“又”师说:①花开花落,花落花开,不与百花争艳,就这样默默地开着,从不张扬,乐此不疲,这就是夹竹桃,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②关键词品味)③败了再开,黄了再长,顽强不屈的开着。这就是夹竹桃,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

  ⑵抓“无…不”“在…在…在…”“一直…一直”①你很会读书,不仅关注写了什么,还领悟到了作者是怎么写的!②它安静从容地开、始终如一地开、锲而不舍地开、洋洋洒洒地开,这就是夹竹桃,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

  ⑶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仅品味到了夹竹桃的韧性,难能可贵的是还品味到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份韧性的。齐读。

  2.回环朗读,抒发韧性

  师:夹竹桃一年三季,默默开放,始终如一,极有韧性。①你看,在和煦的春风里,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②在盛夏的暴雨里,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③在深秋的清冷里,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④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屏显: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3.重组对比,激活韧性

  师:课文共 6 个自然段,其中有 5 段文字描写了夹竹桃,而第 3 个自然段的一百多个字,描述了 14 种花的千姿百态,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这是为什么呢?

  请把三四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师:作者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用了哪些优美的辞藻写群花?

  写百花,只为一花。写百花的喧闹,衬托了夹竹桃的沉静;写百花的美丽,衬托了夹竹桃的清雅;写院子里一年三季百花盛开,衬托了夹竹桃一花独放春夏秋,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对比读

  4.由花及人,升华韧性。

  师:王冕爱梅,陶渊明爱菊,为什么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呢?请你读读他的生平,或许你能找到答案。

  (学生细读)季羡林1911年8月出生在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为临清市)一户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少年季羡林背井离乡投奔济南叔父。在济南他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24岁的季羡林被录取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小语种,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可以说季羡林从一个农民的孩子起步,从学以后是一口气读到博士的。

  先生是的学术大师,一生的研究涉猎之广、造诣之深世间罕见。然而先生却这样说:“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 ( 《悼念沈从文先生》 )先生的虚怀若谷可见一斑。因为先生总是把自己当作一介平民,因而人们亲切地称他是平民中的大师,是大师中的平民。先生 1936 年在德国选读梵文,他认为 “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直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 。 ( 《留德十年》 ) 先生的信念是如此的坚定 ! 先生 1980 年进入古稀之年,尽管事务繁忙,他依然故我, “ 咬定青山不放松 ” ,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潜心研究,勤奋写作。一生勤奋刻苦的先生耄耋之年仍旧读书,仍然笔耕不辍 …… 他的译文创作无数,仅散文创作就有 80 余万字之多。

  师:不炫耀,不张扬,就像夹竹桃那样悄悄地一声不响;始终如一,锲而不舍;夹竹桃,季羡林,季羡林,夹竹桃。季羡林不愧是一位大家,文章语言典雅清丽,用字、用词非常考究,一些方法他信手拈来,又用得朴素自然,不露痕迹。

  再读第四自然段,相信大家对夹竹桃会有更深的理解。

  所以,季先生才会在开头这么说:(屏显: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板块二:感悟“幻想”,启发想象,由读及写

  1.师:同学们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音乐推起)美美读读第五自然段。

  2.你想说什么?怎样的景象引起了作者奇妙的幻想?

  (屏显)毫不含糊 浓浓烈烈 袭一团模糊 叶影参差 花影迷离

  师:指名读,追问:你读懂这两组词了吗?它们都是描写什么的?

  是啊,月光下,叶影高低不一,错落有致,花影模模糊糊,它们给我们带来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梦幻的美,来,美美地读好这组词。

  读句子

  3.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谁来读一读?朗读过程中,你发觉作者是怎样写这一次次幻想的?

  4.正是这种由眼前的景物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以及你们美妙的朗读把大家带进入一个幻想的梦境里。每一次的幻想那么美,最美最美的那一次幻想一定在同学们心中。

  屏显:我幻想它是 ,我的眼前,

  板块三:提供话题,整合全文,升华情感

  有人说,季羡林老先生在《夹竹桃》这一课的最后概括得不够全面,你是怎么看的?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8

  目的要求:

  1、充分感知课文,认识夹竹桃的外形特征与内在品性;

  2、学会字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让学生受到夹竹桃精神的感染,激发审美情感。

  重点、难点:由“形——性”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夹竹桃的特点。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图片、文字内容、夹竹桃实物、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程序和内容

  一、出示图片,初看夹竹桃的花、叶

  引出课题: 夹竹桃

  认读课题

  二、回顾欣赏,认识形貌。

  1、再次观察。

  (1)叶  图上的叶有什么特点?(细长、翠绿、如竹叶……)

  板书  叶如竹

  (2)花  用语言描述,或用词语概括(艳丽、迷人、如桃花……)

  板书  花如桃

  2、指点:有了这样的外形特征,人们就给它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夹竹桃

  3、出示明代翰林学士的诗,吟读加深认识。

  妾容如桃萼,郎心如竹枝。

  桃花有时谢,竹枝无时衰。

  4、出示夹竹桃实物,看一看,摸一摸,增强感性认识。

  5、引入课文第二小节对花的描述。

  6、小结概括: 夹竹桃真是一种________的花。

  7、比较课文第1小节作者的看法。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质疑:究竟是什么最值得作者留恋与回忆呢?你们想更深入地了解夹竹桃吗?

  三、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生字读音和易读错的字,并思考这样的问题。

  四、检查初步感知。

  1、与词语“对话”(逐行出示)

  融洽  花团锦簇  满院生辉  五彩缤纷

  熏透  美不胜收  一墙之隔  迎风吐艳

  衰败  无不奉陪  毫不含糊  叶影参差 

  一嘟噜          微风乍起

  (学生自读、试读、领读结合)

  2、是什么让作者爱上夹竹桃?

  出示最后一小节“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齐读)

  五、把握重点,品悟韧性。

  1、课文的哪一小节着重突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2、出示第4小节内容。

  (1)哪些语句你特别有体会,能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呢?(鼓励,有发现就举手)

  (2)相机出示相关语句。

  ①“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认识 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板书:生命力强)

  有感情地朗读此句。

  a 比较句子练习

  春天、夏天、秋天,夹竹桃都开花。(比较原句体会表达)

  b 体味“无……不……”“无不……”的作用。

  练习改句子:

  例:a 翁建平同学热爱体育,注重锻炼,每一次比赛都名列前茅。(无……不……)

  b大家听了好书记孔繁森的事迹报告后,没有一个人不激动万分。(无不……)

  ②“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结合欣赏图片,认识花期长、生命力旺盛。

  体会读这一句。

  (让学生再自由读,关注课堂生成的契机,灵活把握)

  (3)指点:这就是韧性,你觉得韧性就是指怎样的精神呢?

  (不屈服、敢于进取、顽强……)

  (4)自由体会读,表现出这样的精神。

  (5)指名读 (师注意有新意地评价)

  (6)师示范读,互动评价。

  (7)学生再体会读。

  (8)出示划出重点词的这段,学生齐读,注意突出这些词。

  六、总结课文。

  现在你爱上夹竹桃了吗?爱它的什么?

  七、布置课外作业。

  1、将本课的所知所得,用“我喜爱的夹竹桃”为题,向他人介绍(还可查阅有关资料,以求全面了解)

  2、背诵课文第4小节。

  板书设计:                      

  叶如竹

  形    花如桃

  夹竹桃    

  性   生命力强

  [教案说明]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本案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图文结合,声情并茂。

  课件的有效运用,有助于学生多方位地、全面地认识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丰富的内心情感,学生的体验空间,变得更加开阔,思维与审美的情感自由地碰撞、提升。

  二、精心练习,突出感悟。

  练习的设计,让学生自然地融入与文本的对话中,层次分明地为完成由“形----性” 的过程认识而服务。学生的主体在课堂中得了到充分的发挥,与文本进行和谐的交流,在自悟中完成一次次认识的质的飞跃。

  三、整体联系,注重拓展。

  教案的设计不局限于课本,引入“活水”是为了让自身更加“清澈”, 为学生全面地、整体地认识事物而努力,跳出课本学课本,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活力。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9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上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1、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把月光下的夹竹桃幻想成了三种事物,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这一自然段第一句“夹竹桃的妙处”,是指课文上一自然段讲的夹竹桃__________的特点,作用是承上启下;“还不止于此”的作用是___________。这一段的总起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10

  3:读了“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我感受到了夹竹桃那顽强的生命力,因而我把“韧性”理解为顽强的生命力。

  生4:“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的一声不响”让我觉得夹竹桃是默默无闻的为人类作出贡献的,所以,我把“韧性”理解为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

  生5:大家看到“然而”这个词了吗?“然而”表示转折,在这里表示夹竹桃与其它的花都不同,它不像百花那样争春,也不像它们那样花期短暂,所以我的理解是“与众不同”。

  师:悄悄的,一声不响的,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无闻以及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使我们想起了很多……

  生1:我想到了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他就是像夹竹桃一样默默的奉献着。

  生2:我想起了每天清晨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一年四季,他总是迎着朝阳用双手打扮着世界。

  生3:我回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天游峰的扫路人》,那一级级清清爽爽的台阶和老人那爽朗的笑声至今还回响在我耳畔。

  生4:我想到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青青草。

  ……  ……

  [感悟]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讲读教学中的课文分析,还是作文教学中指导与评讲,都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形式方面,而忽略了语言所传达的信息、情感。因而就出现了在课堂上老师喋喋不休于课文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之类的繁琐的分析,而学生却很少阅读课文,即使阅读课文也是为了回答老师的分析提问,结果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却读得味同嚼蜡。

  因此,在语文课堂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者更应关注的是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焕发生命活力,从而搭建师生互动的舞台。

  [小策略]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11

  《夹竹桃》教学设计九

  作者:西来中心小学  姚九兵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48

  夹竹桃》教学设计九

  《夹竹桃》教案

  西来中心小学  姚九兵

  一、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二、四、五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特点,品位课文语言。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教学重点

  感受月光下的夹竹桃带给作者的幻想,培养审美情趣。

  三、 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夹竹桃》。

  2、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大声的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读,老师巡视。

  3、课文读完了,谁告诉老师,作者爱不爱夹竹桃。(爱)

  (老师板书:爱)

  4、出示课件。

  课前老师找了些关于夹竹桃的资料。指名读资料。

  老师引导(夹竹桃就是这样一种植物,而且课文第一自然段也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对作者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

  知道为什么吗,文中有一句话,找找看。

  5、出示课件

  (夹竹桃)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齐读这句话。

  韧性知道什么意思吗?(柔软而结实)课文中是指夹竹桃的花期非常长。

  二、学习课文主要部分四自然段。

  找出描写夹竹桃有韧性的自然段。

  1、 交给同学们一个任务,同学们能勇敢的接受吗?我就知道同学们会接受,老师相信你们的能力。

  2、 出示学习要求:(很简单)

  (1)说说夹竹桃的韧性(即夹竹桃的花期长);(2)读出夹竹桃的韧性。(提示:为了更好的说出夹竹桃的韧性,可留意课文第三自然段。)

  (同学们都下位找你的好朋友去交流讨论,可以两个人一组,也可以几个人一组。老师只强调一点,别浪费时间就行。好了,开始。)

  3、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4、 全班交流

  (1) 说出夹竹桃的韧性。

  (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如:又开处又长出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无不奉陪等等)

  老师适时进行表扬。

  (2) 读出夹竹桃的韧性。(选择一句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话,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老师相机进行指导。

  a: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又长出一嘟噜。(老师觉得你不仅读出了夹竹桃的韧性还读出了夹竹桃其他的品质,因为老师觉得你注意了悄悄地一声不响。如果你再仔细的读,你会读出夹竹桃其他的好品质,特别注意一下悄悄地一声不响)再读一遍。

  b:在和煦的春风里……无日不迎风吐艳(学生进行评价:他读得怎样。)

  c:从春天一直到秋天……无不奉陪(老师觉得你从……一直从……一直无不读得挺到位的。)

  d:这一点韧性……非常可贵吗?(最后感情再强烈一些效果会更好,你再试试。)

  (3) 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老师引读导入第五自然段。

  师读: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那院子里的其它花怎么了,再给两分钟时间同学们认真读一下课文第三自然段,知道其它花怎样了吧。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我爱上了夹竹桃了。

  (板书:韧性)

  1、 配乐范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 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幻想。用书中的话说。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老师觉得当时的环境也对作者的幻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门们想想看,当时该是一幅怎样的环境。

  3、 指名说。

  老师渲染。(是啊,在皓月当空的晚上,四周静悄悄的,作者来到夹竹桃下,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夹竹桃浓郁的香气却弥漫四周,看着墙上参差的叶影和迷离的花影,闻着浓郁的花香,作者不由得产生了许多幻想。

  4、 自由读课文,作者产生了哪些幻想。

  5、 出示课件。指名学生读。

  a:我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作者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啊,把爬过的小虫子当成是远渡重洋的海轮了。作者还幻想到什么?)

  b:我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了一个小池塘。

  c: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

  6、 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了那么丰富,奇特的幻想,下面我们也该好好的读读课文,领略那其中的美妙。先请同学们自己练读。

  7、 请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来读。

  (这位同学,问你一下,在你马上投入的朗读这一段的时候,你对我们有没有什么要求,比如,你可以要求我们都把眼睛闭上,静静的听你读,边听边展开丰富的想象。要吗)

  (另外老师这有一段音乐,也可以借给你用用?)

  8、 学生配乐师范朗读。

  9、 读完后,音乐继续,(同学们别把眼睛睁开,静静的听,静静的想,你的脑海中肯定也会产生许多幻想。)(想好的同学把眼睛睁开,轻轻的打开本子,把你幻想到的景象写在本子上。)

  10、 交流写的幻想。(出示课件:省略号)

  11、 夹竹桃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板书:让人幻想)

  四、除此以外夹竹桃还有什么让作者留恋、回忆的地方吗?

  文中还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留恋,回忆夹竹桃的原因,找到了吗?(在课文第二自然段)

  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板书:奇妙有趣)

  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轻声的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现在知道怎么回事了吧?

  出示课件指名读课文。

  其实这一处也是作者的幻想。

  五、老师总结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因为它们的颜色奇妙有趣,因为它们有韧性,花期长,因为它们能带给作者许多奇妙的幻想,所以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留给同学们三道课后作业。

  六、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 思考:课文主要写作者喜欢夹竹桃,为何第三自然段要写那么多其它的花?

  3、 收集关于夹竹桃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夹竹桃。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12

  苏州市吴中区横泾中心小学 周建红

  课 题:夹竹桃

  教材简析:

  《夹竹桃》是国标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以淳朴恬淡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全文流淌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无……不……","无不"造句.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夹竹桃的特点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感悟夹竹桃花期和花影所呈现出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学准备:

  季羡林的相关资料,夹竹桃图片和实物,以及相关语段的幻灯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表现力强,抒发作者强烈感情的重点词句,以此为切入点,引学生透过语言表象看语言本质,使受到情感感染,习得语文技能,实现"工具和人文的统一".本案正期待引导学生借语言文字技能习得与人文生活素材感悟的有机融合,来实践"人文性的开掘是从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流淌出来,学生是自然而然地吮吸到的"这一新课标理念.

  设计思路:

  课文具明显的中心句段,可以为文本突破口,构建有效阅读话题,引学生穿过纷繁的语言现象,寻语言的本质所在.基于上述思路,本案拟从第一自然段入手,领学生充分接触并整体把握文本,理清文脉;然后紧扣句子"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构建阅读话题,引领学生感受夹竹桃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 "韧性可贵"的特点,启发想象,理解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最后感悟文本首尾呼应的写法洋溢出的浓重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脉,并读悟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初步感受夹竹桃的妙处所在 .

  一,揭题解题,激起期待

  1,组织观察夹竹桃实物,结合对夹竹桃叶如竹,花像桃特点的观察,揭题并指导读准课题:(jiā)夹竹桃.

  2,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实在是一种普普通通的花,但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老爷爷却对它情有独钟,还专门写了一篇关于夹竹桃的美文呢!

  3,那么,季羡林老爷爷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子的 又有些什么独到的妙处 课文《夹竹桃》为我们作了最好的解答.

  【设计意图:实物的展示既助学生了解夹竹桃名称的由来和其正确读音,也于课堂伊始在学生心中落下夹竹桃的确十分平常的初步印象.而基于这个印象,我们正可设置悬念,引发阅读期待】

  二,接触文本,整体感知

  1,结合题解和设疑,布置自学:带着心中想弄清的问题,自读课文,可在相应的地方做些批注;力求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2,学生反馈初读感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师相机要求说说文中直接写夹竹桃的段落有哪些,分别都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并适时点拨学生理解"融洽,衰败,韧性,参差,迷离,微风乍起"等词.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次组织学生熟读课文,并梳理文脉:

  第一部分:(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部分:(2)写作者家中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融,奇妙有趣.

  第三部分:(3~5)描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部分:(6)点示了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带着心中急于知道的东西展开自读,是重在提高初读感知的导向性;而自读反馈过程中"镶嵌"对重点词语理解,段落大意概括等的关注,则是意在语境中夯实基本的东西,老老实实地展开语文教学活动】

  4,指导学生读悟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表现在哪些地方

  (2)组织交流.在学生充分表达自读收获的过程中,适时作如下点拨:

  引导学生扣住"容"和"融"二字,感悟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不仅在于"水火也能相容",而且红,白花色彼此间更是相互映衬的融和之美,和谐之美——这就是此番景象的奇妙有趣之处.

  (3)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夹竹桃非同一般的奇妙有趣.

  【设计意图:实践表明,学生在理解花色的奇妙有趣时,多为关注红,白花色也能"水火相容".殊不知,这不仅是彼此容得下,更是彼此都融入了对方,呈现相互的辉映之趣.而扣"容","融"二字,则可得"奇妙有趣"之内蕴】

  5,要求学生再次整体关注文本,想想文中的夹竹桃还有哪些妙处,并完成生字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无……不……","无不"造句.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理解夹竹桃最值得作者留恋和回忆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文本提供的具体语言材料,感悟夹竹桃花期之长的韧性可贵,启发想象,理解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一,复习导入,再次关注

  板书课题后,组织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并用一个词说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初学课文后,其内心往往会有一些原始的触动.我们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述说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形式简洁,最大限度地尊重了文本带给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亦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再次关注】

  二,总览全文,引出话题

  1,要求学生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强烈表达作者对夹竹桃情感的一句话——"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2,出示并组织读该句.

  3,在上述基础上构建阅读话题:用心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地方道出了夹竹桃的韧性和能给人许多的幻想.划出相应的句子,在最让你的内心很不平静的语句旁,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课文末段中"这样的韧性,……"一句,形象地点明了中心,我们扣这一句构建阅读话题,一定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引领学生透过纷繁的语言表象,悟到文本语言内在的东西】

  三,抓住重点,感悟妙处

  组织交流时,先给学生充分说的机会.当学生交流到相关内容的时候,适时点拨读悟.

  (一)对比"万紫千红,花开花落",感悟"花期之长,韧性可贵".

  1,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圈划出表现夹竹桃可贵韧性的词句,对所找句子作小组交流.

  2,要求学生结合所找句子,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夹竹桃与这一段中所描写的十四种花有什么不同 点拨学生结合自读收获交流所感受到的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1)抓住"悄悄的","一声不响"等词语,对比"花团锦簇","满院生辉","怒放"等词,感受夹竹桃不事张扬的谦逊;

  (2)抓住"一嘟噜","又一嘟噜"等词句体会夹竹桃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3)抓住"无不","无……不……" 点拨学生体味这种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所传达的正是作者对夹竹桃花期长,特别能坚持的由衷赞誉,并组织学生结合文本语言,对"无不","无……不……"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训练.

  【设计意图:"无不","无……不……"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本身就很特殊,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体会这种表达方式背后所包含的强烈的情感因素,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才合"人文和工具的统一"】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体会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4,小结夹竹桃的可贵韧性,点拨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虽不在直接写夹竹桃,却对衬了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并感受这种对比衬托在文中的的作用.

  【设计意图:课文第四自然段是紧承着第三自然段而来的,第三自然段中对万紫千红花季的描写,只为了比衬夹竹桃谦逊,生命力强,花期长的可贵韧性.只有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并对这个参照物有一定的理解,我们才能更深刻地去领悟到夹竹桃具有多么可贵的韧性!】

  (二)想象"叶影花影,神奇幻化", 感悟"参差迷离,充满幻想".

  1,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圈画描写月下夹竹桃的句子,看看月下夹竹桃能引发怎样的幻想.

  2,要求学生结合所找句子,仔细读读第五自然段,想想:月下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a,读悟月下引发幻想的特定情景.

  抓住"参差","迷离"点拨学生感受月下夹竹桃花叶投影的错落有致和扑簌迷离,感受这种特定情景弥漫出的幻化不定,正是文中作者说"我最喜欢月下的夹竹桃"的原因.

  【设计意图:夹竹桃能引发幻想是依存于月下特定情景之中的,而感悟这种特定情景氤氲出扑簌迷离,幻化不定,是我们解读夹竹桃能引发神奇幻想的关键】

  b,解读神奇幻想.

  (1)点拨学生关注这段写幻想的句子,其内容的展开都是启动了丰富的合理想象,这是将事物写具体的一个重要方法.

  (2)指导学生感受这段话中排比的运用,以磅礴的语言气势,渲染了月下夹竹桃花叶影子扑簌迷离,幻化不定的神奇境界.并要求读出这种幻化无穷的气势.

  (3)仿照课文描写幻想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描述月下夹竹桃的花影迷离,充满幻想.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倡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掘得人文的涵养.因此,这一段关于月下幻想的教学,设计从关注排比句式和合理想象入手,点拨学生体会月下夹竹桃花叶影子的神奇.而照样子写话则从读写结合的层面上使学生对神奇月下幻想的理解得到纵深的发展】

  四,回归整体,感悟赞美

  1,涵咏中心句,深化主题.

  反复吟哦"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夹竹桃",领会这一句是如此鲜明地揭示了夹竹桃的可贵之处,从而自然体会到季老先生对夹竹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此基础上,上溯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此时再读句子"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的感受,从而进一步提升夹竹桃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回归文题,升华情感.

  引领学生关注文题,结合对文本的再次总览,领会作者不仅仅在向我们介绍一种植物,更是因有感于夹竹桃的可贵妙处而在传达自己的特定情感,从而使学生对夹竹桃的韧性和神奇有个心灵内化的过程,文本情感也能得以升华.

  【设计意图:季老先生写夹竹桃,不仅是在述说夹竹桃的韧性和神奇,更在于从作者的内心深处,流露出了对夹竹桃这种特点的深深喜爱,比如说,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吗 这里设计对文题的回归,正是期盼学生能对夹竹桃妙处的理解,和着作者的情感,能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五,课堂延伸,拓展阅读

  (一)在总结课文的基础上,补充了解下列内容:

  季羡林先生一生学贯中西,他的文章如《夹竹桃》,质朴而不失典雅,被人称为"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孜孜不倦的一生, 1935年10月,季羡林到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期间说:"我梦想,……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

  【设计意图:上述补充内容的出示,意在借季羡林先生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进一步提升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提升文本《夹竹桃》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二)布置课外阅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二月兰》.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阅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二月兰》,可以让学生在感受季老先生丰富,博大内心世界的同时,领略其散文的淳朴恬淡.】

  六,板书设计.

  花色 奇妙有趣

  夹竹桃 花期 韧性可贵

  花影 参差迷离

  【设计意图:板书紧偎中心,力求凸现夹竹桃独到的妙处,简约而醒目】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13

  一朵朴素的夹竹桃----听《夹竹桃》有感今天下午,有幸参加了实验小学承办的省教科院基地学校对外活动。聆听了无锡市奚梅萍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语文《夹竹桃》,感受颇深。《夹竹桃》中有这样一句话:“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我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我感觉奚老师也具有夹竹桃的品质,虽然衣着朴素,课也非常质朴,但却处处闪耀着她对小学语文独特理解和独到追求,让人回味无穷。一、“我要教会学生阅读”这是奚老师对语文教学的一个朴实的追求。上课伊始,她就问学生:我们已经阅读了不少经典佳作,也积累了不少阅读文章的方法。平时,你看到一篇新课文,会怎么做呢?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的学生说要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有的说要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有的说要学习写作的方法……在不经易间,教师渗透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在结束全课前,奚老师给学生们推荐了一篇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杨柳》。这是一篇与《夹竹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文章,教师的推荐意图不言自明。她是把课文当作了拐杖,在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如此设计,不光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渠道,更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巩固课堂上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二、“我要教给学生表达方法。”这是奚老师对语文教学的另一个朴实追求。在平时所听的公开课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老师给学生渗透写作知识。但那只是浮光掠影,如蜻蜓点水一般,有“作秀”的嫌疑。但今天的课堂上,却让我有了很深的感动。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口头表达,一种是书面表达。奚老师在课堂上注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她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自然段的内容。这在公开课上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样的设计不仅枯燥,而且会比较费时。但奚老师不急不躁,不厌其烦引导学生如何既准确又精练地说出主要内容。当孩子们终于能比较自如地概括段意之后,奚老师笑了,我也在心里笑了!奚老师还非常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如讨论此文开篇的方法,指出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并由作者先写夹竹桃外在的特点,再与内在的品质这个写法,告诉学生“由表及里”的写作手法。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将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言论穿插其中。让学生学习大作家对写作的态度和做法。有些时候,语文是需要“告诉”的。相信孩子们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对写作文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组织材料,一定若有所悟。整堂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目了然教师想要给予学生的是什么。没有花里胡哨而没有价值的刻意设计,真是“简简单单上语文”的好课例。但在课堂上,我还是有一点疑惑,写在这里,与伙伴们讨论:1.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心中感受的句子。学生共找出了三处,分别为第一小节,第四小节最后一句和第六小节。接着教师就按照学生的交流,直接出示第一小节开始教学。但在随后的教学中,并没有再提到学生交流的第二处和第三处内容。在平时的听课中,也时时能找到类似的情况。给我的感觉是,教师让学生找作者感受的句子,明着看是让学生自主性学习,但其实还是教师在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2.当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夹竹桃和其它花的不同特点时,学生却提到了夹竹桃的韧性。这是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此时,教师打断了学生的话,说:“你这个问题先搁一搁,我们待会儿再讨论吧!”这样的情况在平时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生。不知伙伴们,你们是怎么处理的。如果是我的话,我会首先肯定这位学生预习工作做得好,然后巧妙引导,不露痕迹回到讨论的问题中。如果学生的“插话”是合理“有用”的,则适当调整备课时的预设,跟着学生的思路,接着下面的教学。我想,这样一方面尊重了学生,更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当然说起容易做起来难。但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   以上两点奚老师的教学理想与同伴们分享,两点我的困惑与同伴们共同探讨。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以及月光下的花影引起的美妙幻想。

  2、品味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3、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由题导入:夹竹桃既不是竹也不是桃,而是一种花。可是这种花,叶像竹花像桃,所以就有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

  2、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在他的笔下夹竹桃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家园,解一解他与夹竹桃浓浓的情结。

  二、合作探究

  1、(出示第二小节):自由读,指读,说说夹竹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指导朗读:这小节抓住花的颜色来写,写出了夹竹桃的奇妙有趣。谁能读出夹竹桃的奇妙有趣?

  3、课文还有哪节写夹竹桃花的?组织自读第4小节:夹竹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交流:

  ①……又开出……又长出

  ②……无日不迎风吐艳

  ③……无不奉陪

  5、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去欣赏她。

  6、作者是爱花之人,院子里虽然没有什么名贵的花,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同学们想走进季老先生的家园去一饱眼福吗?请同学们细细品读第3小节,待会儿老师要来考考你。

  7、交流:

  ①列举了多少种花?

  ②课件出示14种花,让学生认识。

  ③谁能用一些成语或诗句来赞美这美丽的景象?

  ④真不愧为“学界泰斗”!听着他如数家珍般的介绍,让我们也爱上了他家的小花园。感情朗读。

  8、可是我们知道夹竹桃才是他的最爱。第3小节极写三季的花景,却没有一个字提到“夹竹桃”,你是怎么理解的?

  9、带着敬佩之情再次感情朗读第4小节(女生读,男生欣赏)

  10作者爱夹竹桃,爱它奇妙有趣的花色,爱它可贵的韧性,更爱月光下的夹竹桃。月光下的夹竹桃妙不可言。那妙在何处呢?指读第5小节

  11、交流:

  ①妙在何处?

  ②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身临其境,说说会产生怎样的幻想?

  ③再读:是什么引起我的幻想?

  12、现在你能不能帮老师解开作者与夹竹桃的情结(作者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

  13、感情朗读第6小节

  三、拓展延伸

  1、读完了全文,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出示作家卡片,自读

  3、延伸:生活中爱花、养花的人很多,养花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情趣,而且他们在与花的交流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生活品位。在这里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篇关于花的文章:老舍的《养花》。希望同学们通过读这两篇文章后也爱上花,爱上养花,让花把你的生活点缀得更加灿烂!

  板书: 

  花色      奇妙有趣

  夹竹桃    花期    韧性可贵

  花影    参差迷离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15

  《夹竹桃》教学设计三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47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

  3、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文章的中心句,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的原因。。

  2、 通过朗读、重点体会第四节描写夹竹桃可贵韧性的句子。

  3、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三、 教学过程:

  1、 谈话揭题,导入新课。5分

  ((2) 夹竹桃是一种什么样的花呢?我们来欣赏一下它的美。

  (看录像,直观了解。)

  (3) 说一说你在哪儿见过夹竹桃,你对它有什么印象?

  (抓住学生回答时的普通、不引人注意巧妙地进行过渡。)

  (4) 出示句子1读一读:

  是的,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突出两个最字体会情感。)

  过渡:这两个“最”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有独钟,下面我们轻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那样深深地爱上夹竹桃?

  2、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为什么喜欢夹竹桃吗?12分

  出示句子2读一读: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板书:“爱”、“韧性、幻想”(强调理解“韧”字的含义。)

  (1) 自读课文看一看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了夹竹桃呢?

  (2、4、5小节)

  (2)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价,并读准有关生字。

  适时板书生字正音:(参差、荇、奉、蛾、乍)

  (3) 读后议一议各小节都写了什么? 

  过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3、4节)

  (组织学生讨论)

  3、精讲课文第3节。5分

  (1) 第3小节没有写夹竹桃,它又写了什么呢?它和夹竹桃又有什么关系呢?(出示第3节课文,指名读,读准“榆、锦、腊、簪的字音。)

  (2) 指名再读,从第3节中找出你最想用的一个词形容以一下我家院子里花的美丽?

  应有尽有、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3) 你还想用那些词赞美这些花儿?(指名说几个词)

  指导朗读:这么多美的花儿,这么多美的词儿,能不能用你的语言来打动我们的心?谁有勇气来试一试。

  过渡,质疑:这美不胜收的满院鲜花和夹竹桃又有什么关系呢?

  (更能对比衬托出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4、精读第4节。15分

  (1) 出示第4节课文,指名读一读,想一想这一节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结合板书突出“韧性”)

  (2) 再读这一节,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学生读文画句子,指名读,交流。)

  (3) 出示两个重点句子,指导学生理解。

  句子1:“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句子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a读一读,讨论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b体会“无……不……”、“无不”的作用。

  c练习用上面的两个词造句。

  (4) 读了上面的句子,在你内心涌动的是什么?

  (涌动着对夹竹桃韧性的喜爱、敬佩之情……)

  (5) 齐读最后一句话,体会含义。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小结:再读,夹竹桃可贵在什么地方?(韧性)所以作者深深爱上了夹竹桃!(读出夹竹桃的可贵,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读出你对它的敬佩 !齐读第4节课文。)

  5、课外拓展:你知道还有哪些植物像夹竹桃一样具有可贵的韧性?

  3分

  (雪松、竹子、月季花、广玉兰、万年青、香樟……)

  老师向你们推荐两首小诗,读一读:

  青松 竹石

  (陈毅) ( 郑燮)

  大雪压青松, 咬定青山不放松,

  青松挺且直。 立根原在破岩中。

  要知松高洁, 千磨万击还坚劲,

  待到雪化时。 任尔东西南北风。

  结束: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有可贵的韧性,它还引起了作者许多奇妙的幻想,作者又幻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下课,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韧性

  夹竹桃 爱 

  幻想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888131292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