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和氏献璧》教学案例和反思

《和氏献璧》教学案例和反思

京洛风流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和氏献璧》教学案例和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和氏献璧》教学案例和反思(精选6篇)

《和氏献璧》教学案例和反思 篇1

  一、 引入新课。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我们在写“献”字时要注意什么?(抽学生说)你知道“和氏“指的是谁?他一共献了几次璧,结果怎样呢?(抽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

  二、品读课文

  师:和氏说了这么一句话,(出示“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并范读)。自由朗读这句话,注意停顿。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说说是什么意思?(抽生读)

  师:快速略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与上面文言文相对应的句子,用“=====”勾画出来。(抽学生回答,齐读“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师:对照古文和现代文,猜猜“诳”是什么意思?“贞”呢?

  生:“诳”是欺骗、瞒哄的意思;“贞”是坚贞的意思。

  (评:结合文章,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不错)

  师:和氏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默读课文。

  师:“砍去左脚”是在哪段?自由朗读,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什么?

  生:我从“大怒”体会出厉王非常生气、残暴,所以砍去和氏的左脚。

  生:我从“献给”可以看出和氏的忠心。

  师:卞和发现玉,想到“献”时,他的心情怎样?但砍去左脚,他的心情又怎样?他只是因为砍去左脚而伤心吗?他因此犯下了什么罪?(生齐说“欺君之罪”)读这个词,如果你是卞和,会怎么想?

  师:卞和因此而退却了吗?自由朗读第二段,看能从哪些重点词句体会出什么?这一次,他又被加上了一个什么罪名?

  生:我从“又”看出卞和不灰心,对君王的忠心不变。

  师:齐读“卞和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读准字音,体会卞和的忠诚,他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他更加难过了。

  生:我从“痛心”可以看出卞和心中的不平,君王怎么能这样对待老百姓啊!

  师:他的痛心有几个方面,你认为哪一个能让他伤心?学习“欺骗”。

  师:在遭遇沉重的打击后,卞和的心情怎样?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用“——”画出卞和的动作、神态的语句。读一读,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我从“捧”看出这的确是一块玉。

  生:我从“痛哭”看出卞和以前受的痛苦是难以用语言说的。

  生:我还从“捧”看出了卞和的一颗忠心。

  师:“他哭了很久很久”,此时卞和的心情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抽读、齐读)你在这儿会问点什么问题?

  师小结:质疑,除了从题目入手,还可以从文中描述的矛盾处入手。

  师:思考,他为什么哭得如此伤心?

  师提示:发言不但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还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师:所以他会说“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齐读这句话,什么是“坚贞”?

  师小结:对于我们不理解的词语除了查字典,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意思。

  三、总结全文

  师:我们再读课题。为什么和氏一而再、再而三的献璧呢?他献出的还有什么?

  生:他还献出了自己对君王的一片忠心。

  师:是啊!用他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坚贞之士,结果呢?那块石头终于被文王鉴定出来了,那是一块什么样的玉?

  生齐答:价值连城。

  师:“价值连城”是什么意思?虽然是一快价值连城的玉,为什么前两次都鉴定不出来?

  生:因为厉王叫他们鉴别时,他们只“看了看”。

  师:卞和的忠心被沉清,文王慧眼识宝,此时的卞和心情怎样?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为什么要把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有几层意思?

  师:让我们记住和氏的那句肺腑之言,齐读“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师:课文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师:展示查阅和收集的与“和氏璧”相关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一  欺君之罪  砍去左脚

  捧  痛哭    坚贞之士

  和氏献璧   二  欺骗      砍去右脚

  三  确认      价值连城                  忠诚

  五、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紧紧抓住词句进行有层次的训练,主要方法是学生读书体会和我的点拨引导,理解重点词语意思,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同时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小结评价:如对内容的及时小结、对下文的恰当过渡、学习方法的点拨总结。

  反思整堂课,虽然我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的进行评价,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面不够广时,没有机智的调换自己的教学方法。

  评析:(1)“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培根)如果不能以恰当的方式学习,即使是那些经过选择的知识,也将无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所谓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会自动实现的。国外许多教育家也同样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要启发儿童、青年的自觉性,他劝告教师说:“传授儿童各种各样的科学,并不是你的职责;你的职责应该是使他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当他对这些科学产生的趣味较为成熟时,给他以从事学习科学的方法,这确是那完善教育的最基本的原理。”杜威推崇卢梭这一教育思想,并在《明日之学校》中提出,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本节课中,古文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因而教师就利用让学生找与古文相对应的那句话来对比着阅读,从而发现理解古文的方法。教师没有直接向学生传授理解古文的方法,而是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中去获得的。同时,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是中段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师的有序的引导下,学生已经开始形成这方面的能力了。

  (2)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和谐课堂教学氛围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相处和谐自然,气氛浓烈,师生能共同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通过“和谐之美”陶冶学生情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心灵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创新的宽松环境,尤其重要,而“平等对话”则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教师善于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学生始终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主动去参与,去思考,去表达,去获取知识和成长。

  (3)教师的总结,能帮学生将知识点串成一根项链。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就像一把把的钥匙,每把钥匙都很重要,但是这样的钥匙学生是很容易弄丢的。随着知识的增加,学生更容易忘记,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在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像是用一根绳子帮助学生将这些钥匙串起来,这样学生就不会忘了。

《和氏献璧》教学案例和反思 篇2

  《和氏献璧》课后反思

  在教学《和氏献璧》这篇课文时,我和很多老师一样有过这样的困惑:大家都讨论过这篇课文表现的汴和的愚忠不应该被推崇。我也持相同意见。那么,在教这篇课文时,我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突然,我想到了哥白尼为证明“日心说”而被火烧的经历。对!卞和他一再坚持为什么呢?不仅仅是愚忠,更是为了证明自己、证明事实、证明真理!

  教学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卞和这看似愚蠢的行为,我找来了哥白尼、伽利略为证明真理而奋不顾身的事迹,同学们终于能有所感悟,有所同感了。

  《和氏献璧》教学反思

  我们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从课题入手,请学生自己质疑,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作为教师我帮助学生从中筛选出三个有关文章的精髓,“卞河为什么献璧?”“卞和是怎样献璧的?”“献璧的结果怎样?”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学生自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在3—5段的理解中,我抓住三次献璧的不同,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感受,同时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注重学法的指导。总之,这种自主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能从初读、细读、扩展延伸这三方面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设计,激发阅读的兴趣。

《和氏献璧》教学案例和反思 篇3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和氏献璧》这篇主体课文是一贯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

  我所教学的是《和氏献璧》这篇课文的第1课时。它的教学目标是:

  学习《和氏献璧》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在教学前,与学生一起收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初感知。

  《和氏献璧》在教学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献”、“璧”的意思,导入新课,并质疑。

  然后,在新课的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能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指名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说说:和氏献了几次璧玉?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步,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卞和第一次、第二次献璧。学生自愿起立朗读,知道卞和前两次献璧的结果。

  2、学习卞和第三次献璧。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卞和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思考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这时,并引导学生读上下文,从而理解“捧”在这里的含义及如此悲伤的原因,再读卞和说的话,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最后把领悟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让学生审题:“和氏献璧”他献出的是什么?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

  最后,拓展延伸学习,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关于“和氏璧”的资料,互相交流。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说明玉的珍贵,又衬托出卞和的忠诚之心。

  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献璧》这篇课文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各环节的衔接不够自然。

  反思

  “和氏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因为这是学生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就能领悟文章的主旨,也就了解了和氏献璧的原因。

  问题一提出,学生有的作沉思状,有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还有的在轻声的议论着,我微笑着望着孩子们,期待着他们能找出我所要的答案:那就是;汴和是一个忠贞爱国之士,他的品格比无价之宝“和氏璧”还要宝贵,值得我们学习。

  然而,学生讨论的结果却让我感到意外。

  一学生说:“连汴和都知道是一块含有宝玉的石头,为什么玉匠却看不出来?”

  一学生说:“我觉得这个汴和很笨,他为什么不自己去找一个玉匠把这块石头雕琢以后才去献给厉王呢?”

  一学生说:“如果文王请的玉匠也不识货,那么汴和不是要把头也失去了?”

  一学生说:“如果他真是忠诚于他的祖国,他可以自己把这块宝玉换成钱财去救助那些老百姓。这样做也是爱国的表现”

  “为什么厉王把汴和的脚都砍去了,那么残忍,他还是要献璧呢?”

  “厉王和武王那么凶残,值得汴和去为他献出真诚和忠心吗?”……

  最后,学生们得出结论,像汴和这样献出忠诚的方法,是一种愚忠。

  学生讨论的结果完全和教学参考书中编者的意图背道而驰了。我们应如何正确引导呢?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其实,我觉得学生们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了他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而且学生不唯书,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一切的创造发明正是从怀疑开始,我们的课改不正也是倡导大胆质疑,张扬个性吗?向权威挑战——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习精神。同时,我也在想,编者把《和氏献璧》这篇课文安排在“奇妙的石头”这个单元里,而且还要从这篇课文中向学生进行一种“做人要真诚、忠心”的思想教育,也太过于牵强了。社会文明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都提倡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厉王和武王那么轻易就把汴和的脚砍掉,汴和却还要对他们忠心耿耿,这种愚忠根本不值得提倡。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大胆突破教材预设的思想局限,甚至大胆地推翻历史上沿续几千年的说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海阔天空,我们的思想才能不断地跃上一个新的境界,我们也才能培养出有独创精神的一代新人。

  在教学《和氏献璧》这篇课文时,我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建议,先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何氏璧的故事,如为学生讲《完璧归赵》的故事,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接着,我从课题入手,先理解“献、璧”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质疑,激起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和氏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是学生理解讨论的重点,弄明白了这个问题,也就了解了和氏献璧的原因。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但在汇报讨论结果时却让我感到意外:一学生说:“连汴和都知道是一块含有宝玉的石头,为什么玉匠却看不出来?”一学生说:“我觉得这个汴和很笨,他为什么不自己去找一个玉匠把这块石头雕琢以后才去献给厉王呢?”一学生说:“如果文王请的玉匠也不识货,那么汴和不是要把头也失去了?”一学生说:“如果他真是忠诚于他的祖国,他可以自己把这块宝玉换成钱财去救助那些老百姓。这样做也是爱国的表现”“为什么厉王把汴和的脚都砍去了,那么残忍,他还是要献璧呢?”……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像汴和这样献出忠诚的方法,是一种愚忠。要表达自己的真诚和忠心,是有很多种途径和方法的,不一定要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还有,厉王和武王那么凶残,值得汴和去为他献出真诚和忠心吗?讨论的结果完全和教学参考书中编者的意图背道而驰了。

  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其实,我觉得学生们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了他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而且学生不唯书,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习精神。同时,我也在想,编者把《和氏献璧》这篇课文安排在“奇妙的石头”这个单元里,而且还要从这篇课文中向学生进行一种“做人要真诚、忠心”的思想教育,也太过于牵强了。社会文明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都提倡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厉王和武王那么轻易就把汴和的脚砍掉,汴和却还要对他们忠心耿耿,这种愚忠根本不值得提倡,因此,我们认为教材这样安排这篇课文不太妥当。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和氏献璧》这篇主体课文是一贯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

  我所教学的是《和氏献璧》这篇课文的第1课时。它的教学目标是:

  学习《和氏献璧》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在教学前,与学生一起收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初感知。

  《和氏献璧》在教学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献"、"璧"的意思,导入新课,并质疑。

  然后,在新课的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能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1、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指名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说说:和氏献了几次璧玉?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步,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卞和第一次、第二次献璧。学生自愿起立朗读,知道卞和前两次献璧的结果。

  2、学习卞和第三次献璧。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卞和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思考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这时,并引导学生读上下文,从而理解"捧"在这里的含义及如此悲伤的原因,再读卞和说的话,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最后把领悟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让学生审题:"和氏献璧"他献出的是什么?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

  最后,拓展延伸学习,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关于"和氏璧"的资料,互相交流。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说明玉的珍贵,又衬托出卞和的忠诚之心。并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献璧》教学案例和反思 篇4

  《和氏献璧》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从卞和的动作神态以及语言入手,用“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和“‘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石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两句话统领教学,使课堂教学的思路清晰。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卞和动作神态的句子(“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因为整篇课文就那么一句描写卞和神态动作的句子,所以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然后我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并结合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反复练读这句话,体会卞和的痛苦之心。学生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后,问学生:卞和如此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引出卞和说的话(“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石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然后我让学生自由汇报,抓住对“坚贞之士”这个词的理解回到课文的前两段,看看卞和前两次献璧的结果,让他们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搞清楚卞和痛苦的真正原因,从而深刻地感受卞和的忠诚。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读出人物的不同心理来。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独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培养让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卞和的忠诚。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在这次教学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改进:

  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做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没有适当的点睛之笔。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品质时,做为教师要有梳理、概括学生的零乱的发言的能力,把学生语言中提到的闪光点做一下恰当的结语,这样对文章的内容学生就会产生整体的认识。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抓主线  明中心  透析人物内心——《和氏献璧》之教学反思

  记得,2005年在观摩窦桂梅、孙双金等名师的现场教学后,我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课堂教学一定要主线明确,而这条主线必须是自己对教材的深读熟思、精心琢磨后的成果,这条主线就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就是教材的精髓。此后,我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开始这种尝试、摸索,或许有时做的很粗糙,但确实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今天,我就以《和氏献璧》为例谈谈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初读《和氏献璧》觉得这故事如此精短,一读就通,怎么用、怎么讲?当十几遍读下来,感觉这文章有嚼头,最终我确立了以 “献”字为主线,以关键词句为突破口,理清人物内心世界的教学思路。课堂上我从课题入手,先理解“献、璧”的意思,指导孩子们查字典、联系生活中的实例理解何为“献”,它同给是否一样,使孩子们初步感知到卞和对国家的忠心、对楚王毕恭毕敬的诚心,为后面的学习铺路搭桥。再以“卞和抱着这块石头,连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血都留了下来”抛砖引玉,引导孩子们反复朗读体会之后比较抱字的表达效果,从而与“献”字融为一体,再次感受卞和的忠心耿耿;接着,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空间,假如你是卞和,在接连两次献璧之后痛失双腿,是否会第三次献璧?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畅谈,“如果我是卞和,我还会第三次献璧,如果不去献璧,那人们就认为我真的是个骗子,为证明自己不是骗子,必须献璧。”“如果我是卞和,我还会第三次献璧,这样才能让无价之宝的说法得到证实。”“ 如果我是卞和,我不会第三次献璧,因为我不想再让自己的身体遭受痛苦,不值得。”……学生的争议在我的意料之中,课堂上每个学生有所想、有所表达,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最后,回归整体,回味全文,结合自己的想法再次探讨卞和的“献”的价值、意义,从而让学生的学与个性体验巧妙结合。

  这堂课我上的激情飞扬,学生热情洋溢,我想正是有了课堂主线的捕捉,才让课堂活起来,今后我想在教材主线的捕捉上继续努力!

  《和氏献璧》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三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是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的开始,我从课题入手,请学生质疑解疑.在 3-5段的理解中,我抓住三次献璧的不同,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感受,同时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注意学法的指导.复述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二是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能从初读,细读,扩展延伸这三方面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设计,激发阅读的兴趣.通过比较第三次献璧和前两次献璧的不同,找出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的词语,达到积累语言,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目的.三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记生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又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学习权力还给学生,使不同学生都有收获.注重评价在课堂上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评价的发言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和氏献璧》教学反思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和氏献璧》这课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怎样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课文。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不错。

  师:请孩子们齐读5-7自然段,思考:第三次献璧时,卞和是否直接将璧献给文王?而是怎么做的?

  生:卞和没有直接将璧献给文王,而是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生:读了这个句子我感觉卞和很伤心。

  师追问: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生沉默。

  师相机出示对比句式:“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和“卞和拿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痛苦了三天三夜,哭得眼泪都流完了。”

  师:仔细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

  生一:第一个句子是“捧着”,而第二个句子是“拿着”;

  生二:第一个句子是“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第二个句子只是“痛苦了三天三夜”。

  师:相比,多了哪个词语?

  生二:多了“一连”这个词。

  生三:第一个句子是“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第二个句子只是“哭得眼泪都流完了”。

  师:你认为哪个好?请你结合一处不同说出自己的理由。

  生一:我认为第一个句子好。因为捧着说明卞和很小心,而“拿着”觉得很随便。

  师追问:为什么卞和会这么小心呢?

  生一:因为和氏璧很珍贵,他怕把璧弄坏了。

  师:说得非常好,希望下一个同学也能像他一样抓住重点词来谈体会。

  生二:我也认为第一个句子好。因为“一连”这个词语说明卞和一直在哭,中间没有停过。由此可以看出他非常伤心。

  生三:我觉得第一个句子好。因为第一个句子说明了卞和哭的程度,不仅眼泪流完了,而且血都哭出来了,更体会出他的难过。

  在这个小片段中,我就通过对比的方法,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学生学会在对比中找准关键词,从而通过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多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和氏献璧》教学案例和反思 篇5

  在教学《和氏献璧》这篇课文时,我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建议,先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何氏璧的故事,如为学生讲《完璧归赵》的故事,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接着,我从课题入手,先理解“献、璧”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质疑,激起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和氏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是学生理解讨论的重点,弄明白了这个问题,也就了解了和氏献璧的原因。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但在汇报讨论结果时却让我感到意外:一学生说:“连汴和都知道是一块含有宝玉的石头,为什么玉匠却看不出来?”一学生说:“我觉得这个汴和很笨,他为什么不自己去找一个玉匠把这块石头雕琢以后才去献给厉王呢?”一学生说:“如果文王请的玉匠也不识货,那么汴和不是要把头也失去了?”一学生说:“如果他真是忠诚于他的祖国,他可以自己把这块宝玉换成钱财去救助那些老百姓。这样做也是爱国的表现”“为什么厉王把汴和的脚都砍去了,那么残忍,他还是要献璧呢?”……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像汴和这样献出忠诚的方法,是一种愚忠。要表达自己的真诚和忠心,是有很多种途径和方法的,不一定要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还有,厉王和武王那么凶残,值得汴和去为他献出真诚和忠心吗?讨论的结果完全和教学参考书中编者的意图背道而驰了。

  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其实,我觉得学生们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了他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而且学生不唯书,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习精神。同时,我也在想,编者把《和氏献璧》这篇课文安排在“奇妙的石头”这个单元里,而且还要从这篇课文中向学生进行一种“做人要真诚、忠心”的思想教育,也太过于牵强了。社会文明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都提倡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厉王和武王那么轻易就把汴和的脚砍掉,汴和却还要对他们忠心耿耿,这种愚忠根本不值得提倡,因此,我们认为教材这样安排这篇课文不太妥当

《和氏献璧》教学案例和反思 篇6

  “和氏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因为这是学生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就能领悟文章的主旨,也就了解了和氏献璧的原因。

  问题一提出,学生有的作沉思状,有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还有的在轻声的议论着,我微笑着望着孩子们,期待着他们能找出我所要的答案:那就是;汴和是一个忠贞爱国之士,他的品格比无价之宝“和氏璧”还要宝贵,值得我们学习。

  然而,学生讨论的结果却让我感到意外。

  一学生说:“连汴和都知道是一块含有宝玉的石头,为什么玉匠却看不出来?”

  一学生说:“我觉得这个汴和很笨,他为什么不自己去找一个玉匠把这块石头雕琢以后才去献给厉王呢?”

  一学生说:“如果文王请的玉匠也不识货,那么汴和不是要把头也失去了?”

  一学生说:“如果他真是忠诚于他的祖国,他可以自己把这块宝玉换成钱财去救助那些老百姓。这样做也是爱国的表现”

  “为什么厉王把汴和的脚都砍去了,那么残忍,他还是要献璧呢?”

  “厉王和武王那么凶残,值得汴和去为他献出真诚和忠心吗?”……

  最后,学生们得出结论,像汴和这样献出忠诚的方法,是一种愚忠。

  学生讨论的结果完全和教学参考书中编者的意图背道而驰了。我们应如何正确引导呢?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其实,我觉得学生们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了他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而且学生不唯书,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一切的创造发明正是从怀疑开始,我们的课改不正也是倡导大胆质疑,张扬个性吗?向权威挑战——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习精神。同时,我也在想,编者把《和氏献璧》这篇课文安排在“奇妙的石头”这个单元里,而且还要从这篇课文中向学生进行一种“做人要真诚、忠心”的思想教育,也太过于牵强了。社会文明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都提倡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厉王和武王那么轻易就把汴和的脚砍掉,汴和却还要对他们忠心耿耿,这种愚忠根本不值得提倡。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大胆突破教材预设的思想局限,甚至大胆地推翻历史上沿续几千年的说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海阔天空,我们的思想才能不断地跃上一个新的境界,我们也才能培养出有独创精神的一代新人。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和氏献璧》教学案例和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891941292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