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甜到心口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篇1

  1、草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 2 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引入 ,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 ,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 、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 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 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 měng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 ”,“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 ,“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 板书:风景之美 )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 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 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 直观场境 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        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 、由景及人, 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   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 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 襟飘带舞 策马疾驰 握手不放 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 同学们 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 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 用情品读 情景一致 】

  三 、情感升华 体会蒙汉情深

  1、 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  品味全篇 总结写法

  1 直抒胸臆:

  2 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五 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篇2

  课题                1、草   第 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     一、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我们今天学第一课《草原》。(板书“草原”)   2、说说想象中的草原   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谁还有补充?   (改为:有谁去过?亲眼目睹过?或者在电视里看到过?)   (如果有学生用上了课文里的句子,表扬:她把课文里的句子都用上了,预习很到位。)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那么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加上:用简要的语句概括。)   4、理清脉络   师:课文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预设: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草原上的景色。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板书:“风光”(学生概括为“景色”,我给学生一个更优美的词汇——“风光”)   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   5、初步感受   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预设: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板书:“风光美”与“人情美”) 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   二、学习第一部分(草原风光美)   1、勾画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谁能把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

  生画出: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2、理解“高歌”和 “低吟”两种感受

  师:现在咱们就按第一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第一句话,他说他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他的愉快,这是一句话,他要高歌。(板书“高歌”)第二句话,和它相对应的,他想“低吟”。(在“高歌”下写“低吟”)大家看这两种情调一样不一样?(不一样。)

  什么叫高歌?(放开声音,不拘束地唱歌。)低吟呢?(就是声音很小地吟诗。)这首小诗是什么样的小诗啊?(是奇丽的小诗。)什么叫奇丽?(奇特而美丽。)他为什么要吟这么一首小诗呢?(因为草原是奇特而美丽的,所以他吟的这首诗也是奇特而美丽的。)

  师:(指板书“高歌”与“低吟”)这是两个什么句子?(抒情的句子。)   (这个问题问得不好,“什么句子”可以有多种回答。可以把这个问题去掉。)

  3、思考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产生的原因   师: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如果把两个句子调换一下位置,我们先让他“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你们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一边好好默读课文。   师告诉方法:怎么读呢,我告诉你们一个方法。“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内心有什么情感就会用相应的方式来表达,那么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是受了外界的影响。你们可以这样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最后你再做一个结论,看这两句能不能调换。   (改为:一般来说,某些景或情引起了作者内心的共鸣,才会抒发出情感来。)—更为简明扼要。

  师提示: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可以互相讨论。   预设生1:我觉得这两个句子不能调换。因为在前面作者呼吸了清新的空气,看到了草原明朗的天空产生了兴奋的心情,所以想高歌一曲。然后又看见了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草原,看见了小丘和羊群,进一步产生了赞美之情。所以他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所以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位置。

  生2:我也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写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他非常兴奋,就想高歌一曲,而第二句是写作者又看到了小丘和羊群。他不想破坏这美好的景象,就想低吟一首小诗。   生3: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有时我们看见新的比较美好的东西的时候,总是先“啊!多美啊!”这么一种激动的心情;然后慢慢地端详这个东西,就会越来越喜欢它。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喜欢了。所以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而且作者先进入了草原,看到了这样明朗的天空,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所以比较激动。而后面的感情,就慢慢地被这种景象深深地陶醉了,感情就不是刚才那么激烈了,而是柔和了。有很多词语都表示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因为前面很激动,所以要高歌;后面因为陶醉了,所以要低吟。

  生4:我给她补充,她所找的心情激动的句子不对头,应该是(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是作者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他是很兴奋,觉得新鲜,所以才觉得激动,才想高歌一曲。而后面慢慢地陶醉在这种景色里,又惊叹又舒服,所以不想再像前面那样高歌。而是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咱们最后归纳一下,大家看看课文的一开始(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天空是那么明朗。”你们说他现在看到的是草原的什么?

  生:是草原总的景象。

  师:(板书“整体”)他看到了草原的整体。按照刚才你们的想法,草原的整体给人一种什么感受?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兴奋与激动。)

  师:草原的整体的特点是什么?(一望无际,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是一望无际的,(在板书“整体”后写“”)也就是说,作者现在的心情是激动的、豪放的,是不是?(再写“豪放”。到此,板书为:“整体—开阔—豪放—高歌”)他是这么一种情感,所以他要高歌。在豪放的心情当中,他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诗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师:再来考虑这个(指板书“低吟”)咱们归纳一下,板书为:细部——柔美——沉醉——低吟)你能不能把草原的柔美读出来,把作者那种沉醉的情感读出来?(生读)   师:沉醉了吗?自己把刚才这一部分轻轻地读一遍,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给沉醉了,开始。   (学生只笼统地提到“兴奋、激动、陶醉”等表示心情的词语,而不能流畅地说明理由。可以让学生根据列出的关键词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小结   课文第一段大家学得非常好。从阅读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作者进入草原,看到草原美景以后的情感变化。作者是把景和情揉合在一起写的。我们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情景交融地学习了课文。既看到了草原的景色,也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第一小节;充分感受草原的额风光美   板书设计         风光美    激动(兴奋)——高歌        1、 草原               陶醉        ——低吟                                人情美        教学反思        设计这篇课文的时候参考了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发现这位教师设计第一小节的思路十分巧妙。一般的思路都是直接体会草原的风光美,从正面去接触。而这位教师让学生先找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去寻找引发这两种不同情感的源头,促使学生去体会作者初到草原和陶醉在草原分光中两种情境的赏析。学生很主动地去找优美的写景的句子,很有针对性。在朗读描写风光的句子的时,能自觉地带着这种情感去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篇3

  名师简介

  支玉恒,男,1939年出生,河北张家口人,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其教学以新、实、活、深、巧见长,课堂教学设计富有创意,风格清新独特。巡回讲学执教,深受好评。其教学录像片获全国奖,并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在全国影响很大。教学著述颇丰,多篇论文获全国或省级优秀、最佳奖。《欣赏与评析》《琢玉》《“课标”教学新录》《专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粹》等是近期出版的部分专著。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用“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点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习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画——读说——概括。

  3.依次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习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逐段发表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p-]步板书:语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会心微笑;夕阳西照,谈兴正浓.)

  在“相见”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不管喝的是什么……”这些句子;在“联欢”一段中,要注意最后两句诗。对这些重点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教师可视学生“读说”的情况,设计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最后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们在这边疆的草原上倾心交谈,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浓厚真不忍心就这样分别啊!”认为是作者一行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草原。我认为这句诗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里的“别”不是离开草原的“告别”“分别”,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暂别”。因为天色既已向晚,怎么可能驱车远行离开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双方谈兴正浓,即使是今晚的暂时分别,明日还要相聚,双方也不忍离去,可见情谊之深。

  (第二大段是采用默读、思考、表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读说式”,让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地读”“引证地说”结合得很好,确实需要在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锤炼。根据教材不同,写法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应该遵循的规律,也是本课例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在本教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勾画、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评点】

  语文课文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意义”世界,寻求“意义”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这就点明了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解读“意义”,领悟人生,其功莫大焉。本案所展示的解读引导艺术,据文而入境,因境而生情,由情而悟理,知理而养性,既反映了解读的基本规律,又展现了教师的艺术造诣。戴震云: “凡学生始于离词,中乎辨句,终乎闻道”,在本设计中既可见承传,亦可见出新。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篇4

  .《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草原

  1草原(a、b案)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

  (没有。)

  在影视中见过吗?

  (见过。)

  谁来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草原?

  2、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导入新课:

  看来大家对对草原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走进草原,去浏览一番,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受美

  1、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和邻近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小旅游团,去草原浏览,切记不要走马观花,因为你们还有浏览任务呢。

  2、出示自学要求:

  ⑴ 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为什么?

  ⑵ 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如:

  画画、唱歌、朗读、从课外积累的知识等。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美

  1、草原的美景:

  ⑴ 学生:浏览后,我们觉得草原的景色实在太美了。

  师:美在哪里呢?

  生:美在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     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你们想唱什么歌呢?《天堂》、《我爱草原》、《我的草原》、《草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谁能唱几句吗?一句、两句都可以。

  教师播放vcd《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要求学生用手打节拍,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⑵ 学生:我们小组也特别留恋草原美景,尤其是那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和洁白的羊群。

  教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

  ⑶ 学生: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如果说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师:你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生背)

  ⑷ 播放《草原》的课文录相让学生观赏。

  ⑸ 朗读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选择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后,教师指名几个同学读一读,然后全班齐读。

  ⑹ 你们除了爱草原的美景,还爱什么?

  学生:我们觉得草原不仅景美,人更美。我还爱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师:从哪里看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

  生答(略)

  (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⑺ 练习表演:

  学生先读课文的有关段落,选择一个场景自由练习表演,再指名上台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性的评价。

  ⑻ 从他们的表演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民族团结、蒙汉情深)

  ⑼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临别之际,作者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1、在我们即将离开草原时,你最想说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

  3、作业超市:

  ⑴ 画:

  草原的美景。

  ⑵ 拍:

  草原的风光。

  ⑶ 说:

  向他人介绍草原。

  ⑷ 写:

  自己家乡的美景和风俗习惯。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篇5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通过自读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电视机、音响、光碟、两片叶子等。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  ,板书课题

  1.激情导入  。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让学生欣赏。

  2.板书课题。欣赏完了,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景色美丽,草原辽阔)作家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带着疑问,这节,我们一起来学习12.《草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草原

  二、整体感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1.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初略地读了课文,我可以向大家提个问题吗?(可以)课题是草原,课文写了草原什么呢?板:景色美丽 热情好客。

  2.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

  在“景色美丽”和“热情好客”两部分内容中,喜欢“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右手,喜欢“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左手。(看来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在,大家最想去感受哪部分内容呢?(景色美丽)为什么呢?我尊重大家的意愿,带大家去感受这部分内容。

  三、自主、合作、探究“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

  1.自读自找(不理解词、句、其它问题)合作、探究(不懂的问题)相互评价。(以小组为单位)

  2 .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生共议疑问。

  ①先让其中一个小组汇报情况。小组中的同学找出哪些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还有不能解决问题吗?其它组的哪位同学能帮助解决?谁能评一评回答的问题?

  ②除这组的同学所提出问题外,其它组同学还有问题吗?谁来帮忙解决?谁能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未能解决或解决不理想时,教师启发、解疑,学生对“翠色欲流、勾勒、渲染”等词理解不深刻,教学中采用“实物感悟法”(翠色欲流),操作演示法(勾勒、泻染)加深对词意思理解。

  学生提不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A.一些难理解句子,弄清其意

  思。B.草原景色有什么特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C.…… ,刚才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很好,解决了很多问题,面对景色如此美丽的草原,如果不进行细细品读一番,去受到美的熏陶,实在遗憾!

  6.品读佳句,体悟情感,培养语感

  ①自由读“景色美丽”部分,划出认为最美句子品读。A.自己练读。B.两个同学互读,看谁读得最棒。

  ②各小组推一名读得最好同学朗读,学生评价,赏析。

  ③出示认为最美句子,师生品读,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景色之美,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④引读“感受部分”:面对如此美境,难怪作者陶醉了,在这种境界……,在这境界……(教师引读)。

   ⑤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优美乐曲,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情景。

  ⑥贴出“景色美丽”这部分的思路,在音乐的渲染下,美美地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部分内容,再次感受草原美丽的风光。

  四、知识拓宽

  1.展示搜集到有关草原的图片、诗歌、歌曲……小组中交流、欣赏。

  2.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可借鉴课文中好词、句,也可用具有磁性语言来介绍,看哪组同学最有创意,小组合作解决,选代表发言、评论。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再回过头美美地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陶冶,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学生边听边欣赏。(执教:周善庆 指导:邹武林)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激qing导入

  1、课前播放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问:你听出了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歌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草原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

  3、欣赏草原风光及独特的民族风情。

  抽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哪些方面?

  (景色美 民族风情)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找出课文中主要描写草原美的段落。

  2、草原景色美,美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上记号。

  3、抽生回答。

  4、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这些景物美的?

  ⑴ 天:“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 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比茫茫。”

  ⑶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⑷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学生分别找出并读出,抓住重点词理解,结合课件,图文并茂;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画面;感情朗读。)

  5、在这美丽的大草原上,作者有什么感受?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为什么惊叹?为什么久立四望?为什么又想低吟小诗?)

  骏马和大牛真的不动在回味草原的乐趣吗?

  6、感情朗读。

  7、草原上的景美,人更美,草原上的蒙古同胞多么热情好客呀!

  ⑴ 以四人小组学习读读写蒙古同胞热情好客的段落。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

  画出相关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⑵ 汇报交流,小结。

  ⑶ 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 提问: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② 满含深情地再次朗读。

  8、小结本课内容。

  四、课外延伸,思想教育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正如《爱我中华》这首歌唱的那样: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篇7

  之六

  禹城铁校 张小泉

  第一课时

  目的: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 ,不要读成yu ,“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 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目的: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重点: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 :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目的: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单击第三段品句一)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单击品句二)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单击第四段的析段)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四、总结: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单击第五段的析段。)

  五、课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练习

  六、作业 :

  1、课后练习3、5

  2、预习《镜泊湖奇观》

  七、板书设计 :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 途中→盛况→又动情 “我”

  | 主人→热情→更动情 |

  蒙 → 情深 ← 汉

  (民族团结互助)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篇8

  作者:朱维山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空气(      )  天空(      )  回味(      )  表演(      )

  奇丽的(      )     手热乎乎地(      )     静寂的(      )

  二.造句。

  那么……那么……——

  既……又……——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天底下,        ,而并不      ”是说         。

  那些小丘的线条那么      ,就像只用绿色     ,不用墨线(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      。这里把小丘比作      ,“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和平地                  。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       ,马      ,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话中把马上的男女老少比作彩虹是因为               。

  羊群一会儿           ,一会儿又      ,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             。这一句把      比作      ,把      比作             ,句子流露出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四.回答。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

  五.阅读习作,回答问题。

  记崂山太平宫——狮子峰之游

  青岛碱厂子弟小学四年级二班  于峣

  早晨,我跟爸爸乘上了去崂山的公共汽车。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偎山临海的仰口海湾停车场。

  我们下车后,沿着蜿蜒曲折的石级小路向上走。山路上游人熙来攘往。我们随着游人往上走,过了几座别致的小桥和亭子,来到了坐落在群峰之中的太平宫门前。我看见砖石围成的院落,高高的石级上面有很高大的门楼,门楼的红漆门上铜钉闪闪发光,院墙顶上露出灰瓦的殿顶。

  我走进正殿。殿内当门有一个高约五米的神像。他身穿盔甲,瞪着一双大眼睛,手执一对竹节钢鞭,威风凛凛。在它的两侧,各有一尊略小的塑像,也都身穿盔甲,手执兵刃,威风凛凛。室内烟雾缭绕,香上的轻烟袅袅上升。着蓝衣的道士在拈香祷告。

  我到了院东,一眼认出了“绵羊石”。它的形状酷似一只大绵羊。“绵羊石”上还刻着臧克家的诗。“绵羊石”后面有个石头钟亭,内悬一口很大的仿古钟。钟粗大到要两个大人拉手才能抱过来,有一人多高。据说这钟声能传到十几里外的地方。此系崂山一大景观,名叫“上宛晓钟”。

  走出太平宫东门,猛抬头,狮子峰矗立眼前。它那么高,棱角分明,巍然耸立,像一头威武的狮子,昂头怒吼,在薄雾的笼罩下,更显得雄伟壮丽。峰顶,“狮子峰”三个鲜艳的红漆大字闪闪发光。

  我听说“狮峰观日”是崂山的又一大景观,就振作精神,沿着陡峭的小路,扶着两侧的铁链往上攀,一口气攀到了狮子峰顶。可惜我来得晚了,太阳已经升起了老高。但我并不为此感到遗憾,因为我看到了另一幅壮丽的景色:仰口海湾,碧波荡漾,闪闪烁烁,像一幅巨大的闪光缎;远处隐隐可以看到状似太阳帽的小岛和点点渔帆;在视线尽头,海天相接,成了米黄颜色。

  转视南西两面,层峦叠嶂,峻峭雄奇;北面群山跌宕起伏,云雾缭绕,气象万千。我为家乡的壮丽山河感到骄傲,不禁立下誓言,努力学习,长大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本文获中央电视台少儿部、《小学生优秀作文》编辑部“我的家乡”征文比赛优秀奖

  指导教师:朱维山

  1.依次写出小作者到达的地点。

  2.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在狮子峰顶上看到的景物的?

  3.结尾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六.总结出参观游览访问一类文章的写作知识。

  七.写一篇习作,向别人介绍你去过的一个地方的风景名胜或风土人情。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全文,知道课文写的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草原美景,另一部分是蒙汉情深。

  2、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描写的生动画面。

  【教具】录音磁带、投影片、录象。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课题

  1、放音乐《赛马》。

  2、提问:

  你听懂了什么?

  3、揭题:

  1、草原。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4、指名回答,相机板书:

  草原美景蒙汉情深

  三、指导学生自读第一段

  1、提出要求,板书: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2、指导学生如何理解这句话,即如何才能有自己的见解。

  四、读后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习

  1、“这次,我见到了草原”。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3、导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

  4、“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5、“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6、“这种境界……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⑴这句诗是讲人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情。

  ⑵练习用“既……又……”说话。

  7、“在这种境界里……无限乐趣”。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9、练习背诵。

  五、当小导游

  1、让学生看一段草原的录象。

  2、根据录象试着当小导游。

  六、总结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篇10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草原》,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展开。《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从地理位置上了解内蒙草原、了解西部大开发及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然后充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对课文有个整体认识,知道课文从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知道了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是民族风情的具体体现。为了体现感知体会的完整性,我把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全部安排在了第二课时。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孩子们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 “自然风光”这部分时,我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辅助教学。借用多种资源,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为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作铺垫。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因此,教学“民族风情”时,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分析理解学习要求,逐步按要求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理解领悟,并提醒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在教学生学习的同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环节一:复习导入,调动兴趣

  导入时,通过复习词语,谈印象,对草原有了初步印象,再用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再配上一首乐曲──《草原之夜》,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学生想象的画面导入我们对重点词句的学习。

  环节二:以读代讲,以读促讲

  在分析句子时以学生品读感悟为主,课件展示相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最后又通过读来表现体会到的情感。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同时随机介绍相关的表达方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再借范文引路教学生读写结合,让学生入情入境,练习大胆相象,学说比喻句。

  环节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在教学“民族风情”这一部分时,我考虑到这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而此次上课的却是四年级的学生,所以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能力上还是与五下的孩子有些差距,为此我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学习要求,边扶边学,边学边放,先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再逐组汇报,这样的扶放结合,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与汇报交流这些环节里有超出年龄的发挥。

  环节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本课的最后我布置学生去了解西部大开发会给草原带来什么变化,让我们课后再次走进西部,搜集相关资料去了解更多的西部知识,准备在本单元的回顾.拓展一里交流展评。这是为了突出本单元的“走进西部”这一主题。

  四、说资源应用

  为了更好地解决重、难点和营造学生学习环境,我从远教资源上下载了数张草原图片和课文插图,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草原风光的美及人情美。在教师朗读课文时,我还下载了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作为背景。配乐朗诵,不仅让教师的范读更加有感染力,而且对学生来讲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学完第一自然段,为了让学生对草原风光有个整体认识,我还特意安排了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有感而发。

  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我也利用多媒体凸显出来,让学生重点朗读,反复体会。并下载了相关图片作为背景,辅助学生加以理解。

  另文章脉络图和很多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我都一一展现在幻灯片上,不仅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本节课的时间也得到了更为有效的利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信息量大,有效地利用可以扩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给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借助和科学使用这一重要手段,给语文教学和其它所有学科的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了说明,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教。谢谢!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本科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教学难点:

  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

  教师准备

  课件、课文朗诵磁带。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草原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草原的美丽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我们将近一步了解生活在草原上得人们。

  二、自主读书

  1、今天的草原,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得民族风情吸引这越来越多的游客。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该怎样向游客们作介绍呢?

  2、请同学们认真读第2-5自然段,可以列列提纲,或摘记一些词语。

  三、小组交流

  小组内一人扮演导游,其他人扮演游客,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导游要主动热情的向游客作介绍,回答游客感兴趣的问题。

  四、集体交流

  1、那位同学愿当小导游,带领大家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老师希望你在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还可以结合你在课外收集到的资料。当游客的同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一定要请教导游啊。

  2、在导游的带领下去感受草原独特到的民族风情和草原人民热情和好客。

  五、体会情感

  1、在这位小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结识了新朋友,蒙古族老乡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畅谈:热情好客、淳朴、亲切大方等。)

  2、蒙汉两族人民尽管语言不同,但心心相通,大家用握手、微笑表达着亲热;用音乐、舞蹈传递着真情。请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蒙汉两族人民情深意重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知道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2——5自然段。

  4、教师小结:老舍先生和我们一样,留恋草原上的景,草原上的情,草原上得人,所以他动情的写下了“是呀!盟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试说一下这两句话得意思。(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情意深厚,怎么能够舍得马上分别呢?虽然已夕阳西下,仍在草地上依依道别。)

  5、全班有感情的其读课文。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随文练笔

  盟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如果你是位游客,也一定会邀请蒙古族老乡去你的家乡去做客。该怎样介绍你家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呢?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篇12

  一、听歌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理清文脉

  四、精读感悟

  五、背诵积累

  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老师带来了一首腾格尔的《天堂》,注意听,听听歌中唱的什么?”听歌交流

  生:草原

  师:怎样的草原?

  生:美丽的草原。

  师:注意把话说完整,通过这首歌,我……

  生1:通过这首歌,我感受到了一望无际的美丽的草原。

  生2:通过这首歌,我似乎看到了无边的草原和草原上的羊群与骏马。

  ……

  师:歌中被誉为天堂的地方,就是美丽的大草原。想不想去看看?让我们随着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草原,去领略它的无限风光。(板书课题)

  师:课前预习了,生字会写吗?拿出纸和笔来,同位间左右分组听写。左边的同学写“迂回”、“玻璃”,右边的同学写“衣襟”、“羞涩”

  生:(左右分组,分别听写)

  师:对照着课本,同位间互相批改。

  生:(同位之间对照课本互相批改)

  师: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涩”字,来跟着老师书空,注意这几个部件的位置及写法。

  师:同学们字词掌握得很扎实,课文读得怎么样呢?谁愿意展示给大家。

  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

  师:大家认真听他们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还要边听边思考文章讲述了哪些内容。

  生:把“蒙古包”的“蒙”字错读成了二声。

  师:同学们,“蒙”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顺势标出三个调号)谁来给大家举个例子?(板书:蒙)

  生:“瞎蒙”、“蒙人”读一声

  生:“蒙冤”、“蒙受”读二声

  生:像“蒙古”、“蒙古包”、“蒙古人”都读三声

  师:三位同学把“蒙”字的读音讲得很细致也很准确,请你们带领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领读,齐读)

  师:书读了一遍,我们也随作者经历了一次草原之旅。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谁来读?

  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平淡的)

  师:作者以这句诗总结全文,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谁还想读一读?

  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声情并茂)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一看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蒙汉情深呢?

  生:第五小节

  生:第四小节也是

  师:对啊,还有补充吗?

  生:第二三小节都是

  师:经过共同努力,终于都被大家找出来了,文章第二至第五小节都是写了“蒙汉情深”。

  师:那么就剩下第一小节了。第一小节又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草原景色

  生:天涯碧草

  师:这位同学很会读书,从后半句诗中又提炼出了这四个字。

  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小节,边读边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记下自己的感受。

  生:(默读思考,批注标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书本上也留下了你思考的痕迹,把你的想法在同位间交流交流,你会有更丰富的认识。

  生:(同位交流)

  生:我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句话中知道那儿的空气清新,天空明朗。

  师: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板书:清新 明朗)

  生:我知道了那儿的天空十分可爱。

  师:可爱在什么地方?

  生:空气很清新,天空很明朗

  生:我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中知道,最近几天我们这儿总是灰蒙蒙的,那里的天空比我们这儿要好看得多。

  师:你很会读书,联系我们的生活环境,一对比就感受到差别了。“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咱也不说别处,就说我们滕州的天吧,是什么样子的?

  生:灰蒙蒙的。

  生:即便是晴天,也感觉天空昏黄。

  生:阴沉沉的。

  师:是啊,那里的天是多么可爱啊!你能把这样的天空读给大家听吗?

  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师:这里的清新与明朗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

  生:非常清新。

  生:特别清新明朗。

  师:看清楚,文中作者是用什么来形容的?

  生:那么……那么……

  师:同学们,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用两个“那么”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再找同学来读。(生更加投入读句子。齐读)

  生:我从“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知道那儿一碧千里。

  师:什么叫“一碧千里”?如果“一碧千里”不好理解,我说“千里一碧”你懂吗?”(板书:一碧千里)

  生:千里之内全是绿色

  师:“千里”就是指一千里吗?

  生:不是,指很大的面积

  师:“一”是什么意思?

  生:全、都的意思

  师:这是怎样的画面能想到吗?把这个词放到句子里读读。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声情并茂)

  师:是啊,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望不到边际,而且绿得那么实在。文中是怎样写一碧千里的景象的呢?

  生: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生:我还发现一处比喻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把草原比喻成绿地毯,把羊群比喻成了白色的大花。

  师:你很会读书,找出了这么美的一个句子,针对这句话谁还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有了这些羊群草原显得更美了。

  师:是啊,满眼的绿色也未免有些单调,有了这些羊群作点缀,草原就显得更加迷人了。你来带领大家感受一番吧?

  生(美美地读):“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其余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师:我请同学们再来仔细地读,细细地品。通过下面这段文字,你又领略了怎样的美景?

  生:轻声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生:我感觉绿得很自然。

  生:我感觉这绿色没有边际,一直伸展到天边。

  师:班里有哪位同学学过国画吗?为大家讲讲“渲染”与“勾勒”。

  生:讲解“渲染”与“勾勒”在国画中的技法。

  师(范读):你脑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倾听范读,闭目想象画面)

  师:这幅巨大的中国画是怎样的一幅中国画呢?

  生:很辽阔。

  生:很自然。

  生:与天相接没有界限。

  师: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

  生:自然美。

  生:温柔美。

  师:现在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再现在大家的脑海中吗?(板书:柔美)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轻轻流入云际。”(美美地读)

  师:面对着可爱的天空,一碧千里的草原,如果你置身其中,你想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呢?”

  生:我想躺下打几个滚儿。

  生:我想搬到那住不再回来了。

  生:我想大声地呐喊

  师:那么同样置身于其中的老舍,是怎样的感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有感情地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多么美妙的感受啊,在作者看来连骏马和大牛都仿佛在反复品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谁再来读读?(生再读)

  师:书读到这儿,想不想去看一看那美丽的景色呢?我请大家闭上眼睛,找一个同学带领大家再来完整地用心感受一下这天涯碧草的美景。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停!文章开篇第一句,非常短,看似平淡,但意蕴丰富。请同学们想想这句话该怎么读?”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练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从“这次”知道了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来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更加动情地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感觉作者第一次见到了草原很兴奋

  师:是啊,多年的愿望今天达成了,怎能不令人兴奋呢?

  生(配乐朗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这段文字写得真好,不愧是大家之作。文章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让我们读来仿佛置身草原,时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这样的美文,我想很值得我们背诵下来。

  课堂简评

  这节阅读教学课是全市课改标兵评选中发现的一节好课,可圈可点处很多,主要是:

  1.整体设计意识强,富有创新精神。先进行整体感知,而后聚焦重要段落重要句子和词语,是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而本节课设计有整体感,许多环节非常巧妙,重难点破解有力。如,导入设计精心选择了腾格尔的《天堂》,歌声粗犷而动情,与本文感情基调一致,顺势引出草原。整体感知环节,非常巧妙地抓住了核心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反复诵读完成了全文内容的把握,提纲挈领,干净利索,举重若轻。

  2.品词品句,于细微处见功底。在“精读感悟”环节中,有三个词语抓得很准:“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引领学生体会文中的“那么”一词,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体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望不到边的绿色时,抓住“一碧千里”一词,并给出了准确的理解:“一”是全、都的意思,“千里”是虚指,指很大的面积。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教者备课的充分和学科素养的扎实。“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中的“这次”引出的时机很好,从词语切入把握全节文字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品读到位,很有深度。

  3.注重习惯养成,老师富有激情。语文课最有魅力、最有神的地方是教师的激情投入。从互动开始,老师便很用心用情,课堂评价富有机智又充满鼓励,营造出了和谐愉悦又富挑战的学习氛围。老师在第一次板书的时候说:“字是写给人看的,不管美观不美观都要写工整,写清楚。”这番话很有道理,值得学生铭记一生。更有意味的是,整节课每一次板书老师都很认真,并要求学生书空,与老师一起写。书写的规范和规范地书写就是从这些细节开始,教学用心可见一斑!

  语文教学芳香满径,教者宋子忠正年青,对教学充满了热情和执著。教学无涯,祝愿他创造出更多更富魅力的语文课堂!

  编者按:《草原》一文为苏教版6年级上学期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的绮丽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而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最后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文章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语言优美,生动感人。

  编者按:《草原》一文为苏教版6年级上学期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的绮丽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而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最后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文章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语言优美,生动感人。

  宋子忠是一位青年语文教师,才从教八年,就获得了山东省、滕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被评为滕州市十佳青年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和好评。这节阅读教学课是他参加全市“课改标兵”评选中的一节课,市教学研究室对该课堂教学给予较高评价,认为整体设计意识强,富有创新精神,注重学生习惯养成,执教者也表现的富有激情。兹将其课堂实录刊发,请同行们品鉴。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篇13

  之一

  王丽萍

  教养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描写草原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发展目标:

  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所构成的草原风情画。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过度: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 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

  3、 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过度: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还

  2、 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 学生汇报。

  4、 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 指导朗读。

  (2) 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 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5、 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

  6、 学生汇报。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

  板:开阔

  点拨2: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过度: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点拨3: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

  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随机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点拨5:这样柔美的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得好象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

  指导朗读。

  7、 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四、 总结: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1、 看图,听音乐。

  2、 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五、 布置作业 

  1、 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 背诵第一自然段。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篇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读懂第一自然段,领会草原的自然美,体会句中含着的意思.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领会草原的自然美,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交流,拓展

  1.同学们,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吗?说说这些风景名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江南妩媚,塞北雄奇,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内蒙古大草原上去潇洒走一回。

  3.板书课题,齐读。

  4.老师来变一个小魔术(草原后加上?号)现在你再读读看,意思改变了吗?你又读出了哪些新意思?(师加上!)请你再读读看,有没有什么新感觉?(生自由谈)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叙述顺序

  1.草原之美让人魂牵梦绕,现在,赶快打开书,去读读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吧!有个问题请大家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草原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生充分自读思考。

  3.读后交流,师相机概括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品读,感悟第一自然段,体会草原的美

  1.过渡:老舍先生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景画,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欣赏优美的音乐,一边听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并在脑海中想像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师配乐范读课文。

  3.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4.过渡:草原的美是如此与众不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的最让你心动的景色,美美地读一读,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5.生自读交流,说说文中最让你心动的景色。

  6.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相机出示课件画面,图文结合理解“一碧千里”“小丘柔美”“翠色欲流”等词的意思。

  结合简笔画理解“勾勒”“渲染”等词的意思。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配乐赛读,师生评议。

  8.面对如此美丽宽广的大草原,假如你置身其中最想做的是什么?

  9.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来到大草原的感受吧!用横线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10、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高歌”“低吟”两词的区别。

  这两种情调一样吗?如果把文中的两个词颠倒一下位置,好不好?

  11.是啊,作者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让我们带着赞叹,带着兴奋,带着陶醉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12.读了这么多,大家会背了吗?把你最心动的句子背下来。

  13.拓展。假如你是一位来草原寻找灵感的诗人,你会低吟一首怎样奇丽的小诗呢?假如你是一位带团游览的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游客来宣传草原的美景呢?想一想,你是当诗人还是导游?赶快写下你们的赞美吧!

  14.生练笔。试写小诗或导游词。

  15.指名生上台读自己写的小诗或导游词,师给予热情评价。

  四、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同学们,虽然这节课我们没有真正去美丽的大草原,但我们已经用心感受到了那儿的风景之美。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献给草原的赞歌,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至于草原的人性之美,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味。(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篇15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课件出示老师在草原照的照片)一起说,这是哪里呀?

  生:(齐读)草原。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42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同走进——“草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执教者亲临草原, 目睹了草原的旖旎风光,呼吸了草原的清鲜空气,体验到了蒙族同胞的豪放与热情,就成了执教这一课的宝贵资源。这里展示的照片(还有后面的有关介绍的感受),都是一般学生所未曾见过和体验过的。当电教成为一种教育资源时,它才姓“教”,而不姓“电”。]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再一次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去写草原的。(板书:景、人)同意吗?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

  师:(巡视)有的同学在相关词语下面作了记号;有的同学用波浪线勾画了自己感触很深的句子;这位同学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了课文的空白处。

  3.放声朗读,读出感受。

  师:来,请我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把那些让你感受很深、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

  [评:读书一定要整体感知。一开始就说“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和老师通过分析把课文肢解开来同样是不可取的。但是任何课文都不可能句句精粹,字字珠玑。执教者在巡视时说的话实际上是一种引导,即引导学生去发现最传神、最传情的句子、词语去体会,这也是一种学法的暗示和渗透。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师: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这句话,我来读一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板书: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你读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在我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远一点的也还是绿色!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师: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视线模糊不清。

  师:还记得这首诗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是写草原,为什么一个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好,先不着急回答,看看能不能在接下来读书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来,接着读你喜欢的句子!

  [董老师动脑了。古人说“野茫茫”,老舍却说“并不茫茫”,为什么?老师在这里设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悬念。悬念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启迪学生思考。]

  生:我喜欢这句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满心的愉快。”

  (学生读书,将“清鲜”读成了“新鲜”)

  师:你读书的声音真好听!就有一个小地方读错了,大家发现了吗?

  师:“清鲜”和“新鲜”区别在哪里?

  生:“清鲜”和“新鲜”都有新鲜的意思,但是“清鲜”比“新鲜”更多一层“干净”的意思。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因为没有污染,所以更干净。

  师:是呀,记得暑假里,当老师一踏进草原,顿时感到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都在贪婪地呼吸这清鲜的空气。虽然我的歌唱得不好,当时我也禁不住唱了起来,(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来,同学们,我们把这种“高歌一曲”的喜悦读出来。

  [“生成性”资源啊!学生读错了,很可惜,但聪明的老师知道把它转化为教育的资源!于是“并不茫茫”由此找到了答案。倘若学生没读错呢?没错老师肯定也得提出来。一个“清”字用得多准确,多传神啊!]

  (学生齐读)

  师: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晰。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接着读。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学生读书,“勒”字发音不准)

  师:(板书“勒”)这是本课的一个生字。大家要注意它的发音,跟老师读。[我们教的是语文,而且是小学语文,就要实实在在。抓好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教学因其真实、朴实、扎实而更美丽。]老师也很喜欢这一句,就是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讨论。

  [这里可以讨论一下。但我不赞成动辄讨论,因为阅读、作文是“个性化行为”(课标语),谁读了谁有,谁写了谁有,谁读了谁有。学语文不同于学理科。不要搞形式主义的东西。当然执教者也有她的苦衷。]

  生:就好像是一杯水,倒满了就会流出来一样。草原就像一杯水,绿得像要流出来一样。

  生:“翠”字让人感觉特别的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

  师:嗯,有点感觉了。《翠鸟》这篇课文还记得吗?联系这篇课文,老师也比较了“翠”和“绿”,感觉“翠绿”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流淌的手势)。班上有学过国画的同学吗?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生:当我画国画时,用颜料在纸上渲染的时候,我发现颜料在纸上向周围慢慢扩散……

  师:什么纸?

  生:宣纸。

  师:接着说,当你在宣纸上用绿色渲染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

  生:我会发现绿色慢慢地向周围渗透。

  师:向周围扩散、渗透、流动。请你们轻声再读“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轻声自由读)

  生:我想象当中,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是那样的鲜亮、充满生机。

  生:我觉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想起了古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呀。老师也想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是呀,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书)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 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这三个“去”——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讲的是读书的方法,有了这三个“去”,课文才能读懂。]

  生:我有一个问题。

  师:(意外)你说!

  生:既然“碧”与“绿”都是绿的意思,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师:你很善于提问题。来,找一找,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哪几个词都是表示“绿”的意思?

  生:(在书中找)“绿”“翠”“碧”。

  师:你们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生:避免总是用一个词,有变化,读起来好听。

  师:老舍先生真不愧为语言大师呀!

  [又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学生了不起,教师也很机敏。即使学生不提,教师也要讲。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感悟怎样准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四面都有小丘……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

  师:绿色与白色的搭配,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草原还荚在它的色彩上。教师心里有,才能点到点子上。]

  师:(出示课件)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好吗?

  [董老师把写“挤”进去了,而且挤得巧妙、自然。张田若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要读写结合。这一点我非常赞成。语文教学要读要写,这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柱子”。当然,读写结合要找准结合点,要顺理成章,不可牵强附会,也不一定课课都写。]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师:“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听!(课件播放《赛马》)

  [音乐可以启发人的想象。一曲《赛马》,把学生带入到草原的情境中去了。音乐绝对是一种教育资源,只要运用恰当。]

  师: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师: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面的呢?请大家读2—5自然段,用你的朗读再现你所想象到的情景。

  (学生自由读)

  师: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2.指名朗读,学习“远迎”。

  师:谁愿意为我们大家读“远迎”这一部分?(指名读)“飞”字读得特别好,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马的速度很快。

  生:蒙古人民热情。

  师: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生:衣服漂亮。

  师:彩虹由几种颜色组成?

  生:还可以看出来迎接的人很多。

  师:蒙古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多么热情呀!老舍先生一个“飞”字,为我们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呀,更让我们感到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全班齐读)

  六.课堂小结,揭示目标

  师: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写相见、款待、话别这些场面的呢?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总评

  总起来说,董琼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有语文味道。

  首先读得很有味道,咬文嚼字,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品出了语言文字的美,品出了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品出了作者的欣喜激动之情。语文课上得有没有味道首先取决于执教者。只有执教者发现了关,读出味来了,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并读出味道来。

  其次读写结合好。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训练。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这是被龙口实验小学、丁有宽等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实践所证明了的。”

  还有一点要谈的,是执教者的角色定位好。自始至终,教师被“定”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课堂毕竟是学生的舞台。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是“伙伴语言”而不是“主持人语言”。教师的功力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引导上——引导得正确,引导得深入,引导得得法。没有对课文的准确把握,没有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是很难引导得好的。

  最后要说的是,如果不是“赛课”,最后一部分也可以画上个句号的。抓住蒙族同胞热情好客、蒙汉情深的句子的品味一下(老舍先生是很善于抓细节的),读读、说说不就得了,何必说“下一节再说”?我们常常把小事情看大了,而大了事情呢,却看小了。慢慢来,年轻人得有个过程。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899571292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