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草原》|人教版

《草原》|人教版

巫婆的猫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草原》|人教版

微信扫码分享

《草原》|人教版(精选12篇)

《草原》|人教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

  1.在作业 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 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草原》|人教版 篇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景色美和作者写作的语言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

  让学生准备些关于草原风情的图片或相片,上课时到课堂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教师也准备些与草原风光的图片与歌曲制成powerpoint在课堂上,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首先是教师在powerpoint上展示草原风光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中,获得对草原感性的认识,接着教师播放《吉祥三宝》这首歌曲,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受草原的美。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感受

  二.朗读课文,学生学习生字词

  1.让学生带着对草原的向往,全班大声朗读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在读中感受,并在读过程中划出生字词,如:“勾勒”、 “低吟”等,师生共同来学习生字词。

  三.课文第一自然段分析:

  2.教师播放课文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的读音,学生找出课文第一自然段优美的词句,让学生尝试分析它美在那里?教师对文章中的部分优美词句进行分析,并向学生提问。问题如:“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舒服。。。。。”中的这种境界包括那几方面的内容?作者老舍描写草原,分别从那几方面写草原(感觉,嗅觉,视角。。。),作者在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优美词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小诗。”

  3.师生交流重点分析“一碧千里”“翠绿欲滴”“久立四望”这几个词,教师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为学生创造意景。

  四.拓展

  假如你是一位来草原寻找灵感的诗人,你会低吟一首怎样奇丽的小诗呢?假如你是一位带团游览的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游客来宣传草原的美景呢?想一想,你是当诗人还是导游?赶快写下你们的赞美吧!

  五.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让学生再次结合文章内容,再次感受草原辽阔的风光。

  六.板书设计:

  《草原》

  ——老舍

  一碧千里

  翠绿欲滴

  课后布置: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背诵第一自然段,并把优美词句进行摘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温习旧知识,联系新知识,能由景美自然过渡到情深这一层次。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师生对话,交流共同学习作者是从那些方面突出蒙汉两族人民情深。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

  教师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飘带舞 马蹄  拘束、天涯这几个词,让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同时其它同学回忆下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三.小组合作性学习与教师启发性教学相结合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

  在这两自然段学习到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让小组代表汇报学习到的内容。)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点拨。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

  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板书:襟飘带舞策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

  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四、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

  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五、品味全篇 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六、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七.板书设计

  情深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草原》|人教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电视机、音响、光碟、两片叶子等。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1.激情导入。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让学生欣赏。

  2.板书课题。欣赏完了,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景色美丽,草原辽阔)作家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带着疑问,这节,我们一起来学习12.《草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草原

  二、整体感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1.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初略地读了课文,我可以向大家提个问题吗?(可以)课题是草原,课文写了草原什么呢?板:景色美丽 热情好客。

  2.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

  在“景色美丽”和“热情好客”两部分内容中,喜欢“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右手,喜欢“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左手。(看来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在,大家最想去感受哪部分内容呢?(景色美丽)为什么呢?我尊重大家的意愿,带大家去感受这部分内容。

  三、自主、合作、探究“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

  1.自读自找(不理解词、句、其它问题) 合作、探究(不懂的问题) 相互评价。(以小组为单位)

  2 .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生共议疑问。

  ①先让其中一个小组汇报情况。小组中的同学找出哪些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还有不能解决问题吗?其它组的哪位同学能帮助解决?谁能评一评回答的问题?

  ②除这组的同学所提出问题外,其它组同学还有问题吗?谁来帮忙解决?谁能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未能解决或解决不理想时,教师启发、解疑,学生对“翠色欲流、勾勒、渲染”等词理解不深刻,教学中采用“实物感悟法”(翠色欲流),操作演示法(勾勒、泻染)加深对词意思理解。

  学生提不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a.一些难理解句子,弄清其意

  思。b.草原景色有什么特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c.…… ,刚才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很好,解决了很多问题,面对景色如此美丽的草原,如果不进行细细品读一番,去受到美的熏陶,实在遗憾!

  6.品读佳句,体悟情感,培养语感

  ①自由读“景色美丽”部分,划出认为最美句子品读。a.自己练读。b.两个同学互读,看谁读得最棒。

  ②各小组推一名读得最好同学朗读,学生评价,赏析。

  ③出示认为最美句子,师生品读,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景色之美,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④引读“感受部分”:面对如此美境,难怪作者陶醉了,在这种境界……,在这境界……(教师引读)。

  ⑤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优美乐曲,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情景。

  ⑥贴出“景色美丽”这部分的思路,在音乐的渲染下,美美地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部分内容,再次感受草原美丽的风光。

  四、知识拓宽

  1.展示搜集到有关草原的图片、诗歌、歌曲……小组中交流、欣赏。

  2.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可借鉴课文中好词、句,也可用具有磁性语言来介绍,看哪组同学最有创意,小组合作解决,选代表发言、评论。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再回过头美美地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陶冶,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学生边听边欣赏。( 执教:周善庆 指导:邹武林)

《草原》|人教版 篇4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去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三、学生分析:

  农村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少,在狭窄的空间里看惯了山清水秀的家乡风景,几乎没有人见过真正的草原是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学过的诗歌《敕勒川》以及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对草原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阅读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愿意主动去探索新事物。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主题编写的开篇课文。但本篇课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作者通过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课文语言优美,适合美美的朗读;适合在不断的朗读、探索中去感受草原的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感情的直接抒发在课文的末尾一句,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本文的难点之一。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百度笔画笔顺软件具体化生字的书写训练;利用PPT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知识进行图片阐释;利用视频让学生去了解草原;利用歌曲去营造氛围,增强感情。

  六、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通过所学知识,说说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根据学过的诗歌和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谈谈对草原的映像)

  今天,我们跟着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看看草原,看看他在那里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二)走进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自学要求:

  ○1大声的读课文,读准文中生字的读音,请将你不熟悉的字词注上拼音;

  ○2把不好读的词语和句子多度几遍,直到读通顺,把你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我们在学习课文时注意结合课文。

  2、自学检查:

  ○1大屏幕出示本课的生字,点名读生字。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对学生多次出错的地方作强化训练。

  ○2用“百度笔画软件”对“襟”、“貌”、“羞”、“涩”这几个字的笔画笔顺作示范,强调书写)(笔画软件演练,学生在草稿本上模仿)

  ○3大屏幕出示本课词语,点名读词语,相机指导学生读错的部分。针对本地学生对平翘舌音以及“h”和“f”分不清的情况对“柔美”、“回味”、“洒脱”、“疾驰”、“拘束”、“羞涩”、“翠色欲流”这几个词作重点指导。

  ○4小组间比赛读新词

  3、初步感受草原的魅力: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然后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的映像。(广阔、碧绿、草原人民好客等)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3)交流、展示: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根据作者的行踪所写)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二) 最近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魅力。

  师:上次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这节课我们跟着老舍先生具体的去感受一下草原的魅力。

  1、 请你们结成小组,一起去草原旅游。注意不要走马观花,要用心,用情感细细的去品味。然后选择一种你认为好的方式来回报你们的学习。(比如:朗诵、画画、吟诗、唱歌、跳舞等)

  2、 小组学习。

  3、 学习结果汇报,交流。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结合多学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理解“茫茫”的意思。并且体会“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原因。

  ○2体会“羊群无论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的妙处。

  (大屏幕提示:体会句子的妙处的方法有:修辞手法;重点字词,尤其是动词的妙用;句子表现的意境美)

  ○3小丘的美:

  请学生朗读有关描写小丘的部分;

  反复朗读,读出小丘的美妙之处。重点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翠色欲流”意境美。

  用“渲染”法根据课文描写画画你心中的草原。(请学生快速作画,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

  ○4“这种境界••••••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作者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你有没有想到关于草原的一首小诗或者即兴将你的感受用几句诗一样的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呢?

  ○5草原风光组图欣赏,多媒体展示根据课文描写展示组图,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和图片提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小结过渡:是呀,多美的草原呀。那里会居住着什么样的人们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访问陈巴尔虎旗

  师:陈巴尔虎旗是作者和朋友们访问的地方,那里的人民和我们土家族苗族聚居区的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呢?你们想知道吗?(生答)

  1、 我来当草原旅游小导游: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现在要带着大家去草原游玩,你需要给大家介绍有关草原的哪些内容呢?

  根据课文第2、3、4、5自然段的描写,以小组学习的形式,结合你们预习课文时准备的资料,为你的导游工作做准备。

  2、 小组合作学习

  3、 展示、交流。

  每一小组选一位发言人,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去草原游玩,介绍那里的风土民情。班上其他同学作文游客可在导游介绍时随时提问,当导游有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可以帮忙回答。若有大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老师将把它记录下来。等待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

  (三)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升华主题。

  师小结过渡:好一个能干的小导游呀,给我们展示了蒙古草原的美,让我们体会到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那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梦汉情深”四个字,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找出来,好好读读。

  1、 根据提示自学。

  2、 汇报,朗读。

  师小结:是呀,多美的草原,多热情的蒙古人民,多么与众不同的待客方式。关于西部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呢?(根据预习时在图书室查找的资料,向老师、家长了解的资料介绍祖国美丽辽阔的西部 )

  (四) 让我们再来一起探索课文写作方面的一些特点吧!

  师: 课文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生:对草原的喜欢,对蒙古族人民的赞美)

  师:是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情感的呢?请你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再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感受

  生1:直抒胸臆,课文中很多地方都在直接描写草原的美,从中很容易感受出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生2:细致的描写,课文中作者细致的描写了草原的美景,如果不喜欢怎么能看得这么仔细,写得这么细致呢?

  生3:对事情的记叙,很自然,不做作,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好客、热情、大方,蒙汉情深。

  师:是呀,归纳得很好。让我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五)结束

  请大家跟着《美丽草原我的家》和一段有关草原的视频一起去欣赏草原的美丽和与众不同吧!

  七、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我们介绍了草原的美丽,草原人民与众不同民俗风情,给我们展示了一顿西部文化的大餐。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中入情入境的学习,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突破了山村孩子眼界狭窄的瓶颈,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确实有收货。同时激起了学生了解探索西部文化的兴趣,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学习的基础没有打牢,在本课的学习中略显吃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多关注后进生。

《草原》|人教版 篇5

  .《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草原

  1草原(a、b案)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1、第一自然段中哪句最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我们认为“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最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因为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翠绿感到惊讶,总想久久站在那里把草原景色看个够。为了抒发自己当时的感情,作者想低吟一首奇丽小诗来抒发。这里作者想低声吟诵,充分表现他当时愉快的心情。

  2、作者快到目的地时又看到了哪些景象?

  作者除看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美丽外,还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同时看到了牛羊马群。再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

  3、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如:“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迂回,有点曲折,不是直线。用玻璃带来形容河,非常生动、形象。“河”后用的是感叹号,说明在草原上河的重要性,因为有了河,才能有人家,才会有牲口。再例如:“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小丘地势比较高,疾驰马群飞快跑过来容易发现。主人们穿着民族服装,骑在疾驰的马背上,衣襟、绸带迎风飘舞,远看确实如同一条彩虹。这样写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充分说明了主人的欢迎是多么隆重而热烈。

  4、你能简要地说一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充分展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人场面?

  我认为下面几个场面最能展现蒙古族和汉族的深厚感情和不忍心分别的情景:第一,主人们来到几十里外隆重而热烈地欢迎远道的客人;第二,蒙古包外,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第三,蒙古包内主人热情款待:倒奶茶,摆奶豆腐,端上手抓羊肉,相互敬酒;第四,主客们竞相歌舞,特别是蒙古族小伙们套马、摔跤表演,姑娘们民族舞蹈。

  5、课文哪些内容是静态描写,哪些内容是动态描写?

  课文中作者看到草原秀丽景色是静态描写,主人远道欢迎客人,蒙古包内外的热情款待是动态描写。

《草原》|人教版 篇6

  课型:精读课

  内容简析:本文描绘了草原的美丽景色,记叙了蒙族同胞热情欢迎汉族兄弟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蒙汉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十个生字,认识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疾驰、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3、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难点: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生答)那在电视或书上一定见过草原吧,谁能起来说说你见过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指名答)师: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生答)那在电视或书上一定见过草原吧,谁能起来说说你见过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指名答)师: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进入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感受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我们来齐读课题《草原》。

  二、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回家都预习课文了吧,那么谁能起来读一下你找出的生词?(指名读 2名),读的不错,我们来看一下生词(出示课件)谁愿意当小老师,起来照着大屏幕带领大家读?(指名读)读的很好,谁能超过他?(指名读)大家读的不错,自己鼓励一下。

  三、理清课文思路:

  1、现在同学们在下面自由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出示课件),谁能起来读一下问题,(指名读),听清楚问题了吗?好,现在开始自由朗读。

  2、师:课文都读完了吗?谁能起来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指名汇报思考成果)(出示课件: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招待→联欢话别)。我们来齐读一下这些小标题。师:谁能起来回答第二个问题: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草原很美?(指名答)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看来是认真读课文了。                                                                 四、指导自学  那谁能起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出示课件中的问题,师范读)(找学生起来读第一自然段)读完后指名回答,问:他回答的对吗?谁能再说一下。

  我们先来找一找描写天的句子,谁能告诉我都有哪一些?(指名答)他找的对吗?

  1、出示课件:“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先找学生起来照大屏幕读一遍。(下一张图片)师:你能不能结合图片体会一下,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指名答 4、5个)(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的放声歌唱。)(下一张图片:八月的草原)师:那让我们带着和作者一样愉快的心情再来读一下这几句话。

  2、(下一张图片)“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谁能告诉我一碧千里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片,再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的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你能想象出这幅画面吗?

  3、我们再来找一找描写羊群的句子,谁能告诉我都有哪一些?(2名)师:他们回答的对吗?(出示课件)“锈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什么?一起回答我(白色的羊群)(下一张图片)。

  4.谁能再读一下描写小丘的句子(生读)(出示课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师:“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你能想象出是怎样一幅图画吗?让学生明白“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的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留下来一样。“轻轻流入云际”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下一张图片)我们大声的齐度这几句,感受那美丽的风光。

  5谁能再读一下描写骏马和大牛的句子(生读)(出示课件)“连骏马和大牛——无限乐趣”师:作者怎么会知道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4、5名)(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师:这么美的风景,这么真挚的情感,我们应怎样去朗读它;(赞美、愉快)

  学生带感情朗读,指名读。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大草原的自然美,下一节课,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草原的人情美。

  五、板书设计

  12 草原

  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招待→话别

《草原》|人教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电视机、音响、光碟、两片叶子等。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1.激情导入。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让学生欣赏。

  2.板书课题。欣赏完了,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景色美丽,草原辽阔)作家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带着疑问,这节,我们一起来学习12.《草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草原

  二、整体感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1.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初略地读了课文,我可以向大家提个问题吗?(可以)课题是草原,课文写了草原什么呢?板:景色美丽 热情好客。

  2.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

  在“景色美丽”和“热情好客”两部分内容中,喜欢“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右手,喜欢“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左手。(看来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在,大家最想去感受哪部分内容呢?(景色美丽)为什么呢?我尊重大家的意愿,带大家去感受这部分内容。

  三、自主、合作、探究“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

  1.自读自找(不理解词、句、其它问题) 合作、探究(不懂的问题) 相互评价。(以小组为单位)

  2 .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生共议疑问。

  ①先让其中一个小组汇报情况。小组中的同学找出哪些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还有不能解决问题吗?其它组的哪位同学能帮助解决?谁能评一评回答的问题?

  ②除这组的同学所提出问题外,其它组同学还有问题吗?谁来帮忙解决?谁能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未能解决或解决不理想时,教师启发、解疑,学生对“翠色欲流、勾勒、渲染”等词理解不深刻,教学中采用“实物感悟法”(翠色欲流),操作演示法(勾勒、泻染)加深对词意思理解。

  学生提不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A.一些难理解句子,弄清其意

  思。B.草原景色有什么特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C.…… ,刚才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很好,解决了很多问题,面对景色如此美丽的草原,如果不进行细细品读一番,去受到美的熏陶,实在遗憾!

  6.品读佳句,体悟情感,培养语感

  ①自由读“景色美丽”部分,划出认为最美句子品读。A.自己练读。B.两个同学互读,看谁读得最棒。

  ②各小组推一名读得同学朗读,学生评价,赏析。

  ③出示认为最美句子,师生品读,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景色之美,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④引读“感受部分”:面对如此美境,难怪作者陶醉了,在这种境界……,在这境界……(教师引读)。

  ⑤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优美乐曲,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情景。

  ⑥贴出“景色美丽”这部分的思路,在音乐的渲染下,美美地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部分内容,再次感受草原美丽的风光。

  四、知识拓宽

  1.展示搜集到有关草原的图片、诗歌、歌曲……小组中交流、欣赏。

  2.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可借鉴课文中好词、句,也可用具有磁性语言来介绍,看哪组同学最有创意,小组合作解决,选代表发言、评论。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再回过头美美地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陶冶,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学生边听边欣赏。

《草原》|人教版 篇8

  学内容

  16   草  原

  共几

  课时

  共2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讲读

  第几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3.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

  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教

  学

  资

  源

  1.文献摘录:                            

  老舍(1899年~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鄂温克  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两万多人口,牧区用蒙文,农区用汉文。

  蒙古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三百多万人口,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等地。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多从事农牧业。

  2.美丽草原的图片资料。

  预

  习

  设

  计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 欣赏歌曲和图片。

  交流。

  相互补充。

  朗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

  了解老舍

  提出初读课题时脑中闪现的问题或预习课文时不明白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访问的过程

  (2)课文写了草原的什么?练习分段、分层

  四.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感受。

  2.交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听过这样一首歌吗?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展示表现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图片。

  听了歌曲,欣赏了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草原。齐读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介绍老舍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时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教师相机介绍,如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等)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粗略地读了课文,文章课题是“草原”,课文写了草原的什么呢?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默读课文,思考。

  2.交流,讨论。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课文写了草原什么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了他们访问的经过?老舍先生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他们访问蒙古草原的经过,你能按访问的经过再次分一分层次吗?

  四、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

  作业

  设计

  普通题:1.抄写词语并正确默写。

  2.熟读课文。

  3.完成《一课一练》1——3题。

  提高题:学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从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并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草原》|人教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了解“导读”部分的内容。

  1.学生自读,说说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些什么?

  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这节课我们首先走进西部草原,去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

  一、新课导入

  1.欣赏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是一首歌唱草原的歌,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去过草原吗?你对草原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草原的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草原的文章,板书课题:1 草原 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3.【简介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板书:美)

  师: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板书:风光(景色)美人情美)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展示读。

  2.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品读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清鲜、明朗的准确。

  品读句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草原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积累词语: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品读句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柔美”的感觉。

  知识拓展:中国画(按照范围来分;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笔墨纸砚是中国画的工具,中国画的技法分为工笔和写意,中国画的线条美、构图美、章法美,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形式美、艺术美。)

  品读句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说话练习:用“既……又……”说一句话,能连用两次更好。

  品读句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师: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画面欣赏音乐《天堂》

  3.师小结: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4.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记忆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分内容?(草原景色美,草原的人美)

  欣赏草原风光图

  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之“大”

  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并说说你是从哪个句子、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2.品读句子。

  幻灯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怎样理解“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板书:热情好客)

  3.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4.交流讨论。

  句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师:瞧,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体会写法: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将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句2:奶茶倒上了,……手抓羊肉。……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还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师:草原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体会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是呀,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留连不已,难分难舍。

  5.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与句子。

  四、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草原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2.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

  2.预习《丝绸之路》。

《草原》|人教版 篇10

  【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听一首歌,请你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音,生闭眼听歌想像。

  师:歌曲就听到这里。现在请同学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说。

  生:草原。

  师:请你用完整的句子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草原。

  师:好,还有吗?

  生:我仿佛看到了马儿在青青的草地上奔跑。

  师:很好,(对另一生)再请你说。

  生:我好像看到很多人骑着马在草原上奔跑。

  师:很好,还有吗?你说。

  生:还有看见草地上有许多蒙古包。

  师:用完整的句子说。

  生:草原上……

  师:我仿佛……

  生:我仿佛看见草原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蒙古包。

  师:说的很好,你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许多人在唱歌。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今天我们就要随着老舍先生优美质朴的语言来到大草原上领略它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板书:

  草原 美丽风光 民俗风情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草原。

  师:现在请你翻开书,迅速地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然后划上记号,读给你们的组员听。读完以后,记录员手上有一张表,请你们评比之后,写下谁读的最好。开始。

  生读课文。

  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读。

  (巡视)

  师:老师了解到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划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现在请你把它念上几遍,然后你们小组可以聚在一起评比谁读的最好。虽然你们中间有桌子隔着,但是没关系,你们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聚在一起,读给小组长听,读给组员听。

  生离开自己的座位,小组内读句子。

  师:老师表上的格子打得有点小,但只要是你们觉得读的好的同学,都可以把名字写上去。

  生继续读句子,互评。

  师:我看到有些小组已经读完了。请读完的小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师:每个小组都选出了谁读的最好,能不能告诉我你们小组谁读的最好啊?

  生不敢举手

  师:自告奋勇,被选为读的最好的同学能不能请你来读给我们听?

  几个学生举手。

  师:好的,你来读。

  生读句子。

  师:好,我们同学要帮助你,有两个字要帮助你。哪两个字?你说。

  生:这个鄂温克他读成了“额温克”……

  师:只需要把正确的读出来。

  生:还有羞“涩”。

  师:请坐。可能刚才同学们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我说“选出最美的一个句子”,还有其他小组的谁来读?你来。

  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还有没其他同学是选这个句子的?你来读一读,你是选这个句子的。

  生读句子。

  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句子怎么才能读的更好呢?要强调什么地方?你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你们觉得三位同学哪位读的更好?

  生指某一同学。

  师:我们学着她读一遍。请你们拿起书,我们来读一遍这个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有读不同句子的吗?好,你来。

  生:在天底下……轻轻流入云际。

  师:有一个句子我们同学要帮助你。你说。

  生:应该读勾“勒”。

  师:好,请坐。这些句子实在太美了,她读了好几句。有没有同学读一句的?有跟她相同的吗?

  生:有。

  师:好,你来。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师:有读这一句的吗?

  生:有。

  师:来,请你来。

  生读句子。

  师:我们怎么强调这个羊群啊一会儿上去了,一会儿又下来了?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用你们实际的朗读来告诉我。

  生齐读该句。

  师:还有读别的句子的吗?别的句子也很美呀~还请你。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师:还有读这个句子的吗?你来,我们请个男孩子。

  生读句子。

  师:注意,翠色欲流的“翠”是个平舌音。你再读一遍。

  生:翠色欲流。

  师:好的,请坐。还有同学读这一句的吗?

  生:(指另外两个学生)她们俩。

  师:你们两到底谁来?

  生互相推辞。

  师:那么两人一起来,好吗?

  生齐读句子。

  师:你想帮助他们是不是?

  生:应该读“渲染”。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一遍。注意,既然是轻轻流入云际,我们要怎么样啊?

  生:轻轻地读。

  师:你们表现给我看。

  生齐读句子。

  师:不够轻轻。师范读。再读一遍。

  生再齐读。

  师:多美的句子啊!这么美的句子,我们要想个办法把它们表现出来。现在呢请同学们用“《草原》学生用资料”里面的图片,在里面选一张你觉得最适合你选的那个句子的图片,用它制作一张幻灯片,让大家看看在你的想像中这些句子应该是怎样的景色。老师现在把自主权还给你们。

  (教师取消教师机屏幕广播)

  学生制作幻灯片,教师巡视。

  师:有的同学已经完成了,有的同学还没完成。当你们的小组全部完成以后,你们可以互相去看一看组员的作品,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张图片,这张图片哪里表现了句子里的意境。

  学生继续制作幻灯片。

  师:有些同学插了图片以后发现,我的文字怎么不见啦?这时候你就要把鼠标放在图片上,点右键,再点“叠放次序”,然后再点“置于底层”,这样子你的文字就出来啦。

  师:把妳们制作好的作品就这样放在那里,是不是所有人都制作好了,举手给我看一看。现在你们可以去逐一看一看某个组员的作品,并且听他说一说他为什么要选择这张图片。比如说先看01号的,再看02好的,然后03、04如此类推。最后评出谁的图片插得最恰当,把句子理解得最好,把他的名字填写在信息表上,能不能很快做好啊?好的,进行吧!

  生离开座位,交流、互评。

  师:没弄完的同学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没弄完,那你现在就不要再弄了,要去评比别的同学谁做得好。

  师:已经评比完的小组可以回归原位。老师再给一分钟的时间,没完成的小组赶快完成。

  师:好了,时间到了,请同学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们按组次来汇报。现在老师要回到我的控制上。(教师机屏幕广播)请各个小组的汇报员告诉我你们组哪一台机被评为制作得最好的?把机号报上来。a组先报。

  生:a04。

  师:a04是吧?我们一起来看看a04。(屏幕广播a04)请制作这个幻灯片的同学,请你起立,你告诉我们为什么你要用这张图片?

  生:因为句子说“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这里的天都显示出来了(用鼠标指出)而且也可以表示空气很清鲜,天空很明朗。

  师:你怎么解释空气很清鲜啊?

  生:不语,稍迷惑。

  师指图片:按这个图片来说,什么叫空气很清鲜?

  生:因为这里(以鼠标指图中天空)从近往远处看,很多东西都能看的很清楚。如果空气很混浊的话呢,这里的视野就没那么广阔。

  师:说的很好,我们同不同意她的呀?

  众生:同意!

  师:请坐,说的很好。b组是哪一位做得最好?

  生:有三位。

  师:请你先说其中一位。

  生:01。

  师:我们来看看b01,也是这幅图,也是这个句子。有没有不同于这幅图的。

  生:b05。

  师:我们来看一下。(操作屏幕广播)请制作这幅幻灯片的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要选择这幅图片?

  生:因为那个羊群很多,很像一朵大白花,还有草地很绿,所以我选这幅图。

  师:有没有选同一幅图的同学?说说你的理解。

  生:因为这些羊群在草地上就像给草地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师:好的,我们看一下,除了这两个句子,有没有选其他句子的?c组,请你们汇报一下,如果有跟这两个句子是一样的,就不用说了,说不同的句子的。

  生:c01。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操作屏幕广播)看你选的是哪个句子。你为什么选这个句子啊?

  生:因为这个河水很清澈,就像明如玻璃的。还有一些小鸟在这里散布。还有这个草原也很空旷。

  师:嗯,对应了“忽飞忽落的小鸟”和“明如玻璃的带子”,请坐。有没有挑选不同的?现在其他小组你们可以自由推荐,哪一个是跟前面这几个句子都不一样的?

  生:d05。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操作屏幕广播)请你说说为什么选这个句子?

  生:因为这些马跑得很快。

  师:你怎么知道马跑得很快?

  生:因为我看见它的步形跑得很快,还有草跑得很快。

  师:草被踢起来了,对吧?说明马跑的快,还有谁是选这个句子的?你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觉得他们跑得特别快,因为这些骑马的人他们只睁开蒙蒙眼,地上的灰尘蒙住了他们的眼睛,让人感觉马跑得特别快,草也飘了起来。

  师:这里有一个词:“襟飘带舞”你们根据这幅图能不能理解“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那里是襟,那里是带呀?

  生:(指画面)这里就是襟飘带舞。

  师:这里是什么地方?

  生:头上系的是头巾,腰上系的是腰带。

  师:对,头上的头巾飞起来了,腰上系的腰带也飘扬起来了,这就解释了襟飘带舞。我知道同学们看着图片都能理解很多句子,现在老师要请你们看其中一句,在你们的书本中,请你们看(师范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有没有同学是理解这句话的?

  师:除了理解句子之外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网站,(操作教师机广播,出示网站)是关于蒙古族的民俗风情的,怎么研究呢?老师有一个计划,请组长上来抽签,把任务领回去,小组围绕这个任务进行研究,然后把研究结果写在信息表上,下次交给我,可以吗?

  小组张上前抽签。

  师:展示一下,你们抽的什么?

  生:手把肉。

  生:热情好客。

  生:蒙古包。

  生:摔跤。

  生:献哈达。

  生:服饰。

  师:下节课就请同学们就你们的研究结果向我汇报。

  师总结:今天我们跟着老舍先生这些质朴优美的语言,去领略了大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虽然我们还没有详细研究民俗风情,但是我们的心已经跟着这些优美的句子飞到大草原上去了。我们还借助幻灯片理解了在字典的解释中不好理解的字词,比如说“渲染”啊,“像绿色的大花”呀等等,希望同学们知道我们利用幻灯片或者利用上网来理解课文是为学习语文课服务的,所以我们还是要扎扎实实的学好语文。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让语文学习更有趣、更有效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细心的发现,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效、更有趣。谢谢大家,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教学点评】

  1、《草原》此课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关于信息技术课题:信息技术课型最困惑的就是两点:

  ⑴ 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到网络的世界里去:

  以课文为原点,以这一点可以引出很多条线,如廖老师是以美丽风光和民俗风情两条线出发,是没问题的,美丽风光是这节课的着重点,着重于对美丽风光的理解。文中每一个句子都是一幅画,这么多的画面要*她去领悟然后用图片和文字相配合好一起来解说一个事情是一项非常费脑子的工作。还有一个民俗风情也是很多,学生说了很多他们感兴趣的,比如他们抽签抽到有:手把肉、摔跤、蒙古包等等这些如果要上网查资料就又是一节课的内容。

  ⑵ 怎样引导学生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

  网络世界浩大无边,我们如何让学生尽快抓住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学会收集处理这些信息。这不光对语文教学,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2、关于本课:

  廖老师对《草原》这一课的整体设计是没什么问题的,这一课也就是抓住这两方面,特别是课文后面有个升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老舍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赞美,抓住赞美这一点来理解异域的风光、异域的民情,表达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廖老师抓住了这一点来设计这一节课。

  让学生展开了一个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在这节课中学生对某些语句的感悟是很深的,包括图文并茂的展示,让我感觉到学生对这部分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现在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我们并不是因为一个图画我们怎么去给它配文字解说,或者是“因文索图”因为某些文字我们去找相关的图片,语文课不应该是停留在这个位置上,更重要的是整体感知、整体感受和整体感悟。从感知这个角度讲,它是个很实的东西,它需要学生阅读具体的文字来感知草原的美;而感受则因人而异,可以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话去“因文索图”,同时也可以让他们给很美的草原风光图片用自己的话配以解说文字,这样的话学生的感受就可能有独特的东西,而不会大家找到同一副画面,要说的句子也是同样的,这样就还是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感受这样比较主观的东西就不太充分了。

  第三个层面是感悟,感悟是我们了解了课文以后,读者的感悟是什么,悟出来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何在呢?包括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到蒙汉人民之间的情意和草原人民的生活应该感悟到什么,这种感悟就更独特一点。感受和感悟全源于前面的感知,感知得深、透,感受才独特、感悟才深刻。这节课中,一开始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不错,对美丽风光的整体把握也不错,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后来就没做到了,因为这节课没有完成,因为时间关系,第二部分的内容完成不了。象这样信息技术的课都是设计的内容比较多而在四十分钟里完成不了。如果在备课之处能够想到这一点,这节课就应该将重点摆在其中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让学生感悟得更深刻一点。让学生不仅理解课本中的话,而且能够把他们所了解到的草原和他们所搜集到的相关信息经过处理之后,用来表述他们对这方面的理解。

  实际上,在我们说话的“话”和画面的“画”之间,把“hua” 变成“hua”是两个层次,一个是把“话”变成“画”,把语言变成画面;还有一个就是发挥语文的另一种功能就是把“画”变成“话”,看着一个画面又能把画面的画变成我们说的话。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它可以有大量的图片甚至是与草原相关的一些文字信息,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思路,把“hua” 变成“hua”,我们既可以从课本中拿出相关信息,还可以借助网络这个比课本更高更大的平台上扩大信息量,来更全更深刻的了解草原,感悟语文的东西。

  3、关于小组学习: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大家去做,小组长巡视,或者是组员去看,觉得谁好。”在这里最终反馈上来的标准是小组长的,是个人的。最终汇报的时候却忽略了小组了,比如说“选你们小组读的最好的同学来读。”这里应该是小组五六个同学一起读,看能不能一起读出草原的美,读完以后说一说,为什么选这个句子,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让小组组员来说。而后,还有哪个小组也是选的这个句子,让他们也读一读,他们的感受跟之前那个小组的一样吗?到这个环节,小组合作环节才是一个完整的反馈。小组合作汇报的时候,我们允许一个代表发言,但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老师给他一个机会代表自己的学习小组来读,同时让学生也意识到在小组学习中,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而不是选一个人出来让这个代表来完成任务就行了。大家都要来读、都来谈谈感受,一个人谈完,其他人有没有补充。甚至还可以保留某种意见。

  4、关于学习平台及小组交流:

  教师是否可以有一种更快捷的展示某个学生作品的方法,不用每次都等上差不多半分钟才能展示一个学生的作品。还可以利用专题学习网使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之间实现相互的实时交流甚至是相互点评。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使学生不仅可以在小组内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有更高层次的借助学习网的零距离、多层面交流。

  5、关于朗读指导:

  在某个学生朗读之后,单一的请其他学生“再来读”,重复地读是没有意义的,应该在朗读的层次上对学生做出渐进的要求,如“谁来读?他读的怎么样?谁读的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谁能读的更好?(指读得好的学生)我们像他一样读。”以这样的形式促进学生在朗读上的相互学习和进步。

《草原》|人教版 篇11

  .《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草原

  1草原(a、b案)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解析】

  这个长句子中,把绿色的草原上的小丘比喻成一幅中国画。中国画的技法有许多种,有的用墨线勾勒,有的只用颜色渲染。作者觉得草原上的小丘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一片翠绿,又浓又润,像要流下来似的。流到哪里去呢?“流入云际”。这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和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解析】

  这一句是讲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情。惊叹,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翠绿感到惊讶。久立四望,是留连草原景色,总是看不够。低吟小诗,是想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3、“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解析】

  迂回,有点曲折,不呈直线。用玻璃带形容河,非常生动、形象。“河”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在草原上河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人家,才会有牲口。

《草原》|人教版 篇12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自读感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自然风光。

  2、技能目标:

  让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品味积累优美的语言。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体会草原的美。

  2、教学难点:

  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

  五、教具准备

  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

  (想)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

  课件展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欣赏。

  学生谈感受。

  是啊,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听到蒙古族歌手浑厚、嘹亮的牧歌,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也飞向了那广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老舍先生走进内蒙古草原,一起欣赏那里美丽的景色。

  板书课题:

  草原 

    2、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想象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谈谈自己的感受。

  3、质疑问难,自主、合作、探究:

  ⑴ 读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⑵ 小组讨论。

  ⑶ 全班交流,共同研讨小组未解决的问题:

  ① 先让其中一个小组汇报情况。小组中的同学找出哪些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还有不能解决问题吗 ?其它组的哪位同学能帮助解决?谁能评一评回答的问题?

  ② 除这组的同学所提出问题外,其它组同学还有问题吗?谁来帮忙解决?谁能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

  4、品位赏析:

  ⑴ 老舍先生不愧为一代语言大师,他的语言那么优美,你喜欢第一段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⑵ 交流,从修辞方面分析。

  ⑶ 品读佳句,体悟情感,培养语感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不应该多读读?

  ① 自由读“景色美丽”部分,划出认为最美句子品读。

  a、自己练读。

  b、两个同学互读,看谁读得最棒。

  ② 各小组推一名读得最好同学朗读,学生评价,赏析。

  ③ 出示认为最美句子,师生品读,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景色之美,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④ 引读“感受部分”:

  面对如此美境,难怪作者陶醉了,在这种境界……,在这境界……

  教师引读。

  假如你来到了草原,你最想干什么?用“既……又……”说一句话。

  ⑤ 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优美乐曲,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情景。

  ⑷ 草原的天空那么美,景色那么迷人。草原的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情好客)

  ⑸ 找自己的好朋友交流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原的人民热情好客?

  5、表演:

  分组表演蒙古同胞欢迎老舍先生一行人,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

  6、拓展延伸:

  ⑴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盛情款待,尽情联欢,让主客忘了时间,忘了已夕阳西下,老舍先生低吟了一首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⑵ 假如你是访问团中的一员,在这离别之际,你想说些什么?

  7、总结,感受蒙汉情深:

  是啊,蒙汉情深啊!中国56个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下面让我们一起手拉手,跟随宋祖英老师唱一首大家最熟悉的歌曲《爱我中华》 。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草原》|人教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901441292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