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画》

《画》

京洛风流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画》

微信扫码分享

《画》(精选15篇)

《画》 篇1

  这是第一册中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入学才两个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 力正在逐步培养过程中。 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一则谜语,谜底即题目——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对这首诗,基本上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已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了。)我决定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

  ……

  师: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实际上是一则谜语,我们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生:(兴奋的,异口同声)画。

  师:(故作惊讶)你们为什么猜它是画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一部分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部分学生呆住了,根据是什么,还从来没去想过。

  师:别急着说,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要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小组长要把小组内同学的意见向大家汇报。

  生:马上四人一小组围在一起,说开了。

  师:慢慢巡视,时而凑过去听听小朋友都在议论些什么。教师走到一个小组旁边,弯下腰加入了他们小组的讨论。

  生A说题目是画,所以猜是画。

  生B说书上画着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生C表示赞同B的说法。

  生D说如果是真的水在流动,肯定是有声音的,现在走近水旁没有听到水的声音,肯定是一幅画,所以猜是画。教师认真地听完每位同学的发言后,微笑着点点头,离开了。

  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教师示意停下,请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毛思琪认为这则谜语边上挂着一幅画,因此说是画。陈子熙说题目是画,因此就猜是画。我认为,书上写着“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没等人走近,鸟就老早飞走了,而现在人来了,鸟也不飞走,肯定是画着的,所以猜是画。还有黄天宇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开着,说明花不是真的,是一幅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很认真,还有哪一组要汇报?

  生:(马上又有一位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是站在水边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

  生:(马上反驳)她汇报的不是他们小组的意见,而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意思。

  生:(另一位学生马上又接着说)她说的是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师:你们两位同学真了不起,会倾听,会思考。你们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带头为他们的精彩发言热烈鼓掌,其他小朋友也鼓起了掌。

  ……

  这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环节,尽管还很稚嫩,但至少给我们以下几点反思:

  1、要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能扮演好这一角色。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他们有交流、评价的能力。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如,那两位提出质疑的学生,他们是具有何等强的学习力,他们已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2、毕竟是刚入学的七、八岁的孩子,一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还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培养,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教育。这在小组学习的起始阶段里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3、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从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教学目标 ,方法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

《画》 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分别是凶字框、口字旁、春字头。

  2.会认3个字。

  3.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愿意说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学习说,学习猜)。老师说一个谜语,请你们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看谁听得准,猜得对。“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我们学完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的。

  二、看图。

  1.出示图: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图,看看图上了些什么?

  2.请同学说说图上了什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近到远的顺序。(图上了山、水、花、鸟)那么这首诗是怎么写山、水、花、鸟的呢?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出生字和会认字。

  2.出的生字和会认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准确。

  4.指名读课文,大家纠正读音。

  四、学习生字的字形结构及字义。

  1.先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时可以联系诗句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的?

  3.请记忆字形巧妙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人:独体字,笔记忆:撇,捺。也可以用手势记忆,左右手心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就是“人”字。组词:好人,人民。

  色:上下结构,可以用熟字“鱼”来记,去掉“田和横”换成“巴”字就是“色”字。组词:景色、彩色。

  无:独体字,可以用熟字“天”来记,“天”字最后一笔“捺”改写成“竖钩钩”就是“无”字;也可以用“二”字加上一撇一竖变钩。“无”就是没有的意思。组词:无有、无用、无人。

  :先认识“ ”(凶字框)可以用熟字换笔的方法记忆。用“鱼”字来记,去掉上面的角字头,换成“横”,下面的“横”写成“凶字框”就是。组词:,图。

  春:先认识“春字头”。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合起来就是“春”字。学生书空“春”字笔顺。组词:春天、春雨、春风。

  听:认识“口”字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斤”字,合起来就是“听”字。组词:听讲、听话。

  4.抽读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巩固生字。

  五、正确书写生字。

  1.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重点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在书上描红。

  3.教师重点指导和“春”两个字。

  4.其他几个字学生自己照书中的范字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在生字本上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

  六、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1.学习前两行诗句。

  (1)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这两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远 山 有色 近水 无声

  (3)让学生找找二行诗句中的相对应的词。

  “远看”和“近听”、“山和水”、“有和无”、“色和声”是相对应的词。

  (4)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你们猜到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

  (5)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2.学习后两行诗句。

  (1)总体学法:

  ①读诗句,对照图,说说这两行的大致意思。

  ②想想诗句中是怎样写中的山和水的。

  ③联系实际想,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而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找到诗句与的联系。

  (2)学生结合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的内容。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

  (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是那么鲜艳、美丽。当人们走近的时候,枝头上的鸟不害怕,仍然停在枝头上)板书: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春天过去了,花就谢了,当人们走近鸟时,鸟一定会飞走的。)

  (6)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

  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朗读全首诗。(1)在诗句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2)找出相对应的词读一读。

  花——鸟 山——水 声——色

  4.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板书:

  14.

  远 山 有色

  近 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画》 篇3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

  山水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板书)。

  3、出示。

  二、导入  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

  2、指导观察、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

  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诗抓住了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画》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这一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句是怎样讲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弄清诗句和画的联系。

  3.学会8个生字和两个新的偏旁,士字头,竖心旁。知道有和无,远和近,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2.了解诗句是怎样讲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弄清诗句和画的联系。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两个新的偏旁。

  4.背诵、默写诗句。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8个生字和两个偏旁,士字头和竖心旁。

  (二)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三)观察插图,知道图上都画了什么。

  (四)使学生熟读诗句。

  二、教学重点

  (一)学会8个生字和两个新的偏旁。

  (二)知道来和去,有和无,远和近是意思相反的词。

  (三)熟读诗句。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老师说一则谜语,请你们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看谁听得准: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同学们,学完今天这一课,你就会知道谜底是什么啦。板书课题。

  (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书上的插图,看图上都画有什么?

  1.先让学生自己认真地观察。

  2.再请学生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说的时候引导学生按顺序说,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的顺序都可以。

  学生回答,图上画有山、水、花、鸟。或者,图上有鸟、花、水、山,那么这首诗又是怎样写山、水、花、鸟的呢?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老师读,边在诗句中标出8个生字。

  (四)自学8个生字。

  1.读准字音:

  刚才同学们在诗句中标出了这8个生字,现在你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它们的字音。

  (1)先让学生自己拼读。

  (2)然后老师用生字卡片检查。

  2.学习两个新的偏旁:

  (1)出示拼音,让学生拼读。

  sh@ z@ t$u  sh) x9n p2ng

  (2)示出这两个偏旁。

  老师出示这两个偏旁,请同学们边认真看,边数着笔画,并注意笔顺。

  士:一十士,3笔写成,上边横长,下边横短,是解放军战士的士,不要写成“土”。

  忄:  ,3笔写成,第一笔点,往撇的方向点。

  3.自学生字。

  (1)先让学生自己识记,识记时联系诗句,联系生活实际,记字形,理解字义。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字形,理解字义的。

  (3)向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记住字形,理解字义的。

  ①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

  远:熟字“元”加走之旁。

  近:熟字“斤”加走之旁。

  还:熟字“不”加走之旁。

  把这三个联系起来记,都是走之旁,而另一部分(熟字)是表音的,如“远”“近”是形声字。

  联系诗句的意思,“远看”“近听”知道“远”和“近。”都是表示距离的,远和近是意思相反的词,比如我的家离学校比较近,离天安门广场比较远。教室里的桌子第一排离黑板近,后边的离黑板较远。

  远和近是比较而言的。

  听:熟字“斤”加口字旁。你告诉别人你听见了吗,并要说话,所以口字旁。还可以和“近”比较起来记字形,都是熟字“斤”加了不同的偏旁。

  惊:熟字“京”加竖心旁。形声字,左旁表义类右旁表声。惊:是表示心里害怕、吃惊,震惊。所以用竖心旁。鸟一受惊就要飞走了,不惊就是不害怕,不惊慌,所以不飞走。

  惊:惊慌,吃惊,受惊,惊慌失措。

  ②结构相同的字能合起来一块记。

  色:上下结构,上边⺈:  下面是尾巴的“巴”字。颜色,比如红色,绿色,黄色,脸色,神色。

  声:上下结构,上边士字头,下面  ,和尾巴的“巴”字一笔不同。声音,声音大,声音小,你听见老师说话的声音了吗?

  ③熟字换一笔。

  无:熟字“天”的最后一笔捺换或竖弯钩。无:是没有的意思,所以和有是意思相反的词。结合诗句“无声”就是没有声音。

  (4)巩固。抽读卡片,指名读,齐读。

  (五)指导朗读诗句。

  1.学完生字以后,让学生自己小声读一读诗句,能够读通顺、连贯。

  2.指导适当停顿,读出诗的韵味。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老师要范读,再让学生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六)指导书写生字。

  1.先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格中每笔每部分的占格情况。

  2.在田格中描生字。

  3.指导书写。

  惊:左边写得窄一点,但是上下要齐。

  声:上面占格小一些,下面稍大。

  听:右边“斤”第一笔是横撇,不要写成竖撇。

  (七)作业。

  1.书写生字。

  2.熟读诗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二)理解诗句是怎样讲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弄清诗句和画的关系。

  (三)进一步观察插图,培养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

  (四)背诵、默写诗句。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讲诗句的意思。

  (二)理解诗句是怎样讲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弄清诗句和画的关系。

  (三)背诵诗句。

  三、教学难点

  (一)弄清诗句和画的联系。

  (二)指导背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生字并组成词语:(一字至少组三词)

  远(远方)(很远)(远看)

  色(颜色)(红色)(色彩)

  近(很近)(近看)(近处)

  听(听见)(听话)(听课)

  无(无有)(无声)(无奇不有)

  声(声音)(声响)(歌声)

  还(还在)(还有)(还是)

  惊(惊慌)(吃惊)(惊讶)

  2.说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

  远—(近) 无—(有)

  (二)读课文,进一步指导学生看图。

  1.老师以前讲过,观察一幅图上都有什么,应当怎样观察。(让学生回答)

  ①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体会整幅图所表达的意思。

  ②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的顺序观察。

  ③按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顺序观察。

  ④由近及远或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

  2.再看这幅图,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回答了图上画的什么,有的同学是按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回答的,有的同学是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回答的。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那么,现在老师让你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课文诗句边对照插图,读一句对照一句,然后老师让你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这幅图上都画了什么?(这样培养学生图文对照,借助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叙述图意)。

  先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对照插图,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最后指名回答,学生会答道,图上画有山、水、花、鸟。

  同学们,那诗句里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

  (三)逐句学习理解诗句。

  1.学习前两句。

  (1)小声读这两句诗句。

  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

  ①哪儿的什么怎么样?

  ②找到这两句诗中相对应的词。

  (2)指名读这两句诗句,再让学生回答。

  ①在回答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到“远看”和“近听”、“山”和“水”、“有”和“无”、“色”和“声”是相对应的词。第一句是写用眼去“看”,第二句是用耳去“听”。

  ②一方面引导学生看图上的山,水怎么样;另一方面,让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山,水应当怎样。

  同学们请你认真看图,远处的山,山色如何?(山上绿得是那么鲜,那么艳。)你们联系实际想一想,如果你站得很远,去远望山景时,会看得那么清晰吗?(不会,那会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看图,水流从那么高的山间直流下来,会发出什么声音?肯定会哗哗地特别响,那么诗句中却说,走近了听,听不见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呢?让学生说一说。

  (3)指导朗读。

  “看,有色;听,无声”要读重音。

  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看远处的山,山色是那么清楚,走近了听水的声音,却一点也听不见。

  让学生知道,本首诗是谜语,谜底就是这幅画,诗句说的是这幅画中的景色,所以和实际想象的是不一致的。

  (5)小结学习方法。

  刚才学这两句话时,首先让同学们边读诗句,边对照书中的插图,再想一想诗句是怎样写画中的山和水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然后联系实际想想,应当是什么样的景色,而诗句为什么这么说,找到诗句与画的联系,我们按这种学习方法,学习后两句诗。

  2.学习后两句。用刚才的方法学习这两句诗。

  (1)先自学,边读这对照图。

  (2)小组内学习,说一说对诗句的理解。

  (3)指名汇报:谈你怎样理解这两句的。

  ①“春去”的意思是,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在”意思是,花还是开得那么艳,那么美。

  ②“人来”当人走过来的时候。

  “鸟不惊”就是鸟不惊慌,没有飞走,还很安然地站在花枝上。

  ③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春天已经过去了,可是花儿照样盛开着;当人们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儿的时候,鸟儿不害怕,并不飞走。

  让学生回答的时候,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了。

  ④联系实际想一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春天过去了,花儿随之就会谢了,当人们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时,鸟儿肯定会受惊而飞走的。)

  ⑤找到诗句和画的联系,因为诗句是写的这幅画中的景色。图上粉红色的花标志着:春天到了,粉红色的花儿盛开了,鸟儿站在花枝上是那么安闲。

  (4)朗读这两句诗。

  去,还在,来,不惊几个词要读重音。

  师范读,指名读。

  (四)再次读全文,看插图。

  1.齐读全诗。

  2.看插图。

  同学们,当这幅画挂在这里,一年四季不论你什么时候看它,它依然是山色那么绿得可爱,面对飞流直下的水花,听不到水声,花儿始终开得那么艳,不论有什么动静可鸟儿安闲自在地站在枝头,永不离去。这就是这幅画的美景,作者用诗句把它描写得那么真切。

  3.再读诗句:在诗句中找到意思相反的词:远—近,无—有,来—去。

  (六)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1.读全诗,再想一想,四句诗中每一句分别写画中的什么?

  ①山,②水,③花,④鸟。

  2.你再读诗句,分别看一看山、水、花、鸟各怎么样呢?

  山——有色  水——无声  花——还在  鸟——不惊

  3.请同学们按照诗句中描写山,水,花,鸟的顺序和特点练习快速背诗句。

  投影出示:山有色,

  水无声,

  花还在,

  鸟不惊

  提醒同学们背诵。

  先自己试背,后再提示指名背诵。

  4.再看老师的提示,指名背诵。

  出示:山、水、花、鸟。让学生背诵。

  出示:山、水、花、鸟。让学生背诵。

  5.看插图练习背诵。

  老师用教鞭指着画中的山、水、花、鸟,提示同学们背诵。

  (七)指导默写。

  同学们,在背诵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默写这首诗。

  1.默写比赛:

  每组选四名代表,老师把黑板划分成几块,每组占一块,每组的四个人,接力棒式,每人写一句,带标点符号,看哪组写得又对又快为优胜,老师奖励小红旗,其他同学当裁判。

  2.自己在田格本上默写一遍。

  【板书设计】

《画》 篇5

  《画》是浙教社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  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画》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分别是凶字框、口字旁、春字头。

  2.会认3个字。

  3.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愿意说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学生说,学生猜)。老师说一个谜语,请你们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看谁听得准,猜得对。“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我们学完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的。

  二、看图。

  1.出示图: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图,看看图上了些什么?

  2.请同学说说图上了什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近到远的顺序。(图上了山、水、花、鸟)那么这首诗是怎么写山、水、花、鸟的呢?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出生字和会认字。

  2.出的生字和会认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准确。

  4.指名读课文,大家纠正读音。

  四、学习生字的字形结构及字义。

  1.先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时可以联系诗句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的?

  3.请记忆字形巧妙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人:独体字,笔记忆:撇,捺。也可以用手势记忆,左右手心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就是“人”字。组词:好人,人民。

  色:上下结构,可以用熟字“鱼”来记,去掉“田和横”换成“巴”字就是“色”字。组词:景色、彩色。

  无:独体字,可以用熟字“天”来记,“天”字最后一笔“捺”改写成“竖弯钩”就是“无”字;也可以用“二”字加上一撇一竖弯钩。“无”就是没有的意思。组词:无有、无用、无人。

  :先认识“ ”(凶字框)可以用熟字换笔的方法记忆。用“鱼”字来记,去掉上面的角字头,换成“横”,下面的“横”写成“凶字框”就是。组词:,图。

  春:先认识“春字头”。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合起来就是“春”字。学生书空“春”字笔顺。组词:春天、春雨、春风。

  听:认识“口”字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斤”字,合起来就是“听”字。组词:听讲、听话。

  4.抽读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巩固生字。

  五、正确书写生字。

  1.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重点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在书上描红。

  3.教师重点指导和“春”两个字。

  4.其他几个字学生自己照书中的范字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在生字本上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

  六、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1.学习前两行诗句。

  (1)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这两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远  山 有色 近水 无声

  (3)让学生找找二行诗句中的相对应的词。

  “远看”和“近听”、“山和水”、“有和无”、“色和声”是相对应的词。

  (4)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你们猜到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

  (5)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2.学习后两行诗句。

  (1)总体学法:

  ①读诗句,对照图,说说这两行的大致意思。

  ②想想诗句中是怎样写中的山和水的。

  ③联系实际想,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而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找到诗句与的联系。

  (2)学生结合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的内容。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

  (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是那么鲜艳、美丽。当人们走近的时候,枝头上的鸟不害怕,仍然停在枝头上)板书: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春天过去了,花就谢了,当人们走近鸟时,鸟一定会飞走的。)

  (6)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

  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朗读全首诗。

  (1)在诗句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

  远——近   来——去   有——无

  (2)找出相对应的词读一读。

  花——鸟   山——水   声——色

  4.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板书设计:

  14.

  远           山             有色

  近           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画》 篇7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

  山水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板书)。

  3、出示。

  二、导入  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

  2、指导观察、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

  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诗抓住了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画》 篇8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2个偏旁。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

  二、教材说明

  本课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和一首五言谜语诗。上有山、水、花、鸟。整幅面给人以山水相衬、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读读这首诗,使人仿佛看到了诗中所描绘的充满勃勃生机和浓浓春意的面。

  教学的重点是练习朗读,认字。教学的难点是了解诗句和的关系。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带领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览,让他们看看山、水、花、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

  2准备一幅山水。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要求他们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利用生字卡片,通过开火车读的方式检查字音是否读准,注意容易读错的字音,如“色”的声母是平舌音,“声”“春”的声母是翘舌音,“近”“春”“人”的韵母是前鼻音,“听”“声”“惊”的韵母是后鼻音。如果有的学生读错,就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帮助正音。

  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可能已认识了一些汉字,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如“元”加上“辶”是“远”,“斤”加上“辶”是“近”,“不”加上“辶”是“还”。是新学的偏旁,学生认识它以后,让他们自己认记“春”“惊”的字形。此外,要指导学生比较区别“人、八、入”和“无、天”的音形义。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四个字,笔都比较简单,可在学生对字形有了印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把字写匀称。“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要指导学生掌握它的笔顺,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三)词句

  要让学生借助拼音反复读熟诗句,然后引导学生弄懂每行诗在字面上说的是什么意思,再结合看图和启发学生回忆郊游时看到的景物,让学生思考:诗中说“山有色”,那么山会是什么颜色?流水会发出哗哗的声音,为什么诗中却说走近流水仍听不到声音?使学生弄清诗句说的是中的山和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理解第三、四行诗句与上内容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把课文完整地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是。

  诗中有几对反义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它们的意思。如“远”和“近”意思相反,是比较来说的。可以举例说明,如“小明的家离学校远,小英的家离学校近”,让学生知道远和近所表示的距离不一样。

  (四)朗读、背诵

  1学生理解诗意后要反复朗读。朗读时要注意掌握好停顿和重音。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可以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还可以教师引读,如“远看——,近听——,春去——,人来——”。

  2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根据板书“山、水、花、鸟”,回忆诗句的顺序和内容,自己先小声试背,再齐背,最后指名背。

  (五)实践活动

  1把“我会说”中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在头上,在“找朋友”音乐伴奏下跳舞,做找朋友的游戏。

  2布置学生回家找谜语,课后开展谜语竞猜活动。在规定的时间里谁说得多,猜得对,并说清楚是怎么猜出来的为优胜。先以小组为单位,评出优胜者,然后在全班比赛,评出优胜小组。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指导看图

  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图,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了些什么。

  (二)理解诗句

  让学生借助拼音读熟诗句,然后启发他们说说每行诗的意思。最后完整地读一读,说出这首谜语诗的谜底,并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三)创设情境

  指名一位学生扮演小诗人,先站在教室后,一边看面上的山,一边说“‘远看山有色’,这山上一片翠绿,真美啊!”又走近图,一边听一边说“‘近听水无声’,上的流水一点声音也没有”。小诗人指着上的花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在盛开。”他又做赶鸟的动作,大家一齐说:“人来鸟不惊。”

  (四)指导朗读、背诵

  (五)复习巩固字词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2做反义词找朋友的游戏。

  六)指导写字 

《画》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分别是凶字框、口字旁、春字头。

  2.会认3个字。

  3.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愿意说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学生说,学生猜)。老师说一个谜语,请你们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看谁听得准,猜得对。“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我们学完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的。

  二、看图。

  1.出示图: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图,看看图上了些什么?

  2.请同学说说图上了什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近到远的顺序。(图上了山、水、花、鸟)那么这首诗是怎么写山、水、花、鸟的呢?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出生字和会认字。

  2.出的生字和会认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准确。

  4.指名读课文,大家纠正读音。

  四、学习生字的字形结构及字义。

  1.先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时可以联系诗句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的?

  3.请记忆字形巧妙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人:独体字,笔记忆:撇,捺。也可以用手势记忆,左右手心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就是“人”字。组词:好人,人民。

  色:上下结构,可以用熟字“鱼”来记,去掉“田和横”换成“巴”字就是“色”字。组词:景色、彩色。

  无:独体字,可以用熟字“天”来记,“天”字最后一笔“捺”改写成“竖弯钩”就是“无”字;也可以用“二”字加上一撇一竖弯钩。“无”就是没有的意思。组词:无有、无用、无人。

  :先认识“ ”(凶字框)可以用熟字换笔的方法记忆。用“鱼”字来记,去掉上面的角字头,换成“横”,下面的“横”写成“凶字框”就是。组词:,图。

  春:先认识“春字头”。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合起来就是“春”字。学生书空“春”字笔顺。组词:春天、春雨、春风。

  听:认识“口”字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斤”字,合起来就是“听”字。组词:听讲、听话。

  4.抽读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巩固生字。

  五、正确书写生字。

  1.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重点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在书上描红。

  3.教师重点指导和“春”两个字。

  4.其他几个字学生自己照书中的范字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在生字本上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

  六、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1.学习前两行诗句。

  (1)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这两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远  山 有色 近水 无声

  (3)让学生找找二行诗句中的相对应的词。

  “远看”和“近听”、“山和水”、“有和无”、“色和声”是相对应的词。

  (4)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你们猜到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

  (5)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2.学习后两行诗句。

  (1)总体学法:

  ①读诗句,对照图,说说这两行的大致意思。

  ②想想诗句中是怎样写中的山和水的。

  ③联系实际想,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而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找到诗句与的联系。

  (2)学生结合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的内容。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

  (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是那么鲜艳、美丽。当人们走近的时候,枝头上的鸟不害怕,仍然停在枝头上)板书: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春天过去了,花就谢了,当人们走近鸟时,鸟一定会飞走的。)

  (6)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

  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朗读全首诗。

  (1)在诗句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

  远——近   来——去   有——无

  (2)找出相对应的词读一读。

  花——鸟   山——水   声——色

  4.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板书设计 

  14.

  远           山             有色

  近           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画》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分别是凶字框、口字旁、春字头。

  2.会认3个字。

  3.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愿意说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学生说,学生猜)。老师说一个谜语,请你们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看谁听得准,猜得对。“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我们学完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的。

  二、看图。

  1.出示图: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图,看看图上了些什么?

  2.请同学说说图上了什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近到远的顺序。(图上了山、水、花、鸟)那么这首诗是怎么写山、水、花、鸟的呢?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出生字和会认字。

  2.出的生字和会认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准确。

  4.指名读课文,大家纠正读音。

  四、学习生字的字形结构及字义。

  1.先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时可以联系诗句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的?

  3.请记忆字形巧妙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人:独体字,笔记忆:撇,捺。也可以用手势记忆,左右手心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就是“人”字。组词:好人,人民。

  色:上下结构,可以用熟字“鱼”来记,去掉“田和横”换成“巴”字就是“色”字。组词:景色、彩色。

  无:独体字,可以用熟字“天”来记,“天”字最后一笔“捺”改写成“竖弯钩”就是“无”字;也可以用“二”字加上一撇一竖弯钩。“无”就是没有的意思。组词:无有、无用、无人。

  :先认识“ ”(凶字框)可以用熟字换笔的方法记忆。用“鱼”字来记,去掉上面的角字头,换成“横”,下面的“横”写成“凶字框”就是。组词:,图。

  春:先认识“春字头”。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合起来就是“春”字。学生书空“春”字笔顺。组词:春天、春雨、春风。

  听:认识“口”字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斤”字,合起来就是“听”字。组词:听讲、听话。

  4.抽读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巩固生字。

  五、正确书写生字。

  1.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重点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在书上描红。

  3.教师重点指导和“春”两个字。

  4.其他几个字学生自己照书中的范字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在生字本上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

  六、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1.学习前两行诗句。

  (1)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这两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远  山 有色 近水 无声

  (3)让学生找找二行诗句中的相对应的词。

  “远看”和“近听”、“山和水”、“有和无”、“色和声”是相对应的词。

  (4)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你们猜到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

  (5)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2.学习后两行诗句。

  (1)总体学法:

  ①读诗句,对照图,说说这两行的大致意思。

  ②想想诗句中是怎样写中的山和水的。

  ③联系实际想,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而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找到诗句与的联系。

  (2)学生结合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的内容。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

  (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是那么鲜艳、美丽。当人们走近的时候,枝头上的鸟不害怕,仍然停在枝头上)板书: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春天过去了,花就谢了,当人们走近鸟时,鸟一定会飞走的。)

  (6)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

  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朗读全首诗。

  (1)在诗句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

  远——近   来——去   有——无

  (2)找出相对应的词读一读。

  花——鸟   山——水   声——色

  4.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板书设计 

  14.

  远           山             有色

  近           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画》 篇11

  《画》是浙教社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  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画》 篇12

  这是第一册中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入学才两个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 力正在逐步培养过程中。 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一则谜语,谜底即题目——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对这首诗,基本上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已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了。)我决定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

  ……

  师: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实际上是一则谜语,我们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生:(兴奋的,异口同声)画。

  师:(故作惊讶)你们为什么猜它是画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一部分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部分学生呆住了,根据是什么,还从来没去想过。

  师:别急着说,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要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小组长要把小组内同学的意见向大家汇报。

  生:马上四人一小组围在一起,说开了。

  师:慢慢巡视,时而凑过去听听小朋友都在议论些什么。教师走到一个小组旁边,弯下腰加入了他们小组的讨论。

  生A说题目是画,所以猜是画。   

  生B说书上画着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生C表示赞同B的说法。   

  生D说如果是真的水在流动,肯定是有声音的,现在走近水旁没有听到水的声音,肯定是一幅画,所以猜是画。教师认真地听完每位同学的发言后,微笑着点点头,离开了。

  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教师示意停下,请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毛思琪认为这则谜语边上挂着一幅画,因此说是画。陈子熙说题目是画,因此就猜是画。我认为,书上写着“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没等人走近,鸟就老早飞走了,而现在人来了,鸟也不飞走,肯定是画着的,所以猜是画。还有黄天宇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开着,说明花不是真的,是一幅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很认真,还有哪一组要汇报?

  生:(马上又有一位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是站在水边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

  生:(马上反驳)她汇报的不是他们小组的意见,而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意思。

  生:(另一位学生马上又接着说)她说的是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师:你们两位同学真了不起,会倾听,会思考。你们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带头为他们的精彩发言热烈鼓掌,其他小朋友也鼓起了掌。

  ……

  这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环节,尽管还很稚嫩,但至少给我们以下几点反思:

  1、要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能扮演好这一角色。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他们有交流、评价的能力。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如,那两位提出质疑的学生,他们是具有何等强的学习力,他们已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2、毕竟是刚入学的七、八岁的孩子,一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还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培养,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教育。这在小组学习的起始阶段里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3、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从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教学目标 ,方法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 

《画》 篇13

  教学设计 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和一首五言谜语诗。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  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面,感受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一幅美丽的山水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打印本文  

《画》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分别是凶字框、口字旁、春字头。

  2.会认3个字。

  3.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愿意说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学生说,学生猜)。老师说一个谜语,请你们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看谁听得准,猜得对。“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我们学完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的。

  二、看图。

  1.出示图: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图,看看图上了些什么?

  2.请同学说说图上了什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近到远的顺序。(图上了山、水、花、鸟)那么这首诗是怎么写山、水、花、鸟的呢?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出生字和会认字。

  2.出的生字和会认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准确。

  4.指名读课文,大家纠正读音。

  四、学习生字的字形结构及字义。

  1.先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时可以联系诗句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的?

  3.请记忆字形巧妙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人:独体字,笔记忆:撇,捺。也可以用手势记忆,左右手心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就是“人”字。组词:好人,人民。

  色:上下结构,可以用熟字“鱼”来记,去掉“田和横”换成“巴”字就是“色”字。组词:景色、彩色。

  无:独体字,可以用熟字“天”来记,“天”字最后一笔“捺”改写成“竖弯钩”就是“无”字;也可以用“二”字加上一撇一竖弯钩。“无”就是没有的意思。组词:无有、无用、无人。

  :先认识“ ”(凶字框)可以用熟字换笔的方法记忆。用“鱼”字来记,去掉上面的角字头,换成“横”,下面的“横”写成“凶字框”就是。组词:,图。

  春:先认识“春字头”。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合起来就是“春”字。学生书空“春”字笔顺。组词:春天、春雨、春风。

  听:认识“口”字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斤”字,合起来就是“听”字。组词:听讲、听话。

  4.抽读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巩固生字。

  五、正确书写生字。

  1.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重点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在书上描红。

  3.教师重点指导和“春”两个字。

  4.其他几个字学生自己照书中的范字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在生字本上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

  六、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1.学习前两行诗句。

  (1)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这两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远  山 有色 近水 无声

  (3)让学生找找二行诗句中的相对应的词。

  “远看”和“近听”、“山和水”、“有和无”、“色和声”是相对应的词。

  (4)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你们猜到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

  (5)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2.学习后两行诗句。

  (1)总体学法:

  ①读诗句,对照图,说说这两行的大致意思。

  ②想想诗句中是怎样写中的山和水的。

  ③联系实际想,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而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找到诗句与的联系。

  (2)学生结合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的内容。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

  (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是那么鲜艳、美丽。当人们走近的时候,枝头上的鸟不害怕,仍然停在枝头上)板书: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春天过去了,花就谢了,当人们走近鸟时,鸟一定会飞走的。)

  (6)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

  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朗读全首诗。

  (1)在诗句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

  远——近   来——去   有——无

  (2)找出相对应的词读一读。

  花——鸟   山——水   声——色

  4.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板书设计:

  14.

  远           山             有色

  近           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画》 篇15

  《画家和牧童》这则有趣而发人深省的故事,选自人教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首选课文,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文字、精彩的人物对白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敢于向大人物质疑的牧童形象,以及一个善于接受他人建议的大画家戴嵩的形象。故事情节简单适合二年级阅读,根据文本语言特色和二年级孩子认知特点,确定本课时两点教学目标:

  1.会读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积累词语。

  2.读通课文,关注对话朗读,在想像、对比中,感受牧童挑战权威敢于质疑的品质。

  古代的小故事,难免与孩子生活形成差距,基于学情,确定本课时的重点是在对话的品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这也是本课时的难点。教师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人物的背景制作好课件,学生预习课文,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样的目标、重难点,“以生为本、以读为主”的理念,设计五个环节的教学。一、读题质疑,走进故事。二、整体读文,词语积累。三、研读“称赞”,感受画技。四、重点品读,体悟品质。五、认真书写,总结延伸。下面具体说说五个板块的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第一板块读题质疑,走进故事。

  扎实的课堂从课题开始,有效的课堂也从课题开始。直接板书,质疑,理解牧童和画家,利用“牧童骑黄牛”迁移回忆“牧童”,画家围绕“家”,说说怎样成为家?在说说认识画家的画技。在充分的感知后,基于学生的预习,出示本课中的画家:戴嵩。识记“戴”,读准“嵩”。

  质疑的第一个方面直接梳理后,继续交流,发现一个大人一个小孩,一个有名一个无闻,对比中感受人物地位、年龄、阅历诸多的不同。一个题目告诉我们那么多的信息。让学生了解题目重要的同时,激发孩子对课文学习的期待,在无痕中渗透学法,在此基础上走进课文,扎实细致、行之有效。

  第二板块整体读文,词语积累。

  低段教学中生字、写字是重点之一,这个板块我从两个部分达成目标。第一、自由读文,提出“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要求,难读的多读几遍”的要求,这样每一次读书都给予明确确的目标,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第二部分,反馈词语,出示两组词语,第一组“惭愧、和蔼、价钱、购买、浓墨涂抹、翘起、驱赶”,是本课要认的字组成,对学生易读错的“抹、翘”正音,“抹”是多音字。第二组“赞扬、表扬、称赞、批评”与“表扬”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发现词语的规律。有近义词和反义词,这样归类学习扎实有趣,渗透了一些识字的规律。

  第三板块研读“称赞”,感受画技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再读出“称赞”,这样设计与“批评”形成对比,这个环节分两部分开展。

  1.用词语教学中的“称赞”为引,请学生找找为什么“称赞”,预设学生找到两个方面。其一,课文的第一段“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抓“一……就……”感受画技,用“一……就……”说句子,这也是作业本中的要求,然后围绕“一……就……”提升朗读,引出后面的两个句子“有的人……”,最后概括出“著名”并板书。其二在课文第二段,“沉思片刻”从时间上李洁,品读“一会儿……一会儿……”了解驾轻就熟,归纳为一个词“著名”。两条线并行,以“著名”引领,这样的文本感受、语言训练,体现新课标人文、工具统一的理念。

  2.从“著名”到“纷纷夸赞”自然而然,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创设情境,师生扮演,在这样的对话中,开拓学生滋味想像力和创造力,也从表演中直观感受到“纷纷夸赞”的意思。

  第四板块重点品读,体悟品质

  这个板块是教学的重、难点,我根据课程要求,有选择、有目的、有策略地展开教学,下面我分三步突破难点。

  1.从人群中的不同声音引出六个字“画错了,画错啦!”请生读这两句话,了解“批评”并板书。在标点“!”中读出牧童的心理,实事求是,在“挤”、“喊”两个动词中初步体会牧童敢于质疑的品质,再一次想像人群中的表现,读好“炸雷”与“呆”,了解这样的原因。

  2.“有理有据”,这样的六个字并不是凭空的,出示重难句子“这牛尾巴画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在小组合作中发现不同,想像原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尊重学生的多元体验,课标中也指出,于都中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他们的好奇心、探究力,因此我在此设计这样一个提升的合作、探究过程。交流画出牛尾巴的形状,在质疑中出示一些资料,让生了解到生活实际的重要,体会到牧童的有理有据,我认为这对本课的教学十分重要。

  3.在两个层次的研读后,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再次学生牧童的样子,读读牧童的话,天真的、肯定的、自信的、坚持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样朗读上升到一个层次,这样的三个部分,很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的学习也有增量。

  第五板块认真书写,总结延伸

  1.写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由上个板块总结到“批评“就是这节课的写字内容。让观察,从偏旁、笔顺的角度。请生认真看教师的范写,再由生独立书写,交流评价。这样看似普通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了解写字的方法,在长期的积累下形成自主写字的能力和习惯。

  2.面对牧童的质疑,画家又是怎样的呢?听到牧童的解答,画家又有何表示?下节课再学习。给予另一个角度延伸到下一节课。

  整个预设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听说读写结合。让学生在想像发散思维的同时,融合三维目标,这样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板书是微型的课堂,是故事的大意,也是文本的精华。这里我在画家的下面写上“著名“,在“牧童”的下面写上“批评”,这是文章学习的第一层,而画家的谦虚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呈现。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画》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901551292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