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

陌上烟雨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精选12篇)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 篇1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

  基础

  一、选出加黑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答( )

  a、婆娑(suō) 潜滋暗长(qián)主宰(zǎi) 倔强挺立(juè)

  b、开垦(kěn) 无边无垠(yíng)倦怠(dài) 虬枝(qiú)

  c、锤炼(chuí) 秀颀(qí)外壳(qiào) 恹恹欲睡(yàn)

  d、毡子(zhān) 旁逸斜出(yì)泛出(fàn) 出坦荡如砥(dǐ)  

  二、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答( )

  a、傲然 伟岸 参天 妙手偶得 b、视野 *视 挺拔 积雪初溶

  c、靠拢 错综 质朴 诸如此类 d、宛若 鄙视 佩服 纵横决荡  

  三、选出加黑的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答( )

  a、旁逸斜出 以逸待劳 名人逸事 b、视野 旷野 野蛮

  c、参天 参考 参拜             d、潜滋暗长 滋蔓 滋芽

  四、句子中括号内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 ),像消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 )淡青色。

  4、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着西北风。

  a、映入 屹立 露出 抵抗 b、扑入 耸立 泛出 对抗

  c、进入 矗立 显出 抵御 d、闯入 直立 现出 抗拒

  五、画横线的词语在句中有同义词的一项是( )。

  a、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b、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c、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d、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中哨兵?

  六、解释词语。

  1、妙手偶得——

  2、坦荡如砥——

  3、伟岸——

  4、纵横决荡—

  5、秀颀——

  七、指出下边的陈述句哪些是肯定,哪些是否定。

  1、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 (  )

  2、在近代工业的错综复杂的工世过程中,往往就不是像泡茶喝这么简单了。      (  )

  3、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  )

  4、海水冶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                         (  )

  5、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                        (  )

  6、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  )

  八、指出下边的疑问句表达疑问有什么不同。

  1、哪一种办法省时间?

  2、巴黎这座世界闻名的繁华之都的出现又何尝是一日之功呢?

  3、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4、你要买这本书?

  5、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

  6、“是偷你家的还是偷老六一家?”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九、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3、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4、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真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a、比喻 拟人 拟人 对比

  b、夸张 拟人 排比 拟人

  c、比喻 比喻 拟人 对比

  d、夸张 比喻 拟人 对比

  十、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

  1、《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

  2、象征与比喻、拟人不同。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更深刻。因此象征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拟人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

  3、《白杨礼赞》是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全文的主线的。( )

  4、《白杨礼赞》作者是杨朔,我国现代作家。      ( )

  十一、下面的文字、排列顺序与原文一致的是。     ( )

  1、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3、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4、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a、2、3、4、1 b、2、1、3、4

  c、2、4、3、1 d、2、1、4、3

  阅读

  十二、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2、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     句。

  3、作者由所见而产生的所感有两点,这两点是:“              ”、“              ”和“             ”、“                ”(用文中词语填空)。

  4、本段第②③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              的特点。第④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          的特点。

  5、作者所感的两点中,哪一点是主要的?哪一点是次要的?从文中找出准确表现其主、次的动词。

  答:                                                                               

  6、本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答:                                                                                

  十三、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出层意。

  ①                                                                                

  ②                                                                                

  2、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

  答:                                                                                

  3、和“伟丈夫”形成对比的词语是“            ”,这样对比的作用是:欲扬先抑,否定了“                ”,肯定了“                 ”,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不同。

  4、简析四个反问排比句,是怎样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答: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答案

  一、d 二、b

  三、d 四、b

  五、c

  六、1、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2、平坦得像磨刀石。 3、魁伟、高直。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5、美而高。

  七、1、肯定 2、否定 3、肯定 4、否定 5、否定 6、肯定

  八、1、特指问。用疑问代词“哪”来提出疑问,要针对这个疑问代词来回答,说明某一种办法省时间。 2、反问。用肯定的反问句式加强否定语气,强调“巴黎这座世界闻名的繁华之都的出现不是一日之功”。 3、正反问。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来提问,要求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说明“有一块钱”或“没有一块钱”。 4、是非问。要求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说明是或者不是。 5、反问。用否定的反问句式,加强肯定的语气,强调“一翻身就会骨碌下去”。 6、选择问。提出并列的两个问题,要求选择其中一个作出肯定的回答,说明是“偷我家的”或者是“偷老六一家的”。

  九、c

  十、1、√ 2、√ 3、√ 4、×

  十一、c

  十二、1、①②③④‖⑤⑥ 2、① 3、雄壮、伟大和倦怠、单调。4、黄绿错综、辽阔平坦 5、“雄壮”、“伟大”是主要的,动词是“涌起来”;“倦怠”、“单调”是次要的,动词是“潜滋暗长”。 6、本段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生长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驱赶了“倦怠”“单调”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正是白杨树。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很好地衬托了白杨树。

  十三、1、①“……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对白杨树的评价。②“当你在……精神和意志?”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 3、好女子,好女子,伟丈夫。 4、第一句是说不应当只觉得它只是树,而应当由树联想到人。第二句是说白杨树的品质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具体点出了由白杨树联想到的是哪些人。第三句是说守卫家乡的哨兵就像白杨树一样,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是说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这四个反问句由树联想到人,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进而联想到抗日军民,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层层深入的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 篇2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4、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难点和重点

  1、作者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作者实如何用直接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3、对比和烘托的巧妙运用

  三、教学方式

  自主研究,集体讨论

  四、创新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文体的阅读方法,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作一点实践性尝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资料,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茅盾简介》

  3、阅读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了解散文的特征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播放一段汽车在生长着白杨树的高原上行驶的风光短片,让学生说说观后感。

  生:大西北具有雄壮、豪放、粗犷的风格。

  2、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生字词:

  坦荡如砥  积雪消融  不折不挠  纵横决荡

  二、交流《茅盾简介》

  教师提示要点: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2、现代作家。

  3、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

  4、茅盾文学奖

  5、请学生上黑板写出作者姓名及简介

  三、研讨课文

  教师:要粗略地读懂一篇文章,其实首先只要弄懂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请大家想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篇文章的那些方面?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个主要是从内容上讲,第二个主要谈的是写作手法等等,第三个则与主题有关。

  教师:很好!再想想如果从散文的特征--“形散神不散”这个角度来看呢?这三者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板书:形散神不散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和第二问题主要是“形”这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则是有关“神”这个方面的。

  学生: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但是两者的运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服务于“神”,即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和表现手法。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给大家开列一个书目,请大家浏览课文,然后以这三个问题为框架,各自列写出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纲。最后请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四人所列提纲的基础上酝酿出一个新的提纲,以供大家交流和探讨。注意充分运用所列书目。

  书目:

  《小橘灯》 《谁是最可爱的人》 《爱莲说》  《荔枝蜜》

  学生读书、列写提纲,展开讨论。

  教师:大家刚才阅读都很认真,讨论也很热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可以将提纲拿来给大家评头论足一番?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要有点勇气、有点实力的,但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难得的机会!

  (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第三组所列提纲)

  提纲如下: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4、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真正想礼赞的是谁?

  6、文中哪些语句富有深刻的含义,哪些词语御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大家就这份提纲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它的精譬之处何在?不足之处又是什么?请大家畅所欲言,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学生甲:这份提纲从体裁一直谈到字词,比较全面。

  学生乙:这份提纲给我的感觉好象有些笼统或者问题太大了一些,有些方面的问题则没有涉及到。

  教师:怎么讲?

  学生乙:比如说:根据书目中《荔枝蜜》一文主要是赞颂蜜蜂,作者却宕开一笔写荔枝林,我想,本文课题是《白杨礼赞》,那么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黄土高原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丙:还有,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另外根据参考书目《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中第四、第八小节再结构上的作用,我想本文的一、四、六小节在结构上也可能与之相类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这里的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丁:我觉得第七和第八小节很重要:第七小节的四个反问句之间的关系,第八小节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都应该作重点分析。

  学生戊: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要补充一下,那就是本文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写出来的?........还有,好象作者写得比较隐晦,不,是含蓄。

  教师:你从哪儿发现的?

  学生戊:就是最后一小节写那个楠木,好象作者对楠木持否定的态度。作者在前文中由白杨树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和哨兵,但是这里却没有说明楠木是指谁?

  教师:不错,这个问题提的好?同时表现这个同学很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我们不妨请这个提纲的原作者--第三组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戌:我觉得这几个同学提的意见很好。(下面一片笑声)但是我们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有两点,第一,老师在提出列写提纲的时候,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要列详细的还是简略的提纲;(下面窃窃私语,教师插一句:这个好象的确是老师欠考虑之处)第二,我们觉得,如果要想包括刚才几位同学所提的问题,那么这个提纲就得是一个比较详细的、包含几个层次的提纲。

  教师:好,总之大家确实是认真地阅读了课文,并且进行认真深刻的思考,提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家在探讨现有问题的同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很值得赞赏!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对自己原有的提纲进行再讨论和修改,然后编写出一个比较详尽的,富有层次感的提纲,最好帮我把板书也设计出来,这样也省得我再动脑筋了。(学生大笑)注意:要综合大家刚才所提的方方面面的建议。并且能够通过讨论自行解决提纲中涉及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展示第七组经过修改后的提纲(实物投影仪)

  1、本文的体裁是抒情散文。

  2、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学生先讨论“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讨论意见归纳如下:

  1)课文首句就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点出赞美对象。然后宕开一笔写黄土高原,先写其“雄壮”“伟大”,再写其“倦怠”“单调”,目的还是突出白杨树。接着写其外形,通过展示其外形进而揭示其内在的“神”美。并且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直接抒情,突出文章主题。这样文章的主线十分清楚,布局严谨。

  2)课文第1、4、6小节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几小节在结构和语言运用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实际上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可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关于段落的划分:

  学生甲:根据课文的线索--“不平凡”--本文可以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4小节)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揭示其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小节)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小节)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白杨树的象征           义。

  第五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教师:大家认为他的划分方法如何?

  学生乙:我认为他的划分不错。不过我们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段落划分方法。

  教师:原闻其详。

  学生乙:我们认为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刚才那位同学也说了开头作者赞美白杨树,其结构上的作用是统领全文,那么结尾处的再次赞美既回应了开头,同时也是对白杨树的感情升华,在结构上也起了收束全文的作用。此其一。其二,从表达方式上来看,第1、9两小节主要侧重于抒情,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而中间则主要通过描写间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分别从三方面分说其不平凡。据此我们认为本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8小节)从三个方面分说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

  第三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收束全文。

  教师:好!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条理清楚。大家鼓掌给予鼓励!下面请大家发表一下看    法。

  学生纷纷表示认同:由于角度不同,导致分段结果不同。但是并不矛盾,因此,两种分段方         法可以并存。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具有怀疑精神和挑战精神是学好任何知识所必须   具备的良好素质。

  5、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烘托以及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

  1)先讨论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以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楠木象征蒋介石(第五组有学生提出异议:楠木可以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或者更精确一点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在“抗日军民”前必须加上修饰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

  教师点评: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考虑比较全面细致,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楠木前有一个修饰语--“贵族化”,那么楠木象征“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是否完全正确呢?

  2)讨论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小节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为引出白杨树设置了背景,并且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第九小节以楠木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3)课文在第八小节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另外在第七小节,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讨论第二小节是如何写高原的?

  学生回答:本小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买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       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7、讨论第五小节是如何写白杨树的外形?

  课文先以“力争上游”总述其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再概括出其“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8、讨论第七小节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作者首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然后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而第八小节末尾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四个排比句的意思。

  9、讨论语言富有深刻的含义,词语运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提示:试举一-二个例子来说明即可。其余可以作为课外作业来处理) 

  学生:第一小节用“实在”来强调作者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和崇敬之情。

  第二小节“扑”、“涌”等词语的运用精当贴切、生动凝练。

  10、作业:讨论本节课的得失,课后写一篇学习体会,就课文内容、艺术手法、语言运用、课堂教学形式、目标达成的情况,或者干脆就是自己意见或建议等方面,任选1--2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 篇3

  今天我说的课是《白杨礼赞》,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课文特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 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初二的第四册教材已经涉及到了议论文的教学,同时以编入了小说、诗歌、散文等教学单元。第六单元的学习目标就是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从编者的意图来看,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散文阅读,在了解散文中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2.结合第二篇《醉翁亭记》,第三篇(写作训练)《在那颗星子下》引导学生体验美好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感受山水之美,感受师生之间纯真的情感。

  3.教材注意到整册的特点,在学习枯燥的议论文的同时欣赏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散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

  在教学在要把握好这几意图。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开发智力,熏陶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初一的一年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从初一开始教师已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增广学生的阅读面。《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

  四.教法设计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语文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例子,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个例子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言”和“荃”对我们也非常重要。

  “练读”、“悟读”、“品读”是我上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练读”是仿照朗读示范对朗读进行有效的练习; “悟读”是边读边领悟、体会;“品读”是对用词、语句、修辞等的品味和鉴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和朗读从整体上感知,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作者赞美了什么样的白杨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讲来整理板书白杨树从内到外、由表及里的“三美”,即景象之美、形神之美、象征之美。再接下来则让学生找表现“三美”的句段加以三层次练读、悟读、品读,感悟句式美、用词美、语段层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训练语言、培养情感都落到了实处。“练读”、“悟读”、“品读”实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精读,而且这是精读的深入,它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在“读”法上产生了一些变化,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中对学生学法指导要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方法;

  2.诵读时注意课文的用词,修辞方法的运用,语言的锤练;

  3.要指导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a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初步学会分析带有抒情和议论的散文。

  b学习生字,领悟一些词语的使用。

  c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其中a和b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结合,c 是情感目标的培养,三个目标的确立从总体上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思想。)

  2.教学重点: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以三层阅读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六.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导入的好坏显得致关重要。

  本节课的导语这样设计:

  以图片导入。出示一张苍劲盘结的古松图片和一张妩媚的杨柳图片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到对白杨树另一种美的赞美。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手法打下基础,同是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直观美与语言表达美相结合的种子。

  (二)顺着导入的情绪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来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美,初步感受语言的美。

  习惯上教学时总是喜欢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但是当学生沉浸在美感享受中时,以提问方法或教师介绍的方法插入作者和时代背景,会大大打乱学生的思绪,得不偿失。另外学生对茅盾的了解已经较多,时代背景在注释中也有介绍,所以这节课就直接进入了听录音的过程。

  (三)听完录音之后,教师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再给学生以直观刺激。

  接下来学生轻声读课文,并回想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的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是顺其自然呢,还是改变这种情况?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的发展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以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之后教师以提问并提示的方法帮学生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四)请学生找出能表现白杨树之美的相关语句,并反复诵读。教师可以如此引导:(教师提问)作者给文章取标题为“礼赞”,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从而引导出学生回答“因为白杨树美或不平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那些能表现白杨树美或不平凡的语句来么复诵读,体会作者赞美的情感。

  这一点其实就是本课教学思路中的“练读”。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诵读会发现白杨树的美主要集中在景象之美——第二段,形神之美——第五段,象征之美——第七段。一些能具体表现白杨树美的语句、词语也就随之被发现,自然而然地就转到了下一个环节“悟读”。

  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布置以下作业:

  (五)课外作业

  1. 完成练习一表格的填空,了解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是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

  2.在第二、五、七等几段中分别找到能具体表现白杨树美的词句,思考为什么这样写。

  第二课时

  (一)结合上一课时布置的作业做好练读与悟读的过渡。

  1.请学生分别朗读能体现景象美、形神美和象征美的语段,教师板书“三美”。

  2.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作业诵读能表现“三美”的词、句,简述作者用词或句的好处。

  (二)教师指导、点拨这些词句的读法,正音、正气、正情,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这些词句的表达作用。

  以下列问题引导,师生共同探究。

  1.第二段作者描绘黄高原体现了它的什么特点?(雄伟)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幅员、地势)用到了哪些词语?(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3.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语你认为比较好?好在哪里?(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看法而提示点拨)

  4.作者表现黄土高原雄伟的目的是什么?(为白杨树的出现设计好背景,最终赞扬它的不平凡)

  分析完景象之美后请学生朗读该段,加深理解。第五段也可以提相类似的一些问题来帮学生悟读。

  5第五段中用到了哪些词语来描绘白杨树?最能体现它精神特点的是哪个词?(力争上游) 

  6.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力争上游”?(枝、干、叶、皮)

  7.结合写作背景深入分析此段中另外一些词句的表达作用。(学生畅所欲言,读与思相结合,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充分体现。)

  分析完白杨树的形神之美后请学生朗读该段,并自然过渡到对象征之美的感悟和理解。

  8.为什么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再说它是“伟丈夫”?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先抑后扬)白杨树有哪些品质?

  9.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四个排比句所体现的层次之美象征意义。

  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应建立在学生悟读的基础上,这不是普通的问,而是提示性的、探究式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练读之后,与学生一起悟读,与学生在平等的原则上共同领悟、探究。巴班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自觉的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养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只是他们的一个大朋友。有些问题学生可以在悟读的环节中自行解决,有些则需要教师提示,共同探究之后才能解决。也中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根据学生的领悟整理板书。(见附1板书设计)

  (四)由悟读到品读

  在练读、悟读的基础上学生仔细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学生低吟浅诵,沉浸在对文学的品味和鉴赏之中。一节课很自然地结束了。品读不仅仅是课内“品”,更多的应是在课外“品”,这是课内到课外的自然延伸。

  (五)作业布置

  1.发下一张讲议,完成第七段的一些练习。(这一作业起到课外巩固的作用,见附2。)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这一作业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面得到拓展,同时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散文。)

  附1:巩固练习

  ①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②也许你要说它不美。③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④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⑤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⑦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做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⑧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    本文段选自    写的《白杨礼赞》,该文是一篇托物言 ____的散文。

  2.对第③句中“好女子”的“好”的解释,恰当的是哪一项?(  ) 

  a.美 b.婆娑c.旁逸斜出 

  3.本文段的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  ) 

  a.不能,四句是递进关系 b.能,四句是并列关系 

  c.不能,四句是因果关系 d.不能,第一句总括后三句,后三句是因果关系

  4本文段层次划分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5.对本文段赞美白杨树的思路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先扬后抑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b.先抑后扬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c.扬抑结合作铺垫,然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先扬后抑作铺垫,最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答案: 1.茅盾 志 2a,3a,4b,5b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 篇4

  教学重点:

  1, 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 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 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 完成预习三,1,3

  1, 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  毡子 外壳 昔 主宰 垠 砥 恹 逸 晕圈 倔强 虬枝 婆娑 楠木 颀

  2, 解释下列词语: (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视野 黄绿错综 妙手偶得 锤炼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参天 婆娑 伟岸 纵横决荡 秀颀

  教时安排:

  2  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           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 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  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   外壳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恹  逸  晕  虬   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 了解 象征的手法

  2, 分析课文结构。

  3, 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 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 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 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 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 “恹恹欲睡”。

  4, 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 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 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 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 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 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性格:

  干:丈把高……

  分:        丫枝:向上,靠拢……           倔强挺立,

  叶:向上……                  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          力争上游,

  总: 这……

  3, 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 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 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 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联系全文看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                         正:伟大

  开篇点题 生长环境 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        实在是……                决不是……

  农民                    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                           (对比)

  哨兵 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                                     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 :(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 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 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 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    )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  )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     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参天---                旁逸斜出----

  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    )2分

  A.先总后分  B.先分后总  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  努  雪  圈  闷  颈

  上形下声:_____  下形上声:______ 左形右声:________

  右形左声:_____  内形外声:______   外形内声:________

  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    )2分

  A.祈使句  B.疑问句  C.陈述句  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         》,作者_______。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 篇5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甲)与作家袁鹰《白杨》的散文(乙),完成1——6题。

  甲:《白杨礼赞》选段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乙:白杨(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的秀拨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

  “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独生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次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多许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9年秋天,兰新路上

  1.甲段摘引自《白杨礼赞》,作者____________。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2.甲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________句。 

  3.甲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4. 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_________画,《白杨礼赞》是_______________画。 

  5.甲文题目中“礼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杨礼赞》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参考答案:

  1.茅盾 ①②③④‖⑤⑥ 

  2.① 

  3.本段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生长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驱赶了“倦怠”“单调”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正是白杨树。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很好地衬托了白杨树。

  4.水墨画 油画 

  5.崇敬的赞美 

  6. 《白杨》象征着在新疆扎根、生长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后继者。《白杨礼赞》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战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意志。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1——4题。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1.文中“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空旷、辽阔、平坦)。

  2.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4.你怎样理解第三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参考答案:

  1.平坦

  2.(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3.第二段的破折号表示解释,第三段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4.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平常,“极普通”;但以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两者就是这样统一的。

  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 )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 )如老妪负水,有的( )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 )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选自《晋祠》)

  1.(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段括号里应依次填人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挑偃挺拧 b.横偃劲扭

  c.挑犹劲扭 d.横犹挺拧

  3.对(甲)段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甲)段运用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乙)段在介绍左扭柏时,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扭”的特点。

  5.从表达方式看,(甲)段是描写与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乙)段是描写与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6.从写树的目的与作用来看,甲段体现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突出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甲)力争上游 不折不挠 (乙)古老苍劲 造型奇特 

  2.a 

  3.b 

  4.象征 打比方 

  5.抒情 说明

  6.精神 形态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重点讲读第三段。 

  [教学过程 ]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

  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课外作业 。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 篇7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本文抒情成分较浓,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境激情,导入  新课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二、粗读全文。初步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 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通过上述划分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全文的脉络。

  三、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要求学生迅速默读全文,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然后由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小结。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在文章最后,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用意何在?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

  对于这个概念,教师不宜作详细的分析介绍,只要点到为止即可,让学生大致明了象征手法的基本意义,关键是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会到“象征”是什么,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2.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

  (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这树和人有什么相似点?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

  (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学生朗读第8、9段。思考: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

  (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以上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关答案请参看“教学设计(A)”。

  二、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学习内容

  三、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的散文,将之与课文比较,回答文后问题。

  白杨

  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几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1年秋天,兰新路上

  1.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画,《白杨礼赞》是——画。

  2.《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3.《白杨礼赞》和《白杨》,风格不同,意境不同,可见一题可以多做。请你也试着以某一种树木为题,写写你的感受。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 篇8

  指导思想:

  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

  1、激趣、导入  ,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学习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 篇9

  一、 教材的处理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 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 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五、 说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六、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伟大) 生长环境 农民(质朴、严肃、坚强)

  (力争上游) 外部形象 白杨树———(象征)———人 哨兵 (傲然挺立 )

  (倔强挺立) 内部气质 (托物) (言志) 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 篇10

  《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网络整理的《白杨礼赞》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白杨礼赞》阅读原文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头看见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有病的样子)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白杨礼赞》阅读题目

  10、文段中第一句与后四句的关系是____ __ 。(2分)

  11、文段后四句是写白杨树的______ ,它们的结构关系是________ 。(2分)

  1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 _。(2分)

  13、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改为“这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3分)

  14、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 。(1分)

《白杨礼赞》阅读答案

  10、总分

  11、外形、并列

  12、第一句

  13、不好。因为原句中的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却……”在句子中起强调作用,强调白杨树的倔强挺立,这样着重表现白杨树的精神,如果改了就去掉了关联词达不到强调的效果。

  14、拟人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 篇11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初中语文三年级的一篇教读课文,矛盾所写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

  一、说教材、学情。

  《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写作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欣赏散文应着眼于散文所蕴含的情感,借鉴散文所运用的语言。《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的把握以及教学的设想,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朗读理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考虑到初中生在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式、讨论式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起来。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合格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还会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学习的方法,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学的基本思想,我准备用“配乐朗读,整体感知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两个步骤来达到教学目,这两个步骤个相互紧扣,循序渐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说教学程序

  <一>、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按照这个思路上课开始,我便直接板书课题,对“礼”、“赞”进行释义,并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我会对学生说:“白杨礼赞”犹如一首结构谨严,渲染得力,旋律激昂的抒情音乐小品。一般音乐作品总有一个主旋律贯穿其中,它有时略有变换,复沓重现,昭示着深化着主题。那么,《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朗读录音,在头脑中展开联想想象,用心去感悟,听出“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来。

  接下来,我便播放以钢琴曲为音乐背景的配乐朗读录音。列宁曾这样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知识、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这样,我便能顺利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旋律,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了作者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后,我还会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我设置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以此引导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通过启发、点拨、讨论后,让学生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

  1,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2,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

  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3,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局、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4、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环境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外形

  性格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 篇12

  一、教学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分析: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

  分析:《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律向上,它的叶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

  分析: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接着通过介绍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引出那“傲然地耸立”的白杨树,继而描述了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最后,巧借桶木作比,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更以激昂的语调发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的呼声。自此照应开头,情感聚焦,中心突出,使本体(狈脚┟瘢┖拖笳魈澹ò籽钍鳎┒夹蜗笙拭鳎钊烁蟹堋H雎缜逦幌叽椋悴阃平?

  4.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

  分析: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廓大的背景,渲染了粗扩、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起了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

  5.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什么?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

  而作者正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热情奔放地对这一幅幅图画的“不平凡”给予赞美,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图美、文美、情更美)。

  6.这篇散文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在初一的时候,我们读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1981年3月27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yān)虬枝(qú)

  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g)

  (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

  2.填空: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个自然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3.学习第一段。

  问: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1)点明题旨。(2)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4.学习第二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

  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色彩)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空间)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地形)

  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

  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第4自然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

  5.学习第三段。

  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

  板书: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待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板书: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6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

  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4.用幻灯打出板书:

  7.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学生集体朗读第5~8自然段,要求读出反问的语气,注意重读和停顿。

  8.指名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

  (1)“贵族化的捕木”象征什么?

  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9.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10.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什么形象表现什么感情?

  象征手法,首先是选择能引起读者联想的形象,抓住这个形象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11.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结尾又以楠木作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我们可以把这种特点叫作“形散神不散”,它还表现在语言形式的整齐有力富于韵律上。

  12.总结全文,掌握全文的抒情线索。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自然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目中,它是一个富有无限生机充满战斗激情的典型形象。

  课堂教崇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解题。

  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不但要掌握课文内容,要更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并掌握散文的特点。

  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及作者。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是说明文。)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个省?他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请一同学上黑板写。(学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指名学生读注释①。明确: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抗日根据地的人民。

  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作者写作目的和课文题目似乎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为什么?

  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通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朗读)。

  (1)初步了解全文大意。

  (2)划出个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看课本上的词语注释,结合原文语境理解。查字典,给预习提示中的加点字注音。

  补充:

  3.轻声自读课文,分段。

  4讨论分段,概括如下:(板书)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我赞美白杨树。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壮景观,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8~9自然段)总结全文,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逐段讲读研讨。

  1.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与题目的关系。

  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2)第一部分与下文的关系。

  提挚全文。

  2.第二部分。

  (1)朗读(2~4自然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2)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①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什么联系?②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暗示北方农民生长的环境,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3.第三部分。

  (1)默读第5自然段,根据提示(幻灯或板书)列出描写提纲。(划线处由学生填写)

  注:划线处空出,由学生填写。

  第6自然段小结上段描写,用“决不是”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极普通”即平凡。

  4第四部分。

  (1)朗读第7自然段。

  作者承第三部分(5、6自然段)对白杨树描写之后,紧接着对它进行抒情性评论。

  问:具体评论些什么?采用什么手法?(边研讨边板书)

  作者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由树及人,一连用四个“难道……?”的句式,启发读者思考,展开联想。

  问:“难道……?”是什么句式?(反问)

  第一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

  第二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

  第三个“难道”句,又进一步从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

  第四个“难道”句由白杨树的枝枝叶叶紧密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与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联系起来。

  一连四个反问句式又构成什么修辞手法?(排比)。这一组排比句,由外及里,层层深入地启发读者思考。

  问: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

  明确:领会到作者不只是赞美树,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这种写法叫象征。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法,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问:为什么作者要采用象征手法?

  明确:因为作者在国统区,不能直言赞美根据地,讴歌共产党。

  5第五部分(8、9自然段)。

  (1)朗读(第8自然段),看本段各句与前几段主旨句(或显示主旨的词语)的联系。

  明确:①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4自然段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照应。②句“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5自然段中的“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相照应。③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第7自然段中的“象征了北方农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等相照应。

  由此可见,本段是全文总结,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全文主题,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朗读第9自然段。

  对白杨树本身的形象刻画及其对其象征意义的揭示已都写到了,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小段呢?

  首先要搞清“贵族化的捕木”指的什么,作者曾于1978年回信答复一位读者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这样把楠木与白杨树对比,主题不就更加深刻了吗?最后再以昂扬的调子赞美白杨树,呼应开头,结束全文,抒发的感情就更加热烈了。

  (邹丰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白杨礼赞》综合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910311293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