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冯骥才《日历》练习

冯骥才《日历》练习

陌上烟雨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冯骥才《日历》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

冯骥才《日历》练习(精选4篇)

冯骥才《日历》练习 篇1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白天和黑夜的界线是灯光;明天与今天的界线还是灯光。每一个明天都是从灯光熄灭时开始的。那么明天会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倒行逆施的只有人类自己的社会与历史。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是无奈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为此,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活动、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在长沙路思治里12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关系。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变得厚重、智慧和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所以我写过: 

  “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 

  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12、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

  (1)一dié( ) (2)xiāng qiàn( )( )

  13、“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

  14、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3分)

  15、文章以“日历”为题,后半部门为什么着重写“记忆”?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2. (2分) (1)叠 (2)镶嵌

  13. (3分)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意思对即可)

  14. (3分)(1)日历让作者感受到明天的希望;(2)日历让作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3)日历让作者感知到生命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15. (6分)

  (1)作者认为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是黯淡无光的,但是记忆却能使我们从黯淡无光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因为记忆排斥平庸,使人变得独特。(2)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记忆是留在日历上的,但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认真地书写每一天的日历,使自己的人生(日历)丰富、充实。因此,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谈记忆。(意思对即可)

  16、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语言方面:①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上一篇:北师大版《日历》《蚂蚁》教案及练习

  下一篇:北师大版《日历》同步练习

冯骥才《日历》练习 篇2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在朗读中梳理文章脉络,品味哲理式句子的深意。

  2.理解文章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意义的巧妙构思。

  3.依据课文,延伸阅读,以写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2是重点,目标1是难点。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预习:

  1.专注地朗读文章至少3遍,并抄写重要词语2遍:

  倒行逆施  刻骨铭心  黯淡无关  侥幸  拍摄  纯粹

  2.结合课后练习,先自我思考。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仔细朗读文章,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理解作者的巧妙构思。

  教学步骤:

  1.检查课前预习成果。

  ①听写课前抄写的6个词语,并有选择地让学生口头造句。如:刻骨铭心、黯淡无光。

  ②本文的标题是“日历”,但文章显然不仅仅是写日历,那么文章究竟是写什么?想告诉人们什么?

  明确:写时间,写生命;告诉我们时间易逝,生命易逝,要倍加珍惜(要求: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到重要的句子来支撑自己的看法)。

  2.朗读文章,感知文章深意。

  ①既然同学们知道本文不只是写日历,而是有更深层的意思,是时间与生命。就请大家再次专心致志地朗读文章一遍,再次感知文章的深意。

  (自由朗读,感知深意)

  ②再读文章,理清脉络。

  本文怎么从日历谈到时间与生命呢?这个过程有些曲折。我们一道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日历”出发向“时间”“生命”攀登,理清脉络,就能更加理解文章深意。

  第一组朗读2—3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扯下一页日历——向往明天但又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

  第二组朗读4—6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因为那是生命的页码。

  第三组朗读8—9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明白日历的意义——生命忠实的记录。

  第四组朗读10—15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不肯再去扯日历——因为想保存岁月。

  归纳:由此可知,本文表面看来是写日历,但处处是写时间,写生命。从“扯下一页日历”到“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再到“明白日历的意义”和“不肯再去扯日历”,这个过程就是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3.理解文章的巧妙构思。

  珍惜时间与生命,这是个抽象的问题。而此时我们不觉得抽象,反而是具体可感,为什么?

  明确:主要原因是作者把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

  这就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也是本文的魅力之一。将抽象的时间与生命转化为熟悉而具体的日历,十分形象。如果用几句话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

  时间(生命)是一本日历,扯下了一页便消失了一天。它时刻在警醒我们:时间(生命)无价,要好好珍惜。

  4.借助语言训练强化认识。

  如果也让同学们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时间、生命,你会选择什么?请同学们写一段话来表现你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

  学生先写后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所选择的事物。

  5.作业:

  ①根据课堂上写的几句话,在此基础上扩写成一则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②延伸阅读朱自清的《匆匆》。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品味哲理式句子;进行片段写作,强化学生的时间与生命意识。

  教学步骤:

  1.朗读文章,初步感受哲理式句子。

  上节课,我们体会了文章的魅力之一——巧妙的构思。其实,同学们还应当会感受到本文的另一个魅力——众多富有哲理的句子。每读到此处,我们不禁会放慢速度,若有所思。请大家细心朗读文章,标画出你认为富有哲理或者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句子。

  要求边读边标画,形成自己的初步感受。

  2.朗读并交流哲理式句子,品味深意。

  ①学生朗读自己所标画的哲理式句子。

  ②学生以同桌2人或上下桌4人为小组,互相交流所标画的哲理式句子。

  ③学生 个人展示哲理式句子的阅读感受和启发。

  ④教师点拨几个重点的哲理式句子,引导学生品味深意。

  例如:“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无奈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

  “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

  “因为日历是有生命感的,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教师的点拨可以有两个层次:首先是句子包含的意义,其次是给予我们的联想与启迪)。

  3.质疑与总结。

  学生再读文章,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并进行交流和释疑(尽量多采用学生内部互动,但教师必须有意地解决一些重点疑问)。

  如:前面老师朗读时有意避开第七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能不能不写这一段,它与文章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本段与文章主题有着密切关系。正因为有这段人生难忘的经历才使“我”对生命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刻骨铭心。

  又如:阅读练习与探究中的第二题。

  明确:之所以全文没有不统一的感觉,是因为这两者之间的本质是统一的。“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心头十分快活”,那是因为我向往明天,有明天就有生命和希望。后来又说“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日历大多数的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这是因为我感到岁月的易逝、生命的可贵,不想碌碌无为。

  总结:本文没有写故事,也没有写风景,谈的是一个抽象的道理,但文章却能打动读者,令人喜爱。原因至少有两点:首先是巧妙的构思,从具体形象的日历入手,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是众多富有哲理式的句子,令人深思,启人智慧,获益匪浅。

  4.拓展写作。

  学习了本文,又阅读了《匆匆》,同学们对时间与生命可能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请以“我想这样走过每一天”为题,或者也借助某一具体可感的事物谈论时间、生命,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5.课外延伸阅读。

  发给学生有关作者的简介资料,建议学生课外阅读《珍珠鸟》和《高女人和她的矮女人》。

冯骥才《日历》练习 篇3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平庸yōnɡ     蹒跚pánshān    嵌入qiàn     冯骥才jì 

  消耗hào      废墟xū           海鸥ōu 

  一缕lǚ        饼干屑xiè        涵义hán      捻成niǎn 

  戳破chuō   怜悯mǐn   嗅着xiù 

  2. 形似字 

  3. 词语 

  无聊:无事可做,觉得没意思。或言谈行动毫无意义而使人讨厌。 

  生机勃勃:生命力很旺盛,充满活力的样子。 

  无奈:无可奈何,没办法或表示可惜不能如愿的转折。 

  刻骨铭心:形容深刻难忘。 

  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等的能力。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纯粹:单一,不搀杂质的,或单纯的。 

  本能:人或动物不学就会的性能,如婴儿吃奶,蜜蜂采蜜等。

  畏畏缩缩:胆小退后,不敢前进。 

  偷渡者:暗中越境外逃的不法分子。 

  义无反顾:做合乎正义的事,勇往直前,决不后退。 

  信念:自己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移的观点。 

  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 

  感慨:因有所感触而慨叹。 

  4. 作者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任天津市文联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神鞭》,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南帆本名张帆,现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为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帆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与感悟》、《冲突的文学》等学术著作。他写作和出版了《文明七巧板》、《星空与植物》、《追问往昔》等多部散文著作。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日历》中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角度、形象化的议论方式。   2. 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课文,感受《蚂蚁》一文中拟人化的手法。 

  (三)写作能力学会运用简单的议论方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进行议论。 

  (四)思想教育 

  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理解作家笔下的“生之机趣”,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师建议 

  《日历》中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角度、形象化的议论方式是这课文学习的重点,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围绕以下几点来思考。 

  1. 日历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它本来只是用以表示日子的抽象符号,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同样的意义。如果要使它能够“打动人”,就要使之不再是抽象的,而且对每个人都具有目标 不同的意义和价值。那么我们必须进行怎样有意义的联想?(从“日历”还原为“日子”,而“日子”则是人的每一天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有着十分具体而丰富的内容,每一个人都拥有“当前的每一天”,从这一点去打开思路。) 

  2. 当“日历”还原为“日子”,就面临一个问题:我们拥有很多日子,但是否每一个日子都是有意义的?“意义”又是如何产生的?是自然存在的,还是人为创造的?(从“今天”去规划“明天”这一点去思考。) 

  3. 我们拥有很多日子,而且大部分日子都是重复的。怎么使得这些“重复”的日子,能够具有不寻常的意义?(再反过来,从“明天”来回忆“今天”这一点去思考。) 

  学习《蚂蚁》一文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在常规预习中提示注意要从字里行间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一下,作者到底是在赞扬蚂蚁还是在怜悯蚂蚁?或者是以蚂蚁喻人,表达某种人生感慨?尽可能在课文的语句里找出支持自己看法的依据。 

  2. 可结合“练习•探究”的四道题,对全文思想内容进行解读。3. 本文虽短,但写得很有层次,且富有情趣。理解了思想内容之后,可品味课文中简洁而隽永的文字表达,看看有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学习借鉴。 

  四、课文讲解 

  《日历》 

  这一篇文章和我们所学过的所有文章都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文章都是记叙或者抒情的,但是读完这一篇,你很难把它归入记叙或者抒情之列。比如开头第一段就不像:“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再如最后一段:“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文章的主题是关于时间、生命的:日历可以使人随时感知生命,叫人思考生命的可贵。全文打动读者的特第一,充满全篇的关于人生、生命的哲理感悟,总体上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特别是这些感悟、态度凝聚为富有智慧的、简洁明快的格言式句子,因而使通篇的文字打动了读者。文章毕竟是语言的艺术,如果没有这些随处可见的智慧明快的格言式语句,这些动人效果是达不到的。这些语句,“词句品味•积累”中几乎都是,如“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第二段里多数都是,如“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第十段以后也多处都是,如“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关于记忆的两段里也有不少,如“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其他各段中也随处可见,如“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第二,用日历这种独特的、新奇的,却又非常形象,与时间、生命、人生紧密相连的形式(作者称之为“生命的页码”)来阐释上述话题,这种形象化的议论方式,就使得文章趣味横生。如果只有第一点,就可能成为枯燥的说教,所以这第二点(构思、取材的巧妙,议论角度的新奇,议论的形象化)是更为重要的。细一点说,用日历可能比较形象具体地给人实实在在的生命的每一天,人生有许许多多日子的切实的感觉,而不是那种比较遥远、空洞的未来的感觉;给人文章篇末所说的随时感知自己生命并思考如何珍惜它的触动和联想。这一点很重要,它切中了当代人存在的比较浮躁、焦虑的心理。 

  别之处主要在两方面:蚂蚁》 

  理解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和切入角度是本文学习的难点。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文章不在赞扬蚂蚁,也不是赞扬人,而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表现人的意志、行为的重大词语(重大判断、义无反顾、信念坚定)用来表现蚂蚁这种小动物。其效果有二:一是大词小用,不伦不类,产生一种幽默感:二是使对象的动作更加传神生动。类似的描写(至少类似后一点)还有谨慎地左顾右盼,快乐得就要晕过去等等。此外,这也表现了作者的描写善于抓住事物特点,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比如蚂蚁快速地、径直地爬过桌面,确给人决心已定、义无反顾、信念坚定的感觉;灵活转动的小脑袋和触须,确是左顾右盼的样子;突然见到食物而停下、打圈子、冲上去又退下来等动作,确使人以为它高兴得手舞足蹈,快乐得要晕过去;顶起比它大得多的食物,也确是蹒跚行走的样子。当然,这都需要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它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站在蚂蚁的角度,这当然是真的,因为蚂蚁并不知迈步的幸福顷刻间就可能被比它强大得多的人类毁灭。站在人的角度,前文已述,蚂蚁的幸福是渺小的,甚至是虚无的。所以不能简单地对这个问题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重要的是,这句话使我们感到蚂蚁沉浸在自己认为的货真价实的幸福中,而毫不知道随时可能降临到它头上的危险。正是作者关注到了这种情况,就引出了文中更重要的一句话:“我实在不忍心伸手戳破它的快乐。”这表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这只蚂蚁jié(   )尽全力地扛起了那块饼干屑(   ),在我的眼光下面蹒跚(   )地往回走。它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我实在不忍心伸手chuō(   )破它的快乐。 

  2.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书桌是一块陌生的大陆。这只孤独的蚂蚁有一点胆怯。它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着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它的小脑袋不停地摇晃,仿佛在认真地嗅着什么,作出某种重大的判断。终于,它下定了决心,义无反顾地对准一个方向前进。 

  大陆: 

  重大: 

  3. 读下面句子,请以“月历”为叙述对象,阐述自己喜欢“月历”的理由。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面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 

  月历: 

  4. 下面是惜时对联中的句子,请你将它们组合成四副对联。 

  ①黑发不知勤学早  ②无情岁月增中减  ③白首方悔读书迟  ④茫原荒夜闻鸡舞  ⑤书山勇上捧晨星  ⑥有味诗书苦后甜  ⑦学海勤游穿夜幕  ⑧文山书海囊萤读 

  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日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个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暗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就是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dié( )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为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所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的。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情、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xiānɡqiàn (   )进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是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成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成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1)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dié(      )                xiānɡqiàn (    )(     ) 

  (2)“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3)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 

  (4)文章以“日历”为题,后半部分为什么着重写“记忆”?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5)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说说文章第⑵段中用“笑嘻嘻地等着”形容新的一天的到来有什么好处?  

  (6)文章第⑹段详细记下“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有何用意?  

  (7)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试题答案】 

  1. 竭 xiè  pánshān  戳 

  2. 大陆:体现蚂蚁的渺小和无助。重大:说明蚂蚁慎重的姿态。 

  3. 阐明自己喜欢“月历”的理由即可。 

  4. ①③   ②⑥   ④⑧   ⑤⑦ 

  5. (1)叠  镶嵌 

  (2)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3)日历让作者感受到明天的希望;日历让作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日历让作者感知到生命的意义。 

  (4)作者认为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是黯淡无光的,但是记忆却能使我们从黯淡无光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因为记忆排斥平庸,使人变得独特。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记忆是留在日历上的,但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认真地书写每一天的日历,使自己的人生(日历)丰富、充实。因此,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谈记忆。(5)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日历给人的希望,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6)是我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一天;我由此懂得了日历的意义;懂得了生活中需要努力。 

  (7)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语言方面:①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上一篇:北师大版《天上的街市》《小小的阳光》教案及练习

  下一篇:冯骥才《日历》练习

冯骥才《日历》练习 篇4

  北师大版《日历》《蚂蚁》教案及练习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平庸yōnɡ     蹒跚pánshān    嵌入qiàn     冯骥才jì 消耗hào      废墟xū           海鸥ōu 一缕lǚ        饼干屑xiè        涵义hán      捻成niǎn 戳破chuō   怜悯mǐn   嗅着xiù 2. 形似字 3. 词语 无聊:无事可做,觉得没意思。或言谈行动毫无意义而使人讨厌。 生机勃勃:生命力很旺盛,充满活力的样子。 无奈:无可奈何,没办法或表示可惜不能如愿的转折。 刻骨铭心:形容深刻难忘。 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等的能力。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纯粹:单一,不搀杂质的,或单纯的。 本能:人或动物不学就会的性能,如婴儿吃奶,蜜蜂采蜜等。畏畏缩缩:胆小退后,不敢前进。 偷渡者:暗中越境外逃的不法分子。 义无反顾:做合乎正义的事,勇往直前,决不后退。 信念:自己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移的观点。 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 感慨:因有所感触而慨叹。 4. 作者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任天津市文联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神鞭》,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南帆本名张帆,现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为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帆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与感悟》、《冲突的文学》等学术著作。他写作和出版了《文明七巧板》、《星空与植物》、《追问往昔》等多部散文著作。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日历》中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角度、形象化的议论方式。   2. 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课文,感受《蚂蚁》一文中拟人化的手法。 (三)写作能力学会运用简单的议论方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进行议论。 (四)思想教育 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理解作家笔下的“生之机趣”,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师建议     《日历》中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角度、形象化的议论方式是这课文学习的重点,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围绕以下几点来思考。   1. 日历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它本来只是用以表示日子的抽象符号,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同样的意义。如果要使它能够“打动人”,就要使之不再是抽象的,而且对每个人都具有目标 不同的意义和价值。那么我们必须进行怎样有意义的联想?(从“日历”还原为“日子”,而“日子”则是人的每一天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有着十分具体而丰富的内容,每一个人都拥有“当前的每一天”,从这一点去打开思路。)   2. 当“日历”还原为“日子”,就面临一个问题:我们拥有很多日子,但是否每一个日子都是有意义的?“意义”又是如何产生的?是自然存在的,还是人为创造的?(从“今天”去规划“明天”这一点去思考。)   3. 我们拥有很多日子,而且大部分日子都是重复的。怎么使得这些“重复”的日子,能够具有不寻常的意义?(再反过来,从“明天”来回忆“今天”这一点去思考。)     学习《蚂蚁》一文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在常规预习中提示注意要从字里行间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一下,作者到底是在赞扬蚂蚁还是在怜悯蚂蚁?或者是以蚂蚁喻人,表达某种人生感慨?尽可能在课文的语句里找出支持自己看法的依据。   2. 可结合“练习•探究”的四道题,对全文思想内容进行解读。3. 本文虽短,但写得很有层次,且富有情趣。理解了思想内容之后,可品味课文中简洁而隽永的文字表达,看看有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学习借鉴。 四、课文讲解 《日历》     这一篇文章和我们所学过的所有文章都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文章都是记叙或者抒情的,但是读完这一篇,你很难把它归入记叙或者抒情之列。比如开头第一段就不像:“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再如最后一段:“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文章的主题是关于时间、生命的:日历可以使人随时感知生命,叫人思考生命的可贵。全文打动读者的特第一,充满全篇的关于人生、生命的哲理感悟,总体上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特别是这些感悟、态度凝聚为富有智慧的、简洁明快的格言式句子,因而使通篇的文字打动了读者。文章毕竟是语言的艺术,如果没有这些随处可见的智慧明快的格言式语句,这些动人效果是达不到的。这些语句,“词句品味•积累”中几乎都是,如“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第二段里多数都是,如“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第十段以后也多处都是,如“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关于记忆的两段里也有不少,如“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其他各段中也随处可见,如“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第二,用日历这种独特的、新奇的,却又非常形象,与时间、生命、人生紧密相连的形式(作者称之为“生命的页码”)来阐释上述话题,这种形象化的议论方式,就使得文章趣味横生。如果只有第一点,就可能成为枯燥的说教,所以这第二点(构思、取材的巧妙,议论角度的新奇,议论的形象化)是更为重要的。细一点说,用日历可能比较形象具体地给人实实在在的生命的每一天,人生有许许多多日子的切实的感觉,而不是那种比较遥远、空洞的未来的感觉;给人文章篇末所说的随时感知自己生命并思考如何珍惜它的触动和联想。这一点很重要,它切中了当代人存在的比较浮躁、焦虑的心理。 别之处主要在两方面:蚂蚁》     理解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和切入角度是本文学习的难点。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文章不在赞扬蚂蚁,也不是赞扬人,而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表现人的意志、行为的重大词语(重大判断、义无反顾、信念坚定)用来表现蚂蚁这种小动物。其效果有二:一是大词小用,不伦不类,产生一种幽默感:二是使对象的动作更加传神生动。类似的描写(至少类似后一点)还有谨慎地左顾右盼,快乐得就要晕过去等等。此外,这也表现了作者的描写善于抓住事物特点,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比如蚂蚁快速地、径直地爬过桌面,确给人决心已定、义无反顾、信念坚定的感觉;灵活转动的小脑袋和触须,确是左顾右盼的样子;突然见到食物而停下、打圈子、冲上去又退下来等动作,确使人以为它高兴得手舞足蹈,快乐得要晕过去;顶起比它大得多的食物,也确是蹒跚行走的样子。当然,这都需要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它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站在蚂蚁的角度,这当然是真的,因为蚂蚁并不知迈步的幸福顷刻间就可能被比它强大得多的人类毁灭。站在人的角度,前文已述,蚂蚁的幸福是渺小的,甚至是虚无的。所以不能简单地对这个问题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重要的是,这句话使我们感到蚂蚁沉浸在自己认为的货真价实的幸福中,而毫不知道随时可能降临到它头上的危险。正是作者关注到了这种情况,就引出了文中更重要的一句话:“我实在不忍心伸手戳破它的快乐。”这表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这只蚂蚁jié(   )尽全力地扛起了那块饼干屑(   ),在我的眼光下面蹒跚(   )地往回走。它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我实在不忍心伸手chuō(   )破它的快乐。   2.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书桌是一块陌生的大陆。这只孤独的蚂蚁有一点胆怯。它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着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它的小脑袋不停地摇晃,仿佛在认真地嗅着什么,作出某种重大的判断。终于,它下定了决心,义无反顾地对准一个方向前进。 大陆: 重大: 3. 读下面句子,请以“月历”为叙述对象,阐述自己喜欢“月历”的理由。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面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 月历: 4. 下面是惜时对联中的句子,请你将它们组合成四副对联。 ①黑发不知勤学早  ②无情岁月增中减  ③白首方悔读书迟  ④茫原荒夜闻鸡舞  ⑤书山勇上捧晨星  ⑥有味诗书苦后甜  ⑦学海勤游穿夜幕  ⑧文山书海囊萤读 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日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个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暗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就是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dié( )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为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所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的。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情、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xiānɡqiàn (   )进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是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成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成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1)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dié(      )                xiānɡqiàn (    )(     ) (2)“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3)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 (4)文章以“日历”为题,后半部分为什么着重写“记忆”?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5)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说说文章第⑵段中用“笑嘻嘻地等着”形容新的一天的到来有什么好处?  (6)文章第⑹段详细记下“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有何用意?  (7)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试题答案】 1. 竭 xiè  pánshān  戳 2. 大陆:体现蚂蚁的渺小和无助。重大:说明蚂蚁慎重的姿态。 3. 阐明自己喜欢“月历”的理由即可。 4. ①③   ②⑥   ④⑧   ⑤⑦ 5. (1)叠  镶嵌 (2)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3)日历让作者感受到明天的希望;日历让作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日历让作者感知到生命的意义。 (4)作者认为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是黯淡无光的,但是记忆却能使我们从黯淡无光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因为记忆排斥平庸,使人变得独特。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记忆是留在日历上的,但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认真地书写每一天的日历,使自己的人生(日历)丰富、充实。因此,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谈记忆。(5)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日历给人的希望,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6)是我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一天;我由此懂得了日历的意义;懂得了生活中需要努力。 (7)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语言方面:①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冯骥才《日历》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922881293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