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看似乖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课《最后的姿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更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本课的设计,我力求凸显阅读教学“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通过多种读书形式,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以情激情,以情生情,以情导情,知情并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课前谈话。

  2、多媒体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画面,(《无间道伤感曲》配乐)老师深情地配画外音:2008年的那次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大半个中国,许多人在地震中不幸遇难,昔日的教学楼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

  3、大灾无情,大爱无边。在与死神的搏斗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也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孩子们,让我们继续走进那场大地震,再次感受灾难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

  4、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二、潜心会文,体会情感

  (一)、感受情况危急

  过渡:画面中山在颤,地在抖,惨不忍睹,那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了解当时的环境。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用“----”画出有关的语句。

  2.指名读,大屏幕出示句子:

  天空阴沉沉的。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3、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读这些句子,读出你的体会或问题来。

  4、交流,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

  5、除了这些文字,从哪里也能体会到情况的万分危急?谁再读这段话?谁还想读?谁能读出情况的万分危急?

  6、我们不愿触碰那些画面,记忆却已刻骨铭心。(播放地震视频)大灾无情,让我们捧起书,身子坐正,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二)、体会谭千秋的恪尽职守,无私大爱

  过渡:教学楼即将坍塌,在这紧要关头,在这短暂的瞬间,谭千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不倒的丰碑,他最后的姿势将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出示课文插图)

  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用“----”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反复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让你的感动打动同桌。

  3、汇报交流:要求先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再说出你的体会。(以学定教,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句子一: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说。请把你的体会送进句子中再读一读。

  (2)对这句话,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带着你的理解再读。

  (3)孩子们,会读书还能将一句话读成几个字,请小声再读读这句话,哪几个字叩击了你的心扉?(拉,撑,护)从这三个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4)孩子们,此时此刻,在你的眼中,这三个字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

  师引读,生接读:

  师:它是一场殊死的战斗----

  师:它是一次生与死的抉择----

  师:它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

  (5)师总结: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人民这样赞叹--出示句子: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它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齐读。

  过渡:循着坍塌我们走进了惊心动魄的一刻,走进了最后的姿势,2008年5月12日那一天,山崩地裂,家园变色;2008年5月12日那一晚,凄风苦雨,震撼人心。

  继续汇报。

  句子二: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孩子们,会毒蛇湖,也能将一段话读成一个词或一幅画,这句话中的哪个词也让你的心为之一颤?

  (2)放开声音读一读,从中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

  (3)指导朗读:谁还想读一读这句话?谁敢和他比一比?谁还想读?举手的同学一起读。

  (4)你们的朗读也感染了老师,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画面: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谭老师依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谭老师依旧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5)睁开眼睛,把你刚才看到的画面融入朗读中,男女生赛读。、

  (6)面对灾难,面对死神,谭老师在用血肉之躯与之抗衡,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们被深深地震撼了,让我们再一起读。

  (7)此情此景,怎能不震撼着每个人的内心?然而更震撼人心的还有,还有废墟下谭老师的声声鼓励。孩子们,假如你就是谭老师,此时此刻,你会怎样鼓励你的学生?

  (8)那声声鼓励,成了人们记忆深处的绝响,人们这样赞叹----出示句子: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它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齐读。

  句子三: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1)你又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面对危险,谭老师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生命之门,怎能不令人震撼?男女声轮读。

  过渡:面对这一幕,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

  句子四: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1)理解“生死攸关”。

  (2)指导朗读:指名一名生读,其余同学小声伴读。

  (3)渗透写法(侧面描写),分角色朗读。

  (4)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齐读: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它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品味课题,内化情感

  过渡: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里,他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1、齐读课题

  2、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它还表达着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

  句子五: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师引读,生接读

  师: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

  师: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

  师: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

  瞻仰丰碑,升华情感

  面对废墟中惨不忍睹的血肉之躯;面对那钢铁压不弯的脊梁;面对那羽翼下鲜活的生命,谭老师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内涵,让咱们全体起立,共同瞻仰那座不朽的丰碑!齐读: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它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自由表达,抒发情感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我们不愿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对英雄的哀思、钦佩吧!

  板书设计: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走近那位谭千秋老师,共同去感受那定格谭老师生命的——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二、紧扣“最后的姿势”感受人物品质。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并划下来。

  (生交流、课件出示)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深入理解,感受品质

  a: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今天我们就循着课题,围绕这最后的姿势来走近我们的谭千秋老师。

  (1)指名读。

  (2)划一划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里有几个动作。

  拉、撑、护(板书)

  再读(着重注意动词)

  (3)演示理解“撑”

  “拉”和“护”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我们来看看这个“撑”,什么样的姿势叫做“撑”?(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点评)

  在演中评,在评中感受谭千秋老师的品质,在感受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4)比较阅读,感受品质(课件出示):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护住了四个学生。

  为什么不能省略“用自己的身体”?

  (比较体会,感情阅读)

  教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一拉一撑一护,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板书:动作),撑起的是(一片生命的天空),护住的是(四个学生的生命),付出的却是(自己宝贵的生命)。

  (5)再让我们来听听谭老师留给我们最后的声音。(课件出示)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句子朗读训练,读出情况的紧急,读出谭老师的镇静。)

  (6)谭老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给我们留下了这最后的声音、最后的姿势?

  (引导出示环境描写,通过朗读体会环境的危急,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天空阴沉沉的。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的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课件出示,学生朗读)

  这四句话的顺序能不能换一换?(不能,情况越来越危急。)

  你怎么知道情况越来越危急的?(学生根据理解有感情的朗读。)

  (7)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当碎裂的砖块砸下来的时候,(引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当水泥板种种的砸下来的瞬间,(引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当楼房最终塌陷的瞬间,(引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8)教师小结:正是因为谭千秋老师的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以人们深情的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9)补充阅读,加深人物感受。

  其实真实的情况远比我们课文里的要惊险的多,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那个下午发生的那悲壮的一幕。

  (出示补充材料,教师配乐朗读介绍。)

  正当谭老师指挥同学们往操场跑去时,后面的同学喊了一声:“教室里还有几个同学……”听了这句话,谭老师一惊,马上转身,不顾危险再次从三楼返回四楼。在四楼,他看到教室里还有正吓得大哭的刘红丽等四名同学,便连忙对着他们大声说:“不要哭了!快出来跟着我下楼!”然而就在此时,已经摇了约1分钟的大楼中间突然裂开一条长长的缝,楼体裂成两半,逃生路的路断了,谭老师连忙叫学生躲在课桌下。

  由于太惊慌,学生们躲进桌子下面时,竟然将课桌挤翻了。眼见头顶的水泥预制板随着教学楼的震动发出可怕的“嘎嘎”声即将掉在孩子们的头上,谭老师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扶正课桌,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就在此时,楼上的水泥预制板塌了下来了,压在了谭老师身上……

  “不要害怕,一定要冷静,要沉住气等待救援。坚持,只要坚持就有生还的希望!”谭老师鼓励着学生们,但是刘红丽他们发现老师的声音越来越弱了。原来,谭老师的手给水泥板压住了,右手臂被一块水泥板砸得血肉模糊。

  谭老师的血一滴一滴地落在身下学生的脸上,几个学生吓得哭起来:“谭老师,你是不是受伤了啊?”谭老师硬撑着说:“我没事,放心吧!我鼓励你们一定要坚持,我当然就更得坚持了!记住我的话,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啊!不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放弃。”

  刘红丽他们后来才明白,谭老师其实是拼尽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给他们打气。他怕自己真实的状况会吓着学生,让学生更添恐惧,就一直硬撑着,每隔一段时间,便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又一波大的余震发生了,他们再次惊慌地哭喊起来。他们哭喊了一会儿之后,突然发现了异样——谭老师没有再安慰大家,叫大家镇静……

  b、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13日22点12分,当救援人员扒开一层层瓦砾,搬开一块块砖头,抬走一块块水泥板后,终于发现了谭老师,(引读)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现在谭老师的姿势是怎么样的?(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

  质疑:刚才是谭老师的姿势是双手“撑在”课桌上,现在成了“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从这“撑在”到“趴在”,你想到了什么?

  小练笔:从这“撑在”到“趴在”我想到:____________

  (学生练笔,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谭老师的伟大。)

  (3)教师误读,体验感悟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用身体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交流理解为什么要用“死死地护着”?

  (4)这位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是眼含热泪的说这句话的,这热泪中包含着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你就是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你眼含热泪的向身边的人们说:(引读)“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你就是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你热泪盈眶的和我们大家说:(引读)“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也让我们——永生难忘!是啊,怎能忘?不敢忘?

  (5)地震结束了,四个学生获救了,看着已经逝去的谭老师,想到自己的生命是谭老师用他那51岁的宝贵生命换来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出示、引读)“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好一个——(引说)飞身扑!这飞身一扑,(         );这飞身一扑,(           );这飞身一扑(            )。

  让我们和获救的学生一起深情的回忆:(引读)“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6)每当回忆起谭老师,他的同事们总是十分感慨,一位老师这样说:(出示指名读)“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是啊,他把自己生的机会给了学生,用自己的身躯为学生撑起了一片生命的天空。

  (7)四十个小时前,他正为疼爱的女儿梳洗打扮,早早地来到学校上班。三十二个小时前,他正为学生们讲课。三十一个小时前,他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学生。现在,他已经永远离开了人间……你有什么想对谭老师说的吗?

  (小练笔: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8)教师小结,反复赞颂:同学们的一句句话都带着对谭老师的敬佩,带着感动,饱含着深情,姚老师要说的只有八个字: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c、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谭老师从教26年以来,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还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因此他也被同事们誉为“最疼学生的人”。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课件出示,引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理解“最后的姿势”: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就概括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你的心中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谭老师________张开双臂,_________护住学生,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定格为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的话,你觉得这姿势是怎样的姿势?

  让我们再次记住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

  (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大灾有大爱,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三、理解课题,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让我们再次来回顾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出示,指名朗读),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以《最后的姿势》为题吗?

  (反复点题,加强情感)

  2、分组读三次姿势、齐读课题。

  以下部分根据时间调控:

  3、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灾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是其中之一。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来回忆那些熟悉的身影。

  (播放视频《地震中的英雄老师》,并作简单介绍。)

  4、希望同学们永远不要忘了这些可亲可敬的人,课后可以多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事,把他们的故事讲给你们的同学听,讲给你的朋友听,讲给你的家人听,让他们的感动更多的人,让他们在更多人心中种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为更多人的前行增加动力和勇气。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2. 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3.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地震前后的图片(配乐)

  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哭声、喊声,撕心裂肺,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可在天灾面前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        齐读课题。

  过渡: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a、护生的姿势

  1、出示课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

  (2)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3、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指导朗读: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紧要关头,情况之危急,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千钧一发     生死攸关     万分危急  )

  过渡: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5、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过渡: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  舍身救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的笔墨进行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渡: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齐读4——7段)

  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明确:“死死地”。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3、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爱生如子   舍己为人   舍生取义      恪尽职守)

  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齐读这句话。)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在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老师一直没有想的是什么,他自己为什么不跑! )

  生1:因为他觉得全班学生都一个没走,他不能走!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冲出去!

  师:说明了什么?

  生3: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生4:是责任!因为他是一位人民教师!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过渡: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如果说地震中的谭老师是正面描写,那么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这叫什么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更突出体现谭老师光辉形象和高尚的师德,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一起回顾谭老师的行为,如果将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是什么字?(爱   勇    )如果把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定格成最后的姿势,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设计意图:以课文的核心问题引领全文。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主导教学进程。同时,此问题的提出,也是给教师一个“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学,自己走路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总结

  师解说: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五、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临危不乱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舍生取义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一、查字典,先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然后按要求练习。

  1、生死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绘声绘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再写几个表示口才好的四字成语:____ ____ ____

  二、课文重点片段回放。

  天空阴沉沉的。

  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能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1、摘抄地震来临时楼房变化的词语。_______________

  2、“天空阴沉沉的。”这句话是__描写,它的作用是:_______。

  3、文中第三自然段连用5个感叹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

  4、将文中一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第五自然段当中的__、__和__三个动词,可以看出________,这一段从__面直接描写了谭老师的英雄行为。回顾全文,我们通过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从__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6、这段话讲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

  7、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的语句,从相关语句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

  三、小练笔,回顾全文,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用“谭老师,我想对您说……”这一句式来倾诉自己的敬佩之情。(用上排比的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新增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课文以动人的笔触,记叙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特级老师、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刹时,伸开双臂,用本身的身材保卫四论理学生,而本身却献出了名贵生命的动人事迹,显现了他恪尽职守、同心专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淳厚动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为平常而又巨大的老师的歌颂与崇拜之情。全文共12个自然段,定时间次序分为四个部门:第一部门第1自然段,写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和寻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部门第2-7自然段,写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暂时,用本身的身材掩护四个学生的动人颠末;第三部门第8-10自然段,写地震后救济职员、得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部门第11-12自然段,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蜜意歌颂。

  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生死攸关”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说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内涵。

  说学法:

  1.朗读贯穿法。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通过朗读,理解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2.品词析句法。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自主探究法。以“感”和“悟”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

  4.读写结合法。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写话训练,使读写结合,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说课时安排:

  本课共教学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简介5.12汶川大地震以及谭千秋老师的生平,了解课文大意,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章脉络。下面我着重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提挈主线

  1.揭示课题,问:课文写的是谁?板书:谭千秋

  2.问:这“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是文章的文眼,是灵魂句,所以一开始就把它提挈出来,作为贯穿教学的一条主线,使教学一直紧扣主旨,形散而神不散。

  二、细读句子,分层品悟

  (一)感受地震:地动山摇,大难来临

  1.引:谭老师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呢?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句子,交流。有四个句子:①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灾情即将来临,平静中隐伏着不平静,指导读得低沉。②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这是地震刚开始,出人意外,指导学生关注两个感叹号,读得紧张、急促;③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地震越来越强烈,引导学生读好句子;④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地震像巨魔,吞噬一切,可怕之极。

  2.指点:这四句话描写了当时的地震情况,让我们感受到地震突如其来,愈演愈烈,瞬间把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推向死亡的边缘。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语句读一读,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情况,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客观原因。这部分重在让学生关注环境与场景描写,

  重在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害与危急。

  (二)感知言行:恪尽职守,大爱无疆

  1.引:大难来临,生死之际,正在教室里上课的谭老师是怎样守护学生的呢?让学生默读2-7自然段,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语句,想想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作批注。

  2.交流:

  ①言:“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体会谭老师反应灵敏,有丰富的地震经验,懂得如何保护学生,当机立断地指导学生立即疏散。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

  ②行:“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让学生找出句中的三个动词“拉”“撑”“护”和另一个词语“立即”细细品悟。老师补充介绍:谭老师本已和大多数学生向楼下疏散,但当他得知还有四个学生没有离开时,立刻从三楼返回四楼,冲进教室。此时,已经摇了约1分钟的大楼裂成两半,逃生的路断了,谭老师连忙拉学生躲在课桌下。由于太惊慌,学生们躲进桌子下面时,竟然将课桌挤翻了。眼见头顶的水泥板即将掉在孩子们的头上,谭老师就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扶正课桌,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深切感受这一壮举,再说说从谭老师的行动中体会到什么,以此体会谭老师在危难时刻一心为学生着想,舍身救人,很好地履行了一个教师的职责。设问:如果没有谭老师这样保护,这四个学生会怎样?再次体会谭老师用无私的大爱撑起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世界。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这个句子。师相机点拨:这是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学生的姿势。

  3.整体朗读2-7自然段。

  设计意图:课文2-7自然段是重点部分,特别是第4、第6自然段具体生动地刻画了谭老师的言行,折射出谭老师在灾难来临之时本能地保护学生,不但没有只顾自己逃命,还为了保护学生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救人,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无私的大爱。教学过程中重点抓住这两点品读相关语句,特别精读描写谭老师护生姿势的一句,以突出重点。

  (三)感受评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师述:就在谭老师用身体护住学生的时候,楼上的水泥板塌了下来,重重地压在了谭老师身上,谭老师的右臂顿时血肉模糊,鲜血滴到桌子下面,但他还不停地鼓励学生不要害怕,要坚持住……余震不停地在发生,水泥板、烂砖、灰尘一次次地坠落到谭老师的头上、手上、背上,不知什么时候,谭老师停止了呼吸。当第二天晚上救援人员前来营救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什么?引出句子:“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让学生找出和这一句照应的一节,读一读。问:谭老师牺牲时的姿势有改变吗?不同的是什么?是后脑深凹、血肉模糊,但他还“死死地”护着。问: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崇高精神。指导朗读这个句子。

  2.指导学生读第9、第10自然段,品味“飞身”一词,体会谭老师面对危难,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3.点拨:课文引用了三个人的话语,有什么作用吗?体会侧面烘托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引: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是怎样一个人?指导学生关注§11句1和§1,并老师补充介绍相关资料,体会谭老师的爱女儿爱学生爱工作。师再述§11后半部分,再次出示句子:“张开手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问:这“最后的姿势”诠释着什么?引导学生联系§12读,理解诠释着一个老师的爱与责任,一种高尚的师德,所以课文以“最后的姿势”为题,饱含着对谭老师舍己救生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带领学生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

  5.问;谭老师曾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点:他不但言传,更是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懂得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问:因此人们赞颂他什么?引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一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这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样千秋万代永放光芒!(在板书的“千秋”两字上描红)指导齐读,了解最后一节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诠释人名涵义。

  设计意图:课文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部分还写了学生对谭老师的印象,结合第一、第二自然段,多角度地侧面烘托出谭老师丰满、高大的英雄形象,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主观原因。因为谭老师一直是那么爱学生,一直有那样的人生的价值观,所以他在大难之际,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作出了英雄壮举。教学这两部分时紧扣主线,巧妙勾连,以此深化主题,突破难点。

  三、拓展激情,升华情感

  1.介绍:在地震灾难中,谭老师用生命之躯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他那匍匐的姿态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矗立在他生前就读的湖南大学校园里(出示图片,形象感受)。

  2.问:此时,当你站立在“大爱千秋”的丰碑前,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用笔表达,倾吐内心真情。

  3.交流。

  4.布置作业:课后搜集几个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实现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体现阅读与表达的紧密结合。另外让学生搜集相关事例,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最后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

  (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

  (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

  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

  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

  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

  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组读环境描写句子,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

  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营救过程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幕呢?

  (三)评价人物品质

  学生浏览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1.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地震时,眼看……身上。”

  (3)“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2.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留)

  (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师: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说是责任那又因为。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

  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四、升华情感

  师: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在事后有位老师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我该想到》

  1.学生自读文章

  2.齐读文字

  师: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3.学生练笔。

  4.集体交流。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6.最后的姿势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预习设计

  1.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课后第2题: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唤起回忆

  1. 看图片,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2.交流自己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二、在交流和倾听中了解谭千秋

  三、初读课文

  1.模仿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2.速读课文,用“     ”在文中

  学程设计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画出相应的语句。

  四、朗读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朗读词语,解释通过预习已经理解的词语。

  2.学习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分段,概括段意,并体会写作方法。

  1.自主分段,练习概括段意。

  2.结合课文,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抄写词语

  作业设计

  1.高质量地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记住课后2中词语的意思。

  4.完成《一课一练》中的第一到第三题。

  “学 程 导 航” 课 时 教 学 计划

  设计者:包慧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6.最后的姿势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预习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透彻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

  1.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及其概括方法。

  2.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二、学习第一段

  1.自主阅读,感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三、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程设计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 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批注: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四个学生。”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4.学习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段的作用。

  2.分角色学习三个侧面描写。

  五、学习第四段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

  2.理解话语的意思。

  3.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换题,巩固文章的中心。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 完成《一课一练》中的第四题到最后。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4.整理课堂上对文本的批注,优生在此基础上整理好一篇读后感。

  5.学有余力的同学搜集地震中的其他小故事,精读批注,争取获得阅读红苹果的奖励。

  5.12 四川地震资料馆:/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是反映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大地震中真实事件的一篇新课文。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质朴的语言,记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高尚师德。

  对于这样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教什么”、“怎么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让学生知道“谭老师舍身护生”的英雄行径,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赞颂之情。以此作为教学目标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如果仅此而已,不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个内容和思想的话,那么我以为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区别于其它学科教学的特殊意义了。课堂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片段一

  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生:(自读)

  师:这是一处描写地震发生时的灾难场景,你觉得作者有必要将它穿插于“谭老师舍身护生”事情记叙当中吗?

  生:(面带疑惑)

  师:那么我们将这一段省去,再读读前后内容。

  指名读课文相关内容。

  师:感觉怎么样?

  生:地震没那么可怕了!

  生:感觉不到地震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感觉不到人们逃生时间的紧迫。

  生:好像体验不到地震发生时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

  师:其实这就是缺少了环境、场景描写的烘托作用,体现不出当时情形的十万火急,也难衬托出谭老师在危急关头一心为学生着想的无私大爱了。

  完整朗读,感受体会。

  反思:“学贵自得,书忌耳传。”学生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感悟,只有在不断的朗读比较中才能获得。作为一篇语文课文而言,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懂文本,体会情感,还应让学生领悟到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做到习有所获。环境场景烘托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借助具体描写地震灾害发生时地动山摇、房屋坍塌的情境,烘托出当时情形的万分危急及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可敬。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时,为他们搭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平台,通过品重点句段、朗读辨析等形式,帮助学生感悟写法。与此同时,学生也在这品、读、悟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人物的形象感知,为对文本的情感体验铺下坚实的基垫。

  片段二

  师: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生: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从这句话中,谭老师的哪些表现让你深受感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画一画,写一写。

  生自由品读,写批注,交流。

  生:“立即”说明速度很快,也可看出这是谭老师的一种本能反应,当机立断,作为一名老师他将孩子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

  生:“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边说边摆出“双手撑”的姿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撑开一把保护伞,使躲在桌下的学生们能逃过一劫。

  生:“护”,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令人崇敬!

  ……

  反思:语文训练提倡“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就是要从关键词句处反复阅读、揣摩玩味,感悟文本内涵。本片段中,引导学生通过圈画批注等方式深化阅读体验,抓住重点句中的“立即”、“双手撑”、“护”等字词赏析推敲,感知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到文本蕴含的情感:谭老师舍身护生的行为令人崇敬。真正实现以写助读,即古人所谓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片段三

  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老师的话语。

  师:从这三位人物的话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四个学生获救了,可谭老师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谭老师张开双臂,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在场的救援人员永记心头。这一姿势,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生:我仿佛亲身感受到了地震所造成的山崩地裂、家毁人亡;仿佛亲眼目睹了谭老师舍身救人的英勇情形。

  生:谭老师在危险面前,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忠于职守,履行了做人之道,做师之道。

  ……

  生同桌前后自由分角色扮演朗读。

  师:从这三位人物的话语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用一个词概括当时人物的内心感受。

  生:震撼、感动、敬佩。

  生:沉痛、感恩、崇敬。

  生:震惊、感谢、敬重。

  ……

  朗读训练,深化情感。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倾听,乐于交流,善于朗读,在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中深化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围绕三位不同人物代表的话语进行阅读品析、朗读体验,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逐渐变得丰满而鲜活。在反复朗读品味的同时,孩子们的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对谭老师的英雄行径、高尚师德的崇敬赞许之情油然而生。此时,学生有情而发,朗读得深情并茂亦能水到渠成。

  片段四

  师: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想怎样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谭老师呢?

  (出示小练笔):谭老师,我想对您说:                          

  生:谭老师,您那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最后姿势,永远镌刻在世人的心中;您那舍己为生的伟大精神,永远铭记在世人的心中。

  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谭老师,您的死比泰山还重!

  您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诠释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人生价值!

  生:谭老师,您在死亡面前,恪尽职守,誓死护卫学生,您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我们以您为榜样,我们敬佩您!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人虽死,精神永存,千秋万载!谭老师,您一心为学生的高尚师德将代代相传!

  ……

  师:那此时此刻,谭老师在你的眼里,还仅仅只是一位普通的老师吗?他是一位——

  生:英雄!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起大声呼喊出这位英雄的名字——

  生:谭千秋!

  师:牢记他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生命中的——

  生:最后的姿势!

  反思:“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会被点燃激活。鉴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感悟,在课堂结尾部分引领学生迁移模仿文本言语直抒胸臆,既是渗透语文教学中说写的训练,更是对文本情感体验的升华,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情发于言,使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珠联璧合。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人文性是以“语言”这个工具为载体的。在教学实践中,应“寓教于文”,充分利用语文课程内容自身所蕴涵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交融因素,就是要挖掘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提点悟情,拾级而上。铺设基垫,初步体验,渐进深化,情感升华,课堂教学始终扎根语言训练点,为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架设阶梯。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进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以关键词句处为切入点,深究细探,揣摩推敲,这样学生才会真真切切地走进文本,深入人物,引起强烈的共鸣。使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循序渐进,逐步推向深层,最终达成语言训练与体验情感有机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安排了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四篇课文,其中《最后的姿势》主要讲述的是谭千秋老师面对困境勇于承担责任、舍己救人的优秀品质。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千秋老师的敬意,每每读来,热泪盈眶。谭千秋老师那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品质深深感染着每个人。也更让我们懂得这些美德在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

  1、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这位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的姿势。(生齐读课题)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生回答,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师:句中的他指得是谁呢?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名回答)投影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板书:爱与责任)

  二、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4——7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2、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学生交流: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3、学生回答时随即指导朗读。

  4、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4——7小节,画出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并认真做批注。

  a

  投影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此时的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

  投影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5、同学们细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能感受到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学生边读边圈画)

  (板书)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板书)撑:①学生做撑的动作。

  ②“撑”可以换成“放”、“按”这些词吗?

  ③要撑住的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④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⑤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板书)护:这是一般的护吗?(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6、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7、师引读: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投影再次出现)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

  三、学习第三段,侧面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c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们被震撼了,老师们被震撼了,在场的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8——10小节。

  投影呈现三段文字

  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

  设置具体的情境:

  1、你就是当时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抓住“死”与“活”,“张开” 与“身下”。

  2、被谭老师救出的学生这样回忆到……抓住“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扑”。

  3、谭老师的同事满含热泪的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后有没有离开?

  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三句话吧。

  四、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d

  投影呈现:“然而……”

  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

  平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伤害——“然而,……”

  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这样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然而,……”

  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投影呈现:最后的姿势图)

  1、师: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

  2、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和谭老师一样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

  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吧!

  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点名学生读)

  师: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

  投影呈现:——然而,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却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投影呈现)

  四、读写结合

  1、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诉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钦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投影呈现:最后的姿势图)

  2、师朗诵《献给英雄教师谭千秋》。(投影呈现)

  五、总结课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谭千秋老师,永远的记住他那充满爱与责任的——最后的姿势(生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拉、撑、护   爱与责任

  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上课之前,我先放了一张图片,加上背景音乐,这一情景的再现,音乐氛围的渲染,又把同学们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我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看着同学们一声不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我知道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中,我重在让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地震后人们的话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悟,听着他们激动的、深情的读书声,我知道他们被谭老师的精神感动了。再次,抓住文中的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如品味词语时让学生结合地震时的地动山摇,学生的生命岌岌可危,来体会谭老师的镇定自若,舍生忘死的壮举。如学生对“撑”理解不够透彻时,我通过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和相近的词语比一比,再结合上下文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反复揣摩词语的意思,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最后因势利导,整体感受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又设置了“读写结合”这一环节,以“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看着图片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再次感受谭老师的伟大精神。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设计意图:

  第一时间感应到地震发生的谭千秋老师,没有选择只身逃生。他只喊了一句话,就使全班学生的生命转危为安。他只做了一个动作,就让四个学生安然无恙。他的一言喊尽了对学生的真爱。他的一行铸就了他伟大的师魂。

  教学《最后的姿势》,就是要通过解读谭老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他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师德。弘扬正气,接过爱的接力棒,传递爱的精神。

  设计思路:

  读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听沉痛回忆,学习英雄精神;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最后的姿势》。对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新词,指生读,正音。

  谭千秋  洗漱  吱吱  废墟

  震撼    凹陷  感动  诠释

  坍塌    生死攸关

  指导“漱”“凹”的写法。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生读,一生一段,读后正音)

  三、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叙述了在5.12汶川大地震到来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精读悟大爱,精品悟师魂。

  1、学习第一段,以读代讲。

  师:2008年5.12这是个平常的日子。指生读第一自然段。

  2、精读第2至7自然段。品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

  师:然而,这又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下午两点多,一场巨大的灾难猝然而至。紧急关头,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老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第2至7自然段,圈画出描写谭老师言行的语句。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句子旁边批注。

  交流画出的句子。

  语言: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品读“一言”,感受大爱。

  出示描写谭老师语言的句子。

  师:“他意识到情况不妙。”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用原文的话说一说。(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这里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说明了什么?(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地震是谭老师第一时间作出的反应,求生是人的本能,谭老师逃生了吗?他怎么做的?

  “快跑”这是谭老师的命令。一个“快”字包含了他怎样的心情?(生说)他脸上的表情会怎样?(生说)可能伴随怎样的动作?(生说)

  指导读:读这一段(第4自然段),该怎样度?(生说:读出情况的危急,谭老师担忧、焦急的心情。)生自由读练、指生读、评价、再读。

  师:从谭老师的语言,我们想到了他的心情,似乎看到了他的表情,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谭老师心中只有学生)(舍己为人)(对学生的爱)(强烈的责任感)……

  再一起读这一段,感受谭老师的高尚人格。

  细读“一行”,感悟师魂。

  师:情况越来越危急,墙体错位,楼板断裂的“吱吱”声撕扯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此时,谭老师怎么还不快跑呢?(有四个学生没冲出教室)

  出示描写谭老师行动的句子。(指生读)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请学生用符号标出句中的动词。(交流)把“护住”换成“挡住”试试,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生说。

  师生共同解读:“拉”前面用了“立即”两个字,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 “护住”:谭老师的身躯就是学生的避风港。

  提高认识,升华感情:

  师:“拉”“ 撑 ”“护”这一连串的动作迅速完成,谭老师身体中所有的能量在瞬间爆发,这巨大的能量源于什么?(对学生的强烈的无私的爱)

  从谭老师的行动你感受到什么?(舍身救生……)

  指导读描写谭老师行动的句子。

  灾难,是一面镜子。一瞬间照出了人的灵魂。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指导朗读2至7自然段

  师: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谭老师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学生们……他的喊声还响在学生们的耳边,他护住学生的动作就发生在刹那……朗读2至7自然段,再次感悟谭老师高尚的师德。

  3、学习8至12自然段。听沉痛回忆,学习英雄精神。

  师:这一段引用了哪些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你从救援人员、学生、老师的话中,又感受到什么?

  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千万次地问,为英雄讴歌。

  师:千说万说,在同学和老师心中,谭老师是一位 (优秀) 的老师。遇难前,谭老师的讲课内容是什么?(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了吗?(生说)当一个人在危难时刻,舍生取义,一心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我们就说他是一名“英雄”。你觉得谭老师是英雄吗?

  英雄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讲完了他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课,用鲜血书写了伟大的师爱。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身躯的哪一个动作化为永恒!

  师引读最后一段:

  现场的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后代的人们依然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

  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课文用“最后的姿势”作题目,有什么好处?(生说,师升华)

  五、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课前要求搜集有关英雄教师的资料。我们交流一下。

  交流中感受中华魂,激发民族凝聚力。

  总结全文,升华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个最后的姿势!

  六、作业。

  a、读后感受很多,请同学们写在日记中。

  b、继续搜集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自己制作一起专题报告。

  板书:

  张开双臂         英雄不死 

  6最后的姿势 

  护住学生          精神千秋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6、最后的姿势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会认识二类字“坍、攸”;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能够理解“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生字,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新课。

  教学二到七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环境和谭老师的句子。

  (二)、交流环境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1)、天空阴沉沉的。(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有摇晃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来势汹汹)

  2、指导朗读。可以用上抑扬顿挫,重读,轻声,等到方法把自己体会传递给听者。第一句子可以用低沉的声调读出天空的阴沉沉。如:第二个句子的“摇晃”,第三个句子的“厉害,刺耳、腾空而起”;第四个句子的“地动山摇,重重,塌陷”等词可以重读或者轻读来强调。

  3、比较四个句子的程度,用渐强的语调读出变化。

  4、小组轮读。

  (三)、此时谭老师分别都在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当天空阴沉沉时,谭老师正在——

  学生接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指导学习:谭老师上课会是怎么样的,请你快速浏览,结合下文回答。

  生找出: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充满活力。

  教师引导朗读:谭老师讲课是绘声绘色的,请你绘声绘色地读一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讲课是妙语连珠的,指名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上课还是充满活力的,全班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哪些地方看出谭老师的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

  引导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指导朗读。

  教师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八到十自然段。

  (一)、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怎么评价他。快速浏览课文8到10自然段找出大家评价谭老师的话。

  (二)、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认真地细细默读,看看你接收到了哪些信息?

  生交流,师适时总结评价。

  指导朗读:我们不是演员,也许做不到热泪盈眶,但我们是细心的读者,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感动传达出来。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出示2、“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交流体会学生可能会带着怎么的感情回忆,指导朗读。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再次引读,这就是谭老师所说的人生的价值,学生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交流朗读。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又引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十一、十二自然段。

  出示这两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引读: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三、总结全文

  (一)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也来赞颂赞颂他吧!

  (二)出示资料:1、看看网友怎么赞颂他的。2、人们还表达了对他的无限怀念,无比崇

  敬,无比怀念之情,播放音像资料:大爱千秋。3、出示诗歌:《五月的挽歌》

  提升全文: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哪些故事感动了你?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交流。

  我们这些同胞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出示:网上下载的捐款名单,快速浏览,感受大爱无疆。

  总结:因为有爱,有责任,这个世界变得如此温暖,如此美好。让我们时刻记得把爱传递下去。

  四、布置作业:

  (一)、与老师一起总结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二)、用正面描写或者侧面描写写一个片段,水平高的同学可以用上这两种方法写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删繁就简

  一直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删繁就简,直奔主题,突出重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我希望能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学习,去阅读。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我细心地读了文本,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姿势诠释了人性美,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因此我选了“人生的价值”、“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两个支点进行教学。

  支点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全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围着这一支点进行,在让学生读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就说到:“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学生找出: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我引导学生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想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当学生找出句子“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让学生想像之后指导朗读。朗读好了之后我又适时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支点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支点串起了八到十二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找出大家对谭老师的评价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从而又引导学生朗读,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生答:“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从而把整篇文章融为一体。

  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的指导,适时到位的评价。如:环境描写的句子我没有进行繁琐的理解,而是直接进行朗读指导,“天空阴沉沉的”我指导“可以用低沉的声音读出天空的阴沉沉。”“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我在评价中指导“从你的重读中我感觉到了摇晃的程度越来越强了。”“外面的尘埃腾空而起。”“腾空而起”这个词学生一字一顿地重读,并拖长了声音,我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满天的尘土。”……这样的朗读指导干净利索,直接有效。在教中我还注重收集资料对文本进行提升。如: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在课上交流,让学生感受爱无时不在。我还收集了捐款名单,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有爱,灾难不再可怕,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美中不足的是,资料过多,而我又认为这些资料都很有价值,舍不得删了,因此花了很多时间。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老师的敬意。在这节课中,我自己不断地被谭千秋老师的事迹打动着,尤其是孩子们动情的朗读,我看得出,他们的神情庄重严肃,他们的心地纯洁善良,他们的感情真实细腻,面对着这样的老师,无疑对他们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在学习中,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想象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选入结合时代精神,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特点。在去年学习《大江保卫战》时,我就想过,中华民族的抗震救灾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定会选入教材中,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快,当看到这篇文章是《最后的姿势》为题是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想把这节课上好,因为是歌颂我们老师的文章。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做的有好的地方,但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

  在课的导入上,我觉得学生对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发生地震后,我要求学生每天看有关救援的报道,谭老师的事迹有些学生也听说过,于是没有用有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听了郝老师讲的第二课时后,我才觉得,用上图片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

  在课堂上,我抓住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的组织教学,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学生也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但在听了郝老师的课后,经过交流,我发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中只抓“诠释”一词,而没有抓“爱与责任”。于是我认为应该这样设计:要注重了学生的学的指导,首先给学生设下悬念,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对你的爱表现在哪里?那在谭老师身上所表现的“爱和责任”是什么呢?这再去引导学生学习,最后的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仅能明白“诠释”的意思,更能明白谭老师在学生身上体现的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就是这样一位老师,离开了他心爱的女儿和学生时,在坐的学生都被谭老师的精神深深感动,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我让学生结合前面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研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国家,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总的来说,我的课堂是抓住一字(撑)、一词(诠释)、一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没有重点强调“爱与责任”,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对三位人物的侧面描写强调没有,也抓住人物的话让学生理解体会谭老师的精神了,但没有特意强调这就是侧面描写,对习作的指导不够,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深。主要也是由于没有教学用书,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习。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注意。

  以上是我在教学《最后的姿势》这课后的反思与对这课的初浅的认识,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指课题)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王晟读谭千秋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ppt出示自读要求

  a、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b、检查、交流

  1、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共3句,找全后ppt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你怎么分段的?

  c、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a、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说说

  b、交流

  (四)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明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的谭老师。(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谁来说说?后面说的同学不能和前面同学重复。指名说)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把他那最后的姿势铭刻在心里。ppt切换到课文中写最后的姿势的三句话

  (六)作业:

  完成思考题。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师,就让我们为他深深地鞠一个躬。(全体师生鞠躬)那么,谭老师究竟有什么可敬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与谭老师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共同学习,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出示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的可贵品质,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⑴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

  师: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透过这三个叹号,你明白了什么?(读出情况危急)

  ⑶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⑷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文中找出与这一句想照应的句子。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

  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⑸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对谭老师的评价。

  体会侧面烘托的作用,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随机指导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3、补充资料:

  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三、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汶川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全体师生面对可亲可敬的谭老师,庄严地行队礼。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你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办一期手抄报。

  2、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地震,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办一期手抄报,增强抗震救灾及自救的能力。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爱与责任

  英精

  可敬的谭老师                   雄神

  不千

  死秋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5

  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雨花外国语小学  石莉

  接到上课任务,按照教学进度很快定下了《最后的姿势》这课,首先是因为课文内容打动了我,其次是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便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契合本次活动主题。研读教材、查找资料、设计教案、试教指导、修改完善、课堂展示,在反复磨课中,真正让我从教材里走了个来回。我尝试着“转身”,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一、创设情境,寻找教学的最佳基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

  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了解此次地震的危害之深,就不能深刻理解危难时刻谭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高尚师德。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和汶川地震有关的资料,做在《采蜜集》上,可以摘抄、可以剪贴、可以打印……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必将把学生带回到3年多前的那场灾难中。课前交流时,我又启发学生回忆地震当时的情景,再结合预习资料,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有同学从资料上获知伤亡惨重,人数众多;有同学查找到当时的地震影响范围极广,波及到中国的绝大多数省市,甚至包括一些邻国;有同学回忆起当时娱乐节目全部停播,网页全部以黑色为底色,表达人们的哀悼……随着谈话交流的深入,学生已逐渐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此刻,以图片、音乐为背景,由教师的讲述带领大家眼见青山绿水瞬间变为废墟,再展现灾难中的英雄——谭千秋老师和他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自然导入课题,也奠定了本课教学的最佳基调。

  二、整体感知,寻找训练的最佳形式

  作为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预习的功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即是对学生的预习反馈。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是由课题“最后的姿势”切入,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包含课题的句子,即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姿势,再提供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因为关键词句已提示了文章主干,学生概括起来并不困难,这一环节似乎也得到有效落实。但在试教后,李老师提出:“这种方法符合学生通常的阅读姿势吗?作为一篇记叙文的教学,有没有更有效地渗透方法指导的概括主要内容的形式呢?”一语点醒了我,看似简便易行、大家都在采用的方法也许适合老师的教学,但并不适合学生的学习。从根本上说,它并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从记叙文的结构出发,让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这样的方法和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一致的,也符合文体特点,能达到有效训练、迁移运用的目的。

  三、品读语言,寻找阅读的最佳路径

  本文出自一篇新闻稿,选入课文时有所变动,编者将其改成了普通的写人的“文章”,而在行文上它保留了“通俗易懂”、“直达读者”的特点。因此,在试教时,我发现原先设定的中心问题:“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答案显而易见,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预设的“品读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的环节无形中被弱化了,更多地凸现了“写什么”的问题。因此,在二稿修改时,因预测学生能自行完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我将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回合有意省略了,而直接由“怎样写的”切入,即阅读教学的第二个回合“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并借助于反馈了解学生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把握。由于灾难来得很突然,谭千秋不可能像哈尔威船长那样有20分钟的时间,所以文章正面描写人物的文字不多。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灾难性场景中,用一个撼人心魄的姿势来刻画人物,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的话以及同学们的感受来交代后续的事件,交代倒在废墟中的那个英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于是人物形象丰满了。本文与一般写人文章的最大不同是没有办法更多地去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只能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本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四、读写结合,寻找表达的最佳方式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学生学会了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对于“最后的姿势”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以给课题换词的方式,启发学生总结“最后的姿势是一种怎样的姿势?”“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生命的姿势”……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看来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他们的心中,但这样的理解是否深入透彻呢?我又设计了一道读写训练:以“ 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为开头写一段话,后面的内容要具体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姿势。这就考查了学生是否理解文章中心,是否能够正确表达。然后,我以学生较少关注的“ 最后的姿势是恪尽职守的姿势”为开头作了示范,拓宽学生的思路,并恰当选用文中关键词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完成片断写作。再让学生仿造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谓情动而辞发,虽然课堂时间有限,未来得及当堂反馈,但从学生练笔质量来看,都能够围绕中心自由表达,达到了训练目的。

  关注课程目标,有效选择教学内容,所有一线教师仍需不断研究和实践。针对不同的文章,应有不同的教法,我们都要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大爱千秋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950021294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