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

甜生软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

微信扫码分享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精选13篇)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 篇1

  案例:

  一、吟咏古诗,揭题导入

  1、课件出示有关友谊的诗句,生齐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揭题导入:读完诗句,你一定被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生读。)

  二、初次读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合作探究,感悟知音。

  1、链接资料,边读边想

  俞伯牙:晋国上大夫,衣着华贵,羽扇纶巾

  钟子期:楚国的打柴樵夫,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思考、交流:读完资料,你有什么疑问?)

  2、探究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想象、交流。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5)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6)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8)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9)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资料链接,课外拓展

  1、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2、有关交友的典故、名言和成语。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 篇2

  阅读列车

  一、我是小小翻译家。先译带点字,再翻译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二、在广袤的语文世界中我积累了三句交友名言。

  1.                           

  2.                            

  3.                             

  三、课文探幽――填空

  1.俞伯牙和钟子期相传为(    )时代人。关于二人的传说,《   》《      》和《        》中记载。

  2.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        )的知音,是(      )的知音,是(      )的知音。

  3.今人用“高山流水”比喻                           

  4.写部首。乃(   )善(   ) 哉(    ) 兮(   ) 鼓(   )

  伯牙学琴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còu zòu)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diào tiáo)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啊!

  一、填空

  (    )的大海 (    )的涛声 (    )的山林 (    )的景象

  二、理解词语

  一气呵成

  历久弥新:                                  

  心旷神怡:                                  

  三、用×选择正确读音。

  四、选择正确字义,

  举①往上托,往上伸。②举动 ③兴起,起 ④推选,选举。⑤提出 ⑥全

  举目远眺(  ) 举世闻名(   )一举两得(   )

  五、“涛声鸟语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迪?请简单写一写。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 篇3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白雪茫茫虎视眈眈……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课文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想读?

  生2:读课文。

  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一起再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师:真会读书。能够说出字表达的意思。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2: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3: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答: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生: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生:表面的。肤浅的。

  师: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学生自由说)

  师:这样的赞美有没有价值?

  生:钟子期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哦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失望。生2:寂寞。生3 :忧虑。生4:渴望。……

  说;他在心里一定会忍不住发出呼唤。我的知音——

  生:你在哪里?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生1:快乐。生2:激动。:生3:充满希望。生4:欣慰。……

  教师简介资料。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生:我认为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师;是啊,是人生的知音。

  生;他们还是生命的知音。

  师:是啊,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

  :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生:齐读课文前4句。个别朗读。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生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生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生齐读句子:善哉,峨哦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齐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生1:断了他的前程。生2:断了他的心弦。生3:断了他的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生再读最后一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生再一次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 篇4

  课文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想读?

  生2:读课文。

  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一起再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师:真会读书。能够说出字表达的意思。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2: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3: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答: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生: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生:表面的。肤浅的。

  师: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学生自由说)

  师:这样的赞美有没有价值?

  生:钟子期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哦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失望。生2:寂寞。生3:忧虑。生4:渴望。……

  说;他在心里一定会忍不住发出呼唤。我的知音——

  生:你在哪里?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生1:快乐。生2:激动。:生3:充满希望。生4:欣慰。……

  教师简介资料。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生:我认为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师;是啊,是人生的知音。

  生;他们还是生命的知音。

  师:是啊,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

  :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生:齐读课文前4句。个别朗读。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生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生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生齐读句子:善哉,峨哦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齐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生1:断了他的前程。生2:断了他的心弦。生3:断了他的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生再读最后一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生再一次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 篇5

  这次参加“课内比教学”活动,我所执教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不管伯牙如何弹琴,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的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属于中华民族优秀经典诗文。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本课教学目标有三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在备课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本课内容特点,主要设计了“自读自悟—品味交流”的教学方法。具体说来可分为学生的“读”和“悟”,“说”和“写”,老师的“导”、“染”、“补”。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法。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让读贯穿始终。新课导入后,就按照“要求学生读准确、读通顺、读流畅”的目标,确定了五个读的环节:一是教师范读或教读,要求学生注意老师读的停顿和语气;二是学生按照提示自读;三是学生试读,老师指导;四是指名通读全文,老师评价;五是全班配乐齐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又“读”“悟”相结合,先让学生凭借注释读懂课文的内容,接着又采用悟中读,读中悟,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伯牙和子期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真挚友谊,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

  “说” 是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我在本课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和时间。允许学生发表对课文内容个性化的理解。学生会说的老师坚决不说,学生不会说的要引导学生说,尽量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所有的学生都敢畅所欲言,在交流中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当学生对事物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后,往往能写出真知灼见。学完本课后,我想学生在思想上必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是最有话写的时候,于是我设计了“听着这千古绝唱,读着这动人的故事,你感动吗?面对悲痛与绝望的伯牙,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想赞美、鼓励他,也许你还想到了别的,拿起你的笔来写一写吧。”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完全融入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里去。

  “导”是新课程理念下老师教学的主要方法。我在设计本课中始终把启发、引导作为我的课堂角色。把引导学生“品味交流”作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不管学生是读中悟,还是悟中读,我都是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

  比如在落实“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这一教学目标时,我将“绝弦”作为切入点,首先设置了“伯牙为何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找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这一答案。然后又设置“从课文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美以及伯牙、子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比如在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时,我设计了“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他除了用琴声表现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沙沙春雨——然后又设置“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志在白雪,志在春雨,你怎么赞叹?”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伯牙琴技出神如画,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

  “染”就是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激发思想的火花。我在设计本课时选择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效果。比如老师配乐深情的朗读,学生朗读时也配音乐,新课结束时,又让学生在古筝曲《高山流水》中背诵课文。

  “补”就是教学内容的拓展。适当的拓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我在设计本课时涉及了三个方面的拓展,一是新课前拓展,我让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友谊的名言名句,顺便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本课中来。二是在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时,我补充了一些伯牙鼓琴时可能想到的景物,像明月、杨柳、白雪、春雨等,引导学生模仿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三是在体会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时,我补充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那首短歌,配以音乐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最后来说一下板书,我主要围绕伯牙的心情变化来设计:没有知音时—孤独;相遇知音时—欣喜;失去知音时—悲痛,最后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极端方式来悼念逝去的知音。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培养和作能力

  3、情感目标

  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曾经耳闻过。今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通过查字典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

  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

  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复习知识

  二、深入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善”字在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是什么意思?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体会?

  3、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俞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还会有什么样的景色?(鸟语花香。漫天白雪。秋风落叶)

  三、启发学生

  1、如果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你会怎样?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你又会怎样?

  2、俞伯牙为什么独独把钟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3、俞伯牙和钟子期仅仅是在音乐上是知音吗?此时的他们已经成为生活上的知音了,是对人生态度持相同意见的人。这种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

  4、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想一想为什么俞伯牙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

  四、作业

  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并写下来。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 篇7

  一、默写全文。

  二、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师旷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鹊翱翔,坠投。”(古人,以五羊白鹊为“玉音协和,声教昌明”的瑞征)师旷曾为晋平公奏“清徽”,一奏,“有玄鹤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领而鸣,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云从西北方起,风雨骤至,“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

  1、翻译全文。

  2、描写师旷技艺精湛的句子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答案:

  一、(略)

  二、

  1、师旷曾经为晋平公奏“清徽”,当他用奇妙的指法拨出第一串音响时,便见有2 只玄鹤从南方冉冉飞来。当他继续弹奏时,玄鹤的鸣叫声和琴声融为一体,在天际久久回荡。师旷又为晋平公弹奏“清角”,当一串玄妙的音乐从师旷手指流出,人们就见西北方向,晴朗的天空徒然滚起乌黑的浓云。当第二串音响飘离殿堂时,便有狂风暴雨应声而至。当第三串音响骤起,但见尖厉的狂风呼啸着,掀翻了宫廷的房瓦,撕碎了室内的一幅幅帷幔,各种祭祀的重器纷纷震破,屋上的瓦坠落一地。

  2、(略)

  相关资料:

  师旷,名旷,字子野,晋国主乐大师( 今山西洪洞) 人。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晋悼。平年间。师旷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又称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是当时著名的大音乐家,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 篇8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开火车读,齐读。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呢?请打开书。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一样吗?(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古文,首先要求读通读顺,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课文。(出示幻灯,标注课文朗读停顿提示)老师这里标注了古文朗读停顿的标示,请用笔画在书中,再朗读课文,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师随机称赞指导:这位同学读得多好哇,我也发现,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也做着口型,心里与这位同学一起读着,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再请第二位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就读得更用心了。)

  3.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如:峨峨兮 / 若 / 泰山, 洋洋兮 / 若 / 江河, 伯牙谓 / 世 / 再无知音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一)学生自主理解内容

  1.师:我们读了几遍课文,知道了课文有几位主人公?(板书:伯牙钟子期)幻灯示两人简单资料,学生自己读。

  2、师:我们学习古文,想要理解内容,可以用什么方法学习?(预设:联系上下文;借助书中的注释;查看参考资料)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先理解古文内容。想一想,从哪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自学后汇报。

  (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善于弹琴,钟子期很善于听。(重点理解“善”)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预设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预设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二)教师指导重点理解句子

  1.幻灯示句子: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你从什么课文地方看出“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在书中画下来。

  2、师:我看同学们都画得是这两句,谁来读读其中的第一句。示幻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谁能读读第一句,你从这句话中,如何能体会到“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再指名读句子。

  3、师:有那么多的高山,为什么钟子期只说“俄俄兮若泰山”呢?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前面的两个“善”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是——“善于”、“擅长”的意思,那么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再次引导朗读句子。

  4、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指名读,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激发学生抒发独特的感受)  生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板书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1)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2)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3)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 、忧虑。生4、渴望。……)

  (4)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6)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3、感悟“破琴绝弦”内容

  过渡:(激情叙述)伯牙和子期弹琴畅吟,相知相惜,结为兄度。他们相约,在第二年的八月十五再到江边相聚,再弹琴畅吟。当第二年八月十五时,伯牙带着他心爱的瑶琴,乘着一叶扁舟,乘兴而来的时候,(声音低沉)却不见子期的影子,四处打听,才知道,子期却因故不幸去世。此时,伯牙是什么心情?(悲痛万分)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钟子期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听了这些,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再指名读句子)

  面对着子期的一座孤坟,伯牙做出了怎样的举动?(破琴绝弦)生再读这句话。

  伯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4.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破琴绝弦”,难道碎的只是琴,断的只是弦吗?(预设答案:1、他的心也碎了。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峨峨兮若泰山。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出示幻灯片)拓展课文,师:当伯牙志在——。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5、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练笔。

  如果你是伯牙,面对着钟子期的孤坟,你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

  学生写完后汇报。再读课文句子。

  6、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五、积累背诵,深悟知音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道是“无琴”却“有情”(板书)

  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子期已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流传于高山流水之间!

  《高山流水》的原曲据说已经失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2、作业:课外收集积累。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钟子期

  知      音

  无琴      有情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 篇9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25课,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难点是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古文引路,揭示课题→初读感知,体会韵味→深入探究,理解课文→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下面我重点说一说重点部分的学习:

  深入探究,理解课文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地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我主要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1、以自读自悟为主要方法,理解课文意思,然后重点指导理解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为了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一句,请学生想象说话:这么善弹的伯牙还会想弹出些什么来呢?子期听得懂吗?请你想一想学填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指名说一说,然后再写下来(《作业本》4)交流纠正读一读

  从而理解何谓“知音”

  3、理解知音难得以及伯牙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

  补充材料呈现伯牙与子期刚刚相识的的经过,了解他们成为如此默契的知音其实才刚刚认识!说一说伯牙此时什么样的心情?

  4、理解伯牙对知音的不舍与深情:

  学生刚刚体会到伯牙得到知音时的激动与兴奋,马上转入失去知音的痛苦,请学生再次想象说一说:悲痛欲绝的伯牙泪流满面,双膝跪在子期的坟前,又一次弹起了《高山流水》,但此时,伯牙心中想的已不再是高山流水了,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

  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感悟真情,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 篇10

  一、引入

  师:对于关系最好的朋友,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

  生:知音。

  生:密友。

  生:亲密无间。

  生:心有灵犀。

  师:你们的知识面很宽。有一个词我不理解,两个最好的朋友应当是“知心”,彼此知道对方的心灵,可为什么不称“知心”而叫“知音”呢?有没有谁知道“知音”这个词的来历?如果知道,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生:古时候,有个叫伯牙的人,特别会弹琴。有一天,他在深山里正弹得入迷,忽然来了一个樵夫,他说,弹得真好呀!我好像看见了高高的山峰。伯牙又弹了一曲,樵夫赞叹道:好哇,我好像看到了浩大的海洋。这个樵夫叫做钟子期。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伯牙对别人说,这个世界上他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挑断了自己的琴弦,摔破了那把琴,一辈子再也没有弹过琴了。

  师:非常不错,我们给他一点掌声。如果让你刚才讲的这个故事取个标题,你觉得取什么好?

  生:《伯牙绝弦》。

  师:呵呵,就用了课文的标题,是吗?难道只能用这个标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就叫《知音的故事》

  生:《知音的来历》

  生:《伯牙与钟子期》

  师:都很好,可见答案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其实,“知音”这个词到现今已有快三千年的历史了。刚才,这位同学用今天的话讲述了这个故事,你们想不起知道将近三千前的古人是怎样记载这个故事的?

  生(齐):想。

  二、自读

  师:我数了一下,如果不计标点的话,这个关于知音的故事,我们的先祖只用了77个字就记下了,并且记得极为生动而曲折。这里面一定藏着很多很多的奥秘,一定有许多表达的密码。让我们一起来探秘。

  请大家翻开书,每人先将文章自读一遍。我提两个要求:第一,用小三角形标记难读的字词;第二,对照注释,用小圈圈标记难以理解的字词。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多媒体展示)

  弦(xian)哉(zai)  峨(e) 兮(xi) 曰(yue)

  三、导读

  师:我们一起看看课文的标题,叫《伯牙绝弦》。这里,“绝”是什么意思?

  生:断绝。

  师:对,“绝”就是“断”,绝断绝断,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一个字的意思总有它最原始的意义,就像每条河都有它的源头一样。“绝”的最初意思就是“断”。到今天,一些成语中也有这个“绝”字,比如说:恩断义绝中的“绝”,“断子绝孙”中的“绝”,都是什么意思?

  生:断。

  师:很好。学习文言,就是学习最初的文字,就是到文字的源头那里去看看。现在,我想问你们一个常识性问题。凭你的经验,你说是坐在舞台上弹琴更难,还是坐在台下听琴更难?弹琴可以成为一门特长,听琴可不可能成为一门特长?

  生:我觉得听琴更难。因为,听琴的时候,要能理解琴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听琴者更难,因为听琴者需要对琴技、琴声非常熟悉。

  师:(微笑)都觉得听琴更难呀?今天学校招特长生的时候,弹琴可以成为特长,听琴可以吗?

  生:我认为还是弹琴的更难,因为弹奏好一首曲子,需要长时间练习。

  生:弹琴不容易,弹一支曲子的时候,他要通过小小的指尖将自己的心声完美地表现出来。

  生:我还是认为善听者更难,因为善听者需要很好的感受能力,才能听出琴音里的意境。

  师:其实,弹琴与听琴都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们一起看看课文开头如何写的?

  齐读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读)

  师:这就是近三千前古人所写的文字,经过了这么长的岁月,我们今天还能懂吗?(能懂)知道为什么吗?这是因为,在文言中,有些字的意义,几千年不变,像这个句子中的“琴”“听”,还有“伯牙”与“钟子期”这样的人名;还有些字,意义跟今天的差不多,比如“善”,可以解释为什么?(善于,擅长。注意:擅长的 “擅”是如何写的。)假如文言中全是这样两类字,那我们读文言的感觉与读今天的话没有多大区别。问题是,还有些字的意义,古今差异很大。这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所要重点关注的。比如这个“鼓”,是什么意思?(弹),今天说“鼓”呢?(打鼓或是另外一种乐器)。

  故事打头一句就说“伯牙善鼓”与“钟子期善听”。注意,在这里,“善鼓”与“善听”是平起平坐的。从后面的文字看,文章是怎样写伯牙“善鼓”与钟子期“善听”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下面的文字。

  (学生分角色朗读)

  男: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女: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全班男同学与女同学分角色读,交换角色读)

  师:刚才我们说了,学习的重点是那些古今意义变化较大的字词?现在,如果你是小老师,要给同学们提醒学习重点的话,你会提醒哪些地方?

  生:“志在高山”中的“志”,这里是“想”的意思,今天是“志向”。

  师:有个词语叫“意志”,“意”就是“志”。“志在高山”相当于“意在高山”,就是心理想着高山。

  生:“哉”与“兮”都是文言里的语气词,今天都不用了。

  师:今天有哪些相应的语气词?

  生:啊,呀,哇噻!

  生:我提醒大家“峨峨”是“高”的意思。

  师:峨可以组词为“巍峨”,巍与峨都是“高”的意思。

  生:我提醒大家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是“峨峨兮若泰山”,“兮”与“峨峨”连在一起,而不是“兮若泰山”。

  师:真是好老师,这个提醒相当重要。

  生:我提醒“若”是“好像”的意思。

  师:有个成语叫“若无其事”,那个“若”是什么意思?

  生:也是好像的意思。

  师:“洋洋”这个词,你们没有提醒。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生:宽广。

  生:浩荡。

  师:“浩荡”更好。

  师:我发现一个秘密:这几句都在写钟子期“善听”,好像并没有写伯牙“善鼓”呀?这是为什么?

  生:实际上也写了伯牙“善鼓”,因为,钟子期总说“善哉”!

  师:呵呵,“善哉”是什么意思?(就是“好啊”)真、善、美,古人将“善”看成最好的标准,叫“止于至善”。你们看电视剧《西游记》里,谁最喜欢念“善哉,善哉”呀?

  生:唐僧。

  师:如果不是伯牙弹得好,钟子期就不会发出“善哉”的赞叹。这是哪个角度的描写?

  生:侧面描写。

  生:还有,伯牙想到高山,想到流水的时候,就能用琴声来表达,这当然是“善鼓”。

  师:很好。但我们看起来,这里的侧重点依然是在表现子期“善听”。其实,如果联系上下文,你会发现,这也是有原因的。为什么要侧重写“善听”?

  生:越是写出钟子期“善听”,越是体现他是真正的“知音”。这样写,就会后面写到的“绝弦”举动,作了铺垫。

  师:你太厉害了!我非常认同你的观点。不过,伯牙真是如此“善鼓”,钟子期真是如此“善听”吗?我想问:他们是不是只有在弹奏高山、流水这些曲子的时候才能这样心意相通呢?

  生:不是。

  师:请你在文中找找证据。(指一名未举手的学生)

  生:(稍等)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对。但这里还是藏着问题。请你们讨论:前面都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这里却说“伯牙所念”。我想将“念”改成“志”,行不行?说说理由。

  生:不好。伯牙弹琴弹得特别好,一点点念头,一点点想法,都能表达。而这一点点念头,居然都被钟子期感受到了。这更能体现他们是“知音”。

  生:“念”是名词,它表达的是伯牙弹琴时所想到的东西;“志”是动词,是伯牙一边弹奏一边想着。

  师:你的分析有道理,但“念”在这里,不是名词。

  生:“志”好像是一个曲子的主题,而“念”没有那样明确,一个念头,一点念想都可能。子期就像在伯牙肚子里,什么“念”都晓得,都理解。

  师:“念”写出了“善鼓”与“善听”的境界。以前,有个同学默写课文时,漏了这个句子中的“必”字,你觉得会有影响吗?

  生:有影响。“必”是“必然”“必定”的意思。

  生:“必然”说明没有一次意外,伯牙在琴声里表达的,都能被子期理解。

  师:理解百分百。是吗?我们一起再次齐读这两句,思考:你发现,钟子期的话有什么特点?

  (生齐读)

  生:我发现,钟子期的话里都用了“善哉”这个感叹词。

  生:钟子期的话都用了“兮”这个语气词。

  生:钟子期的话里都有一个像“峨峨”“洋洋”这个的重叠词。

  生:钟子期的话是对仗着写的。长短一样,句式差不多。

  师:对。刚才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试试自己的创意力与表达力。仿照“志在高山”这样的句子,来造句。

  (多媒体演示)

  志在春风,钟子期曰:“——————————”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生跃跃欲试)

  生:志在春风,柔柔兮若轻抚。

  生:志在春风,徐徐兮若微风。

  生:志在春风,柔柔兮若母爱。

  生:志在明月,朗朗兮若玉盘。

  生:志在明月,皎皎兮若玉璧。

  师:同学们的创造力相当强!我想问,如果文章只写到这里,那题目能叫“伯牙绝弦”吗?生:不能。根本还没有写到“绝弦”的事儿。

  师:如果不叫“伯牙绝弦”那可以叫什么呢?

  生:《伯牙觅知音》。

  师:呵呵,钟子期就在他面前,要“觅”吗?

  生:《伯牙遇知音》。

  生:《伯牙巧遇知音》

  师:是啊,要是这一对知音永远这样琴瑟和谐就好了。然而,生命总是有限度的,子期死了。你想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悲痛。

  师:不是悲痛,而是极其悲痛。

  指名读最后一句:“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师:“死”字该怎样念?

  生:低沉,饱含悲伤。

  师:(齐读)体会“死”字如何读。

  师:这里有个“谓”,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师:“谓”的古今差异很大,在古代它是“对……说”的意思。

  师:请圈出句子的“知音”。如果我再问你,“知音”的字面意思是什么?能回答我吗?

  生:就是懂得音乐,懂得琴声。

  师:懂得琴声就是懂得心声。

  师:看看“破琴绝弦”这一句。今天我们说“破琴”是指破烂的琴,这里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这里的“破”是个动词。摔破。

  师:很好。能想象当摔琴的情形吗?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眼里一定噙着泪水。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心量一定很舍不得。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他一定有悲伤的叹息。

  师:伯牙那么卓越的一个琴师,照理说,一个琴师爱他的琴,就是将军爱他的马一样呀。为什么他舍得让它的弦断掉?你怎样评价“伯牙绝琴”的举动?

  生: 世上只有钟子期是他的知音,知音死了,他的弹琴再也意义。因为摔烂它,挑断它。

  生:他弹的曲子无人能欣赏,留着琴没有用。

  生:他跟钟子期那么知心,现在钟子期死了,伯子看着它伤心,不如摔了。

  师:你们的理解都很深,观点却都差不多。

  生:我觉得伯牙没必要摔琴,他应当在子期死的时候,跟他再弹一曲,然后将琴与子期一起埋葬。

  生:我觉得伯式可以借这把琴来表达他对钟子期的思念。

  师:你们都非常懂得感情。真不错!

  四、拓展

  师:文言文,最初没有标点,也不分段的。我们今天学的《伯牙绝弦》,只有一段文字。(多媒体展示)现在,如果让你来按“回车键”给这些文字分段,哪些地方该敲“回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善听”之后要分开。这里是“总写”。“必得之”之后要分开,这里具体写了伯牙子与钟子期如何心灵相通的。最后,是故事的结局。

  师:理解得非常好。相信大家都会认同这个思路。

  (生点头)

  师:伯牙鼓琴时所想的是高山,是流水,所以高山流水后来亦指知音。伯牙是几千年前的古人,怎样评价他的这种心理?如果换上是一个现代人,一个现代城市人,你说,他可能会“志”在哪里?

  生:可能会志在别墅。

  生:可能会志在美女。

  师:呵呵,你们由此能引发怎样的感想。这个留待课后去思考。 现在,我想让大家做一回“钟子期”。我们一起欣赏一段曲子,看你听了这个曲子之后,能想到哪些场景?

  多媒体播放二胡独奏《赛马》。

  生:我想起过年时那种欢快的氛围,一群人在那里载歌载舞。

  生:我想到了竞争,想到了划龙舟,敲锣鼓。

  生:我想到的舞龙灯热闹而欢快的场景。

  生:我想到了草原,想到蒙古包,想到马儿的奔跑。

  生:我想到了奔跑的马,他们在竞赛,一会又在休息,准备下一轮冲锋。

  师:你告诉我,此前是否听过这支曲子?

  生:(摇头)没有。

  师:(笑)一定,肯定以及确定?

  生:肯定。

  师:那你是了不起的“钟子期”

  五、背诵。

  结合板书背诵课文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 篇11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伯牙绝弦》教材解读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 篇1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第二十五课《伯牙绝弦》。

  二、教学理念

  1.“诗化心灵”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净化美化学生心灵的过程。在教学中,确立“以读为主线”的思想。学生口念成诵,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2.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教学中,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多角度互动对话。在对话中,学生进入文本,触动心灵,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情感。

  3.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任何一次“技能”的训练,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词的精妙与意蕴,关注语文的“人文性””;学生同时积累了语言,在大脑中构建优美语言的图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和方法:

  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4.教学资源:教师网络下载,自制课件;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使用。

  5.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师操作,通过投影仪演示。

  四、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发誓再不鼓琴。古文以简练流畅的文风诠释了“境由心造,琴为心声;云烟万里,知音难求”的千古主题。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文字比较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学生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的意思。

  教学时,重点抓住相知时所喜,相别时所哀,来体会知音情谊。

  教学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

  五、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再次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学生因为有了古诗词的基础,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方法已有接触和了解,因此在理解、诵读等方面并不会感到困难。

  六、教学策略及教法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七、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抓住文言文艺术特点,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中,通过丰富视觉、刺激听觉、提供资料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把握文言文内涵。

  序号

  媒体要点

  媒体类型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媒体

  来源

  1

  音频,文本,图片

  候课

  自动播放

  下载

  修改

  合成

  自制

  2

  主界面

  文本,图片

  预设教学环节

  点击播放

  3

  呈现课文

  文本,图片

  感知课文,指导朗读

  播放,阅读,交流,

  4

  呈现句子

  文本,图片

  区分词意,疏通句意

  播放,辨析,明确,

  5

  创设情景

  文本,图片,音频

  引发想象,积累语言

  播放,欣赏,表达

  6

  拓展(一)

  文本,图片,音频

  拓展延伸,感悟主旨

  播放,朗读

  7

  拓展(二)

  文本,图片

  拓展延伸,感悟主旨

  播放,朗读

  8

  名曲欣赏

  音频,图片,文本

  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播放,欣赏,背诵

  9

  音频,图片

  结课

  播放

  八、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多媒体应用分析

  候课,交流初读文言文的感受【课件第1页】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件第2页,主界面】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课件第3页】

  1.生汇报预习读课文的情况

  2.师带读,指导如何隔词断句,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返回主界面】

  1.理解文章题目的意思?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绝弦”?你对“绝弦”有了哪些新认识?

  四、初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1.读懂古文【课件第4页】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

  2.【返回主界面】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课件第5页】学生想象。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感情诵读2──4句。(二)相遇之喜

  1.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离世之悲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课件第6页】

  1.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2.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返回主界面】。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两首诗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学生读【课件第7-8页】

  2.【返回主界面】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六、回味绝弦【课件第9页】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学生欣赏

  2.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试着背诵。

  七、布置作业

  导语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能够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教师确定新课教学的切入点。

  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抓住文眼“绝弦”展开教学,了解文言大意。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引导学生读懂古文。学生区分、辨析文言文词意,更好地理解原文。

  通过品析伯牙抚琴时子期的善听的描写,巧妙地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挖掘。围绕重点内容,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举一反三, 培养了语文素养,丰富了语感,积累了词汇。

  本环节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知相惜生动地再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两人的真挚情谊。

  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

  【课件第一页】呈现轻柔的古典音乐、古典情怀的画面、感染学生的上课情绪。

  【课件第二页】将学生迅速引入情境,为学习古文做好铺垫。

  【课件第三页】媒体演示教材,将古文语言语境化,直观、快捷地导入课文。

  【课件第四页】多媒体突出重点词句‘便于学生观察辨析,正确掌握句意。

  【课件第5页】情景、意境是言语活动的心里需求和动机。展示多幅风光图,精美的图片和音乐渲染,创设情景,增强学生对语言实践的兴趣和积极性。

  【课件第6页】课件演示,快捷,简便,并且一目了然。

  【课件第7-8页】音乐渲染,创设情景,

  【课件第9页】创设了一个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增添课堂的诗情画意。

  九、板书设计

  ※※※※※※※※※※※※※※※※※※

  ※           伯牙绝弦             ※

  ※            知  音              ※

  ※※※※※※※※※※※※※※※※※※

  板书少而精,提炼了文本的基本要义,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十、练习设计

  课后作业与教学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衔接性;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积累语言精华;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知音。

  练习:

  1 收集体现知音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 课外阅读:林非《话说知音》

  十一、教学过程流程图

  (附后)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 篇13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质疑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1)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2)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诗句?

  (二)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志”,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1)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2)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4)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一)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伯牙痛失知音。

  (三)纵情朗读。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一)提领一顿。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二)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附: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师:谁知道我来自哪所学校,猜不出来,得观察。

  听到六一班,我感到亲切,知道为什么?这得靠猜。

  听音乐放松放松。

  你听到什么?

  生:山林中的蝉鸣,瀑布飞流,古色古香的古筝弹奏

  师:再听一段。听到什么感觉。

  生:很悲哀的感觉

  生:凄凉悲哀的感觉

  师:名字叫《流浪者之歌》,结合这个名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拿着打狗棍在街上走……

  师:再听一段(高山流水)

  听到什么?

  生:听到一个人在竹林里弹琴。突然风吹起来了

  生:海浪拍击沙滩的声音

  师:我们要真正理解有些难为大家。这种用古琴演奏的成为高雅之乐。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    ②认为,以为    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

  生:(齐读)

  师: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范读,全场掌声)

  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提醒可借助注释)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着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生:真美妙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齐答)善哉!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入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生:(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生:(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是的,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笑)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生:(朗读,掌声)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

  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

  生:(齐答: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找一个字,那就是——

  生:想。

  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就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它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你可了不起了!你叫——王天宇,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天宇的智慧。

  生:钟子期不仅听出了伯牙的琴声,还听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全场掌声)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生:(齐读)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齐答)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

  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

  生:(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该怎么说?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全场掌声)

  师:真妙啊!“知我所志,明我所念”,多会说话啊,我看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哪!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幸事,吾不再孤也!(全场笑声、掌声)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齐答)知音。

  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回应!

  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逐字显示)

  子期死,

  生:(朗读)

  生:(朗读,一字一顿)

  生:(朗读,缓慢,有悲戚)

  师:(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生:(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生:(再次齐读)

  四、千古传唱怀知音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地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出示)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一齐读!

  生:(齐读全文)

  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

  生:(集体激情背诵)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齐答)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齐答)知音!

  板书:                伯牙绝弦

  志

  知音      念

  心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957841295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