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京洛风流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微信扫码分享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通用15篇)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篇1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4-5自然段。

  2.通读全文,明白学与问的密切联系,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3.领悟“例举典型事例表达观点”的写作方法。

  【预习反馈】

  1.参加全班交流:沈括人物资料(可以相互补充)

  2.先小组内背诵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句,并交流诗意。

  【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4-5自然段。完成:

  ⑴         时期的沈括是个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

  ⑵作者用沈括的事例进一步说明什么道理?

  ⑶联系书后第2题,说说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纵览全文,我们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第一、三、五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你还能讲出类似的一些小故事吗?

  【当堂检测】

  1.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学与问的关系是:                             ,只有            ,           ,才能              。作者例举哥白尼的事例说明                                              ,例举沈括的事例说明                                                 。

  2.做学问离不开“学”和“问”,除此之外,你觉得还需要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

  【知识积累】

  1.哥白尼创立了“                    ”。沈括是北宋科学家,创作了科学巨著《            》。西方人称他“                   ”。            

  2.摘记并背诵两句启示我们要勤学好问的格言警句。

  ①                                                                                                                           

  ②                                                                                                                              

  【我的收获】

  【课后作业】

  1.

  仿写句子: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

  问

  ”

  常常是

  常常是

  。

  2.

  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并完成练习。

  ⑴摘记这一段的中心句:

  。它在全文中起到了

  的作用。

  ⑵“妈妈的回答没能揭开沈括的疑团,他

  仍然

  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你从

  “仍然”

  一词体

  会到

  ⑶文中《大林寺桃花》的后两句是

  ⑷读了这段话,你觉得沈括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18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疑团殿堂日新月异好奇强健探求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理解“不懈追求”。

  (3)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18学与问

  勤学问思结合养成习惯

  好问

  教学后记: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篇3

  教材分析:

  此文出自六年级(上)册,是一篇阐明事理的课文。

  这篇课文提出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求得真知的观点,举出了中外著名科学家勤学好问、问思结合的事例来加以证明,给我们以深刻启发。

  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出观点。这一自然段有如高屋建瓴,树起了全文的中心。第二至四自然段论证观点。这一部分是全文主体:举例证明成功是从问开始的,世界千变万化必须“问”,而且要以“能者为师”,接着又举例证明问思结合。第五自然段作出结论。这一段对应开头观点、中间论证的结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提观点——做论证——下结论,结构上符合一般阐明事理文章的特点,同时例证充分,说理有据,更添说服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中诗句的意思。  

  3.学会收集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懂得与同学交流。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设计理念及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指出: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论述方法。从整体入手,是阅读的一般规律。在揭题时,就要让学生阅读全文,抓住中心,知道作者在文章中说明的道理。然后,采用直奔中心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感悟”的能力。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总结拓展,实践升华。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今天我们又要学一篇说理文,齐读《学与问》。

  二、整体感知,亮出观点。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触摸作者的思想脉搏。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板书:哥白尼 沈括)

  同学们轻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亮出了怎样的观点?

  这段话作者把“问”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

  三、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1.是啊!“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出示句子,齐读,读出重要性。)相信同学们学了哥白尼的事例后一定会更明白“问”为什么这么重要。

  2.请同学们阅读了哥白尼的资料(出示) ,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

  (指名学生简介哥白尼)

  3.哥白尼真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思考。

  4.指名回答:你从这一节中知道了什么?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

  6.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说一说)

  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7.这么多名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问,看来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让我们牢牢记住这句话好吗?再次出示齐读。

  8.名人好问的故事让我想起这样两句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

  (出示,指名读,齐读)。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过渡: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课文第三节前四句话)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指名学生说)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两句名言:

  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这两句名言就是告诉我们要不问年龄,不看地位,以能者为师。把这几句话说给自己听好吗?

  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指名说,齐说。(说时把“你”改成“我”)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1.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不过有时问题不能完全靠别人来解答,因为别人也有不知道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3.北宋科学家沈括小时侯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a.指名回答

  b.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沈括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现学现问。

  4.(学生质疑) 相机出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_____的《      》。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齐读总起句: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六、总结全文,理性升华。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最后一段。

  指名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因此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怪不得作者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习惯)

  指名读好这句话,突出强健有力。指导朗读,齐读。

  b.能够自由地翱翔知识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奥秘你会感到怎样?(高兴、自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指名读,齐读。

  3.总结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4.最后老师要送给大家一首小诗

  问到底

  (陶行知)

  天地是个闷葫芦,

  闷葫芦里有妙理。

  你若不问你怕它,

  它一被问它怕你。

  你若愿意问问看,

  一问直须问到底。

  指名读,齐读。

  5.送三张电子书签。名言指读,谁读送给谁。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2.写话练习:古时候有一户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你该如何帮助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友情提示: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及自己搜集的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名言等写劝说的话。)

  板书设计 :

  23. 学与问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说理文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篇4

  教学建议

  1.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教师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讲故事的口吻,简要、生动地讲述哥白尼小时侯的故事,进而揭示课题“学与问”,再以“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发问,这样既揭示了课题,又提出了课文的重点和学习的要点。

  (2)让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自读全文,结合自学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读顺句子,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学与问”之间的联系。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时要注意:“缤”是前鼻音,“瞬”是翘舌音。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新词的意思。

  (3)逐段让学生朗读课文。着重检查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了,要提示学生注意长句中的停顿,如:“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精读感悟。

  第一个“说”的活动,学习内容为第一、二自然段。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理清文章的思路: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连成一段话说一说。学生对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后,进入第一、二自然段学习。学习这两个自然段,仍以“说”的训练为主。让学生自读这两段课文后,以科学家哥白尼为例说一说“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体会好奇的“问”是成功的铺路石的道理。

  第二个引读活动。学习内容为第三自然段。

  师: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世界?生:五彩缤纷的世界。

  师:这个世界又怎样?生:(略)小学生呢?有了问题可以怎样?又可以怎样?只要怎样?不管怎样?都可以?……都应该……古人说……

  再让学生同桌相互引读,选一组同学引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学生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必须随时随地拜能者为师。

  第三个讲故事活动。(学习内容为第四自然段)

  我们有问题要请教被人,拜能者为师。我们还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结合起来,请准备把沈括的饿故事讲给大家听。从故事复述中让学生领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义及形成这一现象的饿原因。沈括又是怎样解开疑团的?(提出问题—请教好学—放在心上—亲临现场)这样把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学习。

  3.写字指导

  主要指导写好左右结构的字,这些字虽然都是左窄右宽,但左右部件所占比例有不同,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准确把握。

  4.实践活动

  可开展搜集有关中外名人勤学好问小故事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前作些准备。也可以搜集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摘自《语文教学参考》

  沈括的趣闻轶事

  沈括处处精细观察,事事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他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月桃花开”没有错

  据说有一次,许多人议论白居易写的《游庐山大林寺》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诗,嘲笑白居易写错了,理由是这首诗写于唐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那时桃花都谢了。可是沈括却认为,深山里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桃花比平原上开得迟,白居易尊重事实,没有写错。

  弹琵琶手指位置没有错

  还有一次,一些人看开封相国寺里一幅壁画,壁画上画着管乐队在演奏。有人说画家画错了,理由是管乐演奏者在吹“四”字音,可是那个弹琵琶的手指不是在拨“四”字音所在的上弦,而是掩着下弦。沈括仔细琢磨以后,钦佩地说,这位画家太高明了,很精通音乐!接着他用亲身体验作了精辟的说明:弦乐同管乐是不同的。吹奏管乐,手指按在什么部位就发什么音,是同时的;弹琵琶就不同了,手指先拨弦,然后才发音,也就是动作要比声音早。所以,演奏管乐的人在吹“四”字音的时候,弹琵琶的人的手指已准备拨下一个音了。在场的人无不为沈括的高见所折服。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篇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文本,让学生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3.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课前交流。

  同学们,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今天,让我们携手走进课文,继续学习第23课:学与问

  2.板书课题、读课题。回顾课文内容。

  3.分组读词语

  【殿堂 金钥匙 铺路石  好奇奥秘 不懈追求 五彩缤纷 瞬息万变 能者为师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相辅相成 翱翔探求】

  二、扣文题设疑、感知“问”的重要性

  1.“学问”本是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在中间加上一个“与”字?学与问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理解三句话的意思。

  (1)(指名读、齐读),读了这三句话,你懂得了什么?

  (要想得真知必须勤学好问。)板书:勤学 好问

  过渡: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君子之学必好问。学而知,问而广。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问”。正如课文中所说:

  (2)理解: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a.理解比喻句:你读懂了什么?朗读

  b.朗读

  c.补充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直提倡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勤学,更要学会质疑发问。

  三、品故事、学习“怎样问”

  一位哲学家说过:“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去问,那你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获得知识。”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不仅爱问,而且善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默读课文2-4小节,想一想我们该怎样问?划出相关的语句做适当的批注

  1.多问

  【……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读一读

  哥白尼是什么人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补充哥白尼的材料。

  哥白尼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哥白尼的故事

  (1)自由朗读,从哥白尼的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结合具体的词语来体会

  l  抓词语:

  经常、缠着:问题多,不达目的不罢休(板书:多问)

  不懈探求:好问

  稀奇古怪:体会哥白尼好奇、爱问为什么

  l  朗读哥白尼的问题,要求读出好奇的语气

  l  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好奇的哥白尼还会问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呢?

  是呀,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引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

  (哥白尼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当他发现……他抱住正在干活的爸爸问:爸爸、爸爸……;当他发现……他拉着爸爸的手问……;当他发现……他搂着妈妈的脖子问……)

  多么可爱的小哥白尼呀,结合上下文想一想:哥白尼为什么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呢?

  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

  他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过渡: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问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问对我们的成长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读第三自然段的一、二、三两句话(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五彩缤纷、更应该?——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板书:发现问题

  2.能者为师

  (1)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我们回到课文,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还对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板书:能者为师

  (2)理解“能者为师”

  a.从字面来理解词意。

  结合课文理解:能者为师——只要……不管……都……

  感情朗读

  b.读到这里,我想到了一句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有关名言、成语。

  (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三人行,必有我师。)

  3.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善思)

  (1)同学们要想获得真知,做到了好问,能者为师就行了吗?还要怎样问?

  学生回答后,出示 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朗读分析找出关键词

  (板书:勤学 好问 观察  思考 )——齐读

  (2)我国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就是这方面的典范。默读第4节,想一想,你从哪里读出了沈括的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

  a.交流

  投影:大林寺桃花

  小结,正因为沈括善于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他才在科学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补充沈括的材料

  b.再读【“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读到这里,老师想跟大家一起重温一下《论语》里的一句话:

  投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c.练习:古人尚且如此,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     的世界,这个世界       ,      。作为新一代小学生,我们不仅要爱问、多问,更应当像沈括那样         。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丰富、不断创新)

  d.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

  古今中外在科学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无不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人,哥白尼、沈括、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在问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再读:【问是……问是……】

  是呀,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问是金钥匙,问是铺路石,我们还可以说“问是                  。”

  (问是登上知识顶峰的阶梯,问是遨游知识海洋的巨轮,问是探索科学奥秘的飞船……)

  (3)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文开头的一句话: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

  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出示第三屏的三句话

  (只有既勤学又好问的人才能成为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四、整体把握升华认识激发情感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懂得了只有勤学好问才能获取真知,如果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够这样做就一定能够成为有学问的人、

  出示文章最后两句话

  1.朗读、理解【“我们从小……主人”】你读懂了什么?板书:主人

  要想获取真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勤学好问二者缺一不可。

  2.朗读体会

  五、延伸总结全文

  1.总结引读:同学们,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这个世界……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从小养成了……,就好比……到那时……到那时……你将……。

  2.拓展延伸。其实,在我们学习成长过程中要想获得真知,除了勤学好问还有许多秘诀,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懈探求吧!

  (交流:要获得真知,除了勤学好问还必须……)

  3.同学们,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问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正如汉代学者王充所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只要我们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我们就一定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句话,为自己加油!

  出示投影:变式朗读。

  板书设计:

  学与问

  发现问题

  勤学     好问      能者为师

  观察思考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篇6

  基本信息

  课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学与问》教学设计

  作者及工作单位

  五指山市毛阳中心学校   黄海萍

  教材分析

  《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在上课时让学生先归纳段意,再进行指导讲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1、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2、揭提板书:学与问。

  学生回答:说理文

  学生齐读课题

  先让学生回忆说理文的结构,了解文体的特点,理清结构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亮出观点

  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

  2、这段话作者把“问”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

  学生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回答

  三、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1、出示哥白尼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

  2、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

  3、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

  5、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7、出示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两句名言:

  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请用文中句子回答,并把文中的“你”改成“我”。

  学生简介哥白尼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节并思考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学生齐读

  指读,齐读

  指名学生说

  学生回答

  指名说,齐说

  学生齐读

  把这两句话说给自已听

  指名说,齐说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刻体会到“多问”的重要,同时结合重点句子的人称改写,让学生以“我”的身份去说,这既是人称改写的训练,又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落实。最后以名言总结,其目的是将“好问”在学生心中扎根。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六、总结全文,理性升华

  1、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沈括是什么人?

  3、指名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4、完成题目。

  a、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的《    》。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_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7、他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8、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9、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10、出示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出示最后一段)

  2、说说“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习惯)

  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5、送给大家一首诗:问到底(出示)

  学生默读

  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指名简要介绍

  学生说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学生齐读

  学生说: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自由读,独立思考

  学生齐读

  学生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齐读

  指名读,齐读

  指名读,齐读

  紧扣开头的中心句,结合具体事例,当堂练习,学练结合,让学生经历求知的过程,在体验中,收获方法,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我在学、我在探究。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学会”的智慧。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2、了解一个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并把自己感想的也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说理文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和标准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自评

  师评

  同学评

  总评

  认真专注(20分)

  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主动参与(20分)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我都举手了

  自由表达(10分)

  发言时声音响亮

  善于合作(15分)

  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独立思考(15分)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敢于否定(10分)

  敢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欣赏自我(10分)

  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扬。

  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另一个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悟:“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让学生明白“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勤学好问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答案。

  在整个教学中,我认真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为主,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更加能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在知识的天地飞得更远。”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再联系实际生活,才能学以至用。

  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阅读积累很有限,在提问到相关课外知识时,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回答完整,这说明以后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并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篇7

  一、看拼音写词语:

  qiang  jian    yi  tuan    dian  tang    wu cai bin fen    ri xin yue yi

  (          )  (        )  (          )  (            )   (          )

  hao qi    ao xiang   tan qiu   shun xi wan bian   xiang fu xiang cheng

  (     )   (       ) (        ) (              )   (                 )

  二、多音字组词:

  兴 xing(        )        相 xiang(        )        好 hao(        )

  xing(        )           xiang(        )           hao(        )

  强 qiang(        )       差  cha (        )        长 zhang(        )

  jiang(        )           chai(        )           chang(        )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在查字典解释所填的字:

  日新月(    )                  相(    )相成          

  无影无(    )                  (    )者为师          

  不(    )追求                  (    )息万变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           。“问”常常是                       ,

  是                                    。

  2、有了问题,可                          。你可以                  ,也可以                      。         他确实能           ,         ,

  不管他           ,           ,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          。

  古人说的“          ”就是这个道理。

  3、《大林寺桃花》是       代诗人          (谁)写的,前两句是      

  ,                   。后两句是                   ,    

  。课文选用了前两句,这两句的意思是                              

  。

  4、学问学问,                  。学与问是               ,只有在   

  ,          ,才能             。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与学问有关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

  2、理清论证层次,掌握中心论点

  3、学习用事例论证观点的写法

  4、培养勤好问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议论的观点、层次

  教学难点:用事例论证观点的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读中感悟法、自学自悟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积累大比武(预习积累我最棒)

  小组内展示预习成果

  二、研读分析课文(我探究,我快乐)

  探究思考

  阅读第二段回答:

  1、本段讲了哥白尼的什么事例?

  2、从哪些词语看出哥白尼思考问题多,提出问题多?

  3、段中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

  4、哥白尼的事例论证了第一段中的哪句话?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6、你能介绍哥白尼的主要贡献吗?

  阅读第三段回答:

  1、目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面对样的世界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办?

  3、概括本段的主要意思。

  4、从这一段中你联想到了哪些成语和名人故事?

  阅读第四段回答:

  1、连接三、四段的是一个什么句子?起什么作用?

  2、本段讲了沈括的什么事例?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了疑问?后来怎样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4、你能补全《大林寺桃花》一诗吗?

  5、从沈括的事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阅读第五段回答:

  1、本段再次阐明学与问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检测,我能行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介绍了中外两位名人的典型事例

  事例一:

  事例二:

  作者要表明的观点是:

  2、按要求写四字词语(至少写三个)

  (1)表示变化快的:瞬息万变

  (2)表示颜色多、美的:五彩缤纷

  (3)abac式的:相辅相成

  3、连一连

  白居易创立“日心说”

  哥白尼《大林寺桃花》作者

  沈括创作《梦溪笔谈》

  4、学习本文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外拓展显身手

  1、你搜集到了哪些关于勤学好问的名人故事?

  2、你积累到了哪些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警句?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探索问的方法,激发学生问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认识他吗?哥白尼 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对他你还有什么了解他?(那谁知道日心说?是啊在哥白尼之前,人们所信奉的都是地心说,坚实的大地是运动的这一点在古代是令人非常难以接受的,而哥白尼在1543提出了日心说,在几百年前就有这样的发现实在是极为了不起)

  认识他吗?沈括  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对他你还有什么了解?(沈括可说是一个科学通才,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想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吗?(想)今天老师就送给大家能打开知识大门的妙计,这妙计就在这锦囊中。谁想要?

  3、师:谁先来读一读其中的妙计?

  出示:

  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4、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几条妙计,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要想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就必须要勤学好问。)

  相机板书:(勤学    好问)

  二、            精讲第四小节

  1、那你们现在知道学是什么意思?(勤学 好好学习)

  2、问呢?(好问)

  3、那现在老师在中间加了“与”字,你又知道了什么?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4、我们全班来读一遍。

  三、精读课文,寻找妙计,理解实践

  这篇课文中,也能找到一些有助于我们学习的妙计?去画一画,找一条你最喜欢的写在彩纸上。谁想上来写一写,(找最快的)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写。按顺序放在黑板上。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4、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5、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6、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1)    我请人来读一读,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你读懂了些什么?

  (我读懂了问是极其重要的,问能让我们获得知识,取得成功。)

  (3)    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①你们懂这句话的意思吗?(懂)当真懂了

  ②那我们现在就找一个平常的事物(在平常事物字下画勾)来试一试看,能不能发现问题,这个事物在平常不过了吧。看到它你想说些什么?

  (这是什么?(苹果)有没有想说的?这是中国的?这个苹果还烂了?

  听了三个问题,你们觉得哪个问题最好?所以啊,我们还要善问<相机板书:善问>,接着问。这是什么国家的?如果把它放在我们国家的土壤里会是什么样的?生产在什么庄园里?它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

  ③很好,你们正会观察,这就叫作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老师告诉你们,其实这是蛇果,果实呈圆锥形,颜色较红。果肉微脆,较甜。看来只要我们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就会有收获。所以我们说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个妙计理解得非常好,接着读。

  (4)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①理解这句话了吗?真理解了?那我们就来试试看,怎么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老师请大家看几副图片,仔细观察,你都有什么问题?

  ②现在请你们四人为一小组,选择一幅图,仔细观察,细细思考,你有哪些疑问?

  ③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有没有你能解答的问题。

  ④提了这么多问题,有谁能回答吗?

  ⑤(讨论。想知道答案吗?出示答案)

  ⑥有趣吗?谁能替我回忆对这些奇妙图画的学习过程?(先看再问然后思考最后解决了问题)是的,你看有了问题去解决,就能有新的知识,新的收获。所以我们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5)、接着读下面的妙计(两条)。

  三、课外拓展

  1、 老师这里有一本书,你读(《上下五千年难解之谜》),上面的许多问题都是科学家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结果,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出示迷团)世界上还存在着 很多很多的问号,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等待着我们去解答。只要(出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 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往下读。

  2、总结:是啊,只要我们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就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添加号。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四、写一写

  我们再去读读黑板上的这些妙计,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能试着也写两句吗?就写在这彩色纸的反面。(动笔,汇报)

  总结:希望同学们养成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习惯,在知识的瀚海中尽情地遨游,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篇10

  教学目标:了解明理类课文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意识;在读、议的过程中感知、体验、明白学与问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师:同学们,你们是哪个班的学生啊?

  生:五(1)班。

  师:我们真的很有缘,老师上小学的时候也是五(1)班。那时候,我最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人为什么一张嘴巴、两只眼睛?为什么不是一只眼睛、两张嘴巴呢?空气为什么看不见?灯光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颜色?”

  生:(兴趣很高,笑不停。)

  师:今天啊,老师也想来听听你们有哪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师:板书——问

  生:人为什么不可以到火星上去生活啊?

  师:恩,有点怪。

  生: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生:人为什么要穿衣服?

  师:你的问题真稀奇!

  生:天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星星?

  生:人为什么会饿?

  ……

  师:五(1)班的学生真是会问问题。孩子们,千万不要小看问。“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师:“问”常常和哪个字连在一起啊?

  生:学。

  师:对!(板书——学)学和问连在一起就组成了“学问”,我们常常把“学问”说成“知识”,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

  师:古往今来,在你的心目中哪些人可以真正称得上有学问的人呢?

  生:司马光。

  生:司马迁。

  生:孔子。

  生:贾岛。

  ……

  师:你们是不是有学问的人啊?

  生:齐答不是。(笑)

  师:有学问的人一定是喜欢问问题的人,你们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还知道许多有学问的人,蒋老师觉得你们也是有学问的人。(生显得很开心。)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也有两个大学问家。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一些词语的意思。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巡视,认真听一部分学生的朗读。

  师:刚才,老师听到有些同学把两个词语读错了。板书——年长年幼、勤学好问。(给“长”、“好”正音)

  师:再看看这些词语都会读了吗?读读看。(出示新词:不懈探求、瞬息万变、相辅相成、翱翔)。

  师:“懈”在这个词语中是什么意思?想想看。

  生:不断。

  师:那“不懈”的意思就是“不不断”了。

  生:笑。

  生:放松。

  师:接近了。

  生:松懈。

  师:对了。不懈就是——

  生:不懈就是不松懈、坚持的意思。

  师:“瞬”为什么是“目”字旁啊?

  生:眼睛看着千变万化的事物。

  师:千变万化,眼睛怎么来得及看啊?

  生:“瞬息万变”的意思是“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千变万化”,“瞬息”就是一眨眼,所以“瞬”是“目”字旁。

  师:你能根据词语的意思来思考,学习方法很好。

  师:“相辅相成”的意思你们会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理解的。

  师:什么会“翱翔”呢?

  生:鸟。

  生:老鹰。

  师:老鹰不是鸟吗?(学生笑)

  生:飞机。

  师:思维开阔了。还有什么会翱翔呢?

  生:愣住了。

  师:课文学结束,你们就知道了。

  师:这篇课文讲了两个有学问的人。你们了解他们吗?

  生:我了解哥白尼,我知道他创立了“日心说”。

  师:你能具体说说什么是“日心说”吗?

  生:“日心说”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师。是啊,在日心说创立之前,人们一直都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叫“地心说”,一字之差,可是整整等待了一千多年啊。

  生:我还知道哥白尼写了本《天体运行论》。

  生:我知道哥白尼最后被教会残害死了。

  师:是的。要想成为真正有学问的人,还需要追求真理的勇气。

  生:我知道沈括写了本《梦溪笔谈》

  生:我知道沈括是物理学家。

  师:沈括不仅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立法学家、天文学家、乐律学家……他还写了《长兴集》、《苏沈良方》等著作。

  生:不由自主发出感慨——真是个大学问家。

  师:老师想请你们推荐两位朗读好的同学,来读读哥白尼和沈括的故事。

  生:相互推荐。推荐出了两位学生。

  师:你们自己商量一下。

  生:我读哥白尼的故事吧。你读沈括的故事。

  生:读哥白尼的故事。

  师:哥白尼真是个好问的人。

  生:读沈括的故事。

  师:沈括是个勤学的人。

  师:蒋老师在别的班上课的时,有同学说——哥白尼的学问是学来的,沈括的学问是问来的?

  生:(有几个学生面露疑惑,插嘴表示反对。)

  师:你为什么不同意啊?你的观点是什么呢?

  生:我认为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因为书上说:“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所以我认为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

  生:对啊!哥白尼的学问的确是问来的。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哥白尼的学问也是问来的?

  生:我还从“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看出他的学问也是问来的。

  生:老师,我觉得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我们可以从“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看出来沈括的学问是自己学来的。

  师:读读看,是否真如这位同学说的一样,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

  生:齐读——“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师:哦,老师现在“终于”明白了:要想成为哥白尼,只要问;要想成为沈括,只要学……

  生:不对,不对!

  师:怎么又不对啊?你们自己说的啊,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

  生:我们是说——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但不仅仅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也不仅仅是学来的。

  师:那他们的学问到底怎么来的呢?

  生:他们的学问既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哦?理由呢?

  生:沈括是先问妈妈,妈妈没能解开他的谜团,然后他就自己学习。终于发现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所以说沈括的学问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沈括怎么问妈妈的啊?

  生:齐读——“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师:妈妈的回答没有解开沈括的疑团,他又怎么学的啊?

  生:齐读——“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师:说得有理有据。

  生:哥白尼的学问也是这样:既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他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说明是问来的。我还从“不懈追求”这个词看出他的学问也是学来的,不懈追求就是学习。

  生:书上不是说了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师:我被你们说服了,正如你们所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师:(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读读看。

  生:齐读。

  师:你从这句话里读出问题来了吗?

  生:(鸦雀无声。)

  师:再读,边读变思考。

  生:齐读,有个别学生举手。

  师:学习就是要发现问题,再认真地读读这句话。

  生:读,静静思考,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

  生:刚才说学问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怎么这里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师:会问问题了,书上说:有知识就是有学问,那么学问就可以说成——

  生:知识。

  生:……

  生:我觉得这句话中“问”与“学”的次序颠倒了,应是“知识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因为问比学重要。

  师:老师觉得你真会发现问题。是啊,“问”非常重要,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应该放在学的前面,你们同意吗?

  生:我不同意。如果不学习,哪里会有问题呢?我觉得学重要,“学”应该放在前面。

  生:老师,我不同意把“学”放在前面,因为书上说了——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这句话就是说,“学”的基础是“问”啊?应该“问”放在前面。

  生:根据书上的理由和自己的理解,争论不休。

  生:老师,我觉得他们讲得都不对。“学”与“问”应该一样重要,不分先后的。

  师:理由呢?

  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中的“是……也是……”是并列关系,既然是并列关系,就说明学与问一样重要。

  师:你能从句子的关系去思考,真会学习。还有谁同意他的意见啊?

  生:我也觉得一样重要。如果不“学”,就不会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也不能好好“学”。

  生:我也同意他们的意见,我还能举例说明,“学”与“问”就好像小鸟的两只翅膀,少了一只都不可以飞。

  师:老师真的佩服你,佩服你会学习。有时候深奥的道理就可以通过举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清楚。

  师:课文学到现在,“学”与“问”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板书——与

  生:我觉得学与问是并列关系。

  师:能具体点讲吗?

  生:“学”与“问”是连在一起的,不可以分割。

  生:“学”与“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生:“学”与“问”是一对孪生兄弟,缺一不可。

  生:……

  师:你们想说的是不是这些话啊?读读看,出示——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师:你们怎么就不能像书上这样说得清清楚楚呢?要不要再读一遍啊?

  生:(很乐意)再读了一遍。

  师: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生:相辅相成。

  师:对了。你能结合课文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吗?

  生: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生:还有——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师:哦,我现在明白了:学与问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板书——相辅相成

  师: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你们提了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你们以后在学习、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哥白尼和沈括是古人,他们就那样勤学好问,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改怎么做呢?

  生:读——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

  师:向谁请教呢?

  生:继续读——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篇1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生: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请学生朗读回答。)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不断探索。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日新月异”指变化大。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这三个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2、(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3、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请你谈谈哥白尼给你的印象。(哥白尼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4、为什么哥白尼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拿起书,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

  (好问。)

  5、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好问的?

  出示“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①经常: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

  ②缠着:A、什么叫缠着?

  B、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问题的不懈探求。

  ③省略号:表示什么?也说明了什么?(省略了许多其它问题;也说明哥白尼“非常喜欢问”。)

  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3、指导朗读。

  从“经常”、“缠着”、省略号都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下面我们来朗读这段话,注意读好这些词。

  4、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5、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6、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四、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2、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①朗读

  ②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3、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齐读

  4、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五、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过渡:拜能者为师固然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态度。但是,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问题的答案。这一点沈括是我们的榜样。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第四段,完成练习。

  2、练习

  A、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B、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C、时期的沈括是个,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北宋;大科学家;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深山上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

  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七、作业: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板书

  勤学好问

  23、学与问能者为师

  观察思考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篇12

  佚名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  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 18 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

  教学后记: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篇1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  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 18 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  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 18 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  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 18 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篇14

  上个星期为全区的六年级语文教师上了一堂语文实践活动课《学与问》。这篇课文浅显易懂,但是在教研员范老师的指导下,在教研组同事的出谋划策下,将这篇原本枯燥的议论文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活力。

  《学与问》精彩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探索问的方法,激发学生问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认识他吗?哥白尼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对他你还有什么了解他?(那谁知道日心说?是啊在哥白尼之前,人们所信奉的都是地心说,坚实的大地是运动的这一点在古代是令人非常难以接受的,而哥白尼在1543提出了日心说,在几百年前就有这样的发现实在是极为了不起)

  认识他吗?沈括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对他你还有什么了解?(沈括可说是一个科学通才,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想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吗?(想)今天老师就送给大家能打开知识大门的妙计,这妙计就在这锦囊中。谁想要?

  3、师:谁先来读一读其中的妙计?

  出示: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4、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几条妙计,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要想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就必须要勤学好问。)

  相机板书:(勤学好问)

  二、精讲第四小节

  1、那你们现在知道学是什么意思?(勤学好好学习)

  2、问呢?(好问)

  3、那现在老师在中间加了“与”字,你又知道了什么?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4、我们全班来读一遍。

  三、精读课文,寻找妙计,理解实践

  这篇课文中,也能找到一些有助于我们学习的妙计?去画一画,找一条你最喜欢的写在彩纸上。谁想上来写一写,(找最快的)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写。按顺序放在黑板上。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4、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5、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6、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1)我请人来读一读,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你读懂了些什么?

  (我读懂了问是极其重要的,问能让我们获得知识,取得成功。)

  (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①你们懂这句话的意思吗?(懂)当真懂了

  ②那我们现在就找一个平常的事物(在平常事物字下画勾)来试一试看,能不能发现问题,这个事物在平常不过了吧。看到它你想说些什么?

  (这是什么?(苹果)有没有想说的?这是中国的?这个苹果还烂了?

  听了三个问题,你们觉得哪个问题最好?所以啊,我们还要善问<相机板书:善问>,接着问。这是什么国家的?如果把它放在我们国家的土壤里会是什么样的?生产在什么庄园里?它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

  ③很好,你们正会观察,这就叫作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老师告诉你们,其实这是蛇果,果实呈圆锥形,颜色较红。果肉微脆,较甜。看来只要我们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就会有收获。所以我们说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个妙计理解得非常好,接着读。

  (4)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①理解这句话了吗?真理解了?那我们就来试试看,怎么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老师请大家看几副图片,仔细观察,你都有什么问题?

  ②现在请你们四人为一小组,选择一幅图,仔细观察,细细思考,你有哪些疑问?

  ③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有没有你能解答的问题。

  ④提了这么多问题,有谁能回答吗?

  ⑤(讨论。想知道答案吗?出示答案)

  ⑥有趣吗?谁能替我回忆对这些奇妙图画的学习过程?(先看再问然后思考最后解决了问题)是的,你看有了问题去解决,就能有新的知识,新的收获。所以我们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5)、接着读下面的妙计(两条)。

  三、课外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本书,你读(《上下五千年难解之谜》),上面的许多问题都是科学家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结果,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出示迷团)世界上还存在着很多很多的问号,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等待着我们去解答。只要(出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往下读。

  2、总结:是啊,只要我们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就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添加号。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四、写一写

  我们再去读读黑板上的这些妙计,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能试着也写两句吗?就写在这彩色纸的反面。(动笔,汇报)

  总结:希望同学们养成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习惯,在知识的瀚海中尽情地遨游,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篇15

  ˎ̥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学与问》,记得文中说到: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那么,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告诉我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1.指读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正确了

  2.再指读  提出要求:请在座的同学边听边想,对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2.齐读

  3.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学生交流)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语言过渡:看来啊,学习的时候,“多问”真的很重要。课文中的小哥白尼就是一个非常爱问的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哥白尼吧!                

  1.你们了解哥白尼吗?

  学生交流(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学生交流了课外的知识,教师相机渗透学习方法:你搜集的资料真有价值,学习语文,就要这样。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还要补充课外知识。学习搜集课外资料,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

  鼓励学生接着交流。(谁再来补充?多会补充阿!)

  2.你想过吗?哥白尼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小时候的习惯分不开的,那就让我们继续走近哥白尼。

  3、出示第一句话。指读  师:请其他同学仔细听,他读的怎么样?把非常喜欢问的语气,读出来

  4.谁再来读?其他同学思考,哥白尼小时候是怎么问的?

  (经常、缠)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语言过渡:是啊,缠字我们可以看出小哥白尼喜欢刨根问底,有着不懈探求的精神。小哥白尼,你愿意缠一缠么?

  (出示小哥白尼的问题)学生缠了以后,相机表扬:你真会缠!你很会缠!

  5.师:你有没有发现,小哥白尼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吗?

  生: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问题

  学生找到规律以后,继续追问:小哥白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谁再来缠一缠?(通过换位思考和情境,让学生理解课文上的省略号)

  相机表扬缠得好的学生:你缠得真棒!

  同时渗透学法:你看,一个省略号,就能引发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读书,就是要抓住字、词、句、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6、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经常问,才能取得成功)

  7、师:通过小哥白尼的好问,你们第二次读这句话的时候,相信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指读

  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好?(应该突出“问”字)师:小哥白尼这么的好问,难怪你这个问读得这么重呢!再读,谈体会。

  生: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

  生:知识不但是学来的,而且是问来的。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师:是啊,小哥白尼的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可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遇到问题又该怎么做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学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笔圈划出关键的字、词、句。静思默想2-3分钟的时间,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谁来谈谈?你先读一读你自己划出的字、词、句,再谈谈你的感受,好么?

  相机指点。主要的知识点:

  (1) “能者为师”学生交流字典上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在课文的这段话中,找到什么叫能者为师。

  相机渗透学习方法:同学们,理解一个词语,我们除了请教字典这位老师外,我们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2)由“能者为师”你想到了哪些句子?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你现在明白了能者为师的道理,请你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想一想  谈谈体会

  五、教学第四自然段

  语言过渡: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那我们再看看沈括是怎么学知识的?

  (1)指名读。

  (2)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有什么疑问?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

  1. 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理解

  师:大伙想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指点:问。问谁呢?——能者为师。

  交流:抓住“始”和“尽”这两个词语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四月间山下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

  2.了解《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3. 山上的温度为什么比山下的低? 学生交流网上查到的知识

  相机表扬,渗透学法:真棒!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别人也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可以上网,拜电脑为师,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4. 兴许不明白  对于妈妈的回答沈括有没有满意?他是怎么做的?再读课文,理解自己上山观察后得到了答案。

  渗透学法:哎呀,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你无法判断答案是否准确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在实践中考察,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师:同学们,你们看沈括学习的时候有了疑问,多观察,多思考,后来才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这时候,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 再谈体会。

  六、教学第五自然段

  1、是啊,同学们,你们看,无论是哥白尼小时候的好问,还是沈括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这些都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这样啊,更能够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确实,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课文最后一节总结了“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自读。指名读。

  指点:把红色标出的词语读得更好些。

  练读。指名读。齐读。

  七、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想你们一把金钥匙。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老师出示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指名读名言。

  2、有谁想送给大家名言与故事,加上你对大家的祝福。希望它永远伴随你,激励你学习,成为你的座右铭。

  3、你们也可以自己做,如果要送给你的朋友,学了今天的课文,你想写些什么呢?学生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话 。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还要注意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八、布置作业(可选做其中的一题)

  1、拣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2、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生或摘抄或写故事。)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勤学好问

  做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从“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入手,接着通过两个事例,和能者为师的意思让学生层层深入,理解“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的意思。

  在教学哥白尼的例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接着教学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实践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最后通过送名言,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本节课,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两个地方值得肯定:其一是教师始终在利用教材引领孩子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其二是适时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切实体现了做学问要边学边问的思想,与课文的主旨一脉相承;其三是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阅读课中语言的交际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充分地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其四是教师诱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练习题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958471295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