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困爱之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微信扫码分享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3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篇1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的写景散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本课的教学,我运用有效教学的策略,让学生思维充分活跃,课堂精彩连。

  导入部分,为了引导学生感受青海高原上的极其恶劣的环境,我采用的策略是,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几组词语,朗读中感受苍凉和恶劣的环境特征,为下文感受这株柳树的神奇作铺垫。

  合作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在互动过程中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在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感受柳树的神奇环节,我让小组合作学习,圈画出描写这株柳树神奇的词语,在边上写上自己的体会。小组成员每人交流一句,通过朗读展示。最后上台交流,并与台下学生互动。学生在合作中先整体感知后逐句品读、感悟,学会了学习语文的方式——多读多想,就能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语理解谈体会。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这两句抓住“锻铸”、“巍巍然”、“撑立”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合作技能;可以获得更多的自尊;可以间接提高学业成绩。

  自主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学习方法。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以取得行为复杂层次更高的学习成果,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内容进行推理,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感受柳树的顽强这一环节,我就让学生默读、自学、再同桌交流。这里主要侧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从“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三个“多少”感受到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次数如此之多,但它却顽强地“撑立”着,有了一定要撑下去、活下去的信念,才创造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通过“读句子—找词语——谈体会”的步骤体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内涵。交流、补充、品读……学生体验独特,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倾听者的角色,适时地创设情境、引导学习作者想象、对比的方式,在想象和对比中进一步感受高原柳顽强、坚持不懈、敢于同命运作斗争的精神。课堂上,注重与学生互动,如师生共同板书、配合接读、朗诵,对于课文中心的感悟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学到最后,我说:同学们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此时在你心中,仅仅还是一株柳树吗?你由这株柳树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来说说:望着这一株柳树,我想到了……这样深化了文章中心,引导学生由一株柳想到具有柳之精神的人,获得人生的启示。

  有效教学策略在课堂上的运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课堂这个舞台还给了学生,学生自己承担起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学生是自己的老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课堂更加精彩!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篇2

  前段时间有幸去桐乡聆听了多位特级教师上的展示课,收获颇多,特别是对湖州吴兴区教研室,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感触甚深。盛老师那深厚的教学功底,那机智的调控能力,那无痕的课堂引领,都让我感叹不已,自惭形愧。

  一、不紧不慢,胜券在握

  一上课,教师就让学生回忆昨天的预习情况,反馈对课文的朗读。盛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挑选1或2自然段读读,然后要指名读第3自然段。在学生读之前,有了以下的师生对话。

  师:“哦”字有两种读音,第2声表示“怀疑”,第4声表示“明白”,你们认为该读第几声?

  生1:我觉得应该读第4声,作者明白了这是一株柳树。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作者当时恰恰表示的是怀疑,怀疑青海高原上怎么会有一株柳树。但教师现场没做任何反应。)

  生2:我认为应该读第2声,表示疑问。

  (教师仍没有做任何评价,继续提问。)

  师:我想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第4自然段。(第4自然段描写了作者看到这株柳树后发出的疑问和感慨。)

  (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完后,追问。)

  师:现在你们认为该读第几声?(生齐声说该读第2声)

  师:从哪里看出作者特别怀疑?(生读了几个词语和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中“哦”的一句。(齐读)

  感悟:课文开始的几个段落都在描写作者看到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树时的惊讶和感叹。但是第1、2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在第3自然段出现的“哦”字读音学生一下子是不明确该读什么的。教师紧紧抓住这个字音大做文章,从字的意思入手,让学生据义定音,这也很符合现在的字词教学,而且本课正好是第一教时。况且从前面几段的课文内容看,这也恰恰是一个词眼,可以引领学生学习前面这几段课文。盛老师在学生迷惘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很巧妙的引导学生去读第4自然段,读后学生自然而然就发现了所要的答案,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老师上课时节奏不紧不慢,我在下面听课开始还替她着急,学生说不上来怎么还不告诉他们,不是浪费时间吗?可听到后来,才知道老师的“胜券在握”,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啊!

  二、不露声色,循循善诱

  在学完作者的疑问后,老师要带着学生去认识那棵柳树了。课文第5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柳树的样子。盛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又给我开了一个眼界。

  开始教师出示了一连串词组: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异常苍茫

  教师让学生读,告诉学生每一个词语就是一副图,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青海高原的样子。

  师:这些词语有个共同点,都想我们描绘了(青海高原)。那这株柳树就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满怀期待地)

  师就出示了第5自然段。(当时我也很失望,我满心以为教师会出示图片,让学生哗然,因为我也很想看看那株柳。)

  师:这就是那棵大柳树,是不是有很多同学纳闷了?这明明是段文字,哪来什么柳树啊?别急,柳树就躲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读着读着你们眼前就会浮现了。

  (自由读——指名读一句最拿手的)

  接下去教师就带着学生学习第5自然段。在声情并茂地学完了第5自然段后,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就跃然眼前了。

  感悟:对于六年级,即将踏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我认为盛老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那么巧妙。她用自己机智的教学方法告诉学生,语言文字的魅力有多大?语言文字的作用有多大?我们能从文字中读懂太多的东西,从文字中领略到太多的内涵……在上课后来,盛老师也出示了那株柳的图片,再一次从感性上认识了那株顽强、有毅力的柳树。从教学设计上,老师先带领学生从文字上初步感受那株柳的形象,再通过仔细研读去体味那株柳的精神,又借助图片去生动感悟那株柳的高大,最后又回归文字理性地全面地评价那株柳,盛老师不露声色,循循善诱,堪称无痕引领啊!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柳树的神奇与望而生畏。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         。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回顾一下,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神奇)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株柳树神奇在哪?

  二、品读“神奇”。

  过渡:这株柳树还“神奇”在哪里?为什么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呢?

  (一)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板书形象)

  学习第5自然段

  交流:

  1.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理解两合抱有多粗、百十余平方米有多大。

  你感受到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高大、粗壮)

  2. 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

  这句话是描写什么的(树干和枝叶)

  他们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粗实而坚硬的)

  理解生铁铁锭(给人的感觉是坚硬,颜色深沉)

  比较:咱们这里的树坚硬吗?有一个词叫“柔柳”,说明我们这里的柳以“柔”著称,可这株高原柳却这么硬。感受奇特

  3. 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叶子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绿得苍郁,绿得深沉)

  我们身边的柳树是什么颜色的?你会想到哪些词?

  嫩绿,草绿,鲜绿,但这株柳树却绿得那么苍郁,那么深沉,奇怪吗?

  那么它怎么会绿得那么深沉那么苍郁的呢?

  4.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从巍巍然撑立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柳树的高大粗壮,一种生命的力量。

  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这株柳树的特点——高大、颜色深、坚硬,读出来?

  5、指名读。

  指导朗读: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老师感觉这株柳树已经挺立在我们眼前了。

  (二)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板书经历)

  过渡:那么柳树的神奇仅仅是体现在它外形的奇特上吗?

  1、学生小组讨论,这两节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

  2、flash展示

  3、交流:

  读到哪些词语特别有感受?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4、指名说

  5.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株柳树的精神吗? (板书:顽强不屈、坚忍不拔、坚持不懈、 宁死不屈、永不放弃。 )

  (三)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1.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自由第8自然段。

  2、能用书上的词句来概括说说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极易生长、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3、投影图片,这就是随手一插,就发芽,就生长的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灞河边的柳树,可同学们想过没有——

  当灞河柳正悠闲地享受着雨露滋润、正沐浴着灿烂阳光的时候,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却在经受——高原风雪

  当灞河柳正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柔美的身姿时,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却在忍受——雷轰电击

  4、小结:

  5、面对生活道路和命运相差如此之远,这株柳树抱怨了吗?齐读读最后一节

  三、拓展延伸。

  1、过渡: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请你再说说看,我们的生活中,或者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还有那些人也具有像柳树一样的精神?这段话给了你什么启发?

  2、学了课文,你知道真正令作者望而生畏乃至敬畏的是什么吗?(柳树的品质、精神、生命力)(板书精神)

  3、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4、让我们把这种精神记在心中,试着背诵下来。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读懂了一棵树,它撑起了一片浓荫;我们读懂了一种精神,它撑出了一股韧劲;我们读懂了一份敬畏,它撑出了一片希望……老师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你们每个人的心中:不抱怨、不畏怯、敢于面对、敢于抗争,成就属于自己的一方壮丽风景!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环境

  形象      顽强不屈           

  神奇  经历      坚忍不拔

  精神      不屈不挠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篇4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你见过柳树吗?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柳树的印象。提示学生回忆贺知章的《咏柳》,用自己的话或积累的词句等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齐读课题,请几个同学读题,思考为什么这么读?

  (2)从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想到了什么?

  学生估计会说:想知道“这是一株怎样的柳?”——形;“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株柳?”——神;“从这株柳上受到什么启发?”(“这株柳有什么魅力?”)——韵。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努力读正确流利,思考,你觉得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

  2、师指导朗读书写生字。

  深邃  一茬儿   虐杀   摧毁   坚韧  铁锭

  3、检查朗读(3、5、7、9)

  4、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

  板书:神奇、坚强、枝繁叶茂、高大挺拔、有着顽强生命力……

  三、读讲第5节,感受柳树的旺盛生命力。

  1、这是一株高大挺拔的柳树,这是一株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柳树,文中用一节具体描写柳树的样子?

  2、交流:

  扣住“两合抱粗”         板书:粗壮           (练读)

  “百十余平方米”  结合教室长7米,宽6米)   板书:高大 (练读)

  “绿得苍郁,绿得深沉”

  “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怎样的绿色?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坚强)能读出这种感觉吗?(看图、想象画面、齐读)

  3、师:面对高寒和缺水,它居然长得这么好。所以作者说这是一株——(出示第二节,生齐读)

  过渡:这株柳,它生长在怎样的青海高原上,它的神奇究竟在哪?

  四、读讲3-4节,感受青海高原的苍凉。

  1、作者花了不少的笔墨写了青海高原,轻声读3-4自然段,走进青海高原。

  2、联系课文,谈谈你眼中的青海高原?

  扣句:

  (1)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的、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a.学生谈感受,出现哪些词语?(荒无人烟、寸草不生、荒凉、死气沉沉) 

  b.出示边塞诗词,自读感受 。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指名选择读诗句,谈感受,体会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再读第2节,体会。

  (2)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a.学生谈感受 (没有一丝生机)

  b.扣住“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  朗读。

  3、思考:作者是写柳的,却花了不少的笔墨写了青海高原,你觉得有必要吗?为什么?

  a.(环境衬托、烘托,更突出柳树的坚强。)

  b.我们写作文时,你觉得什么时候可以用?

  c.学生举例:清洁工(严寒冬天、炎热的夏天)邮递员(风雨)高兴的心情(优美的环境烘托)

  d.展示作文片断:北风呼呼地吹着,把马路上的参枝枯叶吹得到处乱飞。抬头仰望天空,灰蒙蒙的一片。天气冷得要命,即使把自己裹成“企鹅”,还是感觉阵阵寒意迎面袭来。

  4、走进青海高原,每个人都感到苍茫、悲凉,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一株只适宜在江南生长的柳树,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风景,这是为什么?下节课继续学习,相信你对“神奇”会有更深的体会。

  教学反思

  本文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写。语言准确、凝练,特别是运用联想与想象,使得语言更加活泼,富于变化。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想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丽而独特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所以课堂上我不断要求学生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与段落,并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提了一些如贝多芬、霍金、桑兰、夏洛蒂·勃朗特等的事,让

  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篇5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2.新授这是怎样的一株柳

  3.这样的柳是怎样长成的

  4.与灞河的柳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顽强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怎样的印象?(一望无际、连绵的山脉、高寒、干旱、苍凉悲壮)

  2.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没有树族的苍茫原野上,长着唯一一株大柳树,骤然间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奇、惊讶、神奇)

  3.打开书,读课文第二节

  二)这株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找找书上的文字,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品味品味,它与那些长在平原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媒体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文字及南方柳图)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这株柳树不但枝干粗实而坚硬,而且叶子绿得苍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撑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观。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第二小节

  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扎根存活,又是怎样长成如此粗壮高大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7小节,再联系上下文填空:

  1、这株柳树在其他柳树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活下来并生长壮大,要经历一年又一年----------,经历一年又一年---------------,要经历一次又一次----------------、-------------------。它没有抱怨----------------,没有畏怯-----------------,而是--------------------------,以-----------------,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语:----------------------------------------。

  难怪作者全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陈忠实对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读第二小节

  2、连起来读填空的句子

  3、让我们带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6、7小节

  四)陈忠实的家乡在西安灞河,据史料记载:灞河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到春天,柳丝婆娑,柳絮飞扬,是一大奇观。唐朝时设有驿站,人们多来此迎送宾客,折柳赠别,依依话别,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赠别成了特有的习俗。无数的文人墨客把柳写进诗词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陈忠实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展示贺知章的《咏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3、板书课题。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检查读书。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看看还有哪些字、词还不认识或哪个句子还读不好,及时找帮对。

  师:时间到。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还有感情表达不当的句、段如标点符号、提示语等老师要直接评价)

  师:(读得不好时)指出错误后,师鼓励:这次能不能把它读准确?来。

  师:嗯,同学们预习的不错,出现的问题不多,刚才在读书的时候我们都纠正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读书,相信你会把课文读得更正确更流利,而且还会读的更有味道。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与想象,赞美了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

  师:好,同学们,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所了解。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四、写字

  师:好,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读正确、读流利了,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师:好了,同学们,请看“虐 韧”这两个字。

  (1)请同学们在课后第2题中描一描这两个字。

  (2)描完后,在后面的田字格里仿写这两个字,每个字两遍,看哪个字写得好?学生仿写这两个字。教师巡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写的字也越来越漂亮了。

  3、写完后,小组内相互检查,看小组内哪些同学写的字有了进步,哪些同学写的字比较工整、漂亮。

  4、其余的生字课下要认真地书写在田字格本中。

  五、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地步? 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有关句子,看句子中的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把自己的读书体会或感受写在旁边空白处。

  六、分配展示任务。

  1、2、3组重点汇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4组重点搜集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

  5组重点搜集家乡灞河柳树的有关资料。

  6组重点汇报作者为什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的柳树。

  7、8组重点感情朗读课文。

  9组重点搜集具有高原柳树精神的人的故事。

  10组搜集陈忠实的资料。

  11组重点说一说学习本课的体会。

  12组搜集励志名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并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牛郎织女》。(课件出示)

  2、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上一节课的自学提示。

  (二)学生交流展示

  一、准备

  1、请根据上节课的自学提示,各自准备一下分配到的任务。

  2、小组内交流:先帮对交流(4、5、6号谈,1、2、3号听)谈错的对子纠正,谈不到的对子纠正。

  3、小组长在小组内讲解,组员认真倾听,做好补充和更正,组长找好发言人。

  二、展示

  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让我望而生畏的地步呢?

  课堂预设

  (一)感悟柳树的神奇

  1、抓柳树形象,挖关键词语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再读这段话,这是一段文字,更是一棵树,一个了不起的神奇的生命,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哪个词语让你形象地感觉到这株柳树在与恶劣的环境在与它所遭遇的逆境相抗争?“撑立”)

  2、扣关键词语,悟精神实质

  这株柳树撑立在怎样的环境之中?

  ①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重点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同时汇报有关青藏高原资料)

  ②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铁铸:生铁铸就一般的坚硬冰冷。原地:原地本义指本来的地方如原地踏步,在这里指没有任何树木甚至植物覆盖的地面。简笔画辅助理解“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

  过渡:这是一棵孤独的树,这是一棵神奇到令人敬畏的树。这棵树是如何生长起来的呢?

  ③ 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④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过渡:作者用想象再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如何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顽强的抗争,是如何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的。同时,他还用对比来突出这株柳树的不同寻常。作者用什么来作对比的?

  ⑤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树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

  (同时汇报灞河的柳树资料)

  ⑥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汇报作者为什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的柳树。)

  过渡:虽然如此,但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没有抱怨命运--(生接读第末段。)

  ⑦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命运给予这株柳树的是什么?这株柳树遭遇到的危险和艰难有哪些?又是如何顽强抗争的?回头读读课文说说课文。)

  (二)感情朗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师:

  1、现在,在你心中它还仅仅是一棵树吗?陈忠实站在这样一株柳树跟前,他首先想到自己。

  简介陈忠实:

  陈忠实,被称为“文坛老农”,历经沧桑、满脸沟壑的陈忠实朴实得就像一株高粱,的的确确是一位农家子。他家祖辈是读书人,到父辈家道中落,连供两个孩子上学的能力都没有,于是他哥哥考上了中师,他休学一年,于是陈忠实一生与大学无缘。对于好学的陈忠实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好在他没有就此丢开书本,反而加倍的努力,就像风将一粒柳絮卷上了高原,在这贫瘠的土地上,陈忠实硬是开疆辟土,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他撰写的小说《白鹿原》于1997年荣获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堪称小说丛林中的一棵枝叶茂盛、葳蕤光辉的大树。还还创作了大量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正是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品格意志支撑着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2、站在这样一株柳树跟前,你不由得想到了谁?这株柳树不正是这些人的化身吗? 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表面写的是高原柳树,实际赞美的是——

  (汇报具有高原柳树精神的人)

  3、学习本课的体会。

  4、组搜集励志名言。

  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培根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

  一息尚存,不懈努力。——陈毅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命的战胜者。——雨果

  ①(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的努力!

  ②(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做青藏高原一株柳,不做温室里的花草。

  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篇7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与想象,赞美了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我一直对上这样的文章有点怵的感觉,不知道该怎样去找落脚点,而且又是第一课时。众所周知,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我当时最大的意图就是让孩子们进入文本之中,在看起来散乱的文章结构中找到这样一个“神”点。这样的“神”点如何去找?我个人认为就是读懂作者的心,去倾听作者的声音,然后来自己思考,来自己感悟。

  以上是我对这篇文章的一个总的思路,在细节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教学环节。

  由学生自己朗诵有关柳树的诗篇引入课文,在初步感知柳树形象的时候导出“青海高原一株柳”,这样一个“神奇、望而生畏”的柳树与我们刚刚所描述的常见的柳树是如此的不同,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起来。

  进入课文学习的环节之后,作为第一课时我们首先得解决字词,但高年级不能等同于中低年级,我于是就设计了三组词语,这样既解决了字词的问题也解决了文章的脉络。这样一个清晰的文章主题就出来了。

  剩下的就是讲解文章内容,在这样的环节中,围绕“神奇、望而生畏”这两个词语来讲解,一段是描写柳树外形的段落,另外一段就是描写环境恶劣的段落。在这样的两个段落中,剩下的时间全部交给学生,有他们自己来读来体会,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在学生的讨论中这样的课就结束了。

  二、课件的设计。

  这样的一篇课文在课件的制作上,总共做了六张,除了开头和结尾,真正的只有四张,这四张幻灯片分别是;词语一张、青海高原的补充资料一张、剩下的两张就是两个段落。

  在这两段文字中我没有加以突出任何词句,就是白纸黑字,有学生自己来找来读来悟。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然我这样的一堂课在具体上的教学环节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能够在下面的议课环节中,能够不吝赐教,望能多指出一些不足之处,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篇8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来自哪里?

  生:浙江。

  师:哪个市?

  生:湖州。

  师:湖州,有去过湖州吗?

  生:我去过。

  师:大家都没去过湖州,湖州边上就是太湖。看到过太湖吗?你们看到的是江苏这边看到的太湖,到湖州去看太湖,那肯定是别有一番风味。咱们班有姓盛的吗?我姓盛,茂盛的盛,这个姓看来比较稀有。记住我来自哪里,记住我的姓,就很好了。今天我们上的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

  师:是谁写的课题?

  生:叶丹蕾。

  师:老师把这个写课题的权利交给叶丹蕾同学,是告诉大家,写字是她的特长,我这样做想告诉大家,老师有时候,在很多方面也不一定超过大家。中国古时候有一句话: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意思就是青出于蓝可以胜于蓝。咱们可以开始上课吗?上课之前有仪式吗?

  生:跟老师相互问候。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然后我应该说什么?请坐。今天咱们学习课文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这株柳树?

  出示一段文字: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这是一棵树吗?有同学会说,这不是树,这是一段文字。它就是一棵树,这棵树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读。

  师:这一段比较长,咱们挑一句来读。

  生: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听他这么一读,叶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叶子青翠欲滴。

  师:你们是不是感觉这样,绿得这么苍郁,绿得深沉,是暗绿色的。平原上柳树是这样的吗?那是什么绿?

  师:嫩绿,草绿,鲜绿,丹绿,但这株柳树却绿得那么苍郁,那么深沉,奇怪吗?这是一奇。谁能把描写叶子的句子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大伙一起来读读这句描写叶子的话。

  生齐读。

  师:你还想读哪一句。

  生: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你这么一读,这株柳树的样子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句给你什么感觉。

  生:柳树十分高大。

  师:从哪里看出?

  生:巍巍然。

  师:高大和粗壮还能从哪里看出来。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

  师:我知道你肯定读懂这句话是写它的――

  生:树干。

  师:树干和树枝。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这树生长的时间非常久。

  师:所以那么粗实那么坚硬,从哪里感受到它很坚硬?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

  师:你们看到过铁锭吗?

  生:电视里。

  师:什么样?

  生:很硬。

  师:是看到的,没有摸过,这个铁锭现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以前咱们的衣服要用纺车纺纱,纺机或纺车上铁做的锭,很硬,颜色很暗淡。树干和树枝这么坚硬,奇怪吗?

  生:奇怪。

  师:咱们这里的树坚硬吗?有一个词叫“柔柳”,说明我们这里的柳以“柔”著称,可这株高原柳却这么硬,这是二奇。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生读。

  师:男子汉的声音:粗实而坚硬。再来读一读。

  生读,齐读。

  师:刚才我们还感觉到它的样子是高大而粗壮的,我们一起读。

  生: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师:两合抱粗有多粗?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这样粗壮的柳树在江南可以看到吗?而且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咱们教室大概有三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三个教室那么大的树阴,你说这棵柳树高大吗?真是太高大粗壮了,这是三奇。读到这,这株柳树的样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立在高原之上。手掌用力,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看看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生默读。

  师:读了这两段之后中,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哪些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笔来,把重点的句段划下来。

  师:哪些词看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

  生: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说说你读书的感受。

  生: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柳树没有能活满一年的,

  师:但是这株柳树呢?

  生:造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师:不光柳树,别的生物也活不到一年,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而且长得高大粗壮,神奇吗?把他找到的这段读一读。

  生读。

  师:还从哪些地方也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了?

  生: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师:谁对这一段也特别有感受。这么多孩子对这段话特别有感受,自己读一读这段话,你觉得读到哪个词语哪个词组的时候特别有感受。自己读。

  生自读。

  师:读到哪些词语特别有感受?

  生: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师:说明它经受了?

  生:许多许多困难。

  师:还从哪里看到它的不容易?

  生: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你从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株柳树为了生存经受过的无数次的雷轰电击。

  师:环境非常――

  生:恶劣。

  师:看老师写这个“虐”字。上面是虎字头,下面是横竖折再写横,这个字组个词,可以组“虐待”,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

  师放录音。

  师: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们看到它怎样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

  生:一阵狂风吹过来,把柳树吹歪了,然后它又靠自己的精神站立了起来。

  师:被狂风吹歪了,弯下腰来了,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险些连根拔起。

  生:一阵狂风吹来,树干都断了。

  生:每一次经受风雪的时候,都是差一点点被冻死,但是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生:差点被其他柳树苗的芽给埋没了。

  生:柳叶都被吹得四分五裂。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

  生: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而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

  生读。

  师: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

  生读。

  师:它在熬,在挺。谁再来读。

  生读。

  师:它这是在和死神较劲呢!

  生读。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师:从哪两个词语中读出。

  生: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师:还从哪里看出经受的摧毁不止一次?

  生:多少。

  师:用了几个多少?

  生:用了三个。

  师: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三个带“多少”的短句,读的时候,可以把“多少”的“多”字稍稍上扬些。

  生读。

  师:读得真好,谁再来读。

  生读。

  师: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多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你们这个“又”字读得真好。被劈断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又重新?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

  生:又起死回生。

  师:用了几个“又”字?

  生:四个。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生:我一定要撑下去,只要熬过这几次风雪就好了。

  生:坚持就是胜利。

  师: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

  生:其他柳树都死了,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不能这样死了。

  生:我要创造生命的奇迹。

  生:我不能就这样死了,这一秒不失望,下一秒就有希望。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

  生:起死回生。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顽强。

  师:会写这个词吗,写在黑板上。

  师:再用哪个词可以概括?

  生:不屈。

  师:还有吗?

  生:咬着牙。

  师:你也去写。还有吗?

  生:坚强不屈。

  师:你去写。生:坚忍不拔。。

  生:坚持不懈。

  生:宁死不屈。

  生:永不放弃。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

  师: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生:现在在沐浴着阳光。

  生:在肥沃的土地里汲取着营养。

  生:可能在吮吸着甜美的雨水,

  生:听着游人的赞美。

  生: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

  生: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也许是大夏天的,也只是给他们洗了个澡。

  师:同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柳树抱怨了吗?

  生:没有。

  师: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读。

  师: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

  师: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棰:柳树生活的环境非常艰苦,几乎是九死一生。

  师:希望只是很渺小的,九死一生。

  生:我读懂了柳树一生是非常坎坷的。

  师:从九十九中读懂什么?

  生:在暴雨中差点死了,可成就了了片绿阴。

  师:九十九让你读出了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

  生:顽强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作者这样写。读。

  生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师出示: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

  生: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师: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

  生: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

  师: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

  生:风景。

  师:你们想不想再去看一看这道壮丽的独特的风景。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生读: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这回你知道为什么它能长得这样的高大、粗壮了吗?

  生:因为它坚持不懈,有顽强的精神,面对这么多的挫折,它毫不放弃。

  师:毫不放弃让它的生命如此强盛。

  生读: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这个问号咱们解决了,谁还想读别的句子?

  生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这回你肯定知道,它为什么绿得这么苍郁,这么深沉?

  生:遇到了无数困难和挫折,但它把这些困难坚持下来了,所以它有了这样的经历。

  师:有了这样经受困难的经历,所以它绿得饱经风霜。

  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你们的声音中读得也非常深沉。还想读哪句?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

  师:为什么它们这么坚硬?

  生:因为在许多柳树苗中,只有这株坚强地活了下来,它经历过许多的磨难。

  生:铁锭般的颜色呈现出它顽强不屈的精神。

  师:从颜色中你感受到了精神这种经历,这种磨难,这种坚持,锻铸了它的精神,所以它能显得如此粗实而坚硬。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生读: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要写这样写,咱们一起读。

  生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生:“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

  师: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最后一横,稳稳地站立,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谁想一个人来读题目。

  生读课题。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一株。

  师:为什么?

  生:因为高原上只有一株柳树,看不到其他柳树了。

  生读。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它是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

  师:柳树竟然是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

  生:因为它原来是平平常常的,现在已经不平常了。

  生:因为它是唯一一棵柳树,经历过很多折磨的。

  师:我懂你的意思了,这株柳树能够在高原上生存下来,你觉得这是一个不可的奇迹,所以他要强调这一株柳。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读懂了两个词,一个是撑立,一个是伫立。其实你们已经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盛老师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篇9

  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幸福在阅读中学会做人

  苏教版十一册第五单元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

  案例背景: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两段文字进行剖析,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的柳树的外形差异去寻找高原柳茁壮高大的原因,通过古典边塞诗词感受高原的荒凉,与江南柳的温和舒适环境形成反差,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去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艰难。

  案例内容:                

  一、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师:读了这篇课文,谁来说文章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生:我发现作者是围绕“青海高原的一株柳树”这一线索。分别写了“惊见”柳  树——“神奇”的柳树——以及令作者“望而生畏”这三大部分。

  生:我发现作者除了写“青海高原的柳树”外还花了很多的笔墨写“霸河”的柳  树。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好孩子。

  生:老师,我还发现作者在文中的“推理”及“想象”这株柳树时,不仅仅是在写柳树,好像在教育我们。

  师:以前我们学过类似的文章吗?

  生:学过……(借物育人)

  师:是啊。可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来安排这些事例的呢?能不能不写呢?

  生:沉思。

  生:我发现,这样写的优点的确是更突出“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呀。

  师:是的,作者在想象与推测中就考虑到了这一点,虽然都是柳树,但是在霸河平原河水边的柳树及易生长。可在青海高原上得的这株柳树,“命运给予他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他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这就是作者对比的的巧妙之处。

  二、回顾全文,总结学法

  师:现在学完了课文,你再来给课文分一分段,并概括一下每个段落的大意。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得又快又好。

  生:我把课文分成五段。第一段(1-2)写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柳  树。第二段(3-5)写柳树的外貌第三段(6-7)写我的猜测。第四段(8)写  我家乡的柳树。第五段(9)点明题旨。师相机板书。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散文的一般写作形式:看到的-想到的-推测想象。文章词句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想象是描写事务特征的语言更具感染力,有力突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

  三、回顾段意、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其实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他一定的方法。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几种方法:

  1、段意合并法。(先把文章划分好段落然后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再把

  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六素串联法。(写人写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六大基本因素。因此,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就只要把几个要素弄清楚了,用词语窜连起来,就是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是以题目命题的,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去阅读,追朔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以此基础扩展开来,从而拟显出文章主要内容。

  4、中心句概括法。(这种方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中心句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5、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以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那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6、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他的主要的概括他的主要内容。)

  师:结合以上的几种方法,我们就来给课文归纳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 本文是按照第五种:“问题概括法”分段的。

  师:请你根据这一方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好吗?

  生:本文描述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的活下来的故事。

  教学、反思:

  这一篇散文告诉我们:这棵柳树的“神奇”主要体现在:生长在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里,能在别的柳树生存不了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意盎然。作者因此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文中作者不仅仅在写柳树,同时也在写人,以此来表现对待人生的态度,告诉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就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根据课文的内容,可以分为五段,并指导学生概括段意。在教学课文的同时层层深入文章的中心,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达到了文道结合的效果。

  其次,在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在教几种新的方法给学生、最后让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归纳主要内容。这样给学上留下更深的印象。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篇10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学习课文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四句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3、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6、7

  请大家默读6、7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图,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株怎么的柳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的?

  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

  5、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意思

  齐读

  三、拓展:

  1、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

  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2、填空:

  ①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有着这种精神的人,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歌,用这首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篇11

  此次桐乡之行,有幸聆听了浙江省小语青年名师“共同体”执教的课例。一堂堂朴实、生动的课,诠释了汪潮教授倡导的“智慧语文”、“简约语文”。盛新凤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有小家碧玉的精致婉约,更多的是大家闺秀的洒脱自如,她那行云流水般的教学风格令在座一线教师如沐春风。正如她所说的:“教学要追求两极之美,既要有阳春白雪之美,又要乐意做下里巴人,也就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达到融会贯通。”体现了她“和美语文”的教育思想。盛老师以严谨巧妙的教学设计、真挚感人的情感投入,展示了一堂充满诗意与语文课。

  一、点——线——圆结合,流溢整体美。

  在这两节课中,盛老师找到了“撑立”这个结合点,抓住"撑立",挖掘其内涵。开始让同学们按课文自然顺序读,通过学习描写柳树的外形来感受它的高大粗壮,感受其生长环境的险恶,为丰满“撑立“作准备。先读作者关于柳的猜想,听音乐,感受柳在中的无奈,坚强。再读,找出什么地方写出了柳撑立的不容易。突显了三个“多少”四个“又”。此时,设计三次想象与切己体会来突破此难点:

  a、想象经历虐杀生灵﹑高原风雪﹑雷轰电击时,柳树是怎样的?

  b、想象它撑不过去时,是如何鼓励自己的?

  c、想象它在苦苦撑立时,平原柳树是怎样的?

  通过三个想象使柳树的”形”与”神”更清晰,把学生引入文本,真诚的感受。最后以“伫立”回还照应“撑立”,回归题目。老师引领着学生读懂了一棵柳树,读懂了一种精神,悟得了人生的一个道理,还学习了作家遣词造句的匠心。

  【片断】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立在高原之上。手掌用力,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看看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生默读。

  师:读了这两段之后中,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哪些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笔来,把重点的句段划下来。

  师:哪些词看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

  生: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说说你读书的感受。

  生: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柳树没有能活满一年的,

  师:但是这株柳树呢?

  生:造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师:不光柳树,别的生物也活不到一年,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而且长得高大粗壮,神奇吗?把他找到的这段读一读。

  生读。

  师:还从哪些地方也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了?

  生: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师:谁对这一段也特别有感受。这么多孩子对这段话特别有感受,自己读一读这段话,你觉得读到哪个词语哪个词组的时候特别有感受。自己读。

  生自读。

  师:读到哪些词语特别有感受?

  生: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师:说明它经受了――

  生:许多许多困难。

  师:还从哪里看到它的不容易?

  生: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看老师写这个“虐”字。上面是虎字头,下面是横竖折再写横,这个字组个词,可以组“虐待”。

  师:你从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株柳树为了生存经受过的无数次的雷轰电击。

  师:环境非常――

  生:恶劣。

  师: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我们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师放录音)

  师: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们看到它怎样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

  生:一阵狂风吹过来,把柳树吹歪了,然后它又靠自己的精神站立了起来。

  师:被狂风吹歪了,弯下腰来了,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险些连根拔起。

  生:一阵狂风吹来,树干都断了。

  生:每一次经受风雪的时候,都是差一点点被冻死,但是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生:差点被其他柳树苗的芽给埋没了。

  生:柳叶都被吹得四分五裂。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

  生: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而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

  生读。

  师: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

  生读。

  师:它在熬,在挺。谁再来读。

  生读。

  师:它这是在和死神较劲呢!

  生读。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师:从哪两个词语中读出。

  生: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师:还从哪里看出经受的摧毁不止一次?

  生:多少。

  师:用了几个多少?

  生:用了三个。

  师: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三个带“多少”的短句,读的时候,可以把“多少”的“多”字稍稍上扬些。

  生读。

  师:读得真好,谁再来读。

  生读。

  师: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多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你们这个“又”字读得真好。被劈断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又重新?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

  生:又起死回生。

  师:用了几个“又”字?

  生:四个。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生:我一定要撑下去,只要熬过这几次风雪就好了。

  生:坚持就是胜利。

  师: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

  生:其他柳树都死了,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不能这样死了。

  生:我要创造生命的奇迹。

  ……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师引读)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顽强……(生上台板书)

  师:正如文中所说的:“……伫立……”

  二、“三维审美”,营造诗意课堂。

  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语文教师应是“性情中人”,应是“多情善感”的人,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语文教学也是追求绘画美的,语文课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基础,海纳百川、广泛吸收。多方整合后的语文课,必定会以具特有的丰富、生动,呈现出色彩斑斓的迷人风采,如同一幅春天的画卷。语文教学中的“建筑美”美在课堂结构,课如流水,在流动过程中起承转合,构成了一堂课的结构,高明的教师如同一位出色的建筑师,会把他的“房子”设计得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盛新凤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三维审美”。

  【片断】

  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师:带着感情读,你的眼前会出现那样的画面。

  生有感情读。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这株柳树?

  (出示一段文字)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这是一棵树吗?有同学会说,这不是树,这是一段文字。它就是一棵树,这棵树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读。

  师:这一段比较长,咱们挑一句来读。

  生: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听他这么一读,叶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叶子青翠欲滴。

  师:你们是不是感觉这样,绿得这么苍郁,绿得深沉,是暗绿色的。平原上柳树是这样的吗?那是什么绿?

  师:嫩绿,草绿,鲜绿,丹绿,但这株柳树却绿得那么苍郁,那么深沉,奇怪吗?这是一奇。谁能把描写叶子的句子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大伙一起来读读这句描写叶子的话。

  生齐读。

  师:你还想读哪一句。

  生: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你这么一读,这株柳树的样子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句给你什么感觉。

  生:柳树十分高大。

  师:从哪里看出?

  生:巍巍然。

  师:高大和粗壮还能从哪里看出来。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

  师:我知道你肯定读懂这句话是写它的――

  生:树干。

  师:树干和树枝。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这树生长的时间非常久。

  师:所以那么粗实那么坚硬,从哪里感受到它很坚硬?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

  师:你们看到过铁锭吗?是看到的,没有摸过,这个铁锭现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以前咱们的衣服要用纺车纺纱,纺机或纺车上铁做的锭,很硬,颜色很暗淡。树干和树枝这么坚硬,奇怪吗?

  生:奇怪。

  师:咱们这里的树坚硬吗?有一个词叫“柔柳”,说明我们这里的柳以“柔”著称,可这株高原柳却这么硬,这是二奇。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生读。

  师:男子汉的声音:粗实而坚硬。再来读一读。

  生读,齐读。

  师:刚才我们还感觉到它的样子是高大而粗壮的,我们一起读。

  生: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师:两合抱粗有多粗?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这样粗壮的柳树在江南可以看到吗?而且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咱们教室大概有三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三个教室那么大的树阴,你说这棵柳树高大吗?真是太高大粗壮了,这是三奇。读到这,这株柳树的样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我们连起来读一读。(出示画面,一曲高原之歌缓缓响起,情境交融。)

  听盛老师的语文课,本身就像在听一首舒缓的曲子,欣赏一幅耐人回味的画。难怪两节语文课合并成一堂课,听课老师浑然不觉累。语文课不光要有“语文”还得有“味”,语文老师的课堂是美的,一种浓烈而不艳俗,高雅而又可攀的两极相融的美。诗意语文,对话的语文,精神的语文和读书的语文让盛新凤课堂诗情飞扬。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篇12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的这一株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

  2、生自由读

  3、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听出来了,大家对这株柳树充满了一种敬佩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株柳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板书课题)

  二、自主研读,交流共享。

  自主阅读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文章,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它画出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师巡视了解学情。

  交流共享

  (一)环境恶劣

  1、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的?

  2、指名说(先读文中的句子,再谈感受)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

  3、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这种感受?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4、指名读这几个词。

  5、听同学们读这些词语,使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悲壮与苍凉让人心头一震啊!

  6、你呢?(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边塞诗词或心里感受)板书:  悲壮  苍凉

  7、就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给你什么感觉?(惊讶、惊奇……)

  8、作者的这种感受在文中是如何表达的?( “哦”了一声)

  9、请你读出惊讶、惊奇的感觉。

  过渡:哦!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让我们看一看它吧!(出示描写柳树的语言)

  (二)旺盛的生命力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指名读并谈感受。(生命力的旺盛)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生命力的旺盛?

  ①“两合抱粗”,师生演示  感知柳树的粗壮(板书:粗壮)

  ②“百十余平方米”,一间教室大约有五十平方米,一株柳树的树阴大约有两间教室那么大。

  (板书:高大)

  3、在如此苍茫荒凉的原野上竟生长着这样一株高大的粗壮的柳树,这个“哦”里还有什么情感在其中?(赞美、赞叹……)

  4、指名读“哦”

  5、想读好这个“哦”先倒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虚声读。

  6、师:范读

  7、生:跟读

  8、怀着这种情绪读一读这株柳(齐读)

  小结:这样高大的一株柳竟能在这如此荒凉,如此悲壮的青海高原上生长起来,壮大起来,真是神奇啊!

  (三)艰难的生存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这株柳树的神奇?

  1、指名说(预设我从“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2、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

  3、生齐读此句。

  4、是啊,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奇迹,又有谁知道这奇迹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呢?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指名读

  2、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多少”、“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说自己的理由)

  3、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板书:……多少……,……又……)

  4、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①、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

  ②、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③、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④、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不)板书: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⑤、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

  ⑥、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

  ⑦、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

  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

  ⑨、生:齐读

  5、比较感悟

  ①、当青海高原这株柳正在风雪雷电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支撑,拼命挣扎,孤独地煎熬时,它的同类那些平原的柳,此时,可能在做些什么?(依据课文内容说说)

  ②、生说(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地在风中摇曳;为那些依依惜别的人们所钟情,所青睐;……

  ③、出示图片:杨柳依依,柳色青青和柳树的诗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_____贺知章

  “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_____王维

  “两搓金缕细,烟裹翠丝柔。”_____戴叔伦

  ……

  6、瞧,这些平原的柳不仅生活环境优越,还被诸多诗家词人冠以殊荣,使它们光芒四射.而同是柳树的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为了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呢?况且还要忍受长年累月的孤独与寂寞,长久以来,没有任何一株柳与它为伴,面对命运如此不公的待遇,它是怎样做的?

  7、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啊!

  三、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 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平,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神 奇

  悲壮  苍凉

  粗壮  高大

  ……多少……   ……又……

  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啊!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篇13

  认识陈忠实,源自那部《白鹿原》,那部被誉为“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的《白鹿原》,只记得大学时为了借阅这本书,还曾上图书馆预约,它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终于借到手后,我读它的状态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于是,我喜欢上了这个作家。

  第一次教六年级时就对《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兴趣浓厚,只因它出自陈忠实之笔。第二次教,依然兴致不减。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点击,却顽强地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敬畏与赞美。

  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课一开始,我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上完第二课时,有孩子跟我说:“老师,我觉得霍金就像这棵柳树!”多么强的领悟力啊,我们还没上第三课时,还没“由树及人”讲解这篇课文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孩子就能心领神会,我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开心地笑了。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要是能够让同学听了你的朗读能够想象到这样的画面就更好了,谁愿意再来试试?

  3、在你的眼中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4、同学们,作者站在茫茫高原,一眼望去,这里没有清澈迂回的河流,只有(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没有松软肥沃的土壤,只有(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没有鸟语花香的生机,只有(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这样的青海高原是如此的——悲壮和苍凉

  5、就在这莽莽高原之上,生长着唯一的一株柳树,在作者的心目中这是怎样的柳树呢?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6、在作者的眼里,这株柳树有多神奇?谁再来读?

  7、望而生畏,畏在字典中解释为害怕,那在这里是害怕吗?是什么?敬畏

  8、神奇到令作者敬畏的地步——一起读。

  (二)、走近柳树,感受神奇

  1、这株柳树到底神奇在哪里呢?同学们,想亲眼目睹这株柳树吗?这株大树,每一处都是绚丽的风景,都值得你去细细欣赏。作者又是怎样描述这株神奇的柳树的?请你们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5小节。看看哪一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其中关键的词语,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屏幕出示课文第5小节内容)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2、这一株柳树最吸引你目光的是哪一处?哪里让你感受到它的神奇的?

  3、交流:

  a“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它的叶子是——

  生:非常苍郁,非常深沉的

  师:这是高寒和缺水锻铸出来的一种绿,看到过柳树这样绿的叶子吗?

  生:没有看到过

  师:那你看到的柳树的叶子是——

  生:它是非常嫩绿的,像草一样的颜色。

  师:哦。你看到的柳树的叶子是——

  生齐:嫩绿的。是——翠绿的,是——草绿的,是——鲜绿的。

  师:是啊,这株柳树的叶子少了一份青翠,少了一份鲜活,多了一份苍郁和深沉。够特别的吧,谁来读?

  师:好,你还想读哪句呀?

  b:“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师: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高大粗壮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让你感觉到这柳树特别的粗壮高大?

  生:我从“两合抱粗”还有“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可以看出这棵柳树是十分高大。

  师:“两合抱粗”,两合抱粗到底有多粗,来我们两个人合作来演一演。

  师:这么粗壮的柳树你们看到过吗?生:没有。

  师:而且你们看,它的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我们上课的教室大概是四十多平方米,也就是说相当于二三个教室,那么大的一片树阴,可见树冠的高大。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它的高大粗壮来?

  生1:读。

  师:呀,我觉得还不够大唉。

  生2:读。

  师:还有哪句话也让你感觉到了这棵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

  c: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师:粗壮高大,你从哪个词语中读出来的?

  生:我从“巍巍然撑立”这二个词可以看出。

  (点击“巍巍然撑立”)

  巍然是什么意思?——“巍巍然”就更加高大了,你看到什么了?对啊,这是一株参天大树啊!——读完整了“巍巍然撑立”——再读这个词“巍巍然撑立”!——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读出顶天立地的气势来!——多么高大伟岸的身躯啊,一起读!

  d“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师:你觉得这株柳树的树干和树枝跟咱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们平时看到的柳树的树干和树枝都是细细长长的,而这棵柳树的树干和树枝却是很粗,很坚硬。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多么柔顺啊,而这柳树怎么会有这么粗实和坚硬的树干和树枝呢?太神奇了。谁也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句。

  师:硬到什么样的地步?

  生:硬到用刀都刻不动的地步,像铁一样。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

  师:在作者看来,那粗壮结实的枝干就是一块经过大自然锻铸的铁块,敲一敲,似乎能够听到金属特有的“铮铮”声。谁来读?一起来!——这又是它奇特的地方,枝干特别坚硬

  4、此时,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这样一株柳树,他傲然伫立在天地之间,(板书:擎天一树绿),在茫茫高原的映衬下,处处显露出它的奇特。

  5、难怪,作者会说(屏幕出示第2小节内容并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6. 看,枝干——粗实坚硬,叶子——苍郁深沉,形态——高大挺拔,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特征,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神奇与伟岸!——齐读第5小节。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而挺拔,所以在这里它说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板书:撑立)

  (三)聚焦“撑立”,读出精神

  师:撑立还可以说成什么立?

  生:屹立,矗立

  师:屹立,矗立同样能让我们感受到柳树的高大粗壮,那作者为什么要用撑立呢?

  这个撑立还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撑立让人感觉它的生长过程特别不容易

  师:是啊,手掌用力抵住就是“撑”,看来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遇到了哪些困难让你感觉特别不容易?默读课文6,7自然段,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圈圈画画,写出你自己的体会

  生:读课文6、7节。

  1.生:读“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1)读句,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请2~3个学生畅谈感受。

  生:这些树木不容易在这种地方生存的,因为这种地方不但有寒冷,而且有干旱,在这恶劣的情况下柳树是不容易生存的。

  生:高原的环境十分恶劣,十分残酷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

  生:绝不宽容

  师: 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残酷吗?

  出示——干旱的时候连续半年都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几十度,这可是举世公认的“生命禁区”!这就是—(点击“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

  读了这个资料,你有怎样的感受?

  所以。读好这句话——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熬过了一年又一年,这真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难怪作者会这样感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它所经历的考验只有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吗?

  生:“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师:屠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风雪并不可怕,可是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你能想象吗?闭上眼睛,用心去听。

  在这样急骤的风雪下,它可能——(指生想象说话)

  这雷电也不是一声炸雷,一道闪电,而是——铺天盖地,铺天盖地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师:是啊,柳树遭受着这样无情的摧毁,这就是——(屏幕投射)

  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师:面对这样凶狠残暴的风雪雷电,柳树害怕了吗?而是——(点击变红: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谁来一个人读读这二个半句。你读。

  生:读。

  师:从这两个半句中你仿佛看到了——

  生:它在和恶劣的环境拼命的抗争

  生:他在和死神较劲呢

  师:把你的感受放到朗读中去,来读好这两个半句

  师:我听出来了他在咬着牙坚持。谁再读?(生读)

  师:他在拼命地熬啊,挺啊,坚持啊。谁再读?(生读)

  师:它就是这样撑过来的。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二个半句。读。(生齐读)

  师:同学们,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经受过一次又一次”和“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这二个词说明它经受的摧毁不止一次。

  师:是啊,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还有,你说

  生:还有“冻死过多少次”这个词可以看来。

  师:你们看这里用了几个“多少”?(点击变红)谁 能读好几个带“多少”的短句。

  生1:读。这摧毁是这样的频繁!

  师:柳树遭受的摧毁是多么地残暴,多么地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畏怯,而是冻死过多少次——(指名读)又复苏过来,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991671296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