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蒙娜丽莎的魅力》教案

《蒙娜丽莎的魅力》教案

颜值担当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蒙娜丽莎的魅力》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蒙娜丽莎的魅力》教案(精选4篇)

《蒙娜丽莎的魅力》教案 篇1

  《蒙娜丽莎的魅力》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学习,让我们走进绘画艺术的殿堂,了解达•芬奇的绘画艺术及名画《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作者字里行间对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技艺的赞颂之辞。体会本文朴素而不板滞、即典雅而又浅近的语言 3.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目标重点:学习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剖析名画的写作技巧。

  目标难点:理请文章的层次结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1、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 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本文选自《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全书评述委曲精微、娓娓动听,实为艺术史著作中的佳作。

  2、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15XX年 达•芬奇开始创作《蒙娜丽莎》,15XX年 《蒙娜丽莎》创作完成。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一幅

  二、检查预习“导学学案”的基础知识

  1、有关字词

  2、文章的结构划分

  3、指名朗读课文

  三、讨论探究

  1、在作者看来,蒙娜丽莎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

  作者认为,蒙娜丽莎有着“超自然秘魔力”,她的“脸容的神秘”含有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力量。

  2、文章从那些方面表现了这种力?

  (1)脸上的一切线条(口唇的皱痕、眼睛、下巴)似乎都有这微笑的余音和回响。

  (2)头发、手是这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

  (3)青绿色风景、纱网、衣褶是神秘气息的衬托。

  3、文中讲述音乐家莫扎特的故事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这里运用了类比手法。从侧面说明蒙娜丽莎的魅力具有“摄魂制魄”的巨大力量。让读者有更加生动、真切的体会。

  4、文中有段写音乐的 请问为什么?

  让我们走进绘画艺术的殿堂,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同时是为了艺术的渲染 烘托气氛

  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测试”中阅读部分

  四、布置作业

  《由<蒙娜丽莎的魅力>想到的》写一篇200字短文.

《蒙娜丽莎的魅力》教案 篇2

  【教学目标】1.感受蒙娜丽莎的美;2.理解艺术作品中“虚”的运用;3.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维纳斯的残缺美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介绍傅雷。傅雷(1908~1966),著名翻译家。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文革”中因不堪忍受污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2.介绍达·芬奇。达·芬奇是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多项领域博学者,其同时是建筑师、解剖学者、艺术家、工程师、数学家、发明家,他无穷的好奇与创意使得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艺术家,而且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幅享誉世界的绘画杰作。这幅画作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世人的追捧,诠释、评论不计其数。3.展示图画,学生交流自己心目中的蒙娜丽莎。4.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课文在介绍《蒙娜丽莎》这幅世界级名画的时候,除了简介这幅画作名字的由来和它的传奇故事外,重点探讨了这幅名画的艺术成就,也就是“蒙娜丽莎微笑之谜”。“这销魂的魔力,这神秘的爱娇,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作者凭借自己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从“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力量”来源于那种“恍惚不定的音符”,推测这幅画作摄人心魄的原因,就在于“蒙娜丽莎微笑”的“莫测高深的神秘”。“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飘渺、最‘恍惚’、最琢磨不定的境界”。之后,作者又分析了这幅画作严谨的构图,从蒙娜丽莎的口唇、眼睛、头发到双手等,作者都做了细致的研究,全方位地为我们分析了这幅杰作的艺术特点。三、合作探究1.学生再次欣赏图画,注意体会。2.中国画能否给我们同样的艺术美的享受?明确:能。艺术的生命在于虚,在于意境。我国古代艺术素有重虚的传统,绘画多留有空白,诱人联想,讲究“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戴熙《习苦斋画絮》)。傅雷先生学贯中西,治学严谨,善于沟通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他在这篇讲义中,结合音乐的特点来分析绘画艺术,视角独特,深入浅出,引导我们走进了艺术欣赏的大门,并逐步感受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3.出示一副中国山水名画,学生欣赏后谈谈自己的感受。4.写作特色。明确:(1)详略得当,主次分明;(2)类比:与莫扎特创作时的魔力作类比;与中国诗画的无穷与不定作类比。(3)对比:与波提切利的创作笔致作比较;与平庸艺术家的点睛技巧作比较。用艺术的相通与共融来展现蒙娜丽莎独有的魅力。四、作业课下搜集名画,欣赏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附:板书设计

  蒙娜丽莎的魅力

  傅雷

  维纳斯         蒙娜丽莎的微笑         中国画

  残缺美              意境美              虚

《蒙娜丽莎的魅力》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通过文本的学习,让我们走进绘画艺术的殿堂,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作者字里行间对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技艺的赞颂之辞。3.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 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本文选自《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全书评述委曲精微、娓娓动听,实为艺术史著作中的佳作。

  二.达•芬奇介绍            

  列奥纳多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父亲安东尼奥律师认识到儿子的绘画才能,决定送他进佛罗伦萨艺术家委罗基奥工作室学习。在那里,他不仅接受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教育,还受到其他科学的影响。

  他在31岁那年写信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在信中列举了自己的各种才能,最后他还表示可为大公的父亲塑造一座骑马像,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大师41岁时完成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没有足够的铜铸造而使巨作终未完成。

  大公对他的天才和辛勤劳动酬谢不是金币,而是金言玉语,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为了安慰他,请他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幅画,这就是《最后的晚餐》。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那么芬奇在51岁时自米兰重返佛罗伦萨而作的《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 15XX年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占领米兰时,邀请大师赴法国定居,应聘为宫廷画家。大师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

  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芬奇的一生始终在探索艺术的高贵气质,只有在美的创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满意足。15世纪意大利的科学与理智、美的追求与创造,由于达•芬奇而登峰造极。可是大师的才能到了晚年并没有受到重视和赏识,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伤心。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

  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15XX年 达•芬奇开始创作《蒙娜丽莎》,15XX年 《蒙娜丽莎》创作完成。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一幅

  四、课文阅读

  阅读下面《蒙娜丽莎的魅力》中的文段,完成下面1-5题。

  “瑶公特”的谜样的微笑,其实即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飘渺、最“恍愧”、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在这一点上,达•芬奇的艺术可说和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了。例如中国的诗与画,都具有无穷(infini)与不定(infini)两元素,让读者的心神获得一自由体会、自由领略的天地。

  当然,“瑶公特”这副面貌,于我们已经是熟识的了。波提切利的若干人像中,也有类似的微笑。然而莱奥纳多的笑容另有一番细腻的、谜样的情调,使我们忘却了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和圣母。

  一切画家从这件作品中看到谨严的构图,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种特点。他们觉得这副微笑永远保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因为脸上的一切线条中,似乎都有这微笑的余音和回响。菜奥纳多•达•芬奇是发见真切的内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在他之前,画家只注意脸部的轮廓,这可以由达•芬奇与波提切利或吉兰达约等的比较研究而断定。达•芬奇的轮廓是浮动的,沐浴在雾雰似的空气中,他只有体积;波提切利的轮廓则是以果敢有力的笔致标明的,体积只是略加勾勒罢了。

  “瑶公特”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缝之间,口唇抿着的皱痕一直波及面颊。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皱痕为中心。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因此眼睛觉得扁长了些,这眼睛的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样,是微笑的标识。

  如果我们再回头研究她的口及下巴,更可发现蒙娜•丽莎的微笑还延长并牵动脸庞的下部。鹅蛋形的轮廓,因了口唇的微动,在下巴部分稍稍变成不规则的线条。脸部轮廓之稍有棱角者以此。

  在这些研究上,可见作者在肖像的颜面上用的是十分轻灵的技巧,各部特征,表现极微晦;好似蒙娜•丽莎的皮肤只是受了轻幽的微风吹拂,所以只是露着极细致的感觉。

  至于在表情上最占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彩的眼睛。有些史家因此以为达•芬奇当时并没画完此作,其实不然,无论哪一个平庸中的艺术家,永远不会在肖像的眼中,忘记加上一点鱼白色的光;这平凡的点睛技巧,也许正是达•芬奇所故意摒弃的。因此这副眼神蒙着一层怅悯的情绪,与她的似笑非笑的脸容正相协调。

  她的头发也是那么单纯,从脸旁直垂下来,除了稍微有些卷曲以外,只有一层轻薄的发网作为装饰。她手上没有一件珠宝的饰物,然而是一双何等美丽的手!在人像中,手是很重要的部分,它们能够表露性格。乔尔乔内(giorgione)的《牧歌》中那个奏风琴者的手是如何瘦削如何紧张,指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职业,并表现演奏时的筋肉的姿态。“瑶公特”的手,沉静地,单纯地,安放在膝上。这是作品中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

  这个研究可以一直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注意在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中,用何等的艺术手腕,以黑发与纱同来衬出这苍白的脸色。无数细致的衣褶,正是烘托双手的圆味(即立体感),她的身体更贯注着何等温柔的节奏,使她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

  我们永不能忘记,莱奥纳多•达•芬奇是历史上最善思索的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其中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寻思。他不但在考虑他正在追求的目标,并也在探讨达到目标的方法。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达•芬奇全不发生关系。他从没有奇妙的偶发或兴往神来的灵迹。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这一点”指的是________;“这个研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2.节选的这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内容?请作简要概括。

  3.对文中“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达•芬奇全不发生关系”这句话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一般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作者往往非常倚重偶然和本能。

  b.与一般的艺术创作不同,达•芬奇创作时完全不靠偶然和本能。

  c.达•芬奇坚持独创和个性,与一般的艺术制作全不发生关系。

  d.达•芬奇作品中的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思索。

  4.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蒙娜丽莎口唇抿着的皱痕显示着她在微笑,而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这皱痕为中心。

  b.蒙娜丽莎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眼睛显得有些扁长,这是她正在微笑的一个重要标志。

  c.蒙娜丽莎下巴部分的线条不十分规则,脸部轮廓稍有棱角,这是由于她在微笑形成的。

  d.蒙娜丽莎全身贯注着一种十分温柔的节奏,她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着观众,使微笑十分含蓄。

  5.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人物眼睛描绘得毫无光彩,是达•芬奇的一项独创。

  b.达•芬奇重视绘画的各个细节,包括人物的服饰和背景。

  c.能表现出人物浮动的脸部轮廓,达•芬奇是前无古人的。

  d.同样表现人物的微笑,波提切利的成就远不如达•芬奇。

《蒙娜丽莎的魅力》教案 篇4

  《蒙娜丽莎的魅力》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蒙娜丽莎的美;

  2.理解艺术作品中“虚”的运用;

  3.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维纳斯的残缺美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傅雷。

  傅雷(1908~1966),著名翻译家。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文革”中因不堪忍受污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

  2.介绍达•芬奇。

  达•芬奇是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多项领域博学者,其同时是建筑师、解剖学者、艺术家、工程师、数学家、发明家,他无穷的好奇与创意使得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艺术家,而且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幅享誉世界的绘画杰作。这幅画作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世人的追捧,诠释、评论不计其数。

  3.展示图画,学生交流自己心目中的蒙娜丽莎。

  4.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在介绍《蒙娜丽莎》这幅世界级名画的时候,除了简介这幅画作名字的由来和它的传奇故事外,重点探讨了这幅名画的艺术成就,也就是“蒙娜丽莎微笑之谜”。

  “这销魂的魔力,这神秘的爱娇,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作者凭借自己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从“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力量”来源于那种“恍惚不定的音符”,推测这幅画作摄人心魄的原因,就在于“蒙娜丽莎微笑”的“莫测高深的神秘”。“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飘渺、最‘恍惚’、最琢磨不定的境界”。之后,作者又分析了这幅画作严谨的构图,从蒙娜丽莎的口唇、眼睛、头发到双手等,作者都做了细致的研究,全方位地为我们分析了这幅杰作的艺术特点。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再次欣赏图画,注意体会。

  2.中国画能否给我们同样的艺术美的享受?

  明确:能。

  艺术的生命在于虚,在于意境。我国古代艺术素有重虚的传统,绘画多留有空白,诱人联想,讲究“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戴熙《习苦斋画絮》)。傅雷先生学贯中西,治学严谨,善于沟通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他在这篇讲义中,结合音乐的特点来分析绘画艺术,视角独特,深入浅出,引导我们走进了艺术欣赏的大门,并逐步感受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

  3.出示一副中国山水名画,学生欣赏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4.写作特色。

  明确:(1)详略得当,主次分明;(2)类比:与莫扎特创作时的魔力作类比;与中国诗画的无穷与不定作类比。(3)对比:与波提切利的创作笔致作比较;与平庸艺术家的点睛技巧作比较。用艺术的相通与共融来展现蒙娜丽莎独有的魅力。

  四、作业

  课下搜集名画,欣赏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蒙娜丽莎的魅力

  傅雷

  维纳斯         蒙娜丽莎的微笑         中国画

  残缺美              意境美              虚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蒙娜丽莎的魅力》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1010501297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