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挑衅炫耀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微信扫码分享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通用15篇)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篇1

  七个一工程·一篇案例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

  ——记《口技》教学片段

  南川三中初一年级  尧彬

  《口技》一文,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地描写,结构层次清晰、有条不紊,极好地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教学时亦应抓住其结构和语言的特点进行教学。但上过本文,有一个镜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师: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生1:“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并感到满意,“默叹”一词表明宾客还能意识到这是口技表演,虽已入神但还能自持。

  生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表现了宾客也随口技表演内容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也说明宾客逐渐难以自持。

  生3:“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

  生4:我认为宾客不是要逃跑,而是去救火。

  (哗然)

  我当时也懵了:是我看的资料不全吗?不权威吗?但在我的记忆中是翻译成的“几乎想争着逃跑”呀!随即,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却赶紧翻阅资料。但事实就是这样:《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文言文全解》、《教材全解》、《点拨》等中都译为“几乎想抢先跑掉”之类的,无一是译为去救火的。

  我暂不表明观点,让学生自己表决。结果各有理由:

  认为是逃跑的理由是:众多资料书中是这样的翻译,古汉语字典上的“走”也是解释为“跑,逃跑”。因为此时宾客已不能自持,所以在火灾面前表现出逃跑心理是符合事实的。

  认为是救火的理由是:救火救人是发生火灾后宾客们应立即想到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文中的“奋袖出臂”一词也表明宾客们准备大干一场。“走”是解释为“跑”,但不是“逃跑”,而是跑去舀水,同时也表明了宾客们不能自持的境界。

  不用说,我赞成了救火的观点。因为我们的教学,不只是欣赏文中壮观的场面,体会写作的精妙,更要培养学生做人素养。至于是否改变了原文本意,我想林嗣环在天之灵也不会过多指责吧。

  2005/6/13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篇2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①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抽象”的原则方法,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领

  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调动情绪。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

  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

  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

  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说明:如有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可千万别错过,以此调动学习情趣的机会。

  二、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

  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②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形式不定,可默读、轻读、放声读。

  2根据注解掌握有关字词读音和释义,疏通文句内容,有疑即问。

  四、教师指导学生落实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犬吠: 呓语: 叱儿:Chi意少舒: 

  中间: 曳屋: 几欲: 齁声:

  2.理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②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③当是时:这个时候。

  ①以为妙绝:以为:认为。绝:极点。

  ⑤宾客意少舒:稍微,读shao3。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

  ⑤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

  ③几欲先走:跑。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说明:教师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六、分析第一部分。

  1.齐读第1段。

  2.学生口述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3.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七、布置作业 。

  1.读熟课文。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2、3、4段。

  说明:应要求学生朗读得生动,有感情。

  二、教师分发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完成。

  说明:鼓励学生讨论、商量。

  ┌────┬─────────┬────┬──────┬─────────┐

  │场景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作者评论 │听众反应 │

  ├────┼─────────┼────┼──────┼─────────┤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吃请、│由远及近│众妙毕备 │伸颈,侧目,微笑,│

  │ │大啼、妇呜、絮絮、│由外到内│ │默叹,以为妙绝 │

  │ │大叱 │由小到大│ │ │

  │ │( 一时齐发) │ │ │ │

  ├────┼─────────┼────┼──────┼─────────┤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逐步变小│ │意少舒稍稍正坐 │

  │ │鼠作作索索、倾盆器│ │ │ │

  │ │(声) │ │ │ │

  │ │咳嗽 │ │ │ │

  │ │(以响衬静) │ │ │ │

  ├────┼─────────┼────┼──────┼─────────┤

  │火起群乱│大呼、齐哭、 │突然变大│不能指其一端│变色离席 │

  │ │百千大呼、齐哭、犬│由少而多│不能名其一处│奋袖出臂 │

  │ │吠、力拉崩倒、火爆│由少而杂│ │两股战战 │

  │ │声、风声、求救声、│ │ │几欲先走 │

  │ │抢夺声、泼水声(无│ │ │ │

  │ │所不有) │ │ │ │

  └────┴─────────┴────┴──────┴─────────┘

  三、讨论分析,理解描写上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1.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请进行简略概括?

  说明: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三幅图画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2.请一位同学口述课文三个场景分别描写了哪些声音种类。思考:各场景的声音

  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

  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

  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

  “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

  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

  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

  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齐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

  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

  的礼物

  五、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

  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

  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

  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扭力。

  六、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一。

  七、布置作业 。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

  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板书设计 :

  口技

  林嗣环

  善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尺

  场景:梦中惊醒:小~大(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十

  渐入梦乡:小(意少舒,稍正坐)

  十

  火起群乱:大(变色离席,奋抽出臂,两胜战战)

  (马骏)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

  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

  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教学设计(A)”)

  三、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_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①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难课文内容。

  ②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第2、3、 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 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

  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

  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

  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

  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

  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

  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

  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

  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

  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

  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

  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

  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

  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

  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

  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

  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

  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

  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

  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

  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

  “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

  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

  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板书设计 :

  口技

  善

  正面

  场景:梦中惊醒由醒入睡失火纷乱

  声音:小~大~小~大

  侧面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

  听众

  伸须侧目微笑默。

  意少舒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马骏)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篇3

  第一部分:

  1、《口技》的作者是           朝的                     ,这篇文章节选自       朝           编选的笔记小说                         。

  2、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

  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                                                 。

  ⑵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                                                               。

  3、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

  ⑴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

  ⑵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

  ⑶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京中有善口技者(善:           )

  ⑵会宾客大宴(会:           )

  ⑶施八尺屏障(施:           )

  ⑷众宾团坐(团:              )

  ⑸妇拍而呜之(呜:                  )

  ⑹奋袖出臂(奋:              )

  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几:                  )

  5、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

  6、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

  7、下列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指: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b、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毕:众妙毕备  群响毕绝  

  d、坐:满坐寂然  口技人坐屏障中

  8、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b、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c、听众的反应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

  d、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9、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时间词语: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10、翻译下列句子:

  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第二部分:

  (一)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1、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              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         、       、        。

  12、与“宾客意少舒”中“舒”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舒筋活血

  13、与“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意思相同的是(  )

  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14、选文第三段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  )

  a、声音由小到大  b、声音由远到近

  c、声音由内到外  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

  15、翻译下列句子:

  ⑴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⑵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⑶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16、按要求摘出原句:

  对声音作概括描写的句子:

  文中议论的句子:

  17、将选文第三段划分层次,并简要说明理由。

  18、作者在选文第一段中怎样表现口技之“善”的?

  19、你认为口技人的表演“妙”在何处?

  (二)

  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

  20、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

  ⑴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匹帛:                  )

  ⑵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慵:           )(伛:         )

  ⑶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仄:           )

  ⑷性之缓者宜衣长(缓者:                            )

  ⑸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蓄:           )(觊觎:                   )

  21、翻译句子:

  ⑴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

  ⑵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

  ⑶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

  22、这是一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3、文章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口技》答案

  1、略 2、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俄而百千人大呼……泼水声 3、满坐宾客……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几欲先走。 4、擅长;正赶上;设置,安放;围绕;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扬起,举起;几乎,差点儿 5、首尾呼应;同时强调道具的简单,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依*的是高超的技艺,突出了其技艺之“善”。 6、善 7、c 8、c 9、忽、忽然;一时;既而;是时;俄而、少顷、未几 10、在同一时间一齐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有。满座的宾客没有不伸着脖子,侧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着,认为妙极了。在这种情况下,宾客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的,他们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跑。 11、醒而复睡、深夜救火;听众的反应;道具的简单;对表演的描绘。 12、c 13、a 14、d 15、略 1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有人……一处也。 17、言之有理即可。 18、既有正面描写各种声音,又有侧面描写宾客为表演所陶醉、折服的神态,这样共同表现其表演之“善”。 19、略 20、一匹绸缎;懒;曲背,驼背;狭窄,窄;温和的人,慢性的人;心里藏着;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21、以前有个人拿着一匹绸缎要裁缝裁剪做衣服。我以为这个裁缝师傅可以和他谈论做衣服方面的事情了。现在的裁缝,总是用旧衣服定下尺寸,把新样子作为当时的风尚,不知道哪儿该短哪儿该长这些道理,先存着贪污布料的心思。 22、说明办事须从具体情况出发,做到胸有成竹,没有不成之理。 23、对比、引用,例子略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篇4

  《口技》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我叫,来自*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口技》,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

  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会联自己实际生活体验,看到作家对“文化艺术”体验和感悟。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课文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说 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2.朗读 中读懂简易的文言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1。字词的落实积累上

  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三:说教法

  1、  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1、  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下的一篇课文。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六:说教学理念

  1.新课标中要求中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所以重点设为读,背,大量积累。

  2.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口技》表演视频,让学生对这门传统艺术有感性认识,。

  八: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让学生听,听到哪些声音,听出什么时间,听出什么故事。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艺术?进而导入新课(课题)

  口技表演含义:(让学生说)口技艺人仅凭一张嘴,能逼真地模拟各种声响,能生动地描绘不同生活场景,形成了一种传统技艺。这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即是把口技表演用文字描述得活灵活现、让人读后如亲临现场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同时是检查预习,把握读音。读的过程中故设“陷阱”读错音,让学生找出来加以纠正。

  2.学生再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善)

  (2)找出标志时间的词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然,俄而

  (3)有三个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三)合作探究:多媒体问题:

  1.一个优秀的口技表演者,身上要具备哪此些本领?(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想引领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个写作法的教学)

  (引导学生说出:会摹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平时要对声音仔细观察,揣摩,摹仿。

  2.文中的口技表演者,先生摩仿了哪些声音,按顺序说出来。

  狗叫,妇人声,小儿声,男人声,吃奶声,哭声,鼠夜出声、起火声,火烧声,救火声等等。

  3.口技表演者用了什么道具?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口技人技巧高超?找出来

  (鼓励学生读原文:有的学生能找到正面描写,也有同学能找到观众反映句子,老师等学和找完后, 归纳出:此文一个重要写作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相合。

  (四)再现情景,表演中背诵。(要求背下2、3、4精彩片断)

  方法: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到讲桌前蹲下,当同学读到有声音的时候,让他们模拟声音。然后大家评价。

  注意:模拟声音的同学要及时,下面的同学是观众,要做好听众的表情动作表演。

  如时间够用的话,大家集体朗读一遍。

  (五)作业:思考一下,(       我们岫岩的玉雕艺术,驴皮影艺术,高跷艺术,剪纸艺术等)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 哪些人和口技艺人一样值得我们钦佩?有哪些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如何高超,厨师的厨技,手工制作者,市场卖肉手脚是怎样的麻利 ?生日蛋糕

  又是怎样精心制作等,我们学习林嗣环,把这些民间艺术记下来,写一小段类似《口技》的文章。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篇5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①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抽象”的原则方法,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领

  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调动情绪。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

  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

  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

  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说明:如有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可千万别错过,以此调动学习情趣的机会。

  二、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

  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②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形式不定,可默读、轻读、放声读。

  2根据注解掌握有关字词读音和释义,疏通文句内容,有疑即问。

  四、教师指导学生落实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犬吠: 呓语: 叱儿:Chi意少舒: 

  中间: 曳屋: 几欲: 齁声:

  2.理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②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③当是时:这个时候。

  ①以为妙绝:以为:认为。绝:极点。

  ⑤宾客意少舒:稍微,读shao3。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

  ⑤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

  ③几欲先走:跑。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说明:教师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六、分析第一部分。

  1.齐读第1段。

  2.学生口述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3.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七、布置作业 。

  1.读熟课文。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2、3、4段。

  说明:应要求学生朗读得生动,有感情。

  二、教师分发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完成。

  说明:鼓励学生讨论、商量。

  ┌────┬─────────┬────┬──────┬─────────┐

  │场景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作者评论 │听众反应 │

  ├────┼─────────┼────┼──────┼─────────┤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吃请、│由远及近│众妙毕备 │伸颈,侧目,微笑,│

  │ │大啼、妇呜、絮絮、│由外到内│ │默叹,以为妙绝 │

  │ │大叱 │由小到大│ │ │

  │ │( 一时齐发) │ │ │ │

  ├────┼─────────┼────┼──────┼─────────┤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逐步变小│ │意少舒稍稍正坐 │

  │ │鼠作作索索、倾盆器│ │ │ │

  │ │(声) │ │ │ │

  │ │咳嗽 │ │ │ │

  │ │(以响衬静) │ │ │ │

  ├────┼─────────┼────┼──────┼─────────┤

  │火起群乱│大呼、齐哭、 │突然变大│不能指其一端│变色离席 │

  │ │百千大呼、齐哭、犬│由少而多│不能名其一处│奋袖出臂 │

  │ │吠、力拉崩倒、火爆│由少而杂│ │两股战战 │

  │ │声、风声、求救声、│ │ │几欲先走 │

  │ │抢夺声、泼水声(无│ │ │ │

  │ │所不有) │ │ │ │

  └────┴─────────┴────┴──────┴─────────┘

  三、讨论分析,理解描写上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1.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请进行简略概括?

  说明: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三幅图画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2.请一位同学口述课文三个场景分别描写了哪些声音种类。思考:各场景的声音

  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

  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

  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

  “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

  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

  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

  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齐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

  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

  的礼物

  五、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

  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

  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

  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扭力。

  六、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一。

  七、布置作业 。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

  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板书设计 :

  口技

  林嗣环

  善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尺

  场景:梦中惊醒:小~大(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十

  渐入梦乡:小(意少舒,稍正坐)

  十

  火起群乱:大(变色离席,奋抽出臂,两胜战战)

  (马骏)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

  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

  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教学设计(A)”)

  三、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_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①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难课文内容。

  ②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第2、3、 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 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

  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

  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

  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

  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

  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

  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

  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

  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

  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

  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

  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

  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

  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

  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

  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

  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

  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

  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

  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

  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

  “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

  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

  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板书设计 :

  口技

  善

  正面

  场景:梦中惊醒由醒入睡失火纷乱

  声音:小~大~小~大

  侧面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

  听众

  伸须侧目微笑默。

  意少舒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篇6

  口 技 作者:林嗣环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的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了。妇人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没有过多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子等器具倾斜打翻的声音,妇人在睡梦里的咳嗽声。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篇7

  学习目标:1、  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字的音、形、义并弄通课文大意;2、  以时间词为依据理清文章结构造并复述课文;3、  学习已时间为顺序的写作方法并完成一篇习作。学习过程:一、结合课下注释,完成文学常识填空1、《口技》作者          ,          福建人;2、《口技》选自            是            代              编选的笔记小说。二、听录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呓语        hōu (     )声          曳        哗叱      中间       几欲        许许三、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会宾客大宴                    众宾团坐                   但闻                   满座寂然                   既而           一时              未几                   意少舒          中间             力拉崩倒                   曳屋许许声                   虽人有百手                   不能名其一处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四、找出文中的时间词,小组讨论争取找的完整并分类                                                                                                                                                    .1、表示突然发生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  

  3.表示两事相继发生  

  4.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五、组内推举同学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作业:用时间顺序把刚才欣赏的口技表演写出来,300字左右

  上一篇:林嗣环《口技》练习2

  下一篇:河大版《口技》教案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篇8

  余映潮教例评析

  高效背诵

  ——《口技》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口技》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此时课文讲析的任务已经完成。教学时间还有30分钟。

  教师:《口技》一文,不到370字,根据教学要求,应当全文背诵。现在大家聚集会神、齐心合力,在老师带领下反复朗读、背诵。

  下面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要默想:开头——画面——画面二——画面三——结尾。

  (学生诵读)

  教师:下面再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默想,哪儿是正面写声,哪儿是人侧面写声。

  (学生诵读)

  教师:现在咱们用“抢记法”背第一段,注意,抢记中也有规律,大家可扣住几个动词和几个“一”,加快背诵速度。

  (全班同学两分钟内背完)

  教师:下面咱们用“竞争法”背第二段,谁先背完谁举手。竞争要讲究技巧,背诵本段可以用“画面浮现法“可以用分层消化法”,可以用“情节线索法”,可以用“紧扣字词法”等。下面竞赛开始。

  (全玫同学争先恐后,三分钟背完)

  教师:第三段三个句子,很简单,一分钟背下来。

  (学生背诵)

  教师:背第三段咱们用了“限时法”。下面背高潮段第四段。此段自由背诵,以快为原则,不但要很快背下来,还要介绍你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全班四分钟背完)

  (学生介绍背诵方法:①分层消化法:按绘声——评论——侧面烘托三个层次背;②电影镜头法:火起——人犬声、风火声,抢救声——听众表情;③记忆线索法:声音的先后顺序;④表情诵读法;⑤说书法……)

  (介绍背诵方法四分钟)

  教师:第五段与第一段遥相呼应,词句基本相同,我想同学们已经能够背了。

  下面咱们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答背,即我点什么,你们就背什么,开始:

  ①背开关和结尾

  ②背第二段中写“醒”的场面描写

  ③背第四段中“失火”的场面描写

  ④背出四处侧面描写的句子。

  [评析]

  《口技》一文,共363字,平时教学中,一般用两节课讲析,有少数教师用三节课讲析,在松散的教学结构中浪费好不少宝贵的时间。

  此教例是用两节课讲完全文并让全班同学能背诵全文。背诵花去30分钟,“工作”效率很高,故称为“高效背诵”。

  背诵效率高,有如下原因:

  第一,教学程序合理。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要求大家“聚精会神”然后进行三遍铺垫性全文诵读,其后才带领学生进入紧张的背诵阶级,最后还进行了巩固性检查。

  第二,教学方法巧妙。教师主要的技巧在于设置了一个背诵的“激励机制”,采用“抢记法”、“限时法”、“竞争法”、“自悟法”、“检查法”等种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情绪饱满。

  第三,穿插的内容丰富。在铺垫性诵读阶段,教师巧妙穿插对课文写作艺术的复习、回味;在指导背诵阶段,穿插了背诵方法的指导、点拨,还特别穿插了学生背诵技巧的介绍。

  知识训练和技能训练结合进行,教学频率高、密度大、效果当然不错。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篇9

  《口技》一文中第二部分是描写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内容是两个声响场景组成的一次深夜火警。第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再由醒入睡的过程;第二个声响场景是表演一次从发现“失火”到“救火”的情况。好像“失火”是从“忽一人大呼‘火起’时开始的,其实不然。在讲解课文时应该补充说明如下:

  第一个声响场景(一家四口由睡到醒)是因“深巷中犬吠”引起(“惊觉欠伸,而犬吠又是由失火引起的。此时就应讲清:因犬的听觉和嗅觉特别灵敏,所以火灾初起时能惊而“吠”。此时微火蔓延,犬吠声声惊醒了一些人(口技只能表现一家,实为多家。)火势还在不断蔓延,但狗叫了一阵以后,习惯了火发出的“声”“光”,停止了“吠”声,因而这一家又由醒入睡,从而结束了第一个声响场景(静—动—静)。

  火势继续发展,光与声逐渐增强,总得要惊醒附近的某一个人(况且有许多人已被前次“犬吠”声惊醒,正处于半寐之中),一发现火光,必然“大呼‘火起’”,“俄而百千人大呼”。这就自然引出了第二个声响场景。

  以上内容在讲解口技表演时,用简单明了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交代清楚,既不耽误课堂时间,又可使学生懂得两个声响场景的内在联系。前为“火惊犬吠”“犬吠人醒”,但人末发现火情而又入睡;后为“一人大呼”“百千人大呼”,引起“百千犬吠”。

  这样,使学生对本文层次领会得更加深刻,从而进一步理解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及其智慧和才能。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篇10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采取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口技》这段文章,还见于金圣叹批本《水浒》第六十五回的前批。林嗣环与金圣叹几乎是同时人,现在还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断定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谁,课文著名林嗣环,是依据《虞初新志》。〕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宴(yàn)屏障(píngzhàng)少顷(shǎo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shū)撤(chè)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位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这句总领全文,“善”字,通贯全篇,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京:这里指北京。善:善于,擅长。(先请同学回忆《卖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讲法。)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注意:古今词意不同),宾客大宴:是“大宴宾客”的倒装句。这句前边可以加上“有一家”三个字。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边。于: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厅事:指厅堂,大厅。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称“听事”。后来也用在称呼私人家里的厅堂,客厅。之:结构助词,的。施:与现代汉语“措施”,“施舍”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宽度。屏障:屏风。屏,本义是“蔽”的意思;障,本义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来都是动词,合起来成为名词,指屏风一类陈设。清代表演口技,都要用围帐、屏风一类东西来隔断听众视线,所以又称“隔壁戏”。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坐: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中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这个句子,前边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其中有”三字。中间省略了量词“张、把、把、块”等,古汉语经常把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边。而已:古文中常见的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宾客们团团围坐在屏风周围。一会儿,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人。众:许多人。如听众,观众。团:圆,周,这里是团坐,即团团围坐。课本注解也通。但:副词,只,仅。下:落,拍,动词。满坐:代指全厂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huá):喧闹,声大而杂乱。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的场地,道具,以及表演前听众的反应。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的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七、指导学习第二段课文(方法同前)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胡同里小巷深处狗在叫,接着就有位妇女被惊吓醒了,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正在说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叫。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小孩并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泣,妇人边拍抚边轻声哼着哄着孩子。又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乳:前一个“乳”字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字是名词,奶头。呜:象声词,此处作动词用,即小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连续不断地谈话,如絮叨不休。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小孩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小孩嘴里含着奶头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来,各种绝妙的声音全都具备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众妙:指口技艺人模仿的各种奇妙的声音。妙:是形容词,这里指声音。用“一时”又用“齐”强调艺人的绝技。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人不伸着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以,认为;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以上是第二段,从夜深人静遥闻深巷犬吠写起,描写一家夫妇和两个孩子,在卧室中的各种响动。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静而喧哗。描写十分逼真,形象。在“当是时”这一表时间的词语限制下,罗列了各种声音,最后用“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两句概括性词语作结,就把同时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听众的神态表情,更为生动,引人入胜,反衬出口技艺术的高超。

  八、布置作业 。

  (一)默写并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结合第二段描写,口头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交代清楚的?

  (三)填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儿的意思:①京中有善( )口技者。②会宾客大宴( )③但( )闻( )屏障中抚尺一下。④遥( )闻深巷中犬吠( )⑤既而( )儿醒。⑥以为( )妙( )绝( )。

  (答案见课文前讲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析课文第三至五段。巩固词类活用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

  (一)默写并翻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检查作业 (二)(三)。

  作业 (二)参考答案:

  如遥闻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这一句,先用形容词“遥修饰闻,后用形容词“深”揭示“巷”距离大街之远,这就明确地点出了犬吠声是从远处传来的。“妇人惊觉欠伸”的动响和丈夫呓语声,都是低微声音,只有很近才能听见,所以作者省略了“近闻”二字。从“犬吠”到“其夫呓语,”既是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又是按照由大而小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从“遥闻……呓语”到“儿醒,大啼……絮絮不止”,是按照由少而多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对于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作者也交代得清清楚楚。如在叙述“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之后,用“一时齐发”来点出这五种声音是同时发出的。

  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地停止了。轻微地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盆罐歪倒的声音,妇人在睡梦中的咳嗽声。宾客的心情略微松弛一些,身子也稍微坐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老鼠碰物力量不大,前面有“微闻”一词,所以声音不能太重太大。夜深人静,一点响动都听得很清楚,这是以动衬静的笔法。

  以上是第三段,写一家人渐渐入睡,室内逐渐安静下来,把听众由众声齐发引进夜深人阑的境界中去。声音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闹到静,这里是一个起伏。两个“渐”字,细致逼真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而小、从有到无的过程。“作作索索”描绘老鼠活动的声音,十分传神。

  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一个人大喊“起火了!”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这几句声响由外及内,把卧室里面与外面火场自然地联结起来了。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各其处也”    一会,千百个人大声呼喊,千百个小孩大哭,千百条狗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哗拉拉房屋倒塌的声音,火花的爆裂的声音,还有呼呼的风声,等等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搀杂有千百个人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人们用力发出的许许许的声音,往外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头发出的声音;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楚其中某一处发出的声音。百千:是虚数,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夹:搀杂。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加强了肯定语气。所,等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的“的”,这里代声音。“所应有”是“应当有的”,“所不有”是“没有的”。虽:连词,纵然,即使。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于是宾客们没有不变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哆嗦嗦几乎想要先溜走的。于是:承接连词。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以译成捋,挽,撩。走:逃跑。

  以上是第四段,再次描写口技技艺。这段着重描写一家人的邻近,于深夜中失火和救火的情景。这是本文情节发展的高潮所在。这一段描写的声音,也是由内而外,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由简到繁。其中叠用了“百千”,极写声音之多,火势之猛。又用“中间”、“又夹”等词语,指出许多声音都用互相搀杂同时发出来的,更加见出他的技艺高明。接着以“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总结概括的话,指出声音的实际效果,远比作者写出来的为多。最后又用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反衬出口技艺人的高超。这里是第二个起伏。

  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突然拍的戒尺即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开屏风看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

  绝:断,停止,动词。这里指声音中断。之:代指屏风里边。

  这段文字与第一段呼应,印证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以道具的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这里值得注意的一个比较细微的地方,就是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都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但末段“撤屏视之”后面还有“一人”。这“一人”不可遗漏不写,不然就不能同前面的“口技人坐屏障中”相照应。

  五、布置作业 (词类活用练习)。

  指出下列加黑的词,在句中的含义以及词性: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用讨论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练习省略句式。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

  二、讨论中心思想。

  提问:这篇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通过口技表演,摹拟了哪些声响?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体会?(发动同学讨论)

  要求明确: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表演。它着重描写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卧室里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及一场大火场面中的各种声响,还写了听众的各种反应。通过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

  三、讨论写作特点。

  《口技》作者林嗣环,在文章结尾时感叹说:“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对《口技》的评价是:“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

  请同学讨论,本文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奇妙的地方:他是怎样把口技艺人“善画声”这一奇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

  要求明确:

  (一)叙事条理清楚,行文波澜起伏。

  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施屏障开始到撤屏障为止。口技本身顺着宾客所听到的记叙了三个场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动;二是不久,全家逐渐入睡;三是寂静中突然火起,全家卷入火警。三个层次,井井有条,互相联系,自然合理。口技摹拟的声响也是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由少到多,由静到闹,由小到大,使读者有亲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觉。

  叙事条理清楚还算奇妙,这篇文章的传神之处,在于行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如四口人入睡以后,“宾客意少舒”,波澜渐低,但“火起”以后形势大变。全文如音乐的旋律,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最后一步紧逼一步,一步高似一步。火起以后,波澜达到高峰,千态万状,令人应接不暇。

  (二)叙事中注意描写,首尾间注意照应。

  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有平板叙述,而不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描写,但不会引人入胜。

  本文在正面记叙时,勾勒出三幅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画面。如各种声音,全凭描写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感。又如在叙述口技表演过程中随时描写听众的反应,描写他们的神情态度。这种写法,既能具体地显出口技表演的效果,又能间接表现口技技巧的高超。

  除了记叙穿插描写以外,首尾之间还注意照应。开始与结束两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确简单,即使全部发挥作用,也难以发出那“百千齐作”的声音,这就不能不叹服艺人绝妙技艺。

  (三)文字简练贴切,语言生动形象。

  《口技》所记的事很奇妙,也相当纷杂,作者只用了三百多字,这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字简练的特点。此外,本文选词恰当,写什么象什么。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老鼠是“作作索索”。无不贴切而生动形象。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选用“既而”、“当是时、“未几”、“俄而”等表示时间的副词,表现时间的推移,变化多样。 

  四、布置作业 。

  (一)背诵全文。

  (二)省略句式练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课内完成)。

  附 教学建议:

  1 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完本课后,可以请几个同学轮流上台,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口技》一文讲给大家听。(要求有表情)

  2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外指导同学阅读清代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卷二《口技》一篇。

  3 这是一篇学写记叙文的范文,教完后,可以让学生仿写一篇作文,如写一场蓝球赛、拔河赛,记听相声,记一次故事会等。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篇11

  阅读提示

  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顺治年间进士。

  你听过口技吗?这是一种传统技艺,是艺人长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的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的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这篇文章既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兵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练习

  一 作者对口技的表演、绘声绘色,摹写逼真。请将课文中两个场景所表演的声响填写在括号内,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第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1.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及大。

  ( )

  2.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 )

  第二个声响场景,表演一次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

  1. 由微弱而喧闹,由简单而纷繁。

  ( )

  2.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 )

  二 课文里表示时间的词语,既表明事件的时间关系,也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请把这些时间性的词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按照下边的分类填在横线上。

  1.表示突然发生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 

  3.表示两事相继发生 

  4.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三 下边列出课文里的三个短语,每个短语又附有三个短语。分别指出所附三个短语里加黑的词,哪个跟课文短语里同一个词的用法相同。

  1.众妙毕备

  毕业典礼 毕生精力 丑态毕露

  2.宾客意少舒

  心情舒畅 动作舒缓 舒筋活血

  3.不能名其一处

  莫可名状 至理名言 有名无实

  四 你听过口技表演吗?如“火车进站”“军营的早晨”“欢度国庆”“虫鸟鸣叫”,或者别的什么,如记忆犹新,不妨作一番描述,有可能的话,在班上摹拟一下。

  五△自读课文里刘鹗的《绝唱》,是描述说书的,把它和《口技》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内容的安排上有什么异同?

  六 背诵全文。

  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

  刘鹗《老残游记》

  作 文 训 练

  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造桥是为了过河。如果把“过河”比作说明目的,那么“桥”就是说明方法。没有作为说明方法的桥,过河的目的就是空话。恰当的说明方法就好比一座比较理想的桥。恰当,是指能够恰如其分的说明事物或事理。课文里用到的说明方法都可以比作理想的桥。比如用“游击战、阵地战”这种分类法来说明沙漠进攻人类的方式,用的就是恰当的说明方法,因为它准确而醒目。《统筹方法》主要是用图表来说明统筹方法的作用,图表这种说明方法用在这里也是十分恰当的。如果改用文字说明,不知要增加了多少篇幅,而且还不如用图表说得清楚明白,一目了然。读了《口技》,使人感到摹写状貌给人的感受是形象的、具体的。本单元的课文都可作为说明方法用得恰当的范例。

  本单元的作文训练是说明事物的方法。自然,采用什么说明方法,取决于说明的目的和事物的特征。

  参考题目

  一 看图作文

  充分运用图示的知识,针对某些青少年挑食的不良习惯,写一篇说明文。题目自拟。

  身体的生长和发育需要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是身体热量(即能量)的主要来源;脂肪是另一个重要的热量来源;矿物质中的钙、镁、磷是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

  二 给材料作文

  1.这里有三种有关海市蜃楼的材料:第一种材料是新华社济南的新闻报道;第二种材料是对海市蜃楼现象、形成原因和观察者的感受的说明;第三种是海市蜃楼目击者的所见所感。请你根据三种材料,写一篇说明文。题目自己确定。

  (一)

  据新华社济南6月19日电(记者 刘关权)山东电视台记者孙玉平在国内首次拍摄到海市蜃楼的现场实况,18日晚在电视台播出,山东观众大饱眼福。

  这次海市蜃楼发生在被称为人间仙境的蓬莱阁对面海域。从17日下午14时20分延续到19时左右。从蓬莱阁向北望去,在长达100多里的辽阔海面上出现了种种奇观,忽而是多孔桥般的奇景,忽而显现出从未见过的岛屿。其间有清晰的高楼大厦,周围有冒烟的烟囱,在波涛万顷的海面上展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无数游人涌向海边竞相观看。

  据悉,这段录像将送中央电视台播放。

  (二)

  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产生的一种现象。夏天海面附近的温度比高空低,空气由于热胀冷缩,上层的

  示意图:海市蜃楼

  空气就比海面附近的空气稀疏,远处物体反射的太阳光,在射向空中的过程中,由于空气疏密发生变化而折射,逐渐向地面弯曲(示意图),进入观察者眼中,逆着光线望去,就觉得好象是从海面上空的物体射来的一样。

  (三)

  记得是春季,雾蒙天,我正在蓬莱阁后面拾一种被潮水冲得溜光滚圆的鹅卵石,听见有人喊:“出海市了!”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的岛屿一时不知都藏到哪儿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看过的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山峦时时变化,一会儿山头现出一座宝塔,一会儿山洼里现出一座城市,市上游动着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渐渐消散,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在海上现出来。

  (节选自杨朔《海市》)

  2.参考下边有关老鼠的一些资料,自拟作文题。

  (1)老鼠能钻过不到本身1/4大小的洞;从五层楼高处摔下来也安然无恙;嗅觉及得上警犬,因而美国警方曾驯养一些老鼠来检查嫌疑分子的行囊,他们灵快地钻进钻出,一会儿就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所以竟被人称为“老鼠警官”。

  (2)鼠是一种形态猥锁、行动鬼祟的动物。在汉语里有许多关于鼠的成语,如鼠肚鸡肠、过街老鼠、鼠目寸光、獐头鼠目等等,无不带有很强的贬义,人们对它的憎恶之情溢于言表。事实也是如此,这种繁殖力极强的动物什么都吃,全球每年约1/5的粮食填进它的囊腹,而且还要给人类带来包括鼠疫在内的20多种致命的疾病,是人类不共戴天的大敌。

  (3)老鼠的寿命很短,平均年龄只有两岁到两岁半,活到三岁的已经十分衰迈;个别活到四岁或五岁的,那真是鼠界的“老寿星”了。

  (4)有人计算,一对大家鼠在一年之内连续繁殖,如不计算死亡的个体,它们的子孙后代可以达到3.5亿万只以上。

  (5)仔细观察过老鼠出洞觅食的人有过这样记载:“ 老鼠的感觉是很灵敏的。出洞时,开始总是沿着墙壁或其他物体的边沿行动,渐渐跑向中央地带,边嗅边跑,不时举目四顾,倾听动静,如果遇到声响,就迅速地躲入一个角落,等过一些时候,再开始活动。如果几只老鼠同时出洞,常是身体较小的幼鼠走在前面,大鼠跟后面。”

  (6)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新鼠夹和一只打死过老鼠的鼠夹,放上诱饵支在老鼠多的地方,从暗中观察老鼠来寻食的情况。结果发现带有鼠味的鼠夹一样能吸引老鼠,当打死老鼠的时候,立即把死鼠拿掉,再放上诱饵,继续捕打,竟在两小时内连续打死四只老鼠,可见老鼠并没有什么“灵性”。

  (7)褐家鼠又称沟鼠、大家鼠、挪威鼠、体型较大,体长约160-210毫米,粗壮,背毛棕褐色,腹毛灰白色,鼻端钝圆,耳短而厚,向前折不能达到眼部,尾较粗,尾长短于体长,主要在夜间活动,以清晨、黄昏活动最频繁。

  (8)小家鼠,又称小鼠、鼷鼠、小耗子,米鼠仔,体型小,体长约60-80毫米,毛色变化较大,背毛由灰褐色至黑褐色,腹毛由灰白至灰黄,鼻尖而短,耳向前折不能达到眼部,尾长与体长相当,上颌门齿从侧看,有一明显缺口。

  (9)鼠类的适应性很强,从寒冷的高山到干热的沙漠,从茂密的森林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从农村到城镇,都有鼠类栖息。

  (10)鼠的食性因鼠种、食源和环境而不同。野鼠嗜食植物的种子、茎叶及蔬菜瓜果等,家鼠食性杂。鼠的食量因个体大小而异,每天的食量约占自身体重的1/10。一只褐家鼠每天约食25克左右。

  (11)鼠类在干燥食物丰富的地方,易被含水分多的食物所诱;反之,在含水分食物丰富的地方,易被干燥的食物所诱。

  (12)家鼠和部分野鼠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偶而出来。野鼠中的黄鼠和旱獭等则是白天活动。

  (13)鼠类的活动多循一定的路线,如褐家鼠常沿墙根、墙角、夹道行走,在这些地方形成明显的跑道。

  语文活动

  作业 修改:中心句有毛病

  中心句出现毛病,不外乎以下三种:一、中心句嫌“小”。就是说,中心句表达的意思不能概括支撑句所表达的全部意思。二、中心句嫌“大”。就是说,中心句表达的意思,超出了支撑句所表达的意思。三、中心句和支撑句矛盾。就是说,中心句和支撑句所表达的意思不一致。分析下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各属于哪一种情况,怎样修改才好。

  1.大森林里居住着许多松鼠。松鼠是一种精明强干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身段修长。玲珑的小脸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的好像檫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可以一直翘到头顶上,显得格外漂亮。

  2.提高阅读能力,要靠多读和细读。读一本书,读一篇文章,都必须一字一词一句仔细地读,必须考究一字一词一句的含意。这样读一本书就有一本书的收获,读一篇文章就有一篇文章的收获。细读,最初是不习惯的。要养成细读的习惯,就要严格勉强自己去认真读,才能把书中文中的东西融化,只有融化,才能达到熟练。也可以说,细读的过程就是勉强、融化、熟练的过程。坚持个过程,久而久之就可以打下阅读能力的良好基础。

  3.学习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晋朝的王羲之,从小潜心学书法,开始从点横撇捺练起,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他进行这种训练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长期坚持。天长日久,洗笔处池水都变黑了。最后,成为大书法家。世界跳高冠军朱建华。所以能取得好成绩,也是靠扎实的、持久的基础训练。他在176次训练当中,徒手跳跃1.5万多次,负重跳跃7300多次,半蹲和深蹲的负重量共达20多万公斤……这仅仅是些数字吗?不,这里就渗透着朱建华抓紧基础训练的心血和汗水,记录了他长期坚持刻苦锻炼的战斗历程。

  4.怎样才能当好我们这个社会的合格的中学生呢?要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要学好各门功课,打好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要有健康的体魄,一定的体育活动能力。要有

  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总之,要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5.各人说话有各人的习惯。因而停顿的情形不同。比如,有的人说话特别慢,停顿的地方就必然多;有的人说话特别快,停顿的地方就很少。其次,在不同的场合说话,停顿的情形也会不同。比如,在较大的集会上的讲演,为了使人听得清楚,常常说得较慢 ,声音拉长。在感情激动时,说话也跟平时不同,停顿特别多或特别少。再次,为了清楚地表达意思,一句句话里往往需要不同的停顿,否则,话里各部分的关系不明白,别人就会听不懂。总之,说话的停顿是不同的。

  6.我从小到初二,已经学了八年语文。我在小学阶段,成绩不怎么好。到了初中我听老师的指点,注意了多读和多写。多读,就是认真学好语文课本的范文,还经常在课外阅读一些名著,阅读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多写,就是做好课内作文,还每天记日记,经常写读书笔记,多替班级、学校的黑板报写稿。近一年来,我的语文成绩开始提高了。这样看来,确实应当多读多写。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篇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数学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学知识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能力训练1、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条理清晰地复述三个场景

  二、教学重点:1、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描摹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嗣(sì)顷(qǐng)倾(qīng)呓(yì)絮(xù)

  叱(chì)鼻句(hòu)间(jiàn)许许(hǔ)曳(yè)

  几(jī)

  2、阅读课文,根据注解翻译全文

  (二)导入

  1、让学生听一段口技录音

  讨论:这段声音像什么?中间表现了什么情节?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刚才所听到的声音,有没有人能学一下。

  学生发言,明白这是一段“口技”。

  如有能力,可让学生表演一下,创造一下气氛

  2、什么是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在长期的生活中观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欣赏的。

  3、作家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三)正课

  1、听读课文,注意节奏,语音、语气,领会作者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纠错,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少顷:一会儿

  但:只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乳:喂奶

  毕:全绝:极点,最

  意:心情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曳:拉

  虽:即使名:说出奋:卷起

  股:大腿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3、再次朗读课文

  4、小结:本堂课我们了解了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并且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5、布置作业:

  1、思考: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的是哪几段?写了几个场景?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全文,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口技过程中的几个场景。

  (二)正课

  1、提问:课文最能概括口技水平高超是哪个字?

  讨论并归纳:“善”

  2、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是哪几个段?写了几个场景?

  讨论并归纳:是第二、三、四段,写了3个场景

  3、请三位同学分别复述这三个场景。

  4、分析三个场景

  提示:学生可以注意表现时间的词语

  ①第一个场景:夜深人静,一家人惊醒的场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遥闻远→近

  便有外→内

  梦中惊醒既而小→大

  当是时分→合

  一时齐发

  ②第二个场景,一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未几大→小

  再次入睡:

  微闻密→疏以动衬静

  ③第三个场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忽小→大

  俄而响声齐作

  火起群乱中间百千齐作

  又夹无所不有

  5、这三个场景描写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还有其它方面的描写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讨论并归纳:有,写了听众的反应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意少舒稍稍正坐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这些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侧面描写,作用是烘托口技艺人技艺高超

  7、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口技的“善”。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8、提问:在这三个场景中,作者除了描写口技者高超技艺和听众的反应外,作者有没有直接进行评论?

  讨论并归纳:有,中在第二段中说“众妙毕备”;

  第四段中有“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

  9、提问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两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的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10、总结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11、知识拓展:课外阅读《老残游记》选段《绝唱》,小说中有些精彩的音响描写,揣摩两文中有关语句。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篇13

  教学目标:

  1、掌握“会”“凑”“乳”“舒”“名”等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

  其作用。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培

  养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    具:生字词卡片、小黑板、问题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以及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一部笔记小说集,由清代人张潮所编,共20卷,所收集的大多是明末清初时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编者意在“表彰轶事,传布奇闻”。

  三、揭示目标:(出示小黑板)

  四、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林嗣环sì   呓语yì  狺狺yín  叱chì  伸颈jǐng

  嘿叹mò    齁hōu   中间jiàn  意少舒shū

  曳屋许许声yè  hǔ hǔ      几欲先走jī     

  ①教师领读②学生齐读③学生领读

  (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

  五、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串讲课文:(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了解课文大意)

  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本段。

  (3)指名翻译。

  (4)教师点拔:

  ①善:善于。②会:适逢,正赶上。③于厅事:在客厅。 ④施:设置。⑤闻:听见。⑥寂然:静悄悄的样子。

  总结:介绍口技表演者和演出的场合、设施、道具、以及开演之时的气氛。

  (5)指导背诵

  第二段:

  (1)学生齐读。

  (2)教师点拔:

  ①惊觉:被惊醒。②呓语:说梦话。③既而:不久。 

  ④抚儿乳:乳,喂奶。⑤儿含乳啼:乳,奶头。

  ⑥是时:这时候。⑦凑:会合,聚集。⑧妙:妙处。

  ⑨毕:全。⑩嘿叹:“嘿”同“默”,默默赞叹。⑾ 绝:到了极点。

  (3)学生串译本段并指出难点。

  (4)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总结: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和      听众的反应。

  (5)指导背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众妙毕备(         )     以为妙绝(      )

  ②夫令妇抚儿乳(       )    儿含乳啼(      )

  ③京中有善口技者(     )    妇手拍儿声(     )

  遥闻深巷犬吠声(     )

  3、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①表示突然发生                                   

  ②表示同时发生                       

  ③表示相继发生                                 

  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八、板书设计

  口技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林嗣环    清代

  一段:京中有善口技者:介绍口技表演者。

  会宾客大宴:场合。    

  施八尺屏障:设施。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道具。

  满堂寂然,无敢哗者:开演时的气氛。

  二段:遥闻深巷犬吠声……众妙毕备:口技表演者               摹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也:写听众的反应。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1、2段。(指名、齐背)

  2、翻译句子:(出示问题卡)

  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②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二、继续串讲课文

  第三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本段。

  (3)指名翻译。

  (4)教师点拔:

  ①既而:不久。

  ②意少舒:意,心情,少,稍微,舒,放松。

  总结:写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醒后再次入睡的情状        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5)指导背诵。

  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教师点拔:

  ①俄而:一会儿。②中间:中间夹杂。③虽:即使

  ④一端:一种。⑤名:说出。

  (3)学生翻译本段,并指出难点。

  (4)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总结:写口技表演者摹拟一场突发火灾的情景以及宾客的        强烈反应。

  (5)指导背诵。

  第五段:指名读本段并翻译。

  三、学生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观众反应的语句,并体     会这些描写的作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学生讨论。

  (2)指名回答。

  (3)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

  ①“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描写的作用:侧面衬托出口技表演者表演技艺的高超。 

  (揭示主题)

  四、学生熟读首尾段,体会“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而已。”的作用。

  (让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在结构和文章内容中的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在内容上:道具的简单衬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五、布署作业

  1、第一段文字交待了哪些内容?

  2、第二段文字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3、第三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第四段中正面描写的是什么,侧面描写的又是什

  么?有何作用?

  5、如何理解尾段的“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六、板书设计

  口    技

  林嗣环

  正面描写:口技表演者的表演

  侧面描写:听众的反应                  古代艺人高超的技艺

  (衬托)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上一篇:《口技》自学提纲

  下一篇:《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篇14

  学目标 :

  1、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感受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

  3、背诵全文 。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找准课文节奏,并让学生翻译文章内容

  一、导入: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一段,引导学生:一张普通的嘴竟能将这些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令人神往。这种靠嘴模拟各种声音的艺术就是我国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能做的还只是简单的模仿,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林嗣环给我们带来的那位艺人的表演,看看他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声音世界。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清人张潮的《虞初新志》,这是一本笔记体小说集,本文作者林嗣环,清代文学家,字铁崖,著有《铁崖文集》,《口技》是他《自序》的一部分。

  三、疏通字词,朗读文章

  1、 教师范读,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顷(qǐ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齁(hōu) 间(jiàn) 许(hǔ) 曳(yè) 几(jī)

  2、 学生齐读,教师在读完后指点节奏

  3、 点一到两人来朗读,要求注意节奏,语气。

  四、翻译文段

  1、齐读第一段,教师带领翻译疏通第一自然段。

  善:擅长,善于。 会:恰逢,正赶上。 宴:摆宴席。 于:在。 施:摆。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座”。 寂然:安静无声。

  2、请学生再读第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己梳理第二自然段,教师从旁指点字词。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毕:全。 绝:极点,最。

  4全班齐读,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尝试翻译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汇报情况。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 曳:拉。

  虽:即使。 名:说出。

  奋:卷起。 股:大腿。

  几:几乎,差点儿。 走:跑。

  五、让学生复习,自读,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到文章题眼:“善”

  一、复习字词,引出新课

  二、整体把握

  1、 学生齐读文章后讨论口技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通过哪些词语来判断故事情

  节的发展?

  明确: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失火救火

  2、 让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写了哪些声音,声音的变化,及宾客的反应。 明确:声音由少到多而杂,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的变化是:小——大——小——大 (具体声响、宾客反应略)

  4、 问题探讨

  1、 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并说说从哪些方面来阐释这个词的。(讨

  论再回答)

  明确:善 道具简单、正面描写场景的精彩、宾客反应侧面烘托

  5、 复习字词,尝试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细究,讨论文章各部分的描写手法。

  一、复习词句

  二、问题研讨

  1、第二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 是按怎样的声音变化顺序来写的?这段中描写宾客的神态有什么作用?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分到合的顺序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惊醒的过程的。

  段末描写听众的神态是对口技表演的侧面烘托。“伸颈”“侧目”,是写宾客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把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

  2、第三段所写的内容在表演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写的是一家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这一段既是四口人吵醒之后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3、第四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的声音?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开头用一个“忽”字,连用三个“大呼”,表现了火着得突然,而且很大。紧接着连用三个“百千”,极写声音之复杂。又用“中间……百千齐作”写火势凶狠,用“又夹…… 泼水声”写大火中人们的行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总写失火时声音之逼真。

  接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盛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段末写宾客的表现,突出了口技者表演逼真的程度。

  4、文章前后两次列出口技人所用的道具,可否删除,有什么作用?

  不可,两次列出的道具虽然是一样的,第一次列出时只是简单的一个交代,为下文做铺垫,在最后再次列出时精彩演出已结束,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样从侧面烘托出口技人的技艺高超。同时两次的工具陈列形成前后照应,让全文结构更完整。

  三、小结:

  本文通过简单地文字,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我们欣赏到一场精彩美妙的口技表演,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火灾发生在我们眼前的景象,我们也应该多多的学习这样的写法,让自己的写作更上一层楼。

  四、作业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篇15

  [教例简述]

  这是《口技》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此时课文讲析的任务已经完成。教学时间还有30分钟。

  教师:《口技》一文,不到370字,根据教学要求,应当全文背诵。现在大家聚集会神、齐心合力,在老师带领下反复朗读、背诵。

  下面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要默想:开头——画面——画面二——画面三——结尾。

  (学生诵读)

  教师:下面再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默想,哪儿是正面写声,哪儿是人侧面写声。

  (学生诵读)

  教师:现在咱们用“抢记法”背第一段,注意,抢记中也有规律,大家可扣住几个动词和几个“一”,加快背诵速度。

  (全班同学两分钟内背完)

  教师:下面咱们用“竞争法”背第二段,谁先背完谁举手。竞争要讲究技巧,背诵本段可以用“画面浮现法“可以用分层消化法”,可以用“情节线索法”,可以用“紧扣字词法”等。下面竞赛开始。

  (全玫同学争先恐后,三分钟背完)

  教师:第三段三个句子,很简单,一分钟背下来。

  (学生背诵)

  教师:背第三段咱们用了“限时法”。下面背高潮段第四段。此段自由背诵,以快为原则,不但要很快背下来,还要介绍你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全班四分钟背完)

  (学生介绍背诵方法:①分层消化法:按绘声——评论——侧面烘托三个层次背;②电影镜头法:火起——人犬声、风火声,抢救声——听众表情;③记忆线索法:声音的先后顺序;④表情诵读法;⑤说书法……)

  (介绍背诵方法四分钟)

  教师:第五段与第一段遥相呼应,词句基本相同,我想同学们已经能够背了。

  下面咱们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答背,即我点什么,你们就背什么,开始:

  ①背开关和结尾

  ②背第二段中写“醒”的场面描写

  ③背第四段中“失火”的场面描写

  ④背出四处侧面描写的句子。

  [评析]

  《口技》一文,共363字,平时教学中,一般用两节课讲析,有少数教师用三节课讲析,在松散的教学结构中浪费好不少宝贵的时间。

  此教例是用两节课讲完全文并让全班同学能背诵全文。背诵花去30分钟,“工作”效率很高,故称为“高效背诵”。

  背诵效率高,有如下原因:

  第一,教学程序合理。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要求大家“聚精会神”然后进行三遍铺垫性全文诵读,其后才带领学生进入紧张的背诵阶级,最后还进行了巩固性检查。

  第二,教学方法巧妙。教师主要的技巧在于设置了一个背诵的“激励机制”,采用“抢记法”、“限时法”、“竞争法”、“自悟法”、“检查法”等种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情绪饱满。

  第三,穿插的内容丰富。在铺垫性诵读阶段,教师巧妙穿插对课文写作艺术的复习、回味;在指导背诵阶段,穿插了背诵方法的指导、点拨,还特别穿插了学生背诵技巧的介绍。

  知识训练和技能训练结合进行,教学频率高、密度大、效果当然不错。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记《口技》教学片段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1039901298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