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

说的甜蜜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2篇)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 篇1

  一、声情诵读,导入新课。

  (录音机播放古筝曲)教师声情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同学们伴着这悠悠的古筝乐曲,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板书:如梦令)

  (多媒体屏幕出示李清照全词)

  二、初读全词,通读全词。

  师:《如梦令》是一首词,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就是这样的,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这首词吗?请大家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己读吧!

  (学生放开声音自由读。)

  师:声音停下来了,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就请你吧,勇敢的女孩子。

  生:(读词)

  师:谢谢你,你是第一个勇敢地站起来读书的孩子。刚才她在读的过程当中基本上是通顺的,流利的是不是?你们有意见吗?没有意见,我有意见,这里面有一个字是个多音字,“兴尽”,这个字又读xìng又读xīng,什么时候读xìng,什么时候读xīng你们知道吗?什么时候读xīng?

  生:兴奋。

  师:还有“大兴安岭”。但是这个“兴”“高兴”、“兴致”的“兴”却读第四声,所以在这个地方你说应该读第一声还是第四声?第四声,咱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这一句)

  师:不错,咱们再读读这首词,这回第一个举手的是谁?是一个勇敢的男孩子,就请你读读吧!

  生:(读词)

  师:你的声音清脆响亮,口齿清晰。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注意了一定的节奏,读出词味道来了,你真棒!

  师:让我们把握好节奏感一起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那么你们能简单概括一下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吗?谁来说一说?

  生:这首词主要写了李清照和朋友们去郊游的事。

  生:这首词主要写了李清照和朋友去游山玩水的事。

  生:这首词主要写的是李清照难忘的一次郊游。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师:这是一首非常美的词,需要我们好好的品味。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词,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生:(小声读词)

  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美丽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溪亭日暮的美景。

  生:我感受到了藕花深处的幽静与甜美。

  生:我看到一滩鸥鹭齐飞的壮观景象!

  (教师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一)画面1:“溪亭日暮”

  师:看到“溪亭日暮”,你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小溪边有座亭子,那位词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日落。

  生:也就是词人正在看黄昏时的景色。

  师:对,什么景色?

  生:美丽的景色。

  师:太阳落下来的景色,日落美景。画面当中有人、有亭子,那个亭子是几个角的?噢,是个六角亭,肯定是小巧别致的。你想得这么美,肯定能读好它。你来读一读。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你脑海中的画面当中还有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亭子,然后李清照把手放在背后,仰望着天,天空披上了一层红红的晚霞,一条小径通向远方。

  师:哦,你还看到了一条小径。落日余辉,晚霞笼罩天空的情景,你们看到过吗?怎么美?谁来描绘给大伙听听啊。

  生:天边都是红颜色的,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挂在天上……(学生觉得词穷。)

  师:这个时候才感觉到语言的苍白,是不是?来,你就读一读吧!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媒体播放黄昏情景,配乐)

  师:你们看啊,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人啊让李清照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这样的诗句 “常记溪亭日暮”。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难怪诗人此时已经——(生读)“沉醉不知归路”,你怎样理解这句词?

  生:我觉得词人看到这美丽的溪亭日暮美景,陶醉其中,不想回家了。

  师:有道理,你能带着那份沉醉来读一读这两句词吗?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生:我觉得词人不仅欣赏着美景,还与朋友开怀畅饮,喝酒喝多了而忘记了回家的路。

  师:你说的也很有道理,能读出这份酒醉吗?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这里的“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陶醉也好酒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让我们带着这份醉意来读这两句,一定更有味道。

  指名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画面啊!让我们一起读出那浓浓的醉意吧!

  生:(齐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二)画面2:藕花深处

  师:在那样美丽的地方,词人和她的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做些什么呢?

  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生:一边吃菜一边赏景。

  师:哦,是在郊宴。

  生:他们可能会下下棋。

  师:对,词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你想她还会做什么?

  生:我想他们还会弹弹琴,或是对对子。

  生:他们还可能会高谈阔论。

  师:是啊!怪不得词人是——(生读)“兴尽晚回舟”。

  师:此刻词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他的心情是高兴、愉快的!

  师:就请你读出那份高兴、愉快吧!

  生:兴尽晚回舟。

  师:你怎样理解“兴尽”?

  生:我觉得词人与朋友玩得太开心了,玩得很晚才回家!

  师:请你带着那份高兴读一读这句,相信你会读得很好!

  生:我觉得词人与朋友玩得很尽兴,很过瘾,天黑了就回家了!

  师:请你也读出你理解的感情!

  生:我觉得词人玩的还没尽兴呢,但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划着小船回家!

  师:那此刻词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他会感觉很留恋,舍不得离开这里!

  师:那就读出那份留恋与不舍吧!

  生:兴尽晚回舟。

  师:就在词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生读)“藕花深处”。“藕花深处”指哪里?

  生:就是满眼都是荷花的地方!

  生:就是荷花池里!

  生:我的理解是有好多好多的荷花,一大片,一大片的。

  师:满池都是。怎么美,你能说得美一点吗?

  生: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美丽极了。

  师: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一课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

  生:荷花的颜色真是五彩斑斓啊!有白色的,有深红的,有浅红的,有淡黄的,有粉红的,美丽极了!

  生:碧绿的荷叶像翡翠做成的大盘子,荷花像是婀娜多姿的仙女,让人目不暇接啊!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你能用优美的诗句来形容你眼中的荷花景象吗?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师:这就是写黄昏时候荷花的情景的。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来,让我们再次读出那份沉醉!

  生: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师:在这两句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

  生:我觉得是“误”字!

  师:能用一个词来代替这个“误”字吗?

  生:不知不觉

  生:情不自禁

  师:是啊!词人看荷花看的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呀!让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定会读得更好!

  生:(齐读)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 篇2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你们读过词吗?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2、介绍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如梦令。

  二、初读感知。

  1、生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适时纠正学生的读音,指导关键字词的读音。

  3、学生齐读词。

  三、细读全词,古文今译。

  1、过渡: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2、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适时指导 “暮” “醉” “争渡争渡”等字词的意思。

  3、这首词用了多少个字?(三十三)

  小结: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引导学生:学古诗词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

  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2、学生讨论,适时板书:醉

  五、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过渡: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2、引导学生想象 “溪亭日暮”这个词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4、过渡: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喝酒,聊天,做,对对子,看风景……

  小结: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5、小结,继续讨论:好!大伙儿还能从哪些词语当中读出这个“醉”字来?

  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所描写的画面。

  这种画面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6、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小结:那场面多壮观啊。看媒体:词人她们笑啊叫啊,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扑啦啦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那场面壮观吗?!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 篇3

  学案

  【学习内容】9 《词两首——〈如梦令〉》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难点: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友情提示:

  大自然是美丽多姿、丰富多彩的,古往今来,词人都喜欢用诗词赞美自然风光。读读这首词,你会发现这首词表现了生活的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自主预习

  1、用“‖” 标出词的节奏,反复朗读,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如梦令》一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互动探究

  3、《如梦令》是      代词人             所作。并非其即兴之作,而是她回忆写成的,从词中      可以看出。郊游的时间在夏季,从词中         可以看出。词人玩得很高兴,从词中         可以看出。整首词表现了                                                           。

  读故事,完成练习。

  4、这是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一首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意: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兽形的铜香炉内的香料早已烧完。又到重阳这个美好的节日,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刚刚浸透昨日半夜的凉气。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同学们,从这首词可以看出李清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巩固案

  1、把词句补充完整,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1)常记           ,        不知归路。 (         )

  (2)兴尽晚回舟,误入              。    (         )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如梦令”是词牌名,而题目是“常记溪亭日暮”。         (  )

  (2)《如梦令》这首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不知归路”。(  )

  (3)《如梦令》这首词中运用了两个“争渡”,是为了把鸥鸟惊飞。(  )

  3、想象《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改写成散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唱这首词。

  4、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朗读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完成练习。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你发现这首词与本课学习的《如梦令》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绿肥红瘦”中的“绿”指绿叶,“红”指红花,词人用“肥”“瘦”二字分别形容绿叶和红花,有什么妙处?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三、德育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情景绘画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也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三首古诗有一点不同,它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课前我已请同学们查资料了,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明确: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像“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请同学们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最后由同学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完成目标2

  下面我们用比赛的形式来深入学这首词,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前后桌为一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组将获得一颗星,得星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问题)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由哪个词知道的?(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有哪个词知道的?(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星。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愿意!)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请每个代表队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星。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星。

  (四)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学习目标已经全部完成,我们的比赛也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像今天一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板书: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

  溪亭                         爱生活、爱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沉醉 回舟  误入 争渡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诵、情景再现,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揣摩作者情感。

  2、总结鉴赏诗词的方法,掌握自主鉴赏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尝试领会词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法学法:诵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课件出示图片。师:咱们先来欣赏张图片,感觉怎么样?她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才女,你知道她是谁吗?她最擅长作词。你们知道词吗?

  古诗、词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看!(媒体出示《如梦令》词的内容)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词,词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古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每行的字都是不一样的。

  师: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如梦令》这首词吗?迫不及待了吧,请大家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个儿读。

  生:放开声音读

  师:声音停下来了,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就请你,勇敢的女孩子。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什么意思?(兴致、兴趣。)什么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1、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在下边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开始吧!

  2、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3、师: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4、师:同学们很能干,不知不觉地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书:读胖)同学们,如果我们把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

  师:但是你看这首词,才用了多少字就把这一次作者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数一数。

  生:33个字。

  师:是啊,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

  生:(读全词)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师: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师: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生:“溪亭日暮”。

  师: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生朗读。

  师:你们看啊!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师:这个“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

  师: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2、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师: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师:那场面多壮观啊。看媒体:词人她们笑啊叫啊,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扑啦啦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那场面壮观吗?!

  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师:是啊,这可是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

  师: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师:再读。

  3、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师: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生:(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师:为什么这么开心?

  生:因为李清照她年轻时候的生活非常优越,家庭幸福美满。

  师:是啊,年轻时的李清照一直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

  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生齐读,师生合作读,生背诵。)

  师: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

  师: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

  师: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啊,所以是“常记溪亭日暮”。

  师: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4、一幅流动的画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生:(读全诗)。

  师: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师:刚才我们在学古诗词时掌握了一种本领,就是把词“读胖”,咱们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学生说字眼,说理由,并板书。

  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师: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还陶醉在哪呢?

  师: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生:(读、背全词。)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

  生:《如梦令》[ 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

  师:有味道吗?它是用昆曲来演唱的。有兴趣可找一找别的谱成曲的词来听一听。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 篇6

  一. 话题引入,初读全词

  1.导入揭题。

  2.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读,指导读词要求

  4.同学们,请你根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5.轻读,体会一下词中传递出词人和朋友们怎样的心情?

  6.你是从词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二.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真的是快乐的酒醉啊,读—

  溪亭日暮——词人和朋友们看到了怎样落日的美景,会说些什么?美美地醉一回!读—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

  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咱们也和词人快乐地争渡,读——

  (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三.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四.布置作业,阅读拓展

  1.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2.推荐上网浏览有关李清照的专题网页,阅读词人的其他作品。

  如梦令

  酒

  沉醉 景 快乐

  情

  设计理念:

  1.词中有画的想像必须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想像词境。

  2.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提升文字的内涵。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诵,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 有感情地吟诵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时间:四十分钟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 篇7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学过的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六盘山》。

  2、出示《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六盘山》,导说词牌名和题目分别是什么。

  3、在比较中简略带过词牌在押韵、句式、字数上有规定。

  4、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读词

  1、词牌名是——,题目是——

  2、指名读词,像这样具备1、3、4、5、6句押韵、第5句反复、共33字特征的词牌叫——

  3、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力争读出节奏、韵味。

  4、检读:

  正音:兴、藕;理解藕花,写字。

  节奏——可以与理解意思结合

  5、导入理解意思

  三、解义

  1、自学,尝试理解全文的意思。不理解的字、句打问号,然后同桌相互探讨。

  2、集体交流、探讨字义、句义。

  3、想象画面,情景相生。

  完成练习:

  想象情景:

  时常想起从前的一个日落时分—————————。

  兴致得到满足后,很晚了才——————————。

  四、解惑、品词

  解惑,围绕“醉”字品味词中之景、事、情、理。

  醉而忘返——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而返——晚(兴致不易满足)

  花又醉人——误,无意中的过失;花醉误?——缘何至深处?;酒醉误?情醉误?暮夜误?

  争渡争渡——动作、性情醉人

  鸟惊人醉——一滩,满滩。

  沉醉往事——写下《如梦令》(常记——)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捕捉看到的画面——可以划出。

  2、讨论、交流。

  溪亭日暮——一道残阳铺水中、三亚落日、酒逢知己千杯少、景也醉人何必酒……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2)、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3)、朗读——浓浓的醉意。(酒微醉,人陶醉)

  藕花深处——接天莲叶无穷碧,小荷才露尖尖角、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2)、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3)、朗读——醉。

  一滩鸥鹭——几叶扁舟竞渡,一滩白鹭惊飞

  (1)、品读两个“争渡”,比较叠句,感受热闹有趣的场面,体会着急欢快的心情。

  (2)、想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3)、朗读——鸟惊人醉。

  3、小结。

  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

  导读全词:沉醉往事——写下《如梦令》(常记——)

  五、延伸、比较阅读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雨疏风骤 :狂风暴雨

  绿肥红瘦:绿叶多红花少

  1、比较两首词:字数、句式、重叠、“醉”字相同;“醉”字表达的具体内容、感情有所不同。

  2、读背这两首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 篇8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了解诗与词的不同

  生任意背诵两首以前学过的古诗。

  出示李清照的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

  ——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读起来的气势不一样。

  ——题目的不同。(了解词牌名)

  2、认识诗人——李清照(课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简介)

  二、初读体会,把词读“胖”

  1、播放音频:听读

  2、自己试读,挑生朗读。

  3、把词读“胖”

  根据课件提示的注释,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读懂了那句词或哪个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读品味,把词读“瘦”

  1、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围绕“醉”字美读全词,想象画面。(板书:醉)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

  诗人真的是喝醉了,(板书:酒醉)

  ——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让我们想象一下:

  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共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哦,诗人在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书:景醉)

  (3)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齐背《如梦令》。(板书:人醉)

  3、你听——(《如梦令》歌词)播放蔡琴《如梦令》,尝试跟着唱和。

  四、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课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比较: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细观察后交流。

  这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都是一样的。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五、课后作业

  推荐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走进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书设计如梦令

  酒醉

  景醉

  人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

  《如梦令》教后反思

  在教学《如梦令》一课时,我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诗与词的对比。

  在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诗与词的不同,从而更好的认识词、学习词。

  二、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配乐配图范读,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初步了解词的情感。

  三、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哪些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四、把握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我再结合自身对文本解读,引导紧扣词眼,欣赏“醉”字,分析词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以及作者为何对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进而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像这样凭借情境,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情味,学生就有了很具体的感受调适。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在这节课上,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了这首词,也能有感情的背诵,但是由于教师的激情不够,没有很好的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所以学生在描绘词的意境的时候,表达的不是很好。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继续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 篇9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枕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上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1、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句子的意思。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上好,也拟泛轻舟。

  2、李清照后半生坎坷重重,生活困苦,心情忧愤苦闷,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字词表达了她此时的心情,请写出三个,并写出理由。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句中,             是卷帘人的回答,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当时问的是:                                          

  2、对卷帘人的回答,作者满意吗?显然不满意。“应是”这个词表达了作者的猜想。她想,此刻外面的景色应该是绿肥红瘦,绿指的是          ,红指的是        ,肥这个字指的是       ,而瘦这个字写出了                 。

  3、肥、瘦常用来形容人物身材形貌,这首词中,作者把              当作人来写,表达了她                                  的感情。

  小资料: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自号易安居士,宋朝济南(在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四十三岁以前,她的生活比较安定,后来饱尝了国破家亡忧患,晚年生活非常清苦。她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尤其是词,感情真挚,思想清新,还有很多充满爱国情调的佳作。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延伸阅读:

  童年趣事

  李清照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故土度过的。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城。明镜般的大明湖,雄伟的千佛山,还有七十二处喷珠吐玉似的泉水,把古城装扮得分外娇美。传说,他家就在城西南著名的柳絮泉畔。平时,她除了和姐姐弟弟一起写字作画、吟诗填词以外,最爱到柳絮泉边游玩。

  有一年夏天,气候非常炎热。一天下午,李清照做完母亲布置的功课,就向姐弟建议到外面去玩。

  “姐姐,捉迷藏去!看我一下子就能把你抓住。”弟弟李hāng高兴得大声嚷嚷。

  李清照听后,笑着摇了摇头。

  “那就到后花园荡秋千去!比一比谁荡得又快又高。”姐姐知道李清照爱玩秋千,又出了这个主意。

  李清照听后,还是笑着摇了摇头。

  “那你说玩什么好呢?”姐姐和弟弟同时眨巴着眼睛问道。

  李清照并不立即回答,只见她随手提起笔来。在纸上写了“划船游湖”四个字。姐弟一看,乐得拍手大叫:

  “好主意!好主意!”

  经过母亲同意,姐弟三人像出笼的小鸟,手拉着手跑出屋去,登上了停靠在柳絮泉边的游船。

  “开船喽!”弟弟一声呐喊,李清照立即奋力划浆,船就沿着堤岸向前驶去。

  这柳絮泉原是个天然池塘,和大明湖相连,周围有着形状不同的怪石,池水非常清澈明净。李清照划着划着,不顾岸边丫头们的劝告,慢慢地把船划进了水池中央。姐弟三人一面呼吸着清新芬芳的空气,一面欣赏着四周美丽的景色。过了不一会儿,太阳落山了,整个湖面变得暗淡起来。姐姐正想催促李清照赶快回去,忽然发现妹妹正对着池边的怪石出神,忙问道:

  “喂,你怎么啦!”

  “姐姐,我在给它们起名字呢。”李清照说着,忽然兴奋起来,“你们看,那块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怪女石’吧!”

  “嗳,那边的一块真像一只大钟,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弟弟大声问道。

  “就叫它‘金钟石’好啦!”李清照随口回答。

  姐弟三人给岸边怪石,逐个取着名字,什么“老寿星”啦,“小骆驼”啦,真是看不完的怪石,取不尽的名字。忽然,姐姐大声惊叫起来:

  “不好,天黑啦,再不回去,我们可要分不清东南西北,回不了家啦!”

  “哎呀,回不了家,我们怎么办哪!姐姐,快走吧!”弟弟带着哭声对李清照说道。

  眼看天色越来越昏暗,李清照也着急起来,连忙用力划动双桨。谁知因为心慌意乱,小船竟闯进了荷花丛中,把躲在里面的水鸟吓得大声惊叫,一齐“扑愣愣”地飞向夜空。姐姐和弟弟吓得变了脸色,李清照却乐得大笑起来。

  后来,李清照还专门写了一首《如梦令》小词,记下了这次游湖趣事。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一、画面导入,激起情趣

  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这样八个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课件),谁来说说你对这八个字的理解?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画,一幅画里又往往蕴含着美妙的诗句。现在,咱们一起来看几幅画,你能吟出画中所蕴含的诗句吗?

  二、初读全词,初步感受词意

  1、同学们,你们用动情的朗读读出了古诗的韵味,看得出,你们都很喜欢诗。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词,这首词也是诗中有画,而且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也不简单,她就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宋代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关于李清照,你都知道些什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她的资料,下面大家看这段文字,自己读一读。

  从资料中我们知道李清照可是才华横溢,也正以为如此她被称为“词国女皇”。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之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屏幕出示全词),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回忆了她少女时代的一次郊游的经历。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要读得充分,读准字音,。(板书:如梦令)

  2、①这里有一个生字,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

  ②这里有一个词也请大家注意,兴尽,在这里都读第四声,兴指兴趣,兴致。尽是满足的意思。所以兴尽就是指——兴致得到了满足。请同学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③藕花,兴尽,这两个容易读错的词都在第三四句中,谁再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

  ④除了把词读正确,我们还要读出词的节奏,把词读得有板有眼,字正腔圆。谁再来读读整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它是怎么停顿的?(指导停顿)

  3、读好了节奏,我们还要读懂它。如梦令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李清照借这个词牌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候的一次郊游经历。整首词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对大家来说不是难事,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读这首词,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师巡视)

  4、好的,同学们,从我刚才听到的几位同学对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轻松的表情来看,你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

  师:你自己能够读明白哪一句词的意思了?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生: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记得在溪边黄昏的时候看日落。

  师:在那里看日落时的情景。是吗?不错的,她这么说,咱们能听懂她的意思吗?能听懂就可以了,来,往下说。你还能读懂哪一句?

  生:沉醉不知归路。她看到日落,沉醉到不知回去的路了。

  师:沉醉,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深深地陶醉了。

  师:不知道回家的路了,是吗?或者说是忘记(回家了)。

  师:再往下说

  生:误入藕花深处。这句话我理解的是他开船的时候开到有荷花的地方。

  师:对,划船的时候。那个时候船没有机器的,划的。划到哪儿去了?

  生:(齐说:荷花深处去了。)

  师:是的,荷花深处去了。

  师:接着说。

  生:我理解的是兴(xīng)尽晚回舟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你怎么理解?

  师:她看着看着,陶醉在里边了,但是,天都黑下来了,这个时候又不得不回去,其实这个“兴尽”是兴未尽,但是因为晚了,所以不得不回去。

  师:还有最后两句没人说,谁来说?

  生:我解释的是惊起一滩鸥鹭。意思就是她在开船的时候不小心进入了荷花的地盘。然后荷花里边有许多的鸥鹭,被她船一开进来就全部飞走了,就是惊起一滩鸥鹭。

  师:争渡,争渡,谁读明白了?

  师:怎么出去啊,怎么出去啊?在抢着划船,这个时候把一滩欧鹭给惊起来了。

  师:同学们很能干,不知不觉地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书:读胖)同学们,如果说把咱们刚才说的话写下来,你说长不长?

  师:可是这一首词只用了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在这首词里既有景,又有人物活动,你能分辨出哪些词语是写景,哪些词语是写人物活动呢?默默地看,静静地思考。(结合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指读)

  5、细细读着这六个词,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师引述——因为“溪亭日暮”所以“沉醉”,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争渡”,因为“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

  你看,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得多么紧凑,多么自然啊!人在景中,景因人显,人和景的相互交融构成了那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读一读这首词吧!

  三、展开想象,品味词境

  1、同学们,虽然时隔千载,我们已经无法跟随李清照一起参加那一次郊游,但这首词“诗中有画”,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板书:展开想象(齐读)}在这首词里,有一些词语给了我们画面般的美感, a、溪亭日暮

  ①咱们先来读一读一二句,齐读。

  ②哪个词给了你无尽的想象,给了你画面般的美感?

  ③是啊,“溪亭—日暮”,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溪亭日暮)展开想象,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描绘,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对景的想象]预设:

  a、学生回答比较简单(亭子、小溪、夕阳)师评语引领:那些美好的景物你都看到了,可惜却都是静止的,谁能把这些眼前的景物说得更加具体?让这些景物活起来,让这幅画美起来!

  。教师评语引领:瞧,他说得多么传神哪,尤其是“”词,仿佛把我们都带入了那美景之中。

  c、你也走进去了,那一幅美妙的画卷一定正在你的心中展现!说得那么美,你一定能读好这两句,指读。

  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

  (3)朗读指导

  师:你们看啊!(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那玲珑剔透的小亭,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吟出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诗情读好这第一第二句。

  [对醉的理解]

  a、好一个良辰美景!好一个溪亭日暮!难怪李清照说她此时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是啊,诗人陶醉了,醉得忘记了回家。在这儿给大家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 “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我们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这两句诗,一定更有味道。

  b、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诗人会和谁一起喝酒呢?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花香,那可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这可是一种全身心地享受啊!咱们再次一起读读这两句诗,读出那浓浓的醉意!

  b、藕花深处

  ①在那样快乐的时候,那样美丽的地方,诗人和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呢?(赏景、吟诗、作对、弹琴、下棋、聊天)是啊,怪不得诗人说她后来是兴尽而归,读——兴尽晚回舟。此刻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高兴、愉快),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这份愉快!另外,这里的兴尽,也可以说是兴未尽,也就是还没有尽兴,只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留恋,舍不得离开)那也请你读出这份留恋。你看,这里同一句古诗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是正确的,所以以后读诗就要用心去揣摩、去体会。

  ②就在诗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藕花深处。(分小组把这个词读两遍。)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这个深处是指哪?对呀,你想四周全都是荷叶、荷花,这时候呀,那荷花,那荷叶的形状、颜色、姿态一定看得非常清楚。

  师:这个“藕花深处”,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生:湖水还很清澈。

  生:还有那些小蜻蜓停在刚刚长出来的荷叶上面。

  点评语预设:

  a、你看到了荷花田田的叶子;你看到了姿态万千的荷花;你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藕花深处;一个清香飘逸的藕花深处;一个神秘而幽静的藕花深处,让我们一起走进去吧。读

  b、在这样的藕花深处,又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想起许多描写荷花的诗句来,谁来说,你想到了哪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啊,让我们再次走进去,再次沉醉。读——

  ③在这两句中,你觉得那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误)误入,在这里是怎样的入?(不小心)能换一个词代替这个误吗?(不知不觉)

  师:是啊, “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竟然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可见她们已经被美景深深的吸引了,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定会读得更好。

  此时诗人已经如痴如醉,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于是就赶紧——读下去

  c、一滩鸥鹭

  1、师:读着这两句,哪一个词又让你画面般的感受呢?(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响不响?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2、师:学词,就要像你们那样,唤醒身体所有的感官。词语中还有声响呢!

  师:多不多?你是从哪个词当中读出来的?

  师:是啊 “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一齐读出这壮观的场面。

  ③在这里,除了看到鸥鹭飞了起来,听到它们拍动翅膀的声音,鸣叫的声音,你们还仿佛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干什么?你的耳边还听到了什么?(听到划桨声、欢笑声、水声,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争着划桨),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是啊,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那就是——惊喜。)

  师:所以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读出这样的感受。

  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诗人惊喜的心情,用得多妙啊!谁来读读这两句,读出那份热闹、那份欢快、那份惊喜!(指导朗读,两个争渡要读得稍快,有力,后面那个争渡比前面一个更有力)

  三、回归整体,感悟词情

  1、同学们,刚才我们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再现了当年李清照郊游时的情景,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  “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2、通过学习你觉得这是一次怎样的郊游呢?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吗?(令人心醉,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美好、美妙、令人难忘)

  师:是啊,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美好的记忆里。而且让我们也陶醉其间,留恋其间,有了那么多美好的感受,一定能把整首词读好!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此时的李清照不仅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还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我们知道早年的李清照可说是名门闺秀,生活条件非常优越,父亲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丈夫是金石家。那时他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但是,在李清照的后期作品中却很难找到那份快乐,那份纯真了。(出示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诗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孤雁儿》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范读

  2、在这里,你读到的还是快乐吗?你读到了什么?(愁、泪)

  3、南宋末年,金人大举南下,中原国土沦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虽是一女子,但她同样有一颗爱国忧民之心,这愁和泪是为国亡而愁,为百姓生活疾苦而流泪;其二是家破,家人先后离去,使得李清照长期流亡在外,无家可归,饱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这就是她满腔的愁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句话,体会那无尽的哀愁、千行泪吧

  4、师: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  

  总结。读李清照的词,她的才情可以流光溢彩。课外再去找一找她的词,读一读,品一品词的味道。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

  同目标2

  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法学法

  情景想象法,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大家知道“词家三李”都有谁吗?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也姓李,她被称为“词国女皇”。是婉约派的开山之宗,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学生看视频:简介李清照)

  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长相思》、《清平乐·村居》、《忆江南》)

  2、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词有的分上下阕。词有词牌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韵律。

  3、《清平乐》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如梦令 忆江南 水调歌头 西江月 虞美人 )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我们今天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在学习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自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随机纠正错音)

  3.听配乐范读(课件)

  4、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读懂词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商量商量。

  5、交流:

  (2)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3)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4)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5)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

  (6)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7)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8)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9)指名学生说说诗的大意

  (10)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四、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来,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幅活动的画。

  2、你们真能干,自己就能读懂词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3、围绕“醉”来感悟

  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个“醉”字展开的?是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陶醉了?(板书:醉)

  (1)、陶醉于美酒、美景

  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让你读懂这个“醉”字?

  ①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溪亭日暮”图

  1、咱们先来读读一、二句

  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交流:“不知”(为何会“不知”?)

  “沉醉”是啊,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什么时间?(日暮)

  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日暮时湖边的美景。

  交流: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看着这样的景色,你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哪些诗句?

  (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然这里不是长江黄河,但落日美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请你调动想象说一说

  (生:喝酒  生:聊天  生:做诗、对对子  生:看风景。)

  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板书: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让我们闭上眼睛带着浓浓的醉意读一读

  还有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醉了?我们读下去

  画面2:误入藕花深处

  ②继续交流:三四句描绘了一幅“藕花深处图”

  从“藕花深处”这句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番。

  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样的荷塘使你联想起哪些诗句?

  (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多美的荷叶荷花呀!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

  2、太美了,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3、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等他们警醒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将船划到了藕花深处,可见他们真的是醉了!于是开始――“争渡,争渡”,读下去!

  如果刚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话,那现在该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词人陶醉于美丽的意外

  的景色中。(板书:美景)

  (2)画面3:争渡惊起鸥鹭

  1、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听——嘻嘻哈,哗啦啦……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从哪些词听出来的?(惊、争渡)

  2、古代的女子平时受到的约束比较多,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那种少女活泼的天性也就全部流露出来了,大声的笑哇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 读出他们抢着划船的热闹情景! 指名读

  3、你还看到了什么?给大家描述一下。

  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你是从哪个词当中读出来的?(一滩)如果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所描述的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话,那么眼前该是——“一滩鸥鹭上青天”了。?

  4、是啊,她们拼命地划着船,水声,笑声,叫声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天空,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词人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

  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惊喜  师:为什么那么惊喜?

  生:壮观的景象令人惊喜;因为白鹭落下的地方就是岸边了。

  师:这真是美丽的意外!该是多么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读“争……惊……”

  ④看着美景,品着美酒,还伴着这美丽的意外。词人深深地……(醉了)。这难忘的郊游的经历她忘的了吗?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

  5、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她陶醉在日暮时的美酒中,陶醉在沁人心脾的荷香中,陶醉在鸥鹭惊飞的意外中,陶醉在与朋友相约游玩的快乐里,她的心都醉了!(板书:游玩乐趣)

  (3)美好的生活让她陶醉

  我们常说“景中藏情”,这首词字里行间都向我们传递着李清照当时内心无尽的喜悦。你能从这首词中猜测到李清照当时生活得怎么样吗?(幻灯出示:适当补充李清照的早年生平)

  小结:的确,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当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她记下的美好的生活场景,(板书:美好生活)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起她那次难忘的郊游。有感情的齐诵这首词。

  曾记得:人悦时,鸟亦欢颜,花也笑。

  李清照早年时生活如此幸福美满,那么他晚年生活境况如何呢?

  五、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1、 听配乐朗诵。(视频)

  2、听了这首词你感受到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境况怎样?

  (凄凉、惨淡、愁苦)

  师:你从哪些句子当中读出了她的这种苦和愁?请你把句子读出来。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一连串的叠词表达了她的愁和苦。

  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这满地的黄花在她看来都憔悴了。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这样的情景一个“愁”字怎么概括的了啊!

  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师:看到以前为她传递过书信的大雁,更让她伤心。

  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师:这样的情景她觉得太难挨了。  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师:够了,同学们,这首词当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词人内心深处吐出来的愁和苦。两首词同样出自李清照之手,但所表达的感情截然不同,一喜一悲。这是为什么呢?

  探询凄苦原因。

  3、 学生再看资料。(课件出示李清照晚年生活状况资料)

  4、看了这段资料,大家知道原因可吧。在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6、 指导读。(齐读前两句两句)从叠词当中您体会到了什么。痛苦,伤心,绝望,无助……让我们再读这一句话。读得再慢一点

  7、你觉得她在寻觅什么?(往日的欢乐、幸福的家园、完整的国土、亲人、友情。 美好的生活!)

  师:但这一切不复存在了。“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这无法排遣的痛苦心情化作了一行行心酸的文字。再读第一句。

  师: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

  生:齐背《如梦令》。

  总结: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就叫李清照。我想,这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六、布置拓展作业

  1、课外可以找些李清照的诗词、文章来细细品读,并能用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去分辨分别是她什么时期的作品;同时能有心地背一背,作些积累。

  2、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

  (1)请会画画的同学课后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2)或者用你的生花妙笔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1043031298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