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战情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下面是选自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略读课《各具特色的民居》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一:

  《各具特色的民居》选自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略读课。本组训练重点是: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课程标准高年段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本文教学我才用了以下思路进行:

  首先,初读课文,读对读通,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说说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自主读书,理清说明顺序。我将文中的第一段用投影展示: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和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以这段话为重点分析通过反复读体会出“点缀”本意是修饰装点,在这里是说明地区偏僻的小区,由此学生领悟出这段还用了对比方法,把崇山峻岭与为屋和土楼加以对比;由“世界民居奇葩”打比方。

  接着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给学生充足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为了能省时高效,我才用了分组进行的方式:全班分成两组分别整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在分组读、议,在相互交流、补充汇报。在此基础上,我将多媒体用上展示出文中相关内容介绍,使同学从视觉角度对两种形态的民居有了更加清晰的印象。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民居特点,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因为有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同学们很快对两种民居特点共同之处加以描述。如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都是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比如,许多房屋大门的正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同样,作者在介绍傣家竹楼的时候,怎样造楼的例子。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通过适时、适度的点拨、引领归纳、提炼,加深学生对民居特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最后,今昔对比,学用结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观察家乡建筑的特点。同学们结合课前收集的东北民居特点加以交流。如:房屋尖顶,坡度陡,而且墙后,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冬天很暖和!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这一由自然环境造成的建筑格局的风格最后演绎成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风俗习惯,甚至还发展成带有等级性质的封建规则,人们观念中以北为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临天下的带名词。东北民居的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有的同学甚至把东北的三大怪都收集了: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个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这样的民风民俗,为今后的作文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由于有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得教学环节步骤有了一个明确、清晰的展现过程。即省时又高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二:

  《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介绍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本篇目中含有两篇文章,且均为自读课文。教学参考上对自读课文的要求为:内容上理解要求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其二,方法上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本篇章的特点,《客家民居》大体的步骤是这样的:由学生参照课前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自学提示的要求,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客家民居有什么特点?”“文章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出客家民居特点的?”这两个问题。

  在教学中,初次尝试充分放手,学生在自读课文后,便出示了一个高度概括“客家民居”特点的表格,学生自行填表,然后在小组内完善,并最后推选代表小组总结发言。整个过程中,其他组员帮助补充,而我却遇到了问题“学生无论怎样也无法概括到位”,进而我进行引导,谁知不觉中又变成了我为主导;其次,在让学生自己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时,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调动自身的知识记忆库,能找到一些说明方法的例子,可当某些关键句、含有众多知识点的句子需要我多问个为什么的时候,都集体哑言了。很明显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本学期践行“以知识点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尝试中,面对自读课可真是左右为难,既不可深讲,一言堂,充分放手给学生,又要知识点落实到位。毕竟这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难事。

  对于这样的文章,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在本课的第二篇文章《傣家竹楼》,我完全是让学生自学:自读课文,借鉴上一课的表格,或者自定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征,并从中找到相关的表达方法来谈你的学习收获。这算是充分的放手了,也似乎都符合教参中对自读文的训练要求。可怎么也不踏实,因为在学生的汇报中还是可以看出有相当多的漏洞,譬如信息收集的不完全,概括的不到位;表达方法感悟不深。那么由于充分给予自学时间,一旦发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再去纠正,铃声已响。

  对于自读课上充分放手给学生,适当的引导、点拨,保证学生学有所得;既将知识点串成主线贯穿课堂,又避免片面地深挖,教师一言堂的情况。这确实还是困扰我的难题,能以取得之间的平衡点。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三:

  本节课是一节关于导学稿教学的研究课,通过本课的教学,旨在找出一种适应六年级学生课内自学简易说明文导学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学习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读记重点字词短句,了解客家民居的鲜明特色,学会融会贯通的掌握说明文基本常识;过程与方法:①学会自学(按照阅读提示自学,默读、批注、练习、填表,把难题作标记),提高阅读同类文体的能力。②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说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从导学稿的各个环节进行一一的反思总结。

  由于本节课是一节说明文课内自读课专题《各具特色的民居》的第一个部分――客家民居。此专题的内容面广题量大,如何在一节课时间内容让学生学有所获,为此我参考了教学参考书及大量的网络资源,并对相关习题进行摘录,归类,并一一进行解答,从中我发现,客家民居作为一种中华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学习很全面,为此我设计的重点放到了客家民居的特点及生动的语言特色上。由此思路,我编写出了导学稿的初稿,并在同头班级试教,发现这种教学思路是可行的,教学内容专一而深入,学生从中可以学到知识,也可找到解决学习其他建筑说明文的方法。其后,我又将导学稿进行精心策划和安排,确定本课导学稿的重点难点:1。了解客家民居的鲜明特色;2。本文的说明方法及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后确定从 (一)检查自学,落实基础;(二)品味文本,抓住特点;(三)交流互动,领悟写法;(四)朗读积累,表达反思;(五)开拓视野,课外延伸;(六)随堂检测六个方面进行编写。精选各种类型题目,进行了了先易后难的安排。并且涉及到的各个三维点的考查到位。由于第一方面的内容是知识性的,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大多数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所以我将这一部分内容定位在导学稿的课前导学部分。二到三部分是说明文专题知识:说明特点与说明方法,这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所以我安排在课堂学习部分,我旨在通过课堂的导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主动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但我还想从课堂教学中生成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后的研究。例如:1。家乡的民居有哪些特点,简单的介绍,也可以画下来。2。 本文从自学到课堂,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从课堂生成来看,第二个问题更受学生欢迎。奇葩?点缀?八卦?糯米饭作粘合剂?从繁荣迁到偏僻?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对联的含义?……

  为了让这节公开课顺利,也为了体现导学稿的模式,从课前发导学稿开始就进入了导学稿课堂教学的研究。学生首先完成导学稿的课前导学,教师批写,找出典型错误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深。其次在课堂导学中,师生共同分析后,学生进行了课堂导学部分的练习和讲解。由于这部分的知识难度较大,我也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了编排,并重点对难点进行破解。由于我还借助课堂,集中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提出自己的收获及疑问。我想从中发现课堂的不足,找到下节课的更好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想从中找到我还没有考虑过的盲点区。可由于时间的有限,我将从中生成的问题都留到了课后。

  在课堂上,我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课堂发言。与学生一起快乐学习。由于我的精心安排,这节课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了听课教师较高的评价。但从中我也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平时的课堂效率不高也是我们平时没有做到处处精致。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四:

  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后,回顾课堂教学,我发现不少问题:

  一、忽视了对朗读内容的设置与指导。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教学前,我只是对本课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大致研读,见课程标准中没朗读指导要求,而本课又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要求一课时学完成。因此在备课中,在我指导学习完客家民居后,我就把不少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如此一来,但语文课的味道淡了。如果让我对教案内容进行再修改,我一定会在指导学习客家民居一部分时加入朗读指导,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相信学生会对客家民居的坚固和历史悠久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知识迁移不够。

  教学让我们既要教学、研读文本,但又还要切实生活实际,让学生学到更多书本外的知识。所谓,“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我在让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之后对学生进行了课外拓展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效,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形式的研究上。但我相信在教学后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汇报

  在《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介绍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中我先是放手让孩子自学课文,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讨论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你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接着我出示讨论题:

  1、如果四川住的是客家民居,地震的时候是不是会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是不是可以把客家民居在地震多发地带进行推广?

  2、从客家人的居住情况你们想象下客家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

  3、如果你坐在傣家竹楼闻着阵阵瓜果的香味你会想写什么呢?

  然后我和孩子们就围绕着这几个话题展开了层层讨论,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兴趣盎然的。特别孩子们在说怎么写出我们民居的特点的时候,真让人大开眼界。

  尽管这课的教学好象偏离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但是我觉得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功劳,孩子们也是学有所得的。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五:

  中国民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阅读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学习这课一是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发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二是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在教学之初我先看了去年我曾写的教学反思,我知道了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和民风民俗很简单,因此,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了解。

  教学中我重点指导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这部分的学习。

  首先我让孩子们扫读写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们很迅速找出了“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后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奇葩”,“葩”我先让孩子们观察字型,然后猜到底指什么,有的孩子很乖巧,马上猜出“葩” 就是“花”。此时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个句子,这里把什么比作奇特的,特别的,非凡的花呢?孩子们都知道了把客家民居比作奇葩,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孩子们也知道了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接着,我让孩子们围绕“奇”去体味课文。孩子们从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征这几个方面去认真朗读品味了课文。

  最后我让孩子们动笔写了写“我们村的房子”。大多数孩子都能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村里房子的特点,比如做房子的时候要请风水先生看地,择黄道吉日动工;房子一般是主体房和附属房两部分,主体房主要是休闲卧室,附属房里喂养畜生,做饭……孩子们的观察比较仔细,介绍某个方面的特点比较具体。但是在孩子们的小练笔中我发现孩子们的介绍比较枯燥,不能应用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孩子们的习作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啊!这个任务也是任重而道远啊!

  《傣家竹楼》我让学生自学,抓住竹楼的“美”去学习体会。当然,体会竹楼的美不胜收,诗情画意主要是通过朗读去体现的。

  教完这课,感觉有些累!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我总是在课中才发现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太集中,神游得太远,然后才采取措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在一开课就牢牢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啊!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1069631300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