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

旧城已冷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通用13篇)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 篇1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来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一篇课文。咱们已

  经上了一节课了,谁来说说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资本家和他们的走狗们根本不把劳动人民的身体不当一回事。

  生:作者小小年纪就要去劳动,我特别感动。

  生:这篇课文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生:我觉得作者很懂事,家庭很困难,他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师:同学们,正像刚才大家说的那样,在当时这样的社会中,那些本该像我

  们一样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的孩子,却过早地尝到了人间的冷暖;那些本该拥有着理想和幸福的孩子,也过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任,踏上了艰难的道路。打开课本,请大家好好地去读一读作者挑煤赶路这一部分内容,在这里,有没有特别打动你的地方?请你用——划出来。然后再好好地去想一想,究竟是什么打动了你?开始。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有没有特别打动你的地方?

  生:“我鼓起勇气,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

  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我很坚强。

  师:你体会得很好,能不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学生再读这句话,读得很快。)

  师:读得这么快,慢慢读。

  (学生三读这句话。)

  师:这一次好多了。同学们,还有其它打动你的句子吗?

  生:这句话特别打动我“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师:为什么会打动你的?

  生:因为从这个中可以看出一个12岁的男孩子,瘦瘦的身躯,又要去挑煤,一定是很艰难的。

  师:你感受到了这份艰难。但是你读得不是很好。你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再读,又读错,教师再纠正。)

  师:同学们,谁也划了这个句子?

  (生举手,教师指名。)

  师:为什么会打动你的?

  生:因为我觉得作者小小年纪,就要去挑煤赚钱,我觉得他很辛苦。不像我们那么幸福。

  师:在这个句子中,你觉得哪一个地方特别能够说明这一点?

  生:“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这里。

  师:你把这个地方读得稍微再重一些,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同学们,在这个句子中,你觉得哪些词语咱们也不能忽视?

  生:我觉得是“生疼”。

  师:很疼痛的感觉,是吧?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有比她读得更艰难的吗?

  (生读)

  师:有进步。谁比他读得更好。

  (生读。)

  师:好。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大家把课本放下,看老师读。

  (教师范读。)

  师:慢慢读,带上咱们各自的感受,再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当我读着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我觉得自己的肩上有的千斤重担,我仿佛觉得我的力气在慢慢变小,我的脚步在慢慢变重。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还有其它打动你的话吗?

  生:“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地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师:为什么 这个句子会特别打动你?

  生:因为我从来也没有经历过这种事:腿上流血,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

  师:你能够把这种痛苦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读。)

  师:这句话还打动谁了?(师指名后)为什么这句话会打动你的?

  生:因为红肿的肩头更滚水烫过一样,说明他已经坚持了很久了。再加上他腿上流血,更加说明了他非常疼痛。

  师:简直可以说是遍体……

  生:鳞伤。

  师:能够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读。)

  师:谁也想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这里要读得慢。你再读。

  (生再读。)

  师:谁还想读。

  (学生深情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咱们学着她的样子,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后,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着这样的一段文字,在你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觉得他很悲伤,他没把煤挑到车站,没挣到钱,而自己却受伤了。

  生:我觉得他很失望。

  生:我觉得他很痛苦。

  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资本家和他们的走狗在背后嘲笑这位小男孩。

  师:谁能够用朗读把这样的一种情景读出来?先自由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想读的同学请举手。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感受到了这种痛苦。读得真好。谁还想读?

  (生读。)

  师:我感受到了这种可怜的情景。很好。

  (生读。)

  师:多么无奈的情景啊!

  (生读。)

  师:我眼泪都快出来了。同学们,语文在哪里?语文就在我们每位同学的心窝里。拿起课本,再自由地去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还有其它打动你的话吗?

  生:“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师:为什么这个句子会打动你的?

  生:这山原来是没有路的,是那些工人、挑煤的人踩出来的,一定很难走。

  师:你说得很对,读得不是很好。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又读错,教师随机纠正错误。)

  师:特别难读的一个句子,谁还想读。

  (生读。)

  师:有比他读得更好的吗?

  (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很好。咱们学着她的样子,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同学们,煤筐为什么会来回晃荡的?

  生:因为这条路滑,走路很艰难。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叫……

  生:一步三滑。

  师:你能体会到这种一步三滑的艰难吗?

  生:能。

  师:读一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很好,有读得更艰难的吗?

  (生读。)

  师:读得真好。有比她读得更感人的吗?

  (生读。)

  师: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同学们,煤筐来回晃荡,仅仅是因为路滑吗?请大家好好地来看看这幅

  画,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吴运铎吃力的样子。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这条一步三滑的小路中看出来的。

  生:我还从他的表情中体会到了这一点。

  师: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表情?

  生:一副痛苦的表情。

  生:我还看出了他挑的担子很重。他的扁担都已经弯了。

  生:他的担子很重,加上路滑,担子晃来晃去,担子会更加重。

  师:沉重的担子,压在我瘦小的身躯上,同学们,你能感受到我当时是怎样

  行走的吗?

  生:是一冲一撞的。

  生:是跌跌撞撞的。

  生:是晃晃荡荡的。

  生:是踉踉跄跄的。

  生:是歪歪扭扭的。

  生:是小心翼翼的。

  师:所以,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更重要的原因是……

  生:肩上沉重的担子。

  师:同学们,拿起课本,让我们再一次艰难地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学生齐读。教师板书:艰难)

  师:从半夜动身到这时候日落西山,作者劳累了一整天,他最终换来的是什么?

  生:饥饿和疲劳。

  生:遍体鳞伤。

  生:内心的失落。

  师: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却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着这一位无力、无助而又无奈的儿子,母亲又做了些什么?

  生:母亲给我打来洗脚水。

  师:你忽视了前面特别重要的几个字。

  生:母亲含着眼泪,给我打来洗脚水。

  师:母亲是含着眼泪。请同学们在这几个字下面打上δ。

  (学生打δ)

  师:咱们一起深情地来说一说。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

  生:这是一种辛酸的泪水。因为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为了生活要去挑煤,感到很辛酸。

  生:这是一种无奈的泪水。因为家里很穷,但母亲又没有办法。

  生:这是一种心疼的泪水。因为她看到自己的孩子回到家后,一头栽倒在床上,她很心疼。

  生:这是一种痛心的泪水。因为她的孩子遍体鳞伤却一无所获。

  师:在当时这样的社会里,仅仅是我母亲在流泪吗?

  生:所有被资本家压迫的工人们在流泪。

  生:所有的穷人们在流泪。

  生:孩子的母亲们在流泪。

  师: 是的,在当时这样的社会里,像我母亲一样的母亲们在流泪,孩子们在流泪,工人们在流泪,整个中国都在流泪。但是,12岁的小吴运铎却没有流泪。同学们,他难道不该流泪吗?

  生:该。

  (出示句子,配乐)

  师:这些饱含着辛酸和血泪的文字在告诉我们,他应该流泪,他应该痛哭一场。但是,他没有,他只是淡淡地说“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同学们,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拿出纸和笔来,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写话。)

  师:想说的请举手。

  生:吴运铎,好样的。哪里跌倒,就应该在哪里爬起来。

  生:啊,吴运铎,你真是太坚强了。你这种坚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教师板书:坚强)

  生:吴运铎,你真勇敢,你真坚强。你受人欺侮,但你没有放弃,因为你知道,你挑的不只是几筐煤,挑起的还有全家人的重担。

  生:吴运铎,你是一个坚强的人。你是一个不服输的人。

  师:同学们,这就是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过,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吴运铎爷爷苦难童年的开始。在他的肩头,一头挑起的是沉重的煤筐和艰难的生活,另一头挑起的则是坚强的品格和顽强的意志。(教师边说边完成板画)同学们,让我们再去读读眼前的这些文字,再去感受感受这些曾经触动我们心灵的语言,再去感受感受那个苦难的年代,那种不屈的精神。

  (学生自由朗读交流时的几句话,教师板书: 峰高无坦途,我当自奋力。)

  师:童年时代的吴运铎是可怜的,也是可敬的,是可叹的,也是可爱的。多年以后,他写下了这样两句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诗句。)

  师:这两句无声的语言,一直陪伴着他苦难而又坎坷的一生,也一直鼓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鼓舞我们顽强不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这节课咱们上到这里,最后,布置这样两个作业:(1)写一句或几句激励自己的话,时刻谨记,时刻鞭策。(2)找一些与吴运铎爷爷有关的图文资料,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传读。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2、学会“磅、赌”两个生字,理解“威胁”等11个词语。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课时安排:三教时:

  第一教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

  3、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4、理解第一段比喻句的意思,概括段落大意。

  5、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 ) 宝藏( ) (cang zang )

  挑( )战 挑( )脚 (tiao tiao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

  降落( ) 落( )在后头 ( luo la )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3、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六、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比一比,在组成词。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比喻句的作用,概括段落大意。

  2、根据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3、深入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复习检查,导入  新课

  挑煤是一项艰难的劳动,作者又像个瘦猴子,为什么还要去挑煤呢?

  二、细读课文,深化认识

  1、听课文第二段录音,根据课后习题3中的提纲给课文分层,用竖线在文中标出,并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2、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①变换说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③感情朗读

  (2)“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变换说法

  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③感情朗读

  (3)“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①变换说法

  红肿的肩头很疼。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③感情朗读

  3、根据提纲概括第二段的段落大意。

  4、按照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三、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指出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个写了什么。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概括第三段段落大意。

  2、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进一步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复习检查,导入  新课

  1、听写生字新词

  2、根据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二、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听课文第三段录音,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第二天挑煤劳动的艰难?

  2、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3、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4、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三、读懂“提示”,分辨详略

  1、指名读“学习提示”,思考:“学习提示”共几句话?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

  四、总结全文,扩展阅读

  1、谈谈读了《劳动的开端》一课后的感想。

  2、推荐课外读物《把一切献给党》。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2、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 篇3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苦难的人生、顽强的意志,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仰、爱戴之情。

  4.进一步渗透和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比较等理解课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表现作者挑煤艰难和顽强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真情对话中与文本、作者实现心灵的沟通交融,从而悄无声息的受到熏陶、感染、激励、教育。

  【教学准备】

  1、制作以课文重点词句为主要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体现开放性、随机性,可以随学生的回答适时地点放相应词句。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基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认读文中字词,并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3、教师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筛选有效信息,以备课堂适时补充。

  【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整体感知,走近文本。

  1、直接导课,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开端”是什么意思?作者劳动的开端是什么?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语:总起来看大家的感受,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挑煤”(板书)的,一个是关于作者“我”(板书)的。这些感受从何而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这段人生。

  二、品读感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

  (一)自主品读,感悟“挑煤的艰难”。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标画出表现我挑煤生活的词句。

  2、交流标画出的句子,并谈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依据情况,利用大屏幕出示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词句(1):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生疼”、“换来移去”“都”、“只好”等词语感悟挑煤太累、太苦、太难。

  ◆重点词句(2):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什么?想象一下,我当时可能是怎样走路的?引导学生结合“滑极了”、“一步三滑”、“像是打秋千”等感悟路滑难走,感悟挑煤不仅太累、太苦、太难,而且太险。

  ◆重点词句(3):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脚底下被石头一绊,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我的胳膊和腿擦破好几道口子,煤撒了一地。

  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什么?我为什么会栽倒?栽倒以后我的心情怎样?引导学生结合“一不留神”、“好几道口子”、“撒了一地”等感悟挑煤的艰难、作者内心的焦急、无奈、失落、伤感、委屈及作者对家人的爱。

  3、学生交流三四个句子以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它标画出的句子,进一步感悟“艰难”。

  4、小结深化,板书“艰难”。

  提问: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挑煤的情形,你选择哪个词语?

  (二)自主品读,感悟“作者的坚强”。

  1、提问:面对艰难,“我”如何表现的?

  2、学生自主浏览课文,标画作者表现的词句,思考感悟。

  3、交流标画出的句子,并谈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依据情况,利用大屏幕出示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词句(1):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

  (1)教师引导:从中体会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引导学生结合“肩也肿了,皮也破了”展开想象,体会作者面对艰难表现的坚强不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从多个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句话,深入体会作者的坚强。

  (2)教师小结,指导方法。

  小结语:上下文结合品读人物的动作,可以感悟到人物的思想。

  ◆重点词句(2):“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1)教师引导: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多个学生感情朗读后,教师提问:比较一下,你认为谁读得好?为什么?指导学生用“平静、淡淡”的语气集体诵读后,提问:从看似平淡的话语中看出什么?(坚强、懂事、决心……)

  (2)教师小结:结合上下文品读人物的语言,可以触摸到人物的心灵。

  (三)拓展练习,深化理解感悟。

  1、教师深情叙述,创设情境。

  叙述语:多么坚强、多么懂事的孩子!第二天一早,我喝了碗野菜粥,又翻过高山去挑煤。肩膀依然红肿,山路依然难走,煤筐依然在晃,可是,我咬紧牙,两脚不停,一直把这担煤挑到车站。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大屏幕及时出示拓展练习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把句子补充完整,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

  “从此,我 。 ”

  三、总结课文,补充材料,激发情感。

  1、教师补充材料,点出文章主题。

  教师补充语:苦难磨练了这位12岁的少年。1938年,他毅然投奔新四军,从事军械修理和制造工作。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做各种炸弹、地雷的试制实验。左眼被炸瞎,左手4个手指被炸掉了,两条腿也落下了残疾。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搏斗,被解放区人民誉为“中国的保尔”。 1953年,他写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出版。至今,这本书已经再版了44次。在书中,他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板书此句)

  2、引导诉说心声,激发学生情感。

  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位12岁的少年说些什么?

  3、教师总结全文,强化英雄形象。

  总结语:让我们永远记住作者这段不朽的人生,记住他对家人、对祖国深沉的爱,记住他掷地有声的话语----“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记住他平凡而响亮的名字---吴运铎。(板书名字)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吴运铎

  挑煤:艰难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我”:坚强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 篇4

  一、说教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二、说学情

  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1.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2、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介绍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六、说教法

  (1)以“读”为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要围绕学生“读”这个中心,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可以采用默读、齐读、诵读、分角色读、配乐读、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默读善于思考,诵读善于抒情,演读精于体验。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朗读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初读课文,要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读,在竞赛中读。学生通过自由读,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精读课文,要从悟入手,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悟,将学生自己的情感与课文中的情感融为一体。赏读课文,要从品入手,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咀嚼、品味文章的语言描写、心理刻画、句法优美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这样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但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悟自得能力。

  (2)“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七、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有一定自学能力的五年级学生来说,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①自主尝试预习,主动搜集资料,自我质疑解答。

  自读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第一步,让学生带着好奇,尝试着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通过“尝试”这一语言实践活动,可以把课文读熟,读正确,读流畅,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并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试着解决一些浅显问题。同时边读边发现问题,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暴露学生学习疑难的,反映出学生学习的需要。这些问题将成为研究性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研读发现文本与众不同的个性,发现阅读时的疑点、难点,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产生了自觉的深究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主体、主动的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②自主研读发现,激发求知欲望,引导探究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带着自己确定的研究主题,深入细致地读书,反复地品味,有序地思考。通过点、圈、画、注、读等不同方式去感受、体验、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对言语形式的特点不断有所觉察,进而发现一些规律、方式,发掘出深蕴的内质:如情感、思想、表达效果及其艺术性。同时在尝试研读的过程中,也积极关注着别人提出的问题,并力求有新的发现。

  八、说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二)、认读字词。

  (三)、初读课文,分段。

  (四)、精读、理解课文内容

  (五)、熟读三、四两大段,准备按板书的提纲,抓重点,有顺序地复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六)、总结全文

  (七)、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3、体会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及在文中的用法。

  4、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课时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谈话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非常幸福,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旧社会,许多穷人的生活却相当的艰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他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帮家里谋生的。

  二、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讨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出一个简要的提纲。

  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黑;

  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3、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四、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后,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找出哪些是形声字便于记忆。对一些形近字进行比较学习。联系字义学习“歪”字。说说自己对“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理解。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 )    宝藏( )   (cang  zang )

  挑( )战    挑( )脚   (tiao  tiao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

  降落( )    落( )在后头 ( luo   la )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1——7自然段,思考:这个部分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重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3、谁来说说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讲什么?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熟读课文三遍  2、抄写词语。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 篇6

  课堂上讨论《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们一致认为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然后根据重点,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又写了读后感,大家纷纷写到:读了《劳动的开端》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也懂得了,人要志气,人要有毅力,人要有决心。如果没有像吴运铎一样有志气,有毅力,有决心,我们的学习就不可能有进步。可见,同学们的思想还是有所触动的。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 篇7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2、学会“磅、赌”两个生字,理解“威胁”等11个词语。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课时安排:三教时:

  第一教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

  3、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4、理解第一段比喻句的意思,概括段落大意。

  5、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 ) 宝藏( ) (cang zang )

  挑( )战 挑( )脚 (tiao tiao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

  降落( ) 落( )在后头 ( luo la )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3、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六、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比一比,在组成词。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比喻句的作用,概括段落大意。

  2、根据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3、深入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复习检查,导入  新课

  挑煤是一项艰难的劳动,作者又像个瘦猴子,为什么还要去挑煤呢?

  二、细读课文,深化认识

  1、听课文第二段录音,根据课后习题3中的提纲给课文分层,用竖线在文中标出,并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2、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①变换说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③感情朗读

  (2)“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变换说法

  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③感情朗读

  (3)“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①变换说法

  红肿的肩头很疼。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③感情朗读

  3、根据提纲概括第二段的段落大意。

  4、按照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三、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指出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个写了什么。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概括第三段段落大意。

  2、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进一步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复习检查,导入  新课

  1、听写生字新词

  2、根据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二、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听课文第三段录音,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第二天挑煤劳动的艰难?

  2、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3、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4、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三、读懂“提示”,分辨详略

  1、指名读“学习提示”,思考:“学习提示”共几句话?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

  四、总结全文,扩展阅读

  1、谈谈读了《劳动的开端》一课后的感想。

  2、推荐课外读物《把一切献给党》。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2、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 篇8

  一、激情导入 引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坐在教室里安心地读书,衣食无忧,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旧社会,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就要过早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背负起生活的重负,开始了艰难的求生生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劳动的开端》,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二、检查预习 解题激疑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艰难的谋生道路的事。

  “开端”是什么意思?(开始。)

  三、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四、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我”决定去挑煤

  从课文中哪些词语能体会出他家生活所处的困境?(“揭不开锅”、  “挨饿”、“威胁”、“没有灯笼”、“没有火把”。)

  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所面临的共同艰难。

  出示句子: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这是个什么句子?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什么?

  作者用打比方写出了“我”看着一家人挨饿,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感情朗读。

  (2)“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这里两个“像狗一样”突出了什么?

  突出了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艰苦,干活太累,生命没有保障,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看待。 更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感情朗读

  从作者“我”的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大群人,那就是旧中国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劳动人民。(随机再练习朗读)

  (3)“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像个瘦猴子,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像个瘦猴子”比喻“我”什么?

  身体单薄、瘦弱,根本挑不动煤,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感情朗读

  小结:

  从这几个句子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旧社会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

  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一定都会出现一个坚强的苦难少年的形象。

  2、“我”第一次挑煤

  挑煤是一项艰难的劳动,作者又像个瘦猴子,为什么还要去挑煤呢?

  是呀,作者想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饥饿的威胁,尽管劳动条件异常艰苦,尽管作者“我”当时只有十二岁,但他却道毅然决定挑起生活的重担——去挑煤。

  (1)找出作者第一次挑煤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半夜 天亮后 午后 太阳落山)

  按词语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a、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b、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累;

  c、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栽倒在半山腰,煤洒了一地;     

  d、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从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时间)

  抽生朗读(8-20段),思考:

  (2)课文中那些句子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a“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

  这里用“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来比喻什么?

  “我”突然被重重地摔在地上的感觉。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没有人情味,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穷人当人看待。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 、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体会课文中比喻句在文中的用法。

  3、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坐在教室里安心地读书、学习,衣食无忧,是多么幸福啊!可是在旧社会,那些和大家同龄的孩子却要过早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膀背负起生活的重担,开始了艰难的求生生涯。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让我们一起走近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他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

  板题,齐读课题。

  二、汇报任务一。

  通过昨天的预习,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出示汇报任务一:自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学生汇报交流。

  (1)“我”很懂事。

  出示: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心里像油煎一样”描述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从这样的比喻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我”心里很难过)

  你能读出“我”难过的心情吗?

  指名读。

  (2)“我”很要强,不服输。

  出示:小赵歪着脑袋,把我左看又看,笑着说:“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像个瘦猴子,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我的力气大得很。不信,咱们俩摔跤试试!”

  你从“像个瘦猴子”、“扁担”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我”身体很单薄、瘦弱,力气小,根本挑不动煤)

  师: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我”身体很单薄、瘦弱,力气小,小赵根本不想跟“我“比,而“我”为了能让小赵带“我”去挑煤,“我”都不惜与以干挑煤苦活的小赵摔跤,足见“我”的好强。

  你能读出“我”的好强吗?生练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我”很聪明。

  出示:我家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我跑到矿上电机房去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在机器上擦点机器油,绑在木头棍子上,准备半夜点着照路。

  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来看,问中的“我”是一个多么懂事、要强、聪明的孩子啊!

  三、汇报任务二。

  过渡:在黑暗的旧社会里,那些本该像我们一样的孩子在学校里上学读书的孩子,那些本该像我们拥有幸福、快乐和理想的孩子们,却要过早地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12岁的吴运铎,因家境所迫,只好去挑煤,这其中的艰难时可想而知的。

  学生汇报交流。

  1、 路远难走。

  (1)我们爬过几座山,穿过几片树林,赶到挑煤的地方。

  (2)太阳落山了,别的挑煤的人大概都早已到了车站,只剩下我一个留在荒山,离车站还有五六里路。

  (3)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读着这一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带着我们的想象和感受读一读。

  2、人小担子重。

  (1)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师:同学们,当我读着这句话,我仿佛觉得自己肩头的担子越来越沉,仿佛自己的肩膀越来越疼痛。请大家用心读一读这句话吧!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师:这是一份艰难的劳动啊!这担子对一个大人来说也许不算重,但对12岁的吴运铎来说那真不堪重负啊!对小小的吴运铎来说这是多么艰难的劳动啊!

  (2)我解开衫子一看,肩也肿了,皮也破了。

  (3)红肿的肩头跟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4)扁担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就直冒冷汗。

  课文中四次写到了“我”的肩膀,通过这四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肩膀越来越难受你,越来越疼痛。

  谁能将“我”肩膀的这种疼痛个变化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3、受侮辱。

  出示: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调,矿上的办事人开磅称煤了。

  这里用“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来比喻什么?(比喻“我”突然重重地摔在地上的感觉,说明“我”摔得很重、很痛)

  这里的“抽调”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抽调”表明矿上的办事人态度冷漠、动作粗暴,根本不管桌子上躺的人的死活,从中可以看出在黑暗的旧社会里,穷人是没有地位的,到哪里都受到欺侮。)

  4、受伤。

  出示: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脚底下酒被石头一绊,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我的胳膊和腿擦破了好几道口子,煤撒了一地。

  哪些词说明“我“的伤势较重?

  师:历尽艰难,好不容易将煤挑上山,却摔了一跤,伤痕累累,此时的“我”是多么痛心哪!谁能“我”此时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

  师:作者劳动的开端就是从12岁第一次挑煤开始的。为了谋生,半夜动身,直到太阳落了才带着满身的伤痕,挑着空筐回家。第一次挑煤使他饱受劳动的艰难与辛酸。其实,在那样的时代,又何止是吴运铎一个孩子如此呢?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旧中国的黑暗与罪恶。

  文中还有一处地方生动地描写出了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艰难?

  学生汇报。

  出示:工人进出连腰也身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从两个“像狗一样”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在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艰苦,劳动繁重、累,生命没有保障,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看待,更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读了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就中国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劳动人民。

  请把这两个词送入文中,读出旧社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艰辛。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汇报任务三。

  过渡: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却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

  出示:汇报任务三:默读课文第22—28自然段,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1、 母亲是含着眼泪的,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

  (辛酸、无奈、心疼、痛心的泪水)

  2、我对母亲说:“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此时此刻,站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小运铎?

  (自强自立、懂事、坚强、体贴母亲、有顽强毅力……)

  五、引导想象,填补文本。

  出示:填空

  小运铎半夜起来挑煤的时候,我们正在( ),当他挑着煤在山路上、一步一滑踉踉跄跄往前走的时候,我们正在( ),当他被饥饿和疲劳压倒、倒在床上的时候,我们正在( )。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 ),他的生活却是如此地( )。但他并没有屈服,第二天,他终于用稚嫩的肩膀把煤挑到了车站。

  师小结:这就是面对揭不开锅而用劳动解除饥饿威胁的吴运铎,这就是打算用自己力气去挣几个小钱的吴运铎,这就是肩肿皮破仍然咬紧牙往前走的吴运铎。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此他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六、小练笔。

  瞧,小运铎正挑着煤向我们走来,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练习写,班内交流。

  七、课外延伸。

  (滚动播放吴运铎的经历。)

  吴运铎爷爷的童年就是在劳动的磨炼中成长起来的,他的革命生涯更是充满了艰难与险阻,但他从不屈服,一直忘我的工作着。《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的保尔》,从此吴运铎这个名字传遍了神州大地。他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写成书--《把一切献给党》更成了人们生活的教科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有段话充分反映了他的顽强的战斗精神,无私无求的革命精神。

  (齐读)—顽强战斗,以创造性的劳动克服一切困难。即使自已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已的同志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的幸福。

  —峰高无坦途,我自当奋力。

  课下请同学们阅读《把一切献给党》,希望吴运铎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背景]:义务教育九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中有一篇课文《劳动的开端》。讲述了著名英模吴运铎小时候第一次挑煤的艰难历程。因为课文讲述的内容离我们现在比较遥远,所以,很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较难感悟其中流露出的劳动的艰辛。针对这点,我在教学时就有意转变以往老师有声有色地讲,学生毫无感受地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设计教学预案时,重点放在抓住课文一个突破点,并运用大量课外知识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准、透、长”。

  [教学片段(一)]:

  上课后,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著名英模的小时候的艰难生活,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为英模。”

  大屏幕显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曾涌现出无数功臣英模。其中有一位军工,身负100多处伤,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就是吴运铎。1917 年,吴运铎出生于萍乡煤矿一个职员家庭,那是一个昏暗的年代,吴运铎自小就品尝了贫苦的滋味,15岁就进煤矿当学徒。抗战初期,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一个制造、修配枪械的工厂,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兵器工业的开端。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和战友们用拣来的破铜烂铁自制机器,生产出了子弹、炮弹、手榴弹,甚至还造出了平射炮。

  在试制武器过程中,他舍生忘死,曾3 次身负重伤,经过20余次手术,失去了左手、左眼,左腿被炸残,全身有几十块弹片没有取出。为了修复前方急需的旧炮弹,吴运铎准备从报废雷管中拆取雷汞做击发药。虽然事先做了防范,将雷管用水浸过,但当他进行拆除时,忽然一声巨响,雷管在他手中爆炸了。他当场失去知觉,整个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左手被炸掉4 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裂,露出膝盖骨,左眼几近失明。他在病床上昏迷了15天。

  即便这样,他仍然置个人安危和健康于不顾,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

  学生认真读这段文字一分半钟。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段文字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觉得吴运铎很坚强。”

  生:“我为他坚强的毅力所折服。”

  生:“我看到了他的恒心。”

  生:“吴运铎真是一个铁人。”

  ……

  师:“那么,吴运铎为什么会如此坚强呢?那和他小时侯的经历是有关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读一读课文,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老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这和他小时侯就做艰苦的劳动有关。”

  生:“我觉得是那艰难的生活炼就了他如此坚强的品质。”

  生:“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懂事出使他坚强。”

  ……

  师:“是啊!正是那艰难的劳动,艰苦的生活才最终炼就了吴运铎那坚忍不拔的意志。”

  教师板书:艰难

  (随后教师紧紧抓住“艰难”来进行教学)

  [教学片段(二)]:

  教师投影显示学生找到的一句话: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教师请学生读,你觉得怎么读就怎么读。

  生:“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生:“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师:“哪位同学读地对呢?”

  学生分析。并得出正确的读法。第二位同学读的正确。

  学生齐读。

  师:“读这句话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的感受是作者走的那条路很滑。”

  师:“那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朗读:“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师:“你读得很好,谁再来读一下。”

  生朗读。教师指名四至五位来朗读。要求读出路滑。

  师:“这句话难到只写出了路滑吗?请同学们再好好体会一下。”

  学生自由读。

  生:“我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那种坚强。”

  师:“那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感情朗读。语气较坚定。

  师:“能听出坚强。”

  生:“我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师:“读出你的艰难,你的感受。”

  生感情朗读。

  师肯定其朗读。

  生:“我感受到的是无奈。”

  师:“那你读一下。”

  生感情朗读。

  师:“是啊!生活的无奈,生活的艰难,造就了作者的坚强。同学们,带着你们自己的感受,自由的读一边。”

  生自由读,读得很投入。

  (后面的两个比喻句的教学采用的方法同上。)

  [课后反思]:

  我们镇西小学在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要求学生感悟“准、透、长”的教学特点。学生感悟“准、透、长”,这一教学要求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具体到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现在就我的这节课来谈谈我是如何做到的。

  一、 抓“准”课文中心点。

  课文的中心点往往能统领全文。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如果能老老抓住课文中心点,就如同抓住了一个人的“命脉”。老师教则简练,准确;学生学则快捷,深刻。记得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在教《一夜的工作》时,就紧紧抓住周总理的“俭朴”来进行层层推进式的教学。效果很突出。而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紧紧围绕“艰难”这个中心词。让学生体会艰难,让学生感受艰难,让学生在“艰难”中启迪现在,指导将来。

  在教学时,我先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让学生进行感受。然后层层推进,得出“艰难”这个关键词。最后又从“艰难”出发,让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见片段一)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灵魂就是“艰难”。而学生在学习时,也总是沉浸在生活艰难这一主旋律中。收到的效果就是学生学习不满无目的,老师的教学不无的放失。课堂紧凑而有序。

  二、学生感受深刻“透”彻。

  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我们语文老师要重点培养的学生素质之一。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充分感受也就成了我们老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这节课中,我采用的方法是抓住一点,进行层层深入式的朗读和体会,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阅读感受力。

  在学生找到课文的重点句:“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后,我分成三个步骤让学生进行朗读和感悟(见片段二)。第一步,读的正确,这句话中的停顿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而不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停顿的要求其实也体现了课文对学生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指导学生读好,读正确。第二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所要表达的意思,那就是山路很滑。而学生是要通过朗读读书这中意思。第三步,学生深入体会,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如写出了生活的艰辛,作者意志的坚强,劳动的艰难等。而这些体会当然也要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这三个步骤中,教师也要穿插的补充一些课外知识,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

  通过这一系列的读,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完全进入文本的情景,朗读和感受时学生眼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对作者的深深同情,这是一种透彻的感受。我想这时的学生一定深深的感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他们也一定会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这也可以说是在这节课中我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解读。

  三、学生感受文本时间“长”。

  对于学生感受“长”这一教学特色的理解,我在这节课中重点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比如:齐读,个别读,自由读,读后体会,体会后读等。在我的这节课中读的时间大约有五分之三左右。我想,学生是我们课堂的主人,如果不给学生时间,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没有生机和生命力的。而如何让学生成为主人呢?在语文课中,让学生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书读百边,其义自现”。这是我这堂课的特点,也是我对学生学习时间“长”的理解。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 篇11

  一、检查生字,回顾课文内容

  师:今天上什么课,大家知道吗?

  生:知道,劳动的开端。

  师:上过吗?

  生:上过。

  师:张老师已经给大家上过一节了。那谁来说说上节课做了些什么?学了些什么?

  生1:我们把课文的层次分了出来,概括了每层内容的意思。还学习了一些文字里面的东西。

  生2:学习了分段的方法。

  师:生字学了吗?

  生:学了。

  师:看来同学们能够记住上一节学的东西,这很好。一定不能这节课学了,下节课就忘了。你们已经学了生字,现在能不能来写一写生字呢?

  生:能。

  师:我找一个同学来念一念上一节课学的生字,找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一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学生听写生字,老师巡视。)

  师:我看了一下,真不错,错的很少。现在能坚信自己全部写对的举手。

  (学生举手示意)

  师:没有全部写对的同学觉得有问题没有?

  生:有。

  师:有问题,但不要看得太重。第一节课学了,第二节课就要考,有点问题很自然嘛!现在请大家拿出书来,自己对照检查一下。看看哪些字没有写正确,把不会写的字再写一写。

  (学生对照书本自我检查)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上一节课张老师引导同学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我还要考一考,你们知道这篇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吗?谁来概括一下。

  师(观察,发现举手的同学不多)有些同学一时没想到,请再想一想,自己先说一说,然后我再请一个同学来说。

  (学生思考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想到了吗?(观察,发现举手的同学比例还是不大)还有些同学没想好。那同桌之间先相互说一说。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巡视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师:(到一桌有困难的学生面前)好,我们请这桌同学来说。来,(指一位同学)你先说,(对另一位)你补充怎么样?

  生1:主要写了吴运铎12岁……

  师:他说的“主要写了”,这话一开始就说得不错呀!他是准备概括的,所以用“主要写了”。好,你接着说。

  生1:主要写了“我”12岁那年,因为我家太穷,所以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师:这是原因,他做了什么事呢?

  生1:他去挑煤。

  师:结果呢?看最后一段是怎么说的?

  生1: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师(面向同桌的生2):你明白了吗?好,请你起来把几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生2:写了为了解除家人饥饿的威胁,我第一次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师:说得真不错,为这一桌鼓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原因是什么?

  生齐: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

  师:刚才的同学有创造,她说为了解除家人,不仅仅是一个人,不是我一个人饥饿的威胁,而是为了解除家里人饥饿的威胁,然后就第一次挑煤,从此……

  生齐: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师:对。同学们自己练习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练习概括文章大意)

  二、新课之学习活动(一)

  师:这节课我们学什么呢?(屏幕出示学习活动一:默读全文,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会写得生动形象?准备你勾画的句子和思考与同学们交流。)谁来读一读?

  (生读学习要求)

  师:要做什么事情?

  生:勾画句子。

  师:学习方法是什么?

  生:默读。

  师:默读才有利于思考,思考什么问题?

  生:思考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师:读过以后要干什么?

  生:和同学交流。

  师:明白学习要求了吗?

  生:明白了。

  师:开始。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活动,约三分钟)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一定要浏览全文,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为了交流,你可以在旁边批上自己的想法。等一会,每个同学不准交流多了,你就说一句你认为最值得交流的句子。你要想一想,你认为什么句子最能够体现写得生动形象。)

  师:准备好发言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有些同学还没停笔,我们再等一等,其他同学再想一想。

  (师等待)

  师:好啦,我要请同学来说一说。说的方法:第一,请你先说第几自然段,其他同学才好看到这一自然段。在听同学发言的,你要想一想你是怎么想的。好,谁来先说一说。

  生:我勾的是21自然段。“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相应内容)

  生: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作者对第一次挑煤的印象很深。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读,不够通顺,流畅)

  师:你再读一遍,把它读得更舒服一些,让自己更满意一些。

  (生再读)

  师:这个地方你说印象很深,写得很生动。我们看一看这个地方为什么写得很生动啊?这是有一个什么句子?

  生:比喻句。

  师:用什么比什么?

  生:用滚水烫过比喻红肿肩头的疼。

  师:本来这个疼痛时怎样造成的?

  生:挑担子,扁担压的。

  师:扁担压的疼你们感受过吗?(感受过)你们挑过担子吗?(挑过)

  师:有些同学可能挑过,也有同学没有挑过,有多疼我们也不清楚。开水烫的感觉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

  师:你们看,这里就用一个很熟悉的疼来说一个我们可能很多人没有经历过的疼。好,现在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得时候你们要想着什么?

  生:想着疼。

  师:是啊,想着被开水烫的疼。现在一起读。

  (生齐读)

  师:谁再来说说你还找到了哪个句子。

  生:我找到得是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师:大家看到第二自然段,你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师:这一句话也用了什么方法?

  生:比喻。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工人比作狗。

  师:想一想,把工人比作狗,作者的用意是什么?是想说明什么?

  生:工人挖煤很辛苦。

  师:除了辛苦,还有其它的用意吗?

  生:窑主不把工人当人看,把他们当狗看。

  师:这个比喻不但把人比作狗,而且他的搭配很有意思。有同学还圈了两个词,你来说一说。

  生:“爬”和“拖”。

  师:“爬”的动作是怎样的?

  (学生模仿“爬”的动作)

  师:人本来该怎样走路?

  生:站着走。

  师:这里把人进窑洞的动作形象地刻画出来了。但是你读着舒不舒服?

  生:不舒服

  师:大家能把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齐读)

  师:后面还有一个字。

  生:拖

  师:为什么这里用“拖”?

  生:因为出来要拖着煤。

  师:拖着东西要读出一种什么感觉?

  生:累。

  生:艰难,艰辛。

  师: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工人进出窑洞的情形。(抽生读)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句。以后大家要写比喻句的时候,这句话是可以作为参照的。第一把什么比作什么,第二在比的时候还要注意与它用的动词协调起来。比如这句话就没有说像狗一样“走”进去,狗是“爬”进去的。好,大家一起背一背这个句子。(生背)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觉得写得很生动很形象的句子,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我找的是13自然段。“我很想多挑一些,试了试,挑不动,又去掉一点。”我觉得“我”很关心家人。

  师:这句话很有意思,你找到了一句我认为很重要的话。你从哪里感受到“我”很关心家人的?

  生:因为家里很穷。

  师:还有吗?

  (生疑惑)

  师:其他同学想要帮你了,他们觉得你答得不够圆满,是你再想一想,还是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生: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另一生:我从“很想多挑一些”读出来他很爱他的家人。

  师:为什么呢?

  生:多挑一些就可以多挣钱,就可以更好的养家糊口。

  师:这个地方你抓住了“一些”,后面有个词和这个词差不多,是什么?

  生:一点。

  师:“一些”和“一点”有什么区别?什么地方用“一些”?什么地方用的“一点”?在“一些”“一点”之间又发生了什么呢?

  生:“一些”的分量较多,“一点”是指只在“一些”里面去掉“一点”。

  师:“一些”肯定要比“一点”多。刚才我们分析了他很想多挑一些,目的是……

  生:多挣一些钱。

  师:但是后来又干什么?

  生:因为我挑不动,去掉了“一点”。

  师:去掉“一点”。你可以想象他是去掉“一点”呢,还是一点一点地去掉?

  生:是一点一点的去掉。

  师:你来说说,为什么是一点一点的去掉?

  生:因为他很想多挑一些,不想去掉很多,就一点一点的去掉。

  师:一点一点地去掉,作者心里会怎么想?

  生:他会很难受。

  师:去掉一点,试一试,挑不动。他只好再去掉一点,这样就耽搁了功夫,矿上的办事人不耐烦了,他怎么说?

  (生读:“你要不挑就算了,别找麻烦!”)

  师: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读出“我”想多挑,挑不动的失望,读出矿上办事人的不耐烦。

  (两组学生分角色读)

  师:你看,这里的文字真有意思。我们要谢谢刚才提出这个句子的同学。

  师:很多同学在举手,我们再找一位同学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思考。

  生1:“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从这句话我感受到矿上的办事人没有人性。我睡得正熟,他可以提醒我,叫我起来。他把桌子直接抽掉,就感觉没有礼貌,没有人性。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想法,很好。学语文你还要考虑为什么写得这么好?

  生1:他把“我”掉下地比喻成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

  生2:我还有补充。从这句话我还知道了那些富人看不起穷人。他们抽掉桌子连招呼也不打一声,一点也不尊重人。

  生3:我读懂了14自然段。我读懂了矿上办事人一点也不同情一个12岁的小孩子挑煤。

  师:对,缺乏同情,人与人之间关系很冷漠。我相信每位同学可能都会有自己的发现。看来对文章只要认真读,就会发现很多精彩。

  大家以后读书可以怎么读啦?不要只简单了解故事,要好好琢磨哪些东西给我的印象深刻,想一想为什么深刻,它是怎么写好的,是不是?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 篇12

  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人民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节选与本书。本课文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围绕“为什么说我走上的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的8—28自然段(第一天挑煤),逐步加深对“我”所受苦难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我的坚强。

  三、说教学重点

  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四、说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体悟我的坚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激情谈话,和学生拉近距离。朗读课题,想一想“开端”是什么意思?作者劳动的开端是从做什么开始的?(去煤矿挑煤开始的)挑煤这样的活干起来怎样?(艰难,辛苦)当时作者只有多少岁,他为 什么要去挑煤呢?这样理解课题意思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运用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悟一悟等方法引导学生谈体会,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感悟母亲的情感,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在当时的社会里,仅仅是我母亲在流泪吗?当学生进入文本以后,体验即便成为教学主体的存在形态。体验既可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行为,又可是以文本为载体的师生、生生对话互动,还可以是回忆生活情景的生成联系。上述的教学限度地激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在充分感受、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融入学生的生活情感和经验积淀,使学生在语言品味与情感激发的交融体验中,进入的学习状态。

  (三)总结全文,拓展文本

  从半夜动身到这时候日落西山,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挑回来的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已完全被吴运铎的坚强所折服,沉浸在与文本作者的心灵交融之中,想象着心中的形,诉说着心中的话,流淌着心中的情……此时,学生艰难着作者的艰难,痛苦着作者的痛苦,坚强着作者的坚强,完全进入了一种能动忘我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形成了一种活跃、协调的情绪与氛围,弥漫成课堂的整体状态,成为一个精神的“场”,产生状态的场效应,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个体的学习状态,从而让课堂充满浓浓生机和无限活力。 出示课件,介绍吴运铎生平。在了解作者的同时,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写下发自内心的话语和感叹。这使得学生有了创新的思想。创新是状态的极致。创新状态中,学生将自信、自能、自主,地发挥出来。这种创新,缘于期待与体验,表现在课堂上是一种独特的感受、想象,独特的思路、方法,抑或是独特的表述形式。上述教学中,安排学生的说与写:面对吴运铎你想说些什么?这是一种真情的演绎,灵性的萌动;是一种对自我的洗礼和超越;更是一种极致状态对生命的燃烧和升华。

  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二、说学情

  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1.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2、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介绍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六、说教法

  (1)以“读”为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要围绕学生“读”这个中心,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可以采用默读、齐读、诵读、分角色读、配乐读、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默读善于思考,诵读善于抒情,演读精于体验。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朗读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初读课文,要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读,在竞赛中读。学生通过自由读,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精读课文,要从悟入手,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悟,将学生自己的情感与课文中的情感融为一体。赏读课文,要从品入手,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咀嚼、品味文章的语言描写、心理刻画、句法优美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这样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但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悟自得能力。

  (2) “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七、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有一定自学能力的五年级学生来说,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①自主尝试预习,主动搜集资料,自我质疑解答。

  自读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第一步,让学生带着好奇,尝试着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通过“尝试”这一语言实践活动,可以把课文读熟,读正确,读流畅,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并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试着解决一些浅显问题。同时边读边发现问题,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暴露学生学习疑难的,反映出学生学习的需要。这些问题将成为研究性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研读发现文本与众不同的个性,发现阅读时的疑点、难点,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产生了自觉的深究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主体、主动的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②自主研读发现,激发求知欲望,引导探究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带着自己确定的研究主题,深入细致地读书,反复地品味,有序地思考。通过点、圈、画、注、读等不同方式去感受、体验、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对言语形式的特点不断有所觉察,进而发现一些规律、方式,发掘出深蕴的内质:如情感、思想、表达效果及其艺术性。同时在尝试研读的过程中,也积极关注着别人提出的问题,并力求有新的发现。

  八、说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二)、认读字词。

  (三)、初读课文,分段。

  (四)、精读、理解课文内容

  (五)、熟读三、四两大段,准备按板书的提纲,抓重点,有顺序地复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六)、总结全文

  (七)、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劳动的开端》节选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文章的篇幅比较的长,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拉很多的障碍,特别是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如何让学生抓住中心内容迅速的进入文章”在课前我一直思考着。经过对教材的研究和理解,以及教学的情况来分析,就此问题,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 抓题眼,奔重点。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从学生刚接触课题开始,就启发他们围绕课题提出疑问,一早就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教学第一课时时,我以审题为第一教学步骤,抓住“开端”,让学生自己理解词意,书哟课题的意思。在这一环节后让学生质疑。学生质疑的问题基本上是集中的。1、作者第一次劳动从事的是什么劳动?2、是怎么劳动的?3、第一次劳动的感觉是怎样的?4、劳动以后又怎样了?这些问题就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学生给自己提出了学习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我再组织学生阅读文本。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去与文本充分的接触,阅读的目的性强了,思维的马达发动了,效果也明显了。经过交流,学生对文章的重点有了把握,这样就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了。学生顺着问题,找到了课文的重点段落,即作者第一天挑煤的经过。这为随后的学习带来了不少的方便。陆九渊曰:“为学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抓住题眼,由学生质疑,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帮助了学生很好的去学。这不是简单的“告知”与“被告知”,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建设性的过程。

  二、 抓文眼,悟中心。

  在教学《劳动的开端》的第2课时中,抓住学生第一课时中质的疑“第一次劳动的感觉怎样?”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学生在自己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交流了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第一次劳动的感觉。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与文本产生共鸣。当问及作者对第一次劳动的感觉时,学生都找到了“艰难”这个词。“艰难”是这篇课文的“文眼”,课文的整体内容,包括具体涉及到的体现的词句也比较的多。而这些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悟到课文的中心。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在学生找到文眼的基础上,以文眼为切入点,以“文中哪些具体的词句让你感受到那份艰难的?”为引领,进入课文的中心内容,反复揣摩,朗读,感悟中心。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 篇13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应该培养语感,穿透语言的模糊性,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感受语言的精妙;引发思考,把文章中心,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或活动,落实“课堂真正的主体是思维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这篇课文是学生所学的课文中最长的一篇,如何引导学生把文章读短,读透,进行简要复述是需要着重进行的训练。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3、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难点: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介绍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策略与手段:以读为主,培养语感,穿透语言的模糊性,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感受语言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受“艰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运铎小时候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12岁与我们一般年龄,本该属于无忧无虑的年纪,却要开始用稚嫩的双肩来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了。看着画面,听读课文,(课件展示)想想作者的第一次劳动,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精读课文,研读艰难

  1、课文写了作者几次挑煤?详写的是哪一次?

  2、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是写“我”“第一次挑煤”的。

  3、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描写“我”心急的句子。

  4、出示“我心里像油煎一样”这一句话,指名读一读,体会一下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这一个句子。

  6、你还从什么地方读出了作者的艰难?把你特别有感受的地方做上记号。读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读。请学生评一评读出了作者的艰难吗?

  7、出示“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

  8、你从“狗”、“万丈深渊”这两个词中看到了什么?“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

  9、如果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在比较中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爬进去挖煤,又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

  10、“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11、“只好”能说明什么呢?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的?

  四、感情升华

  1、作者又是如何面对这一切的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向前走。”

  2、激情引读;(这时候他不顾、这时候他忘了、这时候他忍着)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作者挑起的难道仅仅是一担煤吗?

  3、课文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吗?

  教学反思:

  本文讲述了他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谋生道路——第一次挑煤的经过。重点是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艰难历程,体会旧社会穷人生活的艰难;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旧社会穷人生活的艰难。

  在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家里有电脑的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很多小故事与大家分享。我还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这两本书课前借给学生传阅。

  在讲解时,提问: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我”的艰难?整堂课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在教学“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时,我采取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通过默读、自读、品读……多种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学生体会到“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时,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谈体会。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与文本和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同时,让学生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会体贴父母。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1107601301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