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藤田初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白杨》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白杨》教学反思,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 );“几棵小树”指是( );“风沙”指的是( )。

  2、完成课后练习。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习题

  1、第1题:概括地说,是荒凉而恶劣的环境。具体见第1自然段。

  2、第2题:第(1)句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第(2)句为“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3、第3题:第(1)句是有疑而问;第(2)句是自问自答;第(3)句是无疑而问,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即没有这么大的伞。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白杨》教学反思,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白杨》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 );“几棵小树”指是( );“风沙”指的是( )。

  2、完成课后练习。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习题

  1、第1题:概括地说,是荒凉而恶劣的环境。具体见第1自然段。

  2、第2题:第(1)句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第(2)句为“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3、第3题:第(1)句是有疑而问;第(2)句是自问自答;第(3)句是无疑而问,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即没有这么大的伞。

  《白杨》教学设计的反思

  《白杨》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课文,富有文学感召力。它饱含着作者对边疆建设者的崇高敬意,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无限真情。这篇课文是著名散文作家袁鹰的佳作,篇幅不长,构思巧妙,文字隽秀,感情丰富,确实是一篇好课文。

  它对于孩子们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对于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都是极好的范例。教学时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突出这一重点,我抓住了如下三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及课文最后一节的含义。

  二、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的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

  三、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在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上下了功夫。因为那种离开具体语言而空讲思想内容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把词句弄懂,才能体会出作者的“心”,否则,学生的理解就没有了根基。

  《白杨》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课文,富有文学感召力。它饱含着作者对边疆建设者的崇高敬意,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无限真情。这篇课文是著名散文作家袁鹰的佳作,篇幅不长,构思巧妙,文字隽秀,感情丰富,确实是一篇好课文。

  它对于孩子们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对于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都是极好的范例。教学时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突出这一重点,我抓住了如下三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及课文最后一节的含义。

  二、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的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

  三、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在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上下了功夫。因为那种离开具体语言而空讲思想内容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把词句弄懂,才能体会出作者的“心”,否则,学生的理解就没有了根基。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白杨》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1114151302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