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甜尕妞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篇1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今天预约课的教学内容是《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二课时,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说实话,教案的最终定稿是在下午第一节课下课前十分钟——预约课之前一节课。定稿之前的反反复复,我不断地推敲、不断地斟酌。因为,之前星期四的推磨课上下来,师父 刘红美 老师给我的指导就是:课堂语言一定要多打磨,力求准确、恰当;课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细致,做到“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为有源泉活水来’”;同时,自己的课堂提问一定要做到“送到学生口中”,要求明确。鉴于推磨课的教训,在今天星期五的预约上,我力求改正自己的缺点,完美教案,力求取得更大的进步。  

  预约课上下来,奚校长的建议让我醍醐灌顶:平时,我过分注重课堂流程的外在表现形式,忽略了形式之下的实质性的知识的传授,忘记了学习的三维目标: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最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奚校长说:现代小学生情感淡漠,看到美景不知道欣赏、看到关爱不知道珍惜,这就是当今语文教学的悲哀,语文教学就应该在这个关键时候扛起大旗,肩负起激发学生情感的任务。而我,就应该把这项任务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流程中,真真正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宗旨。  

  我想,以后不仅仅是推磨课或者预约课,就连常态课堂,我也应该注重精雕细琢和学生情感的激发,这样才能真正执行语文教学的宗旨,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教学反思

  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现代诗时,我紧抓课题关键词明确教学重点,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 “课本”二字,然后问大家:“同学们,我们对课本再熟悉不过了。平时我们有些什么课本啊?”学生回答:“语文课本。”“数学课本”“英语课本”……我又问:“平时我们用的课本有什么特点阿?”学生回答:“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有丰富的知识。”我接着说:“是的,课本中有许多让我们学习、探究的知识。那课文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是怎样理解的?”一生回答说:“因为大自然像个万花筒,四季更替,万物争荣;动物植物的存在,更让我们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我们可以从动物、植物等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很多东西。所以把它称为课本。”赞扬他之后,我又接着问:“作者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那么大自然的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刚发芽的小草。”有的说:“枝叶茂盛的树木。”还有的说:“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还有的同学畅谈他旅游过程中队大自然的独特感受,最后我笑着说:“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感受到的大自然真美!是呀,绿色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吧!”于是学生迫不及待的把书打开,大声地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大自然美丽的呼唤,是祖国热情的呼唤。

  本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课文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用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现代诗时,我紧抓课题关键词明确教学重点,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 “课本”二字,然后问大家:“同学们,我们对课本再熟悉不过了。平时我们用的课本有什么特点阿?”学生回答:“有很多文章,有很多新的知识。”我接着说:“课本中有许多让我们学习、探究的知识。那课文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是怎样理解的?”一生回答说:“因为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的身上得到启发,发明很多东西。所以把它称为课本。”表扬他之后,我又接着问到:“作者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那么大自然的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刚发芽的小草。”有的说:“枝叶茂盛的树木。”还有的说:“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最后我笑着说:“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呀,绿色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吧!”于是学生迫不及待的把书打开,大声地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篇2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文题蕴涵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在形象的选择和诗节的布局上,诗人随着对大自然探索和发现的深入次第、有序地展示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

  以主要问题为切入口,引领学生借助文本材料进行思考探索。比如:在教学第一节时抓住“绿色的大门”、“清凉的绿阴”等词语,让学生理解“大门”是“祖国”敞开的,“绿阴”是“祖国带给我们的,这就形象生动,增添亲切之感。接下来的两行诗,连用“去吧”,富有召唤色彩,这召唤是“祖国”发出的,饱含深情。去干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从而明白是大自然在呼唤孩子们去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可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不是简单的事,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去勇敢地攀登,才能饱览巍巍青山的无限风光。从而显示出少年儿童所向无前的豪迈之情。

  结尾处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最后一小节与第一小节虽然内容相同,但表达的含义又不一样。一个总起邀请,一个总结升华,学生理解了诗歌重复的原因,明白了朗读不一定全靠用劲,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控制、调节不同的情感才能让朗读绘声绘色。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一、教会学生擦亮慧眼

  诗歌第二段是这样的: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我出示了我故意修改过的句子: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

  让学生在反复对比朗读中感悟,虽然句式看似相同,但表达的意味却有了变化。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告诉我们要拥有一双慧眼,不仅去发现自然万物的神奇奥妙,更要发现自然万物蕴育的力量和精神,从他们身上学会坚强,学会独立,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时,再让他们打开思路,你的慧眼还发现哪些有趣的东西?孩子的答案丰富多彩: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秋菊的傲霜,梅花的顽强; 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大海的宽广,高山的伟岸;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草原的生机,森林的富饶;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都市的繁华,乡村的静美。

  二、引领学生展开想像

  诗歌的第三段是这样写的:

  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

  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我让学生看着书上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像,把这句诗写成充满情趣的小短文。

  学生图诗对照,有个学生这样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丛红花笑春风。潺潺的溪流一路欢歌,伴着蝌蚪去找妈妈。蜜蜂嗡嗡跳着八字舞,为蝌蚪兄弟指路……

  读着诗,赏着图,再品一品同学们的美文,不禁与自然融为一体,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可爱的小蝌蚪,在课本的河流里畅游。

  三、带着学生一起创作

  当读到第四段:

  青山说:攀登吧,

  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绿水说:前进吧,

  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朗读无需指导竟已非常到位。于是我抛出练习册上的一道习题,学做小诗人。

  蓝天说:                                                          

  :                                                          

  我说老师和你们一起写,看看谁写的最像诗。

  学生静思默想了一会,开始动笔。五分钟后有人举手了。群众的力量果然不可低估,孩子们的诗句虽然不是很讲究用词韵律,但还是让我惊讶,修改一下,竟和课本语言不相上下。

  蓝天说:飞翔吧,展开有力的翅膀,飞向少年的理想!

  蓝天说:展翅吧,迎接风雨的洗礼,飞向少年的明天!

  太阳说:努力吧,飞向无边的蓝天,展示少年的活力!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比起本册的其它课文,这首诗显得非常简短浅显,似乎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就能读懂,但是如何让这堂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而非一堂自然课,如何让这堂语文课更有宽度和深度却是值得琢磨与品味的。在反复研读了教材之后,我准备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一、教会学生擦亮慧眼

  诗歌第二段是这样的: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我出示了我故意修改过的句子: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

  让学生在反复对比朗读中感悟,虽然句式看似相同,但表达的意味却有了变化。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告诉我们要拥有一双慧眼,不仅去发现自然万物的神奇奥妙,更要发现自然万物蕴育的力量和精神,从他们身上学会坚强,学会独立,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时,再让他们打开思路,你的慧眼还发现哪些有趣的东西?孩子的答案丰富多彩: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秋菊的傲霜,梅花的顽强; 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大海的宽广,高山的伟岸;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草原的生机,森林的富饶;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都市的繁华,乡村的静美。

  二、引领学生展开想像

  诗歌的第三段是这样写的:

  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

  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我让学生看着书上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像,把这句诗写成充满情趣的小短文。

  学生图诗对照,有个学生这样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丛红花笑春风。潺潺的溪流一路欢歌,伴着蝌蚪去找妈妈。蜜蜂嗡嗡跳着八字舞,为蝌蚪兄弟指路……

  读着诗,赏着图,再品一品同学们的美文,不禁与自然融为一体,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可爱的小蝌蚪,在课本的河流里畅游。

  三、带着学生一起创作

  当读到第四段:

  青山说:攀登吧,

  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绿水说:前进吧,

  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朗读无需指导竟已非常到位。于是我抛出练习册上的一道习题,学做小诗人。

  蓝天说:                                                         

  :                                                           

  我说老师和你们一起写,看看谁写的最像诗。

  学生静思默想了一会,开始动笔。五分钟后有人举手了。群众的力量果然不可低估,孩子们的诗句虽然不是很讲究用词韵律,但还是让我惊讶,修改一下,竟和课本语言不相上下。

  蓝天说:飞翔吧,展开有力的翅膀,飞向少年的理想!

  蓝天说:展翅吧,迎接风雨的洗礼,飞向少年的明天!

  太阳说:努力吧,飞向无边的蓝天,展示少年的活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从对比、想像、练笔三个维度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操作简单,情趣盎然,收获不小。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篇3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次第、有序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而“去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诗歌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情趣,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全诗看,作者神思飞扬,但又似散实聚,关键是作者写作中处处彰显、开拓“去”这个动作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意义内涵。

  在学生深入理解、朗读、体悟了诗歌意象后,我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进行了诗歌意境的探究——“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并以“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这一句作为情感突破口,逐层解构诗歌意境。就这样,学生的审美从“体验”层次顺势上升到“鉴赏”层次。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学生在这里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习活动。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让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孩子们却从生动的诗句中不经意间体察到了“宽广的胸怀”“辽远的视野”“生命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学生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 ,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

  第二篇反思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大自然的厅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上课前,我就已认真经备好了教案,教案是备得很详尽,如果按照常规课来上的话,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可是结合本课的自身特点,我认为这样来上的话,就失去了诗歌应有的特色,让这首优美的诗歌也成了一篇普通的记叙文,同时也就失去了将其编入课本的意义。

  在课前读了这首诗歌,觉得要象教案上那样让学生来分析,来体会的话,不但学生无法体会得如此深入到位,而且会让诗歌失去其韵味,要想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的目的,除了读,还是读。

  上课铃响之后,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这堂课。

  首先板书课题: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让学生一起读一读,然后问:“课本,大家见过吗?”“哪些能被称为课本的?”学生对“课本”这个概念是极为熟悉的,一下子说出了许多课本的名字,且显得十分兴奋,借着这个势,我又问“课本能教给我们什么啊?”知识,学问,这是学生们都能说出来的,我再问:“大自然又是什么啊?”一下子,学生都没有话了,我马上意识到我的问法出了问题,改口问“大自然中都有些什么啊?”这回学生可有话说了,从植物到动物,从身边有到听说过的,个个是滔滔不绝,一下子劲头就来了。我继续问“那大自然也能象课本一样教给我们知识和学问吗?”显然,这个问题是学生一时没有想到的,不过,稍作思考,就开始有学生以自然界中植物能指方向来回答了。见火候已到,我这样来正式导入课文的学习:“作者将大自然比作课本,那么就让我们打开我们手中的语文课本,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述大自然这个绿色的课本的。”

  然后在整堂课上,以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展开和组织教学,请读得好的同学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让其他学生来说说他这样读让你有什么感觉,这样,课堂始终围绕“读”来进行,学生一遍遍的朗读中深化了理解,升华了情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这堂课,让我和我的学生是如此地轻松,如此地投入。由此可见,只要心中有目标,我们的课堂就能举重若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篇4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以清新活泼而又充满激情的笔调,描绘了大自然绚丽多姿的美景,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 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 “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多边对话。很显然,教师的一个小小的设问激起了课堂上的一朵朵美丽的浪花,在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多边对话中, 生成的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这样的课堂唤醒了自我,激活了感觉,调动了情感,孕育了兴趣,使阅读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一种鲜活的生活。事实证明: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采的课堂。惟有“真课堂”,才能“真精彩”!有了教学中教师、学生与文本间互动的即兴创造,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 “充满生命的气息”,也才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篇5

  本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在诗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偏正式词组,如:“绿色的大门”、“芬芳的空气”等,给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了少面儿童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

  在学习完这首诗后,为了帮助学生把一些好的词组整理出来,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绿阴    (      )的松柏      (       )的生活

  (       )的空气    (      )的色彩      (       )的大海

  (       )的翠竹    (      )的沃野      (       )的早晨

  本以为这类题目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是驾轻就熟的。即使没学过这首诗,凭着自己平时积累的词汇也能马上完成。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有些学生对于书上能直接找到的如“清凉的绿阴”这类基本能完成,但对于“(    )的沃野”(书上是沃野的耕耘)这类,他们就有点束手无措了,好多同学就填了耕耘的沃野。看到这种情况,我不禁产生了一种疑问:这些学生学习了五年,头脑中到底积累了多少词汇呢?

  经过思考,我认为让学生积累更多词汇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1、  课内积累,扎实掌握

  学生接触新的词汇大多数都在语文课上,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本语文书,让学生牢牢把握住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词汇。在课上让学生进行充分感悟的同时,引导学生把一些好的优美的词汇记录下来,甚至可以适当的抽取一些文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熟读成诵,以便将来在今后的学习与写作中能灵活运用。

  2、  课外搜集,扩大容量

  我国的语言文字极为丰富,同一个意思能用多种不同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如果学生只积累语文书中的词汇,那当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做到课内积累,扎实掌握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让学生在课外积累一定量的词汇。如何积累课外词汇呢?方法有二:

  (1)在上课时,如果学到一些好的词汇,如“举世闻名”时,教师可以有目的的让学生在课外搜集一些近义词,即都是描写非常有名的词语。然后在课堂上抽取出一小部分时间进行交流汇总。这样一来,在习作时,提到“很有名”就写“举世闻名”的这种现象就可以完全避免了,习作的语言也就丰富生动起来了。

  (2)课后布置学生看课外书的同时,及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把课外书中的一些好词佳句摘录下来。老师利用晨会课或阅读课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这几天看了什么书,书中摘录的好词佳句。这样交流以后,学生不仅记住了自己摘录的东西,在听的同时也把别人的好词佳句记了下来,积累词汇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3、  多做训练,加以内化

  学生摘抄了词汇,如果老师不给他们提供使用的机会,那词汇也得不到很好的积累。因此作为老师应该意识到多练对学生积累词汇的重要性,从而在让学生积累好词汇后,适当的找一些题目,让他们进行练习。如在学习完《师恩难忘》后,让学生仿照这篇文章写一下自己的老师,用上书中的一些好词。这样练后,学生对词汇就有了更深的印象,同时也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总之,在今后的学习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将成为我教学中的重点任务,我将竭尽全力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积累方法。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篇6

  体验诗歌意境 开启审美视角——《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片段及反思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次第、有序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而“去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诗歌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全诗看,作者神思飞扬,但又似散实聚,关键是作者写作中处处彰显、开拓“去”这个动作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意义内涵。

  在教学中,针对诗歌语言含蓄、凝练,跳跃性强的特点,我着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在感受诗歌意象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致力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审美鉴赏力。下面我结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两个教学片段谈谈我的体会。

  片段一:

  (一)解读绚丽自然——打开的课本里都有什么?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朗读,大胆地想象,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范读,生倾听)

  师:孩子们,你们都在哪儿呢?

  生1:我仿佛来到了果园,看到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2:(急切地)我还听到了欢声笑语,扭头一看,原来是农民伯伯正在兴高采烈地采摘水果。

  生3:我看到了浩瀚的大海,蔚蓝色的海面一望无际,不时有海风吹来,岸边的椰子便纷纷落下来。

  师:好一场美妙的“椰子雨”呀!(生会心地笑)

  生4:我还闻到了野花的香味。   (课堂上小手如林)

  生:……

  师: 同学们心中的画真是绚丽多姿!老师把刚才你们说的这些整理了一下,你能把这一幅幅画读出你的理解吗?

  课件出示词语: 挺拔的翠竹     苍劲的松柏

  丰收的果园        浩瀚的大海   

  片片云锦       阵阵微风

  沃野     鸣禽        野花         

  (生自读词语)

  师:这么带劲哪!能让大家分享你的朗读吗?(指生读)

  师:(生1读后)你听得很认真,你怎么评价他的朗读?

  生2:他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读“丰收的果园”时,我眼前仿佛都有无数的果子在晃动。

  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生读)

  师:是呀,这一个个词语,与其说是词语,不如说是一幅幅动人的画卷。瞧——

  课件片段:一只小黄雀站在繁花满枝的杏树枝头,小巧的爪子紧紧地抓住枝条,随着阵阵微风,惬意地荡着秋千,哼着欢快的歌曲,似乎有满肚子的开心事要告诉大家。

  ( 师手势)生读

  师: 美吗?从哪儿感受到自然之美?

  生:就是说小黄雀都象我们小孩子一样在荡秋千,还哼着歌,我感到小黄雀十分快活。

  生:连小黄雀也在尽情地享受着,看出大自然的确是那样美丽。

  师:孩子们,你能否也调动所有的智慧,词汇,充分发挥想象力,用最美的语言介绍你最喜爱的一处景色。

  (生思考)

  生1:我喜欢“挺拔的翠竹”。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竹子,每一根竹子都挺直了身躯,拼命向上生长,似乎都伸到了云端。低头处,一个个笋娃娃也前赴后继地生长起来了。

  师:说得好!你不光注意了竹的外形,更感受到了“竹冲破泥土,掀翻石块”的意志力。

  生2:我从“鸣禽”和“野花”身上闻到了浓郁的自然的气息,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一样,正热情地挥舞着手臂,冲着我们跑过来。

  师:多么惹人喜爱的小精灵呀!请你读出它们的形象来吧。(生饱含深情地读)

  师:其实这一幅幅美景就在诗人所写的一节节诗歌中,现在请孩子们从2、3、4、5小节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来美美地诵读。

  (生自由练读、师巡视指导)

  师:多么动情!谁先来试试?

  生1:我想朗读第2节。(读罢,其余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故作疑惑状,走到另一生前)你为什么鼓掌了?

  生2:他的朗读让我有了用手亲自去描绘的冲动。

  师:你能否通过朗读把你的冲动表达出来呢?(生读,语速稍快)

  师:后一句读得很快,有什么原因吗?

  生2:我恨不得马上用绚丽的色彩把它们都画下来。

  生3:(激动地)我想读第三节。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生:我认为和鸣禽、野花一起联欢很愉快,很放松,所以我喜欢这种和谐的画面。

  师:请你读。(生读)

  师:采访一下,你都怎么和他们联欢的呀?可以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我感觉此刻我正漫步在森林里,林地里长满了各色的野花,摇曳的花朵散发着醉人的芳香。小鸟在头顶盘旋,唧唧的叫声似乎在欢迎我的到来。(生脸儿红红的,越说越激动。)

  师:你动情的描述也把大家都带到了自然之中了。孩子们,这些自然的精灵都积极的想和我们互动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回应一下呢?

  (生恍然大悟,捧起书齐读第3节)

  师:我还没欣赏够呢!

  生:我更喜欢第五小节,因为从小到大,我就特别喜欢看天上的云彩。

  (生读,声音渐弱)

  师:你自个先读醉了,都不搭理我们了。

  (生吐吐舌头,听了老师委婉的批评,不好意思的笑了)

  师:从他的朗读中,你眼前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碧蓝的天空中飘满了各色美丽的云彩。

  师:都有怎样美丽的色彩?

  生:我能用学过的课文中的描述来回答吗?(师点头示意)

  生:“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北大荒的秋天》

  (其余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背起来。)

  师:(含笑地)从你们陶醉的眼神里,周老师似乎也在跟你们一起享受这道视觉的盛宴。

  师:喜欢这一节的孩子,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声音来描绘这美的画面,好吗?

  (师生共读)

  师:此刻,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就像电影一样不断地在我们眼前浮现出来,让我们再次捧起书,把它们定格在脑海中吧!

  生:(情绪激昂地)齐读2-5节。

  反思:

  诗歌本质上是抒情的。这种抒情的特性使诗歌忌讳记叙过程和说明因果,它的词、句之间联系松散,画面景物之间有时不用词语粘接,诗行里有跳跃转换,形成艺术空白。这需要通过想像完整地把握诗意。另外,诗之美不仅仅是语言,还有韵律、色彩、语调等语言之外的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们完整把握诗歌的困难。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大胆地舍弃了原有的逐节教学,各个击破的教学策略,化跳跃松散为连贯流畅。先通过老师范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他们获得初步的感性体验,然后顺势将分散在2-—5中的诗歌意象抽取出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卷。这就避免了对诗歌画面的肢解。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与诗歌意象进行深层对话,力图将浅层表象变为学生的深层积淀——“孩子们,你能否也调动所有的智慧,词汇,充分发挥想象力,用最美的语言介绍你最喜爱的一处景色?”又一次极具“挑衅”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 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学生的主观意识深深地沉浸到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中,并借助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使之更丰满、更厚实、更鲜活。在语言积淀的过程中让学生积蓄情感,为教学内容向纵深处延展作了良好的铺垫。在深入体会了诗歌意象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抛出一个诱饵——“其实这一幅幅美景就在诗人所写的一节节诗歌中,现在请孩子们从2、3、4、5小节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来美美地诵读。”非常恰当地引导学生将刚才曼妙的想象和激昂的情感带回文本,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大自然的课本中潜心涵咏,凸显了教学指导的深度和层次感。

  片段二:

  (二)开拓“打开”内涵——大自然的课本教给我们什么?

  师:同学们,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

  生1:我感到很幸福。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太美了。

  生2:我感到很快乐。

  生3:我会感到我们的生活非常美好!

  师:是呀!它用心的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使我们的——

  课件出示: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生齐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我们在自然生活中忘却了所有的烦恼,有的只是与鸣禽、野花联欢的快乐。

  生2:我们走进自然,便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让我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师:是呀!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温馨、幸福,甚至健康,这个大自然不愧         

  是————(指课题)

  生:绿色的课本。

  师:那这课本里的一幅又一幅美好的画卷,会不会自己送上门来?我们该如何去打开大自然 

  这本绿色的课本呢?(板书)

  生1:用眼睛去发现大自然中的美景。            (板书:发现)

  生2:用耳朵去倾听自然天籁般的交响曲。         (板书:倾听)

  生3:用鼻子去呼吸清新的空气,花草的芬芳。       (板书:呼吸)

  生4:深入自然,用心去感受自然的温馨。            (板书:感受)

  生5:还可以用——双手去描绘,用双脚去攀登。 (板书:描绘、攀登)

  师: 难道你不怕爬山涉水的艰辛?请孩子们读读第4节,说说你的感受、体会。

  生1:打开“绿色的课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有困难,有阻碍!但是我们

  要勇于攀登,敢于前进,就可以尽情的欣赏到美丽的风光。

  生2:胜利属于坚持到底的人,“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倘若有机 会亲临长城,我也绝对不会在攀登中止步的。

  师:说得多好呀!正应了诗人的那句话:“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勇于攀登,我 们才能饱览——

  生:无限的风光!

  师:只有敢于前进,我们才能奔向——

  生:浩瀚的大海!

  师:如此方才能显示出我们少年的——

  生:豪情和胸襟。

  师:让我们把体会送进去,男女生合作读读。(生合作读)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捧起书,让我们一起读。(生齐读第4节)

  师:此刻,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还想说什么?

  生1:我想感谢自然,因为是她给了我许多亲近她、了解她的机会。山的高远,海的包容,草木的荣枯无不在启迪着我们。

  生2:我也要感谢自然,她用无私的付出教会我在生活中要学会宽容,学会感恩。

  生3:自然不仅带给我们美景,更通过许多自然现象让我们明白了“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我们当然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去了解自然,去竭尽全力去保护她。(掌声)

  师:为你们的思考喝彩!就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一起把这首诗铭刻在脑海里吧。

  ( 师生一齐背诵)

  反思:

  方智范教授认为:“采用体验性学习方法,能体现诗歌鉴赏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见《人民教育》2004年第2期)鉴赏即鉴别、欣赏。审美鉴赏力是对所感知、联想和想象的美的事物进行鉴别和评价的能力。优秀的诗歌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的使命,并启迪真理。学生在体验了诗歌的情感之后,还应进一步反复品读,悟出诗的“弦外之音”“象外之境”。

  在学生深入理解、朗读、体悟了诗歌意象后,我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进行了诗歌意境的探究——“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并以“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这一句作为情感突破口,逐层解构诗歌意境。就这样,学生的审美从“体验”层次顺势上升到“鉴赏”层次。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学生在这里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习活动。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让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孩子们却从生动的诗句中不经意间体察到了“宽广的胸怀”“辽远的视野”“生命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学生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 ,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

  作者地址: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     周胜华 (邮编:400700)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篇7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走进自然,如课本所言,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怎样的清明与浪漫:绿色的山野,绿色的空气,绿色的心情。人应当是自然的人,自然中的人也才是真的是人,几分闲适,几分悠然,任清风拂面,任思绪随风而起…… 

  可我的生活,学生的生活中有多少自然的画景与声响呢?忙忙碌碌,重复的生活,书本成了自然的全部——这还是自然的吗? 

  我在教学中通过计算机技术,展现给学生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使学生通过画面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田野的肥沃”;领略“丰收的果园”,“珍奇的鸣禽”,“野花的烂漫”的景象。一组组生动的动态画面,把大自然鲜活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美景之中。于是诗人所描写的这些语言文字就转化成了画面,并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巧用多媒体,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不仅体会到了现代教育技术“从直观到形象的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原则,也体会到了我们老师如果能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正确处理好多媒体的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必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篇8

  这篇文章是大自然美丽的呼唤,是祖国热情的呼唤。

  本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课文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用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现代诗时,我紧抓课题关键词明确教学重点,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 “课本”二字,然后问大家:“同学们,我们对课本再熟悉不过了。平时我们用的课本有什么特点阿?”学生回答:“有很多文章,有很多新的知识。”我接着说:“课本中有许多让我们学习、探究的知识。那课文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是怎样理解的?”一生回答说:“因为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的身上得到启发,发明很多东西。所以把它称为课本。”表扬他之后,我又接着问到:“作者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那么大自然的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刚发芽的小草。”有的说:“枝叶茂盛的树木。”还有的说:“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最后我笑着说:“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呀,绿色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吧!”于是学生迫不及待的把书打开,大声地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解题,质疑。   

  1.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  生齐读题   

  2.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

  (1)、出示生字词语

  1) 指名读并适时纠正读音 

  2) 开火车读

  3)齐读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生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

  强调诗歌朗读时节奏、停顿的把握

  3、感知课文

  (1)、师范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了哪些景物呢?

  (2)、师读课文,学生划出有关语句

  (3)、交流

  师随机点生回答,: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4)、插图这么美,诗人的描写也这么美,你能形容这是个什么样的大自然吗? 

  (5)、大自然如此美丽、神奇、多姿多彩……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师再点生读、评、赛。

  4、完成质疑问题一

  (1)、是谁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板书:(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齐读课题

  三、写字

  课后生字字形分析、描红

  四、总结。   

  大自然是那样的美丽,是那样的多姿多彩。可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我们要怎样去打开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呢?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板书】       

  4、(祖国号召我们)去大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后反思】

  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整首诗歌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大意。这是一篇朗朗上口的现代诗,很适合于朗读。在教学时我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指导、强调诗歌朗读时节奏、停顿的把握,并随机通过评价及鼓励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读通课文,读好课文。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去领略课文所描写的大自然景物,感受大自然的迷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了情感基础。

  但是这节课上,我还存在着许多的遗憾。如教学的多个环节没有被我很好地连贯起来。课堂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单一。引导不够,太过注重自己的讲授等。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篇10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走进自然,如课本所言,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怎样的清明与浪漫:绿色的山野,绿色的空气,绿色的心情。人应当是自然的人,自然中的人也才是真的是人,几分闲适,几分悠然,任清风拂面,任思绪随风而起…… 

  可我的生活,学生的生活中有多少自然的画景与声响呢?忙忙碌碌,重复的生活,书本成了自然的全部——这还是自然的吗? 

  我在教学中通过计算

  机技术,展现给学生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使学生通过画面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田野的肥沃”;领略“丰收的果园”,“珍奇的鸣禽”,“野花的烂漫”的景象。一组组生动的动态画面,把大自然鲜活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美景之中。于是诗人所描写的这些语言文字就转化成了画面,并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巧用多媒体,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不仅体会到了现代教育技术“从直观到形象的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原则,也体会到了我们老师如果能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正确处理好多媒体的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必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1128681302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