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过桥》教学设计

《过桥》教学设计

漫游诗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过桥》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过桥》教学设计(精选9篇)

《过桥》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一篇课文、一幅插图、七个生字、七个词语、四个新出现的部首和课后练习。课文叙述了雷锋小时候热心帮助同学的一件事。

  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只有一句话,讲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第二段共有五句话,讲因为下雨,河水漫过了小桥,小同学上学遇到了困难,雷锋主动帮助小同学过桥。

  教学重点是第二自然段。

  难点是按汉字结构分析字形,理解、掌握新词(放在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义)。

  二、教学要求

  1.学会七个生字,理解掌握七个新词语,学会四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叔叔热心帮助同学,助人为乐的精神。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提示生字词,学习认识七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初步理解词义。

  第二课时:巩固复习生字词,分析讲解课文,指导朗读,复述,完成课后作业 。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学会七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生字组成的新词,借助拼音,初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出示课题,挂出雷锋的画像(或放投影片)。

  老师提问(以下“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叔叔吗?知道他是谁?

  学生回答(以下“答”):雷锋叔叔。

  老师板书(以下“板书”):“雷锋”,接着介绍雷锋的生平事迹。

  (二)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三)借助拼音,让学生读文。

  (每个人都自读,读后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从回答中教师提示出生字词)

  问:第一自然段里有几句话?

  答:一句话。

  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答: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

  板书: gùo   yào

  过(走过)  要

  问:第二自然段里有几句话?

  答:有五句话。(请五名同学各读一句话)

  学生每读完一句话,让学生用笔做个记号,五句全读完了,再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认真读,读中教师板书出生字词:

  板书: qǐ     biān  fàng    yòu  bēi

  起(一起)  边(桥边)  放(放学) 又 背(背过去)(背过来)

  (四)教学生认读生字词。

  教师要按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分析字形。在生字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说出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问学生,你们怎样记住这几个生字呀?启发学生说出:“过”与“边”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都是“走之旁”,只是里面不同。这两个字,字形相近,可教给学生进行区别、比较,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再启发学生说出“起”字是“走”字旁,里面是自己的“己”字。教师告诉学生说:“起”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外边是个“走”字,里面是个“己”字,(教学生说一句顺口溜:起床先别走,叠好小被子“指‘己’字”再走。)同时告诉学生:“走字旁”的最后一笔要拉长,要托住里边的“己”字。

  继续教学生认:“要”、“背”、“放”、“又”四个生字,从中教学生识记部首:“西字头”(要与西字区分)、“反文旁”(攵)告诉学生是:

  的第五笔是竖,不是竖弯。“要”字的下半部分的“女”字不是女字旁,第三笔是横不是提。最后可教学生说:“西女要”、“北月背”,以帮助学生掌握字形。教“又”字可告诉学生“又”字的意思是:“重复,连续”的意思。让学生用“又”练习说几句话,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字的字义。

  带领同学齐读生字词:“过”。过桥的过,过桥。“要”,要过桥的要,要不要的要,重要,主要。“起”,一起的起,一起。“边”桥边的边,桥边。“背”,背过去,背过来的背,背上。“放”放学的放,放学。“又”又过来的又。(分行读、男女生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按结构分析字形,指名同学说出:“过、边、起”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要、背”是上下结构的字。

  “放”是左右结构的字。

  “又”是独体字。

  (五)巩固练习。

  1.认读字卡、词卡。(开火车认读)

  2.用七个生字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3.猜字谜游戏。

  4.将卡片放在黑板槽内,请一名同学读字,两名同学找,看谁先找到。复习巩固所学的七个生字。

  5.齐读一遍课文。

  6.指导书写生字,每个字只写三个,课上完成抄写生字的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分析讲解课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反复读中,使学生感受到雷锋热心助人的精神,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学会复述本文,完成课后作业 。

  教学过程 :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齐读全文。

  (二)分析讲解全文。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讲的是什么时间,什么事儿?)

  问:这段里只有一句话,这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答: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

  问:一座什么样的桥?

  答:是一座小桥。(学生答后,老师让学生讲讲小桥是什么样子,与大桥相比较。)

  齐读这一段,自由读这一段,说出这一段里只有一句话。

  2.指名读第二段。(请五名同学每人只读一句话,读后回答问题。)

  问:在什么样的天气里,雷锋和小同学去干什么?(打出投影幻灯:雨天里,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去上学。)

  答:有一天下大雨,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上学去。

  问:他们走到桥边看见了什么?(出示幻灯片)水从桥下流过,还是从桥上流过?

  学生答后,教师说:“因为下大雨,河水涨得比桥高,河水漫过了桥面。(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插图,从图上看出,河水已经漫过了桥面。重点讲“漫过”这个词语。)

  问:雷锋和小同学都遇到了困难,雷锋是怎么说的?(让同学读第二段中的第三句话。)

  读:来,我背你们过桥。

  问:这句话是谁说的?(回答后,再读一遍这句话。)

  答:雷锋。

  接着,齐读第四句话。读后提问:雷锋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同时打出投影幻灯,雷锋背小同学过桥的画面。)

  指名读这句话后,提问: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怎么做的呢?(让同学们齐读第五句话。)

  问:雷锋背同学过桥的次数多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答:放学的时候,他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

  问:“一个一个”和“一个”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和“一个个”意思一样吗?

  齐读第四、五两句话,读后回答问题。

  问:课文中的“背过去”与“背过来”各是指什么时间?

  答:上学的时候,雷锋把小同学背过去。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把小同学背过来。

  教师说:这两句话具体讲雷锋是怎样背小同学过桥的。这里的“背过去”又“背过来”是告诉我们雷锋不止一次地背同学过桥。在大雨中,雷锋背着小同学来回走在小桥上,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体会一下,在大雨中,他背着的打着伞的小同学在漫过河水的小桥上来回走很多次,你们说说,困难不困难,辛苦不辛苦。(讲这些话时,要引导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边看图边讲,使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体会到雷锋在下雨天,河水漫过小桥的情况下,背同学过桥的困难和辛苦。)

  (三)总结全文。

  1.请两名同学朗读全文。(一个人读旁白的话,一个人读雷锋说的话。)

  2.齐读全文。

  3.问:这篇课文讲述了雷锋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儿?

  答:讲述了雷锋小时候热心帮助同学的一件事儿。

  教师说:对。这篇课文是叙述雷锋小时候热心帮助同学的一件事。全篇课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段是写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第二段写下雨天,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雷锋叔叔在困难面前,没有想到自己过桥不好走,他想的是小同学过桥有困难,他在大雨里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又一个一个地背过来,这里的“又”是指背了不止一次两次,“过去”、“过来”这两个词就告诉我们雷锋从这边往那边(叫过去)又从那边往这边(叫过来)一个一个地背送小同学。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大家向他学习。

  (四)师生进行讨论。

  教师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大家要向雷锋学习什么?”

  学习雷锋热心助人的精神。

  (五)指导朗读。

  教师先范读,要注意几个长句子的读法。如:“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上学去”及后边两个重点句都比较长。在读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在“小同学”后边稍稍停顿一下,要重视通过范读来指导朗读。

  (六)指导复述全文。

  教师分段分句指导读,每读完一句话都要求学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在学生理解掌握每句话的意思的基础上,再指导复述就容易多了。

  (七)课后作业 。

  1.回答问题:

  下雨天,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

  2.填空练习。

  ①下雨天,河水漫( )小桥。

  ②( )的时候,雷锋把( )背( )。( )的时候,雷锋又把( )背( )。

  3.读一读,比一比,进一步掌握字形,牢固记忆所学的生字。

  方——放西——要己——起

  4.写出本课两个走之旁的字,并组成词。

  辶____(  )  辶____(  )

  5.朗读、复述全文。

  板书设计 :

  四、教学提示

  (一)两个重点句子是学生学习时应注意的地方

  1.上学的时候,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

  2.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

  (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要让学生掌握

  过去:从这边到那边。

  过来:从那边到这边。

  “背过去”又“背过来”是指背了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

  一个一个: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的意思。◆[2003年5月10日]

《过桥》教学设计 篇2

  北京景山学校 特级教师 马淑珍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一篇课文、一幅插图、七个生字、七个词语、四个新出现的部首和课后练习。课文叙述了雷锋小时候热心帮助同学的一件事。

  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只有一句话,讲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第二段共有五句话,讲因为下雨,河水漫过了小桥,小同学上学遇到了困难,雷锋主动帮助小同学过桥。

  教学重点是第二自然段。

  难点是按汉字结构分析字形,理解、掌握新词(放在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义)。

  二、教学要求

  1.学会七个生字,理解掌握七个新词语,学会四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叔叔热心帮助同学,助人为乐的精神。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提示生字词,学习认识七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初步理解词义。

  第二课时:巩固复习生字词,分析讲解课文,指导朗读,复述,完成课后作业 。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学会七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生字组成的新词,借助拼音,初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出示课题,挂出雷锋的画像(或放投影片)。

  老师提问(以下“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叔叔吗?知道他是谁?

  学生回答(以下“答”):雷锋叔叔。

  老师板书(以下“板书”):“雷锋”,接着介绍雷锋的生平事迹。

  (二)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三)借助拼音,让学生读文。

  (每个人都自读,读后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从回答中教师提示出生字词)

  问:第一自然段里有几句话?

  答:一句话。

  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答: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

  板书: gùo yào

  过(走过) 要

  问:第二自然段里有几句话?

  答:有五句话。(请五名同学各读一句话)

  学生每读完一句话,让学生用笔做个记号,五句全读完了,再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认真读,读中教师板书出生字词:

  板书: qǐ biān fàng yòu bēi

  起(一起) 边(桥边) 放(放学) 又 背(背过去)(背过来)

  (四)教学生认读生字词。

  教师要按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分析字形。在生字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说出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问学生,你们怎样记住这几个生字呀?启发学生说出:“过”与“边”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都是“走之旁”,只是里面不同。这两个字,字形相近,可教给学生进行区别、比较,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再启发学生说出“起”字是“走”字旁,里面是自己的“己”字。教师告诉学生说:“起”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外边是个“走”字,里面是个“己”字,(教学生说一句顺口溜:起床先别走,叠好小被子“指‘己’字”再走。)同时告诉学生:“走字旁”的最后一笔要拉长,要托住里边的“己”字。

  继续教学生认:“要”、“背”、“放”、“又”四个生字,从中教学生识记部首:“西字头”(要与西字区分)、“反文旁”(攵)告诉学生是:

  的第五笔是竖,不是竖弯。“要”字的下半部分的“女”字不是女字旁,第三笔是横不是提。最后可教学生说:“西女要”、“北月背”,以帮助学生掌握字形。教“又”字可告诉学生“又”字的意思是:“重复,连续”的意思。让学生用“又”练习说几句话,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字的字义。

  带领同学齐读生字词:“过”。过桥的过,过桥。“要”,要过桥的要,要不要的要,重要,主要。“起”,一起的起,一起。“边”桥边的边,桥边。“背”,背过去,背过来的背,背上。“放”放学的放,放学。“又”又过来的又。(分行读、男女生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按结构分析字形,指名同学说出:“过、边、起”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要、背”是上下结构的字。

  “放”是左右结构的字。

  “又”是独体字。

  (五)巩固练习。

  1.认读字卡、词卡。(开火车认读)

  2.用七个生字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3.猜字谜游戏。

  4.将卡片放在黑板槽内,请一名同学读字,两名同学找,看谁先找到。复习巩固所学的七个生字。

  5.齐读一遍课文。

  6.指导书写生字,每个字只写三个,课上完成抄写生字的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分析讲解课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反复读中,使学生感受到雷锋热心助人的精神,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学会复述本文,完成课后作业 。

  教学过程 :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齐读全文。

  (二)分析讲解全文。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讲的是什么时间,什么事儿?)

  问:这段里只有一句话,这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答: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

  问:一座什么样的桥?

  答:是一座小桥。(学生答后,老师让学生讲讲小桥是什么样子,与大桥相比较。)

  齐读这一段,自由读这一段,说出这一段里只有一句话。

  2.指名读第二段。(请五名同学每人只读一句话,读后回答问题。)

  问:在什么样的天气里,雷锋和小同学去干什么?(打出投影幻灯:雨天里,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去上学。)

  答:有一天下大雨,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上学去。

  问:他们走到桥边看见了什么?(出示幻灯片)水从桥下流过,还是从桥上流过?

  学生答后,教师说:“因为下大雨,河水涨得比桥高,河水漫过了桥面。(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插图,从图上看出,河水已经漫过了桥面。重点讲“漫过”这个词语。)

  问:雷锋和小同学都遇到了困难,雷锋是怎么说的?(让同学读第二段中的第三句话。)

  读:来,我背你们过桥。

  问:这句话是谁说的?(回答后,再读一遍这句话。)

  答:雷锋。

  接着,齐读第四句话。读后提问:雷锋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同时打出投影幻灯,雷锋背小同学过桥的画面。)

  指名读这句话后,提问: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怎么做的呢?(让同学们齐读第五句话。)

  问:雷锋背同学过桥的次数多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答:放学的时候,他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

  问:“一个一个”和“一个”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和“一个个”意思一样吗?

  齐读第四、五两句话,读后回答问题。

  问:课文中的“背过去”与“背过来”各是指什么时间?

  答:上学的时候,雷锋把小同学背过去。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把小同学背过来。

  教师说:这两句话具体讲雷锋是怎样背小同学过桥的。这里的“背过去”又“背过来”是告诉我们雷锋不止一次地背同学过桥。在大雨中,雷锋背着小同学来回走在小桥上,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体会一下,在大雨中,他背着的打着伞的小同学在漫过河水的小桥上来回走很多次,你们说说,困难不困难,辛苦不辛苦。(讲这些话时,要引导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边看图边讲,使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体会到雷锋在下雨天,河水漫过小桥的情况下,背同学过桥的困难和辛苦。)

  (三)总结全文。

  1.请两名同学朗读全文。(一个人读旁白的话,一个人读雷锋说的话。)

  2.齐读全文。

  3.问:这篇课文讲述了雷锋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儿?

  答:讲述了雷锋小时候热心帮助同学的一件事儿。

  教师说:对。这篇课文是叙述雷锋小时候热心帮助同学的一件事。全篇课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段是写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第二段写下雨天,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雷锋叔叔在困难面前,没有想到自己过桥不好走,他想的是小同学过桥有困难,他在大雨里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又一个一个地背过来,这里的“又”是指背了不止一次两次,“过去”、“过来”这两个词就告诉我们雷锋从这边往那边(叫过去)又从那边往这边(叫过来)一个一个地背送小同学。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大家向他学习。

  (四)师生进行讨论。

  教师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大家要向雷锋学习什么?”

  学习雷锋热心助人的精神。

  (五)指导朗读。

  教师先范读,要注意几个长句子的读法。如:“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上学去”及后边两个重点句都比较长。在读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在“小同学”后边稍稍停顿一下,要重视通过范读来指导朗读。

  (六)指导复述全文。

  教师分段分句指导读,每读完一句话都要求学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在学生理解掌握每句话的意思的基础上,再指导复述就容易多了。

  (七)课后作业 。

  1.回答问题:

  下雨天,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

  2.填空练习。

  ①下雨天,河水漫( )小桥。

  ②( )的时候,雷锋把( )背( )。( )的时候,雷锋又把( )背( )。

  3.读一读,比一比,进一步掌握字形,牢固记忆所学的生字。

  方——放西——要己——起

  4.写出本课两个走之旁的字,并组成词。

  辶____( ) 辶____( )

  5.朗读、复述全文。

  板书设计 :

  四、教学提示

  (一)两个重点句子是学生学习时应注意的地方

  1.上学的时候,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

  2.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

  (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要让学生掌握

  过去:从这边到那边。

  过来:从那边到这边。

  “背过去”又“背过来”是指背了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

  一个一个: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的意思。

  ◆[2003

《过桥》教学设计 篇3

  佚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热心助人的精神。

  2.读懂每句话,理解词语意思。

  3.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课文第2自然段,理解词句。

  2.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 图片,小黑板,田字格黑板,生字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热心帮助小同学的好品质。

  (二)读懂句子,理解词语意思。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第2自然段,理解词语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介雷锋生平,讲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二)读题,解题,请一位同学读题。

  板书:14 过桥

  1.谁能说说“过桥”是什么意思?(从桥的这边走到那边)

  2.这篇课文课题是“过桥”,我们看看课文围绕“过桥”这一词语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读准字音,读成句。(学生练习2~3遍)

  1.这篇课文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2.讲的是谁的什么事?(讲的是雷锋背小同学过桥的事)

  3.拿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

  要 又 放 起 边 过

  (四)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句。

  1.读第1自然段。(自读,指名读)

  (1)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

  (2)这句话讲的是谁?(雷锋)

  (3)讲的是他什么时候的事?(小时候)

  (4)他小时候怎么样?(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要走过一座小桥)板书:小桥

  (5)看图,读课文,说说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小桥。(用木头架的很窄的小桥,没有桥栏)

  (五)读第2自然段课文,理解思考题。教师出示小黑板:

  1.读题,指名读题。

  2.理解题意:①题目问在什么天气?(下雨天)②问雷锋做什么?(问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③我们读课文重点要思考什么?(雷锋怎样做的)

  学生带着问题读2遍课文。

  (六)认真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懂得词句意思。

  1.这段课文一共有几句话?(5句)

  2.读第1句话。(指名读)

  (1)这一天天气情况怎样?(下大雨)大雨是什么样的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板书:下大雨

  (2)这句话里讲的都有谁?(雷锋和小同学)小同学是一人,还是两人?(没有明确表明,但人数较多)

  (3)雷锋和小同学做什么?(一起上学去)“一起”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他们在一块儿走向学校)

  3.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什么天气,谁和谁一起干什么。谁能读一读?(请2~3名同学读)

  4.读第2句话,想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事?(他们走到桥边,看见河水漫过了小桥)他们指的是谁?(雷锋和小同学)

  (1)他们为什么要“走”到桥边?课文在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这个原因?(因为他们上学要过小桥)

  (2)他们来到桥边看见了什么?(看见了河水漫过了小桥)板书:水漫过桥面

  (3)河水为什么会漫过小桥?(因为下大雨)“漫过”是什么意思?(指河水没过桥面,也就是说小桥的桥面在河水下面)

  (4)小同学要走过小桥有什么困难?(小桥很窄,又没有扶栏,河水还在流过桥面,小同学要走过小桥既不好走,又有危险)

  (5)雷锋要走过小桥有困难吗?(雷锋要在水流中踩稳桥面,很费力气地走)

  师述:让我们看看在这种情况下,雷锋是怎样做的?

  5.读第3句话,自读2遍,想想雷锋是怎样说的?

  (1)他们走到桥边,看见河水漫过了小桥,雷锋是怎样说的?(来,我背你们过桥)

  (2)“来”在这里表示什么?(招呼小同学过来)教师范读这句话,让学生体会雷锋的态度。(“来”不仅是招呼小同学过来,还表明了雷锋的态度是很坚决的)

  (3)“你们”指谁说的?(几个和雷锋一起上学的小同学)板书:来背

  (4)雷锋为什么在自己走过小桥也很吃力的情况下要背小同学过去呢?(因为他看到河水漫过桥面,小同学过桥不仅困难,也容易发生危险,所以要背小同学过桥)

  6.读第4句话,想想雷锋是怎样做的。

  (1)读第5句话,回答雷锋是怎样做的?(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

  (2)“一个一个”和“一个”意思有什么不同?(“一个”只是一个,“一个一个”数量较多,几个的意思)板书:一个一个

  (3)“一个一个地背过去”和“背过去”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地背过去”是背过去一个,又背第二个,第……的意思;“背过去”没说几个,只是讲背过桥去)

  (4)在河水漫过桥面的情况下,雷锋自己过桥也很不容易,他背上又背着小同学,更增加了困难,想象一下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5)谁能把雷锋背小同学过桥时困难情景这句话读出来。(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了)

  7.读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自读,指名读)

  (1)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时间?(放学的时候)什么事情?(雷锋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

  (2)上学的时候雷锋和小同学怎么会一起上学去呢?(在路上碰到一起的)放学的时候呢?(雷锋把小同学找到一起的)

  (3)认真读一读第4句话和第5句话中有哪几个词语不同?

  板书:(一个一个) 背过去

  又 背过来

  (4)①“又”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再,还的意思,这里指放学的时候,雷锋再一次背小同学过桥)

  ②“背过去”和“背过来”有什么不同?(“背过去”是从家住的这边背到学校的那边;“背过来”,是从学校那边背到家住的这边)

  8.读读第4~6句话,说说雷锋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

  (1)从雷锋克服困难背小同学过桥这件事,你能看出雷锋是什么样的人?(雷锋是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2)你要怎样向雷锋学习?

  【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二)学会6个生字:过要起边放又

  (三)认识3个新偏旁:,西字头;“走”,走字旁;“攵”,反文旁。

  (四)正确书写6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课文。

  (二)学会6个生字。

  1.过,gu^,拼读音节,读词语:过来。

  (1)识记字形。自学后讨论发言。

  提示:想想“过”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先写什么部件,后写什么部件。(用偏旁加笔画的方法记字形。半包围结构,走之旁。先写里边:一笔横“一”,二笔竖钩,三笔点“寸”,再写走之旁“过”,一共6笔。过去的过)

  走之旁几笔,怎么写?(3笔,一笔点“丶”,二笔横折折撇,三笔捺“辶”)

  (2)口头组词语。

  过来来过过去过往走过

  (3)指导书写。

  ①找准位置:里边的“寸”一笔横,过竖中线,在横中线上面。二笔竖钩,占右半格离竖中线三分之一的地方。三笔点,点在中心点上。外边的走之旁和“送”占同样的位置,写法相同。

  ②指导书写,重点是走之旁,同学仿写字头。

  2.要,y4o,拼读音节。

  (1)认识新偏旁,西字头。

  板书:—西,让学生区分“西”字作偏旁时笔画有什么变化?(“西”作偏旁,第4笔撇,第5笔竖弯,都改成竖“丨”)

  (2)识记字形,自学后讨论发言。(要,y4o,上下结构,西字头,用部件组合法记字形,上面西字头,下面“女”字,一共9笔)

  (3)指导书写。

  ①找准位置,整件位置:上窄下宽。部件位置:西字在上半格正中间,第一笔离边线三分之一。第6笔横,斜压横中线。下面“女”字,占下半格三分之二,第二笔撇点,从中心点起笔,点到右中格中心点的斜右下方。第三笔斜撇在竖中线与第二笔交叉。

  ②指导书写,重点是下面的“女”,学生仿写字头。

  3.起,q!,拼读音节,读词语:一起。

  (1)认识新偏旁“走”,走字旁。看看“起”字,“走”字作偏旁笔画有什么变化?(把最后一笔捺写长。

  (2)识记字形,自学,讨论。(走,z%u,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用部件组合法记字形,自己的“己”字加个走字旁,组合成起。一共10笔。一起的“起”)

  (3)口头组词语。

  一起起来起床起始起立

  (4)指导书写。

  ①看准位置,“己”占右半格中间,第二笔横,压横中线。“走”占左半格三分之二,三个横都到竖中线收笔。“捺”过竖中线在右下格下面三分之一处。

  ②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走”的占位。学生仿写字头。

  4.边,bi1n,拼读音节,读词语:桥边。

  (1)识记字形,自学,自说,互说互检。

  (2)口头组词语:

  桥边一边旁边两边

  (3)指导书写。自学,看田字格字帖自己写字头,教师检查指导。

  5.放,f4ng,拼读音节,读词语:放学。

  (二)认识新偏旁“攵”,反文旁,笔顺是:攵,一共4笔。

  (2)识记字形,自学,讨论发言。

  (3)口头组词语。

  放学 开放 放手 解放 发放

  (4)指导书写。

  ①找准位置:左右相等。右边“方”字,占左半格右半边,第一笔点,点在上半格中间,不靠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压横中线起笔,写斜横到竖中线收笔。第四笔横折钩,写斜横折斜钩,折在中心点。右边反文旁,第一笔稍高于点起笔,在中心点收笔;第二笔横,在横中线上面一点儿;第三笔撇,从横的中间起笔,过竖中线与“方”的钩对齐收笔。第四笔捺,从中心点起笔,过右下格中心点收笔。

  ②教师范写,学生仿写字头。

  6.又,y^u,拼读音节。

  (1)识记字形,自学,同桌互记互检。

  (2)指导书写。

  ①找准位置,第一笔横撇与二笔捺在中心点交叉,下面两笔对称。

  ②自己看田字格字帖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出示小黑板练习书后第二题:

  (1)下雨天,河水漫(过)小桥。

  (2)(上)(学)的时候,雷锋把(小)(同)(学)背(过)(去)。

  (3)(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把(小)(同)(学)背(过)(来)。

  1.读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读一读填好的句子,体会填上的词语的意思。

  (1)河水漫过小桥的“过”字和背过来的“过”字意思有什么不同?(漫过的“过”是超过的意思,背过来的“过”是通过的意思)

  (2)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上学”“放学”)这表示两个什么时间?(早上,下午)

  (3)找出表示相同动作不同方向的词。(过来、过去)

  (四)巩固练习。

  1.读一读,比一比。

  (1)从字形上比一比。放(方—)要(西—)起(己—)(2)从字义上比一比,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词语。

  过来过去 要好 起来 起头

  两边 天边 地边 放开 放学

  ◆[2005

《过桥》教学设计 篇4

  之三

  佚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热心助人的精神。

  2.读懂每句话,理解词语意思。

  3.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课文第2自然段,理解词句。

  2.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 图片,小黑板,田字格黑板,生字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热心帮助小同学的好品质。

  (二)读懂句子,理解词语意思。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第2自然段,理解词语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介雷锋生平,讲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二)读题,解题,请一位同学读题。

  板书:14 过桥

  1.谁能说说“过桥”是什么意思?(从桥的这边走到那边)

  2.这篇课文课题是“过桥”,我们看看课文围绕“过桥”这一词语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读准字音,读成句。(学生练习2~3遍)

  1.这篇课文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2.讲的是谁的什么事?(讲的是雷锋背小同学过桥的事)

  3.拿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

  要 又 放 起 边 过

  (四)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句。

  1.读第1自然段。(自读,指名读)

  (1)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

  (2)这句话讲的是谁?(雷锋)

  (3)讲的是他什么时候的事?(小时候)

  (4)他小时候怎么样?(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要走过一座小桥)板书:小桥

  (5)看图,读课文,说说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小桥。(用木头架的很窄的小桥,没有桥栏)

  (五)读第2自然段课文,理解思考题。教师出示小黑板:

  1.读题,指名读题。

  2.理解题意:①题目问在什么天气?(下雨天)②问雷锋做什么?(问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③我们读课文重点要思考什么?(雷锋怎样做的)

  学生带着问题读2遍课文。

  (六)认真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懂得词句意思。

  1.这段课文一共有几句话?(5句)

  2.读第1句话。(指名读)

  (1)这一天天气情况怎样?(下大雨)大雨是什么样的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板书:下大雨

  (2)这句话里讲的都有谁?(雷锋和小同学)小同学是一人,还是两人?(没有明确表明,但人数较多)

  (3)雷锋和小同学做什么?(一起上学去)“一起”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他们在一块儿走向学校)

  3.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什么天气,谁和谁一起干什么。谁能读一读?(请2~3名同学读)

  4.读第2句话,想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事?(他们走到桥边,看见河水漫过了小桥)他们指的是谁?(雷锋和小同学)

  (1)他们为什么要“走”到桥边?课文在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这个原因?(因为他们上学要过小桥)

  (2)他们来到桥边看见了什么?(看见了河水漫过了小桥)板书:水漫过桥面

  (3)河水为什么会漫过小桥?(因为下大雨)“漫过”是什么意思?(指河水没过桥面,也就是说小桥的桥面在河水下面)

  (4)小同学要走过小桥有什么困难?(小桥很窄,又没有扶栏,河水还在流过桥面,小同学要走过小桥既不好走,又有危险)

  (5)雷锋要走过小桥有困难吗?(雷锋要在水流中踩稳桥面,很费力气地走)

  师述:让我们看看在这种情况下,雷锋是怎样做的?

  5.读第3句话,自读2遍,想想雷锋是怎样说的?

  (1)他们走到桥边,看见河水漫过了小桥,雷锋是怎样说的?(来,我背你们过桥)

  (2)“来”在这里表示什么?(招呼小同学过来)教师范读这句话,让学生体会雷锋的态度。(“来”不仅是招呼小同学过来,还表明了雷锋的态度是很坚决的)

  (3)“你们”指谁说的?(几个和雷锋一起上学的小同学)板书:来背

  (4)雷锋为什么在自己走过小桥也很吃力的情况下要背小同学过去呢?(因为他看到河水漫过桥面,小同学过桥不仅困难,也容易发生危险,所以要背小同学过桥)

  6.读第4句话,想想雷锋是怎样做的。

  (1)读第5句话,回答雷锋是怎样做的?(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

  (2)“一个一个”和“一个”意思有什么不同?(“一个”只是一个,“一个一个”数量较多,几个的意思)板书:一个一个

  (3)“一个一个地背过去”和“背过去”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地背过去”是背过去一个,又背第二个,第……的意思;“背过去”没说几个,只是讲背过桥去)

  (4)在河水漫过桥面的情况下,雷锋自己过桥也很不容易,他背上又背着小同学,更增加了困难,想象一下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5)谁能把雷锋背小同学过桥时困难情景这句话读出来。(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了)

  7.读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自读,指名读)

  (1)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时间?(放学的时候)什么事情?(雷锋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

  (2)上学的时候雷锋和小同学怎么会一起上学去呢?(在路上碰到一起的)放学的时候呢?(雷锋把小同学找到一起的)

  (3)认真读一读第4句话和第5句话中有哪几个词语不同?

  板书:(一个一个) 背过去

  又 背过来

  (4)①“又”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再,还的意思,这里指放学的时候,雷锋再一次背小同学过桥)

  ②“背过去”和“背过来”有什么不同?(“背过去”是从家住的这边背到学校的那边;“背过来”,是从学校那边背到家住的这边)

  8.读读第4~6句话,说说雷锋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

  (1)从雷锋克服困难背小同学过桥这件事,你能看出雷锋是什么样的人?(雷锋是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2)你要怎样向雷锋学习?

  【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二)学会6个生字:过要起边放又

  (三)认识3个新偏旁:,西字头;“走”,走字旁;“攵”,反文旁。

  (四)正确书写6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课文。

  (二)学会6个生字。

  1.过,gu^,拼读音节,读词语:过来。

  (1)识记字形。自学后讨论发言。

  提示:想想“过”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先写什么部件,后写什么部件。(用偏旁加笔画的方法记字形。半包围结构,走之旁。先写里边:一笔横“一”,二笔竖钩,三笔点“寸”,再写走之旁“过”,一共6笔。过去的过)

  走之旁几笔,怎么写?(3笔,一笔点“丶”,二笔横折折撇,三笔捺“辶”)

  (2)口头组词语。

  过来来过过去过往走过

  (3)指导书写。

  ①找准位置:里边的“寸”一笔横,过竖中线,在横中线上面。二笔竖钩,占右半格离竖中线三分之一的地方。三笔点,点在中心点上。外边的走之旁和“送”占同样的位置,写法相同。

  ②指导书写,重点是走之旁,同学仿写字头。

  2.要,y4o,拼读音节。

  (1)认识新偏旁,西字头。

  板书:—西,让学生区分“西”字作偏旁时笔画有什么变化?(“西”作偏旁,第4笔撇,第5笔竖弯,都改成竖“丨”)

  (2)识记字形,自学后讨论发言。(要,y4o,上下结构,西字头,用部件组合法记字形,上面西字头,下面“女”字,一共9笔)

  (3)指导书写。

  ①找准位置,整件位置:上窄下宽。部件位置:西字在上半格正中间,第一笔离边线三分之一。第6笔横,斜压横中线。下面“女”字,占下半格三分之二,第二笔撇点,从中心点起笔,点到右中格中心点的斜右下方。第三笔斜撇在竖中线与第二笔交叉。

  ②指导书写,重点是下面的“女”,学生仿写字头。

  3.起,q!,拼读音节,读词语:一起。

  (1)认识新偏旁“走”,走字旁。看看“起”字,“走”字作偏旁笔画有什么变化?(把最后一笔捺写长。

  (2)识记字形,自学,讨论。(走,z%u,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用部件组合法记字形,自己的“己”字加个走字旁,组合成起。一共10笔。一起的“起”)

  (3)口头组词语。

  一起起来起床起始起立

  (4)指导书写。

  ①看准位置,“己”占右半格中间,第二笔横,压横中线。“走”占左半格三分之二,三个横都到竖中线收笔。“捺”过竖中线在右下格下面三分之一处。

  ②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走”的占位。学生仿写字头。

  4.边,bi1n,拼读音节,读词语:桥边。

  (1)识记字形,自学,自说,互说互检。

  (2)口头组词语:

  桥边一边旁边两边

  (3)指导书写。自学,看田字格字帖自己写字头,教师检查指导。

  5.放,f4ng,拼读音节,读词语:放学。

  (二)认识新偏旁“攵”,反文旁,笔顺是:攵,一共4笔。

  (2)识记字形,自学,讨论发言。

  (3)口头组词语。

  放学 开放 放手 解放 发放

  (4)指导书写。

  ①找准位置:左右相等。右边“方”字,占左半格右半边,第一笔点,点在上半格中间,不靠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压横中线起笔,写斜横到竖中线收笔。第四笔横折钩,写斜横折斜钩,折在中心点。右边反文旁,第一笔稍高于点起笔,在中心点收笔;第二笔横,在横中线上面一点儿;第三笔撇,从横的中间起笔,过竖中线与“方”的钩对齐收笔。第四笔捺,从中心点起笔,过右下格中心点收笔。

  ②教师范写,学生仿写字头。

  6.又,y^u,拼读音节。

  (1)识记字形,自学,同桌互记互检。

  (2)指导书写。

  ①找准位置,第一笔横撇与二笔捺在中心点交叉,下面两笔对称。

  ②自己看田字格字帖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出示小黑板练习书后第二题:

  (1)下雨天,河水漫(过)小桥。

  (2)(上)(学)的时候,雷锋把(小)(同)(学)背(过)(去)。

  (3)(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把(小)(同)(学)背(过)(来)。

  1.读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读一读填好的句子,体会填上的词语的意思。

  (1)河水漫过小桥的“过”字和背过来的“过”字意思有什么不同?(漫过的“过”是超过的意思,背过来的“过”是通过的意思)

  (2)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上学”“放学”)这表示两个什么时间?(早上,下午)

  (3)找出表示相同动作不同方向的词。(过来、过去)

  (四)巩固练习。

  1.读一读,比一比。

  (1)从字形上比一比。放(方—)要(西—)起(己—)(2)从字义上比一比,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词语。

  过来过去 要好 起来 起头

  两边 天边 地边 放开 放学

《过桥》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一篇课文、一幅插图、七个生字、七个词语、四个新出现的部首和课后练习。课文叙述了雷锋小时候热心帮助同学的一件事。

  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只有一句话,讲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第二段共有五句话,讲因为下雨,河水漫过了小桥,小同学上学遇到了困难,雷锋主动帮助小同学过桥。

  教学重点是第二自然段。

  难点是按汉字结构分析字形,理解、掌握新词(放在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义)。

  二、教学要求

  1.学会七个生字,理解掌握七个新词语,学会四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叔叔热心帮助同学,助人为乐的精神。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提示生字词,学习认识七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初步理解词义。

  第二课时:巩固复习生字词,分析讲解课文,指导朗读,复述,完成课后作业 。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学会七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生字组成的新词,借助拼音,初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出示课题,挂出雷锋的画像(或放投影片)。

  老师提问(以下“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叔叔吗?知道他是谁?

  学生回答(以下“答”):雷锋叔叔。

  老师板书(以下“板书”):“雷锋”,接着介绍雷锋的生平事迹。

  (二)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三)借助拼音,让学生读文。

  (每个人都自读,读后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从回答中教师提示出生字词)

  问:第一自然段里有几句话?

  答:一句话。

  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答: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

  板书:gùo      yào

  过(走过) 要

  问:第二自然段里有几句话?

  答:有五句话。(请五名同学各读一句话)

  学生每读完一句话,让学生用笔做个记号,五句全读完了,再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认真读,读中教师板书出生字词:

  板书:qǐ        biān       fàng

  起(一起)  边(桥边)   放(放学)

  yòu bēi

  又背(背过去)(背过来)

  (四)教学生认读生字词。

  教师要按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分析字形。在生字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说出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问学生,你们怎样记住这几个生字呀?启发学生说出:“过”与“边”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都是“走之旁”,只是里面不同。这两个字,字形相近,可教给学生进行区别、比较,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再启发学生说出“起”字是“走”字旁,里面是自己的“己”字。教师告诉学生说:“起”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外边是个“走”字,里面是个“己”字,(教学生说一句顺口溜:起床先别走,叠好小被子“指‘己’字”再走。)同时告诉学生:“走字旁”的最后一笔要拉长,要托住里边的“己”字。

  继续教学生认:“要”、“背”、“放”、“又”四个生字,从中教学生识记部首:“西字头”(要与西字区分)、“反文旁”(攵)告诉学生是:

  的第五笔是竖,不是竖弯。“要”字的下半部分的“女”字不是女字旁,第三笔是横不是提。最后可教学生说:“西女要”、“北月背”,以帮助学生掌握字形。教“又”字可告诉学生“又”字的意思是:“重复,连续”的意思。让学生用“又”练习说几句话,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字的字义。

  带领同学齐读生字词:“过”。过桥的过,过桥。“要”,要过桥的要,要不要的要,重要,主要。“起”,一起的起,一起。“边”桥边的边,桥边。“背”,背过去,背过来的背,背上。“放”放学的放,放学。“又”又过来的又。(分行读、男女生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按结构分析字形,指名同学说出:“过、边、起”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要、背”是上下结构的字。

  “放”是左右结构的字。

  “又”是独体字。

  (五)巩固练习。

  1.认读字卡、词卡。(开火车认读)

  2.用七个生字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3.猜字谜游戏。

  4.将卡片放在黑板槽内,请一名同学读字,两名同学找,看谁先找到。复习巩固所学的七个生字。

  5.齐读一遍课文。

  6.指导书写生字,每个字只写三个,课上完成抄写生字的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分析讲解课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反复读中,使学生感受到雷锋热心助人的精神,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学会复述本文,完成课后作业 。

  教学过程 :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齐读全文。

  (二)分析讲解全文。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讲的是什么时间,什么事儿?)

  问:这段里只有一句话,这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答: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

  问:一座什么样的桥?

  答:是一座小桥。(学生答后,老师让学生讲讲小桥是什么样子,与大桥相比较。)

  齐读这一段,自由读这一段,说出这一段里只有一句话。

  2.指名读第二段。(请五名同学每人只读一句话,读后回答问题。)

  问:在什么样的天气里,雷锋和小同学去干什么?(打出投影幻灯:雨天里,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去上学。)

  答:有一天下大雨,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上学去。

  问:他们走到桥边看见了什么?(出示幻灯片)水从桥下流过,还是从桥上流过?

  学生答后,教师说:“因为下大雨,河水涨得比桥高,河水漫过了桥面。(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插图,从图上看出,河水已经漫过了桥面。重点讲“漫过”这个词语。)

  问:雷锋和小同学都遇到了困难,雷锋是怎么说的?(让同学读第二段中的第三句话。)

  读:来,我背你们过桥。

  问:这句话是谁说的?(回答后,再读一遍这句话。)

  答:雷锋。

  接着,齐读第四句话。读后提问:雷锋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同时打出投影幻灯,雷锋背小同学过桥的画面。)

  指名读这句话后,提问: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怎么做的呢?(让同学们齐读第五句话。)

  问:雷锋背同学过桥的次数多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答:放学的时候,他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

  问:“一个一个”和“一个”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和“一个个”意思一样吗?

  齐读第四、五两句话,读后回答问题。

  问:课文中的“背过去”与“背过来”各是指什么时间?

  答:上学的时候,雷锋把小同学背过去。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把小同学背过来。

  教师说:这两句话具体讲雷锋是怎样背小同学过桥的。这里的“背过去”又“背过来”是告诉我们雷锋不止一次地背同学过桥。在大雨中,雷锋背着小同学来回走在小桥上,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体会一下,在大雨中,他背着的打着伞的小同学在漫过河水的小桥上来回走很多次,你们说说,困难不困难,辛苦不辛苦。(讲这些话时,要引导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边看图边讲,使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体会到雷锋在下雨天,河水漫过小桥的情况下,背同学过桥的困难和辛苦。)

  (三)总结全文。

  1.请两名同学朗读全文。(一个人读旁白的话,一个人读雷锋说的话。)

  2.齐读全文。

  3.问:这篇课文讲述了雷锋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儿?

  答:讲述了雷锋小时候热心帮助同学的一件事儿。

  教师说:对。这篇课文是叙述雷锋小时候热心帮助同学的一件事。全篇课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段是写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第二段写下雨天,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雷锋叔叔在困难面前,没有想到自己过桥不好走,他想的是小同学过桥有困难,他在大雨里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又一个一个地背过来,这里的“又”是指背了不止一次两次,“过去”、“过来”这两个词就告诉我们雷锋从这边往那边(叫过去)又从那边往这边(叫过来)一个一个地背送小同学。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大家向他学习。

  (四)师生进行讨论。

  教师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大家要向雷锋学习什么?”

  学习雷锋热心助人的精神。

  (五)指导朗读。

  教师先范读,要注意几个长句子的读法。如:“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上学去”及后边两个重点句都比较长。在读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在“小同学”后边稍稍停顿一下,要重视通过范读来指导朗读。

  (六)指导复述全文。

  教师分段分句指导读,每读完一句话都要求学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在学生理解掌握每句话的意思的基础上,再指导复述就容易多了。

  (七)课后作业 。

  1.回答问题:

  下雨天,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

  2.填空练习。

  ①下雨天,河水漫( )小桥。

  ②( )的时候,雷锋把( )背( )。( )的时候,雷锋又把( )背( )。

  3.读一读,比一比,进一步掌握字形,牢固记忆所学的生字。

  方——放西——要己——起

  4.写出本课两个走之旁的字,并组成词。

  辶____( )____ 辶__( )_____

  5.朗读、复述全文。

  板书设计 :

  15  过桥

  下大雨

  河水漫过小桥

  上学的时候 雷锋把小同学背过去

  放学的时候 雷锋又把小同学背过来

  四、教学提示

  (一)两个重点句子是学生学习时应注意的地方

  1.上学的时候,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

  2.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

  (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要让学生掌握

  过去:从这边到那边。

  过来:从那边到这边。

  “背过去”又“背过来”是指背了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

  一个一个: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的意思。

《过桥》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一篇课文、一幅插图、七个生字、七个词语、四个新出现的部首和课后练习。课文叙述了雷锋小时候热心帮助同学的一件事。

  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只有一句话,讲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第二段共有五句话,讲因为下雨,河水漫过了小桥,小同学上学遇到了困难,雷锋主动帮助小同学过桥。

  教学重点是第二自然段。

  难点是按汉字结构分析字形,理解、掌握新词(放在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义)。

  二、教学要求

  1.学会七个生字,理解掌握七个新词语,学会四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叔叔热心帮助同学,助人为乐的精神。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提示生字词,学习认识七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初步理解词义。

  第二课时:巩固复习生字词,分析讲解课文,指导朗读,复述,完成课后作业 。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学会七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生字组成的新词,借助拼音,初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出示课题,挂出雷锋的画像(或放投影片)。

  老师提问(以下“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叔叔吗?知道他是谁?

  学生回答(以下“答”):雷锋叔叔。

  老师板书(以下“板书”):“雷锋”,接着介绍雷锋的生平事迹。

  (二)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三)借助拼音,让学生读文。

  (每个人都自读,读后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从回答中教师提示出生字词)

  问:第一自然段里有几句话?

  答:一句话。

  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答: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

  板书:gùo      yào

  过(走过) 要

  问:第二自然段里有几句话?

  答:有五句话。(请五名同学各读一句话)

  学生每读完一句话,让学生用笔做个记号,五句全读完了,再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认真读,读中教师板书出生字词:

  板书:qǐ        biān       fàng

  起(一起)  边(桥边)   放(放学)

  yòu bēi

  又背(背过去)(背过来)

  (四)教学生认读生字词。

  教师要按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分析字形。在生字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说出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问学生,你们怎样记住这几个生字呀?启发学生说出:“过”与“边”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都是“走之旁”,只是里面不同。这两个字,字形相近,可教给学生进行区别、比较,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再启发学生说出“起”字是“走”字旁,里面是自己的“己”字。教师告诉学生说:“起”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外边是个“走”字,里面是个“己”字,(教学生说一句顺口溜:起床先别走,叠好小被子“指‘己’字”再走。)同时告诉学生:“走字旁”的最后一笔要拉长,要托住里边的“己”字。

  继续教学生认:“要”、“背”、“放”、“又”四个生字,从中教学生识记部首:“西字头”(要与西字区分)、“反文旁”(攵)告诉学生是:

  的第五笔是竖,不是竖弯。“要”字的下半部分的“女”字不是女字旁,第三笔是横不是提。最后可教学生说:“西女要”、“北月背”,以帮助学生掌握字形。教“又”字可告诉学生“又”字的意思是:“重复,连续”的意思。让学生用“又”练习说几句话,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字的字义。

  带领同学齐读生字词:“过”。过桥的过,过桥。“要”,要过桥的要,要不要的要,重要,主要。“起”,一起的起,一起。“边”桥边的边,桥边。“背”,背过去,背过来的背,背上。“放”放学的放,放学。“又”又过来的又。(分行读、男女生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按结构分析字形,指名同学说出:“过、边、起”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要、背”是上下结构的字。

  “放”是左右结构的字。

  “又”是独体字。

  (五)巩固练习。

  1.认读字卡、词卡。(开火车认读)

  2.用七个生字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3.猜字谜游戏。

  4.将卡片放在黑板槽内,请一名同学读字,两名同学找,看谁先找到。复习巩固所学的七个生字。

  5.齐读一遍课文。

  6.指导书写生字,每个字只写三个,课上完成抄写生字的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分析讲解课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反复读中,使学生感受到雷锋热心助人的精神,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学会复述本文,完成课后作业 。

  教学过程 :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齐读全文。

  (二)分析讲解全文。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讲的是什么时间,什么事儿?)

  问:这段里只有一句话,这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答: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

  问:一座什么样的桥?

  答:是一座小桥。(学生答后,老师让学生讲讲小桥是什么样子,与大桥相比较。)

  齐读这一段,自由读这一段,说出这一段里只有一句话。

  2.指名读第二段。(请五名同学每人只读一句话,读后回答问题。)

  问:在什么样的天气里,雷锋和小同学去干什么?(打出投影幻灯:雨天里,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去上学。)

  答:有一天下大雨,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上学去。

  问:他们走到桥边看见了什么?(出示幻灯片)水从桥下流过,还是从桥上流过?

  学生答后,教师说:“因为下大雨,河水涨得比桥高,河水漫过了桥面。(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插图,从图上看出,河水已经漫过了桥面。重点讲“漫过”这个词语。)

  问:雷锋和小同学都遇到了困难,雷锋是怎么说的?(让同学读第二段中的第三句话。)

  读:来,我背你们过桥。

  问:这句话是谁说的?(回答后,再读一遍这句话。)

  答:雷锋。

  接着,齐读第四句话。读后提问:雷锋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同时打出投影幻灯,雷锋背小同学过桥的画面。)

  指名读这句话后,提问: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怎么做的呢?(让同学们齐读第五句话。)

  问:雷锋背同学过桥的次数多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答:放学的时候,他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

  问:“一个一个”和“一个”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和“一个个”意思一样吗?

  齐读第四、五两句话,读后回答问题。

  问:课文中的“背过去”与“背过来”各是指什么时间?

  答:上学的时候,雷锋把小同学背过去。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把小同学背过来。

  教师说:这两句话具体讲雷锋是怎样背小同学过桥的。这里的“背过去”又“背过来”是告诉我们雷锋不止一次地背同学过桥。在大雨中,雷锋背着小同学来回走在小桥上,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体会一下,在大雨中,他背着的打着伞的小同学在漫过河水的小桥上来回走很多次,你们说说,困难不困难,辛苦不辛苦。(讲这些话时,要引导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边看图边讲,使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体会到雷锋在下雨天,河水漫过小桥的情况下,背同学过桥的困难和辛苦。)

  (三)总结全文。

  1.请两名同学朗读全文。(一个人读旁白的话,一个人读雷锋说的话。)

  2.齐读全文。

  3.问:这篇课文讲述了雷锋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儿?

  答:讲述了雷锋小时候热心帮助同学的一件事儿。

  教师说:对。这篇课文是叙述雷锋小时候热心帮助同学的一件事。全篇课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段是写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第二段写下雨天,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雷锋叔叔在困难面前,没有想到自己过桥不好走,他想的是小同学过桥有困难,他在大雨里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又一个一个地背过来,这里的“又”是指背了不止一次两次,“过去”、“过来”这两个词就告诉我们雷锋从这边往那边(叫过去)又从那边往这边(叫过来)一个一个地背送小同学。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大家向他学习。

  (四)师生进行讨论。

  教师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大家要向雷锋学习什么?”

  学习雷锋热心助人的精神。

  (五)指导朗读。

  教师先范读,要注意几个长句子的读法。如:“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上学去”及后边两个重点句都比较长。在读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在“小同学”后边稍稍停顿一下,要重视通过范读来指导朗读。

  (六)指导复述全文。

  教师分段分句指导读,每读完一句话都要求学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在学生理解掌握每句话的意思的基础上,再指导复述就容易多了。

  (七)课后作业 。

  1.回答问题:

  下雨天,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

  2.填空练习。

  ①下雨天,河水漫( )小桥。

  ②( )的时候,雷锋把( )背( )。( )的时候,雷锋又把( )背( )。

  3.读一读,比一比,进一步掌握字形,牢固记忆所学的生字。

  方——放西——要己——起

  4.写出本课两个走之旁的字,并组成词。

  辶____( )____ 辶__( )_____

  5.朗读、复述全文。

  板书设计 :

  15  过桥

  下大雨

  河水漫过小桥

  上学的时候 雷锋把小同学背过去

  放学的时候 雷锋又把小同学背过来

  四、教学提示

  (一)两个重点句子是学生学习时应注意的地方

  1.上学的时候,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

  2.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

  (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要让学生掌握

  过去:从这边到那边。

  过来:从那边到这边。

  “背过去”又“背过来”是指背了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

  一个一个: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的意思。◆

《过桥》教学设计 篇7

  之一

  北京景山学校 特级教师 马淑珍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一篇课文、一幅插图、七个生字、七个词语、四个新出现的部首和课后练习。课文叙述了雷锋小时候热心帮助同学的一件事。

  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只有一句话,讲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第二段共有五句话,讲因为下雨,河水漫过了小桥,小同学上学遇到了困难,雷锋主动帮助小同学过桥。

  教学重点是第二自然段。

  难点是按汉字结构分析字形,理解、掌握新词(放在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义)。

  二、教学要求

  1.学会七个生字,理解掌握七个新词语,学会四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叔叔热心帮助同学,助人为乐的精神。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提示生字词,学习认识七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初步理解词义。

  第二课时:巩固复习生字词,分析讲解课文,指导朗读,复述,完成课后作业 。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学会七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生字组成的新词,借助拼音,初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出示课题,挂出雷锋的画像(或放投影片)。

  老师提问(以下“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叔叔吗?知道他是谁?

  学生回答(以下“答”):雷锋叔叔。

  老师板书(以下“板书”):“雷锋”,接着介绍雷锋的生平事迹。

  (二)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三)借助拼音,让学生读文。

  (每个人都自读,读后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从回答中教师提示出生字词)

  问:第一自然段里有几句话?

  答:一句话。

  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答: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

  板书: gùo yào

  过(走过) 要

  问:第二自然段里有几句话?

  答:有五句话。(请五名同学各读一句话)

  学生每读完一句话,让学生用笔做个记号,五句全读完了,再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认真读,读中教师板书出生字词:

  板书: qǐ biān fàng yòu bēi

  起(一起) 边(桥边) 放(放学) 又 背(背过去)(背过来)

  (四)教学生认读生字词。

  教师要按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分析字形。在生字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说出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问学生,你们怎样记住这几个生字呀?启发学生说出:“过”与“边”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都是“走之旁”,只是里面不同。这两个字,字形相近,可教给学生进行区别、比较,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再启发学生说出“起”字是“走”字旁,里面是自己的“己”字。教师告诉学生说:“起”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外边是个“走”字,里面是个“己”字,(教学生说一句顺口溜:起床先别走,叠好小被子“指‘己’字”再走。)同时告诉学生:“走字旁”的最后一笔要拉长,要托住里边的“己”字。

  继续教学生认:“要”、“背”、“放”、“又”四个生字,从中教学生识记部首:“西字头”(要与西字区分)、“反文旁”(攵)告诉学生是:

  的第五笔是竖,不是竖弯。“要”字的下半部分的“女”字不是女字旁,第三笔是横不是提。最后可教学生说:“西女要”、“北月背”,以帮助学生掌握字形。教“又”字可告诉学生“又”字的意思是:“重复,连续”的意思。让学生用“又”练习说几句话,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字的字义。

  带领同学齐读生字词:“过”。过桥的过,过桥。“要”,要过桥的要,要不要的要,重要,主要。“起”,一起的起,一起。“边”桥边的边,桥边。“背”,背过去,背过来的背,背上。“放”放学的放,放学。“又”又过来的又。(分行读、男女生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按结构分析字形,指名同学说出:“过、边、起”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要、背”是上下结构的字。

  “放”是左右结构的字。

  “又”是独体字。

  (五)巩固练习。

  1.认读字卡、词卡。(开火车认读)

  2.用七个生字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3.猜字谜游戏。

  4.将卡片放在黑板槽内,请一名同学读字,两名同学找,看谁先找到。复习巩固所学的七个生字。

  5.齐读一遍课文。

  6.指导书写生字,每个字只写三个,课上完成抄写生字的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分析讲解课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反复读中,使学生感受到雷锋热心助人的精神,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学会复述本文,完成课后作业 。

  教学过程 :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齐读全文。

  (二)分析讲解全文。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讲的是什么时间,什么事儿?)

  问:这段里只有一句话,这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答: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

  问:一座什么样的桥?

  答:是一座小桥。(学生答后,老师让学生讲讲小桥是什么样子,与大桥相比较。)

  齐读这一段,自由读这一段,说出这一段里只有一句话。

  2.指名读第二段。(请五名同学每人只读一句话,读后回答问题。)

  问:在什么样的天气里,雷锋和小同学去干什么?(打出投影幻灯:雨天里,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去上学。)

  答:有一天下大雨,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上学去。

  问:他们走到桥边看见了什么?(出示幻灯片)水从桥下流过,还是从桥上流过?

  学生答后,教师说:“因为下大雨,河水涨得比桥高,河水漫过了桥面。(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插图,从图上看出,河水已经漫过了桥面。重点讲“漫过”这个词语。)

  问:雷锋和小同学都遇到了困难,雷锋是怎么说的?(让同学读第二段中的第三句话。)

  读:来,我背你们过桥。

  问:这句话是谁说的?(回答后,再读一遍这句话。)

  答:雷锋。

  接着,齐读第四句话。读后提问:雷锋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同时打出投影幻灯,雷锋背小同学过桥的画面。)

  指名读这句话后,提问: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怎么做的呢?(让同学们齐读第五句话。)

  问:雷锋背同学过桥的次数多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答:放学的时候,他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

  问:“一个一个”和“一个”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和“一个个”意思一样吗?

  齐读第四、五两句话,读后回答问题。

  问:课文中的“背过去”与“背过来”各是指什么时间?

  答:上学的时候,雷锋把小同学背过去。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把小同学背过来。

  教师说:这两句话具体讲雷锋是怎样背小同学过桥的。这里的“背过去”又“背过来”是告诉我们雷锋不止一次地背同学过桥。在大雨中,雷锋背着小同学来回走在小桥上,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体会一下,在大雨中,他背着的打着伞的小同学在漫过河水的小桥上来回走很多次,你们说说,困难不困难,辛苦不辛苦。(讲这些话时,要引导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边看图边讲,使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体会到雷锋在下雨天,河水漫过小桥的情况下,背同学过桥的困难和辛苦。)

  (三)总结全文。

  1.请两名同学朗读全文。(一个人读旁白的话,一个人读雷锋说的话。)

  2.齐读全文。

  3.问:这篇课文讲述了雷锋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儿?

  答:讲述了雷锋小时候热心帮助同学的一件事儿。

  教师说:对。这篇课文是叙述雷锋小时候热心帮助同学的一件事。全篇课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段是写雷锋小时候上学必须经过一座小桥。第二段写下雨天,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雷锋叔叔在困难面前,没有想到自己过桥不好走,他想的是小同学过桥有困难,他在大雨里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又一个一个地背过来,这里的“又”是指背了不止一次两次,“过去”、“过来”这两个词就告诉我们雷锋从这边往那边(叫过去)又从那边往这边(叫过来)一个一个地背送小同学。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大家向他学习。

  (四)师生进行讨论。

  教师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大家要向雷锋学习什么?”

  学习雷锋热心助人的精神。

  (五)指导朗读。

  教师先范读,要注意几个长句子的读法。如:“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上学去”及后边两个重点句都比较长。在读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在“小同学”后边稍稍停顿一下,要重视通过范读来指导朗读。

  (六)指导复述全文。

  教师分段分句指导读,每读完一句话都要求学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在学生理解掌握每句话的意思的基础上,再指导复述就容易多了。

  (七)课后作业 。

  1.回答问题:

  下雨天,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

  2.填空练习。

  ①下雨天,河水漫( )小桥。

  ②( )的时候,雷锋把( )背( )。( )的时候,雷锋又把( )背( )。

  3.读一读,比一比,进一步掌握字形,牢固记忆所学的生字。

  方——放西——要己——起

  4.写出本课两个走之旁的字,并组成词。

  辶____( ) 辶____( )

  5.朗读、复述全文。

  板书设计 :

  四、教学提示

  (一)两个重点句子是学生学习时应注意的地方

  1.上学的时候,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

  2.放学的时候,雷锋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

  (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要让学生掌握

  过去:从这边到那边。

  过来:从那边到这边。

  “背过去”又“背过来”是指背了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

  一个一个: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的意思。

《过桥》教学设计 篇8

  佚名

  教学目标 :

  1.知道雷锋从小乐于帮助别人的故事,教育学生向雷锋学习。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过、桥、时、座、河、背、又;认识走之儿、广字旁和同字旁;理解“过来、过去、又”等词语的意思;会区别“一个”和“一个一个”的不同意义。

  3.正确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又、过来、过去”的意思。

  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完成课堂作业 。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人,揭示课题

  1、出示雷锋肖像,简介雷锋的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过桥”。(出示课题)讲的是雷锋小时候帮助同学的事。

  3、出示卡片,学习生字:过,读准三拼音,学习新偏旁“走之儿”,学会“过”的笔顺。(先里后外)说说它是什么结构?(半包围结构)。

  4、学习生字“桥”,三拼音,扩词理解。

  5、齐读课题。

  二、听课文录音。

  要求小朋友边听录音,边思考:课文一共有几句话?讲了雷锋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初学课文,随课文学习有关生字。

  1、课文一共有几句话?在每句话后面做上“/”记号。

  2、指名四个小朋友分别读四句活。

  3、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啊?

  出示卡片,学习“时”,读准翘舌音,字形与“过”作比较,用“时”口头组词。

  4、雷锋和小同学上学时,得经过什么?

  a.学习生字:座,认识广字旁,学生自己分析字形?(广+坐)

  b.学习生字:河,怎样记住字形?(氵十可),扩词理解意思:大河、河水等。

  5、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的?学习生字:又,掌握字音字形。学习生字:背,认识月字旁。(北十月)

  6、认读带读字:

  léi hòu màn

  雷锋 时候 漫过

  7、指导学生在书上的囹字格内给每个生字描一遍。

  四、巩固练习

  1、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偏旁名称:走、广、月。

  3、齐读生字新词两遍。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本1、2题。

  六、课外熟读课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

  复习检查生字新词,学习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有关作业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比一比,再组词。(口头回答)

  过雨去又

  时两云有

  3、指名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第一句。提问:这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课文中“小时候”是什么意思?

  2、雷锋他们要过桥,碰到了什么困难呢?齐读第二句话。

  讨论:①他们碰到了什么困难?

  ②“漫过”是什么意思?打开幻灯,看图理解“漫过”的意思。

  3、在这样的情况下,雷锋做了一件什么好事呢?

  4、打开幻灯,练习说话: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

  5、出示句子:

  bēi

  上学时,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背过去。放学后,雷锋又把bēi

  小同学一个一个背过来。

  ①指名朗读。思考: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圈出有关词语。

  ②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a.“一个一个”是几个?它和“一个”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

  b.看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背过去”和“背过来”的不同意思。

  c.“背过来”这里为什么要用上“又”字?

  ③指导朗读。

  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最后齐读。

  三、课堂小结

  1、看幻灯,讲一讲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作业 

  1、把“比一比,再组词”的作业 完成在练习本上。

  2、《课堂作业 》第三题。

  五、课外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

  检查字词。总结课文。深化导行。完成有关作业 练习。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组词。

  桥( )( )( )

  河( )( )( )

  2、《课堂作业 》第4题。

  3、看幻灯,复述这个故事。

  二、齐读课文

  三、总结导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雷锋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2、出示句子,齐读:ɡuān xīn bié 人bānɡ zhù bié 人

  3、你准备怎样向雷锋学习?

  四、作业 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 》第1题。

  五、课外作业 

  向小朋友推荐课外读物,准备召开“雷锋故事会”。

  附板书:

  15、过桥

  bd

  上学时,一个一个 背过去

  bd

  放学后,又一个一个 背过来

  ɡuān xīn bié 人bānɡ zhù bié 人

  ◆[2004

《过桥》教学设计 篇9

  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

  1.知道雷锋从小乐于帮助别人的故事,教育学生向雷锋学习。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过、桥、时、座、河、背、又;认识走之儿、广字旁和同字旁;理解“过来、过去、又”等词语的意思;会区别“一个”和“一个一个”的不同意义。

  3.正确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又、过来、过去”的意思。

  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完成课堂作业 。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人,揭示课题

  1、出示雷锋肖像,简介雷锋的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过桥”。(出示课题)讲的是雷锋小时候帮助同学的事。

  3、出示卡片,学习生字:过,读准三拼音,学习新偏旁“走之儿”,学会“过”的笔顺。(先里后外)说说它是什么结构?(半包围结构)。

  4、学习生字“桥”,三拼音,扩词理解。

  5、齐读课题。

  二、听课文录音。

  要求小朋友边听录音,边思考:课文一共有几句话?讲了雷锋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初学课文,随课文学习有关生字。

  1、课文一共有几句话?在每句话后面做上“/”记号。

  2、指名四个小朋友分别读四句活。

  3、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啊?

  出示卡片,学习“时”,读准翘舌音,字形与“过”作比较,用“时”口头组词。

  4、雷锋和小同学上学时,得经过什么?

  a.学习生字:座,认识广字旁,学生自己分析字形?(广+坐)

  b.学习生字:河,怎样记住字形?(氵十可),扩词理解意思:大河、河水等。

  5、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的?学习生字:又,掌握字音字形。学习生字:背,认识月字旁。(北十月)

  6、认读带读字:

  léi hòu màn

  雷锋 时候 漫过

  7、指导学生在书上的囹字格内给每个生字描一遍。

  四、巩固练习

  1、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偏旁名称:走、广、月。

  3、齐读生字新词两遍。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本1、2题。

  六、课外熟读课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

  复习检查生字新词,学习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有关作业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比一比,再组词。(口头回答)

  过雨去又

  时两云有

  3、指名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第一句。提问:这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课文中“小时候”是什么意思?

  2、雷锋他们要过桥,碰到了什么困难呢?齐读第二句话。

  讨论:①他们碰到了什么困难?

  ②“漫过”是什么意思?打开幻灯,看图理解“漫过”的意思。

  3、在这样的情况下,雷锋做了一件什么好事呢?

  4、打开幻灯,练习说话: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

  5、出示句子:

  bēi

  上学时,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背过去。放学后,雷锋又把bēi

  小同学一个一个背过来。

  ①指名朗读。思考: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圈出有关词语。

  ②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a.“一个一个”是几个?它和“一个”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

  b.看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背过去”和“背过来”的不同意思。

  c.“背过来”这里为什么要用上“又”字?

  ③指导朗读。

  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最后齐读。

  三、课堂小结

  1、看幻灯,讲一讲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作业 

  1、把“比一比,再组词”的作业 完成在练习本上。

  2、《课堂作业 》第三题。

  五、课外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

  检查字词。总结课文。深化导行。完成有关作业 练习。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组词。

  桥( )( )( )

  河( )( )( )

  2、《课堂作业 》第4题。

  3、看幻灯,复述这个故事。

  二、齐读课文

  三、总结导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雷锋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2、出示句子,齐读:ɡuān xīn bié 人bānɡ zhù bié 人

  3、你准备怎样向雷锋学习?

  四、作业 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 》第1题。

  五、课外作业 

  向小朋友推荐课外读物,准备召开“雷锋故事会”。

  附板书:

  15、过桥

  bd

  上学时,一个一个 背过去

  bd

  放学后,又一个一个 背过来

  ɡuān xīn bié 人bānɡ zhù bié 人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过桥》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1132621303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