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战情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精选15篇)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1

  一、介绍孙悟空

  师:那个有七十二般变化的是,那个大闹天宫的,是,那个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还是,今天我们来学习,(板书:石猴出世)

  师:石猴,课题却是猴王出世!那能换吗?别急,读了课文后,思考为什么不能换?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篇白话文,挺难读的,借助下面的注释读懂课文,并思考,课题能不能换成“石猴出世”?

  2、生自读课文

  3、思考:猴王出世能不能改成石猴出世?

  生:第一段写的是石猴出世。

  生:第二、三、四都写成猴王出世!

  师:原来你从课文段落的安排中发现不能换题目。

  师:石猴是怎样被拜为猴王的?

  生: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师:说得简单一点。

  生:进入水帘洞

  师:课文非常简单,就讲了这几部分。石猴出世,探水帘洞,拜为猴王

  三、石猴出世

  1、读“盖自开辟以来……朝游峰洞之间”,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生:非常神奇!

  师:从哪里能读出神奇?

  生:猴子一出世,就会行走跳跃!

  生: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这些动物都是非常凶猛的,猴子一般是不会和他们为友的。

  师:从石猴的朋友中感受到!

  生:从石缝中蹦出,夜宿石崖之下。

  师:我从这个句子中感受到了!读读这个句子。(出示: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师:能从这句话中,从哪里读出神奇?

  生:灵通!师:“灵通”是什么意思?

  生:仙石有了灵气。

  师:现在的“灵通”是什么意思?

  生“小灵通”,消息灵通

  师:这就是古今异义,读!

  师: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

  生:开辟以来就受日月精华!(读)

  师:古文朗读一定要注意停顿!(师范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那份神奇,挑选一处,也用刚才的朗读方法,选择一句读!

  生读

  合作读(师:那猴在山中,生:却会行走跳跃;师:……生:……)

  师: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嘛?

  生:石猴非常厉害!

  师:你从朗读中发现了什么?

  生:排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这也是白话文的一个特点!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读!

  四、探水帘洞

  师:那只石猴生活愉快,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儿,却去那山涧中洗澡。只见……(师读旁白,生读猴子的话)

  师:采访一下,为什么读那么大声?

  生:想当猴王,非常自信。

  生:想让其他猴子看到它是那么勇敢。(继续读)

  师:它在瀑布中看到了几次,看到了什么?读下面部分,用波浪线画出表示看到词语!

  生:忽睁眼!

  合作读!师读看的词语,生读看到的内容。

  练习:

  石猴看罢多时,————————。

  师:聪明的同学默读下面部分,把这句话补完整。

  (生: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

  师:你有发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生:善于发现

  生:善于观察,非常好奇

  师:这是一只胆大心细的石猴!石猴看完这些,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这里没水,可以把大家都叫进来!

  师:于是,石猴把大家叫进来后,众猴听说,……(读最后一句话!)

  五、拓展延伸

  师:这篇课文出自于《西游记》的第一回,原文以及后面几个章节更加生动有趣,建议大家在课余时间去看看,领略古典名著的真正魅力!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2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师: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课题的后面有个小①,表示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释。这篇课文有很多注释,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它。昨天你们预习了吗?

  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生:我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我还读了五六遍。

  师: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好不好?

  生:好。

  师:你呢?

  生:我先画出了好词好句,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加上了拼音,还找到了一些读不通、读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断句。

  师:厉害,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前面有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你思考过吗?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的语句下面画一画。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

  【妙哉!全课由“阅读提示”楔入,看似平淡,实乃奇崛!何故?“阅读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课文、就像插图、就像注释、就像各式各样的课后思考题、练习题。可惜,现如今,“教材”一说早已被我们窄化为“课文”二字了。课文要细读,其他教材焉能一扫而过、浮光掠影?比如,此课的“阅读提示”,细读,则至少蕴涵下述信息:其一,课文写了石猴来历和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主要内容;其二,课文先写石猴来历,后写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写作顺序;其三,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便不攻自破;其四,这两个问题表露了编者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理念。其实,小说的阅读还存在另两种取向,“人物形象”取向和“语言表达”取向。如:“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所体现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是怎样写石猴成王的”则反映了“语言表达”取向。此课教学,正是以“人物形象”取向为经,以“语言表达”取向为纬,构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小说教学的新范式。此乃解读本课的不二法门。】

  师: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告诉大家?

  生:(读)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跟她找的一样吗?简单说,这猴子是从——

  生:石头里迸出来的。

  师: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

  【四两拨千斤!拨到“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来,自是正事!】

  生:神奇。

  生:奇妙。

  生:非同一般。

  【神性,乃猴王形象的一个侧面。】

  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了水源,可以使它们有安身之处,众猴就得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儿,就是什么?

  生:在这里是指他能进到洞里又出来,并能带给大家一个安身之处。

  师:回答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读到这里,这石猴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句不离“形象”!趁热打铁,点到为止。】

  生:石猴给我留下了“勇敢”的印象。

  生:石猴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师:一心为大家。

  生:石猴给我的印象是他非常勇敢,而且有自信。

  师:同学们,一迸,迸出了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至此,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模式落下帷幕,闪亮登场的,乃是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课堂实践,而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教学主线则一以贯之。正所谓,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师:同学们读书的姿势特别好,读书的声音也特别好听。哪一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生:(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有同感的请举手。

  (生都举手)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这句话)

  (生齐读)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生:石猴在山中活蹦乱跳。

  生:我好像看见他在山中采树上的果子。

  生:他在山中嬉戏玩耍。

  生:他在山中自由自在、活蹦乱跳,左走走,右走走,采一朵山花,饮一点涧泉。

  师:呵,这花果山就是石猴的什么呀?

  生:家!

  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

  (指名读)

  师:谢谢你。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只此一句,“课眼”也!何等明朗!何等脱俗!“课眼”者,“语文意识”也!“语文意识”,说白了就是关注“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就是将阅读旨趣由“思想内容”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的意识。通览全课,以教师的“语文意识”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正是其教学脱俗于传统语文的心气所在!“语文意识”实乃本课教学的价值皈依!】

  生:我觉得这段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把这个排比句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两个排比句,真了不起!吴承恩先生写石猴,谴词造句非常讲究,里面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一个,我们就按你的发现先走进去看一看。(课件出示第一分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同学自己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读)

  生:我发现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真是大发现呀!这几个词全都是写石猴的动作,如果把它读出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节奏呢?

  【发现什么?构词方式,语言节奏。而这,正是“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发现”!】

  生:(读得慢)“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因为猴子在山中快乐地行走着,非常活跃,所以要读得有激情。

  师:很有激情很活跃,那你为什么读得像打太极呢?请你再试试。

  (生再读)

  师:有进步。谁能让石猴的身影在我们眼前跳起来?

  (指名读)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可我怎么也没有听出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跃,只听到一群小学生非常遵守纪律地坐在教室里!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范读,语速稍快,节奏跳跃。)

  师:你们也这样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我看到这位男同学读的时候还带着动作,很有感觉。你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读得轻快、跳跃)

  师:这石猴跳起来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三个字的短句,有跳跃感,让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课件出示第二分句: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学生自读第二句)

  【其实,语文存在就像一只手,手心是内容,手背是形式;手心是思想情感,手背是语言表达;手心承载人文性,手背体现工具性。他们是一体两面、合二为一的,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肉。在这里,语言的跳跃感正好切合了石猴顽劣、活泼的性格特点,内容与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这个是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这四个字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我还发现,前两个字都是一些动物,后面一个字是人和人之间的一些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石猴的——

  生:是石猴的亲戚朋友。(众笑)

  师:是哪些动物?

  生:狼虫、虎豹、猕猿、獐鹿。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虫”字?这个“虫”,可不是我们玩的毛毛虫,知道是什么吗?

  【细!古今词义有差别,点到为止。】

  生:昆虫。

  师:是长虫,知道是什么了吗?蛇!

  (生发出惊讶的声音)

  师:这石猴与狼虫——

  生:为伴。

  师:虎豹——

  生:为群。

  师:獐鹿——

  生:为友。

  师:猕猿——

  生:为亲。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他读出来。

  (指名2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课件出示第三分句)自己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欣喜地)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师:一对对子!你们经常诵读古诗文,一定有感觉。我们来对一对。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对——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石猴?

  生:(带着古诗文的韵味读)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众笑声、掌声)

  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3

  话题:语文到底应有几张脸

  【按】 在一次全国的教学观摩会上,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因为有把略读课文当作精读课文教之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略读还是精读,教材作了明确的规定。对此,有人以为不能越雷池一步,这是唯教材马首是瞻;有人以为可以作出变通处理,这是倡导带着镣铐也不妨跳一两个精彩的舞姿;有人以为不必处处拘泥于教材甚至要大胆地突破教材,这是希望挣脱教材的束缚。

  这只是表面的争论。

  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模式是回归大统一还是要进一步多样化这一方向性问题,因为在语文界仍无共识,便再三地借着种种“气候”掀起波澜。有人大声呼吁,语文之前必须加上种种形容词,比如“主题”、“情感”、“诗意”、“文化”……没有这些形容词,语文就是灰色的;有人痛心疾首,认为正是因为有这个语文那个语文,所以把语文搞乱了,使语文老师找不到北,谈们衷心拥护语文课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模式统一,“一个模子又有什么不好呢”?

  语文,到底应该有几张脸?

  借着王老师的课,我们有必要再次严肃面对这个问题。欢迎您参与讨论。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一)

  执教: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王春燕

  【课前交流】

  (播放《西游记》动画片的相关片段)

  师: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

  生:我最喜欢孙悟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神通广大。

  师:哦,这是你喜欢的原因——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还有谁要说?

  生:我也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惩恶扬善,有勇有谋。

  师:你们班的成语学得真好啊!还有谁想说?

  生:我也喜欢孙悟空,因为他非常厉害,心地善良,能降妖除魔,还会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就翻十万八千里。

  师:你也非常厉害。

  生:我也喜欢孙悟空,喜欢他勇敢无畏,喜欢他的积极乐观,喜欢他的神通广大。

  师:又不喜欢的吗?你们不喜欢这部作品里的谁?

  (学生摇头)

  师:看来这部作品真把你们迷倒了。我们都喜欢孙悟空,那么孙悟空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今天王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小故事。

  【课堂实录】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师: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课题的后面有个小①,表示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释。这篇课文有很多注释,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它。昨天你们预习了吗?

  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生:我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我还读了五六遍。

  师: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好不好?

  生:好。

  师:你呢?

  生:我先画出了好词好句,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加上了拼音,还找到了一些读不通、读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断句。

  师:厉害,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前面有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你思考过吗?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的语句下面画一画。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

  【妙哉!全课由“阅读提示”楔入,看似平淡,实乃奇崛!何故?“阅读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课文、就像插图、就像注释、就像各式各样的课后思考题、练习题。可惜,现如今,“教材”一说早已被我们窄化为“课文”二字了。课文要细读,其他教材焉能一扫而过、浮光掠影?比如,此课的“阅读提示”,细读,则至少蕴涵下述信息:其一,课文写了石猴来历和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主要内容;其二,课文先写石猴来历,后写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写作顺序;其三,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便不攻自破;其四,这两个问题表露了编者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理念。其实,小说的阅读还存在另两种取向,“人物形象”取向和“语言表达”取向。如:“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所体现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是怎样写石猴成王的”则反映了“语言表达”取向。此课教学,正是以“人物形象”取向为经,以“语言表达”取向为纬,构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小说教学的新范式。此乃解读本课的不二法门。】

  师: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告诉大家?

  生:(读)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跟她找的一样吗?简单说,这猴子是从——

  生:石头里迸出来的。                                                        

  师: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

  【四两拨千斤!拨到“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来,自是正事!】

  生:神奇。

  生:奇妙。

  生:非同一般。

  【神性,乃猴王形象的一个侧面。】

  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了水源,可以使它们有安身之处,众猴就得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儿,就是什么?

  生:在这里是指他能进到洞里又出来,并能带给大家一个安身之处。

  师:回答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读到这里,这石猴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句不离“形象”!趁热打铁,点到为止。】

  生:石猴给我留下了“勇敢”的印象。

  生:石猴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师:一心为大家。

  生:石猴给我的印象是他非常勇敢,而且有自信。

  师:同学们,一迸,迸出了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至此,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模式落下帷幕,闪亮登场的,乃是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课堂实践,而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教学主线则一以贯之。正所谓,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师:同学们读书的姿势特别好,读书的声音也特别好听。哪一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生:(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有同感的请举手。

  (生都举手)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这句话)

  (生齐读)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生:石猴在山中活蹦乱跳。

  生:我好像看见他在山中采树上的果子。

  生:他在山中嬉戏玩耍。

  生:他在山中自由自在、活蹦乱跳,左走走,右走走,采一朵山花,饮一点涧泉。

  师:呵,这花果山就是石猴的什么呀?

  生:家!

  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

  (指名读)

  师:谢谢你。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只此一句,“课眼”也!何等明朗!何等脱俗!“课眼”者,“语文意识”也!“语文意识”,说白了就是关注“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就是将阅读旨趣由“思想内容”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的意识。通览全课,以教师的“语文意识”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正是其教学脱俗于传统语文的心气所在!“语文意识”实乃本课教学的价值皈依!】

  生:我觉得这段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把这个排比句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两个排比句,真了不起!吴承恩先生写石猴,谴词造句非常讲究,里面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一个,我们就按你的发现先走进去看一看。(课件出示第一分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同学自己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读)

  生:我发现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真是大发现呀!这几个词全都是写石猴的动作,如果把它读出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节奏呢?

  【发现什么?构词方式,语言节奏。而这,正是“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发现”!】生:(读得慢)“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因为猴子在山中快乐地行走着,非常活跃,所以要读得有激qing。

  师:很有激qing很活跃,那你为什么读得像打太极呢?请你再试试。

  (生再读)

  师:有进步。谁能让石猴的身影在我们眼前跳起来?

  (指名读)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可我怎么也没有听出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跃,只听到一群小学生非常遵守纪律地坐在教室里!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范读,语速稍快,节奏跳跃。)

  师:你们也这样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我看到这位男同学读的时候还带着动作,很有感觉。你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读得轻快、跳跃)

  师:这石猴跳起来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三个字的短句,有跳跃感,让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课件出示第二分句: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学生自读第二句)

  【其实,语文存在就像一只手,手心是内容,手背是形式;手心是思想情感,手背是语言表达;手心承载人文性,手背体现工具性。他们是一体两面、合二为一的,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肉。在这里,语言的跳跃感正好切合了石猴顽劣、活泼的性格特点,内容与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这个是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这四个字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我还发现,前两个字都是一些动物,后面一个字是人和人之间的一些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石猴的——

  生:是石猴的亲戚朋友。(众笑)

  师:是哪些动物?

  生:狼虫、虎豹、猕猿、獐鹿。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虫”字?这个“虫”,可不是我们玩的毛毛虫,知道是什么吗?

  【细!古今词义有差别,点到为止。】

  生:昆虫。

  师:是长虫,知道是什么了吗?蛇!

  (生发出惊讶的声音)

  师:这石猴与狼虫——

  生:为伴。

  师:虎豹——

  生:为群。

  师:獐鹿——

  生:为友。

  师:猕猿——

  生:为亲。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他读出来。

  (指名2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课件出示第三分句)自己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欣喜地)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师:一对对子!你们经常诵读古诗文,一定有感觉。我们来对一对。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对——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石猴?

  生:(带着古诗文的韵味读)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众笑声、掌声)

  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文中的长句子,你还能读好它吗?自己先试试。

  (学生自由练习)

  师:谁向我推荐一位?自告奋勇也行。

  (指名读)

  师:最后一句读得最好。这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要读得跳跃,老师建议你读后吸一口气,再读下面的句子。

  (再指名读)(全场掌声)     

  师:非常非常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好不好?我来起头,你们接着读。

  师:(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生:(接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到这儿,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拿出笔,在这个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猴性,乃猴王形象的又一个侧面。不可不点,不可多点。】

  (学生默读、批注。)

  师:我来了解一下,你写的是——

  生:友善。

  生:活泼。

  生:有亲和力。(众笑)

  生:活灵活现。

  生:活泼可爱。

  师:老师也写一个(师板书:顽皮可爱)。同学们,作者写作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研读第二个问题,读(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结合具体语言现象,渗透“语文意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强大的“内容”惯性,极易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撞离“形式”的轨道。故此,“语文意识”需要过来人不断提醒、不断召唤。】

  生:(齐读)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

  师:请你抓住一两个关键的句子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秘密,做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进行交流。

  【再次提醒!再次召唤!注意,要研读的,不再是习以为常的“写什么”,而是正在“语文意识”烛照下明朗起来的“怎么写”。所谓语言的秘密,就是怎么遣词造句、怎么谋篇布局、怎么剪材、怎么修辞的秘密,这正是语文课程的独担之任。】

  (学生自主研读,同桌讨论)

  师:我看同学们都很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不要怕出丑,要勇敢。

  生:我找到了这一句:(朗读)“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首先,从这么多的语句中,我感到,吴承恩在写这里的时候用了拟人的手法。猴子是不会说人语的,但是他却把人语用在了猴子身上,他把这个猴子说得活灵活现。再加上“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这里的“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和“跳”字把石猴的动作描写得十分生动。(众掌声)

  师:我要拜你为师!(众笑)你姓什么?

  生:周。

  师:周老师,请坐。(众笑)

  师:同学们,你也研读这句话的请举手。好,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再来感受感受。

  (生齐读:“连呼了三声……径跳入瀑布泉中。”)

  师:刚才他说得非常好,我还想建议你们再读读猴子的语言,读读他说的话,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建议”一说,妙不可言!即便是对语言秘密的研读,也有一个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的问题。尽管学生的研读取向不离语言表达,且条分缕析、有理有据,但,这种研读,是散漫的、无界的,东一榔头西一锤。教师的建议,及时将学生的目光拉回到猴王的话语特点上。正所谓,伤其十指,莫如断其一指。】

  生:(齐读)“我进去!我进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猴子非常自信,感到对这件事情很有实力。(众笑)

  生:他很有活力,我进去,我就一定能!(掌声)

  生:他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一定能出来。我就是猴王了!(众笑,掌声)

  师:如果换一种写法,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课件出示,改成: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比较,只有比较,才是发现语言秘密的无上秘法!语言的张力在比较中激活,语言的魅力在比较中彰显,语言的生命活力在比较中熠熠生辉!大道至简!】

  生:我感到那好像是强人所迫的样子。

  师:勉强。                              

  生:我感到他犹豫不决。

  生:我感到他是被逼着进去的。(众笑)

  生:我感到他没刚才那样自信。

  师:所以呀,这话一听就不像是从石猴的嘴里蹦出来的。让我们再读课文里的语句。“连呼了三声……”读!

  (生齐读)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几处,你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高品位的“语文意识”,正是在对语言细节的细腻、细密品读中,得到砥砺和提升的。】

  (学生跳读课文,感受石猴的语言特点)

  师:谁读到了?

  生:(读)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同学们,什么是大造化?

  生:在这儿指福气和运气。

  师:大家都有福气了,不用再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呢?

  (生有感情地齐读此句。)

  师:还有吗?

  生:(读)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

  师:一听又是石猴的语言。

  生:(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师:请你关注这个“都”字,可以加上动作,试试。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做动作)

  师:像不像猴王啊?

  生:像!(笑)

  师:让我们一起来一遍,加上动作。“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生:(边做动作边读)“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请你在相关的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人性,猴王形象的第三个侧面。感悟形象,可谓“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生:我读到了一个有自信、有勇气、毛遂自荐的石猴。

  生:我读到了勇敢。

  生:我读到了大胆。

  师:我们每个人都读到了自己心中的石猴。我也写一个。(师板书:敢作敢为)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师:(边总结边板书)同学们,读了《猴王出世》,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敢作敢为;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是一位神,他神通广大,神异出众!喜欢这样的猴王,真的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神性、猴性、人性,集于一身,“猴王”形象,神采飞扬。】

  师:在这篇经典名著里,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在最后一点时间里,再挑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言读一读,背一背。(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感受语言、领悟语言,最终要落实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上。否则,感悟到的东西往往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师:同学们,40分钟时间很快就到了,我想,上了这堂课,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课件出示) 

  生:(齐读)“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一语道破,天朗气清!捅破了窗户纸,开启的却是一个本真、绚烂、充满着语文气息的课程世界。想起了徐志摩的诗,“为要寻一颗明星,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芒!”善哉!】

  师:希望同学们一生都与经典相伴。下课!(掌声)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4

  薛瑞萍 网名“看云”,安徽省合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语文教师、班主任。

  人生信念: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过的。

  职业观:爱读书、爱学生一样重要。

  主要著述:《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读教育理论》《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我们班的阅读日志》《我们二年级啦》《书声琅琅的三年级》等。

  经典回放

  一、把握总体叙述结构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说——《猴王出世》!在家读熟了吗?你们不读出味道,我是没兴趣讲的!

  生:读熟了!

  师:问!本文四个自然段,讲了关于猴王的哪四件事?张旭升你说。

  张旭升:第一件事是花果山上有一块石头,那块石头……

  师:拜托,我们说的是猴儿,不是蜗牛耶。拜托,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说明白了?

  张旭升:第一件事是花果山上石猴出世。

  师:石猴出世!就行了!第二件?

  严丹妮:石猴跳进瀑布,找水的源头,发现了水帘洞。

  师:石猴探洞!第三件——江嘉辉。

  江嘉辉:石猴告诉大家水帘洞里的情景,让大家都搬家进去住。

  师:那是一处美不胜收的猴间天堂啊!报告喜讯!你说第四件事。

  江嘉辉:石猴称王。

  师:总算有人给我一个利落的有猴气的答案了,再想一想,是石猴自称的王吗?

  江嘉辉:不是,是大家先说好谁能安全出入就拜谁为王。石猴安全出入了,大家就拜他做了王。

  师:对。不是自称,是拥立。拥立为王。你们认为石猴该不该做王?为什么?

  生1:该,因为他很勇敢。

  生2:他很聪明。

  师:勇敢、聪明,仅仅有这两条就足够了吗?或者说石猴仅仅有这两条优点吗?

  生3:他给大家带来幸福生活!

  师:对!这一条十分十分重要。如果有了足够勇敢和聪明而没有一心为大家的好思想(师生一起笑),那他也能做王,不过,那很可能是一个欺压大家的暴君、恶王,一个丑陋的统治者,而不是世世代代为我们所喜爱的——

  生:美猴王!

  二、读议第一段

  师:熊伟你读第一段。

  熊 伟:“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多么流利。这即是喜欢诵读《水浒》的美丽成果。估计你们也知道,我是特意找他读的,我怕有同学读得啃啃巴巴坏了我的情绪,因为,关于这个猴子,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跟你们说!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有两处让老师我最为动心,一处是唐僧与女儿国国王游园的情景。我还记得那歌词呢:“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在我看来,《西游记》的故事到了师徒聚齐,登程取经,就没有意思了。都是一个公式下来的,打不过就求助。

  杨默然:而且那些妖怪都是神仙下凡变的。

  师:白骨精就不是啊!大多数妖怪都是神仙下凡变的!神仙妖怪打来打去,真没意思。所以,在我看来,女儿国的故事,是取经路上最美丽也最令人遗憾的故事!

  还有一处,就是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那段。你们记得当时的歌声、当时的镜头吗?500年啊,天性最是好动的猴子,一时一刻都坐不住的猴子,生生被寸步难移地压了500年。我还记得那首歌是郁钧剑唱的:“五百年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青苔,长满青苔。只一颗心儿未死,向往着逍遥自在。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蹉跎了岁月,激荡着情怀。为什么,偏有这样安排!”

  对孙悟空而言,500年是生不如死啊,我认为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残忍的了。你们还记得吗?孙悟空捶打地面,揪着乱草,无限伤心地看鸟飞在天上,看叶飘在空中,看牧童骑着牛,吹着竹笛,在夕阳映照下慢慢归去。

  师傅把孙悟空从五行山下救了出来,那是救吗?不!五行山只是从他的身上换了一个位置,而且是一个更可怕的位置,五行山变成了紧箍咒,套在了孙悟空的头上。十万八千里的漫漫长途啊,一次又一次念动咒语一次又一次痛到生不如死。就这样,猴性,也就是师傅和佛和玉皇大帝痛恨的野性,在头痛欲裂中一点一点地消失,终于,当取经大功告成的时候,孙悟空也修成了正果,紧箍咒从他头上自动消失——因为这时候他已经彻底脱胎换骨,他将不再顽劣,不再造反,不再做令所有大神害怕的事情,在他成了斗战胜佛的那一刻,他其实就死了!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记得《宝莲灯》里沉香求助的情景吗?面壁而坐,一意念经诵佛的,那还是我们心目中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踢翻炼丹炉的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吗?不是,那只是孙悟空的躯壳而已,孙悟空早已在取经途中一点一点被杀死了!

  于是我想到你们,想到自己。每一个孩子,背着书包来上学的那一天,也就是套上紧箍咒的开始啊,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一次次的表扬与惩罚,一次次的考试与评价,十九年或者更多年之后,能保持当初天真烂漫的还有几个?大人也一样啊,兴致勃勃走上工作岗位,若干年后,经历无数,见闻无数之后,能保持当初激qing的还有几个?

  所以在老师看来,《西游记》其实是一部伟大的悲剧。我们每个人都是孙悟空,不过不同的是,还有极少数的顽强者,最终保持了自己的思想独立和精神的清洁。

  所以,第一段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也是最令我伤心的段落。“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多么舒展的文字,多么动人的情景。这就是天性啊,这就是猴性!这是石猴短暂的美好童年,这是最终消失的幸福时光。请你们读,眼睛看书了——开始!

  (学生读)

  师:请读“那猴在山中”到结束,让我听见石猴的自由自在,再读!

  (学生读)

  师:前面的文字,是石猴的来历。他是大自然的孩子,他是天地精华的结晶,请读出赞美的感觉。

  (学生读)

  师:连起来,读全段。

  (学生读)

  二、读议第二段

  师:方思佩,你读石猴探洞。

  方思佩:“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流畅舒展,有情有韵,无一字之误。)

  师:众猴兴致勃勃找水源,允诺谁能平安出入就拜谁为王,这说明什么?(学生面面相觑)我换一个说法,这说明猴子们顽皮好动之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生1:好奇心强。

  生2:热爱真理。

  师:哈,说的好。真理是具体的,对于猴子而言,确确实实明白了水的源头,就是找到了他们的真理。他们对于水源的兴趣,就是他们对真理、智慧热爱的表现。然而,寻求真理和智慧是要付出代价的!摆在他们面前的是要智慧还是要生命的选择,在严峻的考验面前,谁跳出来了?

  生:石猴!

  师:告诉我,石猴探洞是否是为了当王?

  生:不是,因为他很可能死掉,死掉了怎么当王?我觉得他是猴子中最勇敢的也是对智慧最有热情的。

  师:同意!所以,我要说:众猴的选择是没有错的。同学们啊,追随勇敢和智慧也是没有错的!因为他将给你带来精彩美丽的人生!注意了,眼睛看着第二段,齐读——开始!

  (学生读)

  师:这段文字,我可以分为众猴探源和石猴探洞两部分,知道分在哪里吗?

  生(看一下):知道。

  师:好!现在读众猴探源,读出热闹和急切的情景,让我听见到该结束的地方,你们齐刷刷,戛然而止!

  生:“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我等即拜他为王!”

  师:太好了。请读石猴探洞,读出对石猴、对水帘洞的赞叹。

  生:“连呼了三声……‘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三、读议第三段

  师:本段前是对话。我读引言,你们读冒号里的话。注意区分众猴和石猴的语气。(读)

  师:注意到了吗?众猴的话都是问号,石猴的话多是感叹号!崇拜和惊奇,自豪和喜悦,都在这小小的标点符号里了!再来!(读)

  师:“真个是我们的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我们”“千百口老小”“我们”读重音)你们听出来了吗,石猴为什么这么高兴?仅仅因为自己安全出来,将做王吗?    生:他为大家找到了一个家。

  师:这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找到的好去处啊,他首先想到的是——

  生:大家!

  师:为人民服务!多好的领导啊,他不做王谁做王!读段落后面石猴的话,注意“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的不厌其烦的点数里流露出的喜悦。

  (学生读)

  四、读议第四段

  师:一直是你们读,你们辛苦了,这段我来读。“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遂称美猴王。”(学生边听边笑)老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好,捧书,坐正——开始!

  (学生读)

  师:多聪明的石猴,他等大家忙累了才说话,而且这也说明他对大家很了解——他自己就是一只顽劣的猴子嘛!我们怎么看这里的众猴?

  生:可爱,守信用,说话算数。

  师:石猴的王位既是靠自己的智慧、勇气、爱心换得的,也是大家信守诺言的结果。石猴也好,众猴也好,聪明勇敢的程度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一样的光明磊落,对比人间争权夺利,他们是纯洁的,也是美丽的,当然最美丽的还得数聪明的、勇敢的、自由的、一心为大家谋福利的——

  生:美猴王。

  教育观点

  一、实录的“实”

  当课堂出现不期而遇的精彩,我会一下课就将刚刚经历的高峰体验整理成文字——当天发到教育论坛——让我的学生网友及其家长网友看见。而这些学生及家长呢,也习惯了每天上网遛一趟,看看老师又写了什么新文章。于是我们的教学场景,还有我们的班级故事,都会在第一时间经由网络,再通过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口耳相传,成为包括家长在内大的“广义班级”的班级新闻。

  长此以往,对于“广义班级”而言,教师文字就有了特殊的凝聚和净化作用。在我看来,写作应当成为教师的基本生存和工作方式。只要你写,哪怕是流水账呢,也必定要在头脑中把教学和教育事件重演一遍。在这一过程中,你不可能不想“怎样做更好”。这就是反思。而反思,是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的重要源泉。

  一个问题:是否你的课堂教学真的就如你自己所记录的这样干净顺畅?当然不是。实际情况要乱得多——活泼得多。不仅一问激起众多抢答,而且教师也是想到哪问到哪,若干问题往往问了又问。家常课嘛,哪有那么严谨缜密?虽然总体过程也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但教学实况无论如何也不是文字呈现的条分缕析;师生原话无论如何也不是实录这样的滴水不漏、文从字顺。在现场,好的讨论往往热闹有如鸭塘。

  所以,这篇实录,其实是记忆自动加工润饰过的课堂教学纪要。所以要用“实名制”,一是为了激励孩子,二是为了让学生监督教师——保证实录的真实性。这里的真实,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真实,而是心理意义上的真实。几乎是强迫性和无意识的——富有文采的心灵,能够命令大脑围绕句意,对原本杂芜零乱的语言做自动加工润饰。我以为,如果不具备这种自动整理润饰的机能——大脑就完全不能做语义记忆。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无意说谎的“不真实”的实录,也许更益于个人的专业成长。

  二、教师的议论

  再说教师从“女儿国”到“伟大悲剧”的那番侃侃而谈——很多人必定以为这是典型的自说自话。其实,每一个种着“自家园子”的教师都知道,如果没有对面那些热气腾腾的渴想的、倾听的、懂得的耳朵,这样的滔滔宏论是难以涌现的。真实的情况乃是:恰是学生的渴想、倾听和懂得,激发了教师的言说和灵感。

  一切富有生机的教育,都是双向的。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没有受到学生的激活和启发,那么教师期待的对于学生的激活和启发,必是一厢情愿。当教师拿自己的见解与孩子做真诚的交流——甚至倾诉,即便有些孩子不太懂得,他们也能从这种倾诉中体会到教师把自己当成大人,当成知音的那份尊重——那种需要。这种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觉,是难能可贵的。学生——孩子,一旦拥有了这种感觉,必定将以童年特有的生机与活力反过来浸润教师、滋养教师。而今,由于种种顾虑和限制,很少有教师敢于在学生面前袒露自己了。有一个封在“教师”盔甲里的教师,就有一个班的封在“学生”盔甲里的孩子。包括教师在内的班级,应当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共同体,僵固与隔阂,从来都是学习与成长的对立面。

  当然,教师的议论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和感悟水平。需要说明的是,张旭升,这个语文成绩并不太好的男生,当时正读泰戈尔的《新月集》。语文教师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成为终身读者,成为优秀读物的终身消费者。在我看来,作为语文教师,当班上大多数的学生因了他的引导一生一世与好书结缘的时候——课堂教学,人褒人贬——何必挂怀。

  三、分段落重层次

  某日某地,某教研专家的讲座课一结束,下面就议论开了:“语文课不该讲分段?这叫什么话?”“感悟就是一切吗?逻辑思维能力难道就一点都不重要?”“分析概括能力难道不需要培养?”

  我回过头去,笑着参加议论:“专家意见,姑枉听之。来到这里,我们有耳可听,更有脑可以思考。总之呢,你的课堂你斟酌。对于不站课堂的专家的关于课堂教学的意见,我们尤其当抱审慎的态度。当然,如果他是一位作家或者诗人,那又另当别论。为什么?个人以为,关于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主要来自两种人:班级实践者和文学写作者。因为他们一头连着具体的儿童的成长,一头连着鲜活的母语的建构。至于研究者的意见,能接受的就接受,不能接受的——姑枉听之啦。”

  感性是血肉,理性是骨架。不能想象滋润健壮的肌肉,可以长在枯瘦病弱的骨骼。诗意和思维,感悟和分析,从来都不是分割对立的。在教学中,它们应当水乳交融、阴阳合抱——共同成为滋养和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丰润圆满的一。

  我们说母语具有母性,根据就在于此。

  然而,如今的考试不考分段,却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考试对于教师来说,是不能违抗的指挥棒。当名利乃至生存所系的大棒指向分析和知识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要变成骷髅地和标本间了。

  然而教师也需明白,如果你当真为考而教,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时候——考试也难考得很好。

  好文章其实在动笔之前已经预先睡在作者的潜意识里了,就像一尊佛安详地端坐在整块的璞玉之中。作者要做的,就是唤醒文章、呈现文章。就像玉工从璞玉中认出佛、请出佛。作者写作未必是列提纲、分层次的,可是好文章必定是脉络清晰,不惧分析的。正如一气呵成的美文,恰恰最不怕推敲。

  尊重自然段落,划分意义段——遇到值得背诵的美文,我还会带领学生给自然段落分层次。没有适当的结构分析,背诵就会成为零乱散漫的硬记;提升审美水平的努力,也成了对于高处的没有阶梯的徒劳的腾跃。

  但是,有“标准答案”的段落分析试题却是万万不能出现的。“死答案”害死人啊!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5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 刘 珂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姜亚秋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猴王出世》教后反思

  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七小学 杨秋兰

  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总认为只要按照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按照课本的编排顺序,按部就班,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难理解的句子教会学生就算是上好课。所以整天只是围绕教科书在转,重复机械的备课、上课、改本子。久而久之,学生也养成了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堂上费了大量的口舌,也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从新课程改革后,我在分析新课程改革时发现,新课程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时才猛然醒悟学校的课程应该是多样化的,所授的课程应该是可以变通的。于是我开始试着收集身边的素材,借用校本课这个窗口,来帮助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周上《猴王出世》一课时,我把这几年我收集和整理的和《西游记》有关的神话故事共6篇推荐给学生看,没想到学生们的兴趣大增,争相传阅。一部分学生还带回家去读给家长听,并央求家长给他们讲一些其他的故事,在这班学生中掀起写故事的热潮。一些平时不爱写作文的学生居然也交了一两篇小故事的作文。后来我把这些故事集中起来,编成了一小本《神话故事集》,在这之后在学生中激起学生的传阅和写作兴趣。通过这次体验,使我体会到收集身边的素材,把它和我们的教科书有机地整合起来,利用校本课用演、说、诵等方式展现。既能切实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极大地丰富、拓展教育内容,更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在这之后,我会逐步学会注意收集身边的素质来帮助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会经常把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写下来,整理学校的历史,发掘校友风采,收集好作业,好作品。还会利用校本课推荐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身边其实也有很多人、事、物是可写的。我在课后反思中写到:“适时收集素材,并适时调整课程,按照需要适时调整各块教育主题实施的前后顺序,不一定要按照教材先后顺序进行,也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好方法之一。”

  今年,在我校安装的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正式启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使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收集和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我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和课本有关的资料并进行指导性的阅读练习,然后把收获拿到校本课上来展示,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热情也拓展了孩子的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收集素材的方法和形式都在不断的变化。收集好这些素材,在我们教学的弱点,在教学的教学重点难点上,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适时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素材里有音乐、图片等,形式丰富多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育教学中,巧妙地利素材,从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上交替刺激学生的大脑,能大大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之中茁壮成长。也使得校本课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意补充。

  《猴王出世》教学札记

  广东省佛山市实验学校 石泽华

  小语第十册《猴王出世》这篇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文言痕迹很重,学生不易理解,这就会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不仅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我的教学实际,还使用了自己加工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备课时,我特意把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初问世》的前一部分,用软件工具剪辑下来,作为课件之一,想通过这些来帮助孩子们学习。

  上课伊始,我就在大屏幕上播放有关猴王出世的卡通画,同时简单地介绍猴王出世的故事,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接着就让他们初读课文,以求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把握。

  按教学设计(教案)的步骤,在初读课文后,我就把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初问世》的剪辑播放给学生看。而这个剪辑的内容,恰好与课文《猴王出世》的内容大致相同。这一下不得了,影片中那猴王的生动形象、十分有趣的故事情节,可真使孩子们看得兴致勃勃的,你瞧,有的哈哈大笑的,有手舞足蹈的,有拍掌叫好的,有交头接耳的、也有睁大眼睛注视屏幕的……他们多开心呀!

  看完后,我趁势让学生们读课文,由于还沉浸在影片的内容中,这回他们读课文读得可真带劲,有相当多的学生边读还边模仿影片课件里看到的一些动作、姿势,以及听到的猴子们的声音,还有的出位去,邀约小伙伴一起读。在老师因势利导的指导下,他们大多能读出美猴王的语气,读出美猴王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形象特点,读出猴子们找到了“水帘洞”这个“安身之处”的欣喜若狂和顽劣的猴性,还读出了一定的节奏感,感受到了祖国文化之灿烂,语言之丰富优美。

  后来,我就干脆抛开教案设计,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起来。

  一阵热闹之后,我和他们一起欣赏文中的对偶句,如:“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还教他们积累四字词,如:“瞑目蹲身”、“天造地设”、“抓耳挠腮”等等。而后,又组织大家讨论、质疑,畅所欲言地解决心中的困惑、疑难。

  最后,我顺势作出课外阅读原著的要求,因为我清楚这些孩子,虽然他们大多从电视等媒体上看过《西游记》,但真正读过原著的却是极少极少,那么,激发学生课外读好书、读成本的书的兴趣,正是时候,这是本课的目的之一,也是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

  今天这课,上得实在是痛快!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新世纪时代精神。

  我觉得,学习本是学习者自己的事,一切应由他来做主,而老师只是引路人,是导游、导演、导播……。

  从这,我又悟出:

  1、用课件辅助教学,很有必要,决然不是什么哗众取宠、玩花架子。这是实用的、实在的,是让孩子们受益的。

  2、课件不一定是要使用 flash等软件工具来做,也从未见有过什么规定或是约定俗成,说是只有用 flash等动画软件工具做的才叫课件。

  3、教学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甚至有些看起来不一定是教学资源,但也要千方百计利用来制成课件。

  4、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猴王出世》的课,是用电视剧的片段资料做课件效果好,还是用 flash做的动画课件效果好呢?我想,在实际之中这是不言而喻的。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6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猴王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过。

  2.理解文章用词凝炼的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积累。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   课文叙述语言为半文言语句,学生的阅读理解有一定难度。

  重点   利用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结合上下文,把课文读通读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设疑

  你看过《西游记》吗?是影视,还是书籍?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西游记》的一个人物有)

  (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在挖掘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问题,锻炼学生的读书质疑能力。)

  二、自学存疑,互助合作

  1.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读课文,寻找问题答案。

  2.画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字、词、段落)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组内互助、共同解决。

  3.找出读书中尚未解决的疑问。

  三、交流汇报,共同研讨

  1.读书过程你有哪些收获?读懂了什么?

  2.指读课文,引导评价,、

  3,共同研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

  (自学存疑、交流汇报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主读书、组内互功合作的过程,通过读书合作,学生的能力在逐步提高。)

  四、整体回顾,理解内容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你结合文中的叙述和自己的理解,作以概括表达。

  2.读完这篇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认识文章语言上的特点,体会古典名著魅力,激发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五、课堂练习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写下来。

  实践活动:

  课外阅读《西游记》。

  板书

  14*  猴王出世

  仙石托生一发现奇观一只身探洞一拜为猴王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7

  教育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重点、难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教学步骤

  ㈠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㈡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㈢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㈣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㈤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这些段落。

  ㈥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积累?运用三》

  教学目的:

  1、朗读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春夜喜雨》,了解主要内容,通过读背,积累古诗。

  2、阅读短文,明白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

  3、“口语交际”是正反方辩论,通过辩论,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明白好读书,更要读好书,才真正“开卷有益”。

  4、习作练习。结合学生即将离开母校的契机,真诚的请学说留下自己的意见。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

  一、介绍诗人杜甫。

  二、自读这首诗,了解大致的内容。

  (诗人通过刻画雨景,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

  1、读这首诗,利用字典理解词意。

  俱:全、都。

  晓:早晨。

  红润处:枝头的花,红润一片。

  花重:被雨水淋湿后的鲜花饱满沉重。

  乃:当即、就讲。

  潜:悄悄地隐藏。

  润物:滋润万物。

  野径:原野中的小路。

  2、理解诗的大意。

  好雨就像懂得季节,正当春天降临,万物生长的时候,边下了起来。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间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原野中的小路上空一片漆黑,只有那江河中的船上还有一闪一闪的灯光。早晨起来看那成都的花儿,经一夜春雨,显得那么饱满,那么鲜艳。

  3、指导朗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诗人描写春雨的诗。诗人盼望、喜爱这场春雨,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把无比喜悦的心情生动的表达出来。

  三、积累杜甫其它的作品。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阅读短文

  一、阅读短文。

  1、自学短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

  (2)短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吴王下了狠心要攻打楚国;年轻的侍卫官想办法让吴王打消了攻楚的念头,同时又避免了杀身之祸;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

  2、讨论问题。

  (1)年轻的侍卫官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连续在后花园里转了三天?

  (2)侍卫官讲在花园里看到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这个故事里都有谁?它们都在干什么?

  (3)蝉、螳螂、黄雀各自面临的危险是什么?

  (4)吴王听了这话,恍然大悟中的“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明白了什么?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巩固练习。

  1、积累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

  2、准备一个历史成语的故事进行演讲。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是围绕开卷有益无益进行辩论。

  1、什么是“辩论”?

  2、怎样进行辩论?

  (1)首先要明确是围绕什么进行辩论的。

  (2)辩论双方观点要明确。

  (3)要用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

  3、具体做法。

  (1)围绕辩论的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2)根据不同的观点分成两个组。

  (3)辩论双方展开辩论。

  (4)辩论后共同进行总结。

  第四课时

  习作指导

  这次习作练习是以写信的方式对母校留下良好的祝愿和建议。

  1、作文前,可以到母校的各个地方走一走,看看还有那些不如意的事情;回忆近年来的学校的生活,找一找学校或老师没有想到的或没有作好的事情;向在校班级的同学了解以下对学校工作的意见。

  2、挑选一两件重要的事情,想一想应该怎样解决,为学校出谋划策。

  3、给母校的校长或老师写封信,谈谈自己的建议和对母校祝愿。

  4、应主意的问题。

  (1)把自己的想法要写清楚。

  (2)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注意写信的格式。(称呼、内容、祝词、署名和日期。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8

  一、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要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作为略读课文的近代白话文小说《猴王出世》,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可以结合注释,或略作讲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释。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品出经典的魅力,真正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根据我班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我感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怎样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论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非常重要。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及发展思维。”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班学生实际,本课计划用一课时完成,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石猴是怎样出世的以及它成王的经历。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

  4、品味语言文字,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培养阅读古典瞎说的语感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课标对高段年级略读课文的要求及学生的预习情况,我把“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功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直接阅读的基础上,经历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让他们在自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生成。因此,我将采取激趣,引导、点拨及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我用了让学生非常熟悉的《西游记》主题歌进行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出示孙悟空的图片,再次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顺势导出第二环节。

  ﹙二﹚了解大意,整体感知猴王形象。

  小黑板出示“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不懂的词句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然后交流学习情况。

  ﹙三﹚品味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1、先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其他学生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再想想喜欢的理由。

  2、根据学生画出的句子,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从而感悟猴王的形象。

  3、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研读“猴子成王”的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

  1、学生浏览“石猴成王”的段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做上批注。

  2、组织交流,引导品味语言。

  3、指导朗读。

  ﹙五﹚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六﹚拓展延伸,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芝、獐、猕、禽、瞑、窍”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猴王无畏的性格。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是第三组的第五篇课文,是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课文叙述了石猴的一段经历。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2、教学重点、难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孙悟空,那么你们知道,在最初时,他是怎样出世,又是怎样成为花果山美猴王的吗?今天就请同学们学习《西游记》第一回中的一个片段──《猴王出世》。

  二、“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放课文录,学习有感情的朗读。

  1、组织交流。

  2、小组内交流:猴王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可充分的说,相互补充。

  (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互相启发,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4、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和老师听。

  先说说为什么喜欢,再读,读后师生评议。

  5、学生读时,引导学生读好半文半白的句子,读出猴子的顽劣和石猴的胆大,敢做敢说。

  6、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7、抄写喜欢的句子或词语。

  三、课外拓展美猴王如何学得一身本领、怎么会跟着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西游记》,语文活动课中讲给大家听。比一比谁读得认真,谁读后收获大。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2、搜集有关孙悟空的资料。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生活情况

  山涧源头:发现水帘洞

  拜石猴为王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脑、抓耳挠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4.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古典小说的语感。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文化一灿烂的瑰宝,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喜欢读、乐意读的好书。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揭示课题。

  1、《西游记》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这就是神通广大,无人不晓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

  二、交流方法,读通课文。

  1、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有些句子会觉得不好读,不好懂。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自学情况,说说自己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了什么?或现在还有什么不懂的?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①名曰、 石窍、 围圆、 与狼虫为伴

  拱伏无违、抓耳挠腮、力倦神疲、序齿排班、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读通并理解)

  三、自主学文,感悟猴趣。

  1、读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与同桌交流一下。

  4、组织交流:

  (1)你知道石猴是哪里来的?先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朗读感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相机板书出:仙石迸裂。

  (2)这只快乐的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的句子读读,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板书:寻源称王。

  四、学习语言,欣赏美文。

  1、同学们,石猴出世并成王,这一经过很精彩,课文中有不少句子十分优美。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想想为什么喜欢。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自由读,指名读,读正确。

  B、这个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请再读一读。

  (语言简练,工整,采用排比的手法)

  C、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A、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B、采用对比的写法。

  C、朗读句子。

  D、模仿写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A、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B、朗读体会。

  五、小结,感悟特点。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

  (活泼可爱、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2、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那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小故事?

  3、是的,同学们讲的这些都是他协助唐僧取经的路上的故事。孙悟空能协助唐僧成功取经,这与他的特点分不开。再一起读这些词。

  六、拓展延伸,激发积累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的语言非常优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有名的语句,并想想美在哪?

  2、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受人们喜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3、播放《美猴王》主题曲,师: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勇敢无畏

  仙石迸裂—— 毛遂自荐 聪明伶俐 ——寻源称王

  身手不凡 ……

  教学反思

  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讨论的话题。真正有效教学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今天,秀芳工作室又开展课堂研讨活动,对课堂教学中各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课堂问题的有效性、学生集体学习的时间和学生发言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观察统计,分析讨论。利用课堂观察对课堂的有效性进行科学地分析与评价。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11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教学设计】

  一、漫谈“悟空”,揭示课题

  1、同学们,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名著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2、咱们先一同看一段动画版的《西游记》。

  (多媒体播放动画版的《西游记》)

  3、《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喜欢它什么?

  4、过渡语:孙悟空不但是你们的偶像,也是老师的偶像,我们都喜欢的孙悟空是从哪来的?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猴王出世》后,你就能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读通语句

  1、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不太好理解,你可以用前两课学到的方法来阅读。首先,你可以借助书下注释读懂词句,也可以查字典理解字义,还可以联系动画片、电视剧、连环画等理解,不论你用什么方法,只要大体了解文章内容就可以了。实在不懂的可以画下来,和老师、同学探讨。

  三、浏览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1、石猴是从哪来的?2、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答案。

  3、谁来说说,石猴是从哪来的?它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四、研读课文,感受形象

  1、默读全文,看看这只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画出句子,用一两个词语写一写感受。

  『重点研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怎样读出猴子的顽皮机灵?

  b、自己练读。

  c、指名读

  『重点研读: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何不拜我为王?』

  a、怎样读出石猴的聪明?

  b、(课件出示:《西游记》原著的图片)

  c、一百个人读西游记,就有一百个孙悟空的形象,这就是名著的魅力,经典的魅力,文字的魅力,同样,一百个人读西游记,就能演出一百个孙悟空的形象,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视剧《西游记》的片断,我们一同来看一看电视剧里的演员是如何表演的。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石猴称王的片断)

  五、口语交际,再塑形象

  1、我们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部分排一排,演一演。

  2、想想怎样才能演好石猴呢?应该注意什么?

  六、感受魅力,激发兴趣

  教师结语:同学们,这只既可爱又聪明的猴子又经历了哪些磨难才修成正果的,你还能从它身上学到些什么,相信你一定能从原著中找到答案。

  七、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动作    机灵

  语言    勇敢

  聪明

  。。。。。。

  课后拙见:

  这是一堂教学研讨课,在经过了第一讲的过程后,我的教学设计构想较之以前有所变化,突出略讲课文的“略”字。整堂课下来,难点突破,重点突出,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很轻松、流畅。孩子们不再为教师的重重设计而奔忙,教师不在为人为的拔高而困苦。学生们读的是自己看到的文字,说的是自己在文字中的领悟,我不觉有何不妥。对于如何对待名著的教学,我想到了一句话“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我认为,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吸引它去读,去看,去想,“看山是山”就可以了。至于“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两重境界,是需要孩子们在以后不断的成长和历练中体悟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到达的。红学大师们一辈子只研究这一本书,穷其一生而求索,还觉不透,我们对于五年级的孩子就不要太苛求了。为他们推开古典名著的大门,让他们自己去探求吧。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12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二、学习目标

  1.认识“芝、獐、猕、禽、瞑、窍”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

  1.这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讲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检查他们对内容的掌握情况。

  2.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可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课文和查字典解决。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些词句,要想全部弄懂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3.课文比较短,语言精练,节奏感强。要让学生充分朗读。教师还应在关键之处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感受祖国文化之灿烂,语言之丰富优美。如课文中的“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的动作描写突出了胆小猴子丰富而又复杂的个性;“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移”,把众猴找到了“安身之处”的欣喜若狂的心情和“顽劣”的“猴性”,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4.对于“西游记”故事,学生大多并不陌生。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备受儿童喜欢。学完课文后,可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把从书中读到的、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进一步体会孙悟空英雄形象的同时,激发学生课外读好书、读成本的书的兴趣。

  5.下面的词语解释,供教师备课时参考。

  名曰:名字叫做。曰,叫做。

  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围一圈的长度。

  灵通:文中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

  耍子:玩。

  石碣:石碑。碣,石碑。

  瞑目:闭上眼睛。

  造化:福气;运气。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的。

  序齿:同在一起的人,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

  《猴王出世》预习解析

  ● 重点生字

  芝:zhī

  〔灵芝〕见“〔芝兰〕“芝”和“灵”。兰”,古书上指两种香草,喻德行的高尚或友情、环境的美好等,如“芝芝之室”、“芝芝玉树”。

  笔画数:6;部首:艹

  造句:灵芝是一种珍贵的药材。

  獐:zhāng

  哺乳动物,形状像鹿,毛较粗,头上无角,雄的有长牙露出嘴外。皮可制革(亦称“牙獐”):獐头鼠目(形容相貌丑陋而神情狡猾)。

  笔画数:14;部首:犭

  造句:在这座山里发现了獐。

  猕:(獼)mí

  〔猕猴〕哺乳动物,猴的一种,上身皮毛灰褐色,腰部以下澄黄色,面部微红色,尾短,四肢都像人。以野果、野菜等为食物。古亦称“母猴”、“沐猴”。(獼)

  笔画数:11;部首:犭

  造句:这是猕猴的一种。

  禽:qín

  鸟、兽的总称:五禽戏。特指鸟类:家禽。飞禽走兽。古通“擒”:“不禽二毛。”姓。

  笔画数:12;部首:忄

  造句:很多种珍奇的飞禽走兽已濒临灭绝。

  瞑:míng

  〔瞑瞑〕形容昏花迷离。闭眼:瞑目(亦指人死时心里无牵挂)。死不瞑目。

  笔画数:15;部首:目

  造句:看到新中国成立,人民过上当家作主的日子,他也瞑目了。

  窍:(竅)qiào

  窟窿,孔洞:七窍(耳、目、口、鼻)。喻事情的关键:诀窍。窍门儿。贯通:窍窕。窍领天地。

  笔画数:10;部首:穴

  造句:找到窍门,做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 重点词语

  名曰:名字叫做。曰,叫做。

  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围一圈的长度。

  灵通:文中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

  耍子:玩。

  石碣:石碑。碣,石碑。

  瞑目:闭上眼睛。

  造化:福气;运气。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的。

  序齿:同在一起的人,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

  ● 学习目标

  1.认识“芝、獐、猕、禽、瞑、窍”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

  ● 课文重点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1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2、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简洁的导入。

  播放歌曲《猴哥、猴哥……》。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

  2、简介《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取材于唐玄藏上天竺取经的故事,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

  沙僧、唐僧的形象。故事写四人一路取经,一路降妖的经历,是一部神话小说。

  3、小结过渡:

  大家谈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西游记》中第一回——《猴王出

  世》。请大家翻开课本67页,自由读读阅读提示,看看,它给我们提了几点阅读的要求。

  (二)、读提示,明要求。

  1、读课文,看看石猴是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跟同学、老师讨论。

  3、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也可抄下来。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3、请大家找出与石猴出生有关的词语,再想一想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出生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 “东胜神州”、“仙石”、“仙胎”、“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等词语,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是天地生成。)

  4、石猴一出生就会做什么?

  (“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这些词句。)

  5、这只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众猴在游玩中发现一处瀑布飞泉,约道:谁有本事进去,就推它为王。结果,石猴应声而出,经入瀑布,发现了花果山这块福地,乃为一座石房,房内有天地设的家当。石猴引众猴入洞,众猴便拜石猴为王。)

  (四)自由读课文

  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活泼、可爱、敢作敢为、机灵、快乐……)

  师:说得好极了,看来这只石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中,你喜欢哪些句子,请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六)、拓展迁移:

  《西游记》共有一百回,在其他的几回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塑造了孙悟空、沙僧、猪八戒、唐僧的形象。重点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大胆、富有反抗性的神话英雄形象,他敢于反抗天宫,反抗地府的统治,能上天入地,能呼风唤雨。下面,就请同学们将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小故事说给同桌听。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板书课题。

  2.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根据“阅读提示”,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用课文中的话回答第一个问题。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2.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3.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6.小结。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学生自主研读第二个问题,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猴王,结合句子谈一谈,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并做上批注。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4.小结。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体会经典的魅力。

  1、结合板书小结: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只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猴子,更像敢作敢为的一个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2、《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谁能说说还知道哪些?

  3、结合学生的回答激发学生读经典的乐趣。

  师:是呀,这么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去读读,看看名著是怎样表达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有所收获。

  非常可乐 发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15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聪明,勇敢的特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而《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灿烂的瑰宝,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已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2,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像力.

  教法,学法

  -教师教法

  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合作交流与读,议,想结合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难点: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谈话引入.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题.)你们知道猴王是谁吗 (孙悟空)你们喜欢孙悟空吗 为什么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你们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么多的 (电视剧《西游记》)

  那你们读过吴承恩先生的名著《西游记》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吧!

  【设计意图】

  学生对于猴王并不陌生,直接引入课题简洁,省时,能更快的把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语: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何不同 (语言上不同,难读,不好懂)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再次学习课文.老师相信这点困难一定难不倒你们,你们一定能做得很好.(出示自学要求)

  1,出示自学要求: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找出自己读不懂得词语,句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设计意图】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来读通课文及理解生词,都是可以在预习时完成的.但基于这篇课文是学生首次接触古代的白话文,难度过大,所以课上在读通,读懂课文上要多花一些时间,多下一些功夫.

  2,小组内检查自学情况.

  导语:刚才,同学们学习得都特别认真!下面让我们在小组内检查一下自学的效果吧!

  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然后组内交流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并由组长把发现的问题整理出来.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得最认真,学习的效果最好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比较长,如果把读课文及检查生字词都安排在全班集中解决,会大大降低检查的覆盖面,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我把这些内容都放在小学组内完成,由小组长负责.这样,才能使全班学生一齐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充分放权的过程中,使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3,组长汇报自学情况.

  下面,我们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刚才检查自学的情况.注意说时要有条理,把出现的问题说清楚.(为节省时间,只请一两名说即可)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既可以使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理清课文的顺序,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投影出示:

  "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围绕这个问题,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整体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精读分析,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默读课文并思考:石猴是只怎样的猴子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可简单写上自己的批注.

  【设计意图】

  语文课文的学习不在于问题提得多,概括面广,而应简化课堂的教学步骤,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思考,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精读分析"环节,我只设定了一个问题,而用这一个问题带动起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学习.

  导语: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 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

  出示问题:默读课文并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从文中找出依据并说明,可适当写批注,圈点,留下读书的痕迹.(学生自学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1,结合第一自然段,说说石猴出世很神奇.

  品味语言:读第一自然段,从第一自然段的语言描写中体会石猴出世的神奇.

  2,结合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石猴出世生活很快乐,也从中感悟出石猴很爱交朋友.

  品味语言:

  投影出示第二自然段的相关内容.

  "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一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 学生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说.

  (2)高声朗读此句,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指名读.

  (3)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你发现这句话有何特点 (排比句)

  (4)品味语言,再读此句,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

  (5)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 写在句旁,做阅读批注.(活泼可爱,友善,顽皮可爱,有亲和力)

  (6)小结: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

  【设计意图】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在读中感悟古代白话文语言的特点,体会名著的语言魅力.

  3,结合第三自然段,体会石猴勇敢,勇于承担责任.

  品味语言:

  投影出示:"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1)读此句,你读懂了什么 (这只猴很勇敢,不怕危险)

  (2)体会情感,再次读句,指名读.

  4,结合第四自然段,体会石猴动作敏捷及不自私,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点.

  品味语言:

  a石猴是怎样跳入洞中的

  投影出示:"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1)找出此句中的动词:瞑,蹲,纵,跳.

  (2)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石猴动作十分敏捷,本领过人)

  b石猴跳入洞中,看到水帘洞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出示:石猴笑道:"……也省得受老天之气."指名读.

  用一个词来概括,真可以说是……(天造地设).

  从这一段的描写中,你体会出了石猴怎样的特点 (不自私,乐于与他人分享)

  【设计意图】

  在交流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出相关内容,做到"润物无痕",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5,结合第五自然段,体会石猴聪明,有大将之风.

  众猴进入水帘洞后是怎样的表现

  投影出示:

  "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1)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句后,加上想象说一说.

  (2)再次读此句,品味语言,读出韵味,体会古代白话文语言的概括性.

  众猴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脑后,可此时的石猴却相当清醒,石猴是怎样说的呢

  投影出示:"石猴坐上面道……何不拜我为王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石猴的聪慧,机敏.他不仅有过人的勇气与本领,还很有心计,天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

  的确,这石猴不仅勇敢胆大,还为众猴找到如此安身之处,众猴怎能不拜他为王呢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最后几句话.

  齐读:"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遂称美猴王."

  理解"拱伏无违",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众猴对于石猴都很佩服,真心服从)

  【设计意图】

  此句也是名著中极为经典的语句之一,充分体现出了猴子好玩耍的特点,是学生感悟名著语言的好机会.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你觉得你对孙悟空的了解加深了吗 这是谁的功劳 你觉得名著与影视剧的区别在哪

  2,《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 (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过火焰山……)

  是呀,这么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去读读,看看名著是怎么表达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有所获.

  【设计意图】

  此问题与引入时"你为什么喜欢孙悟空 "相照应,在前后对比中,更能体会出名著的魅力是影视剧所不能替代的,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

  五,作业布置.

  1,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课下读一读《西游记》原著中的其它故事.

  【设计意图】

  作业设计既体现了基础知识与拓展延伸的不同层次,又体现了语言积累与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同时能满足各个层面学生对作业的需求.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出世神奇 勇敢

  仙石迸裂—— 自由快乐 无私 ——寻源称王

  身手不凡 聪明

  课前预习,保证质量.

  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一些语句和现代文有区别,课前布置查阅有关资料,尽可能弄懂一些字,词的基本意思.

  读为主线,读,议,想结合,感受形象.

  拓展回顾,总结延伸.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1210401306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