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池上》教学设计

《池上》教学设计

陌上烟雨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池上》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池上》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池上》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学生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己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        童真、童趣

  不解浮萍开

  白居易《池上》的前世今生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疑点:

  1池上:我看过《池上》的flash,觉得里面有一个显著的问题,flash的画面是一片江南烟水的湖面,但是诗的题目明明是“池上”,什么是池,自然是小小的一片水域。这样一个细节大家都没有注意。

  2小娃:“娃”在《辞海》里有三种解释:未成年的小女孩;美女,如李娃、泛指儿童,如娃娃。在唐诗中很少有单独指称的“娃”代表不做性别区分的儿童。我倾向于把“小娃”理解为小女孩。

  3白莲:这个毫无疑问,白莲与红莲相对,是指的莲花而不是莲蓬。

  4藏踪迹:为什么要藏踪迹,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莲花在古代是遍生于水泽之中,并没有人管理,所以说像理解偷西瓜一样理解偷莲花是说不通的。但是在诗歌之中采莲者却往往是藏踪迹的,那是因为从南朝时候开始,采莲就成为一种风俗,因为“莲”音同于“怜”,“藕”音同于“偶”,“丝”音同于“思”,所以采莲与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而女孩子既渴求爱情,又难免羞涩,所以才会藏踪迹。那么“不解藏踪迹”或许只有在“小娃”指称“小女孩”时,才说得通。小女孩情窦未开,却学少女的样子偷采白莲,只有贪玩之心,并无羞涩之状,一片娇痴的小儿女样貌跃然眼前。还有一种可能,那就要谈到“池”了,池在洛阳东南,白居易私宅之中,而白莲乃是从苏州刺史任上带回的进贡之物,所以名贵异常,要么就是因此而需要偷采。但若是此种解释,便当大失风雅了。

  学术八卦之白居易“池上”及“白莲”考:

  学术手段之一其实就是八卦,而八卦的目的则是为了证明以上所说并非虚构。

  白居易有《池上篇》,序中说:“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乐天罢杭州刺史时,得天竺石一,华亭鹤二以归,始作西平桥,开环池路;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航以归,又作中高桥,通三岛径……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清鹤唳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

  那么苏州刺史任上的白莲从何而来呢?

  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就有《东林寺白莲》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炎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我怜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静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弹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东林寺白莲是不是白居易洛阳家池中的白莲呢?这无从查考。但可以确定的是,白居易家池中的白莲乃是从吴地迁移的。它与白居易题咏的白莲、白菊花、白牡丹一样,都取清静绝尘之意。

  《六年重题白莲》和《感白莲花》都仔细讲了白莲花的来历。

  《六年重题白莲》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本是吴州贡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今经六七年。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

  《感白莲花》

  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濆。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至此,姑苏百使君。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氤氲。月月叶换叶,年年根生根。陈根与故叶,销化成泥尘。化者日已远,来者日复新。一为池中物,永别江南春。忽想西凉州,中有天宝民。埋殁汉父祖,孳生胡子孙。已忘乡土恋,岂念君亲恩。生人尚复尔,草木何足云。

  咏家池白莲之诗,在白居易集中有约十首。根据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白莲池的景象了。一个三至四亩的池塘,在白居易洛阳家宅之中,其中半种红莲,半种白莲。而莲池为白居易退养之后谈僧论道修身养性之所,而我们这篇名为《池上》的诗乃是《池上二绝》之二。那么《池上二绝》之一是什么呢?是“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组诗一般由多首相关联的诗组成。各首诗之间在主题或意趣上相似相成。以此看来,《池上》的第一首写的是山僧对弈,松阴清冷,时闻下子之声,是静中有动。第二首写的是白莲花开,小娃偷采,莲随船动的动中之静。本已是小娃小艇,如此细小之物,却能使“浮萍一道开”可见原本池水之静止,园林之岑寂,写法正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相似。两首诗一动一静,一正一反,写的是退隐尘嚣之外的林园清趣。

  弈棋的已知是山僧。采莲的又是谁呢?这个问题无法论证,只能猜想。但就算是猜想也得有风可捕,有影可捉。幸好白居易还有这样一首诗《看采莲》“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不似江南恶风浪,芙蓉池在卧床前”。小桃是女僮的名字,这个卧床前的芙蓉池,也即是《池上》之池。小小三四亩之池,未必艇船交错,想此小莲船也就是小艇罢了。我们虽不能说“小娃”实指“小桃”,但也不妨通过这首诗里透露的信息,遥想一下《池上》的意境呢。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说:“原来学术八卦就是深文罗织之术”,世上池塘无数、莲花无数、小娃也无数,凭什么这首诗的池上在洛阳,那首诗的池上就不能在吴江?我只能说,在对《白居易全集》作了相当于筛沙子的笨功夫之后,我发现,无论从诗歌写作的时间、上下文、以及内容来看,那个《池上》就是洛阳家宅的池上,而且白居易所有名为《池上》的诗,写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那个山僧呢,也就住在池边的一间屋子里。所以,很抱歉,《池上》写的的确不是洪湖,也不是微山湖,那些从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来的莲花丛中偷偷泛舟,或者如偷西瓜一般偷莲花的经验的确不适合这里。而那个小娃,也就不可能是乡村湖上的野孩子,小小年纪就会划船凫水。那采白莲的意蕴,一定是与某种爱美的心愿与年少的娇痴有关。白居易的《吾雏》诗写女儿阿罗“学母画眉样,效吾吟咏声”,小小七龄已知自好,却不懂娇羞,与“采白莲”而不知“藏踪迹”也是一样的。

  那么,如果学术八卦不是深文罗织之术,是不是胶柱鼓瑟之术呢?现代文论早就呼唤作者隐退、作者死了。似乎作者说什么没关系,关键的是读者读出了什么。如果用更形象的话表述,就是说,白居易那个洛阳东南的池塘里发生的事情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读者需要一首诗,能够唤起我们普遍的经验和内心的感动。所以,读者为什么不能把小池想象为微山湖或者洪湖?为什么不能把小娃理解为小兵张嘎那样顽皮的野孩子。

  当然可以。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要读诗,而不是读交通守则,那是因为有些东西,我们的眼睛看不见,要让诗人替我们看,有些东西,我们的心灵感受不到,要让诗人的心灵替我们感受。微山湖和洪湖的荷花我们知道了,可是我们不知道还有屈原的荷花、白居易的荷花、汉乐府里的荷花,那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贸然宣告作者死了,只以自己的经验来理解文本,读再多的诗也不能扩充我们的视野,不能灵敏我们的感觉,不能提升我们的灵魂。让作者退到幕后,驾驶自己的想象在诗歌的情境里遨游,那是第二步的事情。如果你的经验中原本只有微山湖的接天莲叶和乡野顽童,在读懂了《池上》之后,接天莲叶也可以撷取一角,植于洛城小池之中,乡野顽童之间也不妨偶尔有娇痴小女学人采莲,惹人爱怜。

  忠实地还原作者的经验,体验作者的感受,才能够捕捉到诗歌诞生的那个瞬间。诗人生命中的灵光一闪借此得以传达。诗人是以直观体验驾驭诗艺的,因此,我们也只有在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够谈论有关诗艺的话题。白居易写得最多的诗,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新乐府(如《卖炭翁》),而是通俗浅切的“白体”或“乐天体”,在当时,从长安到江西三千里间,贩夫走卒和僧徒妇女无不传唱。但是《池上》哪怕放在“白体”中也有其特殊性,它不但通俗浅切,而且饶有一种活泼的意趣。这一意趣是如何通过诗艺传达出来的呢?

  第一句“小娃撑小艇”就奠定了一种活泼的基调。古诗讲求凝练,很少有一诗中一个字使用两次,更不要说是在一句之中,而五言绝句总共二十个字,居然肯把首句拿出来重复,何况小艇的意思不是没有其他词语可以代替的,比如莲舟,蚁舟。白居易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一来,这是民歌、童谣的风格,民歌和童谣就是要不断重复,比如“鱼戏莲叶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二来,小娃撑小艇,这句话似乎是一个小小的跷跷板,两边份量相当,一边是小娃,一边是小艇,以“撑”字的爆破音为中点,舌尖轻轻一跃,两边就跳动起来了。三来,“娃”和“舟”可能真的很小,但是作者极言其小,更多的是因为带了一分怜爱,就像大人说“小孩子”可能这个孩子已经二十岁了,孩子说“小猫猫”,这个猫早就是老猫了。前文提到的《看采莲》里面说“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恰恰与这句一样,也是模仿了民歌的风格,只因为是七言,而首句中间位置的是“闲上”两字,所以声调和意趣都变活泼为闲缓,“半采红莲半白莲”是一个复沓,更增加了余歌再三的意味。从声调上看,这已经是一支幽闲端雅的少女之歌。而“小娃撑小艇”以民歌的格调,跷跷板式的音节,儿童学舌般的“小小”重复,织成了活泼轻巧的幼女之歌。

  “偷采白莲回”,写的如此简单,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挖掘的,乃在“偷”字和“回”字上。一来,采莲回,而不是采莲之后越墙而去,只能说明采莲乃在自家之中,自家之中而谓“偷采”,大概这个“偷”就不能理解为“盗”,而要理解为“悄”。小女孩趁大人不注意,偷偷的下池采莲花,她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目中只有莲叶、只有莲花,早就忘却了周围的事情,当然也就不会注意她的举动正在被大人看到。《池上》之一写的“映竹无人见”是高僧修得的忘我,“偷采白莲回”却是儿童未谙世事时,天生的忘我。在白居易看来,这二者是可以等量齐观的。如果我们再问一个无聊的问题,为什么她采的不是红莲而是白莲,我想这里有一个无趣的答案,因为“白”是入声字,是仄声,要是红莲,格律就不对了。而白莲恰巧更有一种纯洁的象征,所以我们也可以生发以为,幼女的忘我出于童真,幼女的自好也出于天然,这都是值得赞赏,并且值得我们终生所求的东西。女孩因为年幼,所以离道未远,道家要求“归于婴孩”,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啊。

  “未解藏踪迹”这一句话很有意思,它至少存在两个层次。第一,知道藏踪迹是应该的;第二,不知道藏踪迹是可爱的。如果大人说:“你怎么天黑了不知道回来”,这句话预设的前提是“别人知道天黑了要回来”,所以“未解藏踪迹”的前提是“别人知道要藏踪迹”,采莲要藏踪迹,是因为采莲的少女美丽羞涩,虽然私心希望美丽能为人得见,却又因羞涩而不敢抛头露面。所以越女采莲秋水畔,也只能窄袖轻罗“微露双金钏”,“芙蓉向脸两边开”的少女也只能“乱入湖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而哪怕芳心乱如藕丝,也只能“低头弄莲子”。古人认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应该是这样娇羞的。但是这个“小娃”是“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的幼女,她学化妆也好,学采莲也罢,这些少女所为之事本身蕴涵的爱情追求和自身完美的希望在她是没有的,她不知娇羞,当然“未解藏踪迹”,但是在一个大人的眼里,幼女的模仿之中,蕴含了她走向成熟的旅程。这旅程是不可避免,不可阻止的,因此这童真的娇痴才显得那么可爱可贵。

  最后一句“浮萍一道开”很有意思。虽然我们才走过十五个字,但是诗人的内心已经经过了无穷的感慨。他用一个空镜头结尾,便留下了无比开阔的意境。试想“浮萍一道开”变成“浮萍随舟开”,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会不会觉得有一点逼仄,有一点质实而少余味?“小娃撑小艇”是民歌的风格,它与民歌的手法一样,生动又具体,但是诗歌需要一点烟水苍茫,所以诗人最后回到文人诗的传统,以虚景冲淡了质拙,以静谧升华了活泼。诗人只带我们去观看一个片断,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叙事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想告诉我们,那种打动了他,并被他认为可以写出来打动更多人的东西,并不藏在事件之中,而藏在姿态之中。小艇归来,池面的浮萍才让开一道水迹,这是何等岑寂的森森庭院,而这道水迹又会在不久之后重新合拢,那小女孩的爱美之心,娇痴之状,和走向成熟的旅程没有留下一丝踪迹。一切都在静谧之中。那个孩子不曾察觉老人的观看,她沉浸在自己的喜悦和想象之中,那个老人也不曾打搅这孩子的想象。那是多么厚实的寂静啊,穿透岁月, 横亘于童年和老年之间。最后,没入烟水,没入暮色,唯有寂静覆盖大地。

《池上》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按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浮萍”两个字。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天真)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板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a.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形声字)

  b.复习儿歌:形声字,好识记。形音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

  c.学生根据声旁识记字音。

  d.学生根据形旁分析字义。

  e.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3)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一人读诗句,一人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指名读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小娃撑小艇

  指导学生重读红体字,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小娃得弱小)

  (3)出示:偷采白莲回

  由小娃的弱小理解“偷”字,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4)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朗读。

  4、熟读成诵。

  5、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行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荷塘图,一个“偷”字用的极为传神,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接着,笔锋一转,写了他不懂得隐藏踪迹,于荷塘中露出了一条清晰的水道。狡黠中流露着顽皮,天真中透露着憨厚,体现着童真童趣。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池上》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池上》教学设计 篇4

  组织教学:

  1、师生谈话。

  2、出示荷花池,你看到了什么?引出相关的诗句。

  3、出示莲蓬。……继续欣赏。花……引出相关的诗句。“小荷才……”

  4、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干什么?(观鱼,采莲)

  一、导入。

  读题目。思考,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二、过字词关。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读,其他学生听;字音读准了没有。(有听的要求)

  评读,她把字音读准了么?

  3、出示“撑”,撑小艇。

  认读生字。艇 解 迹 浮 萍 齐读,

  开火车读。

  同桌互读生字。

  生字魔方。去掉拼音

  字 词语:浮萍 踪迹 小艇 解词意:小艇在哪里?

  4、田字格中的“艇”字分析。书空艇字,老师板书。比较“舟”字和“舟”字旁有什么不一样啊?

  5、学生写两个“艇”字。t:要留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子,一笔一画的正确书写。(教师巡视)

  6、读:小艇 浮萍——你见到过浮萍么?出示图,找找,浮萍在哪里呢?(t:很好,你能到生活中去学习。)出示照片:浮萍 稍做分析 在本子上个写两个。(教师巡视,相机进行表扬)

  三、读

  1、齐读

  2、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句子:“小娃撑……回”假如你是这个小朋友,你会想什么。齐读,自由读。

  4、t:你是怎样的心情啊?

  s;兴奋的心情。

  t:你读读。

  s:

  t:哦,你是暗暗的兴奋是吗?

  s:

  t;兴奋的样子是怎样的呢?再来一次。

  s:

  t:哦,你看老师怎样的读的,我们用延伸来交流一下。老师读。看到了么?

  s:

  一起读。

  还有怎样的心情?

  紧张的。

  为什么?

  因为……

  那你读一下好么?

  生读。

  教师范读,你感受到了兴奋、紧张的心情了吗?来一起读。

  “偷采”怎么采?

  再来一遍。

  我是快乐的感受。

  那你就用快乐的语气读一读。

  老师小结了孩子的心情,要求学生——

  现在用上自己的感受,你再来感受一次好么?

  学习3、4句。

  1、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想。读读。

  2、学生自由读。

  3、教师相机的问学生,孩子,你怎么摇手啊?由此过度到对这句诗的讲解,比较自然。

  4、出示图。小娃的踪迹是……s浮萍一道开。

  5、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能干的小孩——读。活泼可爱的小孩——读。小组读。

  6、小结: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一个小朋友……暴露了。再来读读。s读。

  哦,原来池上发生了这么有趣的一件事情啊!咱们一起来读读。

  齐读全文。

  这首诗歌,要是白居易来读,他会怎么读呢?

  1、教师范读。(学生很多举手,可以先让孩子来读)

  2、当小诗人来读这首诗。

  3、一起来当白居易,好吗?(齐读)

  (在引领学生读的时候,老师多配上动作)

  五、给画配诗。

  1、出示动画,根据动画来吟诗。自己先读,再自告奋勇上台读。(这个办法好,很轻易带孩子进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也十分感爱好)

《池上》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理念】

  1.“简”出三味

  从疏通古诗进行表层解读,到体悟古诗进入中层解读,再到挖掘古诗达到深层次解读,设计既体现古诗学习之“三味”,又把学习的三大目标“球形”融合,所以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聊字聊诗,聊意聊趣,聊聊趣事诗。三个步骤中简练问题,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2.“合”出高效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求同存异是整合的关键,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突破古诗教学的习惯模式。分步解读,则是在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深入感悟意象与情趣。用“总-分-总”的教学模式引出同类“童年趣事诗”的课外拓展。

  3.“聊”出轻松

  两首古诗都是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把感悟诗中意境和体会童真、童趣作为教学的重点。用聊天的方式,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之中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之情,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情感目标:感受乡村孩子的纯真、可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聊“字”、聊“诗”。

  1.学生自读,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朗读古诗,强调:

  ◇《池上》“撑、艇、萍”,后鼻韵母读清楚。

  ◇《小儿垂钓》“侧”,平舌音,“稚”,翘舌音。“映身、应人”注意押韵。

  3.聊字:撑艇萍稚侧

  4.聊诗: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再推敲推敲相同中的不同。

  【整合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唯有将他们所有的感觉、情绪、智慧投入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我让学生采用发现古诗的相同与不同,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起来,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参与。】

  二、品悟诗眼,聊“意”、聊“趣”。

  1.自由读诗,聊诗中画面,解决基本诗意。追问中点拨重点词的理解:

  《池上》:解、一道

  《小儿垂钓》:蓬头、侧坐、莓苔、映身、借问、遥、应

  2.深入品悟:猜一猜两个小孩儿各有什么心思。

  《池上》

  ◇紧张。聊“偷”字。

  ◇高兴。拓展《荷花》片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及“莲叶何田田……”诗。)品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小儿垂钓》

  ◇聊“遥招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3.把握人物形象:这是两个什么样的小娃?

  4、积累两首诗:看画吟诵。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儿垂钓》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招手”之意历来存有异议。我以为,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萌生探究欲望、进而实现自主学习的良好契机。同时感悟古诗,不在于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于诗句的趣味和意味,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意,那份趣。】

  三、得益课外,聊聊 “童趣诗”。

  1.引导学生积累童年趣事诗。

  (1)幼女词 (2)所见 (3)宿新市徐公店

  2.出示自选作业。

  【为使教学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设计中抓住古诗主题教学的“辐射点”,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感悟,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自由开掘的空间,而最后多元化的作业样式则在于激活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池上》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

  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玩什么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

  (背诵《小儿垂钓》、《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 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2、教师:《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4、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5、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艇”可查字典理解: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

  3、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5、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

  (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

  (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

  (3)小孩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无邪。

  五、给诗配图,加深理解

  1、给诗配图,师生评价。

  2、根据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1、根据自己所画的图背诵古诗。

  2、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描描写写(课后第3题)。

  观察、交流写好生字的关键点,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评议,相机激励。

  2、填空,再读一读(课后第2题)。

  3、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积累好词好句)。

《池上》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语第三册

  教学背景:这是"百花园一"中的背一背,这一题型安排一些浅显易懂的古诗,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加深文化底蕴.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字词难关,已经熟读成诵了,真了不起!请你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自由诵读>

  师: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了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艇.

  师:小艇是什么呀?

  生:是小船.

  生:我看到这个下小娃娃偷偷采了一朵白莲花.

  生:我看到水池里有许多浮萍.

  师:浮萍是怎样的?

  生:浮萍是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草,很多很多,连成一片.

  师:当船从水面上划过时-------<师稍做停顿>

  生:会把浮萍冲开.<双手一划,做"冲开"状>

  师:就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水路."浮萍一道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反思: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文字外的画面一下子却想象不到,老师应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挖掘教材内涵.

  师:你们还能想象到什么?

  <学生陷入沉思状态>

  师:我们回头看看课题,在夏天,"池上"会有什么?

  生:<恍然大悟>有荷花,开得很漂亮的荷花!

  生:还有荷叶,很多很多的荷叶.

  师:我们学过一首古诗,是描写夏天池塘景色的,谁记得?

  生:是<<江南>>.

  <生齐背>

  师:"莲叶何田田"就是形容荷叶茂盛的样子的.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荷花池的景色?

  生:圆圆的荷叶碧绿碧绿的,像一把把小伞.

  师:密密的荷叶间有什么?

  生:有一朵朵漂亮的荷花,还有花骨朵.

  师:"一朵朵"能不能换一个词?想想荷花下面的茎.

  <生沉默.>

  师:这里用"一枝枝"更合适,因为荷花的茎上没有叶子,直直地挺立着,显得细长细长的,所以人们喜欢用"亭亭玉立"来形容荷花的美丽.谁能把这句话说得更美一些?

  生:密密的荷叶间挺立着漂亮的荷花,亭亭玉立,真美丽呀!

  生:洁白的花朵散发出一阵阵香味.

  生:蜻蜓和蝴蝶被吸引住了,停在花瓣上,舍不得离开.

  <生自由发言>

  反思:这是一次说话训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景象,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抓住教学中的契机,有针对性地安排说话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但不知这个弯是否拐得太大了.

  师:嗯,我仿佛也闻到了荷花的清香!<做陶醉状>那莲蓬清香嫩滑,味道香甜,这么热的天,要是能吃上一个,该多爽哪!

  生:老师,莲蓬是什么呀?能吃吗?

  师:当然可以吃啰,那可是夏天解暑的好东西.是长在荷花花瓣中间的那种圆锥形的果实.花瓣落了之后,莲蓬中间的莲子就慢慢成熟了.

  生:哦,我明白了,那小娃娃偷采白莲是要摘莲蓬吃呀!

  师:对呀,是不是很可爱?

  生:老师,你为什么说他可爱?是不是说他偷采白莲很可爱?

  师:为什么他偷采白莲还说他可爱呢?

  生:因为他是贪吃才去偷采白莲的.

  师:这种"偷"不可恶吗?

  生:不可恶.

  师:"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可不能偷东西呀!虽说是偷采白莲,可这也不太好吧?

  生:就是不可恶,我觉得很可爱.

  <生笑>

  师:这种"偷"是很多小孩都会做的一种恶作剧和顽皮之事,算不上偷东西.大人见了也不会生气的.你们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做过.我没洗手,就偷菜吃.

  生:妈妈买了生日蛋糕,说要等到吃晚饭后才能吃,可还没等到吃晚饭,我就偷吃了.

  师:女生爱美,偷偷用妈妈的口红;男孩顽皮,趁大人不主意,偷吃零食.是不是都有这样的事?

  <生大笑,议论纷纷>

  师:因此,诗人在这里用"偷",是要表达对小娃娃的---

  生:对小娃娃的喜爱.

  师:对,在诗人的眼中,小娃娃纯真可爱,天真无邪.诗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了小娃娃的可爱?

  生: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生:小娃娃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别人早就发现他了.

  师:是呀,小娃娃哪里知道,小船冲开的一道水路就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之事.说不定诗人早就看在眼里,正站在一旁乐呢!

  反思: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检测了学生对"文"的理解和感悟,也从"道"的角度巧妙地教育了学生,做到了"文道结合",却不着痕迹.但是,这里有两处不妥:一是"偷采白莲为何",课后有学生提出,也有可能是喜欢白莲,所以要"偷采白莲".这也是一种合理的说法.二是说"小娃娃很可爱",这种观点经老师的口说出,学生就会先入为主,而不会多加思索.应让学生自己感悟,或许有不同的见解,或许对"可爱"的理解会更透彻.

  师:诗人看到了这一幕,觉得很有童趣,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生:不,老师,应该是念出了这首诗.

  师:对,是随口吟出这首<<池上>>

  <师生一同吟诵>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再一次想象画面.

  <师读>

  生:老师,我脑中就像放电影一样,好象真的看到了小娃娃"偷采白莲回",不过,不是一个小娃,而是两三个.

  师:这是极有可能的,这样更让人觉得有趣了.同学们,能不能把你们脑中的"电影"说给大家听一听?看看这"偷采白莲图"会有几种版本?最好有题目.

  <学生小组合作:编故事,表演><略>

  反思:此处教学"留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团结协作,互相启发的活动过程中,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放电影,编故事",既强调文本阅读中的共性,又诊视极具个性的独特见解和阅读感受.

  这是"百花园"中的古诗,旨在激励学生自主积累.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不必做过多的讲解.但是,在教学中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因此,教学时间比原定时间延长.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品,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吟诗炼字,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凭着对教材的挖掘和教学的敏感,抠出"偷"这个关键字,引发"可爱"和"放电影,编故事"的话题,笔者认为是本节课的亮点.

《池上》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诗意想象出初夏荷池的美景和小孩偷采白莲,不藏踪迹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小池》。大致了解白居易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3、学生再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的含义。

  (2)小组逐句内容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意思。

  三、品读感悟,体会意境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诗句,边读边想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师配乐配动画朗读古诗《池上》。

  4、生配乐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四、吟诗炼字,情景交融。

  1、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谈理解。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情趣地朗读。

  2、你还知道哪些以儿童为题材的诗歌?生试背。

  3、总结学习方法,过渡到白居易诗的艺术特色。

  4、初涉白居易诗的另一特色。(讽喻诗)

  《问友》

  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

  根亥相交长,茎叶相附荣。

  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

  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

  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

  沉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

  五、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池上》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古诗意思,想象古诗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池上》,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小池》,导入学习《池上》。

  二、初读古诗

  “池上”到底有怎样一副情景呢?出示插图。

  图上画了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娃的动作、神情,想象他的心情。

  三、学习古诗

  当诗人白居易看到这幅情景时,不由自主地写下了这首诗《池上》。

  1、初读古诗

  读准、读通

  2、通过刚才的看图,大家一定不难读懂这首诗,自由读,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不解藏踪迹:不懂得藏匿行踪。

  3、读到这儿,你觉得这个小娃怎样?为什么?

  天真无邪 纯朴可爱(不解藏踪迹)

  4、练习朗读,背诵。

  四、作业

  抄写、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小儿垂钓》,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小池》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去认识一位可爱的小娃。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3、齐读

  三、读懂古诗

  1、看看插图,读读诗句,小小组讨论诗句意思。

  2、指名交流

  蓬头:古时候孩子的一种发型。

  稚子:小孩子

  纶:钓鱼用的丝线。垂纶:钓鱼。

  侧坐:斜着身子坐着。

  莓苔:泛指野草。

  草映身:(小孩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着他的身体。

  借问:向人打听。

  遥:远远地

  应:应答

  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说说诗句的意思,让学生感受到这个钓鱼孩子的纯朴可爱。

  2、练习朗读

  四、拓展古诗

  1、阅读练习册的材料,并试着演一演。

  2、再次朗读古诗,并练习背诵。

  五、作业

  抄写并默写古诗

《池上》教学设计 篇10

  21、古诗两首一、            抄写两首古诗。                                                                                                                                                                                                                                                                                                      二、            解释字词。1、池上:                        2、艇:                          3、解:                          4、一道:                       5、蓬头:                        6、稚子:                      7、纶:                          8、垂纶:                      9、侧坐:                        10、莓苔:                     11、草映身:                     12、借问:                           13、遥:                         14、 应:                                 三、            说说诗句的意思。1、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孩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                                                        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过路的行人要向他打听道路,小孩老远就招手,意思是让过路人靠近一些,因为怕吓跑鱼儿,他不敢马上回答。                                                  四、            填空。1、这两首诗都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儿童天真淳朴的形象,表现了童心的可爱、乡村生活的情趣。2、《池上》是    代        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           的情景。前两句写小娃偷采白莲,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这是写事;后两句用“浮萍一道开”写出了美景,这首诗由事到景,景中抒情,饱含着作者对田野生活的深厚感情和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我们还学过白居易的《 草》:             ,            。               ,                   。《忆江南》:         ,                  。                   ,                  ?3、《小儿垂钓》是      代      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          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前两句重在写形,写小孩学钓鱼的姿势;后两句重在写神,写路人借问,小孩招手不应的动作神态

《池上》教学设计 篇11

  正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重点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3、板书课题,齐读。

  3、简介白居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1、再次自由读诗,试着理解诗句的饿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交流,理解诗意。

  3、指名交流,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四、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天真、可爱、顽皮、活泼、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乡村小孩)

  2、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偷采: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不解: 小娃自以为没有人知道,做得很机密,很隐蔽,瞒过了大人,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可爱

  3、教师: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纯真可爱的乡村小娃的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全诗。读出小娃的顽皮活泼、天真可爱,诗人的喜爱之情。

  指名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5、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还有哪些古诗也是描写小孩子童真、童心、童趣的,请你搜集整理,并读一读,去体会一下,下节课交流。

《池上》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分析:

  《池上》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娃娃生活的一件小事: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高兴极了,竟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家去,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第二句的“偷采”和第三句的“不解”,把一个顽皮、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知识目标:借助拼音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以及对美好童年的珍视。 教学重点: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品析人物,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谈感受

  2、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 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课件展示学习要求:自由读《池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自读检查;

  ①合作学习字词,指出需要注意哪些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我们要 注意哪些生字娃娃的名字,还要注意哪些生字娃娃的外貌呢)

  ②学生当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教写生字,注意“萍”是上下结构的字,“艇”右边是“廷”。

  ③点名读古诗 (正音,理清节奏)

  ④齐读古诗

  三、诵读诗句,品析人物

  孩子们,生字娃娃我们都已经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认识诗中的那个小朋友吧。

  1,初读古诗,认识人物。

  (通过古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朋友,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给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

  3、引导学生分析

  预设:①“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由“偷”引发的争议(天真活泼——不道德)

  引导;

  ⅰ角色感悟:如果你是那个小娃,你“偷采”了白莲后 是什么心情呢,并用你的朗读将那种心情表达出来

  ⅱ看图片,说人物,体会儿童的可爱

  ⅲ教师质疑: “偷”毕竟不是一种好的行为,连这里的小娃也知道,而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为什么还要花笔墨去描写这样一个“不道德”的小娃呢?

  预设:②“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品析词语“不解”“藏踪迹”体会儿童的天真无邪 ⅰ读懂了什么:理解词语和诗意

  ⅱ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ⅲ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 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

  ⅳ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ⅴ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 读诗句。

《池上》教学设计 篇13

  【案例背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是一个崭新而又充满朝气的领域。

  现代远程技术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为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而远程资源的充分运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更方便快捷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发展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远程教育资源给我们提供了《知识乐园》《教案示例》和《名师课堂实录》以及拓展练习等丰富的内容,其中《媒体展示》结合了课文内容,设置了配音朗读、生字词书写展示、重点字词的理解,既方便又实用。将它融入多媒体技术中并与语文学科整合,既能运用它信息量大、涉及面广、作用域宽,又能利用生动的画面、精彩的情节、逼真的音响效果等给学生以视听享受,引起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又能创设教学情境,声画同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从而增强感知力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更有助于体味作品情感,提高朗读能力,开发创造潜能。

  除此,教师教学方法与方式单一,“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使教学改革步履维艰,使课堂色彩单调。教师千方百计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并运用了“三机一幕”可教育资源匮乏,使课堂启而不发,灵而不活。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改革与革新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新型教育体系、模式的过程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远程教育资源就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让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收到实效。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线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更加亲密地对话。

  【案例描述】:

  《池上》是小学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期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娃娃生活的一件小事: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高兴极了,竟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家去,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第二句的“偷采”和第三句的“不解”,把一个顽皮、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设计前言】:

  当我接到这首古诗的教学时,我犯难了:要在一课时的时间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间的分布确实是一个难题,不能象高年级的古诗教学那样,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刻内涵,当也不能只让学生只会读写字词,会背诗句。怎么办?于是我首先深钻教材,认真领悟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课堂效率?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我决定活用资源,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预测学生的学习难点,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准备好了实用、有效的课件。

  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时,着重体现"三个维度":

  知识目标:借助拼音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读5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写出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课堂实录与简析】:

  课前准备:

  展示拍摄的荷塘美景,感染气氛,激发兴趣。

  1、师:孩子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

  生1:高兴。因为可以去游泳。

  生2:可以摘荷花。

  生3:还可以摘莲蓬呢。

  ……

  2、师: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它做为见面礼给你们带来了,愿意和老师一块分享快乐吗?看到什么就大声说出来吧!(课件展示: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

  【让“现实生活”这一活的资源与生动的画面、和谐的音乐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的结合,转变了学生对学习古诗那“之、乎、者、也”的枯燥感觉,让学生眼前一亮,身心愉悦,为轻松学习古诗奠定了心理基础。】

  3、师: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生1:我最想说‘我好像去荷塘划船!’

  生2:好美的荷塘啊!

  生3:我想用课外书上看得到的杨万里的《小池》这首诗来赞颂它“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师:孩子,你的赞美很有新意。的确,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特别是唐代更是出了不少大诗人,你还知道哪些?说说对他们的了解。(课件出示:唐代几位大诗人的配图简介以及最出名的诗句)

  【仿真的画面,详细的介绍,激发学生阅读了解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通过资源,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荷塘美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诗的意境,感知采莲的乐趣。】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课件展示学习要求:自由读《池上》,划出生字娃娃,戴小红帽的生字娃娃要读准,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师:孩子们,老师把生字娃娃请到大屏上,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先试试,提醒读音“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

  学生提醒读音,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

  3、师: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还想欣赏吗?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留在你的心里,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

  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8个生字。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面对低年级的孩子,喜欢鲜艳的色彩,漂亮的事物,丰富多彩的活动。因此,在认识生字词这一环节时,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资源声、色、相的优势,巧妙地设计了采摘荷花、莲蓬认读生字词的形式,节约了教学时间,激发学生认知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而作为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你们交上朋友,可是生字娃娃说如果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它会更高兴。可以吗?

  生:可以。

  2、师:书写之前要静下心来,摆好笔和本子,身子做端正,两手轻轻放桌子上。

  学生做好准备。

  3、师:孩子们,愿意写哪些字?

  生:我想写“艇”

  生:我想写“偷”

  4、师:好,老师尊重你们的意见,把想写的字都贴在旁边。(教师将生字卡贴在黑板的一边)

  5、师:孩子们,先来观察“艇”这个字。写好这个字的关键是什么?(课件描红)

  6、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者认为难写的字写上两个。

  7、选择有代表性的展示。认为自己写的好的送自己一张笑脸,如果写的不好,擦掉重写,再送自己一张笑脸。

  【通过选择性地指导书写,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同时课件演示,能更清晰直观地让学生掌握书写生字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字词的印象。】

  (三)生字娃娃告诉老师,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孩子们能不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诗情画意,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孩子们,摘莲蓬是一件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娃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打开课本,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1、读读这首诗。2、思考:读懂了什么?3、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在小组交流。)

  【通过展示,学习的要求更清楚、明白。低年级的孩子能够快速记忆的字数不多,在很短的时间力,老师提示了学习要求,可是孩子们只能听清部分要求,所以合作学习的时候难免发生目标不明确的现象,但是,通过展示,学生就可以对照要求一步一步去思考,达到逐步完成的目的,效果明显。】

  (一)小组合作学习

  (二)交流学习情况,体会意境

  1、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偷采、不解、踪迹)

  2、读懂了什么?

  展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⑴孩子们,一边看画面,一边轻轻读诗句。读懂了什么?

  ⑵提问质疑: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

  ⑶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么样?

  生1:害怕。因为爸爸妈妈知道了要被批评。

  师:那让我们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生读,师评价。

  生2:激动。因为又可以吃白莲了。

  师:那读出激动的孩子站起来读一读。

  生3:老师,我读出了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因为我有可以吃到好吃的莲蓬了,但是又怕荷塘主人知道挨骂。

  师:那把你那种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读出来吧!

  学生朗读,学生自评。

  师:老师也想当小娃,也想来读。(范读)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心情来读的吗?(又高兴又紧张)

  ⑷ 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小娃天真、可爱、顽皮)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小娃偷采白莲是不道德的行为,为什么诗人却觉得他是一个天真、可爱、顽皮的孩子呢?

  师沉默。

  生1:“我觉得那不算‘偷’,只是小孩子顽皮。”

  生2:“怎么不是‘偷’了?反正主人不知道这事,去拿了就是‘偷’”

  ……

  ⑸ 师:你有过偷偷做一些顽皮的恶作剧的事情吗?那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想像一下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

  生自由发言,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师:找一对好伙伴来试着表演读。

  学生上台表演读,自由找伙伴表演读,体会小娃此时的心情。

  ⑹ 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心情,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其实,生活就是课堂,充分地利用生活这一活的资源,更能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教材内容。教学此片断时,我感触颇深。特别是提到“小娃偷采白莲后心情怎么样?”有的孩子说“高兴。因为他可以吃到好吃的莲蓬了。”有的说“害怕。因为是偷,到时被荷塘的主人看到了肯定要挨骂的。”“……”看着孩子们各抒己见的样子,我不禁乐了,看来这样的教学达到效果了。可是,一个童稚的声音传了过来“老师,爸爸妈妈说,好孩子是不能偷东西的,为什么诗人还觉得小娃可爱呢?”当我听到这样的提问时,弄得我不知道所措,我心里不觉得惊讶“虽然是小小年纪,可是他们想的竟是那么远,那么多。”我的脑袋嗡的一下响了,教室几十双眼睛都盯着我,怎么办?“不能慌张,要镇定!”我在心里不停地告诉自己,突然,我一拍脑门“何不叫孩子们自己发表看法,看看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于是,我发言了“孩子们,下面各抒己见,谈谈对‘偷’的理解。”顿时,教室哗然,象开锅的沸水。孩子们开始就这个问题讨论了起来。看着那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的孩子,我不禁笑了。虽然这是个题外话,并不是教学的重点,但是我却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一幅荷塘图,一个撑着小艇的小娃,几行优美的诗句,几个简单的问题,开启了孩子智慧的大门。当时,孩子们想的很多,也说得很多,同桌、好友之间把自己平时在生活中所做得“偷”得恶作剧事情谈得津津有味,并结合展示出的图画,把诗中小娃得内心活动了解得淋漓尽致。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这正是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只要学生不反党,不违法,不违反人性,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展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⑴读懂了什么?(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身影,满湖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疯波痕)

  ⑵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⑶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生读)

  ⑷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⑸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

  【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把诗中的小娃和现实中的人物心理进行对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整首诗的意境。】

  四、吟诵积累。

  1、是啊,小娃多么天真可爱呀,划着小船去偷摘白莲时,浮萍暴露了他的踪迹也不知道。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音乐,师范读)

  2、孩子们,愿意象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先试试。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展现诗句意境的画面,优美的古筝音乐)

  3、男女比赛配诗。孩子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能不看屏幕吗?(音乐)

  4、孩子,看来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谁已经记住这首诗呢?抽生背诵。愿意轻松一下,和老师玩个游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第二题:卡片贴诗)

  【结合画面、音乐这一生动的资源,采用听朗读想画面、看画面配乐朗读、配诗比赛、吟诵、卡片贴诗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熏陶感情,游戏过程中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记忆。】

  五、课外拓展

  1、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故事,交流)

  【放飞想像的翅膀,让学生在想像的时空遨游。简单的四行诗句,在孩子们童稚的语言组合下,变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不得不称赞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作为生活这个广阔的资源,无疑为学生的演练提供了大舞台。】

  2、其实,象这首诗一样,写儿童有趣故事的诗还有很多,比如《四时田园杂兴》《幼女词》《宿新寺徐公店》课后孩子们可以吟诵。(展示资源中的拓展练习)

  【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远程资源为孩子们课外学习、积累指引了道路,节约了时间。】

  六、总结,升华

  是啊,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简单的总结性语言,升华了情感。】

  七、课后练习

  把你想写的字、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教学运用效果】: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展示,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把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容量地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习过程中,生动的画面、和谐的音乐给了学生美的熏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视野;教室书声琅琅,多种形式的朗读活跃了气氛,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一堂课下来,枯燥而无味的诗句教学,却变成了充满生机的课堂活动。教室里叽叽喳喳,孩子们三五成堆,学习、讨论、朗读充实了整个课堂。孩子们学得愉快,掌握得牢固,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创造想像潜能都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教学反思】:

  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这是远教资源的宝贵财富)让学生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思考,站在师生平等的高度和老师共享生活的快乐,并对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一边导看一边导思。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了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习欲望。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挖掘其学习潜能的。教师深谙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习情境,使之意识到:快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变枯燥的学习为多种感官的综合接触。一直以来,学生对诗人的了解都基于学生查阅书籍或教师口头描述介绍,但是本堂课,我利用资源,配合音乐、画面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学生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了诗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资源,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诗中的字词。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字词,学会书写。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靠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但是,我充分运用远程资源,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当小老师、采摘荷花、莲蓬、捉迷藏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以及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觉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生活,使学生在乐中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指导学生的书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提醒,再板书演示,但是通过远程资源中的书写指导,让学生对生字的整个书写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生字的笔顺掌握得比较牢固,并且通过整洁美观的汉字展示,学生感受到中国方块字的豪放美观,对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作一定的强调,因此学生记忆深刻,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四、借助资源,诵读感悟,体会意境。作为低年级的孩子,想像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对诗句意境的体会也比较肤浅,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以往教师只是结合诗句,讲讲其中的大概内涵,或者有些教师干脆直接把诗句意境以文字的形式板书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作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在读中感悟。无疑对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变抽象为具体,使之更清晰、更直观、更精确、更快捷的供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诗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书的用途。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看图画读诗句,读诗句想画面,读诗句感悟意境,画配诗……)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借助影视资源,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影视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池上》教学设计 篇14

  一、说教材

  ﹙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21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池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前两句写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二﹚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情发展出发,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2、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古诗教学要着眼与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强调以读为本,通过组织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朗读练习,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感悟形象,体验情感,体会用意。因此,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味语言、畅谈感受、诵读体会法、讨论法等。

  2、学法:在课堂上,学生多读古诗,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去理解古诗、学法去品味语言、畅谈感受,体会诗人的情感。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学生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己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          童真、童趣

  不解浮萍开

《池上》教学设计 篇15

  名师点睛本课选取的古诗都是写我们小朋友的,都很有情趣。《池上》描写一个小孩独自撑着小船去采莲蓬的情景,回来时小船把浮萍分开,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迹。《小儿垂钓》描述了一个小孩子开始学习钓鱼时的专心致志的情景。全诗抓住小儿钓鱼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把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读了是人感到亲切、逼真!名师在线自主学习乐园一、形近字组词钓(     )     稚(     )   遥(       )钩(     )    准(     )   摇(       )钓(       )     稚(       )    遥(         )钩(       )     准(       )    摇(         )二、默写古诗     池  上                            小儿垂钓                                                                                                                                                                                                                                                 语文拓展天地一、读下面诗句,先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再解释加点的词语和诗句意义。1、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yìnɡ  yīnɡ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解踪迹,浮萍一道开。                                                        二、填空1、《池上》是    代诗人        的作品,还读过他的作品        、       。本诗诗描写的是                                  的情景,你喜欢的一句诗是                                   。2、《小儿垂钓》是      代诗人           的作品,诗描写的是                         的情景,其中最能表现孩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诗句是                                        。三、古诗阅读积累花非花(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喜韩少府见访(胡令能)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能力提高快车1、重现《池上》夏天,池塘里的莲花盛开了,有一些还变成了又大又香的莲篷,小鱼、小虾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一天,几个小孩儿撑着小船,偷偷地来到一大户人家的池塘里玩耍。这些孩子的撑船本领很高,船行得又轻又稳。几个水性特好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潜入水中捉鱼、抓虾、挖莲藕。他们的行动和说话的声音都很轻很轻,生伯惊动了池塘的主人。眼看小船快装满了,这才小声地哼着曲儿,撑着小船回家去了。孩子毕竟是孩子呀,尽管他们很聪明,却还是不知道掩盖自己小船划过的痕迹: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被小船荡开了,顺着小船走的方向,流下了一条长长的水路。2、胡令能:唐贞元、元和间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后喜欢《列子》,又受禅学影响,隐居莆田。其诗传世仅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都收于《全唐诗》。 互动新时空1、想象《小儿垂钓》这首诗描绘的情景,和同学一起来演一演。2、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同桌一起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池上》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121107130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