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

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

红尘戏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

微信扫码分享

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

第一范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为什么保护富农经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交流学习体会,培养合作意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教材中的小字及自由阅读部分不作讲述,有余力的学生自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1. 重点:土地改革,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政权难,巩固政权更难。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等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突破方法是通过录像、图片、小品表演等方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业绩,分析、提炼、归纳土地改革意义。

2. 难点:学生可能对1950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阶层采取的政策难以理解。因为1931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采取了限制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中规定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而这次土地改革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开展的,却对富农采取了限制并保存的政策。通过播放记录片,创设问题情景,综合多方面材料组织小组讨论、指导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主要集中在新解放区,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将过去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减少土改运动的阻力,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

教法与学法

1.层层设疑,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2.精讲精练要体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导学

1.查找相关资料,如1947年的土地政策,1950年的土地政策等内容。

2.查找一些相关的文学名著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了解土地改革时相关的土地政策和内容。

3.联系现实深入思考为今天的农村三农问题献计献策。

教学渗透点

1.通过对现代农民几个侧面的学习,知道三农相关内容如农业、农民、农村等以增加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历朝历代都重视土地问题,社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都与土地制度有密可不分的关系。正是1950年的土地改革法的顺利实施,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农民成为主人,极大提高生产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1647081327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