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一课教学设计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一课教学设计

天涯浪子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一课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一课教学设计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出来的学生不善于运用知识,不会理论联系实际,不懂创新,实践动手能力极差,同时也导致学生缺乏兴趣,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因此,使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优化地理课程的教学,活化知识结构,使之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下面结合“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一课,谈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首先我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思考教材中为什么选择上海港为例,教材的用意是什么?本节教材选择港口来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是因为港口是各种运输工具衔接或转换的地方,由水路可与海洋、内河相沟通,从陆上又可以与铁路和公路相联接,在整个交通运输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选择上海港为例,是基于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港口的区位一般要受到下列主要因素的影响:①自然因素。与铁路相比,港口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些,如地理位置(必须是沿河或沿海)、河道或海岸条件等。②经济因素。港口的经济腹地是港口区位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往往是具体港址选择方案比较的重要内容之一。港口腹地范围的经济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性质(如是综合港还是专业港)。③与城市的关系。城市与港口是互为依存的。要发展一个大、中型港口,没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为依托,是有一定困难的。上海港能够比较好地反映上述区位因素。

第二,上海港是我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港口之一,学生应该对上海港有所了解。由此分析得出上海港发展成为我国第一大港是区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极具代表性。再结合本地实际,我又联系到珠海港(高栏港)的发展,能够借鉴些什么?这一思考过程,体现了从地理学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体现了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习认识这一思维过程,如何组织好学生探究这一思维过程,成为运用探究法上好这一课的关键,也成为这一课的课堂--的主线,根据这一思路我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本课的具体做法如下: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或其它途径查找上海港、黄埔港、大连港等港口的资料,主要是建设港口要考虑的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经济和社会条件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自选组长负责活动,分组分内容查找资料,资料搜集整理后,各小组共享。课堂上提出问题:为什么上海港成为我国第一大港?跟其他大港相比,它有什么优势?是哪些因素影响上海港的发展?学生们根据自己搜集的信息提出见解,气氛非常热烈,但不能很到位的用区位因素的影响去分析。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上海港的例子,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分析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对港口建设的影响和制约,并将之拓展到汽车站和航空港的建设。最后教师再联系本地实际,提出问题:珠海港(高栏港)是很好的深水海港,又处在东南沿海开放前沿,你认为该港前景如何?要促进它的发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开始应用区位因素的影响去分析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他们发现:珠海港(高栏港)的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是十分优越的,但腹地、城市等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尽理想,一是经济腹地不够广阔,虽然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非常发达,但是周边有黄埔港、盐田港等港口的竞争,使得珠海港口吞吐量并不大;二是珠海至今没有通铁路,而陆上大宗货物的运输以及与腹地联系均要依靠铁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珠海港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港口的发展呢?学生探究的结果,发现自己的许多建议与市政府发展经济的决策不谋而合:如发展西区(现为金湾区和临港区)经济,拓展经济腹地,大力建设临港工业区和保税区,推动工业西进;建设有特色的港口,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建成一个大型油、气码头,将来可以向著名炼油中心发展,像新加坡那样。

一节探究学习课下来,作为教师的我,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坚定了继续探索和实践的决心。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