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月光曲》教学实录【精选10篇】

《月光曲》教学实录【精选10篇】

元气怼人 点赞 分享
《月光曲》教学实录【精选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金笔头网为您精心收集了10篇《《月光曲》教学实录》,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月光曲教学实录 篇一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评:这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建立了文本与语言积累的联系。可谓精妙。]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板书设计 :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史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篇二

一、先说《月光曲》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名曲。这首曲子是首什么样的曲子?找出有关的段落读一读。一读了解这首曲子是描绘海上月色景象的。再读了解这景象分:月亮升起;月亮升高,月光洒满海面;海上刮起大风,海面卷起巨浪,月光下的浪花雪亮,向岸边涌来三部分。三读了解曲子的节奏由缓慢→明快→雄壮激昂,由此而入情入境地读。

二、再说创作过程(事情的发展经过)

教师范讲,并板书:

这一步以“散步”开始,发展为“走近茅屋”。原因是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里的因果关系不完整,要求学生想想:贝多芬为什么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就走近茅屋呢?原因是贝多芬会想;是谁在弹我弹过的曲子?他为什么会弹得断断续续的呢?概括为“产生疑问”四个字,引出暗线:贝多芬的思想变化线。结合这一步讲清“幽静”一词词义。就因为幽静,贝多芬能听到这琴声的断断续续。

范讲完结,总结学法:

1.理清事情发展阶段的起始;

2.探究促使事物发展的原因(包括事情发展的原因及设想贝多芬心理活动的情况);

3.注意作者选词的用心,特别是对事情发展所起的作用。总结学法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举一而反三,促使学生自学下文。

下面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逐步完成板书:

在这五步中:

第一步要抓住兄妹之间的对话,理解盲姑娘的渴望。但又因太穷,产生了失望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去推想贝多芬的心理活动。

第二步点一点贝多芬进屋后所见的家景和盲姑娘对音乐的酷爱——因为这一点与家庭的穷多不相称啊!

第三步从盲姑娘听音乐的神态及语言理解,教师插叙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使学生明确“知音”一词。再挖一挖“您”的用法,体会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

第四步要点拨一下:为什么贝多芬创作的是《月光曲》而不是其它的曲子呢?这是因为当时的月光很幽美,兄妹的激情促使贝多芬产生创作的内容和灵感,所以称之为“即兴创作”。

第五步说明正是因为这首曲子是即兴创作,所以贝多芬要飞奔回客店把曲子录下来。这也反映了贝多芬严肃的创作态度。

三、接着说“传说”

传说,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它有真实和虚构之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是因为耳聋,为表现与命运的抗争,创作了《月光曲》。既然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会在民间广泛流传呢?这就必须追寻其思想意义和民众的情感所在。经教师点拨,学生明确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他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奏,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和敬仰。这样的音乐家中国有没有呢?有。聂耳、贺绿汀、施光南等都是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演唱(奏)的音乐家。

四、最后说说联想

通过学习第九自然段,学生明白了《月光曲》具体描绘的景色,这是不是就是《月光曲》真实内容呢?不完全是,因为这是盲姑娘听琴后所想到的。由这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联想”。再读读这段联想,谈谈没有这段联想会有什么感觉。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加上联想往往使事物表现得更加深刻,更加感动人。再引导学生自己找一找课文中还有没有联想的地方,说说其作用,并读一读。

【评析】

《月光曲》文句优美,感情深沉,意境很深。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离今几百年,地点相距几万里,加之语文课上谈音乐,教学比较困难。我们听了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范超示范两节课,上出了水平。这次教学有三大特色。

第一,理清脉络。范老师不仅抓住了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的一条明线,而且还紧紧抓住课文的一条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暗线。这条文脉由盲姑娘的感情发展(对听演奏的渴望——听了演奏的满足——知道是贝多芬的喜出望外——聆听《月光曲》的幸福)和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对兄妹俩的同情——遇到知音的激动——用《月光曲》抒发情感)交织而成的。范教师的每一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 ,始终紧扣行文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情感,水到渠成,中心明确。

第二,授以学法。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范老师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先让学生三读课文,带入意境,再示范讲清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的意思,归纳出理解课文的三条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分五步点拨,收到举一反三之功效,这对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大有裨益。

第三,实虚结合。《月光曲》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除了对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细致之外,突出的特点是“实”、“虚”结合,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范老师在教学中是着意用力的,不仅让学生弄清了概念,找出了实例,而且还结合学生实际诱导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月光曲教学实录 篇三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语文素材”小学语文教案专页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评:这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建立了文本与语言积累的联系。可谓精妙。]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板书设计 :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史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月光曲教学实录 篇四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语文素材”小学语文教案专页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

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六:作业 :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板书设计 :

(好奇)

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

史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激动)

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月光曲》课堂实录及评析 篇五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谈)

小结: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板书课题),传说中,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1、交流收获:

(1)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那么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若学生答上一个问题时已说出,这里就灵活处理)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

2、质疑问难: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是想进一步探究的内容?(根据学生问题的多少确定是直接交流还是小组讨论再交流)

3、梳理问题: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并相机板书。

4、交流并明确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问题你都用什么方法解决呢?(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总结归纳出这节课将要运用的学习方法)

三、自主探究,读书感悟

(目标:引导学生在读书、≮≯思考、想象、交流等的阅读实践过程中,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并从中受到感染)

(一)了解弹奏月光曲之前的情境

(目标: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遇到知音后的激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1、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体会,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

我们知道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了两首曲子,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前8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他为什么要弹第一首曲子?又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然后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试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生自由读书,边读边体会。

3、师凭借问题引导学生谈体会,从中获得情感熏陶: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呢?谁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4、全班交流

5、贝多芬怀着同情的心情给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那他为什么弹完一曲还要弹第二首曲子呢?你又从中体会到什么?

6、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灵活引导,可用交流引导体会,也可引导朗读盲姑娘的话体会等,使学生体会到贝多芬遇到知音时的激动)

7、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8、感情朗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小结:通过刚才读书交流我们体会到,刚开始贝多芬是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来弹一首曲子给他们听的,可是接着他发现盲姑娘不仅非常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音乐,他感到非常高兴、激动,于是产生了激情,要再弹奏一首。

(二)透过穷兄妹俩的联想,想象月光曲的内容,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1、师:当穷兄妹俩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兄妹俩听着曲子产生的联想和想象的句子)

2、他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

3、同学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生再读书想象)(目的是凭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了解乐曲内容,为体会贝多芬感情变化奠定基础)

4、交流,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5、穷兄妹俩听着这首曲子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那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亲耳听一听?

6、播放音乐,教师感情朗读描写穷兄妹俩联想的句子,要尽可能使课文语言与音乐的旋律协调

7、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试一试透过乐曲和穷兄妹俩的联想,你能体会到贝多芬怎样的感情?(继续播放音乐,学生读书)(目的:着重凭借语言文字,其次是音乐的烘托,体会到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8、学生交流读后的体会

9、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音乐的旋律,读出穷兄妹俩的惊喜,读出贝多芬感情的变化,(齐读第九自然段)。(目的: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情感达到高潮)

10、师引导齐读最后一段:穷兄妹俩被这美妙的音乐陶醉了,而贝多芬更是万分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由此成就了这首世界名曲——《月光曲》。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四、回顾全文,加深认识

1、朗读全文,再次质疑

这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一首曲子,里面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他的这种对盲兄妹对贫苦人民的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有感情地读一读全文,再来体会一下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同时,看一看还有没有新的问题。

2、师:同学们,学了这个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自由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大家共同交流。也可以继续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将这位音乐家的故事记下来,再次感受世界著名音乐家的高尚品格和音乐才能。

(2003年4月在区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

《月光曲》课堂实录及评析 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

3、培养学生审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教具准备:

《月光曲》磁带

教学方法:

阅读欣赏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件,营造氛围

1、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字

2、 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3、 听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 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

2、 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

三、体会人物的情感

1、不期而动真情

2、不清而墨知音

3、不答而弹醉

4、读写抒真情

四、拓展训练

想象背诵段落的景象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所见(谈话) 事物 联想

月光曲

所闻(时虚结合) 大海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人物的情感的变化人主线

二、指导朗读

1、月亮升起一节读缓慢

2、大海汹涌要读急

3、陶醉时要读轻柔而慢

三、迁移练习巩固

1、知道“券”读quan而不能读 juan ,盲和琴字不要多写一点

2、形近字组词

茅——矛 恬——刮 缕——楼

3、背诵课文的第八、九、十自然段

4、欣赏贝多芬的曲子

四、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纯熟 盲姑娘

月光曲 入场卷 陌生

陶醉 记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 篇七

课前交流

师:穿了新校服了,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很精神

生:很愉快

师:校服的胸前有个图案,那是什么?

生:学校的标志,校标。

师:上面的图案代表什么?

生(摇头)

师:上面是两颗心的图形,代表我们老师的追求——追求和你们“心心相印”。我看我们今天的课堂上能不能心心相印?

教学过程:

师:今天,何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一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生读

师:声音响亮、清楚

师:《月光曲》是这篇课文的名字,也是贝多芬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的名字。把它当作乐曲的名字,再来读读。

生读

师:读得有旋律了,读得美了。音乐是美的东西。

师:读这个名字,你猜猜《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

生:优美的曲子

生:我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首恬静的曲子。

生:应该是舒缓的曲子。

师:读了《月光曲》这篇文章,又猜了曲子,现在你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听《月光曲》

师:如果是音乐课,我一定先让你们听一听,可我们是语文课,语文课听音乐首先要从课文中听,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这叫语文能力。打开书,浏览课文,从哪儿能听出《月光曲》的旋律?

生:我从第九小节听出来的?

师:读第九小节,你从中听出了怎样的旋律?自由读

生读

师:你从中听到了《月光曲》刚开始是怎样的旋律?

生:平和的

生:优美的

生:舒缓的

师:你从哪儿听出来的?读出它的优美、舒缓。

生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乌云。”你听出了《月光曲》有什么变化?

生:旋律越来越高,有了变化

师:再后来你听到了怎样的旋律?

生:激越的

生:高昂的《月光曲》

生:激动人心的

师:你从哪儿听到的?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可惜读错了一个字,听出来了么?读书应该字字入目。

生:“一个连一个”读成了“一个连着一个”

师:再读

生齐读

师:从第九小节听出了《月光曲》先是舒缓、恬静的,后来逐渐升高有了起伏,再后来变得高昂激越起来。我们把第九小节完整地读一读。谁来读一读,让我们听出旋律的变化。

生读(很有感情)

师:听出了旋律,听出了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听一听真正的《月光曲》。“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

播放《月光曲》,介绍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

师:我看到了有的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了?

生:听到的跟我们猜的是一样的。

师:说明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从文字当中就能听出音乐来!

师:音乐的旋律是表达创作者的情感的,那么《月光曲》中包含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去。

读第二小节,你听出了贝多芬怎样的心情?

生读。

师:你们划一划,你们听出了贝多芬怎样的心情?体会到了吗?

生:我觉得心情很放松

生:我认为他的心情很平静。

师:除了轻松,除了平静还有什么?

生:我觉得他很欣慰,因为有人正在弹他的曲子。

师:你叫什么?

生:我叫朱心成

师:朱心成你真了不起。

生:我还听出了他的高兴。

生:我听出了他的愉悦。

师:他当然要感到了欣慰和愉快。因为在这僻静的小镇上还有人弹他的曲子。带着愉快、欣慰,他走近了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有句俗语叫“弹琴知音,谈话知心”,读第三小节,你能知道他们的心吗?你们来读一读。

生:我知道那个姑娘很想弹好这个曲子。

师:你还听出了什么?

生:这个姑娘特别想听听贝多芬弹曲子。

师:你还听出了什么?

生:听出了他无奈。

生:听出了他的哥哥的难过,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

师:你来读读。

生:我还听出了姑娘的沮丧心情。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听不到

生:我听出了姑娘矛盾的心情。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张洪民

师:张洪民厉害,他从谈话中听出了姑娘矛盾的心情。为什么?

生:姑娘很想听贝多芬演奏,但哥哥买不起门票,妹妹不想让哥哥难过,所以说是“随便说说罢了”。

师:多懂事的姑娘啊!

师:我们先谈到这儿。你猜猜屋外贝多芬听了他们的谈话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很想进去给他们弹。

师:是的,贝多芬很同情他们,也很想进去给他们弹,于是他走了进去,他又看到了什么?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生读:茅房里……

师(打断):这个名字不好听,再读读

生:茅屋里……

师:这就对了。

生:我认为贝多芬应该是非常感动,因为他听到了小路上有人弹他的曲子,后来看到这个姑娘眼睛瞎了,又这么爱好音乐,他肯定感动。

师:他决定进去弹这首曲子,满足他们的愿望。可事情的结果是,他弹完了一首,又弹了一首,你知道为什么吗?我们来读读这三段。(大屏幕展示)

师:有体会了吗?

生:因为贝多芬发现这个姑娘是个懂音乐的姑娘。

生:他听到了这个姑娘是他的知音。她听得很入神。

师:听得入神,就是他的知音吗?

生:她听出了这是贝多芬弹的。

师:还从哪儿听出了姑娘就是贝多芬的知音。

生:听出了他弹得还熟,感情多深哪,听出了这就是贝多芬,所以……

师:一首曲子弹得熟不熟你能不能听出来?

生:能。

师:一首曲子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你能听出来吗?

生摇头不语

师:有句话叫知音难求,课前查阅了贝多芬的资料,了解贝多芬的性格吗?谁来说说?

生:贝多芬是个心情沉闷的人

生:不太有人愿意和他交往

生:脾气很古怪,性子急

师:贝多芬性格狂躁,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交朋友,没有人了解的心,但他在这儿,却遇到了懂得他音乐、懂得他情感的知音,他又何尝不是喜出望外、激动万分呢?让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范读第八小节。

师:月光普照大地,沐浴一切,却照不进盲姑娘的心田;盲姑娘爱贝多芬的音乐,懂得他的音乐中的情感,却很难欣赏到他的演奏;面对这知音,面对这如水的月光,此景此情触动了贝多芬的情思,触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这情思,这灵感,这激情由指端流露到琴键上——让我们再来听。

(画面隐去,只有音乐,师生同赏)

师:谁来在《月光曲》的伴奏下读读这一段文字(第九小节)。

生读(非常有感情,学生鼓掌)

师:读得真好,“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中“似的”读“shì”。

师:英国有一句谚语叫“音乐是耳朵的眼睛”,开始我不明白,读了《月光曲》我懂了,《月光曲》给了盲姑娘的耳朵一双眼睛,一双心灵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她仿佛也看到了……”

师:一首名曲就这样诞生了,我们再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他飞奔回客店,把这首曲子记录了下来。你从“飞奔”中体会贝多芬怎样的心情?

生:他很激动

生:他很着急

生:他很欣喜

师:一种喜遇知音的欣喜,一种创作成功的激动,一种灵感闪现的激动。这就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打动人的是什么?

生读:(屏幕出示:贝多芬说: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人……)

师:这个故事最打动人的就是:情感,是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真挚的情感。因为这个传说,我们听《月光曲》,听的是曲,体味的是情。像这类情感性的文章,我们就要这样一步步去读,一步步细细地品味!

(屏幕出示: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篇八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后设计的思考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观察幻灯片,发挥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产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己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思考: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学生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学生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演奏带,让学生边听边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把握好语气、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4.指导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引读:一阵风……。月光……,茅屋里的一切……,显得……。贝多芬望了望……,借着……,按起……。教师打出幻灯片,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边观察边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产生的联想,达到背诵。)

(教师引读: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他……,花了……,把刚才弹的曲子——……。这段主要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怎样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达到背诵。)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出文中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样写就把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例文见作业 三)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月光曲教学实录 篇九

解读——

《月光曲》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评:这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建立了文本与语言积累的联系。可谓精妙。]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板书设计 :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史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音乐·情感·联想──《月光曲》教学实录 篇十

一、课前聊音乐

师:同学们,今天一踏进电化教室来上课,有没有发现与以往不同的地方?

生1:教室里来了很多老师听课。

师:其他同学想来说一说吗?

生2:教室里播放着音乐。

师:其他同学发现了吗?

板书:

音乐

生:发现了!

师:听着音乐的旋律走进教室来上课,同学们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3:我的心情很高兴。

生4:我觉得心里很舒畅。

生5:我觉得心里很平静。

师:音乐可以使人心灵愉悦。同学们平时都听些什么音乐呀?

生:略。

师:那么同学们听了音乐后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略。

(点评:从课前让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上课,到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聊自己喜欢的音乐及听音乐的感受。学生的情绪因为有了音乐而异常兴奋,学生的兴趣因为自己喜欢而充分投入。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会有丝毫的紧张和压抑,他们觉得他们只是在聊天,聊音乐,也欣赏音乐。事实上,听完了整堂课你会发现,孩子们真的只是在聊音乐和欣赏音乐。)

二、引入新课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挺喜欢听音乐的,而且听音乐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

生1:略。

师:讲的真不错。就在那一天,在柔和的月光下。一首美妙的乐曲就诞生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同学们,你们觉得月光曲会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

生2: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平静的曲子。

生3: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柔和的曲子。

生4: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恬静的曲子。

生5: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很美的曲子。

师:我发现,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月光曲都是非常非常美的,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月光曲的美!

三、读中感悟

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第8、9、10三个小节。要求把字音读准了,语句读通顺了。生读课文,师巡视。

师:哪些同学已经会读了,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指名学生读。)

师:其他同学也想来读一读吗?可以从这三个小节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喜欢读几遍就读几遍。

(生读,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呢?其他同学认真听,待会请你当小评委。师指名读。

师:哪位小评委愿意来评一评呢?

(师指名评。)

师:评的真好。你能读得更美吗?

师:你读得也挺不错的。哪些小勇士愿意来挑战他?师指名读。

师:多美的意境呀!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层银纱。四周是那么幽静。在这样清幽的环境中,贝多芬手抚琴键,弹起了月光曲。其他同学想不想也读读这一小节呀!

(生齐读。)

师:其他同学呢?你喜欢哪一小节呢?也来读一读。

(师指名读。)

师:这一小节这么长,你能读的这么流利。真的很了不起。其他同学也能来读一读吗?

(师指名读。)

师:同学们,在这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又是哪些句子呢!

(师指名读。)

师:老师和你一样,也觉得这一段文字特别美。其他同学也想读读吗,能不能把你们的感受也读出来呢?自己先在下面试一试。

(生自由读。)

师:哪位小勇士能第一个站起来读一读的?

(指名读。)

师:你读的真好,能把你的体会跟大家说吗?

师:其他同学,你们体会到了吗?能不能也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呢?

(师指名读。)

师:听你读,老师也仿佛来到了波涛汹涌的海边,领略到大海的雄浑壮美。你能不能来当一回作曲家,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曲调会是怎样变化的?

生:我觉得应该是从低到高的。

(点评:多种方式的自读、指读、评读、赏读,让学生在读中加深了对月光曲的理解和体验。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而读应该是这种语言实践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读的氛围,注重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去理解,体验,和感悟正是体现阅读教学实践性的重要方式。)

四、音乐欣赏

师:月光曲是不是正如同学们所猜测的那样呢?想不想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想。

师:大家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丰富的联想。

板书:

联想

(打开页面,生欣赏月光曲。)

师:月光曲美不美啊?

生:美。

师:听着这么美的曲子,你的眼前浮现出的是怎样的画面呢?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书上的语句来描绘描绘。

师:哪位小勇士先来?

师指名答。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还有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呀?

师:你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也很强。谁还想来谈一谈吗?

师:听着你的描绘,老师也好象来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了!其实,所有美好的音乐都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而正是这些丰富的联想,加深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同学们,想不想带着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再来读一读刚才那段文字呢?

生:想。

师:老师给大家配上月光曲,同学们可以在音乐声中尽情地朗读,喜欢读几遍都可以。

五、配乐朗诵

(师打开页面,生配乐朗诵。)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主意,不如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来一段精彩的配乐朗诵,赞成吗?

(全体同学推荐一名同学配乐朗诵。)

师:你读的多好呀,感情多深呀!你真了不起。

师:听了这么美的音乐,读了这么美的文字,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觉到贝多芬的情感也是在变化着的呢?可以联系上节课的内容来谈一谈。

板书:

情感

生:略。

师:是啊,所以美好的音乐都寄予着作曲家强烈的情感。不管是诗人写诗,作家写文章,还是作曲家创作乐曲等等,都是因为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而正是这些强烈的情感能够更加震撼读者的心灵,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就是这样。

(点评:到这儿为止,老师已经把“音乐、联想、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理得一清二楚。而学生对这三者的感悟并不是凭空来自于老师的讲解,他们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感悟到了音乐的内涵;在音乐声中领略到了作者的情感,展开了自己丰富的联想;并在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联想过程中,加深了对音乐和情感的理解。整个这个过程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这种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着审美的乐趣。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体现吗? )

六、联想起飞

师:好,学到这儿,老师相信同学们对音乐肯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段音乐,想听吗?

生:想。

师:好的,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用心领会音乐的意境和内容。可以闭上眼睛,展开丰富的联想。这首音乐可是和月光曲的曲调截然不同的哦!

(打开页面,生欣赏音乐──《步步高》。)

师: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生: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师: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想不想把你描绘的画面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呢!

生:我好象看到新年到了,人们都在敲锣打鼓的庆祝新年。有的在贴春联,有的在吃年夜饭,有的在看春节联欢晚会,大家都很高兴。

师:你的画面又有人又有物,还有声有色的呢!

生:我好象看到了傣族人民正在欢度泼水节,人们你泼我,我泼你,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师:真不错,你的描绘也很富有情趣。

生:我好象来到了大草原上,看到草原上的姑娘和小伙子们正围着火篝在唱歌跳舞,我仿佛也来到了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跳起了舞。

师:听你这么一说,我的眼前也仿佛浮现了那样美好的画面了。

生:我好象看到了过新年的时候,人们在舞龙灯,舞狮子,鞭炮声震耳欲聋,五颜六色的烟花漂亮极了。

师:多么热闹的新年呀。老师仿佛也感受到了那分快乐了,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喜庆的画面。

……

师:听同学们这么一读,老师也深深地感受到同学们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对自己的文字做适当的修改,小小组内可以交流一下。

(点评:听着学生们一段又一段精彩的发言,我真的很激动。没想到学生对一段他们并不熟悉的音乐会理解得这么准确,感悟得这么深刻。我觉得当我们的教学触动了学生心灵的时候,他们封存的记忆被激活了;他们沉睡的潜能被唤醒了;他们幽闭的心智被开启了;他们囚禁的情愫被放飞了。这是令人多么震撼和鼓舞的课堂啊! )

七、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接着又听了一段音乐,并对音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愉悦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来听一听,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些著名的乐曲家的作品,将会是你的首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月光曲》教学实录》,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金笔头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月光曲》教学实录【精选10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