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故乡》的(优秀7篇)

《故乡》的(优秀7篇)

巫婆的猫 点赞 分享
《故乡》的(优秀7篇)

微信扫码分享

《故乡》的 篇一

学习目标:

1.探索文章优美之处,学会圈点批注。

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那浓浓的乡情,培养一颗颗兼善天下的好心。

学习重点: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阅读,精读“摇花乐”的有关内容,交流评点。

学习步骤:

一、导入:

美丽的大自然中,雨可以说是最能触人心弦的景物之一了,你们见过哪些雨呢?(学生答:暴雨、小雨、蒙蒙细雨……)今天我们将见识到一种特殊的雨——桂花雨(出示课题)

二、指导朗读:

体会文章渗出的温馨的人情。(有重点地指导两个地方的朗读:一是“摇花乐”,要读出“我”问母亲时语气的急切,母亲却说“还早”,这时“我”的心情是失望的。“台风要来了”,语气也是急促的。从“这下可乐了”到“好香的雨啊。”充满欢乐,语气要略显夸张。另一处是最后一句话,语速要舒缓,以传达出绵绵不尽的怀念和遐思)。

三、出示有关桂花的图片(桂花树林,桂花朵。让学生感受桂花的美丽学生在音乐与图片的渲染中,将会喜欢上桂花。在此情境中,让学生结合图片和对桂花的回忆,把桂花的美丽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来,学生描绘的方式可能会有如下几种:画画、朗读有关句子、回忆有关桂花的诗句。此时,教师应给学生以广阔的自由描述空间,并一一加以肯定。)

大家所描绘的桂花真美呀,可以想见大家对桂花的喜爱,文中的作者对桂花也是情有独钟,我们看看她笔下的桂花是怎样的?大家试着把描写桂花的语句找出来看看?(学生回答,教师评点)

四、文章结构

桂花不仅美丽清香,还可以吃呢。文章的第一段(1、2节)为我们介绍的清楚。

第二段(3节)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故乡的桂花雨,具体描绘了“摇花乐”,大家喜欢“我”的父母亲吗?为什么?(学生大多会回答,“喜欢”,摆出的原因不一而足,老师总结:因为母亲敦厚、温柔,父亲儒雅和乐)

最后一段(4、5节)作者还回忆了在杭州念中学时和桂花有关的一段往事。

全文脉络很分明,衔接上不着痕迹,其中有一句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桂花,真叫人魂牵梦萦”,什么作用呢?(点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主旨探究

故乡的桂花雨,笼罩着一层黯黯的感伤和偶尔跳跃着的淡淡的喜乐,从中我们捕捉到了作者其实想要向我们倾诉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作答:①对故乡的怀念;②对亲人的思念;③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六、美点的圈点、批注

1.教师示范: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回应文章题目,令人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全桂——“月是故乡明”啊,表现出了作者的恋乡情节。

2.学生发言。

七、词语积累:魂牵梦萦、袅袅、才高八斗、沉浸、淡雅。

八、迁移创新

“乡愁”是什么?(出示关于“乡愁”的诗:余光中的《乡愁》,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齐诵,然后讨论关于乡愁蕴含的情感,分组交流。)

后记:琦君的散文总是蕴藏着生命的喜乐和慈悲,总在讴歌着人性的良善,在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体会这一点,并在此情境中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朗读的、品析的。他们在学习之后或多或少有了关于生命的、生活的启迪,语文方法、技能上的收获和词句方面的积累,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语文课所应该做到的吧。

《故乡》的 篇二

故乡的食物不只是食物,更是一种情感。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故乡的食物》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故乡的食物》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

①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②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③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④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⑤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⑥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有一年,我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故乡的食物》文学作品类阅读题目

1.第④段中写了关于张仲陶的一段轶事, 有什么作用?(4分)

2.请简要概括本文围绕炒米写了哪些内容。(6分)

3.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语言特点。(4分)

4.作者最后说“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怎样理解这句话?(6分)

《故乡的食物》文学作品类阅读答案

1.(4分)①表明炒米坛子家家有;②表现炒米在家乡的普遍性;③增强文章的趣味性;④真实地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每点1分)

2.(6分)①吃炒米的风俗;②炒米的做法;③装炒米的用具;④炒米的吃法;⑤炒米的用途。(每点1分,答满5点给6分。)

3.(4分)①多用短句,简单、平易,如叙家常;②多用民间鲜活的口语,少用修辞,多是聊天谈话的语气;③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答出2点即可)

4.(6分)①表现“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②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③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每点2分)

《故乡》的 篇三

《故乡》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体裁的结构和特点,学习文章对比描写的手法,领会这一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分析本小说的主要人物,及其人物20年前后的变化及其根源。

2、仔细揣摩文章中议论性的语句,深入领会其哲理内涵。

3、深刻理解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灾难,特别是给农民灵魂造成的深深毒害,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

2、概括人物形象。

3、文中几处写景的段落及最后三段富有哲理的语言可重点品析。

教学难点:1、对文中主题的理解。

2、对文中难句的解读。

教具:录音机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年少时,我们曾经追寻许多七彩的梦;年少时,许多美好的人生际遇使人流连忘返;年少时,更有许多怦然心动让人频频回眸……亲爱的同学,你是否也忆起了自己闪亮的日子,那么就请一起走进多彩的文学殿堂,体味文字的无穷魅力。共享这精彩的人生。在欣赏之余,请你想想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以及特殊的环境给了你哪些启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单元导读齐读一遍。

二、引导学生筛选信息:

1、学这个单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①理解小说的主题;②分析人物形象;③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语言。)

2、这个单元主要以什么为文体?(小说)

三、引导同学们复习巩固小说知识,可点学生回忆总结。(生可看《导与练》的知识卡片)

1、同学们,你们认为阅读小说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把握人物形象是重要的一环,因为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主题的。

2、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几部分?

四部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那么,小说按篇幅长短又可分为哪三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包括微型小说)

四、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小说的知识。故乡,一个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的地方!迅哥曾在阔别故乡二十年后回到了故乡,可故乡给了他短暂的惊喜后,便把他推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板书课题)

五、鲁迅先生是十大文豪之一,如雷贯耳,同学们对他的文章也是多次接触,谁来谈谈鲁迅印象?可介绍他生平事迹及各类文体的代表作。(生回忆,师板书)

鲁迅名片: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一生多才多艺,创作颇丰。有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学术著作《中国古代小说史钩沉》、翻译作品代表作《死魂灵》《毁灭》、杂文集很多如《坟》《三闲集》《热风》《华盖集》等。

六、师放课文朗读录音,生听朗诵,感知课文,标出课文段落序号和勾画出生字难词。

七、同学们知道这篇小说写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吗?生答师补充。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权利的生活。

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零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悲凉,一年以后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了这篇短篇小说《故乡》。

八、夯实基础:生做《导与练》“基点梳理”及“课堂小比拼”6分钟后,师生共同订正。

九、作业:做这课的《作业手册》。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情节的?

[以“我”回故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2、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作的?[时间顺序]

3、本文结构可分为几部分?可各用三个字概括大意。(生说,师板书)

三部分:(一)(1-5)回故乡

(二)(6-76)在故乡

(三)(77-87)离故乡

4、文章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请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生说,师板书)

忆童年的故乡→                在故乡  →                 离故乡

天真烂漫的童年让我无比欢愉→  冷漠的家乡让我无比悲凉→    故乡美好的未来让我很渺茫

三、文中着重写的是哪一个故乡?“故乡”留给人们的思考是什么?

a、现实中的故乡b、作者对故乡的感情是深沉的,虽然现实中的故乡令他厌恶、反感,使他悲凉,但他仍然希望自己的故乡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这是作者对自己故乡的一种痛苦的爱,这就是故乡给予作者的思考。

四、分析人物形象:请找出“杨二嫂”、“闰土”、“水生”、“我”有关的动作、神态、衣着外貌描写,并概括人物形象,说明作者态度。(对比)(点4名学生上台写出关键词)

a杨二嫂:由二十年前的年轻美丽(豆腐西施),变成了“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爱占小便宜。(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变得泼悍,放肆,虚伪,恶语中伤闰土偷碗碟)(厌恶)(衬托闰土,同时也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小市民阶层的破产)

[对比:突出了在长期艰辛生活的磨难下,人性的改变,同时也说明了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小城墙市民的日趋贫困。](次要人物)

b闰土:由二十年前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变成了呆滞麻木,迟钝,信佛的木偶。(形象,性格都变化大)。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同情)(主人翁)(农民的破产)

c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等同于作者,“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的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d水生:是二十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性格活泼。但他还没尝到生活的艰辛,二十年后是不是又一个“闰土”,让人担忧。(既担忧又寄于希望)

五、作者通过故乡人的变化,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主题理解,可讨论)

可多种认识:①因为中国农民的活力被封建社会扼杀而悲伤②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轮回无可奈何③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④对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渴望⑤通过这些变化揭露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社会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入彻底性,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

六、师生互动,进一步研习课文

1、你认为文中“可悲的厚障壁”是指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①“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②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苟安属于自己的既定位置,成为麻木机械的顺民。

2、怎样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3、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a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第2段)

二十年后的故乡是一个萧索荒凉的世界。“我”的心也禁不住悲凉起来。这萧索荒凉的世界里的人呢?自然也是使我感到无比的悲凉。环境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b“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第12,88段)

二十年前的故乡是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与二十后故乡的萧索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是“我”对故乡未来的一个美好憧憬,这样也为英雄少年和豆腐西施“的出场做出了有力的铺垫。

七、研读课内语段:生齐读86-88段后,师生互动提问题,进行语段阅读训练。

八、迁移: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契可夫说:”路是人的脚走出来的,为了多辟几条路,必须向没有人的地方走去。“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路的名言俗语,试说1-2句。

a名言,但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b俗语:1、条条大道通罗马。2、你走你的阳关大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九、拓展:很多人用诗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你还知道哪些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文名句吗?请写一两句。

例:1、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永,万里送行舟。”2、席慕蓉《乡愁》“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3、余光中《乡愁》“乡愁是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十、小结艺术特色:生讨论归纳,师订正,意近有道理即可。(生概括,师板书)

1、情节集中,结构紧凑。全文主要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

2、小说善于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3、小说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描写等刻画细致逼真,使人物形象鲜明而有特色。

4、小说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使小说结构流转自如,疏密有致,浓淡相间。

十一、作业:你现在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你过去的故乡是怎样的?你对故乡的未来有何美好的设想?请把它写出来。可学习本课采用对比写景刻画人物的方法,自己拟题,600字左右。

《故乡》的 篇四

在你的故乡里,槐树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景象?在《故乡的槐树》一文中你又能得到什么理解呢?以下是由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的槐树》阅读题目及答案,欢迎阅读!

《故乡的槐树》阅读原文

①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就是在我离家之后这些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媲美的。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抱了。

②村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总是笑笑的,寻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我只觉得自己长了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了绿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得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微微前伸,像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其实,我不正是在槐树伸出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

③尔后,在熏风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得呈青绿色了。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米,米粒似地浮荡着繁星的海。那浓烈的有点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④自从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到山野里去采药。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尽管用它做药材卖是极廉价的,却也给了它的孩子们多少生活的滋养!古槐开的花虽然很香,可结的果实却十分苦涩。祖父说,槐果虽然味苦,却不但可以入药,还能够酒呢!

⑤待我重返故乡,已经是几年之后了。我伫立于村槐下,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槐花,深情中有一种沉重感。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股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我记着祖父的话,品着槐香,是清苦的药味呢,还是微醺的酒香?村槐在风雨里,在四季交替中,经历了多少年月?听祖父讲过,是先人捡的野槐栽的,很是远久,可惜不能向祖父仔细问及树的年龄了。一阵芬芳从清风中扑来,直沁肺腑,依旧是儿时记忆里那股浓烈、美丽。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虬劲地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才可以有一个年年度度把花和果如此奉献给人间的壮举!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⑥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

[注]塬:yuán,我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故乡的槐树》阅读题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槐树( ) 苍虬( )

2.本义的叙事线索是 ,叙述的顺序是 。 (2分)

3.朗读第⑥段时,重音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如此 B.长大 c.一定 D.季节

4.本文中第②~④段依次记叙了三件往事:② 、槐树下嬉戏、 。(2分)

5.结合语境,解释②③段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每小题2分)

(1)绿的云团: 。

(2)香山: 。

6.扎根山塬,挚情奉献,这是村槐和祖父的共同特征。品读第⑤段,在原文中找出两处具有共同特征的相关句子,并用“ ”画出来。(2分,每处1分)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本文借物抒情,借对村槐的赞美,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

B.本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C.文章以村槐为题,托物言志,表达了扎根故乡、倾情奉献的志向。

D.文章结尾不仅照应开头,而且深化了主题。

8.假如你要把本文推荐给你的同学小强,请把你的推荐理由写在下面。(4分)

提示: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某一方面作答。

推荐理由: 。

《故乡的槐树》阅读答案

1.huái qiú

2.村槐 时间顺序(倒叙)

3.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朗读音节处理的能力。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有音节上的抑扬顿挫,而重音通常是在阅读时需要强调的词语或部分,即使是相同的一句话,重音不同,强调的意思就会不一样。在第⑥段中,“如此”和“一定”都是修饰动词的,应加以强调;“长大”则是上文一直在写的内容——槐树陪伴我成长;只有“季节”不是应该强调的内容。

4.槐树上荡秋千(荡秋千) 采集槐花槐果换书费

5.(1)嫩绿繁茂的槐树树冠 (2)香气四溢的槐花花堆(意思对即可)

6.①它那虬劲地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地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②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7.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概括全文的能力。要求我们对于文章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如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烘托手法、欲扬先抑等应熟悉掌握。在本文中,作者并没有表达“扎根故乡,倾情奉献的志向”,所以只属于托物抒情,而非托物言志。

8.略。(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某一方面作答即可)

《故乡》的 篇五

12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学会本课新生字、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二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具体写出来的。三 教学难点 了解杨梅树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四 教学准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一。初读,感知大意。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2课——(生齐)。师: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示本课生字词)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难读,找出来多读几遍。(生练读)生:我觉得“吮吸”这个词比较难读,因为“吮”是翘舌音, 容易读错。师:我们也请一行的同学来开小火车,轮流读课文。师:听完他们的朗读,谁想评一评?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得很准确。现在,选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生选段个别读,师根据生回答板书)二 理解词语三 质疑四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 导入  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作家王鲁彦的作品(出示课题,学生读)师 从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我们把题目改成“我爱杨梅”从感情上有什么不同?(生答)师 说起描写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作品,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就是这两篇:一是大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另一篇就是作家王鲁彦的了。上小学的时候自然没有什么游子漂泊的沧桑感,所以对那千古名句就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滚瓜烂熟可是激不起一丝情感上的涟漪,而就不同了,常常是一边读一边嘴里泛着酸滋滋甜津津的味道,书读完后再狠狠地咽上几大口口水,直埋怨自己怎么没有生在那杨梅满枝的江南,甚至这种贪恋杨梅的情结一直到现在还挥散不去,尤其做了老师,十几年教书,看着一届届学生也宛如当年的自己那样吞咽着口水的样子,更是无限感慨: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究竟有怎样神奇的力量呢?你们现在愿意和我一起再来细细品读一下这篇作品吗?二 感知全文,了解内容师:好,现在请同学闭上眼睛,一边听我读课文,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师配乐读课文)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的?(板书)三 逐段品读1.学习第二自然段。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生自由读课文)师: “贪婪”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谁查过字典?师:这个词本来是一个贬义词,用在这儿是要贬低杨梅吗?师:在课文里“甘露”指的是什么?生:(齐)春雨。师:对!可见,有些词语的理解不能光靠查字典,还要放在课文里读读,理解才准确。师:(简笔画)老师这儿画了几种树叶,哪一种是狭长的?(生从众多树叶中指出狭长的叶子)师:其它几种树叶是什么形状的呢?请你也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来形容。(生边指图边回答,用上扇形、心形、手掌形、椭圆形等词语。) 师:在这里作者就是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在他眼里,这一棵棵杨梅树多像一个个树娃娃呀!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一下,这些树娃娃在干什么?它们会怎么说,怎么笑呢?(师在悠扬美妙的音乐声中,充满感情地读课文,生闭上眼睛听,边听边展开联想)(我看到一个个树娃娃张大着嘴巴喝着春天甘甜的雨水,都开心地笑了。我看到一群树娃娃围成一圈,手拉着手,在一起开心地唱歌、跳舞。我看到一个个树娃娃伸展开绿色的手臂,伸着懒腰,一截截地往上长。)师:我从同学们的想象中感受到这杨梅树在快乐地成长,充满了生命力。让我们一块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生配乐朗读,读得入情入境)2.学习第四自然段:师:这一棵棵杨梅树真是可爱呀!杨梅的果子就更可爱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生齐读课文)师:作者是如何描写杨梅的形状的?请读句子:(出示两个句子)1. 杨梅是圆的,生着小刺。2.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师:读完后大家一定发现了,第一句简单些,第二句具体些。你能比较一下,第二句具体在什么地方吗?师:再读读句子,看看从这个词你还可以体会出什么别的东西来?(生再读,体会)(还可以体会到这些杨梅果特别可爱,作者特别喜欢它们。)师:用了重叠词,不仅写出了杨梅果的形状,还能表现出作者对果子的喜爱之情。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一句话,读出杨梅果的可爱。(生练习朗读)师:杨梅果形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它全身长满了小刺。)师:请大家读一读具体写小刺的句子,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刺的。(生齐读)师:对!作者写出了小刺的特点。我们一块儿来读课文:杨梅树结果实了,作者仔细地观察了杨梅果的形状,他看到……(生读第1句),作者不仅看了,而且用手摸了,他发现……(生读第2句),最后,作者还把杨梅果放在嘴里尝了尝,感觉到……(生读第3句,略)师:正是因为作者对杨梅进行了十分细致的观察,才能这么生动地写出了杨梅的特点。3.学习五自然段:(幻灯出示杨梅果的图片)师:这就是故乡的杨梅果。杨梅果是什么颜色的?生:(齐)红色!师:作者很熟悉杨梅果,还知道杨梅果成熟前、成熟后颜色的细微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颜色的词。(生默读课文,画词,并在老师的引读下感知“淡红”、“深红”、“黑红”、“鲜红”这四个词。)师:用上这些词,准确地写出了杨梅果成熟时颜色的变化,师:你们能不能也象这样说一说绿色有哪几种不同程度的绿?(生说出“淡绿”、“ 深绿”、“碧绿”、“墨绿”、“草绿”等词)师:如果同学们在观察事物的颜色时,也能这么仔细地观察,用上这样的词语准确地进行描写,一定能写好作文。师:杨梅果的颜色是多么美丽、多么鲜艳呀!让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感受它颜色的美丽。(生齐读)师:“染满”是怎么一回事呢? (用上“染”字说明杨梅的汁水给“我”的嘴唇、舌头染上了颜色,而且这红色能保持很久。) 4.学习第六自然段: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杨梅的味道,这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生自由读课文)师:杨梅的味道是怎样的?(未熟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了。)“甜津津”的意思吗?( “津”有三点水,“甜津津”的意思是水分多、汁水甜,很好吃。)师:你们吃过什么东西,吃起来也是甜津津的?(水蜜桃也是甜津津的。我吃过西瓜是甜津津的。还有梨子也是甜津津的。)师:说得不错。那么熟透了的杨梅是“又酸又甜”、“酸中带甜”、还是“甜中带酸”呢?师:作者把杨梅的味道写得多清楚啊!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还接着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一块来读一读。(生齐读课文)师: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清事物的特点。四 读写结合,写作练习1 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组内说,全班说。)2 布置作业 :为一种水果写一段介绍。(形状 颜色 味道)五 结束语这篇文章是作家在西北生病时看到窗外的绵绵细雨,不禁想到了家乡,思念故乡时写的,原文可长的很哪,对杨梅还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比如,拿它和荔枝对比写,“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却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呢!” 还有这样的描写:“人家把它一船一船的载来,一担一担的挑来,我们一篮一篮的买了进来,挂一篮在檐口下,放一篮在水缸盖上,倒上一脸盆,用冷水一洗,一颗一颗地放进嘴里,一面还没有吃了,一面又早已从脸盆里起了一颗,一口气吃了一二十颗,有时来不及把它的核一一吐出来,便一直吞进了肚里。” 怎么样,是不是口水流出来了,快去找来原文,和课文对照着好好读一读,品一品吧!六 小结    

《故乡》的 篇六

【教学背景】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实验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经典老课文。作者采用细腻的手法,具体地描绘了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写杨梅果的形、色、味,处处可见描写细致的语句。比如:杨梅果上小刺的特点和变化,颜色的几次变化,成熟过程中酸甜味道的细微变化,以及作者那种细致入微的感受等,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其中描写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语段是语言学习的典型范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学写状物文章的要求,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抓住描写杨梅果的形、色、味的三段来引导学生感知、品读文本,感悟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同时,将状物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贯穿在教学中,不时地进行渗透,努力将读写有机结合得更好。

【课堂实录】

杨梅树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

生:很耐心地读着课文。

师:读了以后,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也听到了杨梅树在喝着甘甜的雨水。

生2:我感到杨梅树正在吐叶、长大,孕育着杨梅果。

生3:杨梅树吮吸着乳汁,积聚着力量。

师:是呀,一切都显得那样的生机勃勃。板书:生机勃勃

师:请你们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过渡:杨梅树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就挂满了杨梅。

杨梅果

师:(出示4、5、6节。)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分别介绍了杨梅果的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形状、颜色、味道

师:文章用了三节,从形状、颜色、味道三方面介绍了杨梅果的特点,这是一种很好的介绍事物的方法。下次你们向别人介绍某种东西时,也可以分别从它的几个方面来说。现在请三个人来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笔下的杨梅果怎么样?

三名同学读课文,根据回答板书:惹人喜爱

师:请大家细细读课文,找找句子,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出杨梅的惹人喜爱?

形状

生1:我来说说杨梅果的形状。我觉得小小的杨梅浑身竟长满刺,像小刺猬,十分惹人喜爱。

师:那请你读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

生2:我觉得杨梅果圆溜溜的,很可爱。

师:那也请你读读课文,让我们看到杨梅果的可爱。

师: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在脑子里勾画出杨梅果的形状。

颜色

生1:我来说说杨梅果的颜色。杨梅在生长的时候,颜色会发生变化,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是黑的了。这一点吸引我。(随机播放颜色的变化。)

师:请你读读写颜色变化的句子,让你的读也吸引一下我们。

生1:很有感情地读句子。

生2:由于太红了就像黑的了,多么有趣可爱呀!我也要来读一读。

师:你们读得都很吸引人。谁还能用上“先是……随后……最后……”说说杨梅颜色的变化。

指名学生看图说话。生3:轻轻咬开杨梅就会看到鲜红的果肉,流出甜美的果汁,我多想尝一尝!

师:那你就边读边尝吧。

生4:老师,我也想来尝一尝。

师:给你这次机会。

师: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是黑的了。这是写杨梅外皮的颜色变化。而下面的,你……(生接上来读下面的句子。)这是写杨梅里面的肉和汁水的颜色。作者描写杨梅颜色的顺序是从……(生:外)到……(生:里)。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在脑子里把杨梅果的颜色填上。

味道

生1:杨梅甜津津的很好吃,我喜欢吃杨梅。

师:那你就为我们甜甜地读一读吧。

生2:杨梅的味道讨人喜欢,所以作者不停地吃,结果把牙齿也酸倒了,真好玩。

师:看来杨梅真正的味道是甜中带酸的。那“酸倒了牙齿”怎么还说它惹人喜爱呢?

生2:虽然后来感到酸酸的,可是吃起来却很甜,所以还是喜欢的。

生3:吃杨梅可以消暑解渴,所以杨梅是惹人喜爱的。

生4:我从图片上看到那个小孩子流口水了,他一定特别喜欢吃杨梅,所以不怕牙齿酸。

师:你们的理由都很充分。那谁读一读句子,让大家感受到杨梅味道的甜美呢。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真想现在就吃到那甜甜的杨梅。作者故乡的杨梅色佳味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难怪作者每每想起故乡的杨梅,都会情不自禁地说……(生: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师:写这篇课文的作者叫鲁彦,他是浙江人,杨梅是浙江的特产,作者向我们介绍的就是自己家乡的特产。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来自很多不同的地方,你们能来向大家介绍你家乡的特产吗?

生1:我的家乡在嘉定。嘉定的大白蒜很出名,它的营养价值很高。

生2:我的家乡在绍兴。我们家乡出产有名的绍兴老酒。

生3:我的家乡在宝应。我们那儿荷塘特别多,夏天荷花开放美丽极了。荷花好看,莲藕好吃。你们看这是莲藕汁,喝了可以美容。

生4:我的家乡在福建。我们家乡的特产有龙眼。它长着圆圆的身子,黄黄的皮肤,白白的肉,吃起来甜甜的。

……

【课后反思】

1、展开想像,感受“爱”。

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他们怀着各自的情感和想像去感受文学那美丽迷人的魅力。教学时,教师应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可感可触的情景,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联想悟情。教学描写杨梅树的那节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诵,使学生产生了想像,想像在这迷迷蒙蒙的春雨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最后,教师请学生用朗读来表达此时此刻的感受。朗朗书声表达了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立足文本体悟语言,让学生在感受语言之美的同时,获得了情感的熏陶,享受了审美的乐趣。

2、自主阅读,品味“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学会观察、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因文悟道。教学描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滋味时,我请学生细细读课文,找找句子,并说说从哪儿体会出杨梅的惹人喜爱。学生通过抓住文章重点词句边读边品、边品边悟,在讨论交流、自主阅读中,杨梅形状的可爱、颜色的鲜活、味道的甜美尽展眼前,作者对杨梅的赞美,对故乡的喜爱尽在不言中。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将知识的认识、语言的品味、内容的鉴赏、方法的探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形成融为一体,把“爱”的教育渗透其间,使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故乡》的 篇七

使用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析第二自然段描写杨梅树的词句。

教学准备: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感知大意。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2课——(生齐)我爱故乡的杨梅。

师: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 示本课生字词)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难读,找出来多读几遍。(生练读)

生:我觉得“吮吸”这个词比较难读,因为“吮”是翘舌音, 容易读错。

生:“豆腐”的“腐”字在这个词里读轻声,比较容易读错。

生:我认为“触到”这个词有些难读,“触”是翘舌音,很容易读错。

(生一边汇报,师一边在这些词下画横线)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都不错。我们把画横线的词语多读几遍(生自由读,开火车读生字)

师:大家读得不错。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齐)共有六个自然段。

师:我们也请一行的同学来开小火车,轮流读课文。

(当老师请了一行同学时,没有被请到的同学发出了失望的叹气声)

师:没关系,没被请到的同学先仔细听,如果你觉得哪些自然段你读得比他好,待会儿老师再请你读。

(生开火车读课文)

师:听完他们的朗读,谁想评一评?

生:我认为这一行同学中,阮杨同学朗读得很流利

生:饶倩同学今天的朗读又流利又大声,进步非常大。

生:我觉得陈香伶和王妍的朗读还不够流利,有回读的情况,今后要多练习。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得很准确。现在,选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生选段个别读,师根据生回答板书)

树    (2)

我爱故乡的杨梅    形  (4)

果 色  (5)

味  (6)

二。细读,品读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生自由读课文)

生:我读懂了“四季常绿”这个词,它指的是树木的枝条四季都是绿的。

生:请问大家,“贪婪”这个词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这里为什么用来形容杨梅?

师:你真会提问。“贪婪”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谁查过字典?

生:“贪婪”的意思是贪心,不知满足。

师:这个词本来是一个贬义词,用在这儿是要贬低杨梅吗?

生:不是的。读了这个词,我就感觉到杨梅树喝饱了春天的甘露,要快快长大。

师:你想得可真好呀!

生:请问大家,“甘露”是什么意思?

生:我能解答这个问题。“甘露”是指甘甜的糖浆。

师:在课文里“甘露”指的是什么?

生:(齐)春雨。

师:对!可见,有些词语的理解不能光靠查字典,还要放在课文里读读,理解才准确。

生:我读懂了“一片片”,通过这个词,说明杨梅树的枝叶长得很茂盛。

生:我读懂了“狭长”,指又细又长的叶子。

师:(简笔画)老师这儿画了几种树叶,哪一种是狭长的?

(生从众多树叶中指出狭长的叶子)

师:其它几种树叶是什么形状的呢?请你也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来形容。

(生边指图边回答,用上了扇形、心形、手掌形、椭圆形等词语。)

生:“伸展”、“吮吸”、“欢笑”这些词都是用来写人的,为什么课文用来写杨梅树?

师:问得好!在这里作者就是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在他眼里,这一棵棵杨梅树多像一个个树娃娃呀!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一下,这些树娃娃在干什么?它们会怎么说,怎么笑呢?

(师在悠扬美妙的音乐声中,充满感情地读课文,生闭上眼睛听,边听边展开联想)

生:我看到一个个树娃娃张大着嘴巴喝着春天甘甜的雨水,都开心地笑了。

生:我看到一群树娃娃围成一圈,手拉着手,在一起开心地唱歌、跳舞。

生:我看到一个个树娃娃伸展开绿色的手臂,伸着懒腰,一截截地往上长。

师:我从同学们的想象中感受到这杨梅树在快乐地成长,充满了生命力。让我们一块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生配乐朗读,读得入情入境)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这一棵棵杨梅树真是可爱呀!杨梅的果子就更可爱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生齐读课文)

师:作者是如何描写杨梅的形状的?请读句子:(出示两个句子)

1. 杨梅是圆的,生着小刺。

2.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师:读完后大家一定发现了,第一句简单些,第二句具体些。你能比较一下,第二句具体在什么地方吗?

生:第一句只是写杨梅果“生着小刺”,第二句是写“遍

身生着小刺”,多了“遍身”这个词,说明小刺长满了杨

生:第一句没有写杨梅果的大小,第二句写了“和桂圆一样大小”,一读就知道杨梅的大小。我觉得写得很具体。

生:第一句说杨梅“是圆的”,第二句说的是“杨梅圆圆的”强调了杨梅特别圆。

师:对!再读读句子,看看从这个词你还可以体会出什么别的东西来?(生再读,体会)

生:我还可以体会到这些杨梅果特别可爱,作者特别喜欢它们。

师:用了重叠词,不仅写出了杨梅果的形状,还能表现出作者对果子的喜爱之情。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一句话,读出杨梅果的可爱。(生练习朗读)

师:杨梅果形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它全身长满了小刺。

师:请大家读一读具体写小刺的句子,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刺的。(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杨梅果身上的小刺和一般的刺有什么不同?

生:一般的刺我们摸起来总感到粗糙,很扎手。可杨梅果的小刺是软的、平滑细腻的。

师:对!作者写出了小刺的特点。我们一块儿来读课文:杨梅树结果实了,作者仔细地观察了杨梅果的形状,他看到……(生读第1句),作者不仅看了,而且用手摸了,他发现……(生读第2句),最后,作者还把杨梅果放在嘴里尝了尝,感觉到……(生读第3句,略)

师:正是因为作者对杨梅进行了十分细致的观察,才能这么生动地写出了杨梅的特点。

第二课时

3.学习五、六自然段:

师: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杨梅树的可爱,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可爱的杨梅果。

(幻灯出示杨梅果的图片)

师:这就是故乡的杨梅果。杨梅果是什么颜色的?

生:(齐)红色!

师:作者很熟悉杨梅果,还知道杨梅果成熟前、成熟后颜色的细微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颜色的词。(生默读课文,画词,并在老师的引读下感知“淡红”、“深红”、“黑红”、“鲜红”这四个词。)

师:用上这些词,准确地写出了杨梅果成熟时颜色的变化,

师:你们能不能也象这样说一说绿色有哪几种不同程度的

绿?(生说出“淡绿”、“ 深绿”、“碧绿”、“墨绿”、“草绿”等词)

师:如果同学们在观察事物的颜色时,也能这么仔细地观察,用上这样的词语准确地进行描写,一定能写好作文。

师:杨梅果的颜色是多么美丽、多么鲜艳呀!让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感受它颜色的美丽。(生齐读)

生:老师,“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一句中“染满”可以换成“沾满”吗?

师: “染满”是怎么一回事呢?“染”是本课的生字。古时候的人是这样来染东西的(师边描述边画简笔画)。把一个大容器装上水(写“ 氵”),加入树叶、花瓣这些有颜色的植物(写“木”),放在火上煮。“九”在这不表示“九天”而是表示很久。这样得出来的汁水就可以用来染布了。白布经过染色,颜色能保持很久。联系这个字的意思想一想,能明白这个问题吗?

生:我知道了。用上“染”字说明杨梅的汁水给“我”的嘴唇、舌头染上了颜色,而且这红色能保持很久。

(媒体出示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在这个自然段里,作者用了这样一组词来描写杨梅果颜色的变化。

(师给关联词加点:先是……然后……最后……)

师:老师这有几个练习,请大家试着用这几个词说话,喜欢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屏幕出现练习,生自由练说,然后汇报。)

1.小蝌蚪先是     ,随后     ,最后       。

2.白荷花开花了,先是     ,随后     ,最后        。

3.       先是       ,随后        ,最后       。

4.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杨梅的味道,这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杨梅的味道是怎样的?

生:未熟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了。

“甜津津”的意思吗?

生:“津”有三点水,“甜津津”的意思是水分多、汁水甜,很好吃。

师:你们吃过什么东西,吃起来也是甜津津的?

生:水蜜桃也是甜津津的。

生:我吃过西瓜是甜津津的。

生:还有梨子也是甜津津的。

师:说得不错。那么熟透了的杨梅是“又酸又甜”、“酸中带甜”、还是“甜中带酸”呢?

生:应该是甜中带酸。熟透了的杨梅主要是甜的,但还有一点酸,因为它实在是太甜了,所以就不觉得酸了。

师:作者把杨梅的味道写得多清楚啊!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还接着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一块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清事物的特点。

5.学习一、三自然段:

师:课文的重点段落是4、5、6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写1、3自然段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师:在写树和写果的段落之间,有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请大家一起来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生齐读: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生:这个自然段把树和果联系起来,从树写到了果,是个过渡段。

师:不错。看看“挂满”这个词,想象一下,你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好象看到了树上结出了很多很多的杨梅果,数也数不清。

生:我还看到这些杨梅果长得十分饱满,都沉甸甸地挂在

枝头。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作者先写了树,再写了果,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能不能颠倒过来?我们再来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生齐读课文)

生:不能。因为作者是按照树木的生长顺序来写的,所以

三年级是作文起步教学阶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时常注意渗透写作技法的传授,将会使学生受益非浅。

课题换成“我爱杨梅”?为什么一定要加上“故乡的”

这个词呢?

生:因为这是作者故乡的杨梅,所以这两个字不能省。

师:说得有点道理。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自己故乡

的杨梅写得这么好、这么美?

生:作者从小在故乡长大,十分熟悉和喜爱杨梅。

生:杨梅就象他故乡的一位老朋友,伴随着他长大,因此他说起故乡会想起杨梅,看到杨梅也会想起故乡。

生: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

师:对呀,作者不但爱故乡的杨梅,更爱自己的故乡。作者在这里写的是杨梅,赞美的是杨梅,就是要通过杨梅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抒情”。

(师板书)

师:作者借的是什么物?(生齐:杨梅。)抒发的是什么感情?(生齐:热爱故乡的感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块儿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可见,课文的第1、3自然段不仅不能省,而且在全文

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四。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师:同学们,我们美丽的故乡广西素有“水果之乡”的美名,你知道我们广西都盛产哪些水果吗?

(生:有沙田柚、香蕉、马蹄等。)

师:老师带来了两个沙田柚,我们就来写写它,好吗?

(把一个剥开了的沙田柚和一个完整的沙田柚,通过投影仪展示到屏幕上)

师:请一、二组的同学观察沙田柚的外表、形状,三、四、五组的同学观察沙田柚的内部结构以及它的味道,动笔把你观察到的写下来。

(生仔细进行观察,之后动笔写,师巡堂指导,生写完后,每组派几个代表上讲台汇报,师生评议、修改)

设计说明

生词的教学不应平均用力,本课采用学生自读自评的形式,确定字音教学难点,并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自读,达成目标。

有效地保护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朗读之后的互相评价,既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也训练学生的听读辨析能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地读书,学生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质疑、解疑是学生主动学习最充分的体现。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读而生疑,疑而能问,尝试解答”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质疑解疑,交流协作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

先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本义,再放到句子中进一步感悟,才能真正读懂词句。

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并迁移应用。

梅果的全身,让我知道了这些小刺特别多。

此处是教学的难点,我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把杨梅树说成“树娃娃”,这一点拨,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为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利用优美的音乐、深情并茂的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受到感染,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比较”是语感形成的重要手段。只有比较,才能促进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在比较中,学生体会到杨梅果的特点,体会到了叠词的妙用,体会到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

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

采用引读,目的有二:1.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2.提示作者的观察方法。为指导小练笔做好铺垫。

师:(板书“甜津津”)看看“津”字的结构,你能想到又进行了一次积累、迁移、运用训练。花不了多少时间,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却有很大的作用。

运用“字理识字”法教学生字,形象、生动,有效突破字义的难点。

仍然进行迁移运用训练。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练习的设计有坡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训练。

顺序不能颠倒。

生:而且课文是先写春天的杨梅树,再写夏天的杨梅果,也可以说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不能颠倒。

师:整篇课文都是写作者“爱杨梅”,我们是不是可以把

“迁移、运用”的教学思想,促使我不放过任何一次可以给学生“练”的机会。

只那么“一句”点拨,学生又领悟到写作的一种方法。

通过想象,“挂满”一词的理解形象多了!

树   (2)

我爱故乡的杨梅      (3)

形  (4)

果 色  (5)

味  (6)

此处教学,精心设问!把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最后回归到有感情地朗读,力求使思想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不按课文顺序组织教学,而是另辟蹊径,采用变序法,先教学2、4、5、6自然段,最后抓过渡段,带出第一段,篇末点题,通过讨论、辨析、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水到渠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挤出时间让学生动笔习作,体现精讲多练。

附:学生作文

沙田柚是广西的特产,它和小朋友的脑袋一般大小,一头大一头小,样子有点象葫芦。它穿着一件美丽的黄外套,摸起来麻麻的。它的皮很厚,你不用点劲休想把它剥开。当你好不容易剥开它的表皮,你会发现它下面竟是软软的象棉花一样的东西,再撕开它,一个圆球形的果实就出现在你的面前,它由十几片果肉组成,跟我们平常吃的桔子有点像。它们紧紧地挨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每片果肉就象一把小梳子。你不要以为“小梳子”可以直接吃了,一定要剥下“梳子”外面的那层皮。我记得姑姑讲了一个笑话:有一次,她送了一个沙田柚给北京的好朋友,结果,那位阿姨打电话来说,柚子又苦又涩,一点儿也不好吃!姑姑大吃一惊,一问,才知道,阿姨把柚子当成了“大桔子”,连皮一块吃下去,怎么会好吃呢?沙田柚的肉一丝丝紧挨着,洁白透明,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难怪驰名中外呢!

[课后总评]

本课的教学,我注重体现以下语文思想: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并以多种读书方式,如个别读、齐读、引读、配乐朗读等,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致,让学生喜欢读,乐意读。例如,在教学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感悟语言文字;接着让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边听边想象,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景;最后,也让学生随着音乐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学生通过感悟课文,再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真正达到受感染、受熏陶、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的效果。

2、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在教学中,我把本文当成一篇范文,把“写”立为“读”的最终目标,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处处渗透写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了解、感悟和诵读,达到积累的目的,为写作埋下伏笔。在课后练习中,我设置了一个“小练笔”,帮助学生进行迁移,使学生凭借课文这个例子,举一反三,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写自己熟悉的事物。真正发挥了课文“范文”的作用,也使阅读和写作得以紧密结合。

3.想象说话、巧破难点。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此,我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设置了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这一教学环节,我先利用优美的音乐、深情并茂的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受到感染,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最后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将课文语言内化,学生通过想象理解了拟人的手法,进一步体会到杨梅树、杨梅果的美丽、可爱,这样,难点也就水到渠成地突破了。

4.基础扎实、训练到位。语文课的学习,实际上是语言文字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在学习这一课时,我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理解、积累是基础,为此,我运用字理识字、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帮助学生解词。如在教学“染满”一词时,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在教学“狭长”一词时,学生对该词把握不准,我出示了不同形状的树叶,让学生从中辨析出“狭长的叶子”使学生对这个词有了很形象的认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故乡》的》,能够帮助到您,是金笔头网最开心的事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故乡》的(优秀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