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鸿门宴》【最新5篇】

《鸿门宴》【最新5篇】

京洛风流 点赞 分享
《鸿门宴》【最新5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场面组接:转换发展,推动情节,塑造人物。 篇一

场面是情节发展的基本单位。《鸿门宴》是由下列一系列的场面组接而成:

1、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

2、项伯为救友夜访张良。

3、张良、刘邦密商对策。

4、刘邦会见项伯,并进行拉拢。

5、项伯回报项王。

6、刘邦鸿门谢罪。

7、项王留沛公与饮,范增数目项王。

8、范增出召项庄,项庄入席舞剑。

9、樊哙闯宴。

10、刘邦逃遁。

11、张良留谢。

12、沛公至军,立诛无伤。

作者抓住每一个场面的特征,采取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形象生动,情境逼真。随着场面的转换发展,情节不断推进,在矛盾斗争中逐步展现人物的性格。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篇二

项羽集团刘邦集团

项羽集团刘邦集团

范增集团张良集团

项伯集团曹无伤集团

项庄集团樊哙集团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鸿门宴》 篇三

一、教学设想

《鸿门宴》长期以来都是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这篇课文研究重点多集中在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性格分析上。然而人物性格的分析既不能超越课文,放到整个《项羽本纪》中去分析,也不能简单的贴标签。既是《鸿门宴》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们就要从这一部分文字中去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人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待周围的人的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项羽、刘邦二人对待对手、部下、内奸、内应的态度去分析,同时要提醒同学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要注意从散落的细节中去进一步挖掘人物的性格。

二、学生情况

高一(9)班是我校的快班,学生的基础在同龄人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通过入校以来近一个月的引导,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自主预习的习惯,借助资料和课下注释,学生大多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三、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

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2、梳理故事情节,穿插字词、句式教学

3、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4、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鸿门宴》,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板书课题和作者)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生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XX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师:你介绍得很翔实,不仅介绍司马迁生活的年代,出生的地点,人生的经历和后人对他的评价,还介绍《史记》的内容、体例及其在历史上、文学上的地位。学习经典名篇,我们都应该从这些方面去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不过,更重要还是我们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认识,我注意到你刚才是看着资料读的,能不能不看资料,说一说你对司马迁及《史记》的认识?

生1: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史记》的不朽!

师:很好!我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你对司马迁的由衷的敬仰之情,只有发自内心的认识才是最有价值的认识。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把你的认识写在书上,然后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同学思考,在书上写下自己的认识。约一分钟后,自由结合分组,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认识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司马迁用如椽的史笔纪录下我中华民族三千年间的风云变化,沧桑巨变。伟哉!一个大写的人;奇哉!一部不朽的史册。

生3:一个卑微的史官,一个残废的男人,然而,他却有着宏大的理想,有着惊人的毅力,有着非凡的勇气,他用自己的生命去审视历史,鞭挞残暴与黑暗,歌颂正义与美好,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他是一个高贵的灵魂,他就是司马迁。

生4:解剖三千年历史,刀刀见血,字字含泪,小人虽胜永耻,英雄虽败犹荣;昂起高贵的头颅,宁折不弯,傲然卓立,汉武化为尘埃,子长名垂史册!

……

师:同学们的发言激情洋溢,老师能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的民族而不崇敬英雄的民族更是可悲的民族。”沈从文先生也曾说过:“我们要崇拜英雄,不然就是个卑鄙小人。有对这种崇拜加以嘲笑的,也是卑鄙之徒。”对英雄的热爱,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老师很高兴能从大家的身上看到这种美德!

下面,我们来看课题,《鸿门宴》,宴就是请客吃饭,谁埋单?

生:项羽。

师:项羽请谁?

生:沛公刘邦。

师:项羽为何要请刘邦吃饭?

生:想在酒宴上杀了刘邦。

师:真是这样吗?

生:……

生5:酒宴上项羽并没有想杀刘邦的意思。

师:项羽不想杀刘邦吗?

生5:想过。

师:什么时候?

生5:曹无伤来告密后。

师:如何告密的?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师:“王”应该怎么读?什么意思?

生5:读第四声,称王的意思。

师:项羽听了有何反应?

生5:项羽“大怒”,要带兵教训刘邦。

师:项羽为何“大怒”?

生5:刘邦不但在关中称王,并且把珍宝都占为己有。

师:当年楚怀王命令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进咸阳,理应称王呀?再说,那些珍宝是战利品,也理应归刘邦呀?

生5:项羽认为他才有资格成王。

师:为什么?

生5:是他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师:胜利果实被别人抢了,项羽自然要生气。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6:项羽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刘邦抢了他的风头,他觉得没有面子,所以他很恼怒。

生7:项羽是将门之后,而刘邦只是小小亭长,因此他瞧不起刘邦,他认为刘邦根本没有资格和他争抢王位。

师:几位同学的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来听听专家对项羽“大怒”的理解,刘邦和项羽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看见秦始皇巡游会稽,也曾颇为自负地说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

项羽要带兵消灭刘邦,他手下的将士支持吗?

生8:支持他,范增指出刘邦“其志不在小”,劝项羽“急击勿失!”

师:“其志不在小”指什么?

生8:“贪于财物,好美姬”。

师:也就是喜欢金银珠宝,喜欢漂亮美眉。(生笑)刘邦不喜欢这些,他喜欢什么?

生8:他志在天下。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8:范增说刘邦头上的云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是天子的征兆。

师:哦,看相就能看出是真龙天子,你相信范增的话吗?

生8:只是一个借口。

师:“急击勿失”是什么意思?

生8:赶紧攻打刘邦,不要错过了大好时机。

师:大好时机指什么?

生8: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师:实力如此悬殊,看来刘邦难逃此劫。项羽的部下都支持消灭刘邦吗?

生9:项伯不支持。

师:何以见得?

生9:他去刘邦军中通风报信。

师:是因为他对项羽消灭刘邦的决定不满吗?

生9: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

生9:他想通知张良跟他一起离开。

师:课文中哪句话讲到了这个意思?

生9:“欲呼张良与具去”。

师:“去”和今天的意思一样吗?

生9:不一样,这里是“离开”。

师:项伯为什么要通知张良呢?

生9:张良曾救过他。

师:课文中哪句话提到了?

生9:“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师:“活”是什么意思?能解释一下它的用法吗?

生9:救活,使……活命,使动用法。

师:项伯此去并不是反对项羽消灭刘邦,而是为了报答张良当年的救命之恩。从刘邦军中回来后,项伯对消灭刘邦的态度发生变化了吗?

生9:变了。

师:怎么变得?你读一下项伯的话。

生9:

师:“因”是什么意思?

生9:趁着。

师:趁着什么?做什么?

生9:趁着刘邦来谢罪,好好招待他。

师:凭什么?欠他的,还是少他的?(生笑)

生9:刘邦立了大功,进攻他是不仁义的。

师:不能诛杀有功之臣,为什么去刘邦军中之前项伯不这么说呢?

生9:因为他得了刘邦的好处。

师:什么好处?

生9:刘邦给他举杯祝寿,并结为儿女亲家。

师:是刘邦的傻儿子娶了项伯的俊闺女吗?(生笑)

生9:应该是项伯的傻儿子娶了刘邦的俊闺女。

师:项伯得到了人家的好处,自然要为人家说话。项羽接纳了项伯的建议吗?

生:接纳了。

师:真奇怪,项羽正在火头上,一心要灭了刘邦。项伯的话如何就能使项羽改变了主意呢?

生10:因为项伯讲的有道理。

师:有道理就一定能使一个正在怒头上的人改变主意吗?

同学们再来看项伯的话,“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你和某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竞赛,你们得了冠军,可是一向要强的你没有考过那位同学。这时,有人来劝你说,你的智商本来就不如别人,要不是他考了第一,你怎么能戴上冠军的奖牌呢?他应该多谢谢人家呢!

这样的劝说你会接受吗?

生11:在这句话前面,项伯还有话。

师:在哪?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11:“于是项伯

师:“具”什么意思?

生11:同“俱”,详细,详尽。

师:详细地说,为何省略了?

生11:前面说过了,没必要重复。

师:在哪里?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师:“秋毫”和“近”是什么意思?

生11:“秋毫”就是秋天里鸟兽刚刚长出的细毛,这里比喻细小的东西。“近”是接触、沾染的意思。

师:刘邦既然不敢占有任何财物,在等待项羽的到来,为什么还要派兵将把守关口呢?

生11:为了防止强盗的出没。

师:这里的“非常”和今天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这里的非常是指意外的变故。

师:“所以”什么意思?

生11:……的原因。

师:“倍德”什么意思?

生11:忘恩负义。“倍”同背,背叛。

师:刘邦说的是真心话吗?

生11:不是,是因为打不过项羽,不得已说的软话。

师:刘邦这番话说给谁听的?

生11:说给项羽听的。

师:有根据吗?

生1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刘邦请项伯把这番话详详细细的带给项羽听。

师:我们再来思考刚才的问题,项羽听了项伯的话,为什么会改变主意呢?

生12:刘邦的这番软话满足了项羽的自高自大的虚荣心,就像刚才老师所举的那个例子,如果有同学说:“某某同学说了,他这次考得好只是一个意外,他最清楚自己的成绩远不如你。”你还会生气吗?再者,项羽这次兴兵伐罪,本来就出师无名,现在正好找一个台阶下。

师:项羽本来要杀刘邦,秣兵厉马,杀气腾腾,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可是听了刘邦托项伯传来的软话,听了项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批评,竟然改变了主意,答应“善遇”刘邦,紧张的临战气氛便开始缓和。“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刘邦是一个人来赴宴的吗?

生:不是。

师:带了多少人?

生:百余骑。

师:“骑”什么意思?

生13:一人一马为一“骑”。

师:为什么带百余名骑兵?

生13:如果遇到危险,可以保护刘邦突围。

师:谈得拢,就吃;谈不拢,就跑。(生笑)一起读课文“至鸿门……”

生: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师:“谢”什么意思?

生14:道歉。

师:为何要道歉?

生14:“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师:解释一下?

生14:自己没有料到能先入关破秦,抢了项将军的风头。

师:“郤”什么意思?

生15:同“隙”,隔阂,嫌怨。

师:刘邦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是什么意思?

生15:我们本来是亲密的战友,现在您生我的气,都是小人在挑拨我们的关系。

师:“小人”是谁?

生15:曹无伤。

师:曹无伤向项羽告密,事前告诉过刘邦吗?

生15:怎么可能呢?

师:刘邦怎么知道的?

生15:项伯告的密。

师:项羽怀疑过吗?

生15:没有。

师:项羽怎么说?

生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师:这不是把曹无伤给出卖了吗?

生15:是。

师:项羽为什么这样做?

生15:他缺乏斗争的谋略。

师:真的是个原因吗?项羽真的想不到要保护内应吗?

生15:(思考)……

师:谁来帮他回答?

生16:项羽瞧不起曹无伤这样的小人。

师:老师同意你的观点,曹无伤并不是项羽派去刘邦军中卧底的奸细,而是看见项羽大军压境,刘邦危在旦夕,为了保住自家性命,不惜出卖主子,邀功请赏的小人,项羽自然瞧不起他。

故事发展到此,刘邦、项羽的矛盾似乎都消除了,而且项羽还请刘邦喝起了酒。两大军事集团真的没有矛盾了吗?

生17:有矛盾,项羽虽然被刘邦的软话、恭维话给迷惑了,大将军范增却很清醒,他一心要杀了刘邦。

师: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生1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师:“目”什么意思?

生17:本义是眼睛,这里用作动词,以目示意。

师:也就是使眼色,范增又是使眼色,又是举起玉玦,他要告诉项羽什么?

生17:这是他们事前约好的,是在请求项羽下令杀了刘邦。

师:项羽答应了吗?

生17:没有。

师:课文怎么说?

生17:项王默然不应。

师:是项羽和老师一样是近视眼,没看见吗?(生笑)

生17: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不是近视眼?

生17:“应”是反应的意思,如果没看到,就谈不上反应了。

师:项羽为什么没有反应?是当初就不想杀刘邦吗?

生17:不是,当初他想要杀刘邦,现在不想杀了。

师:为什么改变主意了?

生17:人家刘邦都主动道歉了,抬手不打笑脸人,再说是在自己的大营里,杀了刘邦会让天下人瞧不起。

师:分析的有道理。项羽现在不想杀刘邦了,范增也改变主意了吗?

生17:没有,他还要杀刘邦。

师:他怎么做的?

生17:他让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

师:有一个成语,说的就是这件事。

生17: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师:项庄刺杀成功了吗?

生17:没有?

师:怎么回事?

生17: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师:“翼”什么意思?

生17:本义是鸟的翅膀,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蔽”,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师:“蔽”什么意思?

生17:保护。

师: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

生17:他得了人家的好处。

师:这一段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鸿门宴上几个人的座位的尊卑顺序是怎样的?你从座位中能看出什么?

生17:“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师:讲得很准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7:课前我查过资料。

师: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学习除了要学会思考,还要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从座位的顺序,你能看出什么?

生17:项羽君臣很傲慢。

师:项羽傲慢可以理解,范增作为臣子却坐在刘邦的上首就有点不合礼仪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17:想羞辱刘邦君臣,激怒他们,好找借口杀了刘邦。

师:刘邦对位次提出抗议了吗?

生17:没有吧?书上没有写。

师:结合前面的文字,推测一下。提示一下,刘邦当时是南路军统帅,项羽是北路军统帅。

生17:刘邦作为地位相同的一军统帅,能委曲求全到项羽军中登门谢罪,自然不会在意这细小的礼节。即使心里在意,他也不会提出来,自找麻烦。

师:鸿门宴上杀机重重,杀气腾腾,刘邦君臣就甘心坐以待毙吗?

生18:张良让樊哙进帐救刘邦。

师:项羽的士兵让他进去吗?

生18:当然不让。

师:课文怎么说?

生18: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师:“内”什么意思?

生18:同“纳”,接纳,让他进来。

师:樊哙进去了吗?

生18:进去了。

师:怎么进去的。

生18: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师:用一个字概括一下樊哙是如何进帐的?

生18:闯。

师:“闯”可以看出什么?

生18:樊哙救主心切。

师:还能看出什么?

生18:他很神勇。

师:樊哙进帐后的神态是怎样的?读一下。

生18: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师:这句神态描写可以看出樊哙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18:很是愤怒?

师:他为什么愤怒?

生18:刘邦“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项羽“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师:刘邦“劳苦功高”指什么?

生18: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师:这句话本来是谁说的。

生18:刘邦。

师:项羽听过吗?

生18:项伯曾转述过。

师:樊哙为什么还要说?真的是在指责、抱怨项羽吗?

生18:不是,表面上是指责、抱怨,实际是在恭维项羽。樊哙的意思是说,您才是真正的霸主,我们都对您是诚惶诚恐,恭恭敬敬,您怎么能不体恤我们呢?

师:项羽有辩解吗?

生18:没有。

师:课文怎么说?

生18: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师:项羽为何不辩解?

生18:一方面樊哙的话又一次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他要杀刘邦的理由的确拿不到桌面上来。

师:樊哙闯帐是无礼之举,项羽为何借此假装大怒,杀了刘邦君臣呢?

生18:他在刘邦进营道歉的时候就放弃了杀刘邦的念头,项羽是英雄,即使要杀刘邦,也是在战场上,他不屑于这种下三流的手段。

师:项羽不杀刘邦,换句话说,刘邦基本上是安全的。刘邦也这样认为吗?

生19:刘邦不这样认为,他希望早一些离开这危险的地方。

师:刘邦是怎么做的?

生19:他借口上厕所,跑了出来。

师:刘邦担心项羽怪罪吗?

生19:担心。

师:课文上怎么说的,你读一下。

生19: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师:“为之奈何”什么意思?

生19:这可怎么办呢?

师:樊哙和张良怎么说?读一下。

生19: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师:解释一下。

生19:樊哙说:“做大事情就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也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就像刀和砧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肉,何必告辞呢?”

师:张良怎么说?

生19: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师:这是什么句式?

生19:宾语前置。

师:解释一下。

生19: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些什么(礼物)?”

师:刘邦带了吗?

生19:带了。

师:带了为什么没有送呢?

生19:没有机会送,范增一直在置刘邦于死地,气氛很紧张,不适合送礼物。

师:现在为何要送呢?

生19:他不辞而别,是失礼的行为,刘邦希望通过进献礼物来讨好项羽,让他别生气。

师:既要不辞而别,又要进献礼物,这两件事有矛盾呀?刘邦怎么解决的?

生19:他让张良帮他敬献礼物,自己带樊哙等四人先走。

师:是走吗?课文怎么说?

生19: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师:“脱身独骑”的“骑”什么意思?

生19:骑马跑。

师:“持剑盾步走”的“走”和今天的意思一样吗?

生19:不一样,古时候的“走”是跑的意思。

师:刘邦为什么要一个人骑马跑,而不让樊哙他们也都骑马跑呢?那样不是更快一些吗?

生19:他怕动静太大,被项羽的人的察觉。

师:因此他是沿着来时的大路回去,还是……

生19:走小道。

师:课文上哪个词是这个意思?

生19:间行。

师:刘邦成功的脱离的险境,当项羽知道刘邦不辞而别时,他生气了吗?

生20: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0:项羽接受了礼物。

师:项羽为何会不生气呢?

生20:一是因为项羽不想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二是因为张良说刘邦是喝多了,不能来告辞,没必要跟一个醉酒的人计较礼数。

师:范增有何反应?读一下。

生20: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师:范增为何把礼物放到地上,看也不看,就一剑击碎了?

生20:他的计划失败了,这礼物在他看来是对自己的嘲讽。

师:范增还说脏话了?

生20:竖子不足与谋。

师:“竖子”是什么意思?

生20:小子。

师:这不是骂人的话呀?在前面加上修饰语。

生20:糊涂的臭小子。

师:为何要骂项羽糊涂?

生20:宴会前范增曾劝项羽杀了刘邦,宴会上范增也曾作了周密的部署,却由于项羽没有下命令而最终错过了良机。

师:错过良机,结果会怎么样?

生20:吾属今为之虏矣!

师:解释一下。

生20:从今天起,我们这些人都要成为刘邦的俘虏了。

师:楚汉战争的结局也证明了范增的预言,项羽兵败于垓下,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上。因此,许多人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而失去的天下,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生21:项羽的确不应该放走刘邦,作为军队最高统帅最忌朝令夕改,杀刘邦是既定方针,怎么可以因为听了两句恭维的话,就改变了主意呢?

生22:我也认为不应该放走刘邦,这不等于放虎归山吗?

生23:对待敌人不能有妇人之仁,当断不断,必留后患。

生24:刘邦的命运本来掌握在项羽手中,现在让他溜了,就如同鱼儿进了大海,再要抓他就没那么容易了。

生25:项羽如果杀了刘邦,刘邦的军队就会群龙无首,不战自溃,历史就得重写了,可惜项羽错过了良机。

师:我提醒一下,我们探讨的中心是项羽放走了刘邦和失去的天下的关系。二者有必然关系吗?你再思考一下。

生26:项羽放走刘邦,两人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发生变化,在很长一段时期,他的军事力量都强于刘邦,不能说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而失去的天下。

师:有人说鸿门宴预兆着刘项两方未来的成败,你同意这观点吗?

生26:同意。

师:为什么?

生26:性格决定命运。

师:能说说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吗?老师给你一点提示,研究一个人的性格,要从他对他人的态度去分析。我们先来看项羽和刘邦对待对手的态度,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生26:项羽对待刘邦很傲慢,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轻易就把他给放了,由此可以看出他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刘邦对项羽不惜降低身份,百般逢迎,以掩盖自己的政治野心,由此可以看出他深谋远虑,忍辱负重。

师:项羽和刘邦对自己部下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生26:项羽不采纳范增的计谋,放虎归山,养虎为患,由此可以看出他刚愎自用,意气用事;刘邦采纳张良和樊哙的建议,成功的躲过了一劫,由此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他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师: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奸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生26:项羽对相伯的内奸行为视而不见,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无法,任人唯亲;刘邦从鸿门宴回去后,就立即诛杀了曹无伤,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严谨,有奸必除。

师: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应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生26:项羽瞧不起曹无伤这样的小人,他把实情告诉了刘邦,由此可以看出他胸无城府;刘邦百般拉拢相伯,又是祝寿,又是结为亲家,由此可以看出他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

师:项羽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治军无法、任人唯亲、胸无城府;刘邦深谋远虑、忍辱负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治军严谨、有奸必除、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通过比较鸿门宴上两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我们不难看出楚汉战争的结局,的确是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刚才所分析的项羽没有一点优点,而刘邦则都是优点。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何古往今来有许多人崇拜项羽,却瞧不起刘邦呢?

生27:那是因为人们同情失败者,同时嫉妒成功者。

师:是这样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有优点,也会有缺点,反之亦然。从这一篇课文还可以看出两人怎样的性格?

生28: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固然表现出他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做事光明磊落,不屑使用卑鄙手腕,项羽是真豪杰,真英雄!

生29:刘邦为了拉拢相伯,不惜牺牲儿女的幸福,可见他冷酷自私。

生30:当张良建议刘邦找相伯代为传话时,刘邦竟然问他怎么和相伯有关系,可见刘邦小人之心,猜忌多疑。

生31:刘邦本来自己要逃跑,却问手下该怎么办,让樊哙说出那么一番道理来掩饰自己的怯懦,可见他为人狡诈。

生32:刘邦为让张良留下帮他进献礼物,对张良的称呼,也从先前的“君”忽而变为现在的“公”了!可见他的为人虚伪!

师:项羽是失败的英雄,刘邦是成功的小人,这在《项羽本纪》还有多处体现,课后请同学们自读课前我们发的材料,为两人各写一段评语。

最后,让我们一起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人作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下课!

-10-3整理

同时,为了更好的讨论这节课,还希望吴老师提供:

1、在备课时,你所确定的本课时“教学设想”(即“想做什么”)

2、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课前的准备情况(即“为什么这样做是必要的”)

3、课后,学生,听课老师的反应

《鸿门宴》教学简案

五、教学设想

《鸿门宴》长期以来都是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这篇课文研究重点多集中在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性格分析上。然而人物性格的分析既不能超越课文,放到整个《项羽本纪》中去分析,也不能简单的贴标签。既是《鸿门宴》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们就要从这一部分文字中去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人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待周围的人的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项羽、刘邦二人对待对手、部下、内奸、内应的态度去分析,同时要提醒同学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要注意从散落的细节中去进一步挖掘人物的性格。

六、学生情况

高一(9)班是我校的快班,学生的基础在同龄人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通过入校以来近一个月的引导,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自主预习的习惯,借助资料和课下注释,学生大多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七、教学目的

4、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5、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6、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八、教学步骤

5、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6、梳理故事情节,穿插字词、句式教学

7、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8、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鸿门宴》 篇四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二、教学设想:

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  新课: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①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固”,本来。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④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井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有樊哙  目  目眦  按剑而跽

卮酒  彘肩

②试译下列语句: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③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上的斗争。

2.思考下列问题:

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2.指名认读生字(见前课预习作业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从百余骑(从:使……从;骑:一人一马。)

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二)读讲课文三、四两段:

第三段:

1.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记叙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殃”,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3.提问:课文中插图有什么地方画得不妥?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插图中张良站着,这是不妥之处。课文中说张良是“西向侍”。“侍”,一般指站立,但也有“侍坐”之说,这里“西向侍”是坐东朝西作“陪”讲。后面又有项羽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如果樊哙坐着而张良却站立一边,岂不有点不合礼仪?

4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5.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1.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4.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小结:课文三、四两段记述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块,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唆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或数人一组分角色表情朗读三、四两段)。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五、六两段,疏通文字。

2.文章为什么在沛公脱逃之前交代鸿门与霸上两地的距离?

3.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  新课: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忍”)

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他内心真的认为项羽是“为人不忍”吗?

“不忍”,用今天的语汇表达,就是心慈手软,也可以引申为缺少决断。其实,范增内心井不仅仅认为他是“为人不忍”,公开场合只能这样委婉地评论。

(二)读讲课文五、六两段:

1.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辞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道,音jiàn)

“沛公不胜柄杓。”(“不胜梧杓”,指酒醉,以“柄杓”借代酒水。)

“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古代骂人的话,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2.提问: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3.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三)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中处于什么地位?

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 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2.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提示: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四)讨论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l.试以樊哙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①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出现?②从哪些方面描写?③浓墨重彩写樊哙有无必要,为什么?

提示:第二课时对樊哙已作了具体分析,这里侧重干归纳刻画人物的方法。

2.以项羽、范增对张良献礼态度的不同分析归纳作者用对比方法写人的技巧。

提示: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对比、映衬手法。(略)

(五)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消极因素进行批判

1.文中的迷信成分。(略)

2.作者的英雄史观:文章对刘邦虽有贬抑,更多的却是颂扬,对项羽也颇多同情,尤其是把他作为一代帝王为之撰写“本纪”,其英雄史观显而易见。当然,我们不应要求作者像今天这样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六)布置作业 :

1.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2.以“中的”为题,写一篇短评(题目可另拟)。

附:板书提纲

(一)(转折点)

无伤告密“欲王关中”(矛盾焦点)

范增说羽“急击勿失”

项伯夜访“毋从俱死”——“义”

张良献计“不敢倍德”

(二)

项王留饮“为人不忍”(?)

范增举 “默然不应”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樊哙闯帐“死且不避”(以攻为守)

(三)

沛公出逃“脱身独骑”

张良入谢“不胜栖杓”

项王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破斗“撞而破之”

《鸿门宴》 篇五

[学习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作者、内容、特点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学习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自学导练]

一、文学、文化常识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      、      、      。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八“   ”、十“   ”、十二“      ”、三十“     ”、七十“      ”,记事上起        ,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            年间。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其四是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     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     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        ”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鲜明的个性。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设身处地揣摩每个情节、每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善于将人物置于        当中,通过      手法并力求逼真地表达出每个人物的心理个性,因此《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人物所设计的对话都是异常精彩的。

《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抒情性。《整部《史记》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饱含作者满腔血泪的悲愤诗。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                 ,               矣。”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XX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XX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当年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云泥。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XX年)。公元前2XX年陈胜起义,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公元前2XX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二、知能训练

(一)、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1-5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沛公欲王(  )关中   ②旦(   )日飨(  )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    ④好(     )美姬

③范增说(  )项羽曰   ⑤皆为(     )龙虎   ⑥未得与项羽相(    )见  ⑦使子婴为相(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旦日飨士卒(            )    ②范增说项羽曰(            )

3.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相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                  ) ②使子婴为相(                 )

⑵在  ①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 ②此其志不在小(                 )

⑶军

①沛公军霸上(           )            ②为击破沛公军(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⑷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       )     ②皆为龙虎(        )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⑸于

①使人言于项王曰(        )  ②贪于财货(        )  ③长于臣(               )

4.翻译文段中的句子。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译文: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

5.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         的对比,表明项羽一方             ,              。但此时双方此时本应“戮力攻秦”,而曹无伤的告密,                      。

(二)、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6-12题。)

6.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鲰生说我曰(    )    ②沛公奉卮酒为寿(      )③要项伯(      )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           ②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            )

③固不如也(            )              ④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⑤秦时与臣游(        )                ⑥亡去不义(            )

⑦不如因善遇之(            )          ⑧且为之奈何(            )

8.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距关,毋内诸侯             通          ②要项伯             通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          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

9.解释下列多义词。(10分,每空0.5分)

⑴善  ①素善留侯张良(              )      ②不如因善遇之(                  )

⑵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⑶乃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nbsp;              )

⑷幸  ①妇女无所幸(                    )  ②故幸来告良(                    )

⑸以

①具告以事(      )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               )

⑹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④秦地可尽王也(                 )

⑺之

①珍宝尽有之(                    )      ②为之奈何(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          )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10.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                 今义:

⑶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                 今义:

⑷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           古义:                 今义:

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     古义:                 今义:

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                 今义:

1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加以解释。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活用形式:                  解释: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用形式:                  解释: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活用形式:                  解释:

④于是项伯复夜去               活用形式:                  解释: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具告以事           译文:

②为之奈何           译文:

③孰与君少长         译文:

④沛公奉卮酒为寿     译文:

(三)、阅读文章第三、四两段,完成13-22题。

13.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③玉玦(      )

④瞋目视项王(     ) ⑤目眦尽裂(    )      ⑥沛公之参乘(      )

1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

③因击沛公于坐(          )         ④故遣将守关者(                      )

⑤而听细说(              )         ⑥坐须臾(                            )

⑦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⑧若入前为寿(                 )

⑨常以身翼蔽沛公(               )  ⑩臣死且不避(               )

15.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通

16.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                    d.劳苦而功高如此

17.根据上面的第二段文字填空。

樊哙闯帐后的表情是             ,在他的慷慨陈词中,首先提起怀王之约的意图是             ;直接指责项羽的话是                    ,收到的效果是                              。该段文字中有几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请写出三个:               、              、

18.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答:                                                                       。

19.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几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原因:

刘邦性格:

20.鸿门宴上活跃着众多的人物,请概括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人物的?效果怎样?

答:方法:

效果:

21.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用两句是深刻总结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历史教训,用以指导革命战争。这两句诗是                                                          。

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项羽的那些弱点。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译文:                                                                     。

②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

译文:                                                                      。

分析:                                                                      。

(四)、阅读文章后三段两段,完成23-27题。

2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会其怒,不敢献      (会:赶巧碰上)b. 沛公则置车骑    (置:放弃)

c.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道:道路)    d.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动词,责备)

2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拔剑撞而击之          ②公为我献之

b.①乃令张良留谢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②唉!竖子不足与谋

d.①今者出,未辞也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5、下列各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大王来何操?      b. 沛公安在?   c. 为之奈何?       d. 何辞为?

2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27、简答:

(1)“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现了两人怎样的性格?

(2)沛公在鸿门宴上低三下四,回到军帐后“立诛杀曹无伤”与他最终成就霸业有什么关系?

三、反馈形成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问:共写了哪几件事?

答: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 ,情节的高潮。

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

三起:                   →                         →

三落:                   →                         →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

四、过关巩固: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山,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汉将杨喜)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曰?”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船靠岸)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史记•项羽本纪》)

1.“骑能属者”的意思是                                                                                        (    )

a.骑着战马的下属                                 b.能跟得上的骑兵

c.能跟得上的下属                                 d.下属中善于骑马的人

2.“左,乃陷大泽中”的意思是                                                                             (    )

a.向左走,于是陷入低洼地中               b.向左走,就是一片下陷的低洼地

c.左边,就是一片下陷的低洼地            d.左边的军队于是陷入了低洼地

3.第一段未句“如大王言”所指的实际内容是                                                      (    )

a.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b.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必三胜之                                           d.杀数十百人

4.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杀数十百人            ②众数十万人

a.杀了几千人/有几十万百姓                  b.杀了几千人/有十万军队

c.杀了百八十人/有十万军队                  d.杀了百八十人/有几十万百姓

5.“与其骑会为三处”的意思是                                                                             (    )

a.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个地方会合        b.项王与赤泉侯的骑兵在三个地方交战

c.赤泉侯与他的骑兵在三个地方集结     d.赤泉侯与项王的骑兵在三个地方交战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    )

①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②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亦足王也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7.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辟易数里:惊退                                 b.亡其两骑:损失

c.吾知公长者:年纪大的人                   d.吾闻购我头千金:悬赏

8.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我何渡为:为什么                             b.若非吾故人乎:你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即使               d.不忍杀之,以赐公:拿来

9.对文意的叙述与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项羽在身陷重围、兵力将尽时仍能斩将突围,足见其勇武非凡。

b.项羽不愿东渡乌江,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兄”。

c.项羽强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是他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

d.项羽自刎前,不忍杀死自己的坐骑,更不忍杀死故人,表现出一种霸王的仁慈。

10. 翻译句子:

(1).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11.根据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12.学习课文中描写对鸿门宴的场面的写法,写一段文字,描写一个场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鸿门宴》》,能够帮助到您,是金笔头网最开心的事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鸿门宴》【最新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