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精选10篇)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精选10篇)

狂想曲 点赞 分享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精选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金笔头网为您带来的10篇《《土地的誓言》的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篇一

导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树立学好本领将来报答故乡养育之恩的决心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丰富深沉的语义

2.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三、过程与态度目标

1. 按感悟、联想、思考的步骤学习课文

2. 重视品味、学习和借鉴作者的语言技巧。

导学思路

由于学生均没有课文中所写的那种故土沦丧,四处流浪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在导学过程当中首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起联想,唤起共鸣,为理解课文创造必要的条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映东北沦陷时期百姓逃难时的电影片断及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

2.导师解说:194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全面开始了侵华战争。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未遇一枪抵抗就占领了东三省。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本文作者正是怀着痛失家园,渴念故土的强烈感情写下了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文章。

二、整体感悟

1.在导师指导下,给课文第一部分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注上拼音,并给课文标出节奏和重音,以方便朗诵。

2.导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

3.学生按所提示的方法对课文第二部分词语的读音、词义、节奏、重音等进行标注,并练习朗读。

4.全体同学配乐朗读课文,感悟和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一片赤子之情。

5.请几位同学说说离别故乡和亲人的情景与感受。师生一起朗诵江淹《别赋》片断和毛泽东《到韶山》、《挥手从兹去》等描写离别的诗词,进一步丰富和加深对离别之情的感悟,找到感悟理解课文的最佳结合点。

三、学习探究

1、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

(1)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自主阅读思考,并在课堂笔记上记下自己的感悟。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总结明确:

课文第一部分主要抒发了作者对故土的无限怀念之情。作者运用了呼告、排比、比喻等手法,讴歌了故乡的美丽和丰饶,抒发了深沉热烈的赤子之情。

2、 指导学生按上述方法探讨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与写法,明确:

课文第二部分表达作者要报效故土,为她的解放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相同,都是在直接抒情中穿插进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从而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时运用呼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二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语言

教法:

点拨法、情感感染法、谈话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一、素材准备

1、交待主题:围绕“外敌入侵、人民流离失所”的主题来收集相关资料

2、活动布置:

教师准备:影视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历史事件的视频录像、东北的相关相片

学生准备:作者相关资料;中国近代史上国破家亡的事例;美国“九一一”事件的相关信息

二、教学过程:

(一)屏气凝神听誓言

学生交流准备的素材,教师出示媒体素材,由“九一八”及歌曲《松花江上》引出对本文作者和背景的介绍,之后让学生谈初步感受,教师激情过渡----------听誓言:

录音播放课文朗读,同时提出要求:

a整理字词积累卡;

b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本文:作者对着的土地发出的誓言。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二)酣畅淋漓品誓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发出的誓言,并提出具体要求:

(1)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东北的了解,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1)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词语和句子

(2)划出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

(3)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句子

学生交流上述问题,师适时点拨,并提出学生未能提出和解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文章开始用“关东大地”,后来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来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等

(三)声情并茂读誓言

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朗读磁带总结朗读提示,可以从“语速、语气、语调、感情、停顿”等方面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悟,选择相应的段落进行朗读

(1)学生朗读体验

(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老师结合特殊句式:排比句式、断句进行朗读指导。

(四)荡气回肠宣誓言

在学生激情朗读后,师与生面对面会谈:

(1)作者对土地持一种什么态度、情怀?

(2)角色转换:假如你是作者,请用一举富于激情的话表示对心中热土、对祖国的情怀

(3)从本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土地深刻的眷恋,源于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文坛上不乏许多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章篇,同学们的资料库中还有那些名家名篇------

结合以上的交流,让学生用文字,宣传广告等多种形式对祖国庄严宣誓-------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三

课文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它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

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个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

2、积累有关思乡爱国的名言警句。

3、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4、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 学习运用呼告、排比等修辞方法。

6、感受游子浓郁而炽痛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的重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文章的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教学的难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炽痛的感情。

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以读来体会,以读来加强情感熏陶,因此我在教学上偏重于读,还有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课时安排诶一课时,但充分利用了早自修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 嗥鸣 斑斓 怪诞

亘古 默挈 田垄 蚱蜢

污秽 谰语 辗 辘 镐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炽痛:热烈而深切。

(2)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3)斑斓:灿烂多彩。

(4)怪诞:奇怪;古怪。

(5)亘古:整个古代。

(6)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7)污秽:不干净。不干净的东西。

(8)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3.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2.导语。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正课

1.正确流畅,饱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1)老师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体齐读,或配乐朗读、表情朗读。

2.质疑:本章只有两个自然段,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心为此而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3.质疑: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土地的誓言”?

讨论并归纳:这是作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的誓言。

4.质疑:P60第二行。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

讨论并归纳: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作者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5.质疑: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讨论并归纳:具体(略)。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6.质疑: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删。因为“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想象到东北的父老乡亲像红玉一样的脸庞,像黑玉一样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的故乡亲人。“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两句虽是不好的事物,但确是东北地区“特产”,很容易激发人们思乡之情。

7.质疑: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8.质疑:文中多次出现“当我……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想起……”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逐渐增强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9.质疑: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讨论并归纳:“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表现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

10.质疑:怎样理解P61第二段第四行“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讨论并归纳:“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11.质疑:怎样理解P60倒数第五行“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讨论并归纳: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12.质疑: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 P61倒数第五行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

讨论并归纳: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于是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六、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深情赞美故乡——誓死保卫家乡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了解作者采用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的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3、培养学生眷恋故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2、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及背景介绍

1、直接导入

2、背景介绍:

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此文呢?——播放音频

二、知识检测

下面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看大屏幕:

(两生上黑板注音,纠正后齐读。)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看课题,提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两遍课题,读后讨论根据课题,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①这是的土地?

②为什么要发出誓言?

③谁发出誓言,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板书)

2、整体感知、品味情感

快速默读课文,品味文章字里行间包含作者怎样一种情感?

学生交流、回答后,教师归纳。

“爱”(板书)

3、品读赏析

解决问题1

现代文写作中抒发情感的方式很多,其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就是一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语段中描写作者家乡景色的语句。

稍停,指名朗读,学生评断。

(2)从第一段描写中,你看到了作者家乡的哪些特有物产?用怎样的词语概括呢?

学生用笔勾画,提名朗读、回答。

(3)指一生读第二段中描写作者家乡的语句。

指名朗读,学生评断。

(4)第一段从东北的特有的物产进行描写,第二段呢?说出理由。

学生交流、回答。

(5)通过对这两段的学习,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块土地?“美丽、丰饶”(板书)

如此的土地,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呢?

小组讨论回答。

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解决问题2

4、展示“九·一八”前后图片

(1)请用简短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完成后,学生朗读。

教师评议,给以表扬鼓励。

(2)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誓言了吗?

学生讨论回答。

(3)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九·一八”之后的情景吗?

学生讨论、交流。“凄凉、悲惨”(板书)

解决问题3

5、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快速找出誓言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

(2)作者怀着一颗怎样的决心发出了誓言?“誓死保卫家乡”(板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讨论、回答。

(3)用什么语气才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呢?

小组讨论。

学生齐读。

6、小结:(教师结合板书)

四、以歌曲总结

下边咱们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来进一步体会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识字认词,积累好词好句,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2、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3、学习用排比的句式进行写作。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师生主体与主体间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突破方法:

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疑,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方法:

读——悟——赏——拓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积累字词。

2、查找有关“九·一八”事变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热爱你足下的这片土地吗?那么就请你用最深情的语言来形容它吧!(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对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有自己的感受,用恰当的词语准确表达自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学生用所给句式说话。)

同学们的语言是那样的优美和深情!是啊,当我们面对着如此美丽而广博的土地时,怎能不生发感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深情地讴歌过我们足下这片多情的土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端木蕻良的笔共同去领略我们足下这片黑土地的魅力!(设计意图:激情激趣,让学生带着热情走进文章。)

(串联词:首先我们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明确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习目的性更强,学生可以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

(串联词:文章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依托,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所给出的微型词典走进文章,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文章。)

三、读一读知内容

自由快速朗读。(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文章。)(学生活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

共读文章,先指名朗读、再教师范读、最后全体齐读。(设计意图: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把读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内容。)(学生活动:学生边读文章边思考下列问题。)

(串联词:前面两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棒,连我也禁不住要一试身手了,下面由老师来给大家朗读好不好?)

(串联词:还剩下最后一部分,把读的机会留给大家,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故乡的事物?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

是谁在对土地发出誓言?发出了哪些誓言?

(友情提示:同学们可以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的习惯;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四、悟一悟探主题

(串联词:文章的内容是为主题服务的,下面我们来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题。)

思考: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友情提示: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思考。)(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让学生掌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主题的学习方法。)

五、品一品赏特色

(串联词:内容和主题固然重要,但形式也文章的必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赏析本文的语言。)

思考: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写得精彩?为什么?(友情提示:你可以从修辞、句式、表达情感的方式等多个角度去分析。)

(设计意图: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文学语言的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学生活动:学生先自主分析,然后合作解疑。)

六、写一写创佳作

(串联词: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端木蕻良的作品之所以那么富有气势和感染力,是因为他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他能写出那么秀丽的词句,你们能不能?既然如此有自信,那就快点动起你手中的笔吧,我期待着欣赏你笔下绽放的美丽花朵。)

请同学们结合所给出的句式写话。

句式一:“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

句式二:“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句式三:“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所学自创佳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写,然后小组评议,选出优秀作品展示,然后全体同学共评。)

七、想一想展视野

(串联词:你们的作品写得都那么富有诗意,真让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那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写思乡和爱国之情的诗句吗?)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写思乡或爱国之情的诗句?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积累。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积累意识,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八、提供资源平台:

(设计意图:将课内所学延伸到课外,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九、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我们足下这辽阔而富饶的黑土地的神奇,欣赏了端木蕻良匠心独运的作品,了解了那断永不能忘了的辛酸历史,同学们创作了那么多令人称道的作品……如果你还觉得意犹未尽的话,请你动起你的手完成今天的作业。

十、布置作业:

1、请你将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积累在积累本上。

2、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一些与“九一八”事件相关的资料,编一份小报,来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设计意图:延伸拓展课内知识,同时加深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 具:小黑板或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流程:

一、导语:

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学生可随意发言,之后教师总结导入)

二、基础知识检测

1、注音:炽痛( ) 泛滥( ) 嗥鸣( ) 怪诞( ) 亘古( )谰语( ) 蕻( )

汉字:gǎo头( ) 默 qì( ) 污 huì( ) 蚱 měng( )斑 lán( ) 田 lǒng( )

解词:炽痛 泛滥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污秽

2、作者介绍: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在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说说你听完本文后有何感受?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此点一下文章的结构。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 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一标题比较独特,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四、研读、揣摩

1、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读揣摩

此处学生答案可能不一,说得有道理即可,重点揣摩“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

小组间反复品读讨论分析本段的精彩之处,可结合练习一,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对答得好的同学要予以表扬。

教师对此作以补充总结(参考答案)

(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

(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

(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2、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联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让学生将划出的语句反复品读加以揣摩,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参考例子如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反思归纳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运用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共鸣,这一点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

2、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六、知识小结与拓展

1、作者端木蕻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家乡永远是一个人灵寄宿之地,那么请你用一句五言古诗概括家乡在一个人生命旅途中的无可替代。

生答,答案可能不一,意思对即可

教师小结:月是故乡明。

2、扩展阅读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思考题:

(一)《土地的誓言》和《月是故乡明》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而《月是故乡明》是用怎样的写法打动你的?

(二)作者在倾诉思乡、恋乡之情时,将其化为一种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即“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三)文中最使你爱感染的是哪一段?为什么?

(四)“月”作为作者思乡之情的依托,贯穿全文。请写出两句借月抒怀的诗句。

(五)作者描写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所见到的月亮,形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渗透了浓浓的情感。请你写一段描写月的文字。

参考答案:

(一)《月是故乡明》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笔调向我们展现了故乡那温馨的夜晚,那恬淡的明月,童话般美妙的童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

(二)思乡之情是苦的,但是故乡生活的甜美却让人无限回味,感受无穷的幸福。

(三)能够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即可。

(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五)意境优美,情感充沛即可。

七、作业:

1、学唱歌曲《松花江上》。

2、摘录文中精彩的段落和语句在积累本上。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4、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想感情。

2、难点

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chi4)嗥鸣(hao2)斑斓(1an2)怪诞(dan4)

亘古(gen1)默挈(qi4)田垄(long3)蚱蜢(zha4 meng3)

污秽(hui4)谰语(1an2)辗(zhan3)辘(lu4)

镐(gao3)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炽痛:热烈而深切。

(2)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3)斑斓:灿烂多彩。

(4)怪诞:奇怪;古怪。

(5)亘古:整个古代。

(6)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7)污秽:不干净。不干净的东西。

(8)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3、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者作品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2、导语。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正课

1、正确流畅,饱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1)老师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体齐读,或配乐朗读、表情朗读。

2、质疑:本章只有两个自然段,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心为此而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3、质疑: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土地的誓言”?

讨论并归纳:这是作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的誓言。

4、质疑:P60第二行。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

讨论并归纳: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作者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5、质疑: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讨论并归纳:具体(略)。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6、质疑: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删。因为“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想象到东北的父老乡亲像红玉一样的脸庞,像黑玉一样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的故乡亲人。“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两句虽是不好的事物,但确是东北地区“特产”,很容易激发人们思乡之情。

7、质疑: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

《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调子是悲怆的。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我们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课将实验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当堂检索。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二、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情境导入

1、播放音乐《松花江上》

2、介绍时代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快速阅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举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提问: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引导学生自己在文中寻找类似的语言进一步分析。

四、配乐朗诵全文。

五、扩展思考

提问: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用怎样的形式,举几个例子。

六、。总结(略)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十

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土地的誓言》,这是端木蕻良写的一篇文章。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题目是《土地的誓言》。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小组交流课下搜集到的作者及作品资料,小组代表介绍。

2、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用“这是一方 的土地,表现在 ”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生齐读描写故乡的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丝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2、师:故乡真是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图呀!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会浮现美丽、富饶、神秘而和谐的故乡!

四、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师: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正如文中所说,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四处“泛滥”,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思念家乡;②热爱、赞美家乡③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④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五、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师:面对这多灾多难的家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誓言?

(生找出并齐读誓言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作者想急切回归故乡誓言说:“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②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誓言中说:“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③作者要为故乡解放,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誓言中说:“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六、走出课文,延伸情感

师:请同学们说一句与爱国主义有关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说说理由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我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②我选的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正在走上伟大复兴,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拼搏。

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土地的誓言》的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精选10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