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9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9篇

契合伴侣 点赞 分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9篇

微信扫码分享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内容是金笔头网为您带来的9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初中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

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 ,字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 、 。他是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 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_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_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

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对比、排比的运用)

七、小结:孟子借谈作战取胜的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观念。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篇二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忙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忙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必须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篇三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提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陈涉世家》等。)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

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篇五

6、“道”与“人和”有何关系?

7、战争与治国,哪个是作者最想表现的?为什么从战争入手?

八、一分钟试背、涵咏

九、结合现实、历史,请学生再举一两个例子证明人和的重要性

十、小结

十一、诵读中结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 篇六

3、孟子“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1、(1)包围

(2)护城河

(3)丢下

(4)通“叛”,背叛

2、有道德的人就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没有道德就很少有人帮助他。

3、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标准:第1题4分,每空1分。第2题2分,第3题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案 篇七

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给加点字注音。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空乏其身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苦其心志( )人恒过( )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篇八

孟子得出一个结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我不能说刘备在每一件事情上面都做得对,但作为一个义无反顾的反曹英雄,他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君子。以赤壁大战这个案例而言,刘备和孙权面对气势汹汹的曹操,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了。

赤壁大战成就了孙权,成就了周瑜,也给刘备的事业带来了迅速发展的机会。正是因为这次机会,才使得刘备从一员寄人篱下的客将,迅速成为三分天下的王者。不幸的是,刘备并没有最终实现他复兴大汉王朝的梦想。公元223年,汉昭烈帝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他因为痢疾并发症,病逝于白帝城。

汉昭烈帝是刘备的谥号。为什么称他是汉昭烈帝呢?因为在曹丕篡夺了汉献帝的皇位之后,诸葛亮等人在成都拥立刘备继续做大汉王朝的皇帝。所以,汉献帝并非是大汉王朝的末代皇帝,刘备的儿子刘禅才是。大汉王朝的历史,也并非只有426年,而应该是483年。

有人说,刘备只是汉献帝的远房亲戚,从血缘关系上,似乎不宜把他看作大汉王朝的皇帝。我却以为不然,因为汉光武帝刘秀,也曾经有过和刘备一样的经历。刘秀在幼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刘备也是从小就成了孤儿。刘秀在少年时代做过农民,刘备在少年时代做过小商贩。刘秀是前朝汉平帝和孺子婴的远房亲戚,刘备也是汉献帝的远房叔叔。刘秀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光武中兴”,如果刘备能够多活,谁说他不可以创造出大汉王朝的第二次中兴?虽然刘备在军事谋略方面不如曹操,也不如诸葛亮,但他的领导力却足够与汉光武帝刘秀比肩。从这两位皇帝的谥号上讲,汉光武帝的“光武”与汉昭烈帝的“昭烈”几乎就是同一个意义。只要大汉王朝的国号在继续沿用,以仁爱治理国家的施政纲领还在一脉相承,我们当然应该把蜀汉的历史看作大汉王朝的延续。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好的皇帝、一个好的国家领导人,而不是什么皇室的血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 篇九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问题】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4分)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池】非不深也()

(3)【委】而去之()

(4)攻亲戚之所【畔】()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上面内容就是金笔头网为您整理出来的9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金笔头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9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