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8篇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8篇

战情人 点赞 分享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8篇

微信扫码分享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8篇《延安,我把你追寻》,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金笔头网给您的好友哦。

延安我把你追寻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  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利用课文插图和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等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探究活动

搜集照片、图片、文字素材,抄写、剪贴为手抄报。然后举办一期专题展览。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74、75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2.能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感受数位产生的必要性,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和估一估等活动,充分感悟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目标解析:

本课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因此,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多样活动,数形结合,内化迁移,让学生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数,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

教学难点:

数“拐弯数”,即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纸张和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课件演示:体育馆情境图

1.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数一数:

(1)一排位置:学生说说可以怎么数?(一个一个的数)

(2)一百个位置:学生说说怎么数方便?(十个十个的数)

(二)揭示课题:比一百更大的数怎么数呢?今天,大家一起来探究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为学生提供现实素材,初步感知大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埋下伏笔。】

二、经历数数,感悟方法

(一)在演示中感知:

1.课件演示:1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一个一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一,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一十。

2.课件演示:10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十个十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十,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想一想:找到了一百个小正方体,接下来你想怎么数呢?

(1)数一数:学生独立一百一百地数。

(2)说一说:数到九百后是几个百?(10个百)10个百是多少呢?板书:10个百是一千。

(3)整体感知1000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数形结合,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和意义;通过知识迁移,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二)在操作中感受:

1.分组合作数小棒。(4人一组,每人准备53根小棒,10根一捆)

(1)一根一根地数:从一百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一百二十二;从一百九十八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二百零三。

(2)十个十根地数:从一百起,十个十根地数到二百一十。

(3)师生合作数小棒。

一百一百地数:从二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从一百二十起,一百一百地数到六百二十。

2.同桌合作拨珠子。

按下列要求在计数器上边拨珠子边数数。

(1)从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

(2)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

(3)从九百八十二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

3.合作归纳说方法。在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遇到拐弯数时怎么办。

【设计意图: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借助小棒、计数器,边操作边数数,感悟多样的数数方式,充分感受十进制关系,主动建构了1000的意义。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在比较中感悟:

估一估,比一比,感悟生活中的1000。

1.1000张纸。教师先出示100张纸,让学生猜一猜,再用手比划1000张纸有多厚,最后教师出示1000张纸让学生实际体验。

2.1000个人。一个班的学生大约50人,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有1000人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生活中的1000,作为学生比较的对象,从而加深对1000的认识,领会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

三、深化练习,提升数感

(一)填一填。

1.10个一是( ),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

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 )和( )。

(二)数一数。

1.练习十六的第1题。让学生脱离计数器抽象地数数。

2.练习十六的第2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三)想一想。

找规律填数:

1.336、337、338、339、( )、( )

2.580、590、( )、( )、620

3.( )、900、800、700、600、( )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练习设计,旨在巩固新知,感受数数方法的同时,深化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归纳延伸

(一)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二)归纳延伸:通过个、十、百、千的认识,你还想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既能对本课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又为后续学习做好延伸,留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清课文内容的内在顺序。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5个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程序:

课前交流:名人勤奋成功的事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简介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

2、师板书“勤奋”,学生齐读“勤奋”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努力;十分努力;为了达到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3、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明白文体特征。

1、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有关勤奋方面的道理;通过司马光、童第周两个具体的勤奋事例来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

2、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专门说明道理的说理文章。作者围绕“勤奋”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自己的观点。因此,从题目着眼,一看到这“谈”字就知道它的文章类型。

3、你能将题目在不变换主题的情况下,换一种说法吗?(《论勤奋》《谈勤奋》)

三、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认读的字:强调“鉴”“馁”“剥”的读音。

要记的字:先进行分类,再针对字形或字音进行重点识记。

停写有困难的字。

2、认读生词,并理解其意思。

课后第3题的词语。

3、指导读难读的句子。(出示自认为较难读的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交流。

四、走进实例,见证勤奋。

1、同学们,那你们知道课文中作者提出了哪两个人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吗?(一个是司马光的事,一个是童第周的事。)

教师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课文中的两个人都成功了吗?那么他们获得成功靠的是什么呢?读一读课文第2、3小节,找出有关他们成功和勤奋学习的句子。

出示自学要求:

⑴、自由朗读第2、3小节,

⑵、用--------划一划写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句子。

⑶、用波浪线划一划他们是如何勤奋学习的句子。

3、司马光

(1)出示: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师简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就是司马光获得成功的见证,是他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

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一句话呢?

(2)那么,司马光的成功靠什么?(点课题“勤奋”)谁来把刚才从书中找出有关他勤奋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出示:⑴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⑵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3)、抓住“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哦,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

抓住“警枕”

“警”在这里什么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提醒他起来读书写作。提醒他要抓紧时间,不要睡懒觉,白白浪费时间。)争分夺秒的学习、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点课题“勤奋”)

(4)、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4、童第周

(1)童第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指名说)(板书:青蛙卵剥离手术。)

(2)过渡:童第周他的成功靠什么?(点课题“勤奋”)谁来把刚才从书中找出有关他勤奋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相机出示: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追问:从他的这些表现中,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谁知道?对呀,感悟力真不错!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点课题“勤奋”)

(3)男生读一读。女生读一读。

5、对比出理。

(1)把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做个比较,看看他们不同的地方是什么?相同之处又是什么?

不同之处是司马光从小很聪明,童第周从小学习成绩很差。

相同之处是他们最后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们都很勤奋。

(2)假如让你们给两位名人各送上一句合适的名言,你觉得送什么好?

(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送给童第周: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6、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五、学习写法,明确方向。

1、作者怎么不举例我们班XXX呢?或者举例我们学校的老师啊。

(别人不知道呀)

是啊,这里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2、同学们,你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自己勤奋学习了吗?你是怎样勤奋的?如果你没有勤奋,你打算今后如何勤奋学习?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篇四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延、昔、笋、茅”等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4、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1、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2、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具准备

1、师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2、南泥湾的歌曲。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分钟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课件出示2)

师: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介绍背景引入本课,让学生有时代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新课教学()分钟

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延、昔、笋、茅、炕、煌、旦”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3)

字音难点:“延”在本课读(yán),避免读成

(tínɡ),“笋”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

(2)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阳。)(课件出示4)

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

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1)自读第二节。(板书: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课件出示5)

分组讨论、交流。

老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课件出示6)

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老师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1)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课件出示7)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课件出示8)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课件出示9)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WWW.HUZHIDAO.COM】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课件出示10)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课件出示11)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板书: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老师做到范读,给学生提供读的范本,读起来不难,易于接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预习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接下来的'目标。】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思考,明确学习目标,巧妙地融合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设计意图:总结,渗透德育教育。】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五、拓展运用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课件出示12)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课件出示13)

1.形近字组词

2.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顶天立地)

(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琳琅满目)

(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雨后春笋)

3.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

(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暧”),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七、总结全课

师: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设计意图:在阅读实践中,引伸到课外,联系实际谈谈,教育学生懂得延安精神。】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篇五

1、认识“延、昔、笋”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重点

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

难点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字词教学

本课的“延、昔、笋”等7个生字都是要求会认的字。其中“炕”是后鼻音,“笋”是平舌音,教学中要注意发音。

2、阅读理解

这首诗歌语句优美,层次清晰,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范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追寻”的到底是什么。其次对于诗歌中提到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几个地方,可以采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提到的这几个有代表性、有象征意义的地点。诗歌中的“老牛破车”“宝塔山”需要配上图片及说明性文字,让学生理解其内在的含义。

3、表达运用

这首诗中第一、二小节语言优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此为范例,尝试仿写。注意这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格式是:比喻句+事物,句式是“像……在……追寻你,什么地方的什么”。

1、预习提纲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内容。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多媒体课件

“南泥湾开荒”“杨家岭”相关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随文识字,初步感知

1、教师谈话: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回忆那峥嵘岁月,我们忘不了延安,忘不了那激励我们的延安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走进延安,去感知那如火的战斗岁月。(课件出示图片:延安窑洞、梨园、南泥湾开荒、毛泽东杨家岭讲话。也可出示相关视频课件)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借助课本上的注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全诗押的是ɑ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使用激情的语言,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明诗歌的主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整体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

翩翩归来:轻快地来临。

昔日:往日。

满目琳琅: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3、学生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1)学生认真朗读,指名学生尝试划分诗歌层次。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第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第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2)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设计意图:

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为下一步研读课文,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把诗分为三个部分,整体感知,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个整体印象。

三、学习第1~2小节

1.自由读第一部分。

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引导学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2、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

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封锁和边区的灾荒,给边区带来极大的经济困难。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距延安约45公里。这里虽然人烟稀少,满目荒凉,但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耕种。1940年秋,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

杨家岭讲话: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杨家岭发表,使延安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源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号召下,延安鲁艺及文化界走出去、下基层,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3、小组交流,师生汇报: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诗歌的第1小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第2小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流水”,暗含代代相传的意思;追寻枣园,就是紧跟党中央;追寻南泥湾,就是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追寻杨家岭,就是遵照党的指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建设美好的明天。这里反复用“追寻”一词,是告诉我们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在朗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两个词语时,语速放缓,第2小节中四个“追寻你”,在朗读时前三个语速逐步加快,声调逐步上扬,到最后一个时,可以放缓。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比喻句,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作者追寻延安精神是多么迫切。

四、学习第3~4小节

1、学生自读自学第3~4两节,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课件出示:

1.“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丢不掉的是什么?

2.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发扬延安精神?

2、学生自由阅读,画出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的句子,教师讲解点拨:

“一排排”“一件件”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描写了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朗读时,第3小节中“永远告别”与“忘不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4小节中“毫不犹豫地丢掉”与“不能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几个短语需要重读,语速放慢。诗的第3、4两节写我们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

教学第3~4小节诗,以两个对比来突出延安精神没有过时,而且还需要继承发扬。教学时,要求学生动嘴读一读,动手画一画,动脑评一评,这样的学习才是扎实的。

五、品读第5~6小节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边读边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学生读句子: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便不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正因为延安精神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才要继续追寻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

3.教师小结:诗的第5~6小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第5小节主要从反面说,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没有了灵魂,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第6小节主要从正面说,即: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开头一句“啊!延安,我把你追寻”点了题目。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步说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4、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煌、翔”是后鼻音。朗读时要释放出情感,把追寻延安精神的急迫心情读出来。

设计意图:

最后两节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更明确地突出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教学时可以适当拓展、延伸。

六、总结扩展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2、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谈一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谈谈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什么是延安精神,也让学生了解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

延安我把你追寻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出示课件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出示课件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出示课件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出示课件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出示课件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九、作业

1、感情朗读全文

2、课外找找延安的资料

附:板书设计

积累运用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背背,继续积累毛主席诗词。

2、阅读《延安的孩子们》,培养阅读能力。

3、通过看漫画习作,表达自己的见解。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准备选编自己的作文选。

教学准备:

1、关于《菩萨蛮?大柏地》的阅读材料。

2、一本学生自编的作文选。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读读背背、阅读)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背诵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还准备召开毛主席诗词朗诵、演唱会,把你记住的诗词背或唱给大家听。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菩萨蛮?大柏地》。

2、反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3、指名读,纠正字音:谁持彩练当(dāng)空舞弹(dàn)洞前村壁今朝(zhāo)更好看。

4、提供阅读材料,学生自读,大体了解词意。

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25公里。1929年1月,毛泽东与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在大柏地与追来的国民党反动军队作战,俘虏8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自此以后,革命形势日益发展,接连粉碎敌人第一、二、三次“围剿”。1932年,又击溃了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胜利后,毛泽东同志重返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上阕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下阕回顾了当年那场激烈迅猛的战斗,又回到现实,写前村壁上的累累弹痕,把江山打扮得更美了。

鏖战:激战,苦战,大战。

5、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范读、指名读、比赛读等形式,达到熟读成诵。

二、完成“阅读”

1、三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珍贵的教科书》,谁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今天我们阅读的《延安的孩子们》;写的也是孩子们与书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按课后思考题自读自悟。

3、小组讨论短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情?

4、全班交流对具体内容的感受。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可就任一内容谈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

5、自由抄写文中的词语,如“千方百计、争先恐后、如饥似渴、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小心翼翼、整整齐齐、焕然—新、熠熠生辉”。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漫画的喜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2、通过读写联系,引导学生领悟看漫画作文的一般技巧。

3、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收集漫画,讲漫画故事。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中人、事、物的观察创作漫画,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丰富的材料。

3、课外诵读积累并感悟看图作文的佳作。

4、教师准备带有“病例”的漫画习作。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认识漫画

1、同学们,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看图写话了,对看图作文并不陌生。可今天的看图:作文却有点特殊——看的是漫画。

2、你看过漫画吗?说说你对漫画的认识。

3、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漫画与其它图画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批评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

二、交流素材,畅谈漫画

1.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不少漫画,现在,让我们进行一个漫画展怎样?

(1)请同学们先在学习小组交流:收集到了多少幅漫画,选出最使人发笑,或主题最深刻,或最令人感兴趣的,向同学介绍。

(2)小组选出代表参加班级比赛:先把漫画展示给大家,猜漫画的主题,讲漫画的寓意。

(3)请自己创作漫画的同学运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漫画。

2.评选“蜜蜂奖”:为在收集漫画中有出色表现的同学颁奖。

3.请获奖者谈获奖心得:自己在收集过程中是怎样对漫画进行挑选的,是怎样对漫画进行欣赏的,从中领悟到了哪些观察漫画的方法。

三、指导构思,完成习作初稿

1、师:看来同学们对漫画非常感兴趣。其实,漫画是用线条、图形夸张地表现生活,作文是用文字描写生活,两者在本质上是共同的。现在,让我们把漫画和文字结合起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2、(出示漫画)这是著名漫画华君武的一幅漫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结合题目《假文盲》,看你是否明白画家的用意。独自观察三分钟,然后很快地写一段文字(十分钟之内完成),作为“画意解说”,比比谁写得最切合图意。

3.让学生自告奋勇上台朗读自己的画意解说,集体评议,为优胜者颁发“慧眼奖”。

4.引导读写结合,领悟表达方法。

(1)师:你们认为,我们刚才所写的小短文,达到我们本次的习作训练要求了吗?

(2)根据同学们积累的经验和课前阅读的漫画作文,你对写好这次漫画作文有哪些建议?

5.教师总结漫画作文的要点:

第一:仔细观察图画,把握画面内容。

看图作文的首要环节在于观察,《假文盲》这幅漫画,在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内容:

(1)这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

(2)从人物衣着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3)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四位男子怎么会在“母子上车处”等候上车?“假文盲”是什么含义?

在观察的基础上,可用几句话概括一下图画的内容。

第二:展开合理想象,丰富画面内容。

展开合理想象,是把习作写具体的关键。根据《假文盲》这幅图画,我们可以这样想象:

(1)从图画上人物的衣着看,这天的天气怎样?

(2)四位男子怎么会在“母子上车处”等候上车的?他们当时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3)那位抱着孩子的中年妇女看到四位男子站在“母子上车处”,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四位男子又是如何回答她的?

(4)周围的旅客看到四位男子站在“母子上车处”,可能会议论些什么?四位男子听到人们的议论会怎么想?怎么做?

(5)四位男子最后是在“母子上车处”上车的吗?他们或许是被车站的民警叔叔劝走的,或许是听到人们的议论不好意思走的,或许……

第三,要写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和想法。

漫画一般是用来讽刺、批评或者表扬某些人和事的。〈假文盲〉是一幅讽刺漫画,针对四位男子站在“母子上车处”的不文明行为,你有何感想?当不少旅客纷纷指责这种不良行为时,你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在简略地记叙事情之后,可以把这些看法和想法以议论的形式写下来。

6、独立构思,自主表达,完成习作初稿。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漫画,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独立构思,并完成习作初稿。

第三课时 (学生习作)

第四课时 (习作讲评)

一、对比阅读,学习修改,完善习作

1、启发谈话:我们都看到过造房子。工人叔叔把房子框架砌好后,并不是就此罢手,而是在外面贴上墙砖,搞好内部装饰,并擦去污迹。这样,房子就不但坚固,而且十分美观了。我们作文也应如此,在写好草稿的基础上,再修改润色,使它成为上乘之作。

2.示例修改,领悟修改方法。如何修改好自己的习作呢?请你认真读一读下面这篇习作初稿及修改提示,从中学会修改的方法。

假文盲(习作初稿)

一个冬天的早晨,某车站里的人大挤了。不少入口处后面都排成了长龙,只有“母子上车处”候车的人不多。

几个青年在“长龙”后面等不及了,干脆来到“母子上车处”,准备上车。

在“母子上车处”牌子旁,站着一位抱着小孩子的中年妇女,她看到四个青年站在那儿,最初显得有点迷惑不解。后来这位中年妇女耐心地做这几个青年的思想工作,最后终于说服了他们。

那位中年妇女看着他们的背影,笑了:“这几个假文盲还真有意思!”

修改提示:

1、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你认为以上习作的主要毛病在哪里?用“~~~”画出来。

2、你认为以上习作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修改?与同桌商量或分小组讨论。

3、对比阅读〈假文盲》(修改稿),和学习小组的同学共同讨论,从中又受到了哪些启发?

假文盲(修改稿)

冬天的一个早晨,北风呼啸,寒风刺骨。某车站里的人太多了。不少入口处后面都排成了长龙,只有“母子上车处”候车的人不多。

几个青年在“长龙”后面等得不耐烦了,干脆来到“母子上车处”,准备上车。这几个人有的穿着又厚又长的大衣,有的戴着鸭舌帽;也有的戴着口罩,他们虽然衣着不同,但脸上的神情却大为相似——木然。

在“母子上车处”牌子的旁边站着一位扎着头巾的妇女,她的个头不算高,怀里还抱着一个大约两三岁的孩子。她看看挂着的牌子,又看看那几位青年,皱了皱眉头,心想:这里明明是“母子上车处”,那几个青年怎么会站在这儿?这怎么可以呢?不行,我必须得说服他们。想到这里,她走到排在前头的青年面前,彬彬有礼地对他说:“先生,能请你把这牌子上的字给我读一下吗?”这个青年刚想说什么,站在他身后的高个子青年却不耐烦地说:“读什么读!你自己不会看吗?”那位妇女抑住心中的怒火,说道:“对不起,我是文盲,不识字。”那个高个子青年听了,有气无力地念道:“母——子上车——处——”“那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呢?”那位妇女接着问:“哼,连这个意思都不懂,你给我听好了,”那位个子最矮、戴着鸭舌帽的人轻蔑地说道,“意思是带着孩子的妇女与孩子一起上车的地方。”那位妇女听了,以为达到目的了,于是,她说:“那好,既然是带着孩子的妇女与孩子一同上车的地方,你们几个年轻人怎么可以排在这里呢?”“哼,我们愿意,你管得着吗?”那个大个子青年蛮横地说道。“年轻人,可不能这么说呀!”妇女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给他们讲道理,“既然我们是社会的一员,就应该遵守社会秩序,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们这样,那整个国家还不乱了套?”这几个青年听了妇女这番话,慢慢地低下了头。“你真了不起,虽然读书不多,却能讲出这么多的道理。”那个戴口罩的青年拿下口罩,心悦诚服地说道:“我们错了。”那位妇女听了,微笑着说:“其实我并不是文盲,我这样做只是想让你们遵守公共秩序,你们不生我的气吧?”“不,不会!”排在前头的青年便招呼其他几个青年去别的入口处排队去了。

那位中年妇女看着他们的背影笑了:“这几个假文盲还真有意思!”。

3.自改或互改,完善习作。要求:

第一步:再一次读自己的习作初稿,修改文中的错别字、病句;用错的标点等。

第二步:与同桌互相传阅习作,指出对方习作中需要重点修改的地方,并用铅笔划出,然后告诉对方修改的方法。

第三步:根据同学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组织评赏,体验成功的快乐

1、开辟“佳作亮相”栏目,粘贴学生好文章和精彩片段供学生阅读、评赏、取长补短。

2.评赏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授予“梅花奖”。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介绍给父母、亲戚、朋友或向有关少儿报刊投稿。

(学生是第一次写这种带有议论性质的习作,教师可以写“下水文”,参与学生习作的交流)

第五课时 (实践活动)

一、激发兴趣

(拿出准备好的作文选)同学们,我们都读过和买过各种各样的作文选。实际上,我们平时写的很多优秀作文也可以发表,也可以编成作文选。这就是一本小学生的作文选。我们每人都来编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选,好不好?

二、明确程序(以准备好的作文选为例)

1、把习作誊抄或打印。

2、按一定的规则将作文分类排序。

3、写一篇“编者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作文选。

4、排列次序,编好目录。

5、装订成册。

6、进行装帧设计,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制作一个漂亮的封面;配上一些插图。

三、到本学期结束时,我们再组织交流欣赏或陈列评议。

延安我把你追寻 篇七

请双击页面,看看发生什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重点句: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全诗的结构。

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

(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画出诗的韵脚。

(二)有感情地朗读。

(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诗的后四节。

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

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

4.发展学生技能。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

2.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扩展: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顶天立地)

(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琳琅满目)

(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雨后春笋)

3.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

(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暧”),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张广祥感谢您的登录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上面内容就是金笔头网为您整理出来的8篇《延安,我把你追寻》,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8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