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最新8篇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最新8篇

说的甜蜜 点赞 分享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最新8篇

微信扫码分享

1936年2月,毛泽东于一场大雪之后外出登山视察,目睹广袤无垠的北国雪景,顿生感悟,写下《沁园春·雪》。金笔头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8篇《《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一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毛泽东: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附:板书设计 :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江山多娇  祖国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山河

过渡:           承上启下                 歌颂

下阕:论史   评古:           短语文治         英雄折腰  风流

论今:          风流人物                 人物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

1、 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 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 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介绍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 (学生介绍毛泽东的光辉业绩)

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 放片断

2、 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 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介绍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又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附1:学生作品

沁园春*勤中

七(1)班 邵凯

金秋十月,

勤中初建,

震慑四方。

赏红砖绿瓦,

金碧辉煌;

弧形楼宇,

环抱学子。

残阳西沉,

红楼斜影,

欲与名校比高低。

须寒冬,

看银装素裹,

格外清幽。

勤中如此多娇,

引常州学子尽折腰。

观艺术教育,

首屈一指;

创新理念,

独一无二;

驰名老校,

东南西北。

只可仰叹拜下风。

喜人矣,

寻明日之星,

就在勤中。

附2:几首《沁园春*》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

咏北大百年

杨 河

戊戌流年,

沙滩路断,

红楼初建。

望紫禁深宫,

残阳西沉;

白塔斜影,

折线孤雁。

八旗烟云,

燕山空晚,

清风无力百草怨。

途茫茫,

惜荷塘寒月,

圆明断垣。

五四钟声风雨,

引主义文章乾坤换,淘博雅清泉,

未名春满;

仰观星宇,

俯究人间。

砥砺德业,

道说长短,

争鸣自由问必然。

路漫漫,

览天下长卷,

理论河山。

沁园春 萨 斯

佚名

首都北京,

千里病风,

万里菌飘。

望长城内外,

人心慌慌,

京城上下,

顿失吵闹。

吃板蓝根,

服维生素,

欲与 sars试比高。

无宁日,

看口罩手套,

分外妖娆。

病毒如此多焦,

引无辜良民竞折腰。

惜胸透b超,

略输文采,

西医中药,

稍逊风骚,

一代庸医,

齐聚华夏,

丧心病狂乱开药。

具枉矣,

究病源何如,

待看明朝。

《沁园春雪》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三

一、入情入境,朗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感受情感

1、创设情境(登高远眺),加强朗读。介绍背景,还原毛泽东主席登高远眺创作此词的场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老师根据《沁园春 雪》的配乐flash范读,学生听读。指导学生注意词句的重音、节奏,初步把握内容,整体感受情感。

3、播放《沁园春 雪》的配乐flash,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进行朗读,实现“言、象、意”统一。

4、学生读完全词后,全班交流读懂的内容,说出从此中体会到的情感。教师连缀学生的回答,促成学生理解全词。

二、抓住诗词意象、关键词句,研读词的上阕所达之意、所表之情,借鉴诗词写法,学习借景抒情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交错而说,互文修辞手法,写出北国雪景的广袤无垠,表达作者的豪迈之意,抒发作者对北国雪景的热爱之情,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

抓住视觉形象做静态描写,描绘地域之广袤,雪域之广,冰冻之烈,写出北国气象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动态描写,“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化静为动。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所以他眼前的大自然便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4、“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研读词的下阕,评论古代帝王,表达自己的抱负,学习议论抒情的写法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祖国山河,如此美好;自古英雄,为之倾倒,奋斗不息。“竞”字,再现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展现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展示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惜”字,定下评论的基调——惋惜、批判。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对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只识”二字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成吉思汗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概括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点出全词主题。

四、抓住情感,观看音乐视频,升华诗词主旨,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附文章: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总起 英雄折腰 过渡

壮丽景色 望景 实景 褒贬帝王 惜古 议论

妖娆美丽 想景 虚景 今朝人物 颂今 抱负

热情赞美 江山多娇 评论帝王 雄心壮志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2、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具】

电脑,投影仪,录音机,自制电脑软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二、疏通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解释下列词语:

沁园春:词牌名。

北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

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娇:美好可爱。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略输:稍差。

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逊:稍差。

风骚:义同“文采”。风,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

弯弓:拉满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三、深入理解思想和艺术

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投影:

上阕:写北方雪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阕: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1、承上启下    (前二句)

2、评论古代帝王  (中七句)

3、抒发壮志豪情  (后三句)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

答案: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

投影:

上阕:写北方雪景     (写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实景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实景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后三句) 虚景

3、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投影答案:

静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说明意义:把静景写成动景,表明在毛泽东眼里,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还可以他的《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长沙》印证。

4、“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

答案: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5、“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下阕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答案:“惜”中含有多种意味。

⑴ 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⑵ 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

⑶ 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投影:

惜:

1、肯定他们是杰出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2、批评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

3、自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必将胜过前人。

6、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认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为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7、主题句是哪一句?

答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案: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投影:

主题: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雄: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重温高亨和柳亚子的评价以印证,说明毛泽东“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四、欣赏配画朗读录音或配画歌曲录音(电脑合成)

事先用 “authware”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或歌曲录音。

五、指导分角色朗读

1、听配雪景图片和滚动文字的朗读录音(事先制作电脑软件)。

2、指导分角色朗读如下:

投影下述滚动文字:

女领:沁园春·雪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

女: 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 山 舞银蛇,

原 弛蜡象,

男: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 妖 娆,(慢)

齐: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 俱 往矣──,(慢,拉长)

齐: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 风流 人物──。

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

3、配乐分角色朗读。

六 作业

背诵这首词。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沁园春(  ) 莽莽(  ) 妖娆(  ) 分外(  )

稍逊(  ) 今朝(  ) 数风流人物(  )

2、解释词语:

沁园春:

北国: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须: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娇:

折腰: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弯弓:

俱往矣:

风流人物:

3、填空:

⑴ 《沁园春》是一首    ,“沁园春”是   ,“     ”是题目。

⑵ 这首词的上阕写 。其中前三句是写,“望”字以下是    写。另外,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       景;“须”字以下是    景,即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⑶ 词的下阕是评论        ,抒发        。其中前两句起      作用。“惜”字领起的七句属表达方式中的      ,后三句属        。

⑷ 这首词抒发了对      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      和无比坚定的      。

⑸ 这首词,写景,       ,大气       ,旷达豪迈;议论,      ,      万古,风流豪壮。

4、指出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⑴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⑵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⑶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⑷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⑸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5、背诵默写:

⑴ 本词主题句                     。

⑵ 上阕中概括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           。

⑶ 上阕中具体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              。

⑷ 上阕想象描写的诗句                 。

⑸ 上下阕之间承上启下的诗句                。

⑹ 下阕中评论古代帝王的诗句                。

6、分角色朗读:

女领:沁园春·雪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

女: 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 山 舞银蛇,

原 弛蜡象,

男: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 妖 娆,(慢)

齐: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 俱 往矣──,(慢,拉长)

齐: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 风流 人物──。

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

【参考阅读资料】

一、高亨《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

二、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沁园春·雪》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三、柳亚子和“沁园春”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

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可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

……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五

【课文解读】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躲避军阀赵恒剔的追捕,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毛泽东的诗词风格以雄丽著称,这首词的特点是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全篇前后两幅画面,都写得雄阔壮丽,气韵飞动;全篇一问一答,在问答之间抒发了革命者战天斗地、激扬慷慨、包举宇内的革命壮志与豪情,读罢让人心潮起伏,热血奔涌。

【教学思路】

1、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地反映的产物,是主观的心意与客观的物象的有机结合,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他的诗歌突现了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而不是一些文人墨客的浅斟低唱,因此在引导学生鉴赏时应把握住感情的脉络。

3、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找出显示思路的关键词,在课堂内达到背诵。

【教学目的】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将这首词与《沁园春·长沙》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2、深刻领会“谁主沉浮”及“浪遏飞舟”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诵读──美读──成诵。

2、点拨法:

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3、讨论法:

如对词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等等。

【教学用具】

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等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预习)

〖要点〗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⑴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是配乐的诗。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因此,词的别名有:曲子词、歌曲、乐章、乐府、长短句、诗余等等。如《敦皇曲子词》、《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淮海居士长短句》、《草堂诗余》等等。

⑵ 、词牌:“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念奴娇、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满江红、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梦令、钗头凤、点绛唇、木兰花、渔家傲、摸鱼儿……

⑶ 词的段数、字数: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上)。

⑷ 明确: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用古典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2、指导学生诵读全词,疏通词句,抓住关键词语理清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诵读──美读──成诵。

〖教学步骤〗

一、由写秋的诗句导入新课

可用小黑板板书: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4、悲哉,秋之为气也。

5、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要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关于秋的诗文,回答:在一些文人墨客的笔下,秋的画面大都用一些怎样的意象来描绘,大都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怀?

明确:萧瑟、凄凉、冷落等等,表达一种:悲凉、寂寥、惆怅等等。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伟大革命导师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二、学生朗读(可配音乐)

整体感悟毛泽东的词给人一种怎样的风格?

明确:气势宏大,意境开阔,色彩艳丽等等。

三、听朗读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也就是抑扬顿挫,整体感悟,思考回答

这首词上下阕各侧重写了什么?

明确(板书):

上阕写景──即湘江秋景,下阕叙事──追忆往事。

四、引导学生赏析上阕

思考: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毛泽东在当时的背景下,途经长沙,在寒冷的深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面临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诗人笔下的湘江秋景图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我们一起来赏析。

1、学生思考讨论:“看”字领起了哪几句?诗人写了哪些景物?(即哪些意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语言回答,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找出来,互相讨论一下,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做总结 。)

明确:“看”字领起了七句。描写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鹰、鱼。作者从多个方面写景的手法叫“赋”:即铺陈排比的手法。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山──红,林──染,江──碧,舸──争,鹰──击,鱼──翔。用得好的词语有:“遍”点出“红”的范围之广,“透”极写江水澄碧清澈见底,“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击”写出了鹰在天空展翅高飞迅猛有力的情景,如果用“飞”就只写出了动作而不能突出其奋发有为的特征,“翔”本义是指鸟盘旋地飞,这里用来形容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松自如的神态,也写出了水的清澈,如果用“游”就没有这种效果。

2、作者写景的视野很开阔,同学们看一下作者写景的角度是怎样的?作者用了怎样的诗句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景物特点。

明确(见板书):

“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

它们总的特点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3、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这样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呢?(提示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分析)

明确: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革命的大好形势,作者忆起往昔的与战友们在这里的战斗岁月(毛泽东曾经在长沙师范学校念书,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参加过反对军阀、反对封建的斗争),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作者把这种心情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写下这首词。这正如王国维所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情景交融。

4、面对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天景色,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呢?

明确:面对如画的秋色,一个“怅”字,这里的“怅”,不是失意的惆怅,而是深思而激昂的心绪,表面上是面对这广阔无垠的宇宙和旷远迷茫的大地,谁才是你的主宰呢?深沉的含义表现了诗人思考中国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的胸怀和凌云壮志。

5、引导学生诵读,注意诵读的节奏和重读的词语,体味作者描绘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尽量达到背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五、引导学生分析下阕

1、学生诵读下阕,思考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那么下阕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主要是引导学生整体感悟。)

明确:

⑴ “忆”字总领起了八句,这几句总写了同学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奋发有为,议论国家大事,蔑视军阀,他们有雄心、有壮志、有才干,敢于实践,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毛泽东年轻时,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战友一起谈论天下大事,探求革命的真理,他们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⑵ 作者在全词的结尾,写了一个“中流击水”的场面,“击”字体现出一种搏击的力量,“遏”字表现了一种乘风破浪、激流勇进的气势。作者在这里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勾勒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毛泽东曾经写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艺术的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毛泽东早年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2、引导学生诵读下阕,感悟英勇无畏的豪情之美: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六、课文总结

我国古典诗词跟讲究情和景的交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与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明确: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湘江秋景图,由此生发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叙事抒情,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艺术的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气势恢弘的佳作!好我们一起诵读这首词,再一次感受作者描述的景物之美与豪情之美,能背诵的尽量背诵。

七、布置作业

把这首词和《沁园春·长沙》做比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赏析短文。

角度提示:

1、关于词的背景。

2、两首词的景物描写,意象的组合。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3、领起字的作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色彩的搭配。

4、情景交融,情中显志。

5、词的结尾抒发的壮志豪情。

【板书设计】

“看”领起:

山  红

远──静           忆

林  染

上阕 湘江秋景 江  碧   下阕 峥嵘岁月

(借景抒情)近──动   (叙事抒情)

舸  争           记

鹰  击   上

鱼  翔   下

问   主沉浮

答   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志青年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⑵ 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⑶ 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2、能力目标:

⑴ 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⑵ 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3、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活动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 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三、配乐朗诵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教学上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下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五、分角色指导朗读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六、小结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小结。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篇七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及重点: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感谢周阳中学 张先福先生提供教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八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结合历史背景,导入新课。

3、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读带,或者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如“汗”、“俱”)、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

1、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景象。

2、结合自己摘抄的描写雪景的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体会意境。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重音,初步体会词的感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词的意境和音律。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让学生说出上阕中的动词和它们所描绘的景物,学生回答后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示范分析“封、飘、失”所描绘出的北国雪景,重点比较“望”与“看”字的区别,暗示诗人登高望远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其它动词描绘的视觉景象。

3、补充讲解:“舞”,起舞、飞舞,形容披雪的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并提问:“山舞银蛇”与“原驰蜡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分析:“晴日”映照下的雪景,红色与白色交相辉映,巨大的反差给读者以视觉上的震撼;诗人又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做红装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确切,并提问学生“欲与天公试比高”中“欲”字的用法。

5、总结诗词写景语言的凝练生动,引导学生通过近景和远景的推移、实景和虚景的交错,发现诗人思维的跳跃和连贯。

1、回答问题:有“封、飘、望、失、舞、驰、比、看”等,分别描绘了长城,黄河,群山,高原和晴日的雪景。

2、根据教师示范的方法,分析词语的用法。“失”描绘出黄河结冰的壮观景象,“舞”和“驰”运用拟物、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描绘出群山高原在白雪的覆盖下一望无垠、连绵起伏的壮丽景色,富于生命力。同学问交流阅读体会,补充答案。

3、通过教师讲解,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凝练,并回答:“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运用了比喻、拟物、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4、讨论回答:“欲”字把“山”、“原”拟人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能够根据教师的提示,感受诗歌形象的“诗化”特征,理解诗人借“试比高”抒发内心的豪迈之情。

5、通过概括词中出现的景物,把握诗人的写景脉络,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三、组织活动。绘制“北国风雪图”

1、组织学生分小组,根据对词的分析和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

2、结合图画,指导学生感受白雪与晴日的红白色调撞击,理解“妖娆”的内涵。

3、引导学生发现,长城和黄河并非真实地出现在诗人眼前,诗中的许多景色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勾勒出来的壮丽图景。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上阕词意境的理解,修改图画。

2、结合图画,选举小组代表,口头描绘词中的景象,尝试总结诗词表现的意境美。

3、通过阅读和教师提示,发现诗中的许多景色是虚实结合,体会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尝试掌握这种写作手法,锻炼思维,将其运用到写作训练中。第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诵读上阕词,复习已学内容,进入下阕词的学习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读出词的音律,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过程。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下阕词中所列举的历代帝王。学生回答完后,可视回答情况给予补充。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阕词的知识点,并感受下阕词的意境。2、畅所欲言,可以结合历史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下阕词

1、提问:通过诵读全词,你发现上阕词和下阕词就内容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2、提问:描写景物和评点历史人物是不相关的内容,诗人是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的?

3、总结:这句话前一句承上,后一句启下,由景物自然过渡到历史人物,跨越时空,表现了诗人的大气豪迈和坚定信念。

4、提问:诗人对历代帝王、“无数英雄”是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知道的?

5、组织学生讨论,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并提示学生,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但是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就会认识到,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阕词是写景抒情,下阕词是评点历史人物表达观点。

2、回答:是通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连接起来的。

3、结合教师的分析,谈论、体会诗人是如何把写景和抒情结合到一起,自然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点的。

4、经过讨论和交流回答:诗人对他们是惋惜、感叹的态度,“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都反映了诗人的态度。

5、讨论,认识到这三句话是全词主旨所在,抒发了作者作为一代伟人的政治抱负和自信。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诗

列举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和主题三个方面比较阅读这两首同是描写雪景、借景抒情的诗歌,这种比较讨论没有固定答案,关键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两首诗词的区别:从意境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

2、总结全词,并告诉学生“诗、乐、画”一体的诗歌学习思路和我国“诗言志”的诗歌传统。

3、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四、本课总结这是一首主旨鲜明、气势恢弘、意境壮美的词。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和背诵,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诗、乐、画”一体的学习思路。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鉴赏者的角度,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词的感受和体验。诗歌语言的分析是零散而琐碎的,抓住重点词语,是解读这首词的关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金笔头网的价值所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最新8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