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润物细无声(优秀9篇)

润物细无声(优秀9篇)

安乐窝 点赞 分享
润物细无声(优秀9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这次金笔头网为您整理了9篇《润物细无声》,可以帮助到您,就是金笔头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润物细无声 篇一

案例背景:

《看菊花》是一篇赞美秋菊的课文。课文记叙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园看菊花的情景,着重描写了满园菊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的繁盛景象,赞美了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

教学这篇课文,重在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菊花的色彩的美、数量的多,感受秋菊的勃勃生机和不畏严寒的精神。由于低年级学生知识经验较少,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要通过课文中简单的插图和文字体会秋菊的美丽、高洁有一定难度。我运用春晖工程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课件 配乐叙述)金色的秋天到了,黄叶飘落,草木凋零,许多花都藏起了笑脸,只有菊花生机勃勃地在花坛、公园中争奇斗艳。

生:欣赏秋天的景色,盛开的菊花。

师:现在正是赏菊的大好时机,谁能读准这些词语就能得到菊花姐姐送出的公园门票,小朋友们想试一试吗?

师:出示词语。

生:指名朗读。全体齐读。

师:小朋友读得真棒,看来大家都能得到菊花姐姐的门票。下面就让我们坐上汽车随小作者去公园赏菊吧。嘟嘟——

(教学伊始,教师精心设计导语,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如诗如画的秋季美景,怎能不使人心驰神往,这一切,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菊花盛开的秋天的公园内,营造了较为真实的氛围,把孩子的心灵带到广阔而缤纷无限的大自然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拓宽视野,激发情感

师:(媒体课件出示:姿态万千、竞相开放的菊花)看着这些姿态各异、争奇斗艳的菊花,你有什么感受?

生:菊花真是太美了!

生:菊花的颜色真多啊!

……

师:小作者看到的菊花又是怎样的?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出示课文第二段。)

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指名朗读,重点出示“好看极了”。“好看”能换个词吗?

生:漂亮。

生:美丽。

生:迷人。

师:菊花“好看”在哪?读一读课文找出关键词。

生:菊花的颜色好看。“有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

师出示: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配上一幅幅色彩艳丽的菊花。

生:被菊花缤纷的色彩吸引。

师:看着眼前的菊花,你能读出颜色的美吗?男女生分别朗读。

师:除了课文中的四种颜色,你还见过哪些颜色的菊花?

生:还有大红的,粉红的。

师:这么多颜色的菊花在一起,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说?

生: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斑斓……

(相机出示: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色彩斑斓)

师:菊花颜色美,姿态美,你能读好菊花的美丽、迷人吗?

生:美美地朗读课文。

(当一幅幅色彩斑斓、姿态各异的菊花辅以古典悠扬的音乐声在同学们视线中缓缓绽放时,孩子们一个个屏住呼吸,瞪大了双眼,不时发出一阵阵惊叹。无疑,这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菊花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是巨大的。学生自由徜徉于菊花的世界中,观其色,赏其形,品其韵,视野一下被拓宽了,对菊花的喜爱之情也呼之欲出。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菊花的色彩美,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样就避免了繁琐的讲解,给学生留下自我感悟、自求得知的空间。)

三、形象感知,突破难点

师:菊花不但颜色美,数量也很多。找出文中写菊花数量多的词。

生: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师:分别出示图片(“一朵朵”、“一丛丛”和“一片片”菊花),谁能说出这三个叠词的含义。

生:“一朵朵”的意思是许多朵菊花。

生:“一丛丛”就是许多花聚集在一起。

生:“一片片”是成片成片的都是菊花。

师:你们能读出菊花的数量由少到多,范围由小到大的变化吗?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名朗读

(理解“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这三个叠词也是课文的重点,我给这些词语配上相应的图片,随着形象直观的画面展示,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词语的含义,朗读时也能自如掌握语气由轻到重的变化,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拓展延伸,激发想象

师:最近,天气突然变冷了,小朋友都换上了厚厚的棉衣,那么菊花怕不怕冷呢?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生:他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师:深秋的寒风是怎样的?(播放:北风呼号的声音。)

生:北风爷爷呼啸着,好像要把菊花打倒。

师:小菊花怕北风吗?她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同学们能不能表演一下?请同桌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北风爷爷和小菊花。

生:同桌分别饰演北风和菊花。(表演得十分投入)

师:刚才同学们在下面都演得兴致勃勃,谁能自告奋勇上来表演给大家看一看?

学生分别饰演北风爷爷和小菊花。

北风爷爷:鼓着腮帮子使劲吹气。

菊花:(昂首挺胸地)北风爷爷别神气,我们不怕冷!

师:是啊,北风爷爷别神气,我们不怕冷!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菊花不怕冷的精神好不好?生:全体起立,精神抖擞地齐读:他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理解菊花不畏严寒的品质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他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这一句时,教师创设寒风凛凛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北风爷爷和小菊花,学生做童话般都意境中充分发挥想象,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文内容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感受到了菊花不畏严寒的精神,读起来也入情入境了。)

整节课,学生都徜徉在菊花的世界中,形象直观的画面,优美舒缓的音乐,给学生以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另外,在平时的练习和识字教学中,我也充分运用春晖工程的多媒体课件,通过人机互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优化课堂,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总之,春晖工程为我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和理解教材、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也使语文课充满了情趣,张扬了个性,放飞了心灵。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教师的工作繁忙而琐碎,如果每节课都做课件,根本不可能,而春晖工程提供的大量优质资源,只要稍加修改就完全可以为我所用。我想,只要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春晖工程的资源,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多快好省的效果。

润物细无声 篇二

一张淡雅的贺卡,在教师节的那天清晨静静的躺在我的办公桌上。打开它,里面这样写道:

“在我的所有老师中:您是我最难忘的,也是身心最投入的!因为你的帮助,我才有了今天,我和我的父母都非常感谢你。我现在已经是一名饭店的厨师了,……。”

看到下面的落款,一个身影在我脑中出现,是他,李连政,一个已经离开我多年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李连政的成绩一直比较差,入中学后不但不思学习,而且还经常跟其他学生发生纠纷。就连他的家长也对他失去了信心。

我虽然对他的表现和成绩非常着急,可是我知道责备是没有用的,而且很有可能伤害了他。我就从多方面去了解他,找突破口。听说他经常放学后到一些小吃摊去,开始还以为是他家中没人做饭。可是经过了解,原来是他特爱好烹饪,将来想当厨师。我一听很高兴,机会来了。我对他说,你有这个理想很好,老师帮助你实现,你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吗?他说当然愿意。为了帮助他,同时也为了激励他,我召开了题为“怎样做,才能实现你的理想”的主题班会,班会上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谈理想,惟有他在那静静地听,看的出他很认真。当我把他叫起来时,班里异常安静,同学们看看我,看看他,表现出很吃惊的样子。我知道同学们的意思,他们是没想到他还会有什么理想,因为他入校来还没交过一次作业 呢!他红着脸,磕磕巴巴地把他的理想讲了出来,班里响起了很长时间的掌声。我接着把要帮助李连政的想法,在班里说了,好几个学生都举手要求帮助他。可能根本没想到他还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掌声,他非常的激动。从那后他上课认真听讲,也能按时交作业 了。

可有一天,他什么作业 也没教。学习委员告诉我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失望!真的想放弃了。可又不甘心,我又找他谈,没想到这次的问题是出在他父母的身上,他说他父母坚决反对他学厨师,而让他学汽车修理,说当厨师没出息,是伺候人的活等等。他自己对修汽车一点兴趣多没有,干脆什么也不学了。知道这些情况后,我利用周日的时间,到他家与他的父母谈了两个多小时,我说孩子现在成绩不好是因为他没兴趣,而不愿意学,既然他对厨师感兴趣,为什么不依了他,说不定将来真能有所作为呢!在我的反复劝说下,他的父母终于不反对了。

他的脸上慢慢有了笑容,愿意在大家面前发表见解了,一次班会课上,他还主动对班级纪律发表了意见。初中毕业后,他考取了八职高学烹饪。半年后,他到学校来看我,把他记得非常详细的课堂笔记给我看,还把他雕刻的各式各样的罗卜花展示给我看。并告诉我他现在是班长,而且还入团了。看到他一脸的灿烂,我是由衷地高兴。

多少年过去了,我也几乎把他忘记了,想不到,这一张贺卡,又让我想起他。我真的不知道我在他的心中,有这样大的影响,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觉得这是一个有自已思想的孩子,我不能让他把自已封闭起来,他可以是个学习不好的学生,但他不该是个心理上有阴影,有缺憾的孩子,成绩只是一时的,但快乐的心是一辈子的。

这件事也让我感到我的职业真的是不能有一点的疏忽大意,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容忽视的,也许一件小事,就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育人充斥于孩子的整个学习阶段。一些点滴的思想教育,一些有意无意的教育行为,也许会改变他的一生。作为教师,他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只有这样,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篇三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特级教师虞大明教作文《智能鼠捕鼠》记

丁丽娜

题记: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课,应为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时金林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什么?简单地来说,是交流,也是思维的碰撞,更是师生的平等对话,实现“双羸”的过程;理想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什么?简单地说,是学生追求主动探解、获取新知、不断创造的过程,更是教师追求教学意图“隐藏”,教学行为“无痕化”境界的过程,处处闪动着思维火花,处处跳跃着智慧的灵感,妙语连珠,幽默风趣,实现师生生命的一次自我超越和创造。虞老师的课堂,又何曾不是如此呢?纵观虞老师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枯燥之事;教师不再玩“作秀”之游戏,取而代之的是返朴归真、匠心独运。课堂上永远洋溢着欢笑;记远升腾着热情,自由,开放,理性思辩,孩子们在轻轻松松中玩游戏,学作文、乐作文。聆听了虞老师教的题为《智能鼠捕鼠》作文课,让我受之匪浅、回味无穷,会心一笑!笑过之后,让我们思绪万千,感触颇深。现小记如下:

(一)

师:我从杭州赶过来,也没什么东西可带的,所以就特意去超市,买了些物品。(虞老师提出一个大袋子,拿出蛋糕)

生:这个蛋糕

师:干什么用的?

生:吃的

师:给谁吃的?

生:给老师吃的

师:老师一个人能吃那么多吗?

生:让我们写“蛋糕”

师:到底写不写还是个疑问,我们就留个悬念。(拿出神奇止咳露)

生:给老师喝的。谁咳嗽给谁喝。

师:两灌可口可乐干什么用的?

生:解渴用的。谁渴了给谁喝。给老师喝。

师:大家真疼老师。红心二锅头呢?

生:给爸爸妈妈,给下面听课的老师喝。

师:酒精度55%度,喝了肚子里象是烧了一把火,谁愿意试?

生:……

师:最后一样用品。胡椒粉,有什么用?

生:烧菜,打喷嚏……

师:同学们,我们怎么猜也是没用的,这是放松心情用的,大家放松了?愉快吗?虞老师到底是怎么样的老师?什么样子的?现实中的跟你猜测中的老师有什么区别?

生:原来以为你是女的,现在是个男的

师:你失望吗?

生:原来以为你是又高又瘦的,现在是又矮又胖

师:你见到了一个又矮有胖的老师,能不能换个次来说说?

生:丰满

师:这个词一般都形容女的 。

生:结实强壮,健壮 。

在虞老师的课堂上充满着欢声笑语。课前伊始,用蛋糕、神奇止咳露、二锅头等教具我看就只有虞老师了。这样,不仅让课堂跟生活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而且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孩子们兴趣黯然。他们在想:这些东西到底赶什么用?跟作文课有没有关系?我也为教师的新点子感到惊讶,好奇心也就越来越强了。他们每一句都说得那么轻松,就想是我们生活中的对话,哪象是课堂啊?简直就是平常的聊天嘛,还不时引得大家笑一笑!

(二)

“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什么?”

“写作文”

“不是,今天就是一个大朋友跟小朋友一块儿玩,高兴吗?”

玩,谁不高兴呢?老师的任务又是那么简单,学生雀跃不已。消除了对写作的害怕心理,于是老师又引导:

“高兴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做?”

“鼓掌……”(学生给自己鼓掌)

“还有呢?平时大家都会情不自禁地叫……?”

“耶……”

这一声“耶”已经让学生完全地陶醉在欢乐的气氛之中。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慈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虞老师的激励、唤醒、鼓舞中,“玩”就从这里开始。 在玩的时候,在交流的时候,在谈话的时候,虞老师那接近生活实际富有传奇色彩的语言,把我们带进了故事中来,有时让人拍案叫绝,有时让人赞叹不已,有时让人捧腹大笑。如:把老师当人,问:它有没有触电身亡?当学生用石子向米缸里的老鼠砸去竟然没砸破米缸却砸死了老鼠时,他说,你真是“神砸手”。当孩子们一脚把老鼠踩死的时候,他便说:你是武林高手。这样幽默的老师,这样神奇的评价,孩子早已放下戒心,此时此刻,他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老师又让一个小女孩画两只一模一样的老鼠,他评价说:“恭喜你画了两只兔子,而且还像猫。”随后,教师示范着画了两只老鼠,但后来虞老师毅然擦掉自己画的两只老鼠,保留学生的两只又像兔子又像猫的老鼠。虞老师就像一位慈母般地呵护孩子的心灵,保护孩子的自尊。他赋予这孩子“失误”的价值,这才是教学的艺术呀!

(三)

作文是从生活而来,运用身边的故事,加以修改,就可以写一篇好的作文。所以, 虞老师才有了后来的智能鼠请老鼠秒练习事件,既形象,有生动,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更是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思想教育。 类似这样的故事和词语数不胜数。如:把可口可乐当做“超级营养液”,让老师住上别墅,烤箱里烤老鼠等等。

(四)

这一环节更是教师和学生玩得最开心的时刻。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是不可分离的,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威,高高在上。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师生双边性活动的过程。

教师当导演,进行30秒排练,其他学生倒记时,也许是他们希望快点看到演出,一时心急,越数越快,老师就故意生气地说:“怎么越来越快了啊?重新从10开始。”

他真的生气了吗?不是的!这哪是老师生气的样子,老师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了,这明明就是朋友之间的“撒娇”嘛!孩子们为了能见识一下大朋友的精彩表演,他们期待着……

学生和老师倾情演绎了“智能鼠捕鼠”的全过程。他们演得犹为卖力,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有了视觉的感知,有了亲身的体验,有了生活的实践,要写下来,还难吗?

教师和学生充分得玩得开心,让学生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学生乐意学习,学生主动学习,那么我们的目标就达成了。

润物细无声 篇四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的“读读说说” 中要求用“吗、呢、吧”三个语气助词练习说凝问句。当我刚想进行教学时,前边几个淘气的小同学又开始窃窃私语了。我灵机一动:“平时总是盖老师向你们提问题,今天请你们当小记者采访我好吗?”这些小家伙先是睁大了愕然的眼睛,好奇地瞅了我一会儿,紧接着露出了惊奇的笑容,个个提起了精神,纷纷向我举起了期盼的小手。

我趁热打铁向他们提出了具体要求:把你的问题经小组商量、筛选后再告诉盖老师,而且问话中要用上“吗、呢、吧” 其中的一个。经过“激烈” 的商量之后,学生中再一次举起了企盼的小手。

第一个有幸被我选中向我“发难” 的是朗读能力极强的王迪:“盖老师,你喜欢读书吗?”(这个问题真好,可向他们介绍读书的好处。)

“喜欢,因为书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未经推敲脱口而出。也许他们不一定懂,那就有待于慢慢感悟、细细反刍吧。)

话音刚落,机灵的姜少冲迫不及待地站起来:“你都喜欢看哪些书呢?”(哟,问题还挺具体的呢!)

“我喜欢读科普方面的书,因为这类书可以让我增长科学知识;还喜欢看名著、小说一类的书,这些书可以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就在我兴致勃勃与他们互动交流时,淘气的李鹏宇已经向我挥手“示威” 了。看着他那着急的样子,我亲切地说:“请你发问!”(我故意加重语气,表示重视。)

“您每天的工作一定很辛苦吧?”(天哪,真让我感动!)

“是的,老师的工作的确很辛苦。但是和你们在一起,我觉得很快乐!”(说真的,有时真被他们搞得焦头烂额。可这时在这里说的这句话着实是我的“真心告自”。)

“盖老师,您最爱您的女儿,还是爱我们?”(向我提问的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于宇。真没想到这个小家伙还挺“刁钻” 的,向我提出如此尖锐的两难问题。)

“我爱你们,就像爱我的女儿!”(当话从我的嘴里娓娓道出的时候,教室里出奇得静。就在那一瞬间,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距离是那样的近,近得可以使人听见彼此的呼吸,可以感受到心脏起伏的快慢。从他们那一双双晶莹的眼睛里,我知道从此我们不再有距离……)

润物细无声 篇五

《积累运用二》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件后悔的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难免会有做错事的时候,因此学生并不缺乏写作素材,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都对写作文有畏惧心理,如果直截了当地就说要进行习作训练,可能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打消学生这一畏惧写作的心理,习作课上,我先是跟学生谈心,向学生讲述自己曾做过的一件至今仍后悔不已的事,然后启发学生打开心扉,向同学们讲讲自己这样的经历。

由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作文课,个个畅所欲言,感情真实自然,对当时自己心理活动的描述也非常细腻,并从中吸取教训。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把刚才讲的事情的详细经过写下来,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节作文课,但是同学们都没有畏惧情绪,而是欣然动笔,一气呵成。此次习作同学们选材新颖,感情真挚,几乎每篇都堪称佳作。本次作文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润物细无声 篇六

润物细无声

——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qgyy    (原创)

内容提要:新的课程标准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 之中。

主 题 词:­­­­­­­­­­­­­­­­­­语文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致力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实践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语文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语文教学应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打好精神的底子。

过去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之所以如此,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一是教材内容与编写体例的“难、繁、偏、旧”。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它强调必须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强调必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并形成正确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之一即: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更好地贯彻新课标呢?本人想结合教学实践对此问题给予初步的探讨。

新课程特别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课程实施目标。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结合教材特点,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案例回放:

在学习《行道树》一文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行道树,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愿生活在哪里?有位女生举手回答道:“我仍然会选择做一棵行道树。因为行道树能净化空气,为人们遮阳,能体现出它自身的价值。”我感觉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赞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她的回答证明她已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正在逐步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我对她的回答给予赞赏及表扬。

但此时我听到一些唏嘘之声,声音虽然不大,还是在课堂上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怎么回事啊?我了解了一下情况。原来是有些同学认为这位女生的回答太假,认为她在现实生活中不会甘心做一棵乐于奉献的行道树的。更为过分的是,竟有一位男生站起来扭过头去质问她:“在现实生活中,你会这样做吗?说得倒好听。”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及他那咄咄逼人的质问使那位女生倍感尴尬,我看她脸都红了。

怎么办?是简单放过,还是抓住这个良好契机对他们进行教育?德育要渗透课堂,课堂是德育的主渠道,我一定要让他们对此问题有深刻认识。正好,抓住机会教育他们。

我告诉他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当别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我们应认真倾听,而不能私下议论;当你有不同意见时,应先举手,经老师同意后提出异议;当别人提出不同见解时,应以一种谦逊平和的态度去交流,而非将咄咄逼人的质问掷给对方。你们生活在同一个班集体,应互相团结,相互帮助、共同前进。我希望以后咱们班不再发生这种事。”我的这段话很有威慑力,虽然我是用平和的语气说的,但铿锵有力。

从那位男生略微发红的脸我感到自己这番话起作用了,这段话已如细雨滋润了他的心田,我想他今后应该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及沟通了。短短几句话,虽不是长篇大论,但使那位男生知道自己的不妥之处了,同时也给全体学生以教益。

至于那位男生的质问,我则这样解答:“你怎么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不会做一棵行道树呢?我们学习的是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据我了解,××同学平时就乐于为大家服务,为班级做贡献,她现在已经是一棵名副其实的行道树了。我相信××同学会以她的行动来证明的。”同学们听到这里,都鼓掌表示赞同,那位男生也热情地鼓掌,回答问题的女生也感到很欣慰、很自豪。

这个问题的解决用了三、四分钟时间,但我感到颇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们知道了应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处世,也对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有所帮助。

思考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注意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结合教材特点,抓住教育契机,实现这一目标。成功的语文教育必定对学生的心灵,包括情感、道德、意志表现出深切的终极关怀。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语文教学绝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它更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捕捉,用情感去灌溉,去融合。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绝不仅仅是读书写字,它更应是贯穿于学生全部生活中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事物审美鉴赏能力的塑造。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

润物细无声 篇七

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前天听黄芳老师执教一年级的阅读课《四季》,听完,一种感受尤其强烈:老师时时处处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个6岁的儿童,从他跨进小学的那天起就意味着他的生活环境变了,他的任务变了,他的行为准则也变了。养成好的习惯,就如同为孩子的梦想插上翅膀,它将为孩子的人生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石。

一、点滴做起。

要养成好习惯,需教孩子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可以说“习惯培养无小事”。课堂上,黄老师从鼓励孩子坐端正到教孩子如何拿书,要求孩子把书拿端正,至要求孩子认真朗读课文,无一不体现出对孩子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以致下课时她对学生的要求:“请大家把凳子放到桌子下面。”这似乎都是是小节,都是不经意的语言,但孩子认真读书,坐姿端正等好习惯,就是由此在心中生根的。

二、及时强化。

所谓“及时”,就是抓住时机训练某些习惯。孩子开始学校生活的最初阶段,许多与学校生活相适应的好习惯都应在此时养成。所以,一定要及时强化,及时训练。

在孩子做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方式时,及时以口头的表扬,肯定的眼神、语调、手势等,给予强化,以增加这种行为发生的概率,使之逐渐养成习惯。课堂上,黄老师好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不失时机地把表扬送给学生。哪个学生坐的特别端正,她会说:“瞧,他坐的多端正啊!”哪个学生读书认真,她竖起大拇指夸奖:“你读书可认真了,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哪个小组表现优秀了,她会兴奋地把表示竞赛的“登山”红标志向前移动一段……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和赞美声中,学习尽头更足了,各种表现更棒了!

三、持之以恒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不能有一次放松。有了一次放松,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习惯养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课堂上,不时听到黄老师这样的说话:“你说得很好,把句子说完整就更好了!像我这样说……”

整整一堂课,黄老师时时处处都在不留痕迹的将孩子好的习惯渗透到教学之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此有过贴切而深刻的比喻:“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习惯主宰人生,让孩子养成好习惯,那是留给孩子的一笔终生受益的“资本”。

润物细无声 篇八

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

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中部 雷飞平

关键词:父亲、爱、体会、感动

内容摘要:在《背影》教学的拓展延伸中,学生无法体会生活中的父爱,通过教师对自己对父爱的感悟,引发了一场爱的风暴,教师由此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

正文:

那天是星期四,我在八年级十二班上朱自清的《背影》

由于这是组上的研究课,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课堂

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好,整个教学过程 非常流畅,一切都向着我设想好的方向发展。正当我在暗自窃喜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形势急转直下,临近下课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体会到父亲的爱呢?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把学生由课内引到课外,加深他们对父爱的理解,没想到他们异口同声:“没有”。我见势不妙,紧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父亲爱你吗”?又是众口一词:“不爱”。对于这种回答,我感到非常吃惊。尽管备课的时候我也想到了不可能所有人都能体会这种爱,但至少也有几个吧!有两个人回答,这节课也就完整了,也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改理念了。于是,我又继续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启发,但我们十二班的同学却没给老师半点面子,尽管后面坐着七位听课的老师,他们仍然是;“千呼万唤不起来,犹抱书本半遮面”。

当时,我觉得非常尴尬,但转念一想,也许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制约,他们还无法体会这种感情吧!但对我来说,在这个教学过程 中,我却是真真切切地想起了我的父亲。。于是,我急中生智说了这样一段话:“其实这也不能怪你们。在我十四岁时,我也觉得父亲不爱我。因为在他所有的兄弟姐妹中就我们家没有男孩,而父亲又是一个重男轻女的人。尽管母亲经常在我面前说父亲是爱我的,但我却不相信。我仍然对父亲不满,他说过的话我也不爱听,有时还会故意让他伤心。我从来不会认真的观察父亲,也不会去想他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老了。尽管他只有五十多岁,但他的腰弯了,背驼了,头发白了,皱纹深得可以让我想起黄土高坡上的千沟万壑。当我英姿挺拨的站在父亲面前,曾经挺拨的父亲却已被我的成长催成了老树丑枝。我开始问自己:父亲真的不爱我吗?他是一个普通人,不象别人的父亲那样有权有势,但他用自己的勤劳支撑着这个家。他给我买他能买的一切,对于我上大学时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他从不会皱一下眉头,但他从不给自己买超过一百块钱的东西。那一刻,我开始明白了父亲的爱,也有了一种深深的自责。尤其是我工作以后,开始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后,我才真正懂得父亲的心,并由心底深处生出了对父亲深深的爱。我现在常常会有一种恐惧,我害怕体弱多病的父亲哪一天就会突然不在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可能这也是所有为人子女都有的困惑吧!所以,我希望你们从现在起就好好地体会父亲的爱,好好地爱父亲,做一个爱自己也爱他人的人”。当我说完这段话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在自己闪烁的泪光中看到许多学生眼里噙着的泪花。

这节课上完后,我没有布置作业 ,但那一周的周记却让我大吃一惊:大多数同学都写到了他们的父亲以及体会到的爱。一场爱的风暴以强劲的势头席卷而来,将我淹没在感动之中。文章中,他们用简单、朴实。甚至是稚嫩的语言写出了生命中真实的感动。在听了老师对父爱的体会后,他们开始从生活中琐碎的细节中发现了父亲的爱;他们发现了自己不到四十岁的父亲头上长出的白头发;他们发现曾经抱怨的离了婚的父母仍然一如继住地爱着自己;他们甚至发现曾经讨厌的继父继母对自己也有着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开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他们开始懂得理解、懂得尊重;他们也开始学会体会,学会珍惜;他们开始懂得岁月无情,生命无常。

妈妈喜欢吃鱼头的故事早就听说过了,在学生的周记中,我发现了另外一个版本,一个从小父母就离婚的女孩写道:每次吃西瓜的时候,父亲总是把中间那部分给我和爷爷奶奶,他自己只吃两头的那部分。当我把自己的那块给父亲时,父亲说:“中间那部分太甜了,我不喜欢,我就喜欢吃两头的这部分”,开始懂事的我心里很明白父亲为什么不吃中间的那部分,父亲无言的举动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人子女,始终要讲一个“孝”字,对于父母,始终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一开始就会对父母怀着感恩的心,王若芸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个刚转来的女孩在她的周记中写道:我的父亲从来没有爱过我,因为我是一个女孩,听说在我没有出生之前,通过B超检查他就知道我是个女孩,他很不高兴。在母亲难产时他甚至不愿在手术通知书上签字。我出生后从来没有感受到他的半点关心。父亲的不爱使我从小就养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我经常和同学吵架,老师批评我,就和老师吵,我能感到我的性格在扭曲变形。有这样的父亲,与其说我不爱他,不如说我恨他。父亲是警察,有一次在抓歹徒的时候负伤了,被送进急救室时,母亲哭得昏天黑地,但我没有掉半点眼泪。我知道我应该哭,但我怎么就哭不出来呢?我怎么就感觉不到半点悲伤呢?但有一件事却让我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由于成绩太差,父母把我转到另外一个学校去读书。有一天我打开水回来,听寝室的同学说我父亲来过了,刚走。桌上放着一大包东西,还有一张纸条,一张满是泪水的纸条,上面写着:孩子,爸爸走了,我知道你不喜欢我,甚至不想见到我。爸爸不怪你,你从小到大,爸爸对你的关心的确太少太少,爸爸对不起你!离家在外,自己学会照顾自己,有事给爸爸打电话,孩子,你记住,其实在爸爸心里,爸爸永远爱你。看着那张纸条,我泪如泉涌,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和难受,泪水滑过我的脸,滴在那张纸条上,和爸爸的眼泪流在一起。我才明白,有些感情是藏在心里的,需要用心去体会,而我却一直先入为主的以爸爸不爱我的想法在拒绝着爸爸的爱。爸爸,对不起!看着这些文字,除了感动以外,我更有一种高兴,因为她已经会体会,会珍惜这种感情了。但有的人当她会体会时却永远没有这种机会了。十二班有个叫向婉而的女孩,父母给她取名取的是“莞尔一笑”之意,希望她永远有灿烂的笑容。但是父亲车祸去世却给她留下了难以抹平的伤痛,那年她只有六岁。在通过母亲的讲述,通过泛黄的照片,通过已经模糊了的点点滴滴回忆了父亲之后,她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后来,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永远不会再重来”。当刘若英经典的情歌成为一个女孩对她死去了的父亲的追忆和怀念,成为她无法再体会到的至爱亲情的无奈和感伤,我真的有种掩饰不住的感动。

谁能说她们不懂爱呢?这一切的体会和感悟,不正是我希望看到的结果吗?而这一切由不爱到爱的转变,居然源自课堂上那一段我对父爱的感悟,正是它,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他们最强烈的共鸣,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有了这样一个升华的过程。不经意间,老师的情感体验就象春雨撒向了学生心田,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课上完了,周记也改完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没有结束。语文教材决不只是字词的排列组合,它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在备课时也都制订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但是在我们的教学真的把这些目标都落实了吗?尤其是情感目标,学生真的就能理解到文章中的情感吗?真的就能体会到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感吗?如果他们不能体会,老师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这个时候就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资源作用和指导作用。教材是一种资源,教师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在课堂上就应该以教师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以教师的视野去影响学生的视野。当学生对课文不理解时,教师可以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去感受。也许这样做,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但却是一种体会情感的方法和眼光,一种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背影》的教学在不经意中就遵循了这个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语文老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应该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语文老师,在教知识的同时,我也开始思考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在课堂中做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这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将努力的方向。

润物细无声 篇九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润物细无声——探寻《五花山》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主题背景]

语言是课堂的灵魂,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语言,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生动智慧的语言,有助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间,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因此,平时我们应注重精雕细琢课堂语言,使自己的语言更加有魅力。

《五花山》是人教版第五册的一篇写景文章。写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颜色变化。文章语言优美,适宜学生朗读积累。其中描写秋天的这个段落是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连句成段的,可对学生进行这个段式的训练。本篇文章可让学生在品读优美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斓的美,那大自然独有的奇妙的美,从而让学生心中升起对美的喜爱,热爱,向往的思想感情。写景文章重在品味语言美,体验自然美,教师富有启发性,韵味性的引导语可谓是整堂课的生命线。

[情境描述]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说说自己所见到过的山是怎样的 (生:高大的,绿绿的……)

师:你们所看到的山都是普通的山。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座非常奇妙的山。板书:五花山

2,指名读课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五花山肯定是五颜六色的,五光十色的,五彩缤纷的……)

师:五花山真的有这样美吗

[评:一句简单无华的引导语,却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质朴中见智慧。学生们心中的五花山是美丽的,令他们神往的。这一问问到了学生的心里了,激发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好奇心,可谓顺水推舟。]

二,初读课文。

1,师:打开课文读读,看看哪些地方你想到了,哪些地方你还没有想到。争取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碰到难读的划条横线多读几遍。(生读,师巡视,并相机板演:绿油油 熟透

紫绒幕布

2,请学生看黑板,指导读好词语。其中的紫绒幕布的意思相机利用台上的幕布来理解。先指导读词,再读带有这个词的句子。

3,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我知道五花山很美……(停留在感受上)师引导:你还知道了课文写了——生答:五花山的景色。师:写了五花山什么时候的景色 (生答,师板书:春 夏 秋 )

师:你还知道了这是一篇——生答:写景的文章。

[评:当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位老师的引导是那么自然,并且处处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思想,并没有让学生因为回答不出而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课堂学习的情绪。]

4,写景的文章应该怎样学呢

生:多读优美的句子,发挥想象,要把好的句子抄下来……

师: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去领略五花山的美景。

三,赏读课文。

(一)春天部分

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生读得很有味道,有种淡淡的感觉。师相机抓住淡淡的这个词,引导学生读出淡淡的绿,并相机板书:淡淡的

师:这冒出来的芽会说话呢!它是怎么出来的 (抓住冒体会)这让你感觉 (生:舒服,精神焕发……)就带着这种感觉读读吧。

[评:优美的散文是神与形的统一,传达这种精髓的耐人寻味的词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本段的阅读教学摒弃了空洞的字词教学,只抓住淡淡的,冒,相机进行朗读指导。以读代讲,不断地去品味淡淡的绿,品味冒带来的生命的活力,读出一种淡淡的绿所特有的淡淡的生命力。]

(二)夏天部分

读读夏天的山有什么不同

(1)生自由读。

(2)夏天的山怎么样 从哪些词句看出

师引导学生想象满眼的绿:什么都被染绿了

抬头看看——生:天空也被染绿了。俯下看看——生:大地一片绿色,小草也被染绿了。置身于森林中,仿佛空气也是绿色的,怎一个绿字了得!

[评:这样的引导,拓展,如此自然,如此流畅,犹如一泓清泉股股自然流淌,带给人一种清新,享受的感觉。诗意语文就应该这样,润物细无声,诗情画意。]

(3)分小组朗读。

(4)师总结:不管是春天淡淡的绿,还是夏天浓浓的绿,都让人赏心悦目,这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秋天部分

师引:秋天的五花山正向我们招手呢!我们快去读读吧。[评:自然,简洁]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觉得哪里最美,在文中圈圈,划划,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

(2)师:好东西要与大家分享。指名说感受,并感情朗读。

(3)屏幕播放绚丽多彩的五花山图片,师适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

(4)欣赏后,你有什么话要说

(5)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进五花山 生读,师生评议。

(6)屏幕出示最后一段:师引:假如你一边走,一边看,你会怎么读

假如你越看越激动,你怎么读

[评:这就是不露痕迹指导朗读的一个典型。教师的引导摒弃了理论化,教条化的分析,给学生创设了情境,在无意之中将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境,读出了散文的韵味,诗的意味。]

(7)师引读:秋天的五花山一片--------,一片--------,一片--------,看得我们----------------.一齐来读读吧。

[评:教师不时地运用不同的方法引导着学生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串文是教师本堂课教学语言魅力的又一亮点。这样的语言与这样的散文结合得天衣无缝,使散文更有散文的意韵气息。]

四,写法指导。

1,抓住秋天的五花山这部分,引导学生观察作者的写作特点。

2,看雁荡名山图片,应用句式写一两句话。

3,交流反馈。

[评析与反思]

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引导,点拨作用。这种作用就体现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语上。这位教师整堂课的语言都是轻声细气,柔柔和和的,适合于这样的写景文。为了让学生感受多姿多彩的五花山教师并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藻,大肆渲染五花山的美,而是紧紧立足文本,抓住文本的精髓,用质朴无华,平淡真实的语言将文本中那种纯朴,自然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如入此情此境。真正的美是用心感悟出出来的,教师的语言就犹如五花山那春天时淡淡的绿,虽淡得几乎无色,但却很有韵味。也许这就是教师语言的魅力所在,如斜风细雨,不经意间就让种子萌芽了。

作为以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为神圣使命的教师,其职责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靠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可见课堂语言是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体现,是为学生打开知识宝库和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

课堂中的教师语言也是教师个人魅力的一部分。如何让自己的课堂语言立足文本,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而又能不露痕迹使教学浑然一体呢 这是值得教师们反思与研究的一个问题。

本人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点肤浅的认识吧。

一,需要教师练就规范,精确,生动的语言基本功。

规范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获取知识和教师表情达意的效果。艺术的语言,固然离不开生动,离不开情趣,离不开得体,但根基在于标准的普通话来传递,特别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作艺术处理的普通话教学语言,其本身就是种活生生的情景点拨,它能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和思想火花,渐渐与作者心灵上的隔膜,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入情入境。

教学语言也应讲究精确,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习惯于绕桑卖槐,婆婆妈妈,其结果肯定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昏昏欲睡,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少而有分量,又要准确地表情达意。前苏联的文学家高尔基: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准确,明晰和动听。

教师运用语言教学,不只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主动地随着老师的语言思考问题。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做到鲜明,生动形象,在课堂上善于把握教学的语言技巧运用比喻,对比,设问,排比等修饰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师生双边互动的效果,使语言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好的教师是最会运用语言的人,特别是专门研究语言文字的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在教学语言上下工夫。教学语言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学语言有魅力,就等于给工作成效注入催化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语文教师只有尽力锤炼好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充分体现语言化深奥为浅显,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需要教师掌握丰厚的文化底蕴。

所谓文化底蕴,就是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其中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新课程呼唤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教师,而教师的文化素养是难以培训和灌输的,靠的是日积月累的浸润和孕育。在今天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中,教师更应以一种古典的心情,以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从容地沉静地对待读书,对待学习。

三,需要教师感官敏锐反复锤炼不断反思。

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个感官敏锐的人。对学生,对文字,对课堂,对自己的内心,都应有一种敞亮的敏感,烛照的直觉。对学生,要敏于倾听其心声;对文字,要敏于捕捉其意蕴;对课堂,要敏于把握其氛围;对自己的内心,要敏于观照其灵光乍显的智慧。

研究自我,研究文本,研究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实践,并不断反思,努力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使其能突显自我个性,再现原滋原味的文本语言,唤起学生渴望交流,沟通的欲望。如此课堂语言,可谓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般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他们可尽情享受语言的沐浴,享受课堂的情致,享受生命的精彩。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润物细无声》,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