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大禹治水》教学案【优秀8篇】

《大禹治水》教学案【优秀8篇】

藤田初恋 点赞 分享
《大禹治水》教学案【优秀8篇】

微信扫码分享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分析】

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教学要求】

1、 德: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

2、 简介大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 检查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 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

4、 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 ),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

三、细读课文。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

(1) 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 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

(3) “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4) 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 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练习。

四、教学生字。

1、 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 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

五、作业: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抽读生字卡片。

2、 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细读课文。

1、 第2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

(3) 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4)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

(5)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

(6) “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

(7) “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

(8) 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什么苦?

(9) 知道朗读。

2、 细读第3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找出表示数量的词。

(3) 这些数量词强调什么?表现了什么?

(4) 知道朗读。

3、 细读第4段。

(1) 齐读课文。

(2) 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

(3) 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 齐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

1、 引导背诵。

2、 自由练习。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多音字组词。(出示小黑板)

2、口头扩词。

治( ) ( ) ( ) 久( ) ( ) ( )

理( ) ( ) ( ) 伟( ) ( ) ( )

二、教学生字。

1、 教学字形。

理、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指导“伟、雄”的笔顺。

2、 指导书写。

3、 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读一读,抄一抄。

洪水 冲倒 治理 很久很久

地形 引导 父亲 伟大英雄

按要求填空:

洪:有( )画,第七画是( )

父:有( )画,第三画是( )

理:有( )画,第十画是( )

姓:有( )画,第三画是( )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背诵课文。

《大禹治水》教案 篇二

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另外,本班孩子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较强,教学时可大胆放手,由孩子们自读自悟可能效果会更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懂得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是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同桌合作学习

2、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品读,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奉献的意识。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辛劳,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段的重点词句体会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回顾来训练孩子们归纳全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教会孩子们在遇到“谁,干什么”这类课题时归纳全文大意的小窍门)

2、勾画课文如何评价大禹的句子。

3、发现课文分总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思考题及观察勾画句子的位置,来初步掌握文章结构)

二、精读指导: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治水?

2、抓“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来理解洪水的凶猛、无情。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让孩子抓感受洪水凶猛的词语,教师渲染,学生再读从而深刻体会洪水无情而凶猛)

(二)学习二自然段

1、面对无情的洪水,禹在想什么?

2、除了大禹心系百姓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他更坚定地投入治水之中?

理解:父亲鲧临死时叮嘱儿子: “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初步树立人物形象,从理解鲧的心系百姓转为大禹的心想百姓;重点理解“叮嘱”,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把父亲的遗愿转为大禹的志向。)

(三)学习三自然段

1、勾画大禹用什么方法治水的句子,并与父亲鲧的治水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大禹科学治水。

2、抓“常常”、“天蒙蒙亮”、“长年”、“脚跟都烂了”、“只好”等词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设计意图:着重由学生自读自悟,圈出重点词语,自己说说体会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课文,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让人物形象逐渐高大、丰满)

(四)学习四自然段

1、两个句子对比,自己体会“才”、“仅仅”、“就”、“却顾不得”的意思。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练读

(设计意图:力图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体会副词的作用,从中感受禹为了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并学会一些简单的朗读批注。)

(四)学习五自然段

1、通过和第一自然段洪水来时的场景对照,想象洪水退去的景象。

2、理解“欣欣向荣”。

三 、归纳小结:

1、为什么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回答问题)

2、全文都是称呼“禹”,为什么题目是“大禹”?

(设计意图:力图成功塑造大禹这一英雄形象。)

《大禹治水》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2—4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找出翘舌音的字,边音的字,前鼻音的字,后鼻音的字。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第2段。

(1)指名读课文。指说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哪一句写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第二,三两句。

A:指名读第二,三两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大禹先了解情况,后治理洪水)

B:哪些词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板书:走遍;吃忙尽。“走遍,吃尽”:说明什么?“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而是形容很多)

C:“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表示很多)。“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海,说明了什么?(说明治水工程浩大)。板书:挖通,劈开。

D: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些苦呢?

E:指导朗读:“决心,走遍,仔细,吃尽,带领,挖通,劈开”读重音。

(3)学生练读,细读。

2、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课表示数量的词。(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13年”强调大禹治水的'时间长,“三次”与“一次”强调大禹治水舍小家为大家,一心扑在事业上。“十多岁”强调大禹离家时间太长,这几个数量词突出表现了大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4)指导朗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5)假如你是和大禹一起治水的人,当经过他的家门的时候你会对大禹说些什么呢?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为什么说大禹治是一位伟大英雄?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1、引导背诵(第2自然段)

大禹下决心干什么?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干什么?

2、自由练背。

3、指导背诵。

4、齐背课文。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四

教材简析: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下册“奉献”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个千古流传的神话,主要叙述了上古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的奉献精神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成为后世颂扬的英雄。

课文虽然只有短短四百来字,但由于语言极其简练,并善于选取几个典型细节和有代表性的数字,把上古时代发生的一件大事、父子两代人治水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把人物的奉献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不是在于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因此,阅读的本质就是思考,而思考源自疑问,有疑才会有思。

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的设计主要以“质疑——解疑”主线,通过对课题的质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梳理出学习课文的几个重点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质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的伟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课题和重点词句提出问题,并逐步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3、使学生明白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神话故事,题目是《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书空练习,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禹”字的写法)。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既然是神话故事,那课文中提到的神奇的人物和事物都有哪些?请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勾画出他们的名字并记在心中,想想他们“神”在何处。(生自由读书,思考,勾画)。

师:谁来说说课文中提到的神的名字?

生:课文中讲到的神奇的人物和事物有鲧、天帝、火神、禹、息壤。

师:(课件出示词语)我们来读一读这些神奇的名字。(生齐读)。

鲧、禹、天帝、火神、息壤

师:谁来说说他们“神”在何处?

生:鲧可以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洪水,我觉得很神。

生:息壤这种土能自生自长,永远也用不完,也很神。

师:这些神奇的人物和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谁来简单说说?

生:(略)

【点评:上课伊始,胡老师抓住文体特点提出初读要求,学生在阅读、勾画的过程中,很快就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把握,为下面环节学生的质疑活动作了铺垫。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没有过多的铺排,似乎显得平淡了些,但是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好奇心,真可谓是自然而然,不露痕迹。】

二、质疑课题,聚焦问题。

师:你们读书很用心,初步体会到了这个故事的神奇。请大家再读题目。(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师:你想知道事情的原因。

生:他治水成功没有?

师:你想知道事情的结果。

生: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师:你想知道事情的经过。

生:他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师:你关注的是大禹怎样克服困难的,也算是事情的经过。

生:课文中都是说的“禹”,题目为什么要叫他“大禹”?

师:你注意了同一个人物在题目和课文中的称呼的不同,很会思考哟,厉害!你其实想问的问题是:大禹的“大”大在何处?是吗?

生:……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适时选择板书问题的关键词)

师:(指着黑板上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真会思考,根据题目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请大家再想想,哪些问题可以作为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问题?

生: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怎样治水的?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生:大禹的“大”大在何处?这个问题也很重要。

师:很好。那就把你们自己提出的这四个问题作为学习的重点。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问题。(课件出示问题,生齐读)。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题目中为什么称禹为大禹?

【点评::质疑问难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方法。抓住课题质疑问难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一种基本的常见的途径。胡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梳理、归并问题,从而聚焦了学习本课的四个重点问题,揭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逐渐学会了怎样提问,而且学会了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层层探究,多元释疑。

(一)探究问题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相信你们自己能读懂这些问题。(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课文中哪些段落写到了治水的原因?

生:第一、二自然段写了大禹治水的原因。

师:大禹治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生:(读第一自然段)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

师:这是由于自然灾害的暴发,洪水淹没村庄,冲毁房屋,所以大禹要治水。请跟老师的提示读这一自然段。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生: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生:倒塌了),牲畜(生:被冲走了),庄稼(生:也被冲毁了),人们(生:只好四处逃荒)。

师:你们在电视、电影中看到过洪水泛滥成灾的场面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人们都无家可归。

生:我还听到有人喊救命,洪水来势汹汹,让人胆战心惊。

生:……

师:所以有洪水猛兽的说法。你们能读出洪水的可怕和凶猛吗?

生: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你多么希望这洪水变得温柔一些啊!谁再来读一读?

生: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拖儿带女地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传说,人们为了避开洪水,把家安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的生活;为了避开洪水,人们把家安在大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日子过得很悲惨。我们再来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洪水的可怕,读出你的同情和担心。(生齐读)

师: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大禹要治水呢?

生:因为大禹的父亲鲧治水失败,临终时嘱托禹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师:从一、二两个自然段可以看出,大禹治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来自自然的:洪水淹没村庄、冲毁房屋;二是来自父亲的:治水不利,临终嘱托。

【点评::胡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在影视剧中看到过的洪水泛滥成灾的场面,引发想象,激起共鸣,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到洪水的危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探究问题2——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师:是啊!看到洪水带来的危害,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大禹坚定了治理洪水的信念。他是怎样治水的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读一读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生小声读书、勾画)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勾画的句子?

生: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师:(课件出示此句,学生齐读)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师:请同学们自己再轻声地读读这句话,想一想,禹带领人们做了哪些事?你发现了哪几个很重要的词?拿起笔来,在词语下面做个记号。(生看书,边读边画。)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找得又快又好。现在,谁友来告诉大家,你找到哪几个重要的词?

生:第一个是“开凿”,第二个是“挖通”,还有一个是“垒起”。

师:真善于读书!有补充吗?

生:我补充一个“引到”。

师:真好!你们真善于抓住重点词来学习。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还有哪些疑问吗?(生思考)

生:禹垒起堤坝,那不是反而把洪水挡住了吗?

师:是吗?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禹垒起堤坝,是为了不让洪水四处乱流,他要让洪水朝着一定的方向流到大海。

生:禹刚好只挖了九条河吗?

师:古代的数字“三、九”都不是确定的数量,是用来代表很多的意思。

生:“龙门”是什么地方?是“鲤鱼跳龙门”中那个龙门吗?

师:这个问题可以课后去查一查。

生: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请问父亲的做法是什么?他为什么要改变?

师:问得好!你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很重要,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那父亲的做法是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句子来回答。(生读书、思考)

师:禹的父亲鲧是怎样治水的?

生:见到人们受苦,鲧心里很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

师:(课件出示此句)比较一下,禹和鲧的治水方法有什么不同?

见到人们受苦,鲧心里很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生:鲧是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而禹则是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师: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治水方法,可以怎么说?用二个字、三个字、四个字呢?

生:用一个字,那就是堵和引。

生:用两个字,可以用堵塞和引到。

师:与“堵塞”相反的词语还有疏导、疏通等。

生:还可以用三个字,堵洪水、引洪水。

生:用四个字也可以,堵塞洪水、引到大海。

师:(课件出示治水方法,对比引读,积累词语)

鲧:堵堵塞堵洪水堵塞洪水

禹:引引到引导疏导疏通引洪水引到大海

师:禹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变堵塞洪水为引水入海。从这里,我们能感受到禹的聪明才智。(板书:引水入海、智慧)

【点评::面对三年级的学生,胡老师巧妙地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意识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紧扣住重点词句,从整体上明白大禹的治水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抓住关键句子定向质疑,再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大禹的智慧。】

师:要想成功制服洪水,除了要有智慧,还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请大家再读三、四自然段,用横线勾画出禹在治水过程中最让你感动的一个地方,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动?(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人感动。

生:禹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使我很感动。

师:(课件出示原句和对比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

生:我从“才”字体会到禹为了治水,顾不上结婚,很晚才结婚。

师:是的,古代的人们一般在十五岁左右就结婚了,禹三十岁结婚,在当时是很晚的了。

生:我从“仅仅、就”这两个词体会到,禹很晚才结婚,按理说他应该在家多住几天,可为了快点治好洪水,顾不上和新婚的妻子团聚,使人敬佩。

师:这就叫“舍小家为大家”。还有哪个地方打动了你的心?

生: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很令人感动。

师:(课件出示,补充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

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他每天到处奔波,一心治水。有一天,大禹经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生下孩子。大禹听到孩子哇哇的啼哭声,两眼含着泪花,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几年后,大禹又经过家门口,见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儿子挥着小手在叫爸爸。大禹热泪盈眶,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抓紧时间赶路了。又过了几年,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儿子也已经十多岁了。他心里一酸,让儿子告诉奶奶,等治好洪水后一定回家,然后就脚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师:这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十年啊,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吗?(生:不是)是他远在他乡,没机会回家吗?(生:不是,他曾经三次路过家门)。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看看,他下定的是什么决心?

生:不治好洪水,就绝不回家门。

师:为了使老百姓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大禹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板书:无私)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这一段。(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我们继续交流,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从这里,我体会到禹为了治水吃了许多苦头,生活环境十分艰苦。

师:为了治水,禹常常是风餐露宿,早出晚归。

生: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拐杖走路。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禹为了治水,连自己的身体都顾不上。

师:这么大的工程,在漫长的十年中,禹吃的苦远远不止这些。你们想一想:他可能还吃了哪些苦?

生:……

师:为了治水,不知他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和心血啊,不知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一读这两个句子。(生齐读,师板书:历经千辛万苦、无畏)

【点评::胡老师继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重点抓住“才、仅仅、就”等词语,品词析句,链接资源,展开想象,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大禹的无私与无畏。】

(三)探究问题3——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师:治水的结果怎样?请同学们齐读最后自然段。(课件出示,生齐读)

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师:与第一段对比思考,你能想象洪水退后“欣欣向荣”的景象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村庄、房屋、田野是怎样的景象?人们呢?请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

(课件出示,生练笔后交流)

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村庄里,人们又修起了漂亮的房屋,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生: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你看,草地上,小草绿油油的,还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地里长满了庄稼,人们快乐地劳动着。

生: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校园里,一群孩子正在做游戏,不时传出一阵欢声笑语;田野里,大人们在辛勤地劳动着;树林里,不时传出一阵阵鸟儿唱歌的声音。

生:……

师:面对今天这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这安居乐业的幸福场面,我们不要忘记,是大禹制服了洪水,让大地重焕生机,让人间充满朝气。他不愧是我们尊重和爱戴的英雄。让我们亲切地呼喊英雄的名字,牢记英雄的事迹。

生:(齐呼喊、齐读)大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师:请同学们看,谁会把这句话说完整?(课件出示)

因为大禹,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因为大禹不顾自己,为民造福,为大家治水,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因为大禹心里只想着帮助别人,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因为大禹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因为大禹为了治水,吃了很多苦,终于治好了洪水,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

【点评::在这一环节,词句训练进一步得到了落实。通过与课文开头的对比,胡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练笔,训练用关联词说话,使学生既了解事情的结果,也初步感受到禹的伟大。】

(四)探究问题4——题目中为什么称禹为大禹?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根据课题提出了四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课文中都说的是“禹”,为什么题目中要说是大禹呢?你认为他“大”在何处?请大家想一想,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生讨论片刻后回答)

生:题目中的“大”是指伟大,伟大的禹,伟大的英雄。

生:题目中的“大”是指高大,是说禹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很高大。

师:(指着板书)如果请你在这些词语中加上一个“大”字,你会怎么加?

生:大智慧。

生:大公无私。

师:很不错,其实还可以这样说:大无畏、大智大勇,或者这样说:大爱、大爱无疆。让我们再读这两句话。(生齐读最后自然段)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奉献”。你认为鲧奉献了什么?大禹又奉献了什么?

生:鲧奉献的是生命。

师:也就是说,大禹能治水成功,其中也有鲧的一份功劳。

生:大禹奉献的是智慧,还奉献了自己的爱心,对老百姓的爱心。

师:是的,因为无私奉献,为民造福,因为舍小家为大家,所以才被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所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才流传了千百年,而今已家喻户晓。(课件出示大禹的塑像及禹祠、禹陵、禹庙图,生看图片)。

师:有两句名言正好表达了我们此时此刻的感情(课件出示两句名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两遍)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点评:这一环节的教法很精妙。胡老师结合单元主题,引导学生体会“大”字的情味感和意蕴感,将课文的人文性渗透于语言文字训练中,自然地凸显出文章的主题。再加上大禹塑像的出示,名言的恰当运用,大禹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中立体鲜活地树立了起来,情感得到升华。】

四、回归整体,开放存疑。

师:现在回顾一下我们开始提出的四个问题,看这些问题是否都解决了?(课件出示四个问题)

生:解决了。

生:我还有问题不明白。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还有那些感人的故事?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不叫“鲧禹治水”?

生:天帝为什么不自己处死鲧,而要火神去处死鲧?

生:课外书讲的大禹治水的,为什么有些与课文中讲的内容不一样?

生:……

师:你看,这节课我们虽然解决了一些重点问题,但现在大家又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读书就要这样,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一般人得不到的认识。相信同学们在课后会通过阅读和讨论来弄懂这些的问题的,有信心吗?

生:有。

师: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出示课件),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你们课后也可以读一读这些故事。(下课)

【点评:胡老师引导学生紧扣课始提出的问题,在回归整体的同时,再次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凸显了教学的开放。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引水入海历经千辛万苦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智慧、大无畏、大公无私)

探究•互动•自主——《大禹治水》课堂实录与评析来自第一范文网。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淳朴、勇敢、坚强的性格特征。

2、能积极参加交流、讨论,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产生进一步了解民间神话故事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连环画图片、实物投影仪。

2、看过壁画故事《大禹治水》。

3、幼儿进行过“治理洪水”的调查收集工作。

4、活动区域提供“抗洪治水”的图书及录像带等。

【活动过程】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①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

②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

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①大禹是怎样治水的?②听了故事后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3、交流调查情况,了解科学防洪的方法。

(1)交流调查情况。

现在有些地方也会发生洪水,人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介绍一下你调查的方法?

(2)整理归纳调查经验。

通过调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活动延伸】

观看壁画并讲述故事。

大禹治水

禹是一位神仙,他来到人间和阿娇姑娘结了婚,住在山洞里。有一年洪水泛滥,禹告别新婚的妻子,号召人和天神们团结起来到会稽山集合,商量治理洪水的办法。

禹在去会稽山的路上遇到乡亲,乡亲告诉他阿娇怀孕了。禹听了很高兴,但是约定的时间快到了,他只好托乡亲转达他对妻子的问候。人和神都按时赶到了会稽山。禹说:“我想应该用疏导的方法,让洪水顺着河道流到大海里去。”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于是,禹带领众人动手开凿河道,挖出的泥土用来填平洪水冲成的大坑。

大家不停地工作,修了一条又一条河道。又是一天,禹带领人们经过自己的家乡。一位乡亲告诉他阿娇生病了,希望他回家去看看。禹非常想念妻子,可是他想了想说:“治水是大家的事,不能因为我而耽搁了大家。”他托乡亲把草药带给阿娇,又和大家一起上路了。禹去疏导另一条河道时,又经过自己的家乡。一位乡亲对他说:“阿娇快生孩子了,你快去看看她吧!”禹叹了口气说:“不,我回家一天,就耽误一天治水的工作。”禹三次路过自已的家门都没有回家,乡亲们听了这件事十分感动,干起活来更加努力。

禹非常想念妻子,阿娇也非常想念禹。阿娇天天站在山上等禹胜利归来,渐渐地化成了一块岩石。当禹把洪水完全治理好,回到家乡之后发现妻子已经化成了石头。禹悲痛万分,伤心哭泣,这时石人进裂,跳出了一个小孩。为了纪念孩子的母亲,禹为孩子起名为启。禹被人们拥戴为领袖,称为“大禹王”。

《大禹治水》教案 篇六

[文本解读]

《大禹治水》是一篇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课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遥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难度颇大。教学中应注意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语言描述、讲故事、看插图等多样手段,在学生读、说、听、思等言语实践活动中将识字、学词、学句、知文有效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种方法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大禹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随文识字,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学会本课左右结构的生字“治 洪 形 理 制”。

[教学难点]

读好课文中的长句。理解“治理”“地形”“制服”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初识“大禹”,揭题质疑:

1.图片初识禹。

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故事了。这个故事里有个英雄,他的名字叫“禹”,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人们又叫他“大禹”(板书大禹)。我们一起读读他的名字。(学生齐读)关于大禹的传说可多了,其中“治水”的故事留传最广。

2.随机识“治”字。

(1)“治”是生字,谁能读好?(板书 :zhi )

(2)这个字你在生活中见过吗?你来说说。

你们已经会在生活中主动识字了,真好!小朋友们,那你们一定知道治理河水可以说成——治水,医治疾病就叫——治病,治理国家就叫——治国。

(3)治的用处可真大,我们一起来写好它。——(一三两笔对对齐 当中一点往外提 撇折夹角小写轻巧 台字宽宽靠右边)生描红。

3.读题引思考。

(1)今天,我们就一起读读《大禹治水》的故事——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关于这个治水的故事(标红),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引导质疑)

理答:治水的原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以“故事”开篇,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简单直接地切入课题。随文教学“治”字,在与学生边聊边答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加以词语的理解,降低难度,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生字运用启发性的儿歌,增加写字的乐趣。

二、初识洪水,借图促读:

1、读图知洪水。

那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呢?让我们回到很久很久以前,看,发生了什么?——洪水。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洪水吗?(学生说知道)那就请你来说一说(洪水是什么样的?)。

2、故事学“洪”字。

是的,其实洪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个“洪”字里还藏着一个故事呢。传说古代有一位很厉害的水神,他的名字叫“共工”,他一生气就要发大水,在“共”的旁边又加上了一个三点水,变成了“洪”。这个字你记住了吗?汉字中还藏着故事呢,多有趣呀!来,读读这个词。(齐读)

3、情境读短语。

(1)(回到图)这水那么大,那么急,这就是课文里所说的——滔滔的洪水(引读)朗读评价。我们一起读一读。

(2)滔滔的洪水来到了村子,农田呢?(请学生说——也可以说成—再出示:淹没了农田(你读)。房屋呢(请学生说),也可以说成-冲倒了房屋。(真了不起,两个多音字都读准确了。)谁再来读。(了字读得真好听,轻声又轻又短,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是啊,洪水害的老百姓都没有家可以回了,这就是——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4、短语促读文。 短语入文,读好第一自然段,初步感知洪水危害。

[设计意图]巧妙地利用课文插图,以“趣”促“学”,通过生字故事帮助孩子识记生字,加深印象。同时,教师语言的渲染,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文本中学习,水到渠成。通过有效的评价语言达成知识点的训练,不留痕迹。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自由读课文。

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那禹,是怎么治水呢?请大家打开语文书,自由地读一读故事。

2、按序来读文。

(1)第二自然段:

a.关注轻声,读准词串,读好短语。

第一关: 第二关: 第三关:(难度加大,轻声小“了”来帮忙)

吃尽 千辛万苦(吃了很多苦) 吃尽了千辛万苦

走遍 千山万水 走遍了千山万水

挖通 九条大河 挖通了九条大河

劈开 九座大山 (很多座大山) 劈开了九座大山

大禹怎么治水的呢?我们来看看第二自然段。这一段故事挺长,怎样才能读得很通顺很流畅呢?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第一竖排,谁来试一试。四字词语谁来读?诶,我还会变呢!词和词在一起,还可以连起来变成一个短语呢,怎么样才能读得自然好听呢?

——瞧,故事的语言就是这么有趣。

b.结合图片,结合词串,理解词意。

察看水流和地形 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借助图片,理解“地形”,认识“形”字。

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为的是什么呢?出示:察看水流和地形 引读

地形(后鼻音)你知道地形什么意思呀?地形:就是大地表面的形态。示图:我们的大地(让学生说)有高,有低,有山,有水,这就是——地形。看着图,再来读读这个词,印象就更深了。

这个形也是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请学生说)。跟着老师来写写这个形。老师范写。(杉字旁已经学过了,又和老朋友见面了。形字有三丿,有高有低,有短有长,就像地面上高低错落的大山,长短不一的江河。描的时候要把三丿描好看,力量送撇尖。

借助短语,理解 “治理”,认识“理”字。

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这样为的是——?出示: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读一读)为了治水,大禹——请学生齐读,大禹就是这样治理洪水。(出示治理洪水)写好“理”。怎么记住这个字呢?(运用熟字记生字,也是记生字的好办法。好,看着笔顺图自己写一写。 斜玉旁,横等距,长长短短有条理。)

c.短语回文,分组朗读,读顺本段。来,读好了短语,老师现在把它们送回课文中,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点读,男女生读。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正确流利地读是重点。指导学生有方法地提高朗读水平,通过词语-短语-句子的方式,分解难度,帮助学生逐步达成,激发自信。游戏的加入,师生的合作读掀起整节课的小高潮,不仅调节了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巩固了短语的读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故事语言的乐趣。同时,巧妙地安排生字的教学,关键笔画地书写借助简短的儿歌指导学生,便于接受。

(2)第三自然段

a. 借助图片,听讲故事,入情入境。

大禹治水还有很多小故事呢。出示图,这幅图就讲了其中一个故事。老师讲给你们听一听。

b. 关注数字,尝试练习,读好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

课文的第三小节就讲了这个故事。这个小故事里,数字特别多,注意了这些数字,这个小故事就读好了。生读。你看,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吃尽了辛苦。其实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字在图上)齐读。

(3)第四自然段

a.追溯字源,学写“制”字,理解“制服”。

(洪水被制服了)点红:制服。谁来读这个词?这个制里有个你熟悉的偏旁,是——利刀旁,它和什么有关。出示古文字,我们来看看“制”文字演变。

制在古时候就是指用刀修剪树枝,(刂泛红)所以右边有个利刀旁。

这里的制服是指大禹用工具、智慧和力量征服了洪水。你看,根据字形,我们就能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也是学生字的好办法。

写好制。这个“制“字有些难写,我们该怎么制服它呢?有个小窍门。一竖要挺直,轻顿笔,竖有力。

b.了解结果,齐读全段,感知心情。

c.结合情境,理解词意,“代代相传”。 渗透传说的文体特点。

这个故事发生在四千多年以前,为什么我们还能读到呢?老百姓为了纪念它,就把大禹的名字和他治水的故事传给了儿子,儿子又传给了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这就叫“代代相传“,其实还有很多的传说故事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口耳相传下来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中加入教师的示范读,营造了故事的氛围,吊足学生的口味,再让学生去读,效果就是不仅想去读,还会读得更好。“制”的教学以及“制服”的理解是难点,通过古文字的引入和结合文本的解读化解难点,达成目标。词语意思理解方法多样化,除了生硬的“告诉”,还可以是通过结合文本情境来理解,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来理解。

四、插图排序,整体感知:

1、 回顾全文,插图排序,整体感知。

这个故事还要继续流传下去,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直接请学生说。

2、巧妙巩固,词语填充,总结全文。

读这个故事,就像看连环画一样,老师给它配了段文字,可是缺了几个词,你能填进去吗?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谁来试一试。好,一起读一读。

总结:小朋友真了不起,看着连环画,把长长的故事读成了短短的几个句子。下节课,我们还要把这幅连环画读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些句子里还藏着我们要学过的生字呢,我们赶快把他们请出来吧。

[设计意图]课文插图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地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结合“故事传说”的文本特点,借用“连环画”这一有趣的说法调动学生兴趣,在读图的过程中梳理故事的内容,整体感知。

五、写字练习,关注布局:

学写 治 制 形

1、学习读帖,提炼规律,关注布局。小儿歌:左右等宽中间靠 左右不等窄让宽。

2、练习书写,关注姿势,反馈点评。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除了安排随文识字,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加入一定量的集中识字写字时间来强化。本课10个生字中有8个左右结构的生字,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读帖的过程中,发现左右结构的生字的特点,教给学生一类生字的书写规律。

六、总结全文,回读课题。

总结: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个英雄:生齐读大禹,牢牢记住他带领百姓做的事:生齐读治水。深深记下这个神话传说:生齐读大禹治水。

教学反思:

20xx届青年教师会课的帷幕即将渐渐拉上,今天上完《大禹治水》,这几日的疲惫好像一下子除去了不少,但还是忍不住坐下来细细回味今日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每一个细节,再比对之前的试教演课,发现在目标达成的同时,还有诸多值得提高改进的地方。

这篇课文,说实话,在设计之初,有些犯难。第一课时35钟的课,我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我的这节课上应该有什么样的知识生长点?

回顾区级会课的主题“文体在左,学情在右”,想到这里,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许多。我始终想着“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一篇故事传说的第一课时,应该学什么”的大问题,在教学内容上比起刚开始的天马行空,现在似乎接地气了许多。在备课磨课后半程思路又开始混乱的时候,我拿出了手边的《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翻阅,以求找到一些思路,看着看着,心中的目标渐渐明晰,识字写字,阅读,文体主旨,技能方法应该是我这节课的应该教给学生的。我就顺着这个思路又开始重新审视教案,一步一步地进行梳理和对照。不仅理顺了教学目标,整个环节也显得清晰了许多。我就把这节《大禹治水》的第一课时在识字写字的目标上定位成认读20个字,会写“治 洪 形 理 制”。在阅读上要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会读“了”字短语。在文体主旨上要把握传说的问题特点,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一个给孩子讲故事的大姐姐”的身份,让学生能够借助插图了解传说故事的大意。在技能方法上要交给孩子识字写字的方法策略,比如通过这节课,会写左右结构这一类字,突出语言表达上的特色,比如第三自然段的数量词,一、二自然段的“了”字短语等。期待在结构巧妙处理的同时,能够把技能的训练层层递进。

在最终的课堂呈现环节,初步达成了教学设计的意图。

一、读通课文重分解

第一课时,重在读通全文,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本课的生词很多,光光二会字四会字就有20个之多,一一出示没有归类地读,学生也容易产生疲倦,环节也会显得冗长,效率不高的同时,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设计时,还原文本最初的形态,一段一段地帮着孩子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再随机进行词语意思的理解和多种形式地读。第一自然段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短语“淹没了农田”“冲到了房屋”“无家可归’,再送短语回归文本读好句子。第二自然段特别长,处理时则侧重教会学生读好词语的基础上,读好“了”字短语,再读好句子,帮助孩子一步步分解难度,逐步达成目标,激发学生浓浓的兴趣,再设置游戏环节师生合作读地形式检查巩固,课堂气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调节。这样组块的模式也便于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清晰的课件展示一目了然,反倒优于教师讲的效果。第三自然段则改用教师示范读,创造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启发学生关注数字,读好数量词。第四自然段通过重点词语“制服”“代代相传”的理解来读通文段,节奏进程到这里可以适当加快。

二、识字写字有方法

识字写字时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一课的生字很多,并且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采用了随文识字加上集中写字的策略,让学生在文本中认读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的形式。课中,为了防止破坏上课的节奏,我把随文识字定位在认识和记住的层面上,通过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的方式得以巩固。课尾,我则采用集中写字的形式,启发孩子通过读帖学会观察、对比汉字,发现汉字书写规律,期望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的不仅仅只是这些字,而是像“左右结构“这一类汉字的书写规律。在随文识字中挖掘汉字的故事,充分站在学情的基础上出发,通过有趣的汉字起源故事,象形文字的演变等来激发孩子的识字欲望,充分渗透中国的汉字文化,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学生回答巧评价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是对学生回答的一种反馈和激励,还能更好地指向学生的`学情,调控课堂节奏,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方向。几次试教中暴露出我的一个问题,评价语言太过泛化,大多是“太棒了”“真好”。这类评价语其实就是无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没有多少意义和价值。为此在备课时,我在学生回答预设上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和准备,力求在评价时通过简单精巧的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今天课堂上呈现的效果基本不错。

整节课上下来,在与孩子交流互动的同时,还有一些细节没有关注到,影响了一些效果。在读书方式上,较多地使用了齐读的方式,没有运用的恰到好处,一是浪费了时间二是齐读反倒没有个别读的效果好。在个别词语理解上没有下到功夫,不是太巧妙。比如“制服”的理解除告诉学生课文里表示大禹用智慧、工具、力量征服了洪水以外,如果能加上一句“让洪水变听话”这种儿童话的语言来总结,会更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记住制服的意思,和“治理”更好的区分,化解难点。再如关于“伟大“一词,没有让孩子体悟,其实就可以用大禹的父亲“鲧”的故事来凸显大禹的智慧和不容易,从而体会理解“伟大英雄”,这个难点也就可以很好的突破了。

课上到这里终于结束了,但是与我工作刚刚5年的青年教师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这次的赛课体验让我更深入地知道如何去研读文本,如何去把握学情。真正的一节好课需要用心去体悟、去演绎,还课堂的精彩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七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的一篇课文,纵观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由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多数生活条件优越,受到家长的宠爱,较缺乏“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思想,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生活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教学方法与理念: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就有好几处想象的训练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老师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一条小河,同时课件播放:小河潺潺的流水声,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这是小河正唱着欢快的歌曲呢!小河有高兴的时候,也会有生气的时候,当天气变化,连续不断地下大雨,河水暴涨就会形成了可怕的洪水,大家请看:(此时课件播放洪水泛滥的画面)大家看到的这个画面是1998年,特大洪水暴发的场景,看了这个画面,你想说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轻松交谈,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更乐于投入新课的学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隐含着文章的主旨。紧接下来板书课题《大禹治水》,介绍大禹的名字并解题,此处的“治水”治的是洪水,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的意思。

第二部分、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亚里斯多德也曾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我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与想像表达出来。这段内容的教学,主要抓住关键词语,来看一串数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雨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这里我先和学生一起算了一笔账,一年365天,13年,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年没见他回过家,你又会怎么想???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第三部分、总结延伸激发感情

课文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这段的教学,我抓住关键词“代代相传”。首先、我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同时再次与压题画洪水泛滥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禹的功劳。这时,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最后,老师总结:“像大禹这样,一心为人民办好事,才是真正的英雄!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他!他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你愿意把这治水英雄的故事传下去吗?回家把这个故事告诉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如此激情,大禹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中。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三次想象都是有联系的。第一次是在大禹决心治水时,第二次是在大禹治水过程中,第三次是在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三次想象一脉相承,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第四部分:积累与拓展:

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实实在在的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有进步,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具体体现。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写出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这样的词,越多越好:

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

2有兴趣的话,想办法找一找、问一问:

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为治理洪水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附:《大禹治水》教学随笔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但作为上古时代的,传说中的英雄,今天的孩子对他并不很熟悉,因此,我们在课前要求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大禹这个人物,这引起了孩子们对他的极大兴趣。

有了课前的一些铺垫以后,我们在课堂上要突破的难点有两个:一,鲧和禹治水方法不同与带来的不同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二,要做成功一件事所需要的智慧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前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把它处理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孩子在比较中分析,研究不同方法带来的截然相反的结果;后一个难点,则充分尊重孩子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自读,自悟,自由讨论交流,强调从具体词句中分析体会文章所要传达的意思。事实证明:我们的孩子完全有能力在老师适当的点拨下充分地领悟,一个孩子甚至用“爱心”“信心”“恒心”高度概括出取得成功的关键,博得了大家的赞赏。

大禹是伟大的,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语文的方法充分体会这一点,是值得思考的。除了强调重视对文中语言的体味之外,各种形式的朗读,默读,引读也是训练的要点。此外,一些小的说话练习(如造句,对话)也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短短一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有限的,我非常感谢孩子们给我的启发,同时很享受与他们一起度过的语文学习的快乐时光!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 篇八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6

大禹治水

2、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把生字圈出来。

(2)把难读的句子画出来。

2、检查自读情况。

3、范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

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理解:滔滔、淹没。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3)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学生说说字形记忆方法。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哪一句写是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二、三两句。

①指名读第二,三雨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②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

(板书:走遍吃尽)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

③“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

“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了什么?

(板书:挖通劈开)

④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

⑤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齐读。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表示数量的词。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4)指导朗读。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联系二、三自然段讨论。)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板书:制服洪水代代相传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

治()()()久()()()

理()()()伟()()()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1)引导自学部分生字。

(2)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

父:有()画,第三画是()。

理:有()画,第十画是()。

姓:有()画,第三画是()。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板书:

16

大禹治水

走遍

吃尽

挖通

劈开

制服洪水

13年

三次过家门

一次也没进

代代相传

内容概括: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大禹治水》教学案》,能够帮助到您,是金笔头网最开心的事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大禹治水》教学案【优秀8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