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3篇)

旧城已冷 点赞 分享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3篇)

微信扫码分享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金笔头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3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金笔头网将不胜荣幸。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自制幻灯片一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3、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6、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别之时,那份伤感,那份痛心,在很长时间也很难恢复,让我们来看这首诗。

5、(出示幻灯片)师深情地读:

在清音雅声中邂逅了你把美好的感觉深藏在心灵的一隅用歌声散一路的芬芳待蓦然回首时却不管是怎样的曾经认识你的日子里我心快乐过不奢望天长地久的永只想认识你真好……

师:谁能听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记得有人说过能读懂诗的孩子是一个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长大后也成为一名诗人。)

6、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四、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吗驰骋,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一切美好的快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罢罢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2)元二啊,你到了异地他乡,言语  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又身不由己,那时的孤单又谁和你一起承担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可我又不能随君远去,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3)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 再难相见,送君钱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愿我们美好的情感温暖你的旅程,祝愿你在安西那遥远的边疆建功立业,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师范读全诗,师有感情朗读。

语已多,情未了!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5.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6.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7.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5.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6.示读。

五、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篇三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这首七言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又字字、句句含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引导学生深刻地感悟这份情是本课教学的关键。而读是悟情的首要问题。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对于古诗教学的要求是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教学“以读代讲”,重点在读上下工夫。

2、教学目标

n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舍”,了解用法。

2)、初步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目标2的指定是完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实现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流。”目标3的指定是为的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提出的要求:“能初步了解诗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多层次阅读,互相协作。

2 、大胆交流、发表独自的见解。

(这两条目标,一方面从协作学习技巧、方式、态度提出了要求,一方面从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创新性学习做出了规定。这两条目标都包含着这样一个信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感悟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古诗的热情。

(形成人文素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段的情感目标要求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诵读过程体验情感。)

3、教学难点、重点

(1) 教学重点: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领悟诗的魅力,可以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歌蕴涵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诗歌蕴涵的思想,在读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本课教学重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重视读的层次性和鉴赏性,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教学媒体设计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本课的难点是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如何把诗歌教学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它一起深呼吸,从而突破难点,这很大程度上依赖情景的创设。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直观地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各类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

二、说教法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感悟为主线。

2、细化读,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

3、通过对话给予学生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全文抓住王维与元二的离别情这条情感主线,以读促悟,读诗韵,悟诗情,拓诗篇,努力实现悟读的理想境界。)

三、说学法

1、通过“读、品、诵、悟”的方法学习古诗,达到入诗境、解诗意、读诗韵、悟诗情。

2、课前预习:自主识字,初读古诗。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情,引出课题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一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称这一篇篇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古人关于离别的诗作很多,1200 多年前,大诗人王维送别他的友人元二,于是又诞生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友谊吧!

二)知作者 解诗题

1、学生谈对作者的了解。

2、出示作者简介,讲解“奉使出塞”的意思,引出课题。

3、解诗题

(由“奉使出塞”引出课题,衔接自然,并为后面感悟古诗奠定基础。)

三)抓字眼  解诗意

1、结合注释自由阅读,了解大意。

2、反馈阅读,集体评议。

3、师配乐范读,学生评议。

(此环节主要自学了解诗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通过配乐朗读激发阅读兴趣,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四)学技巧  读诗韵

1、简单讲解古诗的朗读技巧,放范读录音。

2、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反馈朗读情况。

(在这里,我们充分利用课件资源,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评,扩展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示,享受审美乐趣。)

五)创诗境  悟诗情

1、出示渭城图,引读前两句,感受渭城美。(柳色青、空气新、 旅舍舒服、  朋友知心)

2、出示安西图,感受荒凉

(利用景物对比,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3、出示路线图,感受遥远。并 了解渭城、阳关及安西的位置。

4、话别元二。

5、层进式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人的满腹离愁化作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引导学生反复读,反复品。)

(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 “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这样的读把诗魂、诗情深深地植根在学生的记忆中,使学生在与诗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螺旋式上升的诵读中,将诗中的完美形象在心底扎根。)

6、 读景语,化情语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的象征。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7、读全诗送元二,再悟诗情。

六、 放《送别》 升华情

(通过细雨滋润般的熏陶,通过自然贴近的互动,通过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语文,柔性的魅力投射开来,让文学的内在情意美,通过听说读写的外在形式,借助《送元二使安西》的载体,缠绵地融化、弥漫,无声地润泽。)

七、 拓展作业:

搜集离别为主题的古诗,深化情。

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金笔头网的价值所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