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寓言两则》优秀4篇

《寓言两则》优秀4篇

藤田初恋 点赞 分享
《寓言两则》优秀4篇

微信扫码分享

《寓言两则》想必有不少人都有读过,那么有关《寓言两则》的课文原文哪里有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4篇《《寓言两则》》,如果能帮助到您,金笔头网将不胜荣幸。

寓言两则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4个字。

2.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讲讲《掩耳盗铃》的故事,自编自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自相矛盾》。

2.有感情地朗读并自编自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教学准备:准备矛和盾的道具、预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7课,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寓:寄托,包含。寓言即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三、理解寓言内容。分小组自学,要求:

1、利用字典学习生字、词。

2、读课文,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提出不懂的问题。(困)

四、检查汇报。

1、字形:矛  盗

2、字义:矛→(进攻)  盾→(防守)(书上)  锐利→刀锋尖而快  俺→我

3、寓言内容

形式:3分钟准备,可以通过读(分角色)或讲故事或演课本剧的形式把内容介绍给大家。(大家可以对他们的表演提建议或意见)

五、我们了解了寓言内容,请你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的穿。

2、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六、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哑口无言,回答不出别人的问题?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七、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事,怎样避免?

八、读课文,自愿结组表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板书:         自相  矛→不论什么盾都戳的穿

盾→不论什么矛都戳的穿

课后反思:  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内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隐含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却不太容易,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还需深究怎样引导学生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其中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继续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以小组为单位检查预习

三、检查预习

1、投影:形近字组词

哑(    ) 掩(    ) 盗(    ) 偷(    ) 雾(    ) 当(    )

亚(    ) 淹(    ) 盒(    ) 愉(    ) 零(    ) 铛(    )

2、字义:

掩耳盗铃:捂住耳朵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3、小组汇报寓言内容有语气的读或者讲故事。

四、自己轻声读,理解寓言内容

五、请同学读。思考讨论:掩耳盗铃的人为什么会被人发觉?(困)

1、盗铃人想到的是:手一碰铃当,就会发出响声;捂住耳朵就听不到这响声了。

2、盗铃人没    想到的是:捂住自己的耳朵,不等于捂住别人的耳朵,因此被别人发现了。

六、谈谈学习这则寓言的感受;自己做了坏事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七、再读寓言,体会寓义。

作业:读寓言,写语训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掩耳→盗铃→响铃→被发现

反思: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内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隐含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却不太容易,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还需深究怎样引导学生理解。

《古代寓言两则》 篇二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

lǚ   履   suì  遂  nìng 宁  度:duó量长短  dù  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4、复述故事

5、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6、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

二、查字典,读准字音。

sshè  涉  jù遽    qì  契  yǐ  矣    ruò  若

三、作家、作品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四、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2、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 ······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

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四、讨论

1、

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寓言两则 篇三

24、寓言两则教材说明:这篇课文有两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鹬蚌相争》主要讲的是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 9个生字,绿线内2 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3、 有条理的口述课文中的故事。4、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1、 板书:寓言     读准字音。 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一种文体,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有时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往往短小精干,生动有趣,耐人寻味)2、 今天,老师带来二篇“寓言故事”(补充课题),你们想学吗?二、 教学第一则《揠苗助长》: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检查预习:揠苗助长   宋国     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纳闷     巴望    一大截3、 学生自读,指名读、开火车读4、 “纳闷”是什么意思?(因为心里疑惑而发闷)5、 课文中是谁纳闷呢?再读课文,交流(儿子)6、 宋国农夫的儿子为什么“纳闷”?(因为儿子对父亲讲的话产生了疑惑,所以“纳闷”起来。7、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想:父亲回到家里究竟讲了一些什么话?是怎么讲的?这些话为什么会引起儿子的“纳闷”?8、 小小组讨论,交流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父亲为什么这么高兴?从哪看出他高兴?结合成语“兴致勃勃”(禾苗都长了一大截,父亲自然高兴)▲父亲说:“真把我累坏!”究竟是干什么的?父亲“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怎么不累坏了?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结合理解成语“筋疲力尽”▲ 父亲还说:“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半天里就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可能吗?9、 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位父亲为什么这样舍得花力气。(1)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理解“巴望”)扣住“天天”(2)他为禾苗不见长高而焦急。扣住“一点儿也没有”10、 儿子既然“纳闷”,为什么不立即下田探望,而要等到“第二天”?(天已经黑了,来不及,只好等到第二天)。11、 怎么知道天已黑了?(前面已有交待,这位父亲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12、 儿子下田探看,结果怎样?(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13、 怎么会?禾苗不是棵棵都长了一大截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14、 这一结果是怎么造成的?(1)回到课题“揠苗助长”,这一做法本身是错误的,可笑的。(“揠”,拔的意思)(2)这一做法急于求成,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所以自食恶果。15、 我们从这一结果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三、 指导书写:1、 出示生字,指导书写2、 学生描红临写四、 作业:1、 朗读课文2、 抄写词语3、 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一、 教学第二则《鹬蚌相争》:1、 解释课题:“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 “蚌” 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2、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 检查自学:啄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夹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能把这两个词都用上,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夹鹬。)过度:鹬和蚌之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

4、 学生自读,个生读,开火车读。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5、同桌试着读一读。

6、指一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再指一组读,评读。

(引导学生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鹬与河蚌的神情。)7、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可让谁,结果怎样?

8、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9、表演寓言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a、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b、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c、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二、延伸

1、“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三、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补充阅读《驴子和冰》古时候,有一只累极了的驴子,连走回自己的驴圈的力气都没有了。那是在冬天,非常寒冷,所有的街道都覆满了冰雪。“我要在这儿停下了。”驴子说着,躺在地上。一只饥饿的小燕子拍着翅膀飞到他旁边,细声对他耳语:“驴子,你不是在街道上,而是在结了冰的湖上,可要小心啊!”驴子累坏了,他不理会这忠告。他打了个大大的呵欠,就睡着了。他身体的温度一点一点把冰融化掉,最后,咔哒一声,冰裂碎了。当他落进水里,才骇得惊醒过来。等他在冰水中游过来时,他想早知如此,就该听从那友善的燕子的忠告作者:[意大利]达·芬奇阅读短文,思考:1、  从哪里看出驴子很累?2、驴子没有理会这忠告,“这忠告”指的是(                         )。3、“早知如此”中“如此”指什么事?4、读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古代寓言两则》 篇四

一、教学目的

1.从寓言学习做人的道理。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4.了解韩非及《韩非子》的相关知识。

5.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6.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寓言的特点。

三、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重实用,尚功利。韩非之文》发言直率、思想深刻、锋芒毕露,向以峭刻犀利著称。韩非之文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2.关于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二)、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度其足(  )     遂不得履(  )  (  )     宁信度(  )      坠于水(  )     遽契(  )

2.默写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3.借助查工具书,读《郑人买履》,理解文章大意。

4.按时间顺序给文章分层次:

先度足,置其坐

一层:                 交代人物事件

至之市,忘操之

已得履,返取之

二层:                交代经过结尾

返市罢,不得履

人问曰,何试足

三层:               对话式的结尾

郑人曰,无自信

5.说说这篇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6.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           欲:

(2)           置:

(3)           坐:(通假字)

(4)           度:

(5)           遂:

(6)           及:

(7)           反:(通假字)

7.翻译全文。(师相机指导)

8.通读全文,注意读出郑人说话的语气。

(三)、归纳主题:

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告诫人们:不要迷信习惯、成规和理论,而要根据实际得出体会和结论。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这则寓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2. 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3. 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4.学会变通地处理各种事物。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寓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希望同学们通过《寓言二则》的学习,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课外读一些寓言故事,扩大视野。

二、作家作品简介

吕不韦(约公元前?——235),濮阳(今属河南)人,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门下有宾客三千。吕不韦命门客各著所文,集为一书,号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160篇,因此又称《吕览》。

三、题目解说

文题中的“刻”是刻记号,“舟”是船的意思,“求”是寻找。整个文题的意思是“在船上刻记号,到水中去找丢失的宝剑”。

四、抽生试背全文(师相机纠正发音)

五、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           坠:

(2)           遽:

(3)           契:

(4)           是:(指示代词)

(5)           若此:

(6)           不亦惑乎:

六、翻译全文

七: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层意思:

楚人涉江,剑坠水中

一层:                   交代人物、起因

遽契其舟,吾剑从坠

舟止求剑,从其所契

二层:                   指出错误原因

舟行剑止,岂可求剑

八、归纳主题:

这则寓言通过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尖锐地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不知变通的愚蠢之人;告诫我们不要静止地看问题,而要用运动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九、这则寓言的写作特点:

(1)           语言简洁平实、蕴含丰富。“坠”写出了楚人的慌乱,“遽”写出了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2)           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十、通读全文,试背全文。

十一、布置作业 :

1、         完成课后练习。

2、         背诵寓言。

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寓言两则》》,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寓言两则》优秀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