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优秀5篇)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优秀5篇)

说的甜蜜 点赞 分享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优秀5篇)

微信扫码分享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篇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认识莫比乌斯带。

2.动手制作,自立探索莫比乌()斯带。

3.感受教学知识的无穷奥妙,激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具:剪刀 胶水 水彩笔 纸条若干个。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会用纸条变魔术吗?那你们想不想学?现在就请你们都准备好吧,老师要带你们进入神奇的纸条世界了。

二、讲授新课:

1、请同学们拿出一号纸条,观察一下它有几条边,几个面?怎样才能把它变成有两条边两个面的图形?

2、能不能想办法把它变成有一条边一个面的图形?(同桌互相讨论)

3、和老师一起做,一只手捏住纸条的一端,另一只手捏住纸条的另一端把它旋转成180°,变成一个纸环。

4、新图形到底是不是只有一条边和一个面呢?我们来验证一下。把刚才纸条的两端粘住,沿着纸条的中线用笔一直画下去,有什么发现?再沿着纸条的任一边一直摸下去,有什么发现?

5、这个神奇的纸圈就叫做莫比乌斯圈,它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可别小看了这个小小的纸圈,它的用途可大了,不信我们一起来剪剪看。

6、如果我们沿着你们刚才画过的中线剪下去会怎样呢?(学生讨论)学生试剪并汇报。

7、         如果我们要沿着三分之一线剪下去又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呢?先讨论,猜想,再拿出3号纸条试剪并汇报。

8、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用到莫比乌斯圈的呢?

三、总结:同学们这节课的收获一定不小吧,这回你可认识到这个小小纸圈的神奇之处了吧?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下继续探讨有关莫比乌斯圈的问题,可能有一天你们会有新的创造发明呢!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篇二

我讲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游戏课《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课后我有幸聆听了进修学校的数学教研组的闫主任及罗老师两位专家的指导,在这里我要对她们表达我最真诚的谢意:谢谢你们。

下面是我对本节数学课的一些反思

我认为在本节数学课的精彩之处在于:

(1)互动的课堂学生才会个性飞扬

在本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猜想验证的互动实践过程中有困惑、有遗憾、有惊喜、有自豪。他们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想法,分享他人的喜悦。课后闲聊,孩子们说喜欢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有的同学认为这样的课够味,有的同学扼腕叹息,“我怎么就不小心剪断了呢?”有的同学说:“还没上够呢就下课了。”很明显,同学们都深入地参与了这次学习活动。

(2)学生在莫比乌斯带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了数学视野。“学生爱上了数学”成了我这节课中最大的收获。

在这节课中,学生自由谈感受时,学生除感受到莫比乌斯带神奇好玩外,还有的学生说:“我今后把莫比乌斯带用在生活当中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的说:“我对他特别感兴趣,我还要继续研究它。”……更令我感到怦然心动的是一个腼腆的小姑娘站起来怯怯地说:“我以前讨厌学数学,但今天我发现数学挺有趣的,我现在 喜欢数学了。”还用说别的吗?这就是她给我最好的鼓励。一个不爱数学的学生因为这一次数学游戏课可使她对数学课感兴趣,一个数学教师能听到孩子这样的心声,夫复何求?

同时我也发现了本节课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反思:

(1)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当我要求学生把一张有四条边两个面的长方形纸条变成只有一条边一个面时,学生操作了半天也没做出来,,我把自己事先做好的莫比乌斯带拿出来请同学们感受它是一条边一个面时,有几个同学也跟着像模像样的把纸条扭转成莫比乌斯带了,可这时我完全忽视了这一部分“先知先觉”的孩子此时迫切需要给予肯定给予表扬的感受,而是继续按照预先设计的由我教所有学生制作莫比乌斯带。其实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生成资源,我却白白浪费了。现在反思一下,正如闫主任和罗老师说的那样:如果我放手请已经学会的同学教那些没会的同学,既给这一小部分同学大显身手的机会,又不至于使这一小部分同学在老师指指点点的时候无事可做。

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最具有教学价值。这种教学资源来自于课堂本身,具有鲜活性,是学生参与的结果,。这种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来说,参与性强,感受深,比一般的教材资源资源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要随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想方设法的利用这种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睿智的进行处理。如果我们老师能及时捕捉住他们的思维火花,顺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从容的处理这个环节,课堂中的碰撞往往会变成充分展示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过程中精彩的一幕。

(2)备课时一定要备细 ,对于每一个环节都要达到细致入微。

在这节课中,当我和学生一起做出一个单侧面纸圈请学生为这个单侧面纸圈取一个富有个性的名字时,一个学生站起来一下子就说出它就是“莫比乌斯圈”时,让我既喜又惊,喜的是我以为这个学生在他以前的生活中或是接触过或是了解了这个对于他这个年龄段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的东西,可是当我追问他:“你是怎么知道这个名字时?” 他骄傲地说:“大屏幕上写着呢!” 原来如此!瞧瞧这是一个多明显的败笔。本来我预想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应该是“单侧面纸圈”或者是“单侧面纸带”,当学生说出这样的答案时,既加深了学生对莫比乌斯带是单侧面的特征的印象,又为我接下来和学生一起了解莫比乌斯带名字由来设下一个悬念,。惊的是如今孩子一下就把“莫比乌斯带名字”说了出来,却是因为我的疏忽:大屏幕上一直显示我这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所以 ,我想对自己说:“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一定要细,不能再出现这样类似的情况 。”

(3)操作要有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经历沿莫比乌斯带中线剪开、又把剪成的双侧面纸圈沿中线剪开后,在进行沿莫比乌斯带三等分线剪开的时候,因我问题问的不是十分清楚,有几个学生按照思维定势把已经画好三等分线的莫比乌斯带又沿中线剪开,导致个别学生操作的失败 。其实学生的失败恰恰是我的失败:操作要有目的,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清楚地知道他们要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只有明确了目的学生才会主动地去做。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探究方向进行思考。否则操作只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

以上仅是我对这节课的自我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以利自己的教学 。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篇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认识莫比乌斯带。

2.动手制作,自立探索莫比乌斯带。

3.感受教学知识的无穷奥妙,激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具:剪刀 胶水 水彩笔 纸条若干个。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吗?

生: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屏幕上有课题

师:哦,原来电视带给大家的信息,你们可真会观察。那么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1:莫比乌斯带是什么样子的?

生2:莫比乌斯带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生3:莫比乌斯带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还真不少,要想知道这些问题还得从这张小小的纸条说起。

变魔术

师:(出示一张白纸条)请拿出这样的白纸条。这个纸条有几条边,几个面?

生:(齐)四条边,两个面。

师:一个正面,一个反面(边说边比划,学生也随着说)我会变魔术,能把他变成只有两条边,两个面。

师:(教师微笑着把纸条变成圈),是比是有两条边,两个面(边问边比划).

生:是

师:你会吗?

生:会(学生都做了纸圈).

师:说到这,同学们可能会觉得,这也没什么神奇的呀!是呀,这点小把戏,地球人都知道。奇妙的是我还能把它变成一个面,一条边。(停顿,环视学生).看,我变出来了是这样的。

(做纸圈)师:这是怎么做出来的?你们能做吗?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这位同学做出来了,说说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师:好 请看,先把它做成一个普通的纸圈,然后将一段翻转180度,再把它粘好。(学生跟着一起做).

师:刚才我说它只有一个面,(那么它是不是一个面呢?)我们一起来动手验证以下,用笔在纸圈中间画一条线,笔尖不离开纸面一直画一圈,你会有什么发现?

生:又回来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它只有一个面。

师:我们用手指沿着纸圈的边走一圈,你又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真的很会观察发现)

师:这样一个怪怪的纸圈叫什么名字呢?

生:莫比乌斯带

师:为什么?(德1858)你怎么知道的 ?那么莫比乌斯带有什么特点呢?

12 剪

师:莫诞生以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人就想,如果沿着纸圈的中线剪开,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让我们来猜一猜。

生1:它会变成两个圈。

生2:...........

师:要想知道它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的,我们该怎样做?

生:剪剪看。

师:为了不把它剪断,先看老师是怎样开始剪的?(强调怎样剪)注意安全。

师:剪完的同学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太不可思议了!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生:(因为莫。是扭了180度才粘在一起的,所以剪开后好像伸开了一样,是一个连着的大圈).

师:分析得很合理,那么这个大圈是不是莫。带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沿着大圈的中线用笔一直画,看看是每个面画上了)

生:我发现一笔画完后,并不是每一个面都画上了,所以它不是莫。带。

师:确实是这样的,它有两个面,不是。

.猜

‚.剪

ƒ.汇报(真的是两个圈,并且还套在一起).

师:学到了这里,你对莫。带有了怎样的感觉呢?

生:太神奇了

沿13 剪

师:莫。带的神奇还远远不止这些,让我们继续体会。

请拿出2号纸条,把它做成莫。带。

师:这个莫。带的面被平均分成三等分,我们可以沿着任意一条直线剪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呢?猜  剪 汇报

生: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

师:验证一下,这两个圈是不是莫。带?怎么会变成这样?

生:中间涂色的部分变成了这个小圈,两边沿涂色的部分,剪完后连在一起,变成了这个大圈。

师:你们赞成他的说法吗?你们可真会探索、发现。

刚才我们研究了莫。带的½和13 线剪开后的情况,感受到了莫。的神奇。

欣赏资料(1)

师:莫。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大家想对它有更多的了解吗?(多媒体演示).

师:这是莫。的爬梯,一只小蚂蚁在快速地往前走,这只小蚂蚁会有怎样的奇遇呢?

生:答小蚂蚁从一个点出发,最后又回到一个点,它怎么也爬不出这个爬梯。

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

师:请看这是中国科技馆的大厅里耸立着一个巨型的三叶纽结。这个三叶纽结就是莫。带的原理设计的。它每天不停地旋转着美妙的曲线,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让我们享受着数学的神奇,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师:莫。带不但很神奇,它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用处呢?有些机器上的传动带就做成莫。带形状的,这样就不会只磨损一个面,使传动带的寿命提高了一倍。

课外延伸: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师:其实,莫。带还有许多的玩法,比如:刚才我们将纸条的一端扭转一个180°,还可以。

生:还可以扭转成两个180°,也就是360°等

师:刚才我们沿着12 线﹑13 线剪,其实还可以。,那样会是什么样子呢?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爱课下继续探索,研究。将研究的结果写成数学日记,在全班交流,我期待着同学们会有更神奇的发现。

课后反思

我执教的这节课是数学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后面的一节活动课。莫比乌斯带这节活动课对老师来说是很新奇的。我们以前从没接触过,对学生来说更是陌生,从没见过。参考书上对这个内容也没有任何介绍,只是在教学建议中有一句话,是让学生了解莫比乌斯带。没有现成的参考资料,网上也只是对莫比乌斯带的用途作了简单的介绍。但我把这看成了一次自我锻炼和自我挑战的机会。我们年组教师在一起商议,探讨、动手实践,根据教科书上提供的有限的内容,及亲自动手实践的经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认识莫比乌斯带;动手制作,自主探索莫比乌斯带,感受数学知识的无穷奥秘,激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为完成教学目标,设计了2个活动,一个是沿12 线剪,另一个是沿13 线剪。

从整节课来看,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动手做”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莫比乌斯带的无穷魅力,激发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以一张纸条变魔术导入,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莫比乌斯带像魔术般神奇的变化,并为学生琢磨其中的奥妙做了铺垫。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我并不是将莫比乌斯带和盘托出,而是给学生创造和想象的时空。教学生实践证明:不单是莫比乌斯能发现这个圈,我们也能够创造的。

在动手探寻莫比乌斯带的奇妙特点时,我坚持让学生先想一想,猜一猜,剪完以后再想一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这样,就不只是让学生动手做,还要学生动脑想,不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意识以及勤于反思的习惯。

一般的课上,学生的动手操作多是遵师命而为,学生是操作,不是探究者,我适时地放手,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开动脑筋提出猜想,动手验证,愉快体验,它十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发现欲望。

最后的教学环节不是定位于“介绍应用”,而是立意在“创造和欣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同样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下我在品味着那几处不足。

在设计这节课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做不出作品;但是如果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做完,就会严重超时。对于这样一节动手操作要求高的课,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让全体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4次操作,并且不断猜想、验证,难度很大。因此,本节课中,我采取互相帮助、启发、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恰当,恳请提出宝贵意见。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篇四

活动目标:在动手做中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纸圈,在其“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活动准备:每生3张长方形纸条,剪刀,固体胶,水彩笔,直尺。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

师: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陈老师就来给大家表演一个,欢迎吗?这是一个纸圈,现在老师把它剪一刀,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大家拭目以待吧。

(师1/3剪,做完展示,学生发出惊讶赞叹声。)

师: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想自己做吗?那同学们可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猜想(板书),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就会有许多惊奇的发现。

师:这是一张长方形的纸条,有几个面,几条边?(生:2个面,4条边)

师: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把这张纸条变成两个面,两条边?(生动手尝试)

二、做纸圈

〈1.〉生:把纸条的两端粘在一起,形成一个圈,就是两个面,两条边。

〈2.〉师:再想想办法把这张纸条变成一个面,一条边?(生动手尝试)有做成的吗?你是怎么做的?

师:把纸条先捏着一端不动,将另一端扭转180度,再粘贴起来,就变成只有一个面,一条边的纸圈了。想跟老师学吗?

请同学们跟老师这样做。(师示范,生跟着做,师个别指导。)

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师:做成了吗?做成的请举起来。

〈3〉提问题

师:大家会做这个纸圈,你还想提什么问题?

生1:这个纸圈有什么特别的吗?

生2:这个纸圈叫什么?有什么用?

生3:这个纸圈为什么只有一个面,一条边?

〈4〉验证

师:这个纸圈是不是只有一条边呢?有什么办法验证吗?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说一说)

生: 把两只手放在纸圈边上的某一点,一只手不动,另一只手沿着边移动, 最后又回到起点的地方 ,说明这个圈只有一条边。

师:为什么变一条边呢?(师再示范讲解下面这条边旋转180度又接着上面那条边了)

师: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沿纸圈的中间画一条线,画好的有什么发现?(师生齐画)

生:画了一圈又回到原来起点的地方。

生:这条线一次性经过纸条的正面和背面,又回到了起点。就说明这个纸圈只有一个面。

师:为什么变一个面了?师再示范讲解里面旋转180度和外面接在一起了。(电脑出示)

〈5〉揭示课题

师:这个纸圈叫莫比乌斯圈也叫莫比乌斯带。(板书课题:莫比乌斯带)

它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因此叫莫比乌斯带。明白了吗?

三、剪纸圈

〈1.〉1/2剪

师:还想再动手做吗?

师:现在大家用剪刀沿刚才画的中线剪开纸圈,慢着,先猜一猜纸圈将变成什么样?生:……

师: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让我们一起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师生齐做,剪一剪,试一试,结果变成一个大圈,你猜对了吗?)

师:请大家继续用笔在大圈中间画线,再沿中线剪一圈,猜一猜这时纸圈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动手验证,师生齐做,剪一剪,试一试,结果变成两个大小一样的套在一起的大圈)

师:通过这两个实验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1:我觉得莫比乌斯圈实在是很神奇!(师板书:神奇)

生2:我觉得莫比乌斯圈挺好玩的!

师:这还不够神奇,莫比乌斯圈还有更神奇的呢!(学生发出感叹,都很感兴趣)

师:另取一张纸条,横着画出它的三等分线,把中间一分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再它做成莫比乌斯圈,如果沿着三等分线剪开,结果会怎样?先在小组内猜一猜,再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生1:我沿一条线剪,剪着剪着就跑到另一条线上去了。

生2:结果是一个大圈套一个小圈。真的很神奇。

师:我们在做之前大胆猜想,做过程中是小心求证(板书)。

四、自主玩

小结这个莫比乌斯圈是怎么做的?

师:普通的纸条经过拧、粘、剪(板书:拧、粘、剪)变出了这么多神奇的纸圈,真像变魔术一样!你能想出其他的玩法吗?以小组为单位,看看你们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能把纸圈剪出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播放音乐,生动手做,纸条不够自己到讲台处领取)

请小组汇报,展示。

五、说用处

师: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能会用上?

(电脑出示莫比乌斯爬梯图片)

师:这是北京某居民小区中利用莫比乌斯圈原理制成的莫比乌斯爬梯。有同学玩过吗?这个爬梯只有一个面,可以一次不知不觉爬到底。

生:儿童游乐场的过山车。

下次去游乐场玩时,可以去观察一下,过山车的轮套是不是莫比乌斯圈的样子。

莫比乌斯圈不仅好玩,还好用。它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应用。想想,哪些地方可能用上?

师:打印机的色带和工产机器上的传送带就可以做成“莫比乌斯带”的样子,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减少磨损,延长使用时间。

师:在中国科技馆的大厅中央,耸立着的巨型“三叶扭结”模型,它就是根据莫比乌斯圈的原理制作的,大家有机会到北京可以亲自去看看。

六、谈感受

师:上完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感受?

师:我和大家感觉一样,优美的曲线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带给我们无限的猜想。数学充满了无穷的魅力,有待同学们以后进一步去探索。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课,但在数学课上有手工,手工中有数学,这就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数学研究的快乐,更强调学科整合。

新课程实施以来,非常可喜的是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动手操作多了起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老师适时放手,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时间和空间。老师适时展示学生创作的莫比乌斯圈,它十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动脑筋提出猜想,动手验证,愉快体验。在这样的课上,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有丰富多彩的创造,会有多种多样的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所学习数学的原型,那更有教育性。如果找不到呢?也不要硬找?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太容易找到。学生能说到“游乐园中的过山车”已经说明他能联系生活了,有留心观察生活。

但我在上课过程中,“大胆猜想,小心求证”还没能很好做到。学生在动手做之前,应该给他们更多的猜想时间,让他们多说自己的猜想,然后进行求证,这样更有“过程性”的教育价值,让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得到真正有效发展。

华罗庚先生在《和同学生们谈数学》一文中说:“其实,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只要你们踏进了大门,你们随时随地都会发现数学上也有许许多多有趣味的东西。”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走进莫比乌斯圈,更多的是感受数学的神奇,领略数学的美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篇五

这次去南京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听了许多特级教师的课,感触都很深,华应龙老师就是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人之一。

一、精彩的课前谈话。华老师根据自己所上课的内容,选择了一个非常有趣、神奇的课前谈话——变魔术。自从春晚播出刘谦的神奇的魔术后,全国上下都掀起了一股学魔术的热潮。华老师的课也顺应了这一潮流,所以在课前先给孩子们和全体听课老师表演了一个魔术,大致是一根带子穿过一个信封,用刀剪断。信封断成两截,可带子却没断。孩子都觉得惊奇不已,华老师就顺着孩子强烈的好奇心,让孩子们猜测这个魔术是怎么成功的。孩子们都说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信封后面有缺口,所以带子没断。有的说带子根本没穿进去,所以没剪到…。但华老师没有给出最后的结果,只是肯定了孩子们的思考方法,那就是大胆猜测。在这过程中,华老师一直与孩子们进行着各种交流,并且在交流中注重鼓励孩子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课堂氛围非常好。

二、神奇的带子。顺着课前谈话,华老师不急不慢地开始了自己的《神奇的带子》一课的教学。华老师依旧像变魔术人似的,出示一张纸条,让孩子们说说:几条边、几个面。孩子们一齐回答了。华老师就说:“谁能变个魔术,让这张纸条变成两条边、两个面?”短短一句话,孩子们有点惊诧,我们怎么变魔术,我们还没变过呀,怎么会?但马上有一个孩子完成了。华老师马上肯定这个孩子的做法,要大胆尝试。华老师又抛出了新的问题:要变成一条边、一个面怎么办?孩子们起先一阵愕然,在短暂的沉默后,有几个孩子就试着进行变化。华老师请其中一个孩子来说说自己的意见。在他的提示下,有很多孩子都做成了。华老师再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做法说出来,真至让全部孩子理解了如何变出这根神奇的带子。如果说到这里,可能还只是停留在变化的层面。华老师在大部分孩子会变化后,质疑:看看这个模型,你有什么疑问吗?孩子在华老师的带领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生1:还是两条边呀?生2:还是两个面呀?生3:这是什么图形呀?华老师马上肯定了孩子们的质疑。师:怎样检验他是一条边,试试吧?孩子们在自己的尝试后,说出了自己的发现:感觉像走迷宫一样。真是可爱的孩子,善于发现的孩子呀。华老师再次让孩子们试着检验是一个面。孩子们也马上检验完成了。在简单的小结后,华老师问:“这叫什么呢?”生1:四不像。(孩子们和听课老师哄堂大笔。)华老师并没有呆住,马上说:“看来你知道四不像这个词了。”意思是孩子你理解“四不像”这个词了。生2:不规则图形。师出示课题:莫比乌斯带。师马上反问:为什么叫莫比乌斯带呢?孩子们的猜测符合结果,就是有一个叫莫比乌斯的人发明的,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再接下来华老师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只剩下一条边了?为什么只剩下一个面了。并且让孩子们想象,如果再旋转180度会怎么样?再旋转呢?我想,这一些就是数学课中所要让孩子们明白的物体是如何变化的吧,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并且大脑一直在运转。

三、神奇、幽默的华老师。在整堂课以及后来的讲座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华老师的笑声,他的笑声非常有特色,一直是响亮的爽朗的笑声,这笑声让孩子们充满了对老师的亲切感,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陌生感,课堂上师生之间非常和谐。除了他的笑声,华老师的鼓励语言也非常有特色。他的语言就是为了启发孩子们的思维而抛出去的,他的语言带着孩子们解决一个一个的难题。比如华老师让孩子们剪掉莫比乌斯带后,说:“还是一条边、一个面吗?还是莫比乌斯带吗?”又比如:“再仔细琢磨琢磨,再仔细琢磨琢磨,呵呵(笑声)。”在问话中,副迫孩子们去进行思考。同时,他特别会鼓励人,不仅会说:“你真厉害,你是怎么做到的?”等,他还非常利用掌声,会说“掌声坚持五秒钟”来表示最大的表扬。所以在他的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兴致勃勃,都在积极进行思考。

同样,在他的讲座“播种太阳”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了他本身也是一个一直在积极进行思考的智者。一直在思索着如何将自己的教学进行得更完善、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他特别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在自己以前的教学中,一个声音一直让他记到了现在。他一直在反思如何能够做到更好,特别是语言方面如何做得更好。因此,不断追求的人,他的课堂也就接近于完美。同时,他还在讲座中,让我们大家思考,“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他觉得要让孩子们拥有比较好的一种心态,要有一种输得起的心态。他说:我们教师所能做的就是播种太阳,让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就得温暖又明亮”,用阳光“温暖孩子的心”,“让迷失的孩子找到来时的路”,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希望:只要努力,“人皆可以为尧舜”。并以《星星点灯》的歌词为结束语,希望每一位老师多给孩子希望。是呀,有希望,人的心就会变得温暖,人也会充满斗志。愿孩子的心一直充满着希望,能够一直向前、向前!

走近名师---华应龙

上学期的一次数学教研活动,让我有幸和老师们一起在网上听了。一节华应龙老师的《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听课之前,还真不知道什么是莫比乌斯带,整堂课听下来,我感觉自己就是个学生,跟着华老师一起拿着小纸条不停地摆弄着,感受着莫比乌斯带的神奇莫比乌斯带的“魔力”可真大呀!它不仅吸引着课堂上的每个孩子,也深深地吸引着听课的每个老师。整节课感觉是那么轻松而又有趣,让人真切领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佩服华老师巧妙的课堂设计,佩服华老师活泼生动。听完课,我是又激动又惭愧。激动于学生高涨的探索热情,惭愧于身为数学老师的我,对这么有名的数学问题从未尝试研究过,听华老师的课,真是受益非浅!

华老师虽是一名男老师但在课堂上教学语言幽默、亲切给我留下了深印象。本节课有不少精彩的共鸣性的语言,如:“看到同学们快乐的笑脸,我真高兴。”“是啊!我小时候也特别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咦,有新发现了。这位同学说说你的发现。”“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我们的楼梯就像他讲的那样,我上去一会儿又下来了。”“那是华老师没有给大家更多的时间。”……我十分欣赏他这些真诚又风趣的语言。

通过学习名师的课使我真正感受到名师的教学魅力。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觉得要注重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测、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让我的学生慢慢爱上枯燥的数学课,使数学课堂真正的收到实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优秀5篇)

微信扫码分享